第一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学情简析
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教法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 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提问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讲解分析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个别指导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 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 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反馈纠正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小结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 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 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引导分析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启发提问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 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引导分析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 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 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启发引导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 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 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 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 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拓展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作业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
教后记 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第二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彬县水口中学
胡建礼
科目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教学目应用题。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析 教法 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 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提问 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 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 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 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 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 1.5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系:快车路程=慢车先行路程+慢车后行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讲解分析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 线 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 秒行10 米,若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个别指导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 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 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 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 学生队伍? 反馈纠正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 30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 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 员需用多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引导分析 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 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启发提问 48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 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 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 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 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引导分析 从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 16秒的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 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 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 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启发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拓展提问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小结
作业
思考总结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
教后记 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第三篇:初中数学微课
初中数学微课 现在是丰饶的阅读时代,身处这个时代的孩子理应是幸福的阅读者。然而事与愿违,我发现我的孩子在阅读兴趣,阅读数量以及阅读面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呢?透过看《阅读策略》雷夫老师的智慧让我有所感触。
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现在因为升学压力大,很多家长不太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浪费时间。因此在家庭中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的孩子又怎么会爱上阅读呢?
同时,孩子阅读不只是个体行为,更需要能有人与之交流,共谈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的体验和快乐。但现在的学生,缺少玩伴以及与父母交流的时间,陪伴他们有时只有冰冷的电脑。如果仅仅依靠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便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进书本。
在家庭中感受家长陪伴阅读的乐趣
1.也许你不太读书,但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那就让他陪你一起读读《天龙八部》,与家长一起读一本他们认可的书,是一件有趣的事。
2.也许你一天读不了很多页的书,但务必持之以恒,细水长流,脑海里要有阅读即是精神饮食的意识。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无须太多,30分钟即可。
3.读书时的信手涂鸦其实很宝贵,千万不要轻易丢掉,经常和孩子互写一些阅读感受,集页成册,记录阅读点滴故事,以后会是一生的财富。
4.我们不仅要会逛商店、超市,也要学会逛书店和图书馆。
5.阅读也要有计划,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以一个月为周期,挑选阅读的书目,设定每天的阅读量,定会让你的阅读更有条理。
第四篇:——细节描写初中微课教案
初中微课教案:细节描写出神韵
教学背景:从历年中考考生的作文反馈来看,最大的问题是作文内容空洞,叙述事件记流水账,欠缺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苍白没有感染力。哪怕是真实的经历,抒发真实的情感,也让人觉得空话连篇,虚情假意。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细节描写的讲解和强化练习,让学生写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一等文。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定义及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2.学会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让文章内容具体生动,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自然。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从“细节描写”角度使文章具体生动。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来当老师,给哪句打高分?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A句:我们的老师穿礼服,打领结,戴帽。
B句:我们的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礼服,打着领结,戴着小黑丝帽。
C句: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加修饰语
2、A句:这可怜的人啊,他该多伤心啊!
B句: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加心理细节描写
二.解读中考作文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老师讲解)
广州市中考一等文内容项目的要求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项目 内容
(25-21分)语言
(25-21分)结构(6分)文面(4分)总分
(60分)参考分值
切合题意立意深刻内容充实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卷面美观,没有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三、慧心悟细节(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让文章内容具体)(1)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A.细节描写:指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见神韵”的描写方法。
B.细节描写的分类: a.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b.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生活细节描写:情节细节、场面细节(2)怎样将文章写细的方法? a.添加修饰语 b.添加多种描写。 如动作描写,分解动作细化过程。《背影》父亲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过程.他“蹒跚地走到铁道旁,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细化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生动地勾画了一位爱子的慈父形象。
四、慧嘴添细节---细节描写的综合运用,请你根据要求扩展句子,补充细节。(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她骂他混蛋。(展开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A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 B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动作) C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神态)
D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
五、慧手绘细节
请你改一改,您能让文章内容具体吗?
1.妈妈,您开始天天叫我读书背书了,您开始天天打我骂我了。当时,我的心很冷,因为这事一直持续着,从未结束过。(提示:最好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详细叙述一件事情,即妈妈怎样逼我背书让我和妈妈的心越走越远。)改写:记得那一天,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却只看见您板着黑脸,叉着双手坐在沙发上。您看见我,立刻从沙发上跳起,径直向我走来,怒视着我,指着我试卷咆哮道:“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分数?”我惊讶了一下,明明锁在柜子的试卷又怎么出现在您手上。我没说什么,狠狠蹬您一眼,夺下试卷,冲回房间。
六、小结 1.细节描写
指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见神韵”的描写方法。主要包括外貌、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
2、如何写细 a.添加修饰语 b.添加多种描写
结束语:考场上,作文切勿空话套话连篇,政治口号似的语言越少越好,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也能突显深化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令人回味无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细节描写,让普通人也留在我们心中。中考作文中出彩的细节描写,也会留在阅卷老师的心中。在阅卷老师能从你细腻动人的描写中感受到你的真挚情感,从而帮助你在紧张的考场上,成就佳作,获得高分。七.布置作业
1、改写一段话“妈妈,您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喜欢把自己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告您,当时您笑得很开心呢?”(要求:用怎样的神态语言动作将趣事告诉妈妈?妈妈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运用2种以上的描写将情景生动再现。)
第五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
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
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
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
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随堂练习
p36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