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0:5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

第一篇: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王崧舟《桃花心木》

2015.04.24

一、导入

1、公布《桃花心木》课前预习调查的结果。PPT出示:

1.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写这个故事;B、为了讲这个道理。选A的没有;选B的45人,占全班的100%。

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B、似懂非懂;C、读不懂。

选A的44人,占全班的98%;选B的1人,占2%;选C的没有。

师:这道题的结果让我震撼。但是我又担心你们是不是真的懂了,还好教学还没开始。

3.《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 A、故事;B、道理。

选A的6人,占全班的13%;选B的39人,占全班的87%。

它出乎我的意料,喜欢故事的占了全班的13%,喜欢道理的占了87%。

二、在文学语境下品读《桃花心木》

既然读懂了道理,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这句道理,划上波浪线。请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回答。

评价:读得非常流利,一样的举手。

PPT出示道理的句子。

这就是林清玄在这篇课文中的道理。齐读。出几个简单的问题:

林清玄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 生:不确定。

师:同学们把“不确定”这个词圈出来。在不确定中生活的好处是什么?

生:第一个好处是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师:概括为“生活考验”“独立自主”。(板书:生活考验、独立自主)你可以把这两个词语画出来。

在不确定中生活还有第二个好处,请这位同学回答。生: 师:“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板书)

过渡:读书最难的地方,不在于你读懂了什么,而在于,你还读不懂什么。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完完全全读懂了之后,孩子们,你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生:我经不住压力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会不会自闭? 师:他担心在不确定中生活,万一没有足够的力量的话,可能会出现问题。生:而且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遇到困难,我们也不能自己解决。师:孩子们听到没有,他还是怀疑林清玄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林清玄说,在不确定中生活,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个孩子开始怀疑了,他不再轻易相信了,他觉得,不一定。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就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还能独立自自主?顺着刚才这位孩子的思路,你们还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生:加入一开始就在不确定中生活的话,那么别人没有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就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到后面你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什么也不会做。那一开始在不确定中生活,别人应该给你帮助,到后面你才知道这些事情怎么做,对事情就有了新的认识,就知道怎么做了。师:你的意思是对不确定的事情要一定的过程是吗? 生:是的。师:并不是说在不确定中就能完全将很少的养分转化为能量。并不是说只要在不确定中就一定能够努力生长,是吗? 生:嗯。

师:这是他的思考。师:你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你们发现了吗?所有的问题都跟什么有关? 生:不确定。师:再读这个词。生:不确定。

师:是的。你们发现所有的问题都跟不确定有关,你们甚至还可能发现,当你真正明白不确定,也许你们刚才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不确定?

生:应该有许多根本没有想到在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就是林清玄说得不确定。

师:他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明白不确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和思路。

生:可以问问长辈。

师:哦!可以问问长辈,可以问问别人曾经遭遇过的不确定的生活。这也是一个建议。生:根据桃花心木遇到的那种不确定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师:他建议联系课文,联系故事本身。

师:有人建议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有人建议我们联系别人的生活,还有人建议我们联系故事上下文。,好,那我们首先来联系课文的故事来。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桃花心木》这个故事,看看故事本身那些地方能帮助你读懂这点,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波浪线划下来。开始。

生反馈,读: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师:请你说。

生:对于树来说,水应该是它的生命之源,种树人每天浇不一定的量,就是让它们适应这个环境,如果没有水源的话可以多生存几天。加入有水了就是拼命吸收。师:这个孩子他觉得这段文字特别有价值,这段文字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不确定。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看看你读出了那些不确定。生齐读。

师:你读出了哪些不确定?

生:我读出了他浇水的时间不确定。师:怎么说? 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隔很久才来一次。师:他发现第一个不确定是“时间不确定”。好,继续。生:第二个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师:他发现了第二个不确定是“水量不确定”。好,继续。生:„„

师:好,卡住了。其实还有,谁来补充?

生:他来的时间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师:你发现什么不确定? 生:时间。

师:刚才前面也说时间,后面也说是时间,建议把那个时间换一换? 生:我觉得把前面的换成“规律”。前面浇水是时间没有规律。生:隔的天数。

师: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三个不确定,第一个是“浇水的天数”,第二个是“浇水的量”,第三个是“浇水的时间”,而这三个不确定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字眼来充分地体现到,这个字眼在这段文字前前后后出现过很多次,那个字眼? 生:有时。

师:孩子们把所有的“有时”一个个圈出来,都不要落了。生圈画词语。

师:数一下几个?整整7个。来读一读这一段有7个“有时”的文字。生齐读。

师:如此不确定的浇水,为什么?

生:我觉得种树人是想让桃花心木自己寻找水源,师:这个信息你是从哪儿发现的?

生: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候隔三天,有时候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师:我问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浇水?你找到了更有价值的信息吗?

生: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师:他的问题回答得有价值。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有价值的发现?

生:因为他这样浇水是为了模仿老天爷在下雨。因为老天爷下雨是没有规律的。所以这样才能使桃花心木适应这样的环境,使自己扎根。

师:有道理。你们听明白了吗?原来种树人这样浇水完完全全是在模仿谁下雨? 生:老天爷。

师:我们来看看,原来,老天是这样下雨的—— 学生齐读:

师:所以,种树人是这样浇水的—— 学生齐读:

师:种树人之所以要这样浇水,那完完全全是因为老天是这样下雨的,再读—— 学生齐读: 师:所以,他才会如此不确定地浇水,读——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是因为老天下雨不确定。而当树苗适应了老天下雨的不确定,它们就能真正经得起——(生:生活的考验),就能锻炼出——(生:独立自主的心)。当树苗真正适应了老天的不确定,它们就能把很少的养——(生: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它们就能学会——(生:努力生长)。其实,这就是林清玄最后悟出的道理。

师:刚才我们联系课文、联系故事、联系有价值的信息读懂了不确定,现在,谁在来读一读这个道理?我想,跟你一开始读的感觉,可能会有所不同。生:

师:这所有的好处都来自什么? 生:不确定。

师:所有的作用都因为什么? 生:不确定。

师:所以你们会自然而然地把那个重音留给谁? 生:不确定。师:再来一次。学生齐读。

师:这个道理太重要了,然而,这么重要的道理,林清玄一开始明白吗? 生:不明白。

师:怎么看出来的?来,默读课文,寻找正确答案。发现原来林清玄一开始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甚至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不明白。

师:你是从哪儿发现林清玄开始不明白这个道理的?

生: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来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 生:种树人做事为什么不按规律。师:你是从作者的猜想中看出来他不明白这个道理。谁还从别的地方读出林清玄不明白这个道理?

生:我忍不住问他„„

生:因为如果我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去问他了。

师:你从作者一连串质疑当中发现了他那是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继续发现。生: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生:我从莫名其妙这个词看出来。

师:在咱们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作者说感到奇怪,前后出现了几次?

生: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师:孩子们。把这一次“奇怪”圈出来然后标上“1”。继续。生:我越来越感到奇怪。师:告诉大家在第几自然段。生:第六自然段。

师:把“越来越奇怪”也圈出来,标上“2”。继续。生:更奇怪的是„„

师:把“更奇怪”也圈出来,标上“3”。还有吗?没有了,请坐。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三次奇怪,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作者越来越不明白种树人为什么要这么浇水。生:他感到奇怪的时间很长,一直处于疑惑当中。生:感觉到奇怪越来越深。

师:他发现三次奇怪的层次和程度是不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他第一次奇怪只是有一点,到最后他感到越来越奇怪,已经很想知道答案。师:他到最后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师:我知道如果继续发现下去的话,你们会顺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一个说,他奇怪的时间很长;一个说,他的奇怪层次和程度不同;一个说,他在不断地思考。你们所有的发现都是在替作者着想。我想问问大家很简单的问题,你们知道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给谁看的?给他自己看的吗?

生:应该是给种树人看的。想说种树人的行为给自己有什么启发,表示感谢。生:是写给现在那些过分依赖家长的孩子看的,希望他们独立自主。师:你的意思是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看。

生:我觉得是给任何养成依赖之心以来别人的人看的。师:请问,你读过这篇文章吗?你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时候是。

师:所以,不用附加任何条件,这篇文章就是写给读者看的。你是读者吗?你呢?我们都是读者。既然林清玄所写的这篇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来,一起看他的第一个反应,什么反应?

师:现在你是读者,当你看到作者写自己奇怪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我感觉我也非常奇怪,因为他说奇怪更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也跟他一起奇怪了。

师:非常真实的心情。所以这时候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听他继续讲下去,和他一起明白这个道理。

师:这是太自然的需求了,他就是想继续往下读。来,你是第二位读者。

生:作者他有这样的一个心理活动,我有一种大部分同学都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往下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师:你看,你不仅把自己的反应说出来了,更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咱们看第三个读者。作者说“更奇怪”了,注意了是“更奇怪”。生:更加想知道答案。

师:这个时候你有什么冲动?

生:想要直接问一下种桃花心木的人。

师:当然你是见不到这个种树人。所以唯一可以满足你冲动的方法就是——(生:继续读下去)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原来作者写自己一次又一次得奇怪,是在吊谁的胃口? 生:读者。

师:吊一次不够就吊——(生:两次),吊两次不够就吊——(生:三次),最后把读者的胃口都吊到了。我们一起读。

师:作者之所以能写得那样富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作者用了这样的方法,读——(生:设置悬念)。现在你也会若有所思,假如以后我也写这样类似的故事,我也把读者的吸引力牢牢地集中在这里,你也可以试着采用这样的方法,读——(生:层层深入)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了这个道理上,它叫——(生:不确定)

三、在文化语境下悟读《桃花心木》

师:刚才,我们联系课文的内容,联系故事初读读懂了“不确定”。种树的不确定,老天下雨的不确定,并且深深地明白了树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刚才我记得有两个同学建议我们联系什么?(生:联系生活)可以是自己的生活,可以是别人的生活。好,闭上眼睛,迅速在你的脑海里搜索,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碰到过不确定的一件事,也许这件事情就发生在你跟伙伴之间,也许这件事就发生在你跟爸妈之间,也许这些事情发生在你跟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也许这件事情昨天刚刚发生,也许这件事情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但是却让你久久都难以忘怀。这件事情也许跟你出门旅游有关,也许这件事情可能跟你的学习有关,跟你的考试有关。孩子们睁开眼睛,搜索一件事情。

生:在家吃晚饭的时候,有时候吃这种菜,有时候会吃那种菜,每次摄入的营养不一样,每次吃的东西会不确定。

师:还记得昨天晚上吃的菜吗? 生:不记得。

师:只是一件。谁再来说说自己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不确定。

生:刚刚开始考试以为自己有九十多分,后来仔细思考一下,八十多分,到最后拿到手分数不确定。那次考了一百分。师:考试的成绩还真不确定。

生:有时候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背的时候感觉埃及背熟了,又担心在老师这边背的时候有错误。结果背得很熟练,没有错误。师:自己没确定,没把握。

师:孩子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一一展开。其实让我们放开说不确定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为什么?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林清玄说他生活当中的不确定?那年,我在上海听他演讲,他就亲口说了三个人的不确定的生活。

PPT出示。

师:第一位,叫陆羽,谁来读一下?

生:唐朝的陆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被誉为“茶圣”。师:大家听说过陆羽吗?(生:没有)好。

师:第二位,慧能。谁来读一下?

生:唐朝的慧能,把佛教的真髓深深打入中国人的心坎,称为“禅宗六祖”。师:慧能听说过吗?也没有。因为大家不做和尚。

师:第三位,你来读。玄奘。生:唐朝的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在印度取经。一生翻译佛经75部,1335卷。

师:虽然大家不做和尚,但玄奘我估计你们应该都听说过,他《西游记》当中唐僧的原型,我们知道,所有的妖怪都想吃他的肉,因为可以——(生:长生不老)

师:林清玄说,这三位是他一生当中最敬佩的三个人。他可不轻易敬佩人的。其实他不说,我也多少知道点儿,因为这三个人很厉害。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史要是没有这三个人,要重新改写。厉害吧?相当厉害,然而林清玄告诉我们,就是这三个人,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曾经有过一段怎样不确定的生活。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位。谁来读一下? 生: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师:孩子,发生了什么? 生:因为丑陋,被父母抛弃。

师:你敢设想这样的不确定吗?仅仅是因为相貌丑陋,竟然被他的亲生父母抛弃。我想问一下,这时候你觉得陆羽这个人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的身世很凄凉,很可怜。

师:看着黑板,看着这个词——(生:不确定)我们发现,不确定有时可能意味着可怜,可能意味着凄凉。再来看第二位,谁来读一下?

生: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抚养母亲,维持生活。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加入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慧能的生活,除了不确定,你想到的是? 生:孝敬。生:贫穷。生:艰苦。

师:一起看这个词,读——(生:不确定),再读——(生:不确定),再读:(生:不确定)你现在突然发现,原来不确定有时可能意味着悲惨,贫穷,艰苦。我们再来看一位。谁来读一下。好,你请。

生:陈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十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

师:这件事情发生在玄奘几岁的时候? 生:十岁。

师:你们几岁?你们十二岁。玄奘所遭遇的那个年纪跟你们是差不多的。我甚至有这样的假想,加入故事中的那个人不是玄奘,而是你。突然就发生了,记载你十岁那一年的那一天,突然之间,父母双亡。本来,你还可以在父母的膝下欢笑,撒娇。然而,突然之间,这一切都不在了。本来,你还可以在私塾里跟你的朋友一起读读书,写写字,然而,在那一年的那一天,当这些事情突然发生的时候,一切,都化作了泡影。请问,那一刻,你的感受,可能是什么?

生:非常地孤单,痛苦。

生:我感觉非常孤独,一个人活在世上,非常没有兴趣。师:你感受到的是,生不如死。

生:以后再也不能感受到父母亲的抚爱了。所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师:你的心深深地跌入到绝望的谷底。

师:看这个词,读——(生:不确定)再读、再读。我们突然发现,不确定有时意味着深深的绝望,有时意味着,生不如死,有时意味着,巨大的孤独,巨大的恐惧。

师: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特是联系了别人的生活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不确定,有时还意味着苦闷,有时还意味着挫折,有时甚至意味着巨大的恐惧和害怕。我想问一下,你们想到过自己的生活中可能会遭遇这样的不确定吗? 生:可能会。生:应该会。

师:我听了真的高兴。因为你们说“可能会”“应该会”,你们已经成长了。其实,这正是林清玄希望你们这样思考的。看,一起读——(PPT出示)学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知道,原来不确定,可能意味着挫折。请把挫折放进去,谁来读一读? 生:在挫折中生活的人„„

师:以前你害怕挫折吗?(生:害怕)以前你愿意接受挫折吗?(生:不愿意)是的,然而今天,当你明白了不确定的道理后,你发现,挫折原来对我们的生活还有着这样的意义,读——

师:这就是不确定带给我们的希望。

师:孩子们,有时,不确定还可能意味着艰险。谁把艰险放进去读? 生:

师:以前,你喜欢艰辛吗?(不喜欢)你接受艰辛吗?现在,你明白了“不确定”这个道理后,你发现原来艰辛对你的身上还有着这样的价值,读——

师:从此,艰辛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坚强。不确定,有时还意味着突如其来的苦难,谁把苦难放进去读? 生:

师:其实,将心比心,谁都不希望苦难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但是,我问一下,假如有一天,苦难真的不确定地降临到你身上,你现在会怎么想? 生:我会去努力面对它。

师:在苦难中生活的人——(生填空朗读)

师:正是不确定,正是苦难,给了我们生活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当他完完全全接纳了生活的不确定,他就能经得起——(生:生活的考验)就能锻炼出——(生:独立自主的心)当你完完全全地接受了生活的不确定,你就能把生活的不确定——(生: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你就能学会——(生:努力生长)

师: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一起来,生活是不确定的——(生齐读:有时痛苦)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成功,有时会失败。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平安,有时会危险。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富裕,有时会贫穷。

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么,当我们处在痛苦的时候——

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么,当我们处在失败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生:当我们处在失败的时候,成功就在不远处。因为失败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师:你们看,不确定给了我们转化的希望。

师: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么,当我们处在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生:当我们处在危险的时候,平安就在不远处。因为危险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是的。我们开始并不从容,也不淡定。既然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那么当我们处在贫穷的时候,你可以怎么想?

生:当我们处在贫穷的时候,富裕就在不远处。因为贫穷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二档我们彻彻底底完完全全明了生活的不确定,我们每一个人就能真正经得起——(生:生活的考验)就能锻炼出——(生:独立自主的心)当你完完全全地了解生活的不确定,你就能把很少的养分——(生:转化为巨大的力量),并且——(生:努力生长)这就是林清玄最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孩子们,这个道理,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不确定,你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生活考验 明白了不确定,你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独立自主 明白了不确定,你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转化能量 当然你还明白了——努力生长

四、结课

师: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只有生活的武昌,他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他才能学会——努力生长。一个人只有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无常,他才能从挫折烦恼和痛苦中,彻底地醒来——(播放歌曲)。

第二篇: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

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

师:为了上《桃花心木》这节课,我特意请你们的一个语文老师做了一个调查,你们还记得这个调查吗?

生:记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调查。看大屏幕:这是调查的第一题:谁来读一下?

生:《桃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写这个故事;

B.为了讲这个道理。

师:好,请坐!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1.选A的没有,选B的34人,占全班人数的100%”也就是说:我们班的孩子都认为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生:讲这个道理。

师:没错!正是如此。这正是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好!我们继续看,调查第二题,谁来读一下?

生: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

B.似懂非懂;

C.读不懂。

师:请坐!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有点意思,我们一起看:

选A的还真不少,25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4%;选B的9个人;占全班总人数的26%。选C的没有。这说明,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还没有上课之前,都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这个道理,是吧?所以我说挺有意思。这是调查的第二题,我们一起来看调查的第三题,谁来读一下?

生:《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

A.故事

B.道理

师:请坐!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一起来看。真没想到,喜欢故事的只有7个人,而喜欢道理的却多达27人。也就是说,我们班绝大多数孩子更喜欢的是——

生:道理。

师:很实用。那么我们就先把这个道理找出来,好吗?

生:好!

师:打开课本,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本浏览一遍,找到林清玄要写的那个道理。然后用波浪线把它们轻轻地画下来。

(生打开课文进行圈画。)

师:好的,谁来读一读你画下的道理?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师正读)

师:不错,跟他画一样的举手。好,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这就是林清玄在这篇文章当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来,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把这个道理读一遍,一二起!

生齐读: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孩子们,从这个道理上看,林清玄要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生活?

生1:林清玄想让我们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生活。

师:很好,不确定的生活,来,把不确定这个词圈出来。(师板书“不确定”)各位,你们圈了几个“不确定”?(核查)圈出的是两个。一起看大屏幕。(把屏幕中两个不确定删除)现在我把这两个“不确定”删掉了,但是你一定不会忘记这个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生:不确定。

师:谁来读一读。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好,记住了两个空缺的地方是什么?

生:不确定。

师:好,我们继续看这个道理。林清玄还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是有好处的。谁发现了第一个好处?

生:第一个好处是“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很好,能把你说的这个好处简单的概括一下?

生: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一个词“生活考验”。(师板书“生活考验”)

生:独立自主。

师:很好。(师板书“独立自主”)孩子们,把这两个词圈出来。好,继续看大屏幕,现在我把这两个词也抠掉,谁还能原原本本的把这个道理读给大家听。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真好,请坐。孩子们,我们继续看这个道理,林清玄还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第二个好处,谁发现了第二个好处是什么?

生:告诉我们的第二个好处是“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很好,简单的概括一下。

生:转化能量,努力生长。

师:很好(板书“转化能量,努力生长”)孩子们把这两个词也圈出来。好的,我们继续看大屏幕,我把这两个词也删掉了,怎么样,还能不能原原本本的、完完整整的把这个道理读给大家听。先自由地试一试,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读。

师:好,觉得自己还不会的举手。(无人举手,邀请读)

1、生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一起来。

全体学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孩子们,这就是林清玄在这篇文章当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个道理我们调查以后发现,70%左右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而30%的孩子觉得自己还似懂非懂。我想特别请这30%的读的似懂非懂的孩子把你们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个道理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

生1:林清玄告诉我们的“不确定”的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

生2: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生活?

生3: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在语文课生能够滔滔不绝地说那是一种能力,而能够安安静静地听那是一种修养。学语文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要有修养。来,你慢慢地说。

生4: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是的,人的思考只有转化为语言的时候它才开始变得开始清晰起来,你越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越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深入,你看,这个孩子提了个非常好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人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当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他的思考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学习就要取长补短,顺着他这个思路,谁又能发现问题?

生:人为什么在不确定中才能独立自主?

师:你看这又是个问题,你们刚才有一半的人读得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把这个似懂非懂讲出来,其实当你把自己读得似懂非懂的问题说出来的时候,问题的一半已经被你解决。好,又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顺着这个思路,谁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生: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才能转化能量?

师: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就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然而,我们要问的是这是真的吗?真的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吗?这是个问题。好,我在画最后一个箭头,期待着你们的问题。

生:人为什们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努力生长。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你们一开始提不出问题,一脸茫然,虽然我不知道你们是对问题本身茫然,还是对我提出问题表示茫然,我估计二者都有,然而随着您们思考的深入,随着由一到三这样一个过程,你们看,现在我们发现了很多又价值的问题,比如第一“人为什么要活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比如第二“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生活就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比如第三“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生活就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比如第四“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生活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比如第五“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努力生长。”这些问题都记下来了吗?这是真正的学习,这是真正的灿烂的思维。孩子们我们继续去发现。你们发现没有,刚才你们提的那么多的问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提的所有的问题都和什么有关?——

生:不确定。

师:我们发现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就有可能读懂——

生:生活考验。

师:我们发现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就有可能读懂——

生:独立自主。

师:我们发现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也有可能读懂——

生:转化能量。

师:我们发现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还有可能读懂——

生:努力生长。

师:可是,问题就在这里,什么问题呢?怎么才能读懂不确定,这就是问题,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学习是大家的事,不仅仅是我的事,我想听听各位的想法,以你的经验和直觉,你觉得今天我们怎么才能读懂不确定,需要讨论吗?同桌之间讨论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生讨论)

师:好了,讨论有点结果了吗,有谁有好的建议和方法和大家分享,怎样才能读懂这个不确定。

生:找到课文前面的不确定和这个不确定一块想。

师:哦。您的意思就是联系课文的内容来读,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的方法可以帮我们读懂什么?——

生:“不确定”。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要读懂不确定的意思。

师:怎么才能读懂不确定的意思呢?比如说去查一查——

生:字典。

师:翻一翻——

生:《全解》。

师:你们每个人都有《全解》,《全解》真是害死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联系生活实际。

师:太好了,听到没,她说——

生:联系生活实际。

师:你们把这个方法给忘了,非常好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他不是说要让我们面对不确定的生活吗?当然要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个孩子说的联系上下文,和这个孩子说的联系生活实际非常好,其实这两点已经够了。照着这两个孩子的建议来研究研究“不确定”好吗?先打开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当中有哪些文字,哪些信息能帮助你读懂不确定,把这些又价值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加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这是在讲种树人怎样给桃花心木浇水。谁还记得种树人是怎样给桃花心木浇水的?

生: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对,他就是这样浇水的,关于怎样浇水的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回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师:早上来也好,下午来也好,还是在给桃花心木浇水。我们一起来看,原来这个种树人是这样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一起读——

生:齐读“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段文字找出来,是因为我们要借助这段文字读懂“不确定“,可不能忘记这个任务。我们看看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能够帮你读懂“不确定”?谁来说一说,你在哪发现了什么不确定?

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来浇水的时间不确定。

师:也可以说他来浇水的天数不一定。这是不确定的,好,继续来发现。你发现什么也是不确定的请说。

生: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没错,他浇水的量也是不确定的。来我们继续发现,你还发现什么也是不确定的?

生: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没错,他来的时间也不确定,孩子们,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当中我们前前后后发现了几个不确定?第一浇水的天数——

生:不确定。

师:第二,浇水的量——

生:不确定。

师:第三,浇水的时间——

生:不确定。

师:你们发现没有,在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之中,作者为了说明这一个个不确定,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哪个词,一起说——

生:有时。

师:把所有的“有时”圈出来。各位统计一下,一共多少个“有时”?

生:七个。

师:一起看看大屏幕,来好好琢磨琢磨这前前后后出现的七个“有时”。所有带“有时”的话我来读,其余的话你们读,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么多的“有时”,分明是在向我们说明了“不确定”。不拖腔,得读出一点儿精气神!

(师生合作读)

师:咱们交换读。他来得并没有规律——

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挺胸抬头,吸一口气,得读出文章特有的精气神。三个有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再读。

(师生合作读)

师: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浇水?联系课文。

生:他想让树自己找水源,他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他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好,我马上就听懂了,原来这样浇水是在模仿谁下雨?

生:老天。

师:一起看,原来老天是这样下雨的,读:

生: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他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

师:所以种树人他才会这样浇水,读——

生: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明白了吗?不一定,不信我提几个问题考考各位,看你们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老天下雨是不准的,哪天下雨确定吗?所以种树人才会这样浇水。

生: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上午或下午确定吗?所以种树人才会这样浇水——

生: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因为老天上午下午下雨确定吗?所以他来得时间也不一定。各位,老天下雨的量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他这样浇水——

生: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那是因为老天一次下多少不确定,所以种树人浇水的量也不确定。原来种树人这样浇水完全是在模仿老天下雨,因为老天下雨是不确定的,所以种树人浇水也不确定。种树人浇水之所以不确定,那是因为老天下雨就是不确定的。当这些桃花心木适应了老天的不确定,接受了老天的不确定,它们就能经得起——

生:生活的考验。

师:它们就能锻炼出。

生:独立自主的心。

师:它们就能把很少的养分。

生: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师:它们就能学会。

生:努力生长。

师:这就是林清玄最后所悟出的道理。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道理,我想我们现在读和一开始读这个道理,一定悄然发生了变化。抬头挺胸,一二起——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这所有的好处都来自——

生:不确定

师:这所有作用都因为——

生:不确定

师:所以我相信你们再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把那个重音留给谁?

生:不确定。

师:我们再来读——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这个道理太重要了,然而这个道理林清玄一开始他就明白吗?不明白,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打开课本。请大家再一次默读课文,课文中的哪些证据,哪些蛛丝马迹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林清玄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开始——

(生读课文)

师:对于种树人这样浇水林清玄有一个反应,谁注意到了?

生:奇怪。

师:孩子们你们找一找,针对种树人浇水,林清玄前前后后奇怪的反应出现了几次,把它圈出来。

师:几次?

生:三次。

师:你一次一次来说,大家认真听。大家在书中标出来。认真听。

生读

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奇怪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了。

师:我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说自己奇怪?我觉得这很明显的就是啰嗦。为什么要重复三次?你们是怎么看的?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生:正是因为越来越奇怪才回去问种树人。

师:你们想过没有,林清玄一次又一次的写他奇怪,是写给他自己看的吗?是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读者看的。

师:林清玄一次又一次的写奇怪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当他写奇怪的时候一定会对他的读者产生影响,读者也会一起跟他一起奇怪,就会想寻找答案,继续往下看。你越来越奇怪了就会干什么?

生:继续往下读。

师:原来他一次又一次写奇怪是在吊读者的胃口。最后悟出这个道理。一起来读。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他就是想把读者的注意力往这个道理上吸引。

生读道理。

师:可是吊一次不够。

生读道理。

师:可是吊两次还不够。

生读道理。

师:这种讲道理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

生:层层设置悬念。

师:如果你想写一个故事想把它写的特别吸引人,就可以用上这种写法——层层设置悬念。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就是因为他用了这种写法——层层设置悬念。而所有的悬念都把我们吸引到这个道理上来,而这个道理的核心就这三个字——不确定。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说一件你生活中不确定的事。

生1:和妈妈打球,输赢不确定。

生2:期末考试复习,考试题目不确定,结果不确定。

生3:挤公交车不确定挤不挤到座位。

师:生活的不确定说不完,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林清玄说他生活中的不确定。我还和林清玄一起上过课,听过他演讲,他说过三个人的不确定。有没有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三位?

生1:唐朝的陆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被誉为“茶圣”。

生2:唐朝的慧能,把佛教的真髓深深打入中国人的心坎,成为禅宗的六祖。

生3:唐朝的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西行5万里、历时19年在印度取经,一生翻译佛经75部、1335卷。

师:林清玄最敬佩的就是这三个人物,中国要是没有这三个人历史却要重新改写的,可是你们可能怎么也想象不到他们曾经遇到过怎样不确定的生活。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

师: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丢弃了,感觉如何?

生:可怜。

生读:不确定

师: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

生: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抚养母亲、维持生活。

师:这就是慧能大师的生活,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艰苦,艰难。

师:苦还可以改为艰辛,辛比苦更难受,因为他还带一点辣。

生读:不确定。

师:当你口中念出不确定时,不要忘记有一个人曾经面对这样不确定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我们用了一个词——艰辛。所以不确定有时意味着艰辛。

生: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10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

师:这件事发生在玄奘几岁的时候,你们几岁,跟你们一样的年纪。就在你们回到家可以和父母一起撒娇,玩乐,游戏,快乐的去郊游,吃喝游戏的时候,玄奘却只能投身寺庙,我都不敢想象同样的不确定发生在各位的身上,你们会是什么滋味?

生:难受

生:悲伤

生:不敢想

生读:不确定

师:不确定有时意味着难受,有时意味着痛苦,有时意味着不敢想象。我们刚才联系课文的时候,知道不确定就是意味着没有规律,就是意味着“有时有时“,那远远不够,这是字面的没有意义,现在我们联系了生活,我们还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原来不确定有时意味着不幸运,不确定有时意味着痛苦、灾难。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可是有一个人想过,读——

(生读道理)

师:是,林清玄想过,因为他的想唤起了我们的想,现在我们也开始思考不确定的生活,孩子们当不确定意味着不幸的时候——

(生读道理:在不幸中生活的人,„„)

师:你看,我们以前害怕不幸,当我们开始思考不幸的时候,“不确定”对我们的生活还有重要意义。孩子们,当不确定意味着挫折的时候。

(生读道理:在挫折中生活的人,„„)

师:以后我们害怕挫折,不敢想挫折,当我们开始思考挫折就是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发现挫折对我们的生活还有这样的意义。孩子们当不确定意味着苦难的时候,读

(生读道理:在苦难中生活的人,„„)

师:您们看,本来我们都害怕苦难,但我们现在开始思考苦难的时候,苦难可能是生活中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苦难对我们的生活还有这样的意义。孩子们,面对不幸、挫折、苦难,有的人自暴自弃、气馁、怨天尤人,甚至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当我们知道了不确定还有这样的好处的时候,会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困难呢?

生:勇敢面对。

生:坚强面对。

师:虽然这个沉重的话题让大家感觉到了压力,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你们看,生活是不确定的——

生: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幸福,有时会痛苦 ;

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成功,有时会

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平安,有时会

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富裕,有时会;

师:正因为生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处在痛苦的时候,读——

生:当我们处在痛苦的时候,幸福就在前方,因为痛苦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为生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处在失败的时候,你就会这样想——

生:当我们处在失败的时候,成功就在不远处,因为失败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正生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处在危险的时候,你就会这样想——

生:当我们处在危险的时候,安全就在不远处,因为危险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为生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处在贫穷的时候,你就会这样想——

生:当我们处在贫穷的时候,富裕就在不远处,因为贫穷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幸福和痛苦呢?幸福来了,痛苦来了,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呢?

生读:幸福来了我们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我们就直面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师: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平安和危险呢?

生读:平安来了我们就享受平安,危险来了我们就直面危险,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师: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富裕和贫穷呢?

生读:富裕来了我们就享受富裕,贫穷来了我们就直面贫穷,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师:不确定让我们变得淡定,从容,有更强大的内心,回头我们看看这个问题,问题明白了吗?(把黑板上的问题逐一擦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才是唯一确定的,而这也叫读——(师板书无常)

生:无常

师: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考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的最后的《醒来》。

(播放歌曲《醒来》)

第三篇: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生:知道。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79年的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生:地球。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传发文章)

师:大声地读,把文章读通顺,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怎样?

(把话筒传递到部分学生嘴边。)

师:我一边在巡视,一边在倾听,一边在用心感受。感受你们跳跃的那颗心。你在读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们在美丽的宇宙中,只有一颗让人生存的星球,人们却不断地在乱砍乱伐,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为此我感到非常痛心。

师:我注意到了,你刚才说了两个“不断地”,不断地乱砍乱伐,不断满足自己。多么贪婪的人类啊。

生:我心情非常学生。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陷入无路可走、无地可容的结局。

生:人类的乱砍乱伐为自己挖下了坟墓,钱再我,地球破坏了,钱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生:我有三种感受:可爱的球体让我自豪。第二种感受是看中间部分,非常痛心。第三种感受:看到结尾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地球了,我的一腔热血已经涌了上来,我以后一定要保护地球。

师:女孩子的心思它就是细腻。(众笑)他注意了中间的部分,也体会出来了,尤其是最后,她用了“一腔热血”。再去触摸一下我们的语言,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词句表达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颤抖的波浪姆,那是心灵的颤抖。

(生自学)

师:尽管我不忍心打扰。你印象最深的,心灵越颤抖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滥用化学品的后果非常严重,使生物链遭到了破坏,非常痛心。对人们的无耻行为感到十分痛恨。

师:还有谁对这一段非常痛心吗?

生:人们不保护这些资源,实际是对自己的毁坏。

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生:美国用珊瑚岛作实验,因为核污染,不能再生活。

生:太平洋上有一段“死亡之谷”,海面上有一种受污染而生出的藻类,让这一段失去了生命。

生:森林被伐,没有人住。

师: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生:土地变成了沙漠。

师:沙漠肆虐,(指板书)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再读一读,大声读。

(生继续交流让自己痛心的句子)

师:我听得出你非常焦急。

(再指名读)

师:你不仅感受到这种威胁,而且你有一种呼吁的想法。

(生再读)

师:听得出你的声音里饱含着一股义愤,想说吗?齐读吧。

(齐读)

师:每个人的表情都那样凝重,能高兴吗?高兴得起来吗?能轻松吗?轻松得起来吗?还想说吗?继续。

生:(读“如果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一段,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短短的三分钟,“不加节制”这个词用了三遍,值得划一划。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着矿产资源看出了什么?

生: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资源是宝贵的--

师:不能漏啊。几百万年(板书)

生:几百万年才能形成,却这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破坏了,人类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同学们,几百万年,向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的资源被贪婪的无知的人们破坏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感觉到妈妈正在被破坏。

(指名读)

师:女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含蓄的语调背后绝对是不平静的心情。

生:读到这里,我非常惭愧,这是地球妈妈几亿年的努力工作才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几百年、几十年就能破坏掉。

师:还有别的吗?让你心情沉重吗?

生:(读“慷慨地--”一段)地球如此慷慨,人类却随意破坏。

师:地球的慷慨和人类的贪婪,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读“地球很小很小--”一段)我从“只有”、“只占”可以看出地球的空间太小了。

师:不对呀,书上有问题呀,地球应该“很大很大”,改吗?

生: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五颗行星中一棵。

师:你管太阳系干嘛?地球有一亿平方公里呀。

生:地球人口很多,人均面积很少。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

生:60亿。

师:再过五十年,人类将有多少?

生:90亿。

师: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生:30亿,40亿,10亿,80亿。

师:80亿。再过五十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有10亿将生徨地饿死。地球大不大?再读一读这句子。

(生齐读)

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发出这种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应该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再读一读我们的心声。

(生读)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新闻人物了吧。再读一读。

(生读)

师: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是什么?

生:友谊。

生:问题。

师:(转向那个学生)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众笑)想“进”吗?

生:想。

师:好,那就先“疑”。

师:提个要求。你提的所有的问题必须是忠诚的,自己早就懂的不必再提,很简单的问题自己一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不要再提。读,一条横线,一个问号,表示你这个地方有真问题。

(生读书质疑)

师:有问题请举手。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每个人提个问题就是五十五分钟。有三四个问题的同学提你最疑惑不解的,提到十个问题,我们就停。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坚实,怎么会“碎”呢?

师:答案百分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连打两个问号,一个比一个大)

生:是什么地质变化使地球矿产资源形成?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书上没答案,在课上干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来。到课外找课外书。(板书:地质变化?)

生:地球离我们多遥远?

师(板书:遥远?)

生:为什么就像一叶扁舟?

师:(板书:扁舟)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形容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

生:为什么40万亿公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师:(板书:40万亿?)

生: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充满愤慨的“凭什么”。(连打三个问号)

生:可以建设海上城市,范围不就扩大了吗?

师:你对“很小很小”产生了质疑,大胆地质疑。(板书:很小很小?)

生:月球上有多少人可以去居住呢?

师:(板书:月球上可以有多少人居住?)

生:今天,我们在保护地球,那些不法分子在破坏我们的精心保护,是不是一种浪费?

师:(板书:精心保护?)十个问题,是同学们在认真读书后产生的,古人告诉我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想不想再进一进?十个问题,只要再读再思考就可以解决。王老师完全相信你们可以自己解决。每个人只要挑选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行吗?

(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好,好,王老师怀着一份深深的期待,想和你们分享智慧的喜悦。

生:(回答中,师引导学生再读)

师:这样下去,地球怎么能够活多久?闭上眼睛。(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段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洪水,看到了人们在撕心裂肺地喊着。

师:现往前看。

生:他们在那砍树,大片的森林被砍光了。

师:然后村庄怎样?

生:村庄被风沙包围了,被洪水淹没了。

师:桥梁怎样了?

生:桥梁被水冲断了。

师:人们怎样了?

生:在包围在水中,有的爬上树上,有的在屋顶上,他们哭着喊着。

师:喊什么?

生:他们喊着“救命--”。

生:我看到了动物在拼命地逃跑。

师:非典就是地球对人类滥吃野生动物的惩罚。

生:我看到了妈妈把我们遗弃了。

师:那是你想到的,看到的呢?

生: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惊恐。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我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哪有什么上天?根本就没有上天,是人类在毁灭自己。再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

师:不光是这些,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点击出示: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师:你有什么想说?

生:人类真是太残忍了。

生:人类在毁灭自己。

(再读:“可以不断再生--”一段)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的表情,王老师的心情是那样沉重,面对人类的摇篮,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给人类听,请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那音乐凄婉,悲凉,让人心痛,听过,但不知是什么曲子}

(生写)

生:保护母亲吧,否则人类最后的表情便是哭泣。

生:***水源是人类的源泉,***天空是我们的外衣,--

生:人类不要再胡闹了,最后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师: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师:(挨个梳理那十个问题,擦去解决的,留下没解决的)我们的这些问题就像地球的问题一样,困挠着人类。只要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灵魂开始闪光,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下课。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更丰富快捷,相信孩子的体验会更深刻。]

第四篇: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很精神。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好听。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后鼻音很到位。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你可以当小小播音员。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柔和。好,大家齐读—— 生:威尼斯的小艇。

师: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纯矗?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它里面的小艇与众不同。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我们这里没有。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小艇是它们的特产。

生: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我们这里的汽车。

师:我们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小艇有什么与众不同?威尼斯和小艇有什么关系?大家放开声音读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投入,课文读完以后,老师想问一下,这篇课文读完了,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

生:威尼斯真伟大。

生:威尼斯像小孩一样,早上快活玩耍,晚上就睡觉了 师:天才的比喻!

生:我想去坐一坐小艇。

生:交通工具跟我们与众不同。

师:(因为开始有个学生说到小艇与众不同)证明你理解是正确的,读了课文,刚才我猜对了。生:我在小艇里看书,拉开窗帘,很美。生:威尼斯的船夫驾驶技术真好呀!师:你也想当一回船夫。生:景色优美

师:假如你是作者,真的到了威尼斯,真的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真的看到了那里的桥梁,看到那里的人们,看到那里的月光,看到那里的一切,你带了照相机,你最想将哪个地方拍下来?大家读读课文,找找看。

生:(读课文)

师:带了照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相机,最想将什么拍下来? 生:最想把威尼斯的小艇拍下来。师:在课文的哪里?念给大家听听。生:“威尼斯的小艇„„蛇” 生:我想把街头夜景拍下来(„„等于街头汽车„„你觉得特别美。„„)

师:你得把那种感觉读给大家听,让大家都睡着了,读读看,是不是让大家都睡了。生:(从开始的念变成读,从读变成有感情读)师:谁也想把夜景拍下来? 生:(读课文)

师:那么安静的夜晚,古老的威尼斯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地(再读一次)

师:王老师也想读读这个地方,你们看着王老师,把书放下(等读书准备就绪,师范读)师:咱们一起像王老师这样读好吗? 生:齐读

师:真好,谁想拍得跟这些同学不一样? 生:我想把威尼斯的人拍下来(读)。

师:哦,你想把商人及各种各样的人拍下来。同学们,咱们走了一趟威尼斯,看了一趟威尼斯,拍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再认真仔细读一次这段话,谈谈你的新感受,等会交流,注意把自己读懂了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一划。生:读

师:好,停!这两段话大家都读懂了吗?你读懂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或者都读懂了一段话,把你的感受跟同学交流,做一下分享。生:„„行动起来„„仿佛一条蛇。

师:你读懂什么? 生: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新月。师:真的读懂了吗?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刚刚发现的月亮

师:那今天晚上我刚刚发现又大又圆的月亮是新月吗?那是满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呢? 生:月牙儿是新月

师:问题听清楚,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要不要老师告诉你们?农历月初的时候叫新月。师:新月像什么呀? 生:眉毛,镰刀,香蕉,小船,小艇„„

生:老师我要说体会。(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师:你再读给大家听,把感觉读出来。生:读(努力找感觉)

师:这句话真的读懂了吗?王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你,第一个,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师板书:

1、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象一条蛇。生:齐读

师:第二个问题,轻快、灵活用一个词连起来。生:既轻快又灵活。

师:那我把它说成这样 板书:

2、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生:齐读

师:能不能改? 生:行

师:好,那我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先确立专题讨论讨论,如果把书上的句子改成1或者2到底行不行!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每个小组议论纷纷,气氛活跃。研究第一个专题的举手。生:我觉得用仿佛好一点,好象就很不一样。

生:仿佛比好象要像一点。其实仿佛就是好象,好象就是仿佛。生:仿佛深奥一点,好象就是好象。生:课文前面已经有一个“像”了„„ 师:读,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有点像独木桥„„也有像„„就这里跟前面都不一样。„„像沙发。师:真好,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呀。

板书: „„有点像„„ „„像„„ „„仿佛„„ „„像„„一般„„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回答)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打比方都不一样

师:不重复,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不一样,都有变化,真好,一起读一读。生:齐读这一段。

师:咱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我们来读课文里的这句话。生:齐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师:不行(指名读)

师:不行(轻快、灵活得读好)指名读

师:不行,听老师读一读。(轻快,灵活加速)生:齐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黑板上的这句话 生:读

师:感觉既不轻快又不灵活。看文章写得那么好,生动、形象、优美,再来读读。生:读课文

师:读课文时把它独特、轻快、灵活读出来。生:再读一次

师:读到这样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你最想做什么? 生:拍照,看风景,坐小艇去感受一下,去威尼斯转一圈。

第二课时

师:准备好了吗?语文书打开了吗,笔没放好的都没有准备好。师:同学们真聪明。生:老师真聪明。师:同学们真可爱。生:老师真可爱。师:同学们再接再厉。生:老师再接再厉。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一定深深印在心上。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是死的,没有了人,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 生:船夫

师:自己读一读写船夫的那一段——(指名读)咱们一起读,王老师读开头,你们接下去读。师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 生:船夫,你的驾驶技术真好。生:船夫,你辛苦了。生:船夫,开慢一点

生:船夫,你能教教我吗? 生:船夫,下次我还会光顾的。

生:船夫,小艇开慢一点,我想看看风景。师:船夫最想说什么?

生:请上船,我会开你们到处走一走的。生:小朋友,快来坐我的小艇吧!

生:不用怕,我的技术很好,不会翻船的。

师:现在四人小组来,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世界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讨论

师:做船夫的举手,请上台!你是一号船夫,你是二号船夫,你是三号船夫。下面都是游客。师:咱们有请一号船夫,——掌声有请。

生:各位游客,我可以到很多景点,我的驾驶技术很好,我的小艇也很漂亮,有皮垫子,象沙发,你可以坐在里面看书,不管什么地方我都能快速驶进去。

生:我是二号船夫,大家快来坐我的船,你要快点,我就开快一点,你要慢,我就开慢一点。生:表演(小朋友自己请一个同学合演)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就问。生:请问一号船夫你的船免费吗?

一号船夫:(想了想)我的技术很好,如果你满意就给,不满意„ 生:请问二号船夫,你的船会不会涨价?

二号船夫:这个呀,那就看你的路程有多远了,太远了当然要加钱!游客重的话,也要加一点。生:三号船夫,你是个女的,你有力气驾驶吗? 三号船夫:我都已经当船夫了,当然了。

师:愿意上一号船的举手,上二三号的分别举手。

师:威尼斯的船夫真是厉害,有精湛的技术,又有经商头脑,对威尼斯的风景点非常熟悉,那么威尼斯到底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威尼斯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把这些地方用笔划出来。生:划,读

师:独特风情,优美风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能读个大家听听吗?

生:大建筑物残破说明历史悠久(读相关课文)生:„„走到小艇里去„„(戏好看)生:那里有许多小艇。„„

师:白天,威尼斯冲满生机活力,晚上,寂静围绕着威尼斯入睡,这些情景产生都跟什么有关? 生:小艇。

师: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生:做生意时(找出句子)靠岸的时候就静下来。

师: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来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 生:先齐读课文第五段,再想象。

生:我看见女教师提着手提包,匆匆忙忙坐上小艇去学校上课。生:看见科学家坐上小艇去考察。

生: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上船,在朗读课文。生:看见运动员坐小艇去打球。

生:我看见西门豹穿着唐服来考察了。师:那是科幻片

生:我看见病人坐小艇去医院,旅客去游览。生:小姑娘卖花。

生:提着蛋糕坐在小艇里过生日。生:温州的记者去采访船夫。

师:哈,温州人去卖鞋了。肯定有。

师:好,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过了几分钟)生:船夫,你怎么不去划船比赛呀?

生:别的城市没有小艇,威尼斯有。我爱威尼斯。

生:小艇小艇你真棒!独特城市由你创!我们生活全靠你!大家都来把你要!(有出入)生:威尼斯的小艇,你是个愉快的“人”,我爱你!师:有机会希望你们去威尼斯走走,玩玩。下课。

特级教师钱正权

评课

这是一堂朴实、扎实的语文课。

1、聊天: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

2、五人读课题后,来个小小的探索,“在小艇前加威尼斯你怎么看?”用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3、王老师的教学流程:(1)激发兴趣(2)初读,要求读流利(3)你想说些什么,给学生宽泛的说话要求,没有设定问题疑问(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游客拿照相机拍摄一事,符合课文内容,引学生进入课文,去拍摄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5)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深入字间之中,引向深入,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4、教导小艇象新月时,什么是“新月”当学生不知道王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其实探究式学习不跟接受式对立,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排除接受学习。

5、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改写两句话。“书上句子改成这样行不行?”进一步探索。教师巧妙设计,善于引导,使学习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学生的理解是仿佛真像一点,好象有点不像。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教师及时评价: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板书4个句式,在这前后联系中,学生明白打比方有很多变化,让学生知道后,教师评价引导,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后一句老师采用读中比较方法,分别读:轻快、灵活和既轻快又灵活,后者学生感觉好象不轻快不灵活,老师意图训练学生语感,语言表达形式,跟意思是否一样,学生找到了感觉。

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业。

7、进行活动化教学,先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建议:这里学生运动课文语文不多,因让学生多读以后,抓住船夫“操纵自如”来吆喝,介绍船夫技术,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运动出来)

8、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其他的游客。并且设计活动性作业,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如果是平时我们可以相应设计基础性作业。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两节课。是传统教学和发展性研究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两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第五篇:王崧舟教学实录

笑谈《草船借箭》的智慧

【观点】

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自由对话,首先要致力于课堂自由文化的建构。自由文化的建构,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要义:

一、师生、生生之间在人格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二、师生、生生之间养成真诚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三、消解课堂上的话语中心、话语霸权,把话语权还给课堂上的每个人;

四、与文本对话,养成赏识卓见、鼓励创见、悦纳异见、宽容误见的态度,倡导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五、不唯上、不唯书,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文化。

《草船借箭》一课,致力于引领学生与智慧化身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多角度、有创意的对话。那么,这种对话的原点是什么?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有关《三国演义》、特别是有关诸葛亮的“前结构”。事实上,在接触《草船借箭》这个文本前,学生心中早已贮存着或清晰或朦胧、或开阔或狭窄、或深刻或肤浅的关于诸葛亮的种种感知和理解,即所谓的“前结构”。自由对话,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心中的这一“前结构”。作者心中的诸葛亮、教师解读的诸葛亮与学生感悟的诸葛亮不能等量齐观,因此,课堂上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读出属于他自己的诸葛亮。

而要想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诸葛亮,首先就要关注学生面对文本“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的那个“现量”诸葛亮。这个现量诸葛亮是被学生的“前结构”这个照相机从文本中拍摄下来的。这种拍摄,是整体的、视界融合的、自由自足的,但又是模糊的、不自觉的、浮光掠影的。课堂上的自由对话,肇始于学生读出的这一个现量诸葛亮,即通常称之为的“第一印象”、“首感效应”、“初始感知”。

当现量诸葛亮也成为学生展开深层次对话的前结构时,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诸葛亮笑盈盈地从文字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眼前,走进学生的心中。于此同时,又应该点拨学生转换对话视角,穿越历史的时空,将自己置身于草船借箭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与诸葛亮促膝而坐、谈笑风生。这样,学生就由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是生命的更为本真的自由。至此,学生自能读出心中的这个诸葛亮。

【构想】

第 一 课 时

一、给“智慧”排个序

1、请学生自由谈谈对诸葛亮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请学生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排排队。

3、交流体会。估计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诸葛亮 周 瑜 曹 操 鲁 肃 1 2 3 4 1 3 2 4 1 2 4 3 1 3 4 2 1 4 3 2 1 4 2 3

4、小结: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二、点击诸葛亮的“智慧”

1、教师:有人说,诸葛亮是谋略的大师,因为他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有人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最精彩。

3、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练读有关段落。三、三个“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师:我读了课文以后,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诸葛亮在立下军令状之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长江之上必有大雾; 想到了向鲁肃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

4、小结: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板书周瑜的话,引导学生诵读此句。)

第 二 课 时

一、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

1、研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引导学生读出大雾漫天的情形。

引导学生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心情,读出鲁肃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心情,读出诸葛亮的感情。

2、研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概述这句话的意思:诸葛亮在第三天四更时候请鲁肃一起去借箭。引导学生感悟这两句话的不同点。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二、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

1、引导学生将以下两句话联系起来,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2、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笑”。联系鲁肃的吃惊感悟其“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感悟其“笑”; 联系回去交箭给周瑜感悟其“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感悟其“笑”。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与诸葛亮对话“知地”的智慧

1、从“顺风顺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面对“智慧”的智慧

1、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仅仅是神机妙算吗?

2、教师:鲁肃亲自经历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先生真神人也!”他请诸葛亮介绍神机妙算的诀窍,诸葛亮就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鲁肃。同学们想知道吗?课后请看《三国演义》的第46回。

【现场】

第 一 课 时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电视连续剧。生:(自由举手应答。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师:能说说你对诸葛亮的印象吗? 生1: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生2: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说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生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非常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师: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周瑜临死前说:“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说,既然生了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师:哟!你知道得还真多!当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诸葛亮。等会儿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生5: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师: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今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是吧? 生:(齐答)是!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赶紧去见见诸葛亮这个老朋友。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请你从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好!读完课文,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这四个人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这四个人,如果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鲁肃第四。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两个不变。

师:哦!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觉得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鲁肃排第四。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不一样吗? 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鲁肃第三。师:好嘛,鲁肃第三,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师:你认为曹操最笨,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师: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对你的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请一个同学读一遍。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生2:吃惊地说。

师:对呀!吃惊地说!再读一读,体会鲁肃的吃惊。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好!这样读才有吃惊的味道。继续。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注意!诸葛亮笑着说,得有笑容,得有笑声啊。谁来读读诸葛亮笑着说?

生3:(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微笑着说。谁还愿意读读这句话?

生4:(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大笑着说。你也想读?来,请你读。

生5:(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这笑,真是出自内心的笑!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5:(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这个令可没下好!电视上见过大将军下令吗?那个威严,那个响亮,那个果断。这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生:(自由练读。)

师:来,请曹操下令!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1:(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活脱活现一曹操。稍有一点遗憾,那个曹操说的是不要“轻易出动”,你这曹操说成了不要“轻举妄动”,两个曹操,哪个说得更准确?自己体会体会,好吗?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嘛。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2:(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你继续往下读。

生2:(朗读)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师: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他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生4:(朗读)“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诡计,干脆就来个将计就计。

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生7: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经观过天象,知道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也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这回事。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呢,是孙权的都督。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周瑜这样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可以回到刘备那里去呀。

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所以,诸葛亮是从大局来考虑借箭的。

师:看得出,你读过不少书,对当时的历史情况很了解。你讲得很对,孙刘两家只有联合抗曹,才能战胜曹操,保住自己的领地。但是,刚才你的发言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其实,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孙刘联合,而不是吴蜀联合。请你接着读。

生3:(朗读)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好的,请坐。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独特地体会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多遍了,尽管读了二十多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甚至傻想着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众大笑)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生:(齐答)想!

师: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1: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2: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3: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4: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5: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师:这些问题我也都想过,不过通过读书,我都已经搞懂了。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生1: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啊!因为这个问题事关诸葛亮的身家性命啊!咱们是不是这样,先独自看看书,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讨论,行吗?(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师:讨论非常热烈!看来,困扰老师多日的重大问题,就要在你们这里解决了。好啊!请教大家,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然后他才敢跟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师:有道理!老师继续向你们请教,这个计划当中该有哪些内容啊?

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想到了长江上三天之后会有大雾。生3: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而且,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以他对鲁肃的了解,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生5: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吗?天气不想好,能借到箭吗?曹操、鲁肃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吗?这个计划,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致啊!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师: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 二 课 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周到、那样细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师:请你读一遍。

生1:(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生2:(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师:不错,请你来。

生3:(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生4:(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样子。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理解得也非常不错。但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是不行的,你看看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你一读,要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雾。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雾更浓了,但还是没有漫天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才是一场漫天的大雾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 生1: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师:那么诸葛亮呢?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你们从他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什么心情? 生2: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生3:他十分的自信。

生4: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正暗自得意呢!

师:好一个“如愿以偿”啊!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哪句话能证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已算到了?

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谁来做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

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一做诸葛亮你就激动。(众笑)不激动。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这才像个诸葛亮嘛!心定气闲,成竹在胸。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在书上把它改一下吧。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师:(故做糊涂状)不能改?为啥不能改?这样改不是挺好的嘛!

生1:因为有了这两句话,就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去借箭吧。

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就没有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了。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师: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各自的发现。

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生:笑着说。

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自由读)师:诸葛亮在笑谁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师: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怎么样? 生1:了如指掌。

师: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曹操,哼!生性多疑,这种天气,有敌人突然来攻,自然不敢派兵。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1(轻蔑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对诸葛亮的笑,你们还有别的体会吗?

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师:这叫自信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2(自信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不错!这是他的体会,你们呢?都一样吗?

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师:他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3(幽默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谁来宽慰宽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生4(学着长者的口吻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看来,诸葛亮这一笑的内涵多着啊!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还在笑周瑜呢!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师:所以诸葛亮怎么说的?

生5:他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对啊!回去干嘛? 生5:回去交箭。

师:交了箭,周瑜的阴谋还能得逞吗? 生5:不能了。

师: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胜利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5(充满喜悦地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得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多么喜悦啊!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诸葛亮这一充满智慧、充满胜利的笑!

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齐答)神。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除了这两句,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1:我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发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了如指掌。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2:我还有一个。前面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对鲁肃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后面第十自然段写“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了他的预测。师:是啊,连箭的数量都预测得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生4:我这个是非常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师: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你的理解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广。但是我担心啊,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怎能善罢甘休?他要是派兵追杀出来,诸葛亮不就麻烦了吗?

生4:我觉得根本用不着担心。因为诸葛亮早已算好了,回来时是顺风顺水的。曹操他们根本追赶不上。

师:好一个“顺风顺水”!从“顺风顺水”中,你们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生6:船头只有先朝西、后朝东,才能顺风顺水地回来。可见,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啊!生7:靠近曹军水寨时,是空船,所以逆风逆水关系不大。借完箭回来的时候,船上装满了箭,所以顺风顺水就省了了许多,也保险一点。

生8:顺风顺水回来,曹军就追不上。追不上,就能更加挫挫他们的士气。

师:说得好!对诸葛亮他们来说,风顺、水顺、心情更顺啊!胜利在望,能不顺心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读完全文,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还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的? 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一五一十地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师:真的想知道? 生:(齐答)想。师:一定想知道? 生:(齐答)想。

师: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谢谢同学们。

静下心来游于艺

——《鱼游到了纸上》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游于艺

【“游”出感觉】

师:看黑板!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读题目,不光要用嘴巴,更要用眼睛。口到,还要眼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读得好!口到了,眼也到了。但是,心到了没有呢?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次读到课文题目,特别是第一次读到题目中的这个“游”字,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一个词!生1:奇怪。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怎么能游到纸上? 师:所以你的脑海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 生1:问号。

师:奇怪,这是她的第一感觉。那么你们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很惊讶,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呢? 师:你想探个究竟,是吗?因为你觉得很惊讶。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

师:对啊,按照常理来说,鱼是不可能游到纸上去的。读到题目,能读出一种感觉,能读出一些问题,这就是心到了。带着这些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题目。口到,眼到,而且心到——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游”动全身】

师:其实,我也纳闷儿。一个普普通通的题目,一个简简单单的“游”字,怎么会让大家产生这样的感觉——奇怪,惊讶,不可思议。(稍顿)打开课文,让我们走进《鱼游到了纸上》这个故事。两个要求:第一,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第二,仔细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带“游”的句子,读完以后,把这些带“游”的句子统统划下来。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仔细地找,认真地划,划出之后还可以标上1、2、3、4的序号。生:(开始动笔划句子)

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划好,带“游”的句子多不多? 生:(齐答)多!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游”字句。

生1:(朗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没错,这是第一句。读得又对又好,一个精彩的开头。第二句,谁来读?

生2:(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第三句在哪儿? 生3:(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一个女孩——

生3:(接读)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好的,请你连起来再读一读,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调子。生3:(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师:还有“游”字句吗?

生4:(朗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师:已经是第四句了,第五句在哪儿呢? 生5:(朗读)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你读得真叫仔细!为什么?因为,这一句中的“游”和“鱼”是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的。还有别的“游”字句吗?

生6:(朗读)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师:好的,已经是第六句了。还有吗? 生:有。

师:应该是最后一句了。来,咱们一起读!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齐读)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再来一遍!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齐读)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多少个带游的句子啊? 生:七个。

师:整整七个。从文章的开头一直游到了文章的—— 生:结尾。

师: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争取把它们读顺口、读流利,读出各自不同的味道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好,虽然都是带“游”的句子,但是,如果你仔细读、用心读,你是能够体会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味道的。(指名6个同学起立,要求他们依次朗读前六个“游”字句,每人只读一句。第七句要求全班齐读)怎么读呢?我读旁白,你们接着我的旁白读出每个“游”字句的味道来。师:好!现在开始。(朗读)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 生1:(接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味道出来了,就这么读。(朗读)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就在茶室的后院,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2:(接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朗读)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一声惊叫—— 生3:(接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很遗憾,这一句的味道没出来。应该有一种什么味道? 生3:惊奇的味道。

师:没错,惊奇、惊讶、惊叹的味道!再读一次。(朗读)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一声惊叫—— 生3:(接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对!要的就是这个味道。(朗读)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生4:(接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得娴熟,你读得更是娴熟,一级棒!(朗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生5:(接读)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朗读)真没想到,这样一位画技高超的青年竟然是个聋哑人。他通过笔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生6:(接读)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师:(朗读)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齐读)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游”显张力】

师:他笑了,是吗?笑得那么甜,是吗?请问,他为什么笑了? 生1:因为他的画被别人赞叹。师:第一个赞叹他的人是谁?她是怎么赞叹的呢?

生1:是作者来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了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课件呈现: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来,咱们一起来。那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生:(齐读此句)

师:味道再浓一些!那小女孩惊讶地叫起来—— 生:(齐读此句)

师: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突然听到这么一声喊叫,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1:我是觉得非常奇怪,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来了呢?鱼不是生活在水里吗? 师:所以,你一定想挤过去看个究竟,是吗? 生1:是的。

师:你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

生2:我的第一反应是脑子里有千万个问号,鱼一离开水就会死的,它为什么还会在纸上游来游去?

师:这千万个问号会驱使着你想挤过去—— 生2:看个究竟。

师:听到这一声惊叫,听到这一声惊叹,还有谁也想迫不及待地挤过去看个究竟? 生:(纷纷举手,表示都想看个究竟)

师:好的,哪位来做这个小女孩?(指名一学生起立)就请你来。我请她喊这一声,你们注意,作出你们的第一反应。准备好了吗?现在,你们就在茶室的后院,就在金鱼缸边,突然,传来这样一声惊叫——

生1:(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生:(其余学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师:反应啊!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啊?(笑声)生:(跃跃欲试的样子)师:再来一遍。(手指着教室)这是在茶室的后院,这里有好几口金鱼缸,青年就在这儿画画。一开始你们都没注意,东张西望,走马观花。突然,你们的耳边传来这样一声惊奇的喊叫——

生1:(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生:(其余学生纷纷围到读句子的同学身边,气氛热烈)(笑声)师:停!都围着别动!(走到学生身边)请问,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 生2:是小女孩的喊叫声。师: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 生3:是小女孩惊奇的叫声。师: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 生4:是小女孩对青年画画的惊叹。

师:请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学生纷纷归座)同学们,你们刚才都说是小女孩的叫声把你吸引过来的,是吗? 生:(齐答)是!

师:真的如此吗?(稍顿)我们听,假如小女孩的喊声是这样:(课件呈现: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还是惊奇地喊,还是惊讶地叫,请问,你还会作出刚才那样的反应吗? 生:(齐答)不会。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样喊没有那么惊奇。师:你的看法呢?

生2:我想画就画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自己也会画的。师:就是!画到纸上有什么稀奇呢?

生3:金鱼每个人都会画的,我们何必挤过去看呢?每个人都会画。

师:说得是呀!所以,真正吸引你过去的,真正让你迫不及待想看个究竟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答)“游”字!师:对!“游”字。这个“游”字,是对青年画鱼的惊叹!读着这个“游”字,我们仿佛听到了这样的赞叹—— 生1:画得太棒了!生2:真是画得栩栩如生啊!生3:他把金鱼画得跟活的一样!生4:画得太像了,跟真的一样!生5:他画画的水平简直是超一流的!

师:是的,这一声声的赞叹,都汇成了这样一句话——(课件呈现:“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生:(齐读此句)

师:这一声声的赞叹,都抵不过这样一句话—— 生:(齐读此句)【“游”于宁静】

师:(稍顿)同学们,能把鱼画得在纸上游动,你们说这位青年的画技高超不高超? 生:(齐答)高超!师:厉害不厉害? 生:(齐答)厉害!

师:他是怎么画的呢?默读课文。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请问,这位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

生:(朗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课件呈现: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来,咱们一起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生:(齐读此句)

师:看青年画鱼,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生1: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画出的鱼仿佛在纸上游动。生2: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画得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生3: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画画一丝不苟。

师:有同学对一丝不苟的印象很深,有同学对所画的游鱼印象特别深,也有同学对青年画画的细致印象很深,是吗? 生:(齐答)是的!

师:(稍顿)但是,你们留意过这个细节吗?

(课件呈现:“那位青年在 静静 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静静”,“静静”地画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请问,什么叫“静静”地画画? 生1:就是没有声音,一丝不苟地画。

师:没有声音,安安静静地画,是吗?这是他的理解。

生2:就是对旁边的干扰不去注意它,他是静静的,没有什么抱怨的,在那边很认真地画画。师:对周边的干扰没有丝毫反应,是吗?谁还有不一样的看法? 生3:静静地画画也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只顾低着头画画。

师:对“静静”地画画,你们都有着各自独到的理解,这很好!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无声无息却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光有理解那是远远不够的!你得去感受它,去看见它,你得把它还原成一幅幅真切的、生动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请你仔细地看一看青年静静地画画。

生:(闭上眼睛,倾听老师的描述)

师:(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睁开眼睛。看到青年静静画鱼的场景了吗?看到他画的金鱼的各种动态了吗?你看到了金鱼的哪些动态?

生1:我看见金鱼往前慢慢游着,突然一个急刹车,又往回游了过去。师:转身,是吗?好,这是一个动态,请你站着。谁还看到了不一样的动态? 生2:我看到鱼在水里吐着一个一个的水泡,水泡还一直往上冒。师:吐泡泡,一个可爱的动态,请你也站着。你们还看到了金鱼的哪些动态? 生3:我看到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还不停地甩着尾巴。

师:甩尾巴,这是金鱼非常典型的动态,是吧?好,请你站着。我知道,还有各种不同的动态,是吗?那么,这些金鱼的动态,那位青年又是怎么画的呢?

(指着生1)你来给大家读一读青年画金鱼转身的动态。怎么读呢?就读这段话,读到“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这个地方,你就把“转身”这个词语插到“金鱼”的后面,读成“很快地画出金鱼转身的动态”,其它统统不变。这样会读吗? 生1:会。

师:好,大家注意看。现在,青年开始画金鱼转身的动态了——

生1:(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转身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师:看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

师:(指着生1)我想问你一下,当那位青年在画金鱼转身的时候,他还需不需要再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转身的? 生1:不需要。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以前每天都在观察那个金鱼的动态,金鱼的所有动作都印在了他的脑袋中了。师:金鱼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印在了他的心里,是吗?好,我们继续看青年静静地画画。该画金鱼吐泡泡了,是吧?大家注意看!

生2:(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吐泡泡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指着生2)请问,那位青年在画金鱼吐泡泡的时候,还需不需要再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吐泡泡的? 生2:不需要。师:为什么?

生2:因为以前他每个星期天都会在金鱼缸边观察鱼的动态,所以都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师:什么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生2: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谁能给“印”字换一个字?金鱼印在心里,还可以说—— 生3:金鱼装在心里。生4:金鱼记在心里。生5:金鱼刻在心里。生6:金鱼烙在心里。生7:金鱼游在心里。

师:说得太棒了!好,我们继续看,该是青年静静地画金鱼甩尾巴的动态了。

生3:(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甩尾巴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指着生3)还是那个问题,当青年在画金鱼甩尾巴的时候,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甩尾巴的?

生3:不需要。因为他每个星期天都来看,他看到了金鱼各式各样的动态,包括甩尾巴,那种甩尾巴的样子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师:一句话,当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着金鱼的时候,他心里装着的只有谁? 生1:金鱼。

师:他心里刻着的只有谁? 生2:金鱼。

师:他心里印着的只有谁? 生3:金鱼。

师:他心里记着的只有谁? 生4:金鱼。

师:他心里游着的只有谁? 生5:金鱼。师:是的,金鱼!工笔细描也罢,挥笔速写也罢,有人围观也罢,有人惊叹也罢,他的心里只有谁?

生:(齐答)金鱼。

师:这才叫“静”啊!(板书:静)一心不乱的“静”!胸有成竹的“静”!来,让我们一起,(《渔舟唱晚》的音乐响起)再去看一看那位青年一心不乱地画画。预备,起——

生:(齐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师:是的,他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挥笔速写,就这么静静地画着,静静地画着。因为,金鱼的每个部位都已经印在了他的心里,金鱼的各种动态都已经游在了他的心里。让我们再来静静地看一看——

生:(齐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游”向境界】

师:同学们,这静静地画画,(指着黑板上的课题)画出的是这样的功夫——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这静静地画画,画出的是这样的境界——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这静静地画画,画出的是这样一声惊奇的赞叹——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下课!(热烈的掌声)

第二课时:守于静

【激疑归“静”】

师: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想,有一个特写镜头你们一定印象特别深,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一个怎样的特写镜头呢?请看——

(课件呈现: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姑娘< >那样细致;有时又<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没想到,这位画技高超的青年,竟然是个< >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个无声无息但却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生:(自由朗读)师:谁能把这个无声无息但却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读完整、读清晰?请你来读一读。生:(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没想到,这位画技高超的青年,竟然是个聋哑人。”

师:读得好!请大家拿出笔记本,按照这段话的顺序,把括号中的四个词语默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对又快!生:(默写,教师巡视)师: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没想到,这位画技高超的青年,竟然是个<聋哑>人。)对照大屏幕,自己检查校对,写错的请马上改正。生:(检查修改)

师:全对的请举手。好,放下,把本子合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特写镜头,把镜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刻到自己的心里去。生:(齐读此句)

师:面对这个特写镜头,难道就没有什么问题在你的脑海里盘旋吗?请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1:聋哑人画画为什么画得那么好? 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2:既然他是聋哑人,那么别人就很难跟他交流,也就是说他是靠自学才能画好,为什么他的画技还这么高超?

师:聋哑人学画肯定比常人要难得多,这的确是个问题。

生3:我想知道,这个聋哑青年技术那么高超,那他画画到底学了几年呢? 师:说得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呐!还有问题吗? 生4:他画鱼的过程中碰到过哪些困难,不知他是怎样克服的? 生5:他为什么那么爱画金鱼呢?他是怎么记住金鱼的每个部位的?

师:五个同学提了六个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对这个特写镜头的思考变得更加细致、也更加深刻了,是吧?(稍顿)其实,你们问了这么多,真正想问的只有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此高超的画技,那位聋哑青年是怎么练成的?是吗? 生:(齐答)是!【比照悟“静”】

师:好!现在请你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课文的哪些字里行间,向你透露着聋哑青年练功的秘诀。找到一处标上①,找到两处标上②,找到三处标上③…… 生:(默读课文,标号,教师巡视)

师:多数同学找到了两处,也有一部分同学发现了三处、四处甚至五处。提个建议,同桌之间不妨交流交流各自的发现。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如此高超的画技,那位聋哑青年是怎么练成的呢?谁来读读自己的发现?

生1:(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原来聋哑青年练功的秘诀就藏在这句话里。

(课件呈现: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还有谁也发现了这条练功秘诀? 生:(纷纷举手)

师:我们一起来琢磨琢磨这条无声无息但却意味深长的练功秘诀。预备,读—— 生:(齐读此句)

师:我相信,当你们读着这句话的时候,一定会特别留意其中的一个词,而这个词在上一节课刚刚出现的时候,曾经被我们轻轻地掠过了。这个词就是—— 生:(齐读)静静

师:又是一个“静静”!“静静”地看着,“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请问,什么叫“静静”地看?

生1:就是心中只有眼前的那样事物,心里也只装着那样事物,把自己什么事情全部都忘掉了,只剩下那个事物。

师:说得好!送你四个字:学以致用。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2:静静地看,就是说他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完全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好一个“忘我的境界”!能从“静静”二字读出“忘我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谁还有话想说? 生3:我觉得“静静地看”就是专心致志地看,他眼里看到的只有金鱼,别的他都不会去看。师:“静静”就是“专心致志”,好眼力!好悟性!但是,同学们,你们感受过“静静地看”吗?(稍顿)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去公园看过金鱼的吗? 生:(纷纷举手)

师:好的,请大家回忆一下,你去公园看金鱼,跟眼前这位青年看金鱼,有什么不一样?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1:我在公园里看金鱼,都是自己看够了就不看了。师:你是漫无目的地看,而那位青年怎么看?读给大家听。

生1:(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你跟青年看鱼又有什么不一样?

生2:我看金鱼都是走马观花,看腻了就不看了。师:你是走马观花地看,而那位青年怎么看?

生2:(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师:你是怎么看鱼的?

生3:我有时候会看看跳跳,有时候会说那些鱼怎么怎么样,在做些什么。师:你是三心二意地看,而那位青年怎么看?

生3:(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有人看鱼漫无目的,有人看鱼走马观花,有人看鱼三心二意,而那位聋哑青年却是这样看鱼的——

生:(齐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请问,这样地看,就是怎样地看? 生1:一丝不苟地看。生2:聚精会神地看。生3:仔细地看。生4:全神贯注地看。生5:专心致志地看。【呈像入“静”】

师:(板书:全神贯注)这样呆呆地看,静静地看,一丝不苟地看,全神贯注地看,他到底看了多长的时间?(稍顿)默读课文,寻找新的练功秘诀。生:(默读课文)

师:就这么静静地看,聋哑青年到底看了多长时间呢?我这里有三个答案请你选择,考考你的眼力和悟性。第一,整整一天;第二,每个星期天;第三,一年多里的每个星期天。你选几?依据在哪里?

生:我选三,依据是,(朗读)“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每个星期天都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每个星期天都这么静静地看着看着。你信吗? 生1:信!

师:请站着,你信吗? 生2:信!

师:请站着,你信吗? 生3:信!

师:还有你,你信吗? 生4:信!师:你们都信吗? 生:(齐答)信!

师: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玉泉茶室的后院看一看。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的后院,你发现——

生1:(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看到了,他的确在玉泉看金鱼。春天过去夏天到了,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的后院,你又发现—— 生2:(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看到了,他还在玉泉看金鱼。夏天过去秋天到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又来到玉泉,又来到茶室的后院,你还发现——

生3:(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他还在。秋天过去冬天到了,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的后院,你惊奇地发现——

生4:(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是的,他没有缺席,他一直在玉泉看金鱼。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就这样呆呆地看着,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放弃过吗? 生:(齐答)没有。师:他中断过吗? 生:(齐答)没有。师:他动摇过吗? 生:(齐答)没有。师:请问,这叫怎样地看? 生1:这叫废寝忘食地看。生2:这叫持之以恒地看。生3:这叫坚持不懈地看。【索隐参“静”】

师:(板书:持之以恒)同学们,这样呆呆地看,这样静静地看,这样从来不说一句话地看,这样长时间地看,他烦不烦?他累不累?默读课文,找找依据。生:(默读课文)

师:请问,他这样静静地、长时间地看鱼,烦还是不烦?累还是不累? 生1:我觉得他不烦。因为前面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师:忘我了,还有烦吗?还有累吗?好,这是依据一。那么依据二呢? 生2:这里说“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他就不会再感觉到烦了。师:说得是,这是依据二。还有别的依据吗?

生3:(朗读)“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忘了吃饭,忘了回家。这不正是“忘我境界”的生动写照吗?这是依据三。

生4:我觉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就不烦。(朗读)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是的,都笑得那么甜了,还有什么烦恼什么劳累呢?这是依据四。

生5:(朗读)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

师:依据五。太好了!大家看,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特写镜头啊!

(课件呈现: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 生:(齐读)吃饭 师:忘了—— 生:(齐读)回家 师:忘了—— 生:(齐读)时间 师:也忘了—— 生:(齐读)自己 师:他爱鱼到了—— 生:(齐读)忘我的境界。

师:(板书:忘我境界)来!让我们也像这位聋哑青年那样,静静地走进这个没有烦恼、没有劳累、没有时间、没有自己的忘我境界。

生:(配乐齐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明道养“静”】

师:(指着黑板上的课题)有了这样的境界,才有这样的功夫——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有了这样的境界,才有这样的惊叹——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请问,游到纸上的只是鱼吗?还有—— 生1:还有青年的静静。生2:还有人们的赞叹。

生3:还有青年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心。生4:还有青年的专心致志。

生5:青年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游上去了。生6:青年的全神贯注游上去了。生7:游上去的还有青年的快乐。生8:还有青年的心血和汗水。

师:是的,这一切的一切概括成一个字,那就是青年的——心。(板书:心)

同学们,青年画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板书:静下心来)才能练成这样的功夫——

(课件呈现: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生:(齐读这段文字)

师: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享受这样的境界——

(课件呈现: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生:(齐读这段文字)

师:因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 生:(齐读)全神贯注 师:只有静下心来,才能—— 生:(齐读)持之以恒

师: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进入“鱼在心上、心在鱼上”的—— 生:(齐读)忘我境界

师:(多次提醒下课,学生才恍然大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板书】

鱼 游 到 了 纸 上

全神贯注 静下心来 持之以恒

忘我境界

感动着《一夜的工作》

一、听读诗歌,营造阅读期待

1、导入: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呈现《你是这样的人》。)(教师充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交流:听完这首诗的朗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自由发言。)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过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和疑问,自由朗读《一夜的工作》。边读边想:周总理的这一夜,到底是怎样的一夜。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这一夜的感受和理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周总理的这一夜,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也静静地想了。那么,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总理的这一夜?(估计会有:繁忙、劳苦、简朴、难忘、令人感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通宵达旦、日理万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有关词语,并与学生展开二度对话: 你为什么想到用“繁忙”这个词来形容总理的“这一夜”? 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当你想到用“兢兢业业”这个词来概括这一夜时,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老师也想用两个词来表达对“这一夜”的感受:通宵达旦、殚精竭虑。)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1、过渡:总理的这一夜,是通宵达旦的一夜啊!从华灯初放到东方发白,没有休息,没有睡眠,甚至连打个盹儿的功夫都没有。总理的这一夜,是殚精竭虑的一夜啊!每一份文件他都要仔细审阅,每一个问题他都要认真思索,每一处文字他都要用心斟酌。找一找,这一夜的哪些文字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品一品,这些令你感动文字到底包涵着怎样的感情和意味。(学生默读全文,找找、划划、品品、议议。)(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插话:

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感人的文字品到最后,你会有一种冲动,一种要高声朗读它们的冲动。因为你知道,你积蓄已久的感动和感情,只有通过高声朗读,才能得到尽情的表达和宣泄。)

2、交流:读读这一夜对感动你的文字,说说这一夜最感动你的地方,好吗?

■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①这句话,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你会选择其中的哪个词?(板书:极其简单。)你怎么会想到选这个词的?(指名试读这句话。)

②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吗?(清朝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

做为封建王朝的一个亲王,而且是一个摄政王的官邸,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红木桌椅、紫檀书柜、水晶吊灯、大红地毯、古玩器皿、山水盆景、瓷器花瓶、名人字画……)然而,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办公的地方之后——(指名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样看来,“极其简单”这个词“简单”吗?不简单!极其不简单!③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现在是谁住的地方吗?(周总理。)

是的,周总理。堂堂一国的总理啊!你想,他的手中,握有多少重大的权利?他所承担的,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岗位啊!你们说,做为一国的总理,他住的地方,应该有些什么陈设呢?(学生自由发言。)

然而,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办公的地方之后——(指名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这样看来,“极其简单”这个词真是“极其不简单”啊!什么不简单?(学生自由发言。)④类似这种“极其简单”却“极其不简单”的地方还有啊!

比如:(指名读: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⑤过渡:生活的简朴固然令人感动,而工作的劳苦、工作的繁忙、工作的一丝不苟、殚精竭虑,更是叫人无限感慨。读读让你无限感慨的文字,好吗?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①(板书:审阅)你是怎么理解“审阅”这个词的?(自由发言。)

在你们看来,只有怎样的阅读才可以用“审阅”来形容?(精心、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全神贯注……)

②总理这样仔细、这样认真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a、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周总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了今晚要批的第一份文件。只见——(指名第一组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b、夜很静,只有时钟传来嘀哒嘀哒的走动声。周总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另外一份文件。只见——(指名第二组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c、夜越来越深,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周总理却依然坐在写字台前,聚精会神地批着文件。只见——(指名第三组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d、夜色阑珊,东方发白。周总理还是坐在写字台前,翻开了今晚要批的最后一份稿子。只见——(指名第四组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③做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他有多少重大的问题、棘手的问题、紧迫的问题要思索啊!课件呈现: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

(学生写话。写完后,以排比句的方式交流。教师读引文:“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学生一个接一个读“他想着……”)

四、综合提升,抒发阅读情感

1、引读: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全班齐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读完这段话,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激动、兴奋、自豪、赞美、崇敬)

2、师生反复诵读最后一段。

a、教师: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指名学生: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请问,你为什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b、教师: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指名学生: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请问,你看见了他怎样的一夜?

c、教师: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指名学生: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请问,你又看见了他怎样的一夜?

d、教师: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指名学生: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请问,你还看见了他怎样的一夜?

e、教师: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指名学生: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请问,你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你看见这样劳苦、这样简朴的总理吗?你看见过这样崇高、这样伟大的总理吗?

f、教师:让我们再一次高声地对全世界说——

全班齐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请问,你只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你敢断定周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充实文本内涵

1、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总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吧。课件呈现《周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教师动情解说。

看完周总理在生命中最后的那些日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现在,你信吗?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劳苦”,现在,你信吗?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简朴”,现在,你信吗?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现在,你信吗?

3、教师:因为,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是这样的人!你永远是这样的人!课件呈现《你是这样的人》,全班学生集体深情朗读。

4、教师: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三宝的作曲家,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为这首诗谱写了一段极其感人的旋律。这是一首凝聚着亿万人民对总理无限深情的诗,这是一首抒发着亿万人民对总理无限思念的歌。你们听——

课件播放电影剪辑《周恩来》,同时配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

【现场】

师:1998年的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大屏幕呈现诗歌《你是这样的人》,教师深情地朗诵诗歌。)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师:相信这首诗一定让咱们有所感触,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这首诗的哪些地方,让你有所触动? 生:(自由读《你是这样的人》)师:谁来说说这首诗什么地方触动了你?

生:我觉得是第二段:“不用多想,不有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我觉得总理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他对每个人都充满爱心。以前在看《延安颂》的时候,我看到周总理和他的妻子为福利会的孤儿捐献了许多。

师:她从这两句诗,想到了总理的爱心,想到了总理的心与孤儿院的孩子连在了一起。这就是心灵的触动呀。

生:我的触动是:“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我在电视中看到过,总理在刮胡子时动了一下,给他刮胡子的叔叔不小心在他的脸上划了一下,那一定是很痛的,而且是在脸上,我想周总理平时也是很劳累的,也会形成一些伤痛,但是不管是身上的伤痛还是心里的伤痛,他都会藏在心里,总是把微笑带给别人。所以,这句话对我有很大触动。师:你的体会太深了。这份伤痛不仅仅是表面的伤痛,更是内心的伤痛。无论是内心的伤痛还是表面的伤痛,我们的总理都把它深深地藏在了自己的心中,只把那微笑的一面留给了世界。这是怎样的一位总理啊!

生:周总理是一位好总理,是我敬佩的总理,是我心目中最美最美的总理。

师:我相信你说的是真话,我相信你说的话也是其他许多同学想说的话。同学们,为什么宋小明会写下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触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一夜的工作》,读的时候,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读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你的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了、看了总理的一夜,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总理这一夜的最大感受,你用哪个词语?请高举你的小手,让老师看到你那自信的神情。生: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负责的总理。

师:(板书“负责”)这是负责的一夜,他读出了“负责”。生:这还是“劳苦”的一夜。(师板书:劳苦)

师:王老师知道,这个词书上有,但是我非常佩服你,咱们这篇课文751个字,你独独注意了这两个字,可见你目光是多么的敏锐。老师想问你一下,你为什么不用“辛苦”这个词?(师在“劳苦”后面板书“辛苦”)

生:因为我觉得“劳苦”比“辛苦”应该更深一层。师:你体会到的“更深一层”在哪儿呀? 生:因为“劳苦”的意思是又劳累又辛苦。师:说得多好!又劳累又辛苦。生:我还觉得这是一个“简朴”的夜晚。

师:是的,(师板书:简朴)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简朴的夜晚。

生:他还是一个爱民的总理。因为作者说他把椅子弄歪了,而总理自己把椅子搬正了,也没说他。

师:(板书:爱民)你体会到了他对下属的关心和爱护,用“爱民”这个词来概括,是吗? 生:是的。

师:是啊,爱民的背后是一颗博大的爱心啊!生:我觉得他是繁忙的,(师板书:繁忙)因为课文说:写字台上面有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一尺来已经够多的了,而且还说“你送来的文件我放在最后”,说明在这之前,肯定还有很多东西送过来,因此,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繁忙的夜晚。

师:说得真好。你注意到了这个晚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而这一细节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那就是“一尺来高”的文件。是吧?你从“一尺来高”这个词读出了这一夜的繁忙。有没有同学能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你对这一夜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是“为国为民”的一夜。(师板书“为国为民”)生:他还是不辞辛劳的。(师板书:不辞辛劳)

师:正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一样,这的的确确是劳苦的一夜,是辛苦的一夜,然而加上“不辞”,这才是总理光辉的形象。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夜晚,因为课文说: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提笔想一想。这说明他很认真地在批阅文件。

师:是吗?这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夜晚,老师建议你为“认真工作”再换一个词儿,你一定能说出来。生:认真负责。

师:你看看,词语就在你的口中,就在你的心中啊。(师板书:认真负责)“认真负责”说得多好!

生:他还是个艰苦朴素的总理。

师:这是艰苦朴素的一夜,是吗?(板书:艰苦朴素)是的,这是艰苦朴素的一夜。生:他还是个任劳任怨的总理。

师:任劳任怨,多好啊,我就期待着这样的好词能从你们的口中冒出来。(师板书:任劳任怨)说得太好了,这是任劳任怨的一夜啊!如此的繁忙,如此的艰辛,如此的简朴,但是,他没有半句怨言,没有一丁点儿的劳骚,这才是我们的同总理啊!老师相信,对于总理的这一夜,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对于总理的这一夜,光有这点感受是不够的,是吧?让我们从那么多的感受中选择其中的某一点(指点板书的那些词语),那是你感受和感触特别深的地方,抓住它,带着它,再走进总理的一夜看看,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当中再次深切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点,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可以轻轻地读,也可默读。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好的,每个同学都已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一条条深深的波浪线,非常美丽的波浪线。老师想问一下,哪些同学对总理这一夜的简朴感触特别深?而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细节?告诉大家。生:“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从这里我看到,原来这房子挺大的,但他却很简朴,只拿了“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这一点东西。

师:找得非常准,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也不少。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位同学了不起的发现。生:(齐读一遍。)

师:再读一遍。这样的文字,读一遍两遍显然是不够的,再读一遍,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突然有一个词从你的眼中跳出来,哪个词跳入了你的眼帘?把它抓住,不要放过了,知道吗? 生:(再齐读。)

师:告诉大家,哪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 生:极其简单。(师板书:极其简单)

师: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个词会突然跳入你的眼帘? 生:我觉得因为总理很简朴。

师:你的回答也很“简朴”,再说说为什么这个词会突然跳入、映入你的眼帘?

生:因为总理一般都是比较高等的大人物,像日本的国家总理都是很有钱的,但他只是在房间里放一些和平民百姓一样的东西。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极其简单”后面的话,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简单”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极其”呢? 生:(再读一遍。)

师:假如把“极其”这个词儿换掉,你会换哪个词儿? 生:我会换“非常”。师:“非常”?不够啊!生:我换“特别”。师:“特别”,还不够啊!生:“十分” 师:更不够啦!生:我换“如此”。

师:“如此”?非常、特别、十分……这些显然不够,唯有“极其”才够味道。我们再读一读这句。(教师轻声地引读)“一个不大的写字台……”读——。

生:(齐读)“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生:这是一张不大的写字台,里面有“不大”两个字,“不大”说明这张写字台很小,而且只有一张。

生:我注意到这里只有一盏台灯,一般来讲,像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像会场里一样的很漂亮很大的灯。

师:那叫什么灯啊?(师用手势启发)生:水晶吊灯。

师:水晶吊灯,通体照亮整个屋子,是吧?

生:是的,那样才能显出总理的气派。前面还说,一个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你注意到了“高大的、宫殿式的”这个词儿,是吧?你说下去。

生:一般宫殿式的房子,里面装修都是很漂亮的,很气派的,但是,他却只有一盏台灯,而不是水晶灯。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由一盏台灯联想到了宫殿式的房子。请大家放下语文书。你们由宫殿式的房子想开去,猜想一下,这间屋子原来的主人可能会是谁? 生:我猜可能会是毛泽东。

师:毛泽东有另外的屋子。(众笑)注意“宫殿式的”。生:我猜可能是一个很有钱的外国人。生:我想有可能是以前的皇上。师:比皇上还大呢!你猜猜他是谁? 生:我想可能是太上皇吧。

师:太上皇?想得合情合理。我告诉你们,原来这房子的主人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摄政王载沣。什么是摄政王?就是管着皇帝的那位亲王。大吧?厉害吧?再由此想开去,你估计这座屋子里面原来可能会有些什么?回忆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电视、画报、照片—— 生:我想这房子里原来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仆人,而且陈设很好,一些餐桌也很好…… 师:那些餐具是什么做的,你知道吗? 生:是用黄金做的。

师:那是白银做的,所有的餐具都是白银做的。生:我想可能会有很多名人字画。师:名人字画?那是肯定有的。生:有很多奇珍异宝。生:古代的瓷器。

师:古董文物、奇珍异宝……肯定会有的。生:还可能会有一张用金子做的床。

师:金床?不一定是用金子做的,最有可能是用高档的红木做的,红木雕花床。生:肯定有很多装饰用的钻石。

师:不光有钻石,还有玛瑙、翡翠、珍珠……同学们,由此想开去,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面肯定会琳琅满目、金壁辉煌……但是,拿起书,当这座曾经是如此金壁辉煌、如此价值边城的屋子,现在成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办公的地方,我们只看见—— 生:(朗读)“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名人字画吗? 生:没有。师:有古玩珍宝吗? 生:没有。师:有金银饰品吗? 生:没有。师:有水晶吊灯吗? 生:没有。师:有宝石玛瑙吗? 生:没有。

师:没有!什么都没有!只有——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师:只有—— 生:两张小转椅,师:只有—— 生:一盏台灯。

师:如此而已。你说,这简单前面怎能不加上“极其”这个词啊!也难怪“极其”这个词会首先映入你的眼帘。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再来感受一下总理办公室的“极其简单”。生:(齐读)“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现在屋子的主人是谁? 生:是周总理

师:是总理,是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啊,他的权力大不大? 生:大。

师:大得很啊。那么你想,作为一国的总理,手中握有如此大的权力,肩上挑着如此沉重的担子,你想,他的屋子里应该有些什么? 生: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一个高大的文件夹。师:一个高大的文件柜,是吗?这过分吗? 生:不过分。

生:我觉得还应该有台留声机和几张古典的碟片,因为这可以让人心情舒畅。师:你是希望总理在劳苦工作之后能够放松放松,休息一下? 生:对。

师:你看,女孩子就是心细。(众笑)不过分,一点都不过分!生:我想,总理的房间里应该有三张大一点的沙发。师:干什么?

生:总理累了,可以在上面坐一会,歇一会儿。

生:我觉得总理的地板应铺有很软的地毯,踩上去很舒服的。师:是啊,这都不过分啊。应该有沙发,有吗? 生:没有。

师:应该有地毯,有吗? 生:没有。

师:应该有文件柜,有吗? 生:没有。

师:什么都没有。只有——

生:(朗读)“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简单吗? 生:简单。师:怎样的简单? 生:极其简单。

师: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在我们的心中涌动,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 生:是总理的艰苦朴素。师: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作风。生:是总理的不辞辛劳。师: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修养。生:是他认真负责的精神。

师:一种极其不简单的精神!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再读这一句话,你的感受、你的感情肯定和刚才初读那一句话的时候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生:(齐读)“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看得出来,你们的表情、你们的眼神告诉了王老师,你们感动了。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的心中涌动,是吗?来,再读一次,把你们的感动传染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生:(齐读)“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老师完全有理由相信,让你感动的地方彼彼皆是,比如……比如…… 生:比如,“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 师:你感动吗? 生:我感动。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说“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这等于是很少的。师:是啊,你能想像出,一个大国的总理应该吃些什么? 生:应该吃“鲍鱼”之类的!

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他应该吃这些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是吧?没想到他吃的竟然是花生米,而且数得清颗数。你怎能不为此而感动?再比如——

生:再比如“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说明总理非常认真,而且是看了一遍还看一遍。

师:是啊,来,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一份感动。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审阅。什么是“审阅”?你从哪儿读懂了“审阅”? 生:(自由读这句,独立思考。)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审阅”的?从哪儿读懂他绝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在“审阅”? 生:“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就是周总理怎样审阅文章的。

师:能把你的目光再缩小一下,缩小到一个词,缩小到几个词来谈谈你对“审阅”的感受吗? 生:一边看一边思索。师:你想说的是哪个词? 生:思索

师:把“思索”这个词再放大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周总理是想到了人民的困难,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师:是啊。她聚焦到了“思索”,然后就想到了总理可能会想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只有这样看文件才叫“审阅”。

生:“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句话写出周总理不是很简单地看一遍就算了,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对,说得挺好,要大声地说,自信地说。这才叫“审阅”。假如请你在“审阅”前再加一个词,你认为总理这是怎样地“审阅”? 生:他是在负责地审阅。生:我觉得他是在用心地审阅。师:多好啊,这个“心”用得太好了。生:仔细地审阅。生:专心地审阅。师:再加一个词,专心—— 生:专心致志地审阅。师:对,这样语气就更强。生:认真地审阅。师:再加一个词—— 生:对了,认真负责地审阅。生:细心地审阅。

师:换一个词儿——,还可以是“一丝——” 生:一丝不苟地审阅。

师:是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周总理这专心致志,这一丝不苟,这认真负责的审阅。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同学们,难道总理他这样审阅的仅仅是最后一个文件吗?不是!何止是这个文件呀!大家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示意学生接读)生1:(朗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示意学生读下去)

生2:(朗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

生:(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师: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这是一个多么劳苦的夜晚,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因为,这个夜晚,我们的总理审阅着一尺来高的文件,思考着许多许多的重要问题……(轻音乐《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响起,课件呈现同时字幕:“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 ”)这个宁静的夜晚,周总理在想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总理的心,写下你的想象和感情。请记住,这是一位大国的总理,这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以后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总理!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普通百姓,他有多少多少的事要思考,他有多少多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想吧,写吧,写下来吧,写下总理的思考,也写下你对总理的那份感受和体验。生:(在音乐声中写作,教师边巡视,边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起立。)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这一个夜晚,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一起用心去倾听总理的心灵独白。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

生1:这个村里的粮食不够了,明天得派人给他们送去啊。

师:是啊,这是一些芝麻琐碎的小事,但是,民以食为天,如果老百姓过不上温饱的生活,国家怎么能够安定啊!他想着——

生2:为了新中国的强盛,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师:对啊,总理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强盛起来。他想着——

生3:我要为人民奉献一切,要做个好总理,我一定要一句一句认真负责地审阅这些文件。师:说得多好啊,他一生的诚诺,就是要做一个人民的好总理。他想着—— 生4:加油啊,我不能睡。辛苦一点又如何,我一定要把这些文件批完。师:是啊,正是总理的辛苦,才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呀。他想着——

生5:今天晚上我一定要把这些文件看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不能睡…… 师:他想着——

生6:怎样才能让贫困地区富裕起来,怎样才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人民的幸福,才是总理的最大的幸福啊!他想着——

生7:山区的孩子能读上书吗?在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失学儿童呢?

师: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怎能忘记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呀?(音乐停)

同学们,听到了吗?这就是总理的思考,这就是总理的心声。他的心中,装着孩子,装着农民,装着工作,装着国家,装着全体人民。但是,他的心中唯独没有装的,却是他自己呀!所以,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课件呈现字幕:“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生:(高声齐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同学们,请问,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1:我是带着自豪的心情读的!师:来吧,带着自豪的心情告诉全世界!

生1:(自豪地朗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生2:我是带着“佩服”的心情……

师:来,读吧。读出你的佩服,读出你的感动。

生2:(高声朗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你呢?你的心情又是什么? 生3:我是带着感动的心情来读的。

师:来吧,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你的感动吧!

下载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崧舟望月教学实录

    王崧舟|《望月》教学实录林志芳点评 千江有水千江月 第一课时 一、拨云见月——理清行文脉络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王崧舟万里长城教学实录

    王崧舟《万里长城》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教学实录

    王崧舟老师《普罗米修斯》教学实录 师:找出众多天神的名字,练读众神之名。正音。板书:神话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神话故事。 8:46:提问 1:普罗米修斯做了什么?(提示:谁向谁做了......

    王崧舟教学实录(精选五篇)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课前调查: 师:“爱上语文课的举手”,说明原因。 生: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 生:让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别让他们瞧不想......

    王崧舟教学实录--《慈母情深》范文

    王崧舟教学实录--《慈母情深》 师:孩子们好,大家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选自梁晓声《母亲》的文章 生课题 师:当慈母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中会......

    《孔子游春》教学实录(王崧舟)

    《孔子游春》教学实录(王崧舟)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感受孔子作为一位老师的伟大形象。 依托课文重点语段,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进而感受和理解君......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合集五篇)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

    五年级:《二泉映月》教学实录_王崧舟[模版]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二泉映月 (课文) 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