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

时间:2019-05-13 02:0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

第一篇: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

王立新

我们都知道世事无常,世界上的一切和思维都是变化无常的。世间一切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是动的,就有“无常”,就有“不确定”。这不仅是佛家谒语,也是宇宙中一切现象的真理。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个道理呢?今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一课,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与佛法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

初入课堂王老师就表现出他的独具匠心。他并没有急于去教课文,而是先对本次上课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篇课文的道理。接着,他从课文道理出发,让学生从道理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待得到回答后,重回到课文道理之中,得出“不确定”的语境意义。再从“不确定”这三个关键词中不断延伸,扩展。立足于文本,亦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列举了“陆羽、慧能、玄奘”等人的一生,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人的一生充满着不确定,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什么叫世事无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无常”。

如实录:我们的生活有时会失败,有时会成功。当我们失败时,不要灰心,成功就在前方。所以失败了,坦然面之,成功了坦然受之。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有时会带给我们挫折、痛苦,但也能让我们从容地面对生活。王崧舟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选取最难理解也必须理解的“文眼”,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让孩子们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最终悟出“当幸福来了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就直面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意味深远的哲理。

总而言之,王崧舟老师的课令我收获颇多。最后谈谈自己此次南京之行的体会我特别不喜欢写,甚至有时候怕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手中握着一支羞涩的笔,这支羞涩的笔根本无法尽情挥洒我所要表达的。为了给予更多的语言信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的氛围,我深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哲理启迪、以榜样示范、以知识感化孩子们。做学生欢迎的老师,让人性之美叩开学生的心房。做最好的自己,做幸福的老师,让我的生命因讲台而精彩。

此次南京之行收获颇多,《现代与经典》驱走了我路途的疲倦,让我尽情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感受了小学语文课堂所散发的艺术魅力。但因手中这支羞涩之笔不能尽情挥洒出我的热情和感动,所以只能将这浅显的文字透露一点心头的思绪。

第二篇: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育人必先育己

张琨

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

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再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最适合教学的部分和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录,而提取信息这一步往往是最难且最关键的一步。他在《七讲》中提到一个例子,他在讲五年级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前,好几天吃睡不香,因为这首短短的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很复杂,他查阅了好多资料,他脑子里充塞着太多太多的信息,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的传达给学生呢?如果讲历史背景太多,就变成历史课了,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词中的情感,为此,王老师伤透脑筋。苦恼了好几天,王老师干脆放下这些驳杂的信息不管,他腾空脑子,索性大声朗读这首词无数遍,读着读着,他豁然开朗,一下子知道该选用哪些信息了。我看到他写到这里,心想,既然多读就能解决问题,那查阅那么多资料不是白费功夫吗?看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正是因为有前面大量资料的铺垫,对老师而言,文本已经吃透了,只是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而“读”这个环节恰恰是“理顺”的过程,差点忘了提一点,王老师读书还不只是“读”,而是圈圈点点地去读,就是说,他在读文本的时候,会适时旁批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刚开始很不理解这一点,自己的理解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呀,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看了他举的另一个例子后我理解了,他在讲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之前,做了大量的旁批工作,最后他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之后,他已经是泪流满面。他就是带着这样的感动和感悟走上讲坛,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的语言很少,而他的那份情感却在他精妙的引导词中和范读中以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中传递给了学生,是的,教授一篇动情的文章,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吃透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游刃有余地去教学。回到之前那个问题,旁批上自己的理解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语文是一门感性多于理性的科目,在教学中,必然也是有感性的成分的,而一个语文老师要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要提升学生的情商,培养他们崇高的情愫,只有我们具有了美好的情愫,我们才能有效地教学,所以,不用担心老师教学前最“自我”的解读会左右学生的理解。

总结一下,王老师的备课包含五个阶段:初读、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再读、旁批。在完成了这五个阶段后,文本几乎烂熟于心,再走上讲坛,文本已经印在脑子里,如果允许,都可以不用带教本了。读了他的《七讲》,我更是汗颜,我是如何备课,而王老师又如何备课的。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尚且如此,我又有何理由不踏踏实实地做足教前功夫呢?

我按照王老师备课的方式备了一节四年级的古诗《游山西村》,上完课,我觉得我和此前完全是两位不同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把控我从容多了也自信多了,我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诗歌饱满的内涵和美好的情感,一堂课下来,全班学生已经能完全流利地有感情背诵这首诗了。

通过学习王崧舟老师,我深深受到了启发,我从内心里体会到,育人者必先育己。

第三篇:听王崧舟报告有感

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

2011年3月13日,在郑州市女子中学的礼堂里,我又一次见到了王崧舟老师。上午,他给我们上了一节观摩课——《普罗米修斯》并对这节课进行了设计意图说明和教学反思——《神话文本的美学解读与文化想象》。下午,王娜老师的三年级教材分析之后,王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

在《普罗米修斯》一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老师通过文字流露出的几组不同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培养的同时又指引学生情感的深入,让学生自己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出神话故事的魅力。最后王老师又把这一课从对英雄的赞美上升到博爱,讲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赢得了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下午,王老师做了专题报告,主题是《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他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他用《慈母情深》一个文段具体生动地教导我们如何通过文字表面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思,体会人物的感情,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8课《慈母情怀》)

王老师指出,这段话藏着两个秘妙:

秘妙一:“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秘妙二:“我的母亲”后置了。

这样处理的效果是:

1、“味儿”不一样了,比“前置”写法放慢了节

奏,如同电影了的慢镜头了;

2、写出了作者的惊讶:“背直起来了”——母亲的背是佝偻的;“转过身来”——看到了母亲布满邹纹、沧桑、粗糙、黝黑的脸;“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母亲的眼睛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经他这么一说,我如醍醐灌顶:原来诗意就藏在这“不朽的文字中”,只是自己不能发现罢了。王老师解读文本功底真是深厚啊,那么普通的一段文字,他却感受到了那么多的“诗意”。就这文学功底,又有几人能及?

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

王老师以《长相思》(清•纳兰性德)为例对此作了阐述。他说,他在教这首词时,主要抓住三个字营造气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一)抓“身”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王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展开想象,想象山上的险恶,想象水中的凶险,想象诗人身在在险山恶水中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诗人身处的环境中,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抓“心”字。“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王老师让学生思考“诗人的心在哪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自己随诗人的“心”回到诗人的家乡,想象诗人一家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故园”生活,然后再与诗人现在的征战生活作对比,感受诗人的伤感、无奈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抓“碎”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诗人的“身碎”和“心碎”(在“身”和“心”两字之间板上一个大大的“碎”字)。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王老师以两位老师对《江雪》(唐•柳宗元)的不同的教学处理作了阐述。

【教师一的教学处理】:

在教学末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两位学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学生甲:天真么冷,这老头为什么还去钓鱼?

学生乙: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是假的,(老师问:为啥?)因为天这么冷江面肯定结冰了,江面结了冰怎么钓鱼?

老师一听,蒙了。是呀,江面结了冰怎么钓鱼呢?老师事前没想过这个问题,心急得直冒汗。但说出嘴的话,泼出去的水,自己让学生提问,现在学生提出问题了,总得要解决啊。于是,他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两个问题,祈求学生能解答这两个问题,而他则在课室里踱来踱去,思考着学生乙的问题,但百思不得其解。

一会儿,他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问题一顺利解决了。但问题二久久没人举手解答,老师心里更焦急了,不停地追问学生谁思考了这个问题。良久,一只小手举起来。老师如抓到了救命稻草般松了一口气,赶快请他回答。学生说,江面结了冰有什么关系?老人只要带个铲子去,掘个窟窿不就可以钓鱼了吗?老师听了,心里暗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了?这回,老师终于如释重负了,用责怪的语气对那位提问的学生说:“你知道了吗?这首诗是假的吗?”那学生红着脸说:“知道了,不是假的。”

正如王老师说的,这样的教学,如果作者柳宗元看到,非被气死不可。我们再看——

【教师二的教学处理】:

当学生问到“天真么冷,这老头为什么还去钓鱼?”时,老师略一思考,反问学生说:“这老人真的在钓鱼吗?”一锤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就引导学生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接着,老师把一份简介诗人生平的资料发给

学生阅读。读着,读着,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了,三只手举起来了„„

生一:诗人不是在钓鱼,他是在欣赏风景;

生二:„„(漏记)

生三:诗人是在向世人诉说他的孤独,你看,四句诗的首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啊。

生四:诗人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你想,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

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他们真正进入了诗的意境中了,他们真正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感情了。

这就是诗意的语文。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王老师说,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如大江东去般酣畅淋漓,如小桥流水般含蓄蕴藉,如庭院深深般曲径通幽,如清风朗月般晓畅明净。

最后,他向我们提出:

1、上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课;

2、按美的规律上语文课;

3、本色的语文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听着王老师的报告,我如沐春风,陶醉在那如诗如歌的充满哲理的话语中久久不愿醒来。

第四篇: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有感

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我早有耳闻,但却知之甚少。在外出培训学习时候,我有幸听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从那一刻起我才发现自己从小对语文痴迷原来也离不开那一份“诗意”,二自己的教学中却忽视了这“诗意”中的语文味。于是,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我便毫不犹豫的买下。

其中王崧舟对肖绍国执教的《月迹》、王春燕执教的《猴王出世》、彭才华执教的《凡卡》这三节课的点评,是分别从诗意感悟、文本本位、语文知识三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的,由这可看出王崧舟的一些所遵循的教学理念。

在《猴王出世》这节课中,虽作为第一课时,但王春燕老师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这一知识点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句子,以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并让学生通过结合具体的文本、具体的语言、具体的情景,在自我实践中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问题,并最终达到自我意会。如果单从课堂实录上看,也许我们对王春燕老师这节课的评价只停留在从文本出发,重视与教学文本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很明显,我们这样的点评有点流于表层,并未深入发掘这节课的精彩之处。而王崧舟老师对其的点评分别从语言、人物形象、情感体会三个层次对课例进行点评,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王崧舟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言语性,而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在《猴王出世》这一课中,则是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简而言之,即是以语言表达为意图,学生的反馈也是语言表达,以文本为基础,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另外,王崧舟认为这节课中成功之点还在于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唤醒意会。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其中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也就是我们说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王崧舟这本书所作的自序题目即是《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评课就是评自己,是的,评课也许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立竿见影,但是可以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第五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今年这个假期,如果说一定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儿来说说,那就是买了一本《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真的很好!书中闪烁着的观点犹如明珠一样,映照着我的身心。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恰似一江春水激荡着我的胸怀。还有那灵动的语言向我诉说着阅读的快乐,让人赏心悦目!

王老师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只有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掌握有高度,对课程宗旨的把握准确,对教材的解读独到,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执着,这样才能评好别人的课,使“所评之课成为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平时的评课,很多时候,甚至对所上之课的教材都没有读过一遍,更谈不上深入独到的解读了,因而所评之课不过是走马观花,虚晃一枪而已,于人于己都没有多大的提高。我看到王老师所评的课,首先对教材的解读准确,独具匠心,真正做到了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者对话,这样的解读背后的评课才是全面的、深刻的、灵动的,也才是有效的、有益的。

这本书虽然是有关评课的书,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反观自己教学的问题,提升的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为什么我不更多地去关注如何评课,反而走了神去关注上课呢?其实,因为我很多时候,没有把课上好,也没在课中贯彻很多理念,因而,我认为,只有自己学会上课,才明白如何评课。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在课中,强调了“身在”“意在”“思在”。“如”的境界,强调的是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自己的本色。“即”的境界,就是享受当下,把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享受,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身在”课中,很多时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更不用说“意在”和“思在”了。当然孜孜不倦,以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者就凤毛麟角了,再到把课当做一种享受的就……我们很多人,上课是一种受罪、一种无奈地挣钱方式,一种打发时光的痛苦活动。当然这也不能说全怪我们教师,而是跟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建筑对教育、对教师的关爱有关,似乎阳光总在风雨后,而风雨却常年不断。当然,如果教师们看淡一点,真正地投入一点,努力快乐一点,可能教坛的一片死寂会有所改观。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象”“造境”和“入情”三大招数。他在评叶淦林执教的《古诗词三首》时说:“看„秋风之象‟,造萧瑟之境,入思乡之情(《秋思》);忆„故园‟之象,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长相思》)……”“举象”所举的象一方面来自于教材的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教师启发下学生头脑中想到的形象、现象、意象等,把象举好了,才能创设好学生由文字进入作者内心的情境、意境,最后才能“移情”“入情”“悟情”“化情”,从而理解作者之情、教者之情,激活学生之情,塑造学生之情。我认为,这三大招数,不仅在诗词教学时有用,很多文章的理解都可以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去体悟人物的内心,去感动自己。

这本书虽然看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唯有学习,才能让生命更鲜活。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

下载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在大三这一学期的课上,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就是杭州的王崧舟老师。教学法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他上的《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视频,看完后......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上周很高兴地参加了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领略了许多名师的风采。于永正的《我和祖父的园子......

    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

    ——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 今天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慈母情深》两课,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王老师非常善于运用引导性评价。评价是一种艺术,如果能正确使用......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 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

    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推荐阅读)

    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我是第一次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一开始,我就被王崧舟老师的声音吸引了,再看到他的字,又深深地折服了。王老师对课文的整体架构的非常宏伟,他不是从......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现......

    听王崧舟《望月》有感(评课)

    望月 难忘记,在深圳第十四届“经典与诵读”的会场,王崧舟老师带着《望月》款款地走来,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

    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

    教学实录 ——王崧舟《桃花心木》 2015.04.24 一、 导入 1、 公布《桃花心木》课前预习调查的结果。 PPT出示: 1.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