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崧舟观后感
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王崧舟老师一直都在教育的最前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提出“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
这次教研活动,安排全天语文教师观看了他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课一开始,王老师就直奔主题: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孩子们快速地找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然后让学生提炼不确定的好处有:生活考验、独立自主,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最后反复朗读,熟记心间。但这远远不够,接着让学生看着板书,学会思考、提问:不确定指什么?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很自然地引入课文故事。接着王崧舟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哪些语句能帮助你读懂“不确定”?勾画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整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深切感悟“不确定”的内涵。此时,精彩的朗读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王老师紧扣“不确定”,与学生合作一遍一遍朗读着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全理解了不确定的含义。“不确定”指时间的不确定、浇水量的不确定……
学到这儿,王老师话锋一转,林清玄先生一直不理解,种树人为何这样浇水?接着,层层设置悬念,他以作者的感情(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为线索,同时不断联系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再次理解不确定的深层含义。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昨晚,我家的门坏了,全家都进不去;昨天,我考试失败了……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欲罢不能。普通的课到这儿应该戛然而止。但大师高瞻远瞩,领悟深刻,想常人想不到的。王老师在让学生列举完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的事情后,又将“不确定”的生活内涵拓宽加深,一下又掀起了课题教学的又一高潮:引出林清玄一生中最佩服的三个人陆羽、慧能和玄奘一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有时意味着艰难;有时意味着痛苦…..最终悟出:心美,一切皆美!我想,那个环节感染的一定不是我一个,相信在座的许多老师、同学都会有此感受,这大概就是上课的至高境界。接下来的拓展堪称一绝,居然与佛禅联系起来,遥想自己对佛教虔诚无比,但终归所读书籍胜少,只是表面上的信仰,真正对佛教思想还是个门外汉。更何况自己也教过《桃花心木》,但从未考虑过在这儿也能渗入佛教的智慧。
课文的结尾感动着每一位老师,震撼着每一位老师,因为他将本课提升到文化的境界,传递了佛家的一个知见:无常!不确定就是无常!懂得无常,就要醒来!播放的佛家唱经的歌曲《醒来》,清新别致,意蕴悠长,耐人寻味。王崧舟老师的课从文学到文化的转折、提升,踏雪无痕,浮萍渐开!
这次“大餐”,让我目睹了大师的风采,更激发了我去思考他的文风和课风背后的精彩。相信,随着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对这次“大餐”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
一年级组:吴涛
第二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观摩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方正县会发镇中心小学 徐淑敏
我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是一次美的享受,这是一次诗性的洗礼。
王老师的《去年的树》可谓诗意正浓,但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引领学生发现写法的秘密。课堂的精彩纷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味无穷:
一、情境创设、语言煽情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王老师根据童话的特点,善用音乐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一次一次带入美丽的童话王国。
教师诗意的语言一次次引领,是“垫”,垫起了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二、三读三写,习得语言。
三读三写,扩大语用容量,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悄无声息地落实了三个融合: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诗意不是单纯的诗意,训练不是生硬的训练,王老师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一切都像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第三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谢艳青
“如果有来生,我还来唱歌给你听„„”我不知道其他人流泪了没有,但我的双眼确已朦胧。童稚的声音,虽不凄凉,但那么深情。让经历过生死,看惯过离别的已是中年的我,不禁潸然落泪。
在那一刻,我佩服王崧舟,发自内心的佩服。因为,这80分钟,他带给现场所有的人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只有经他这样解读,我们教本上千挑万选的作品,才真的算是文学艺术吧!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章不难,但读到感动,读成艺术,又有几人?
同样一句话,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声情并茂的老师的提示渲染下,由喜至悲;由焦急,惶恐,至绝望;一步一步,由浅至深。王老师的语言,像吟诵一首深情的诗。这是语言的魅力。
一个个词,郑重地提出,又轻松地抹去,只为了浓描那一个“浅近”。带入了情感的教与学,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衔接得那样自然,润物无声。
80分钟,教者入神入境,听者如醉如痴。有人感叹: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实为一种心血的消耗。我赞同这句话。
听完这堂课,我羞愧,为自己文学修养的欠缺,为自己课堂上语言的贫乏,也为自己传道解惑时的粗暴。
可我更惶然,假若真的如此教法,什么时候教会学生同音字、形近字?什么时候教会学生近义词、反义词?什么时候教设问反问?什么时候总分分总?什么时候守信环保?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了。
是的,我不能像王老师那样文学到底,我的课,大多数老师的课,是功利的。因为我们的前面,蹲着一尊怪兽,它的名字叫“考试”。
第四篇:王崧舟语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第五篇: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生:寒山寺
(出示: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 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出示: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出示: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质疑
师: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生: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
师: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诗,直到读熟为止。
(1)、学生自由读,(2)、指名读,评价
正音后再指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师: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词?
生1:愁、生2:忧愁、生3:愁眠、师: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4:神秘。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5:幻
师:好一个传神的幻、生6:我的感觉是朦胧
师: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师: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再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生自由默读、画)
师: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有你们的感觉。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生:月落(师板书)
生:江枫
师: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 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生:看见火红的枫叶。
生:看见一片片枫叶落到江面。
师: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师: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师板书)
师: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
生: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师: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生:乌啼(师板书)
师:当乌啼划破深夜的宁静,忽然寺院边响起了——
生:钟声(师板书)
师: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师: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天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因为当时政治腐败,他觉得心灰意冷。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师: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师:江枫是景,乌啼是景,渔火是景,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3)对面,敌对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师: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他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就这样,张继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枫桥夜泊》
师配乐朗诵
生配乐齐读(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师:月亮低沉,乌啼声声,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首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师: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江边,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交流写话
师: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强化文化语境
师:古今中外写愁的诗举不胜举(课件出示)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诗人把愁绪托付给了夜半钟声,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但没有一个人能把钟声写得那么传神。那钟声在陆游笔下回荡,(课件出示诗句)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2、融合生活语境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