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
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 ;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树呢,天天
;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 ……”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语文要回家,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这是王老师在上完课后给我们全场听课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2011版新课标中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文章自身就有语言美,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也要做到美,在课堂上要有相应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语言环境的基调、语言环境使用的节奏。
王老师还说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得落实三个融合:
一、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的熏陶联系在一起;
二、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
三、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思想的梳理融合在一起。王老师谈的这三个融合仔细想来非常正确,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两者孤立,文章有文章自己的主线,我们创设的语言文字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本内在情感的领悟或熏陶,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所以必须做到这三个相融,不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诗意语文”是这次教育培训中我新接受的教育名词。王老师的课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坐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无常的哀歌,感动人,温暖人……王老师的每一句导语就是一句诗;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就是一句诗;文本的每一个小情节就是一句诗……把这一句句诗汇集,整堂语文课就是一首完美的诗,“诗意语文”没错的!
我庆幸,我还是一名新老师;我庆幸,我刚来淝小就有机会来观摩;我庆幸,我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庆幸,我仔细聆听了王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庆幸,我今天就领悟了这些;我庆幸……我有好多庆幸,这些庆幸,只因为——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老师!
第二篇: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上周很高兴地参加了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领略了许多名师的风采。于永正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王崧舟的《去年的树》,薛法根的《我选我》……都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其中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下面就谈一下我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童
话,谁来给我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直截了当的开场和他的笑容一般淡淡。我惊讶于四年级孩子们满含感情的声音和端正整齐的坐姿,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天天”,配上柔和的音乐,变化不同情境的图片,让孩子们接起火车不停地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学习内容,老师的“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的“学”却是更应得到锻炼的。王
老师在让孩子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之后,要求他们自主完成句子,如:“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鸟儿呢,长得()。”让孩子去想象人物的外貌,让孩子去开发自己的词库,但王老师在这里又着重提醒孩子们在仿写时加上“特别”一词。配着和缓的音乐,孩子们的练习本沙沙作响,不一会,音乐结束,孩子们也端正了坐姿,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景配合体现在整堂课中。
“千万树中,只为这一棵唱;千万鸟中,只听这一只唱。”一句简单的话,一片深邃的情,我忽然感受到王崧舟老师那淡淡中蕴含着的某种浪漫,孩子们应该也是感受到了的,于是他们便更加卖力地感受着文字中的深情。
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
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
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
“怎么样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再自然不过的一句转折,也同样自然地将孩子们再次领到了“语用”训练中,请同学们给提示语加上些形容词来形容人物说话时的心情。然而王老师也并不是
直接就让孩子们放手去写,而是带着孩子们再一次沉浸在音乐中,沉浸在“鸟儿”和“树”的亲密中。
“这是鸟儿和树的一个春天的约定,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又是一份令人遐想的温情,王老师不断用他浑厚的声音为故事营造一种静谧也带点忧伤的气氛。在和孩子们共同寻找结果的过程中,他再一次否定了之前自己写的板书,文章中也没有写到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啊!这里依然是“浅近”的,可它们的表情似乎就是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那么那么的“深厚”。
“鸟儿”的寻找一路又一路,“树”的凄凉遭遇一波又一波,当鸟儿看着灯中跳跃的火花,那个“春天的约定”还被记在心中吗?音乐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却与之前的悠然欢快不同,显得那么悲伤,那么惋惜。王老师依然与学生们一起,用鸟儿的眼睛“看”着灯火,它在回忆,它思绪万千,轻轻地,反复地诵读着同一句话:“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
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唱……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无论日起日落,潮起潮退,夏阳白雪,春华秋实……听到这里,我听到了孩子们哽咽的声音,也发现自己早已不觉湿了眼眶。
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他在课后也对与会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教学中落实“三个融合”:
一、学习语用与情感体会融合;
二、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融合;
三、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融合。他认为如果可以很好的创设语用情境,扩充语用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品位,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能力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精彩的课堂或许是今天你眼中的帷幕,但也可以是未来你脚下的舞步!
第三篇: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
王立新
我们都知道世事无常,世界上的一切和思维都是变化无常的。世间一切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是动的,就有“无常”,就有“不确定”。这不仅是佛家谒语,也是宇宙中一切现象的真理。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个道理呢?今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一课,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与佛法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
初入课堂王老师就表现出他的独具匠心。他并没有急于去教课文,而是先对本次上课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篇课文的道理。接着,他从课文道理出发,让学生从道理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待得到回答后,重回到课文道理之中,得出“不确定”的语境意义。再从“不确定”这三个关键词中不断延伸,扩展。立足于文本,亦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列举了“陆羽、慧能、玄奘”等人的一生,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人的一生充满着不确定,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什么叫世事无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无常”。
如实录:我们的生活有时会失败,有时会成功。当我们失败时,不要灰心,成功就在前方。所以失败了,坦然面之,成功了坦然受之。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有时会带给我们挫折、痛苦,但也能让我们从容地面对生活。王崧舟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选取最难理解也必须理解的“文眼”,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让孩子们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最终悟出“当幸福来了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就直面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意味深远的哲理。
总而言之,王崧舟老师的课令我收获颇多。最后谈谈自己此次南京之行的体会我特别不喜欢写,甚至有时候怕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手中握着一支羞涩的笔,这支羞涩的笔根本无法尽情挥洒我所要表达的。为了给予更多的语言信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的氛围,我深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哲理启迪、以榜样示范、以知识感化孩子们。做学生欢迎的老师,让人性之美叩开学生的心房。做最好的自己,做幸福的老师,让我的生命因讲台而精彩。
此次南京之行收获颇多,《现代与经典》驱走了我路途的疲倦,让我尽情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感受了小学语文课堂所散发的艺术魅力。但因手中这支羞涩之笔不能尽情挥洒出我的热情和感动,所以只能将这浅显的文字透露一点心头的思绪。
第四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今年这个假期,如果说一定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儿来说说,那就是买了一本《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真的很好!书中闪烁着的观点犹如明珠一样,映照着我的身心。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恰似一江春水激荡着我的胸怀。还有那灵动的语言向我诉说着阅读的快乐,让人赏心悦目!
王老师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只有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掌握有高度,对课程宗旨的把握准确,对教材的解读独到,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执着,这样才能评好别人的课,使“所评之课成为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平时的评课,很多时候,甚至对所上之课的教材都没有读过一遍,更谈不上深入独到的解读了,因而所评之课不过是走马观花,虚晃一枪而已,于人于己都没有多大的提高。我看到王老师所评的课,首先对教材的解读准确,独具匠心,真正做到了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者对话,这样的解读背后的评课才是全面的、深刻的、灵动的,也才是有效的、有益的。
这本书虽然是有关评课的书,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反观自己教学的问题,提升的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为什么我不更多地去关注如何评课,反而走了神去关注上课呢?其实,因为我很多时候,没有把课上好,也没在课中贯彻很多理念,因而,我认为,只有自己学会上课,才明白如何评课。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在课中,强调了“身在”“意在”“思在”。“如”的境界,强调的是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自己的本色。“即”的境界,就是享受当下,把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享受,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身在”课中,很多时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更不用说“意在”和“思在”了。当然孜孜不倦,以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者就凤毛麟角了,再到把课当做一种享受的就……我们很多人,上课是一种受罪、一种无奈地挣钱方式,一种打发时光的痛苦活动。当然这也不能说全怪我们教师,而是跟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建筑对教育、对教师的关爱有关,似乎阳光总在风雨后,而风雨却常年不断。当然,如果教师们看淡一点,真正地投入一点,努力快乐一点,可能教坛的一片死寂会有所改观。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象”“造境”和“入情”三大招数。他在评叶淦林执教的《古诗词三首》时说:“看„秋风之象‟,造萧瑟之境,入思乡之情(《秋思》);忆„故园‟之象,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长相思》)……”“举象”所举的象一方面来自于教材的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教师启发下学生头脑中想到的形象、现象、意象等,把象举好了,才能创设好学生由文字进入作者内心的情境、意境,最后才能“移情”“入情”“悟情”“化情”,从而理解作者之情、教者之情,激活学生之情,塑造学生之情。我认为,这三大招数,不仅在诗词教学时有用,很多文章的理解都可以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去体悟人物的内心,去感动自己。
这本书虽然看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唯有学习,才能让生命更鲜活。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
第五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在大三这一学期的课上,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就是杭州的王崧舟老师。教学法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他上的《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视频,看完后,同学都有很多感受,我也很喜欢王老师那诗意般的课堂,学生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放假前我在图书馆借了这一本《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的书,利用寒假时间将它读完了,书中精彩的课堂案例和王老师的精辟独到的点评给了我很多教学启示。首先,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看了书中很多的语文教学实录,我发现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上不出好课的,教师要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老师才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的知识局限在课文中。
第二,语文教学要有诗意。这本书中的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诗意般的感觉,很多案例我读完看都能深深震撼和感动,震撼老师们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感动于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比如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木笛》一课,王老师评价《木笛》一课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我很喜欢肖老师的这一课,光读教学实录我都能深切体会到课堂中浓浓的诗意味,如果真得去听这一课,我肯定会身临其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王老师说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和教程的诗意。其中教师的诗意集中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教师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融入自己的智慧,将文本传达的感情通过教学语言或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不做作的。肖老师执教的这一课中,他的教学语言处处体现着诗意,如在教授词语时,肖老师这样引导:“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一般教师的简单的让学生读词显得更诗意,更有语文味。类似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么多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才使学生真诚的思考,融入文本。语文课堂需要诗意,枯燥的读课文,讲解课文,学生是感受不到文本最深处的感情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诗意,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
第三,语文教学要注重读。看了无数个案例后,这么多的教学实录,几乎所有教师都会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词语、读句子,使用了齐读、指名读、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抓住关键句不停地读,直到学生的感情被逐渐燃起。比如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在体会凡卡的生活这一教学环节时,彭老师就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反复复的读,每一次分析凡卡的艰苦生活后,彭老师都会这样引导学生:“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一共有五次回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这样的回旋中,学生的感情由无到有,由淡到深,最后完全融入课文。所以读不是简单的看着文字读完所有的字,教师在读得方式,读的内容多思考,让读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