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崧舟《去年的树》
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
★于平淡中品味天天相伴的美好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
(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一生朗读)
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师:你猜想了季节的不同。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人物的心情不同,真好!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是凭“天天”这个词语猜想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走过春,走过夏——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听着鸟儿唱。”)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坐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坐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师:是的,这真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同学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板书:深厚)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生齐读故事开头)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 “特别”这个词语。
(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鸟儿呢,长得。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谁来读读你写的这棵树? 生:树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师:写得多好!先概括地写树特别茂盛,再具体地写怎么茂盛。(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师:谁来读一读鸟儿的?
生:鸟儿呢,长得特别小巧玲珑„„ 师:(板书:小巧玲珑)“小巧玲珑”这个词语用得特别好。生:(继续)像个小天使。师:这个比喻真贴切。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儿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生修改,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师: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生:(齐)“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是吗?(擦去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也没有写鸟儿的外貌,是吗?(擦去板书“小巧玲珑”)
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这样的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美好的感觉。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儿就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在“写外貌”前板书“不”,成为“不写外貌”。)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不清楚。生:有点不生动。(板书:不写外貌)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平淡”。你可以在开头标注“平淡”这个词。(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咱们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文章,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结局又是什么。好,开始。
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学生自由读课文)
于平淡中品味苦苦寻找的执着
师:在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不看书。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说得真好!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找。
(生分别找出鸟儿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之间的对话,并朗读。)(师出示四次对话)
师:孩子们,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四次对话。
(师生交流商定:一生读鸟儿的话,四个组的同学分别读其余人物的对话,师读旁白。)师:都读得非常好!就是有一个人没读好。是谁呢? 生:小女孩没读好。师:小女孩读得不错。生:我觉得树读得不好。
师:你们太谦虚了,树读得非常好。大门也读得很好。生:旁白读得不好。(全场笑声)
师:他是实话实说。是的,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真没办法读啊!
师:孩子们,什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或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呢?其实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那篇文章叫什么来着? 生:(齐)《巨人的花园》。
(出示: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师:这个童话中就有关于人物说话的很好的提示语,来,谁愿意读?(生朗读,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师:你看,这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才有感觉。我相信这些提示语当中的某一些词语一定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比如说句子中的—— 生:很生气,又发脾气,大声叱责。
师:没错。孩子们,这些词或形容或动作,反映的是人物的心情和表情。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特别容易调动出来。这样吧,我们也替这个故事加一加:在这些人物提示语的中间加上能够反映人物表情和心情的词语。(板书:写表情)(生练笔,师巡视。)
师:好的,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出示: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离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怎样?鸟儿呢?
生:树依依不舍地对鸟儿说„„ 师:树的心情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生:鸟儿难过地说„„(师板书:难过)师:是的,这是人之常情,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师板书:恋恋不舍)师: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主„„ 师:鸟儿是含着泪说。(板书:含泪)
师:真好!有了这样的提示语,我们再来读一读树和鸟儿的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
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个约定——
(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生
1、生2分角色朗读)
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树的心里充满温暖,因为他心里装着一个春天的约定——
(生
3、生4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装着一个春天的约定——
(生
5、生6分角色朗读)
师:是的,就这样,在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树所在的地方。然而,眼前的一幕却让她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师:(板书:焦急)是的,她焦急,她不安,因为她的好朋友树不见了。她对自己说,怎么会这样?树啊树,不是说好了我还要回来给你唱歌吗?难道你忘了我们这个春天的约定了吗?(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两生分角色朗读)
师:然而,事情的结果让人特别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她还要为他唱去掉的歌。就这样,鸟儿飞过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心急如焚哪!(板书:心急如焚)孩子,你有过心急如焚的时候吗?请回忆你心急如焚时的那份感觉。来,现来读鸟儿的话。(生再读,情感加强。)
师:是的,她能不心急如焚吗?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儿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生
1、生2分角色朗读)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生
3、生4分角色朗读)
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着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她的心情又是什么呢?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伤心欲绝。(板书:伤心欲绝)孩子,你知道“伤心欲绝”的“欲”怎么讲吗? 生:将要。
师:对,她伤心到了极点。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声情并茂。)【评析:仍然是想象、写作、朗读,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也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如此,他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 师:然而,在这个故事当中,有写树的“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师:有写鸟儿的“难过”和“含泪”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难过”和“含泪”)师:有写鸟儿的“焦急”吗? 生:(齐)没有。(师擦去板书“焦急”)
师:有写鸟儿的“心急如焚”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心急如焚”)
师:有写鸟儿的“伤心欲绝”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伤心欲绝”)
师: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成为“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就感觉很生动,没有的话感觉很无味。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板书:平淡)于平淡中感受款款歌唱的深情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地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一生朗读)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轻轻地读—— 生:(轻轻地读)看。师:谁都知道,鸟儿为这了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多媒体再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师:她想起了,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1:(声音哽咽)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她想起了,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生2读)
师:她想起了,当森林里的雪融化了的时候——(生3读)
师:她想起了,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生4读)
师:是啊,迎着风,迎着雨——(生5读)
师:走过春,走过夏——(生6读)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分明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7: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8:(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9: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还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10:(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留下鸟儿面前的,只有这样的画面——(多媒体出示灯火的画面)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板书:写心理)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师巡视指导。)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已经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儿。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树说—— 生:(读小练笔)树啊树,你能听到我唱歌吗?这是去年的那首歌。来世我会再到那片森林里去,让我找到你,好吗?现在灯火烧得更旺了,我和你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写得真好!这是多么深情的话语,她盼望着有来世,再为自己的好朋友唱歌。(板书:深情)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读小练笔)树啊树,还记得去年在你孤单时我为你唱的歌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小夜曲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情歌吗?但是,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短暂啊,希望你还记得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记得我们是好朋友。
师:写得真好!三个“还记得吗”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板书:怀念)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读小练笔)树啊树,我们去年不是约好了吗?你怎么可以就这样忘记呢?虽然你已经变成今日的灯火了,但这段友情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师:是的,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责备,然而谁都知道,责备的背后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板书 :责备)„„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面对着灯火,面对去年的树,鸟儿的内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份感情如此—— 生:深厚。师:(板书:深厚)然而,谁都知道,故事并没有写鸟儿深情的话语,也没有写鸟儿怀念的话语,更没有写鸟儿责备的话语。(边说边擦掉相应的板书)如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在“写心理”前板书“不”,成为“不写心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 生:看。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有一点自责,他会怪自己没有等到好朋友来。师:是的,他会有那么一点点内疚。
生:他会自豪,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朋友。
师:自豪,是的。他会欣慰,他会自豪,他的内心虽伤感却也会感到温暖。„„
师:孩子们,这样的歌声,在树的心目中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吗? 生:不会!
师:这样的歌声,在鸟儿的心目中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吗? 生:不会!
师:是的!这是超越了时间的歌声,这是永恒的歌声。孩子们,带给我们这永恒歌声的故事,就叫做—— 生:(齐)去年的树。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没有写心理的语言,(擦去“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吗?(生:不是)那为什么不写呢?(师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伤感,更加美好。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师:真好。孩子们,(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不写外貌,不写心理,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这些空间,故事才留给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抒写最深厚的感情。这个童话故事就是—— 生:(齐)去年的树。师:下课。
第二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课堂实录
用“浅近”书写“深厚”——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直接进入正题,干净、利落!)
2、一棵树、一只鸟、一首歌,多么美好的日子,多美的画面,一起读。(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想一想,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 生:难过、开心、生病了„„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师: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天天
师:齐读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通过创设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写下来,不要忘记用上这样一个词——“特别”。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森林里有千万只鸟,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交流,教师随即板书:健壮,高大,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听这只鸟儿唱歌,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深藏的缘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故事的开头。
5、师:故事的开头,写了树的健壮吗?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鸟儿的小巧玲珑吗?写了鸟儿的惹人喜爱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既没有写树的外貌,也没写鸟儿的外貌,这样的开头生动吗?具体吗?(板书:不写外貌)师: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
师:那么故事接下来还是这么浅近地写的吗?自己接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你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对话)
师: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重要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各组分别读其余人物的对话,师读提示语)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王老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由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巧妙!自然!)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三处:很生气、又发脾气了、大声斥责)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加一加,能够表示鸟儿和树心情的词。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2、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离了,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认真、爽快„„)师:他们就要分手了,可谁也不会忘记这份约定。(齐读对话)
师: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鸟儿飞过了千山万水。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了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她惊呆了。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答案让人揪心,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的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我们怎能忘记去年的约定,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我一定要找到他,于是鸟儿飞越了山谷,飞越了工厂„„(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惶惶不安„„)
师:听了大门的回答,她更加惶惶不安了,她觉得消失了整个春天,她知道她的朋友以被切成细条儿,可她依然忘不了去年春天的那场约定。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一次又一次在鸟儿的耳边回响。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她继续找,夜幕降临了,她多希望小女孩告诉她她的朋友还在,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她会怎样问小女孩?(指名读,板书提示语)师:鸟儿对小姑娘的问是她的最后一问。鸟儿忐忑不安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心如刀绞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近乎绝望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的内心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她和大树要分手的时候,她——依依不舍; 当树提出约定,她是如此地——爽快;
当鸟儿飞回来,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当她得知树被拉到工厂时,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
当大门告诉她树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时,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鸟儿对大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读这个故事。(师朗读修改后的提示语)
3、师:我们都体会到鸟儿对大树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中,写了树的难过吗?写了鸟儿的迫不及待吗?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
(教师将表示鸟儿和树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师:这样的提示语具体吗?生动吗?(板书:不写表情、浅近)师:开头浅近,过程也是浅近的,那结尾又是怎样的?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一个动作,一个字——看(课件上放大:白色空心字);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它想起来了——(出示开头)
师: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听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再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记忆犹新,树已不在。)
2、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心里话相对朋有说。请用“树啊,树啊”开头。
(配乐,生写话)
3、交流。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有千言万语想对树说。(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挚爱,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浅近的动作——看。(板书:浅近)
师:在故事中鸟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挚爱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师将板书一一擦去,板书:不写心理,深厚)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自由发言:告别、永存友谊)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板书)师:他为什么不写?
(师在浅近和深厚之间画了一个方框)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附王崧舟课后分享:
贯彻一条主线落实三个融合 ——《去年的树》设计理念 一条主线即学习语用
1、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写鸟儿和树的外貌,“一棵”、“一只”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2、扩大语用容量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
3、提升语用品位
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开头用上“树啊,树啊”,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落实三个融合
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
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事迹。培养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
2、感受他们舍生忘死、顽强不屈、视死如归、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鬼子:什么样的人叫鬼子?(鬼子: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憎称)我们还把哪些侵略我国的外国人叫鬼子?提起日本鬼子,你想到了什么?
正是日本鬼子的这些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八年中,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了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你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咱们来交流交流?
正是这些英雄抒写了中国历史上壮丽辉煌的篇章。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狼牙山上的五位英雄。
2、请同学们坐好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解说:狼牙山在我国河北省易县,因形状酷似狼牙而得名.)
二、检查预习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读(其他同学主要听)齐读 读了这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描写五壮士的成语)
面对嚣张的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挺身而出,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我们再来读描写五壮士的这组词语。(齐读)
2、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结合课前的预习,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五壮士到底是以什么感动了我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一起走进1941年的秋天,走近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课文,遇到让你感动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三、品读体验:
(一)品“走”
课件:“为了不让敌人——引上绝路”
1、自由读,看哪个词语让你感动?
2、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
“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班长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这就是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陁(出示图片),课文中说这是一条―――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绝路呢?
难道他们面前只有绝路一条吗?(不是的,其实面前有两条路:齐读有关句子)来,同学们,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这是一条——,走这条路,就意味着—— 在这生与死的紧要关头,班长选择了这条绝路。
他犹豫了吗?(没有)他害怕了吗?(没有)他徘徊了吗?(没有)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害怕,这就是――(生齐)斩钉截铁。
班长明明知道这是一条绝路还是斩钉截铁地走了上去,这一走,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再来读读班长地斩钉截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我们一起来读。
3、班长走得斩钉截铁,我们的战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指读。战士们的这一紧跟,又让你知道了什么?
当时,你们也紧跟在班长身后了吧,你们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但我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但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我知道这一走还意味者(),所以我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还意味着(),所以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出示课件)
4、小结: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舍生忘死的狼牙山五壮士。
过渡语:刚才我们抓住一个“走”字,细细的品出了其中的感动,五壮士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心中。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4-9自然段中你们画的句子,看看你们又抓住了哪个关键的字词,并从中品出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其中)
(二)品“砸”
出示课件“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
1、看看你能从这个“砸”字 品出什么?
2、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的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齐读
3、小结:这一砸,砸出了五壮士的满腔怒火,砸出了战争胜利的喜悦。尽管此时枪尽弹绝,但是五壮士也不屈服,就是用石头砸,也要同敌人血战到底。这又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就是这种顽强不屈感动着我们,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顽强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
(三)品“跳”
就是这样的五位壮士,在前是万丈深渊,后是咆哮之敌的情况下,他们的抉择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
1、你还品出了哪个关键的字?(跳),从这个“跳”字你品出了什么?
带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示:课件“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从悬崖往下跳。”)
五壮士英勇跳崖,宁死不当俘虏的壮举让人震撼,如果我们再来品一品五壮士跳崖前的神态、动作,相信会带给你更大的震撼。(出示:课件“五壮士屹立在——胜利的喜悦)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看(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就是跳崖前的狼牙山五壮士!
A、此时此刻,他们正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生: 他们就这样××地眺望着,心里想。。。这还会是怎样地一望啊?
(引导:此时远去的队伍中可能有他们朝夕相处的战友,有他们最亲爱的家人,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升华:五壮士的心中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他们就这样深情地眺望着。B、他们又回头望了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这又是怎样的一望啊? 生: 他们就这样××地望着向上爬的敌人,心里想。。。这还会是怎样地一望啊?
(引导:此时远去的主力部队已安全了,他们胜利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敌人顺着这条绝路还在向上爬,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C、此时,他们还看到了自己即将走向——?(死亡)是呀,他们即将走向死亡,但是面对死亡,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这种气概就叫—(视死如归)(板书)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生齐读课题)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
2、看影片。
五位壮士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带着战斗胜利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纵身跳下了深谷。(放音乐)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五壮士啊!看到他们一个个纵身跳下的身影,你想说什么呢? 小结: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心中涌动着太多的不平静。让我们怀着对烈士深深的敬仰,再读这一段。(生齐读此段)
3、听(理解最后一句)
听,狼牙山上响起来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教师引读:
这不仅仅是五壮士的声音?(这还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五壮士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却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立在了我们地心中.六十多年以前,聂荣臻元帅这样评价五壮士(课件出示:宁死不屈乃革命军人应有本色 视死如归乃燕赵英雄应有精神)
六十多年后地今天我们仍然这样评价他们:(同上)
四、拓展延伸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课下让我们再去感受他们的壮士形象。出示课件:
1、拓展阅读文章:
《北国雄师——赵尚志》 《中国陆军战神——张自忠》 《中华空军勇士——阎海文》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2、推荐网站:
中华抗日战争网 民族魂网 血铸中华网
第三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观摩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方正县会发镇中心小学 徐淑敏
我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是一次美的享受,这是一次诗性的洗礼。
王老师的《去年的树》可谓诗意正浓,但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引领学生发现写法的秘密。课堂的精彩纷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味无穷:
一、情境创设、语言煽情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王老师根据童话的特点,善用音乐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一次一次带入美丽的童话王国。
教师诗意的语言一次次引领,是“垫”,垫起了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二、三读三写,习得语言。
三读三写,扩大语用容量,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悄无声息地落实了三个融合: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诗意不是单纯的诗意,训练不是生硬的训练,王老师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一切都像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第四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谢艳青
“如果有来生,我还来唱歌给你听„„”我不知道其他人流泪了没有,但我的双眼确已朦胧。童稚的声音,虽不凄凉,但那么深情。让经历过生死,看惯过离别的已是中年的我,不禁潸然落泪。
在那一刻,我佩服王崧舟,发自内心的佩服。因为,这80分钟,他带给现场所有的人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只有经他这样解读,我们教本上千挑万选的作品,才真的算是文学艺术吧!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章不难,但读到感动,读成艺术,又有几人?
同样一句话,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声情并茂的老师的提示渲染下,由喜至悲;由焦急,惶恐,至绝望;一步一步,由浅至深。王老师的语言,像吟诵一首深情的诗。这是语言的魅力。
一个个词,郑重地提出,又轻松地抹去,只为了浓描那一个“浅近”。带入了情感的教与学,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衔接得那样自然,润物无声。
80分钟,教者入神入境,听者如醉如痴。有人感叹: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实为一种心血的消耗。我赞同这句话。
听完这堂课,我羞愧,为自己文学修养的欠缺,为自己课堂上语言的贫乏,也为自己传道解惑时的粗暴。
可我更惶然,假若真的如此教法,什么时候教会学生同音字、形近字?什么时候教会学生近义词、反义词?什么时候教设问反问?什么时候总分分总?什么时候守信环保?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了。
是的,我不能像王老师那样文学到底,我的课,大多数老师的课,是功利的。因为我们的前面,蹲着一尊怪兽,它的名字叫“考试”。
第五篇:王崧舟观后感
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王崧舟老师一直都在教育的最前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提出“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
这次教研活动,安排全天语文教师观看了他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课一开始,王老师就直奔主题: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孩子们快速地找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然后让学生提炼不确定的好处有:生活考验、独立自主,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最后反复朗读,熟记心间。但这远远不够,接着让学生看着板书,学会思考、提问:不确定指什么?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很自然地引入课文故事。接着王崧舟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哪些语句能帮助你读懂“不确定”?勾画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整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深切感悟“不确定”的内涵。此时,精彩的朗读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王老师紧扣“不确定”,与学生合作一遍一遍朗读着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全理解了不确定的含义。“不确定”指时间的不确定、浇水量的不确定……
学到这儿,王老师话锋一转,林清玄先生一直不理解,种树人为何这样浇水?接着,层层设置悬念,他以作者的感情(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为线索,同时不断联系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再次理解不确定的深层含义。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昨晚,我家的门坏了,全家都进不去;昨天,我考试失败了……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欲罢不能。普通的课到这儿应该戛然而止。但大师高瞻远瞩,领悟深刻,想常人想不到的。王老师在让学生列举完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的事情后,又将“不确定”的生活内涵拓宽加深,一下又掀起了课题教学的又一高潮:引出林清玄一生中最佩服的三个人陆羽、慧能和玄奘一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有时意味着艰难;有时意味着痛苦…..最终悟出:心美,一切皆美!我想,那个环节感染的一定不是我一个,相信在座的许多老师、同学都会有此感受,这大概就是上课的至高境界。接下来的拓展堪称一绝,居然与佛禅联系起来,遥想自己对佛教虔诚无比,但终归所读书籍胜少,只是表面上的信仰,真正对佛教思想还是个门外汉。更何况自己也教过《桃花心木》,但从未考虑过在这儿也能渗入佛教的智慧。
课文的结尾感动着每一位老师,震撼着每一位老师,因为他将本课提升到文化的境界,传递了佛家的一个知见:无常!不确定就是无常!懂得无常,就要醒来!播放的佛家唱经的歌曲《醒来》,清新别致,意蕴悠长,耐人寻味。王崧舟老师的课从文学到文化的转折、提升,踏雪无痕,浮萍渐开!
这次“大餐”,让我目睹了大师的风采,更激发了我去思考他的文风和课风背后的精彩。相信,随着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对这次“大餐”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
一年级组: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