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0:0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

第一篇:《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

让情趣和智慧在探究中同构共生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52-53内容。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最富创意的教学内容,它是结合比例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部分是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猜测——验证出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再研究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从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设计思路

如何将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转化为学生富有情趣、充满智慧的探究活动呢? 1.让探究的问题放射迷人的色彩。课伊始,疑乃生。面积比与长度比有什 么关系呢?课进行,疑未停。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这些图形放大后,图形面积的变化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吗?课将终,疑不断。平面图形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平面图形放大和缩小后,周长比与长度比又有什么关系?立体图形放大和缩小后,体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或猜想,源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出自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宛若一个个晶莹熟透的果实。可这迷人的果实是生是熟,是甜是苦,学生不得而知,他们需要调动自己的认识贮备,发挥团队的互助作用,去验证最初的判断。所有这些,几乎又验证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认知的驱动力,当问题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紧密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性时,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吸引学生成为研究者。

2.让探究的过程闪耀智慧的光芒。本设计不断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 的过程。从发现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到发现已学的每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变化规律,每一个发现不仅是学生亲身体验“猜测——验证”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智慧积淀的过程。这一探究的过程蕴含的数学价值是巨大的,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不正是先有猜想,而后再进行验证与修正的过程吗?每个学生几乎难以成为数学家,但他们从中学到的合情推理、有根有据的思维及得到的合作与交流的愉悦体验,将提升他们人生的智慧含量。

3.让探究的成果成为解题的法宝。人们常说,自己蒸的馍——香。学生自主探索出的规律,由于体验之深,悟之透彻,当然用起来顺手,“舞”起来灵动。当学生不求边长(半径)也能求面积时,不仅扩展了解题思路,而且同化了原有的解题模式,规律的运用让他们神清气爽,技能娴熟;当学生由平面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联想到平面图形周长及立体图形体积的变化规律时,规律的解读让学生浮想联翩、创意不断。所有这些都源于对探究成果的充分运用。重过程,我们不能轻结果,因为细细品味,这结果不仅能使我们长知识,而且能增智慧。

教学过程

一、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自主尝试。

你能算出办公楼的实际占地面积吗?。2.出示解法,引出矛盾。

解法1:2×1000=2000(厘米)=20(米)20×20=400(平方米)解法2:2×2=4(平方厘米)

4×1000=4000(平方厘米)=0.4(平方米)引思:他们的解法对吗?(学生可能说出错误的理由,也可能说不出错误的理由,对此,教师都不作判断。)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看看面积的比与长度比(比例尺)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

【设计意图:寓新于解题之中,借此暴露认知冲突,从而揭示课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

二、提供题材,引导探究。

1.出示:下图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图见课本第52页)

2.引导分步操作

(1)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2)写一写:对应边长的比。

(3)猜一猜:它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生1:3:1 生2:6:1 生3:9:1 生4:32:1(4)验一验:究竟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①估一估:凭直觉;②算一算:分别算出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再比较;③画一画:直接在大长方形中画出来。

(5)说一说: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9倍。

3.设疑——猜测——验证

(1)师:把题中的小长方形按5:1比例放大,得到的大长方形的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请先猜一猜,再通过算一算进行验证。(2)提升

师: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长度比是n:1,那么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呢?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是长度比的平方,即n2: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n2倍。

师:一只公鸡被一位买主买回了家,第一天,主人喂了公鸡一把米;第二天,主人又喂了公鸡一把米;第三天,主人照样喂了公鸡一把米。连续10天,主人每天喂给公鸡一把米,公鸡有了10天的经验,它就得出结论:主人每天都喂它一把米,但是,就在它得出结论不久,主人家来了客人,公鸡被杀了招待客人。同学们,听了公鸡推理法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单凭

一、两个例子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可能为时过早,我们还需要用一般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算一算,下图中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引导生请字母帮忙进行验证,也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5.回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发现的?

【设计意图:由图形比较诱发直觉猜想,由计算比较佐证猜想的正确,由公鸡推理走向更一般的代数证明。这一环节清晰自然,步步深入,使学生充分感知了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经历了细细致入微的“猜测-验证”的过程,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映照,谱写了一首科学发现过程的交响乐,并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和谐的基调。】

三、大胆推想,细心验证 1.推想

师:我们发现把一个长方形按n:1放大,得到的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n2:1。由长方形面积变化的规律,你还能想到了什么呢?

生1:把一个正方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正方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比是n2:1。

生2:把一个三角形按n:1放大,得到的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面积比是n2:1。生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平行四边形与小平行四形的面积比是n2:1。

生4:把一个梯形按n:1放大,得到的在梯形与小梯形的面积比是n2:1。生5:把一个圆按n:1放大,得到的大圆与小圆的面积比是n2:1。2.验证

(1)出示 “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以及它们放大后的图形”(见课本第52页中的3组图)。

(2)分组测量——计算——填表。(表见课本第53页)

小组里分工分别测量正方形的边长、三角形的底和高、圆的半径,并写出相应的比。

(3)交流发现(略)。

(4)分组选择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请字母帮忙验证,并展示推导过程。3.归纳

师: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合起来说一说吗?

生: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图形与小图形的面积比是长度比的平方,即n2: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2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推想,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解放“学习力”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波澜起伏,充满挑战,学生在“推想——验证”这些图形面积变化规律的同时,不仅完善了认知结构,而且提升了思维品质,丰富了科学发现的历程。】

四、分层作业,内化规律。1.运用规律写答案。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5倍,宽也扩大5倍,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1.5倍,面积扩大()倍。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4倍,高也扩大4倍,面积扩大()倍。

(4)有一个圆,现在的半径是原来的10倍,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2.回头看——讨论交流。

5(1)为什么解法2求出的办公楼占地面积是错误的?

(2)比例尺是面积比吗?实际占地面积是把图上面积按几比几放大的?实际占地面积应是把图上面积的多少倍?(1000×1000)

(3)怎样化错为对呢?

生:因为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所以列式计算是:2×2×10002=4000000(平方厘米),4000000平方厘米=400(平方米)。(红笔书写10002)

(4)比较、打通两种解法

(2×1000)×(2×1000)=2×2×10002 3.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1)出示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图见课本第53页)。要求用学到的规律计算出综合楼的实际面积。

(2)交流解法。

解法1: 2×4×10002=8000000(平方厘米)8000000平方厘米=800(平方米)。

解法2:(2×1000)×(4×1000)=8000000(平方厘米)8000000平方厘米=800(平方米)

解法3: 400×(4÷2)=800(平方米)(倍比法)

【设计意图: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里采用由易到难、逐步内化的方法,先形成运用规律的技能;再通过解读比例尺的多种含义,沟通不同解题思路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多样化地计算综合楼的实际面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规律,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五、当堂检测,自我评价。1.夺星大挑战(只列式,不计算)。

☆☆(1)李大爷家有一块三角形的菜地,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底边长8厘米,高6厘米。这块三角形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面五星红旗,将它按照1:30的比缩小后,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面五星红旗的实际大小是多少?

☆☆(3)一个面积是314平方厘米的圆,按照2:1的比扩大后,面积是多少 6平方厘米? ☆☆☆☆(4)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2倍,宽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多少倍?

2.出示答案,自我评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演绎面积的变化规律,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六、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我们是怎样研究面积的变化的?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解题中发现问题,从研究长方形面积的变化入手,通过猜测——验证—— 归类的方法,找到面积变化的规律。

2.拓展

(1)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从我们研究所得的结论中,你还能作出哪些大胆的猜测?

(2)引导学生抓住放大想到缩小,抓住面积想到周长,抓住平面图形想到立体图形,抓住n:1想到n:m,从而可能得出下列猜测:

猜测1:把一个平面图形按1: n的比缩小,缩小后与缩小前的图形的面积比是12: n2,即1/n。2猜测2:把一个平面图形按1: n的比缩小,缩小后与缩小前的图形的面积比是12: n2,即1/n。2猜测3: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图形与小图形的周长比与长度比相同,都是n:1。

猜测4:把一个平面图形按1: n的比缩小,得到的小图形与大图形的周长比与长度比相同,都是1: n。

猜测5:问题:把一个立体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立体图形与小立体图形的体积比是长度比的立方,即n3: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3倍。

猜测6:把一个立体图形按1: n的比缩小,得到的小立体图形与大立体图形的体积比是长度比的立方,即1:n3,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1/n3 7 倍。

3.研究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猜测,携起手来,课后共同探索验证,相信同学们会会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问号到句号,又由句号到问号,这种循环往复不断推想的过程,正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这一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创新意识得以迸发。】

第二篇: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三村镇头村小学 周生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难点: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引出矛盾。

师:喜羊羊和美羊羊在求办公楼的实际占地面积时,出现了问题,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喜羊羊的方法:2×1000=2000(厘米)=20(米)20×20=400(平方米)美羊羊的方法:2×2=4(平方厘米)4×1000=4000(平方厘米)4000平方厘米=0.4(平方米)引思:他们的解法对吗?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看看面积的比与长度比(比例尺)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课件出示图:下图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图见课本第52页)2.引导分步操作。

(1)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2)写一写:对应边长的比。

(3)猜一猜:它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呢?(4)验一验:面积的比究竟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5)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课件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表格中。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回头看——讨论释疑。

(1)为什么美羊羊求出的办公楼占地面积是错误的?(2)比例尺是面积比吗?实际占地面积是把图上面积按几比几放大的?实际占地面积应是图上面积的多少倍?(3)怎样化错为对呢?

三、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要求用学到的规律计算出综合楼的实际面积。(2)交流解法。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我们是怎样研究面积的变化的?从中发现了什么? 2.拓展。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我们研究所得的结论中,你还能作出哪些大胆的猜测?(引导学生由面积的放大想到面积的缩小。)让我们带着猜测,携起手来,课后共同探索验证,相信同学们会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第三篇:《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49内容。

教材分析:

“面积的变化”是结合比例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先让学生猜测——验证出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再研究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1.故事:租金扩大5倍,租地按3:1放大,引思:谁更划算?

(学生可能说出错误的理由,也可能说不出错误的理由,对此,教师都不作判断。)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看看面积的比与长度比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

二、提供题材,引导探究。

1.出示:下图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图见课本第48页)

2.引导分步操作

(1)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2)写一写:对应边长的比。

(3)估一估:它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生1:3:1生2:6:1生3:9:1生4:32:1

(4)验一验:究竟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

算一算:分别算出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再比较(如果有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要引导(3×3)×(1×3)=(1×3)×32 =3×9;

画一画:直接在大长方形中画出来。

(5)说一说: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9倍。

3.设疑——猜测——验证

(1)师:把题中的小长方形按4:1比例放大,得到的大长方形的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请先猜一猜,再通过算一算进行验证。

(2)小组合作:任意画一个长方形,任选一个比放大,算一算,放大前与放大后的面积比是几比几

(3)提升

师: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长度比是n:1,那么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呢?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是长度比的平方,即n2: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n2倍。

师:单凭一、两个例子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可能为时过早,我们还需要用一般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算一算,下图中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引导生请字母帮忙进行验证,也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

5.回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发现的?

三、大胆推想,细心验证

师:如果阿凡提的地不是长方形的呢?你我们的结论就不一定成立了,怎么办?

生讨论:要找一些其它图形,按照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变化方法,继续研究。

1.研究其它图形长度比与面积比的关系

(1)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以及它们放大后的图形”(见课本第48页中的3组图)。

(2)分组测量——计算——填表。(表见课本第49页)

小组里分工分别测量正方形的边长、三角形的底和高、圆的半径,并写出相应的比。

(3)交流发现。

观察那个表格,同组之间充分交流发现。你能说说为什么放大后的面积是放大前面积的n2倍吗?联系边的放大,与乘法结合律联系起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归纳

师: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合起来说一说吗?

生: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图形与小图形的面积比是长度比的平方板书:面积比=长度比2,即n2: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2倍。

四、分层作业,内化规律。

1.运用规律写答案。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5倍,宽也扩大5倍,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缩小3倍,面积缩小()倍。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4倍,高也扩大4倍,面积扩大()倍。

(4)有一个圆,现在的半径是原来的10倍,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

2.解决问题

(1)一面五星红旗,将它按照1:30的比缩小后,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面五星红旗的实际大小是多少?

(学生交流算法)

(2)一个面积是314平方厘米的圆,按照2:1的比扩大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在比例尺为1:1000池塘图上面积5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多少?

六、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我们是怎样研究面积的变化的?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解题中发现问题,从研究长方形面积的变化入手,通过猜测——验证——归类的方法,找到面积变化的规律。

2.拓展

(1)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从我们研究所得的结论中,你还能作出哪些大胆的猜测?

把一个立体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立体图形与小立体图形的体积比是长度比的立方,即n3: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3倍。

3.研究

同学们,探索规律可以通过猜想,收集具体例子的数据,认真观察,比较,找出共同特点,归纳出其中蕴藏的规律。这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立体图形按比例放大后体积变化有没有规律,大家在课后也可以举例子,找数据,对照比较去研究,可能会有惊喜的发现。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对应边的比面积的比

3︰1 9︰1

4︰1 16︰1

n︰l n2︰1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

第三单元比例

第七课时面积的变化总第29课时

教学内容: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自主探究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1)、先量出书上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2)、先估计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扩大和缩小一定的倍数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是长宽扩大(0或缩小)的倍数的平方。

(3)、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5厘米和2厘米,它们分别扩大2倍后。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扩大2倍后,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把经验进一步扩展。

列表来证明。

如果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会有什么变化?把三角形的底和高呢?圆的半径呢?

通过测量每个图形放大前后的有关数据并写出相应的比,计算每个图形的放大前后的面积是比,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交流,得出结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应该是n的平方比1。

合作探究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53页平面图,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图中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交流完成情况。

选择一些建筑物,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先测量计算出某建筑或设施的相关图上距离,如长方形的长与宽,、圆的半径再计算出图上面积。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出该建筑物或设施的实际占地面积;也可以先根据图上距离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再计算出实际面积。

当堂达标。

选择一处建筑或一处设施,确定适当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通过比较,确定比较合适的方法,全班推广。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宽:3︰1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回答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

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活动小结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学生交流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能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4个相同的正方体和2个相同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寻找规律

(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A、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呢?

B、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表格。

A、谈话: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如果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拼一拼。

正方体的个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B、学生操作完后汇报。

C、谈话:可能个别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可能的发现:

(1)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2)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正方形面的面积=(正方体个数-1)×2

D、验证规律。

(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出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

A、提问: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

B、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C、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提问:在这拼成的三个大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D、验证: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提问:“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少)

学生操作并找出不同的包装方法。

说明最节省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了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并且每拼一次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四、全课小结

教师活动

新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 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活动一:

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

活动二:

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

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开展一个拼装小方块的实践活动把10小方块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通过这课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将数学和生活仅仅的连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设学生行为引发思考

(一)、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说一说,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讨论,验证发现。

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二)、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B、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C、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学生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3、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

活动一的规律: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活动二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活动三的规律: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活动四的结果说明: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容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算一算,发现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体形后的体积是原来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之和,体积没有变化,而拼成的新体形的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比原来单个的总面积减少了,重叠一次减少两个面。

一、能做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个长方体形状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能做到层层递进,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马上安排了一个小练习:应用规律,让学生对这个刚发现的新规律深刻地烙在脑中。之后才进行长方体拼长方体的延伸学习,这样就使得难点突破得更快了,也为下面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在学了长方体的拼接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更第二次练习,这样让学生将刚学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包装物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①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认识1平方分米。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课桌,使学生感觉到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去量。引出并板书:平方分米。

提问:你认为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拿出这样的正方形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最后4人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课桌的面积。

③认识1平方米。

提问: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好小好?你认为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大小吗?(板书:平方米)出小1平方米的桌布,让学生观察,再沿桌布边在地面上围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一部分学生站在里面,看能站多少人。

④小结回顾。

我们认识了3个面积单位,把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然后闭起眼睛想一想它们各有多大。

[评析:这一层次的教学重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在认识1平方厘米后,让学生说出更大的面积单位,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组织练习1.课本练习。

(1)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①橡皮表面的面积约是8()②办公室地面的面积约是48()③杂志封面的面积约是6()

A.平方米B.平方厘米C.平方分米(2)估一估,填一填。

一块手帕面积约()平方分米。矿泉水盖面积大约()平方厘米。黑板的面积大约()平万米。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手势表示)①小红家各厅的面积是30米。②数学课本长2平方分米。

③小朋友的大拇指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2.拓展练习。

(1)做课本第8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口答,说出是怎样比较的。(2)做课本第88页“练一练”第3题。人人动手操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做练习十七第2题。

先动手拼图,再指名回答问题。(4)做练习十七第3题。

先各自动手画图,冉同桌互相检查。(5)做练习十七第4题。各自动手摆图形。

在班内展示有关长方形的不同摆法。

四、总结评价

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五篇:3《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设计

3《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家乡的变化,进而珍惜发展的成果,进一步萌发对党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学习用调查、访问等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应用。行为与习惯:培养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的意识。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交流、集体汇报以及说一说、唱一唱等形式来感受家乡的变化。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教学资源:

教师方面:①多媒体教学设备。②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星叠石桥的宣传片片段、相关PPT、学生方面:课前调查家乡的变化情况。教学设计: 课前情感铺垫:

1、今天,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MTV。

(伴着歌曲的尾音)师:大家来猜猜这首歌的名字吧!(指名说)

2、歌声唱出了家乡的美丽,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 活动一:感受家乡的变化

(一)物质方面

1、可爱的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家乡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处旧貌变新颜呢,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家乡,来感受家乡的变化吧!(出示课题:家乡的变化)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变化了,现在,把你们了解到的结果和大家一齐分享吧!(出示板书:感受变化)

3、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小组课前的调查情况。(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2)听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把你们的调查方法总结了一下,大家请看!(投影调查的方法)

4、看来大家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在小组内把你们调查的资料再做整理,等一下和全班同学一齐来分享你们的成果、(给20秒钟的准备时间)

学生以小组为汇报单位派代表汇报。

5、补充材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课上交流,我们知道我们的家乡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们都表现得很好,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能不能给老师一个机会也来展示一下。那就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家乡的变化吧!。(看影像资料)

5、你知道家乡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吗?(指名回答)

师总结:家乡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除了靠家乡人民的勤劳肯干和聪明才智,更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呀!

(二)精神方面

同学们,家乡正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充满活力,家乡的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师小结:是啊,家乡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方面的需要了,他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愉悦。他们挤出空闲时间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为的是要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为的是要更好地把家乡建设好。

活动二: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人人都夸我们家乡好,我们为之而感到骄傲、自豪,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夸夸家乡,表达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和热爱之情吧。(出示板书:夸夸家乡)

可以读一首小诗,也可以放开喉咙高唱一曲,„„(学生活动)

活动三:雏鹰小队来行动。

我们都是家乡的一员,虽然年龄还小,但我们也都在关心着家乡的变化。我们也要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出示板书:出谋划策)

我们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在家乡这块希望的土地上,从现在起,让我们行动起来,只要大家努力,相信家乡的明天会更好!让我们在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吧!(播放制作的PPT)

设计思路:

本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的。这一课我是按照“感受变化——表达情感——指导行动——情感升华”的总体思路设计的。全课共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感受变化,通过引发学生结合课前调查广泛交流家乡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发生的变化,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让学生在观察对比、调查交流、讨论欣赏中感受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萌发对党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二板块——夸夸家乡,通过鼓励学生以唱一唱、演一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作为三星人的自豪,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第三板块——出谋划策,通过 “我们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家乡的一员,对家乡的建设应有一份爱和责任,从而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为家乡建设出力。最后在《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中使课内激发、培养出的爱家乡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下载《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积教学设计[定稿]

    《面积》教学设计 莆田市实验小学 林碧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较全面地认识面积的含义。 2.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1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2.经历物体表面和图形大小的比较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在学......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

    认识面积 教学设计

    郭村中心学校吕诗颖 三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面积 《认识面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郭村中心学校 吕诗颖 2017年4月1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什么是面积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蒲草小学喻光焰 刘仕梅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1.T: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平面图。 T:在这个平面图上,每个建筑物都有它们各自的面积。你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听到“差不多“这个词,那到......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双柏县妥甸中心小学 李丽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91-9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