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案》。

第一篇: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案

主讲:王玉韩

关税理论与实务

第一讲 中国关税概论

第一节 关税的概念

一、关税的定义

1、什么是关税?

关税(tariff)是指货品经过一国关境时征收的税收。因此,它是一种国境关税,所谓―通过其关境‖即表明关税为通过税的一种。

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关境又称税境或海关境域、关税境域等,是执行统一海关法令的领土。

关境:是一个国家海关法适用的区域。

国境:是一个国家以边界为界限,全面行使主权的境域,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

问题:国境和关境是否一致?请举例

2、关税的特点

(1)关税的征税对象必须是有形的

(2)以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为征税对象(海关对这些商品所征收的税并非全部都是关税)

什么是货物?什么是物品?

物品包括属于入境旅客携带的、个人邮递的、运输工具服务人员携带的,以及用其他方式进口个人自用的非贸易性商品。

二、关税的分类

(一)按征收对象分类的关税,可以分成

1、进口税:是海关对进口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关税。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本民族的产业 制定进口税率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A 关税升级:一般地说,进口税率随着进口商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这称为关税升级。(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原料等初级产品税率)

B 对国内紧缺而又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和机器设备应该给与低关税或免税,国内能大量生产的商品和奢侈品征收高关税;

C 根据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实行不同的税率。

2、出口税:是海关对出口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关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征收出口税。我国在2002年出口税则中仅对一小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出口商品征收出口税,一共有36个税目,其中对23个税目实行出口暂定税率,其余的不征税。

发展中国家开征出口税的原因

1)增加财政收入(乌干达、巴西对咖啡、古巴烟草)

2)保护本国经济、防止资源枯竭(稀土)3)应对各种临时性需要(粮食)

3、过境税:是对外国经过本国国境运往另一国的货物所征收的关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征收过境税,我国也不征收过境税。

(二)按征收目的分类:财政关税、保护关税 保护关税

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保护关税的税率要高,越高越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有时税率高达100%以上,等于禁止进口,成为禁止关税。

目前,各国所使用的关税大部分是保护关税。财政关税与保护关税的区分。(石油)

(三)正税、附加税

1、正税

是按海关税则公布征收的关税。

进口正税的税目税率是在海关进出口税则中公布实施的。

2、附加税

是对进口货物除征收正税之外另外征收的进口税。

进口附加税的种类,一般包括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特别关税(报复性关税)等。只有符合我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规定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才可以征收。

(四)按征收关税的标准,可以分成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选择关税p(45)、差价关税、季节税、滑准税 1.从价税

从价税是一种最常用的关税计税标准。它是以货物的价格或者价值为征税标准,以应征税额占货物价格或者价值的百分比为税率,价格越高,税额越高。

货物进口时,以税率和海关审定的实际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相乘计算应征税额。关税税额=进(出)口应税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税率

例1某企业进口护肤护发品,关税完税价格50万元,关税的税率20%。

关税=50×20%=10(万元)

从价税的特点是,相对进口商品价格的高低,其税额也相应高低。

优点是:税负公平明确;但是,从价税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不同品种、规格、质量的同一货物价格有很大差异,海关估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计征关税的手续也较繁杂。目前,我国海关计征关税标准主要是从价税。

2.从量税

从量税是以货物的数量、重量、体积等计量单位为计税标准,以每计量单位货物的应征税额为税率。

关税税额=应税进(出)口货物数量×单位货物税额

例2:某公司进口1000箱啤酒,每箱24听,每瓶净重335ml,价格为CIFUS$10 000。100美元兑换人民币824元。关税普通税率7.5元/升。计算关税税额? 进口啤酒数量:335ml×1 000×24÷1 000ml=8040升 关税税额:7.5元×8 040=60 300元

特点:每一种货物的单位应税额固定,不受该货物价格的影响。

优点是:计算简便,通关手续快捷,并能起到抑制低廉商品或故意低瞒价格货物的进口。但是,由于应税额固定,物价涨落时,税额不能相应变化,因此,在物价上涨时,关税的调控作用相对减弱。我国目前对原油、啤酒和胶卷等进口商品征收从量税。

3.复合税

复合税又称混合税,即订立从价、从量两种税率,随着完税价格和进口数量而变化,征收时两种税率合并计征。它是对某种进口货物混合使用从价税和从量税的一种关税计征标准。

关税税额=应税进(出)口货物数量×单位货物税额+应税进(出)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税率

特点:混合使用从价税和从量税的方法有多种,如:对某种货物同时征收一定数额的从价税和从量税;或对低于某一价格进口的货物只按从价税计征关税,高于这一价格,则混合使用从价税和从量税等等。优点:复合税既可发挥从量税抑制低价进口货物的特点,又可发挥从价税税负合理、稳定的特点。我国目前仅对录像机、放像机、摄像机、数字照相机和摄录一体机等进口商品征收复合税。

例:某企业进口广播级录像机5台, 每台价格2800美元, 共支付运费、保险费等150美元,假定人民币汇价为1美元=8.27人民币。从量关税税额每台5480元,从价关税税率3%。计算该企业应缴纳的关税。

应纳关税=5×5480+(5×2800+150)×8.27×3﹪=30910.62

4、选择关税

选择关税是指关税税则中,对同一种商品同时制定从价征收和从量征收两种税率标准,海关在执行过程中选择其中一种的关税。

一般是选择税额较多的一种,只有在优惠税率是才选择税率较低的一种。Eg俄罗斯的白兰地80卢比/公斤 ;270%

5、差价关税

当某种商品的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为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两者间价格差额征收的进口关税。

如:欧洲共同体为推行农业保护政策,一直对非成员国谷物进口征收差价关税。

根据差价关税与价格差价的关系,可以将差价关税分为以下三种:a、部分差价税 b、全部差价税 c、倍数差价税

6、季节税

季节税(Season Duties)是指对某种商品在不同季节进口适用不同关税税率的计征关税的一种方法。季节税一般是对生产季节性较强的农产品而设置的。(生产旺季征高关税、生产淡季征低关税)

例:我国对出口尿素增收季节性关税(06 09)1月1日-9月30日 30%

35% 10月1日-12月31日 15% 10%

7、滑准税

滑准税是根据货物的不同价格适用不同税率的一类特殊的从价关税。它是一种关税税率随进口货物价格由高至低而由低至高设置计征关税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进口货物的价格越高,其进口关税税率越低,进口商品的价格越低,其进口关税税率越高。

关税税额=应税进(出)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滑准税税率

特点:可保持实行滑准税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而不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1997年10月1日起,对进口新闻纸实行了滑准税;于 2005年5月开始,对超配额进口的棉花实行征收滑准税政策。

滑准税税率的计算:Ri=8.686/Pi+2.526%×Pi-1 其中Ri为滑准税税率、Pi为完税价格

例题 :某日印度J-34报价为74美分/磅,按滑准税计算方式计算每吨的关税税额。滑准税配额下的报价折算分两种情况:

(1)当进口完税价格高于或等于11397元/吨时,按570元/吨计征从量税;

(2)当进口完税价格低于11397元/吨时,暂定关税税率按下式计算:

滑准税税率=8686/完税价格 +2.526%×完税价格/1000–1

上式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保留3位小数

其中滑准税税率按上式计算值高于40%时,取值40%;

(五)按差别待遇分类,可以分成特惠关税、普惠税、协定关税、最惠国关税和普通关税

1、特惠税:宗主国对它的前殖民地,为了照顾殖民地的发展,你给我的商品我征收非常低的关税,目前表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性产品需求。Eg筷子,废纸

2、普惠税:普遍优惠制

阿根廷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做对外贸易的时候,发展中国家是因为没有外汇,发展中国家怎么才能有外汇积累呢,发达国家要给发展中国家一系列的关税优惠,不要片面的强调对等,我可以不回报你。eg美国普惠的条件,欧盟对中国的自行车和鞋,欧盟普惠的四个档次

欧盟对中国普惠的四个档次: 1)、最不敏感:没有竞争力的,轿车; 2)、半敏感:中国的船舶、化工产品,乐器、3)、敏感:锁、灯具; 4)、最敏感:玩具、纺织品;

3、协定关税

是优惠贸易协定缔约方之间相互给予的比最惠国税率个更优惠的待遇,是对最惠国税率的一个例外。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国家中非非协定缔约方,不能要求根据最惠国待遇享受贸易协定缔约方享受的待遇。Eg亚太贸易协定 韩国、斯里兰卡、孟加拉、老挝、印度

4、正常贸易关税

在最惠国待遇下(世贸组织成员)最平常不过的关税。

中国产品到美国最惠国待遇平均关税8.8%,否则普通贸易关税59.1%。Eg中国加入wto中国与美国的最惠国待遇谈了20 年,美国把中国经济政治化。原来是双边谈判,现在是永久的多边的正常贸易关税。

5、普通贸易关税

中国与非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还可能发生普通贸易关税。

俄罗斯、沙特、越南之间的贸易还可能发生普通关税。

6、反补贴税 补贴:

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价格的支持、出口补贴、生产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世贸组织不再允许出口补贴。生产补贴被允许

7、反倾销税

倾销是错误的,是要被指责的,倾销只有在反了倾销了他才成为不公平贸易。

习题 计算题

1、中成进出口公司进口仪器一批,到岸价格为人民币1500万元,计算该公司应纳的关税。关税税率为10%。

2、中成进出口公司从日本进口400吨化肥,货物以境外口岸离岸价格成交,每吨2000美元,货物运达我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费、保险费和其他劳务费用为每吨人民币1500元,计算应纳的关税。关税税率为5%,美元汇率为1/8.3

3、信达进出口公司从韩国进口卷烟一批,货价420万元,运费80万元,保险费按货价加运费的3%确定,其他杂费10万元,计算应纳关税。关税税率40%。

4、北方进出口公司某月进口小轿车300辆,每辆货价75000元,该批小轿车运抵我国上海港起卸前的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和其他劳务费共计150000元,计算该批小轿车应纳的关税。关税税率为30%。

选择题

1、我国关税由()征收。

A、税务机关

B、海关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人民政府

第二节 关税的起源与发展

一、外国关税的起源

埃及:10%过境税

古希腊的荷马时代:雅典的商业中心

古罗马共和国:边界税 25%;市税2.5%;过境税25%

二、我国关税的起源

西周-汉唐-鸦片战争

三、关税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使用费时代 第二阶段:国内关税时代

第三阶段:国境关税或关境关税

第三节 关税的特征

(一)关税的课税对象,仅为进出境货物和物品

(二)关税通常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三)关税具有涉外性(会影响贸易方的经济利益)

(四)关税具有对外统一性(税往低处流)

(五)关税的征收机关是海关(其他税种由税务部门征收)

作业题

1、征收关税的方法有哪些?

2、简述征收反倾销税的依据 ?

第二讲 中国关税制度总论

第一节 关税制度的概念

关税制度:调整海关与当事人之间的有关关税计征、减免、缴纳、追补、退还、保税以及关税纳税争议及其复议等关税征管关系的法律规范。

关税制度由关税征收制度,减免制度,保税制度,退补制度,缴纳制度,纳税争议复议制度和违法行为处罚制度构成。

关税制度是海关管理制度的核心制度,海关依照海关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等。准许进出口的货物,由海关依法征收关税。

第二节 关税制度构成要素

一、纳税人

《进出口关税条例》第4条规定,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接受委托办理有关手续的代理人,也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

根据有关关税法的规定,直接负有纳税责任的义务人,具体包括:(1)进口货物的收货人;(2)出口货物的发货人;(3)拥有应税个人自用物品的入境旅客及运输工具服务人员,进口邮递物品的收件人以及以其他方式进口应税个人自用物品的收件人;

关税纳税义务人:依法负有实际缴纳税款义务的人。关税负税人:最终承担关税税赋的人

关税纳税义务人可以通过提高货物价格将关税税赋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

例1张某在从日本探亲回国时,受朋友王某之托,为其在日本购买价值人民币1400元奥林巴斯照相机一部。入境时,张某按规定缴纳了关税400元并取得了完税凭证。张某回国后,在将照相机连同购货发票和完税凭证交付王某时,王某付给张某货款1400元,税款400元。

问题:谁是关税纳税义务人,谁是关税负税人 中国海关纳税义务人

进出口货物放行后,海关发现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应当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放行之日起1年内,向纳税义务人补征税款。但因纳税义务人违反规定造成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海关可以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放行之日起3年内追征税款,并从缴纳税款或者货物放行之日起按日加收少征或者漏征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二、征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即征税对象,是法律规定的征收关税的标的物。《海关法规定》关税的征税对象,是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境物品。

1、进出口货物:

a、进出我国大陆关境的货物(港澳台具有单独关税地区的性质)b、不同于进出境货物(包括进出口,过境,转运,通运)。过转通不征收关税。

2、进出境物品:个人使用的东西。各国都规定有自用合理数量的限制,并适用简化税率。(例如,出国留学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限20公斤)

《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54号》: 进境旅客行李物品征免税规定:

一、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含5000元)的;非居民旅客携带拟留在中国境内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总值在2000元人民币以内(含2000元)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单一品种限自用、合理数量,但烟草制品、酒精制品以及国家规定应当征税的20种商品等另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进境居民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进境非居民旅客携带拟留在中国境内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超出人民币2000元的,海关仅对超出部分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全额征税。

三、有关短期内多次来往旅客行李物品征免税规定、验放标准等事项另行规定。

手表―分段‖征税:如果手表价格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的,按20%的税率征税;如果手表价格超过了1万元,则按30%的税率征税。

一位去香港游玩的内地旅客,在香港购买了价值7000元人民币的手表,返回通关时要求征收多少关税。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告2004年第7号》,20种不予免税的商品分别为:电视机、摄像机、录像机、放像机、音响设备、空调器、电冰箱(电冰柜)、洗衣机、照相机、复印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微型计算机及外设、电话机、无线寻呼系统、传真机、电子计数器、打字机及文字处理机、家具、灯具和餐料。常见物品纳税额如下:

手机:150元/台

手提电脑:1000元/台

台式机主机:400元/台

主机、显示器一体机:600元/台

数码相机:400元/台

奶粉、咖啡、茶:20元/kg

MP3: 20元/台

MP4显示屏2英寸以下:100元/台

MP4显示屏2英寸以上: 200元/台

U盘:20元/个

高档手表(完税价10000元以上):海关估价×30%

例1:深圳居民张先生到香港购买了一台iPad,但在返回深圳入境时,为什么尽管其一再解释是自用物件,但仍需缴税后才能过关?张先生必须为ipad缴纳多少关税?

带出去的也要申报

旅客出境时若携带人民币现钞超过20000元,或外币现钞折合超过5000美元;或需复带进境的单价超过5000元的照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等旅行自用物品,则应当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以下称《申报单》)进行申报。

旅客应当妥善保管申报单,该单据将作为复入境时相关物品的免税证明。

例2:内地居民朱小姐经香港回深圳时,即便向海关人员出示了自己iPad里的文档、照片等资料,也还是为自己使用了近一个月的iPad缴纳了1000元人民币税款。

进口关税课税对象的本质:是在境外物化了的劳动 1)课税对象是物化了的劳动

2)课税对象的物化过程必须发生在我国的境外(复进口货物)出口关税课税对象的本质:是在境内物化了的劳动

古代关税课税对象:包括进出口货物或物品和过境货物或物品。

现代关税课税对象:主要是进口货物和物品,只有少数包括出口货物或物品。绝大多数国家不征收过境货物或物品。

三、关税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主要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如流转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纳税;所得税在分配环节纳税等。

关税纳税环节是进口货物供关境内使用(for home use)或出口货物关境外使用 的环节。

判断进口货物是否流转到关税纳税环节: 有关货品在空间上实际进入关境;

该货品依法可以供境内使用或实际上已经在境内使用。(关税的经济学意义,进出境货品)

按规定本应在结关放行时,货品才可以合法的在境内使用。第二个充要条件在海关放行有关货品时得以满足。但实际在关税纳税义务人申请供境内使用被接受为满足条件。

海关应该根据纳税义务人向海关做的供境内使用的申报被接受之日的有关事实和法律,确定关税纳税义务的具体内容。如果在结关放行前的法律事实发生改变,则以结关放行时的法律事实确定纳税义务的具体内容

非法进境货品、虽然合法进境但是擅自转为境内使用(非法脱离海关监管):采用稽查 纳税制,以违法行为发生之时的法律事实确定关税纳税义务。海关以违法行为被发现之日的法律、事实确定纳税义务。我国关税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纳税方式:

1.口岸纳税方式。这是关税最基本的纳税方式,也是我国关税的最基本纳税方式。由于征税手续在前,结关放行在后,因此税款能够及时入库,防止并尽可能地避免了拖欠税款的现象,不易发生漏征、错征等问题。故口岸纳税方式是世界各国所普通采用的纳税方式。

2.先放行后纳税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海关允许某些纳税人办理了有关担保手续后,先行办理放行货物,然后再办理纳税事项。先放行后纳税的方式一般是在口岸纳税的基础上对某些易腐货物、急需货物或有关手续无法立即办理结关等特殊情况下而采取的一种比较灵活的纳税方式。该方式有利于货物能够及时地进出关境和投放市场,防止口岸积压货物;同时也有利于纳税人能有充足的时间办理纳税手续。这种纳税方式在我国过去很少采用。这些年来,出于客观需要对某些进出口货物也采取了先放行后纳税的方式。

3.定期汇总纳税方式。这种纳税方式是对进出关境的应税货物,逐票申报并计算应纳税款,经纳税人汇总之后,每10天向其管辖海关缴纳一次税款的纳税方式。该方式主要适用于有进出口经营权、进出口数量多、信誉高以及管理组织好的企业。要采用这种纳税方式时,须由纳税人首先向其所在地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审核批准之后方可以实行。采用这种定期汇总纳税方式可以简化纳税手续,便于纳税人纳税,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关税课税标准

为了规范的对课税对象计征关税,必须对课税对象进行量化。课税标准就是对课税对象进行量化的尺度。根据课税标准不同,关税可分为:

(1)从价税: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或价值作为课税标准的一种税。从价税税额=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2)从量税: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作为课税标准的一种税。从量税税额=进口数量×每单位数量的关税税额

(3)复合税: 复合税是兼以课税对象的数量和价值为课税标准的一种税。

 复合税税额=从量税税额+从价税税额

五、关税税率

税收调控经济运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都在税率中得以体现。

eg对国内紧缺而又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和机器设备应该给与低关税或免税,国内能大量生产的商品和奢侈品征收高关税;

关税税率是根据课税标准计算关税税额的比率。

从价税的税率通常表现为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价值或价格的百分比。从量税的税率表现为每个计量单位的课税对象的应纳税额。

六、关税征纳程序

关税征收程序:也称关税纳税义务确定程序,是海关确定关税纳税义务的具体内容时必须遵守的方法、顺序和手续方面的规定。

关税缴纳手续:关税制度中关于纳税人履行关税给付义务手续的规定即是关税缴纳程序。

第三节 关税立法与关税法律体系

狭义关税立法: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关税征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活动;广义关税立法还包括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我国关税立法实行三级立法体系。相应地,关税法律体系也分为三级。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国务院

3、海关总署

第四节 关税法律的效力范围

一、关税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

(一)关境的概念,关税大于国境,关境小于国境的情况。

(二)几个与关境有关的概念:单独关境、海关监管区、海关边界与海关边境、海关飞地。

(三)关税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

关税与国境练习题(单选)

1.关境与国境相比:

A.关境可以小于国境 B.关境可以大于国境C.关境可以等于国境 D.以上都对

判断题 缔结关税同盟的国家关境大于国境。

二、关税法律的时间上的效力

(一)关税法律的生效

1、法律直接规定生效时间(1)法律公布一段时间后生效(2)法律公布后立即生效

2、以法律文件到达为生效时间

3、法律中没有规定生效的时间

(二)关税法律的失效

1、明令废止

①有关国家机关用专门的决议或决定废止某些法律,从宣布废除之日起,该法停止生效。

②以新的法律的颁行取代原有法律并在新法中用专门条款宣布原有的法律废止

2、所依据的上位法失去法律效力

关税行政法规,海关规章是为执行某些法律和行政规章制定的,当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失效后,它也就失去了法律效力。

3、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失效

4、新法公布实施后,旧法自然终止生效; 溯及既往的效力

溯及力:是指在新法生效后,对于发生在新法生效前的行为是否适用新法。我国规定的原则:没有规定有溯及力的,视为没有溯及力。

第三讲

中国关税纳税义务人

一 关税纳税义务人

关税纳税义务人(customs debtor),又称纳税人,是法律规定的直接负有关税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关税的纳税义务人负有向海关缴纳关税的义务,如果其不依法缴纳关税,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税纳税义务人的货物可以供境内使用也可以供境外使用。货物供境内外使用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进出口货物收、发货单上的收货人或者发货人

将货物供境内使用的行为人 海关监管货物的保管人

海关变卖的进出境货品的购买人 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

1、进出境货物的收发货人

应税货物供境内使用或供境外使用的申报行为使关税纳税环节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得以满足,该货物在向海关申报并被海关接受时产生关税纳税义务。货物供境内使用或供境外使用的申报称为纳税申报。向海关作纳税申报的进出口人是关税纳税人。

2、将货物供境内使用的行为人

对于海关放行了的海关监管货物,如果转为或继续在境内使用,应向海关进行纳税申报。申报人就是纳税义务人。

Eg暂时进口货物在我国境内停留超过海关批准的期限,相对人是关税纳税义务人。

3、海关监管货物的保管人

在保管海关监管货物期间非因不可抗力造成其保管的海关监管货物损毁或者灭失,负责保管该货物的仓库保管人应当为关税纳税人;

运输工具进境后,未经海关允许办理相关手续,擅自起卸货物,使货物脱离海关监管,则运输工具的负责人为关税纳税义务人。经营转关运输货物的承运人,非因不可抗力,在转关货物的运输中发生损坏、短少、灭失情事,转关运输的承运人应为关税纳税人。加工企业或暂时进口货物的收货人,由于其对保税货物保管不善而丢失遗失的,则该加工企业或暂时进口货物的收货人为关税纳税义务人。

4、海关变卖的进出境货物的购买人

海关依法变卖被没收的货物,以及海关作为强制措施处理滞报货品和以其价款充抵海关罚款而变卖的进出境货品,购买海关变卖的进出境货品的购买人是关税纳税人。

但海关依法强制变卖滞纳货物时,则不需要再确定关税纳税人。

5、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

拥有应税个人自用物品的入境旅客及运输工具服务人员,进口邮递物品的收件人以及以其他方式进口应税个人自用物品的收件人为关税纳税义务人。

中国关税的纳税人

一)纳税人 《进出口关税条例》第4条规定,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进出口货物,分为两类,属于进出口贸易的,称为货物;

属于非贸易性的出入境旅客及运输工具服务人员,或个人邮递的,均称物品,不论该物品属于自用或馈赠。

根据有关关税法的规定,直接负有纳税责任的义务人,具体包括:(1)进口货物的收货人;(2)出口货物的发货人;(3)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

一般情况下,对于携带进境的物品,推定其携带人为所有人;对分离运输的行李,推定相应的进出境旅客为所有人;对以邮递方式进境的物品,推定其收件人为所有人;对以邮递或其他运输方式出境的物品,推定其寄件人或托运人为所有人。【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关税法定纳税义务人的有()。

A.进口货物的收货人 B.进口货物的代理人

C.出口货物的发货人 D.出口货物的代理人

【例题】根据关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关税纳税人的有()。

A、进口货物的收货人

B、出口货物的发货人

C、携带物品进境的入境人员

D、进境邮递物品的收件人

二、连带关税纳税人的概念

(一)连带关税纳税人的概念

共同承担同一关税纳税义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税纳税人。

1、报关代理人

报关代理人以其委托人的名义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报关代理人是本身没有进出口经营权,但可以代理其他企业办理进出口货物仓储、运输和报关业务的企业。这类企业包括外运公司、外代公司等。

相关法律责任

(1)如果报关 代理人未履行纳税义务,其未履行纳税义务的后果仍应归属委托人(P71案例)(2)如果报关代理人在代理办理通关手续时有违反海关法的行为,则报关企业应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如果报关代理人为了骗取税款而违法,对于短征关税的,报关企业应作为短征部分的纳税义务人,与收发货人共同承担连带纳税义务。

设立一家代理报关单位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经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国际运输工具代理业务。(2)注册资金人民币10万元以上。

(3)缴纳风险担保金人民币20万元以上

(4)海关认为需具备的其他条件。

2、报关经纪人

报关企业接受其委托人的委托,以报关企业自己的名义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关税条例》第五十四条第2款

相关法律责任

由于其行为为行纪行为,报关企业应当承担与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自己报关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的法律责任。所以,报关企业无论是否违法海关法,都应与其委托人共同承担纳税义务。

3、连带关税纳税义务人(关税纳税义务人为合伙)

无论合伙企业是否终止,合伙企业的债务由各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如是联营企业,则联营各方也同样承担连带责任。

三、关税纳税义务人的过渡

(一)关税纳税义务人过渡的概念

(二)关税纳税义务人的过渡

纳税义务转由新纳税人承担。

当关税纳税义务人变更、终止时,或关税纳税义务人虽然尚未终止,但其财产已不足以履行关税纳税义务时,某些与关税纳税义务人有关系的第三人,作为新的关税 纳税义务人有义务代替原关税纳税义务人缴纳关税。

当纳税义务人撤资、解散、破产或者发生其他依法终止经营情形时纳税主体不复存在,所以不会发生纳税义务人的过渡,这种情况海关应当依法对纳税义务人的应交税款予以清缴。

关税纳税义务人在延迟缴纳税款的情况下,在缴纳税款之前又发生了合并、分立的,如何不能在合并分立前缴纳税款,就会发生关税纳税义务人的过渡。

1、关税纳税义务人改换名称

2、关税纳税义务人与他人合并

欠税的纳税义务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在合并、分立前,应当向海关报告,依法缴清税款。纳税义务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如果只是将自己的某部分与他人合并,主体资格仍存在,一般不发生过渡。

3、关税纳税义务人分立

纳税义务人分立时未缴清税的,分立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三)准关税纳税义务人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五十五条

纳税义务人在减免税货物、保税货物监管期间,有合并、分立或者其他资产重组情形的,应当向海关报告。按照规定需要缴税的,应当依法缴清税款;按照规定可以继续享受减免税、保税待遇的,应当到海关办理变更纳税义务人的手续。

纳税义务人欠税或者在减免税货物、保税货物监管期间,有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依法终止经营情形的,应当在清算前向海关报告。海关应当依法对纳税义务人的应缴税款予以清缴。

1、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应由下列哪个部门作出:

A.海关总署 B.直属海关 C.隶属海关 D.海关总署授权的直属海关或隶属海关

2、以下关于关税分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既妨碍国际商品流通,而且还减少港口、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收入的关税种类是出口税

B.财政关税的税率比保护关税低

C.对同一种货物在税则中规定从价、从量两种税率,在征税时选择其中征收税额较多或较少的一种的关税是复合关税

D.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性的和非互惠的优惠关税待遇的制度是最惠国待遇

3、根据关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关税纳税人的有()。

A.进口货物的收货人

B.出口货物的发货人

C.携带物品进境的入境人员

D.进境邮递物品的收件人

计算题:某城建公司为修建城市地铁,从日本进口设备一批,成交价格20万美元(汇率1:8.4)不包括从起运地至境内口岸运输费0.1万美元,包装材料0.8万美元,保险费按货价与运费的3‰计算确定。计算该批进口设备应纳的关税(关税税率40%)

简答题: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纳税义务人的过渡?应当如何过渡?

第四章 关税税率的适用

第一节

海关税则制度

一、税则制度的分类

(一)进口税则与出口税则

1、进口税则:只有进口关税税率的海关税则称为进口税则

2、出口税则:只有出口关税税率的海关税则称为出口税则

3、进出口税则:同时列出进口关税税率和出口关税税率的税则为进出口税则

(二)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

按税率的栏目,税则可分为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

1、单式税则:是指在海关税则中,对每一个税目只规定一个税率,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没有差别待遇,均用同一税率征收。

2、复式税则:又称多栏税则,既一个税目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率,以便对不同国家或地区采用不同的税率。

(三)国定税则和协定税则

按税率制订的权限,税则又可分为国定税则和协定税则

1、国定税则 :凡税率是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主制订,税率的调整不受对外条约约束的。国定税则根据税率栏目,又可分为自主单一税则、自主最高、最低税则和自主多重税则三种。

(1)自主单一税则:对进口货物一律以本国制定的单一税率征收,而不区分贸易对象。这种制度是关税制度最早、最简单的一种,适用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2)自主最高、最低税则:国家在制定税则时,分别制定最高税率和最低税率。最高税率适用于与本国没有贸易协定或互惠协定的国家;最低税率适用于与本国有贸易协定或互惠协定的国家。

(3)自主多重税则:是国家对同一税目自主制定三种或三种以上税率的制度。

2、协定税则

协定税则:税则税率不是由一国政府自主制订,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缔结单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制订的。

(1)不自主的协定税则:是一国对由他国进口的货物降低税率,为其进口提供方便,而 他国并不以降低税率回报的一种税则制度。(也就是一个国家获得协定税则所带来的利益,不必付出相应的代价,而另一国付出协定税则所带来的牺牲,得不到应有的 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权利和义务分属不同国家,而非各自都有义务,都有权利,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一方强制另一方执行的、具有掠夺性的税则。)(2)自主协定税则:主权国家之间为促进各自贸易的发展,经谈判签订协议,互相降低关税税率的税则制度。

二、税率栏目的适用

㈠最惠国税率 1.适用于原产于与我国共同适用最惠国待遇条款的世界贸易组织的缔约方(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进口货物 2.适用于原产于与我国签定有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

3.适用于原产于我国关境内的复进口货物。

㈡协定税率

适用于原产于我国参加的含有关税优惠条款的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各缔约方。是对最惠国待遇的一个例外。1.《曼谷协定》的韩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老挝五国 2.《中巴优惠安排》的巴基斯坦的进口货物; 3.《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进口货物。

(三)特惠税率

适用于原产于与我国签定有特殊优惠关税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

1.《曼谷协定》项下,我国对原产于孟加拉、老挝的20个税目的商品适用特惠税率。2.《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贸易区协议》项下,对原产于柬埔寨、老挝、缅甸三国进口的部分税目的进口货物分别适用特惠税率。3.对最不发达国家特别优惠关税待遇 非洲31国和阿富汗、东帝汶六国

(四)普通税率

适用于原产于上述国家或地区以外的国家 和地区的进口货物,和原产地不明的货物。

(五)暂定最惠国税率

暂定税率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对进口或者出口货物在最惠国税率上基础上降低一定幅度的税率。

适用最惠国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应当适用暂定税率;适用协定税率、特惠税率的进口货 物 有暂定税率的,应当从低适用税率;适用普通税率的进口货物,不适用暂定税率。适用出口税率的出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应当适用暂定税率。

(六)关税配额税率

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

我国对小麦、豆油、食糖等8种45个编码下的农产品和磷酸二铵等3个编码下的化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额度内进口的,适用配额税率,配额额度外进口的,根据其原产地使用相应的税率。

(七)信息产品税率

根据《信息技术产品协议》(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ITA)我国对该协议项下的251个税则号列项下的货物实行ITA税率。其中,有9个税号项下的货物并非全税目项下均为信息技术产品。根据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只对用于信息技术产品生产的使用ITA税率。

第二节原产地规则

一、优惠原产地规则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

1、优惠原产地规则:是指一国为了实施国别优惠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是以优惠贸易协定通过双边、多边协定形式或者由本国自主形式制订的一些特殊原产地认定标准,因此称为协定原产地规则。

2、非优惠原产地规则:是指一国根据实施其海关税则和其他贸易措施的需要,由本国立法自主制定的原产地规则。也叫―自主原产地规则‖。

二、非优惠原产地规则

㈠适用范围

非优惠原产地规则适用于最惠国待遇关税、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进口数量限制等非关税措施的实施,以及贸易统计和政府采购等目的。

㈡原产地标准

1.完全获得标准

完全获得标准是指如果货物的获得完全发生在一个国家中,则该国即为该货物的原产地。

⑴在该国出生并饲养的活的动物;

⑵在该国野外捕捉、捕捞、搜集的动物; ⑶从该国的活的动物获得的未经加工的物品; ⑷在该国收获的植物和植物产品; ⑸在该国采掘的矿物;

⑹在该国获得的除本条第⑴项至第⑸项范围之外的其他天然生成的物品; ⑺在该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只能弃置或者回收用作材料的废碎料;

⑻在该国收集的不能修复或者修理的物品,或者从该物品中回收的零件或者材料; ⑼由合法悬挂该国旗帜的船舶从其领海以外海域获得的海洋捕捞物和其他物品; ⑽在合法悬挂该国旗帜的加工船上加工本条第⑼项所列物品获得的产品; ⑾从该国领海以外享有专有开采权的海床或者海床底土获得的物品; ⑿在该国完全从本条第⑴项至第⑾项所列物品中生产的产品。

微小加工或处理在确定货物是否在一个国家内完全获得时,下列微小加工或者处理不予考虑:

⑴为运输、贮存期间保存货物而作的加工或者处理; ⑵为货物便于装卸而作的加工或者处理; ⑶为货物销售而作的包装等加工或者处理。

2. 实质性改变标准

实质性改变标准是指如果货物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加工,则以对该货物进行加工从而使其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的国家为该货物的原产地。我国海关法规定的实质性改变标准有:税则归类改变标准为主,以从价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为补充标准。只要货物经过加工符合这几个标准之一,即可以这个国家为该货物的原产地。

⑴税则归类改变标准

如果货物加工后在《税则》中税目一级,即前四位数级,税则归类发生改变,即以使其发生改变的国家为该货物的原产地。

税则归类改变

新加坡生产光盘在中国香港制成电影光碟 运到内地,原产地是中国香港还是新加坡? 光盘hs编码前4位是8523,光碟hs编码前四位是8524。

⑵从价百分比标准

出口国加工的增值额占出口到我国的货物价值总值(FOB价格)的百分比≥30%,即以该国为该货物的原产地。

其中,加工增值部分=加工原料价值+组合零件价值+劳工价值+产品开发价值 加工增值部分=工厂交货价-非该国原材料价值

(3)制造或者加工工序标准

指在某一国家(地区)进行的赋予制造、加工后所得货物基本特征的主要工序。例:

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

第3章

*03.03冻鱼卵取卵、分选和冷冻

03.04鲜、冷、冻鱼片及其他鱼肉(不论是否绞碎)清除内脏和剔骨刺

*03.06虾仁、蟹肉去皮壳和冷冻

*03.07冷冻的或干的墨鱼、鱿鱼及章鱼清除内脏、冷冻或干燥

第5章

*05.04动物肠衣清洗、分拣、盐渍或干燥 第二类植物产品

第8章

*08.01腰果仁去壳和去皮

1、下列不属于非优惠原产地认定标准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是:

A.完全获得标准 B.税则归类改变标准 C.从价百分比标准 D.加工工序标准

2、非优惠原产地认定标准之一的从价百分比标准,是指在某一国家(地区)对非该国(地区)原产原料进行制造、加工后的增值部分,超过所得货物价值的比例: A.≥30% B.≥40% C.≥55% D.≥60%(4)辅助标准

① 附件、备件、工具和介绍说明性资料按正常配备的种类和数量随货物进出口的附件、备件、工具和介绍说明性资料,在《进出口税则》中与该货物一并归类的,不再单独确定其原产地;在《进出口税则》中虽与该货物一并归类,但超出正常配备的种类和数量的,以及在《进出口税则》中与该货物不一并归类的,依照《条例》的规定确定该附件、备件、工具和介绍说明性资料的原产地。

②能源、厂房、设备、机器和工具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厂房、设备、机器和工具的原产地,以及未构成货物物质成分或者组成部件的材料的原产地,不影响该货物原产地的确定。

③ 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

随所装货物进出口的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在《进出口税则》中与该货物一并归类的,对该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原产地不再单独确定,所装货物的原产地即为该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原产地;随所装货物进出口的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在《进出口税则》中与该货物不一并归类的,依照《条例》的规定单独确定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原产地。p91

三、优惠原产地规则

㈠适用范围

优惠原产地规则适用于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给予的和单方面给予的特别优惠关税措施。为使优惠措施的利益不被其他国家所享有,它对原产产品的要求比非优惠原产地的要求更为严格。

㈡原产地标准

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原产地标准也分为完全获得标准和实质性改变标准两个标准。1.完全获得标准

我国的优惠原产地规则目前有《亚太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CEPA香港》和《CEPA澳门》等原产地规则。各标准的条款只是顺序与文字表述不同。

2.实质性改变标准 ⑴从价百分比标准

具体规定加工增值价值的内容,例如:《CEPA香港》和《CEPA澳门》原产地规则中规定:

进口成分(即,非原产地生产的和原产地不明的货物)的价值占加工后产品FOB价值的百分比不超过某一比例的标准。例如,《中巴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中规定:非原产材料的价格占fob价格必须低于60%

在本质上仍属于进口成分的价值占加工后产品FOB价值的百分比不超过某一比例的标准。例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原产地规则。

⑵税则归类改变标准

如果货物加工后在《税则》中税目一级,即前四位数级,税则归类发生改变,即以使其发生改变的国家为该货物的原产地。⑶制造与加工工序标准 制造与加工工序标准又称为加工制造标准,是以清单方式具体列明某货物要获得原产产品资格必须经过的制造或加工工序,只有完成该制造或加工工序才可认为符合实质性改变标准。

3.原产地累计与给惠国成分(1)原产地累计

在确定商品的原产地时,把几个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把在这个区域内进行的加工、制造产生的增值合并计算原产地成份的方法称为原产地累计。

(2)给惠国成分

出口国从给惠国进口原料零部件加工制成产品后,再出口到该给惠国时,这些原料零部件可视为出口国本国成分。

(三)最后加工标准和直接运输规则 1.最后加工标准

最后加工标准是指进口货物的最后一道加工制造工序必须在受惠国境内完成。

2.直接运输规则

直接运输指优惠贸易协定下进口货物从该协定成员国或者地区直接运输至中国境内,途中未经过该协定成员国或者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原产于优惠贸易协定成员国或者地区的货物,经过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运输至中国境内的,不论在运输途中是否转换运输工具或者作临时储存,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直接运输。

A.经过其他国家或地区时未做除使货物保持良好状态所必须处理以外的其他处理;B.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停留的时间未超出相应优惠贸易协定规定的期限;C.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停留时,处于该国或地区海关监管之下;

例:如果在符合原产地―直接运输‖规则的前提下,以下哪些情况需要第三方海关或地区出具未再加工证明? 【例1】从一个东盟成员国(泰国)经过另一个成员国(印尼)运输至中国境内(途中仅作印尼码头停靠,实际未转换运输工具);【例2】从一个东盟成员国(泰国)经过另一个成员国(印尼)后,再转运至中国境内(途中在印尼转换了运输工具);【例3】从一个东盟成员国(泰国)经过另一个非成员国(韩国)运输至中国境内(途中仅作韩国码头停靠,实际未转换运输 工具);【例4】从一个东盟成员国(泰国)经过另一个非成员国(韩国)运输至中国境内(途中在韩国转换运输工具);

1、例2符合直接运输规定,无需第三方海关或地区出具未再加工证明。例3和例4企业应当提交联运提单等证明文件,证明该货物在经过其他国家或者地区 时,未进入该国贸易或消费领域,未做除使货物保持良好状态所必需处理以外的其他处理,同时货物停留的时间未超过相应优惠贸易协定规定的期限。货物如在该国临时储存,除提交联运提单外,还应当提交该国家或者地区海关出具的证明文件,证明货物处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海关监管之下。

浦东检验检疫局收到一份来自瑞士海关的退证查询,其中部分函文涉及直运规则:你方签发的证书货物目的地为瑞士,为何客户提供的提单中显示的卸货港是奥地利WOLFURT,这种情况是否符合直运规则。

检验检疫局收到退证查询后立即展开调查,该批货物实际是从中国上海海运到德国汉堡,再陆运到奥地利WOLFURT,再由最终收货人--瑞士客户自行前往奥地利提货并在瑞士清关,出口商承诺中途未经拆装或加工。客户在填打证书时,将 运输路线栏简单填打为:FROM SHANGHAI TO SWIZERLAND BY SEA

案例一

假设有A、B两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C国不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C国生产的服装对B国出口,再将其出口到A国,对这一交易A国打算征收15%的关税。1.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享有什么关税优惠政策?

2.假设A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承诺关税是10%,是否可以控告A国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或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案例二

经举报,海关查获一批假冒皮包、拉杆箱、皮带等,大部分产品上无任何中文标识,产地标注为―Made in Italy(意大利制造)‖。经立案调查,销售商无法提供产地的来源资料,而调查笔录证实这些货是来自江浙一带的小店,是小作坊里加工的。1.该行政案是否涉及任何《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 2.该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单项选择:

1、用于所获得或生产产品中的原产于东盟成员方的成分不少于该货物FOB价的(),并且最后的工序是在成员方境内完成,则认定原产国为东盟成员国。

A、40% B、30% C、50% D、60%

优惠原产地各从价百分比标准:

1、《亚太贸易协定》——非成员国增值部分不超过该货物FOB价的55%; 原产于孟加拉国增值部分不起过65%。

2、《东盟合作框架协议》——成员方增值部分不少于40% 或材料、零件、产物的总价值不超过所获产品的60%,且最后工序在成员方境内完成。

3、《港澳CEPA》——在港澳获得的原料、组合零件、劳工价值和产品开发支出总价 > 30%

4、《中巴自贸协定》——使用中国、巴基斯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40%或增值部分不小于40%

5、《中智自贸协定》——使用非成员方原产材料占货值小于60%。

2、原产地规则关系到对进口货物实施不同的税率,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实质性改变标准规定的是()

A、货物经加工后,在海关进出口税则中的税号(4位数一级的税则号列)已有了改变

B、货物经重新筛选并重新包装

C、货物经加工后,增值部分占新产品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30% D、货物经加工后,增值部分占新产品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以上

多项选择

1、于各类优惠贸易协定项下的优惠原产地认定标准,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完全获得,是指从成员国(地区)直接运输进口的货物是完全在该成员国(地区)获得或产生的

B.税则归类改变,是指原产于成员国(地区)的材料在非成员国(地区)境内进行制造,加工后,所得税则归类发生了变化

C.区域价值成份,是指出口货物FOB价格扣除生产过程中该成员国(地区)非原产材料价格后,所余价格在出口货物FOB价格中所占的百分比 D.制造加工工序,是指赋予加工后所得货物基本特征的主要工序

2、目前我国签署的各项优惠贸易协定主要的从价百分比标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亚太贸易协定》项下,非成员国原产的或者不明原产地的材料的总价值不超过该货物FOB价的55%(孟加拉国除外)B、《框架协议》原产于任一成员方的成分不少于该货物FOB价的40%,并且最后的工序是在成员方境内完成

C、CEPA项下,在港澳获得的原料、组合零件、劳工价值和产品开发支出价值的合计,与在港澳生产或获得产品的FOB价的比例不小于30% D、《中智自贸协定》项下,在中国或智利生产或加工的货物,所用的非成员方的原产材料站该货物FOB价值的比例小于60%

四、原产地证书

(一)非优惠原产地证书

1、原产地证书的交验(1)一般进口货物(2)反倾销涉案货物(3)保障措施涉案货物

除临时和最终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的涉案进口货物应当交验原产地证书外,其他进口货物只有在海关对申报的原产地有怀疑时,应海关的要求交验原产地证书。

2.有权出具普通原产地证书的机构

我国海关法对有权出具普通原产地证书的机构和原产地证书的格式没有规定,通常由商会、公证机构或者政府指定的机构出具。eg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检验检疫总局

3、原产地证书的格式

(二)优惠原产地证书

1、适用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

(1)《亚太贸易协定》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 : ①一批一证;

②无证到货可90日补证;

③ 有效期:1年

(2)《中国—东盟合作框架协议》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

① ―一批一证‖;

②有效期:4+2个月(延长以第三方转运为前提);

③货值不超200美元,可不提供,但要提交制造商的声明;

④ 核查期间,收保证金放行

⑤ 无证到货,可在装运之后的1年内补发。

(3)CEPA的原产地证明书

① ―一批一证‖;

②实行海关联网管理。无法核对时,可担保放行,海关90天内核定证书真实性时退保或转税。

(4)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

① 签发日期不超过货物实际出口后15天 ② 无证到货,可在装运之后的1年内补发。

③有效期:6+2个月(延长以转运为前提);

(5)―特别优惠关税待遇‖进口货物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

① 有效期:180日;

② 可提出核查,90天予以答复,逾期不享受特别优惠关税;

③ 核查期间,收保证金放行。

(6)中国—智利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

① 加盖―ORIGINAL‖印章,有效期:1年,② 可提出核查,收保证金放行;

③6个月内予以答复,俞期不享受特别优惠关税。

1、特别优惠关税待遇进口货物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有效期为自签发之日起()。A、30天 B、60天 C、90天 D、180天

2、适用《亚太贸易协定》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的货物,纳税义务人不能提交原产地证书的,由海关依法确定进口货物的原产地,货物征税放行后,纳税义务人()补交原产地证书的,经海关核实,对按原税率多征的部分应予以退还。A、自货物进境之日起90日内 B、自签发之日起180日 C、在货物装运之日起1年内 D、货物放行后15日

3、适用《亚太贸易协定》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的货物,纳税义务人不能提交原产地证书的,由海关依法确定进口货物的原产地,货物征税放行后,纳税义务人()补交原产地证书的,经海关核实,对按原税率多征的部分应予以退还。A、自货物进境之日起90日内 B、自签发之日起180日

C、在货物装运之日起1年内

D、货物放行后15日

多项选择题

1、关于原产地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框架协议》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应当自东盟国家有关机构签发之日起4个月向我国境内申报地海关提交,经过第三方转运的,提交期限延长为6个月

B、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应当自有关机构签发之日起4个月向我国境内申报地海关提交,如果经过第三方转运的,提交期限延长为6个月

C、原产于东盟国家的进口货物,如果产品的FOB价不超过200美元,无须要求我国的纳税义务人提交原产地证书,但是要提交出口人对有关产品原产于该出口成员方的声明

D、《亚太贸易协定》规则的原产地证明书,一个原产地证书可多次使用,适用于多批进口货物

2.原产地证书的格式

五、原产地预确定

㈠原产地预确定的申请

※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有正当理由,可以向直属海关申请对其将要进口的货物的原产地进行预确定。

※提交申请书,并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2、能说明将要进口货物情况的有关文件资料

3、说明该项交易情况的文件材料

4、海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

㈡原产地预确定的决定

1、海关应在收到原产地预确定书面申请及全部资料之日起150天内作出原产地预确定决定。

2、已作出原产地预确定决定的货物,自预确定决定作出之日起3年内实际进口时,与预确定决定货物相符,且原产地确定标准未发生变化的,海关不再重新确定该进口货物的原产地。

㈢原产地预确定决定的效力

预确定所依据的原产地规则发生变化,海关所做的原产地预确定即行失效。对原依据预确定决定已经实施的进口货物,原产地认定无溯及力;

依据行政复议程序或者司法程序对原产地预确定决定进行审查并作出与原预确定决定不同决定的,原产地预确定决定无效,并溯及到依据该决定所作的货物的原产地认定。

单选

1、直属海关将在接到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和全部必要文件资料后()内,作出原产地的预确定决定。

A、60天 B、90天 C、150天 D、180天 判断题

原产地预确定决定由直属海关在接到申请和全部材料后150天内作出,并告知申请人。决定所依据的条件不发生变化,据此报关有效。

多项选择题

1、进口货物收货人可申请对将要进口货物进行原产地预确定提交以下文件资料。A.申请人应填写―进口货物原产地预确定申请书‖ B.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

C.能说明将要进口货物情况的有关文件资料

D.说明该项交易情况的文件资料和海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三节 税率变更时税率的适用

一、进口税率适用原则

单选:

1、.境内某公司从香港购进孟加拉国产的某商品一批,设该商品的最惠国税率为10%,普通税率为30%,亚太协定税率为9.5%,香港CEPA项下税率为0,该商品进口时适用的税率是:

A.10% B.30% C.9.5% D.0

2、关于暂定税率适用的原则,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适用最惠国税率的进口货物同时有暂定税率的,应当适用暂定税率 B、适用协定税率、特惠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应当从低适用税率 C、适用普通税率的进口货物,不适用暂定税率

D、适用出口税率的出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不适用暂定税率

3.下列情形中,应当适用海关接受纳税义务人申报办理纳税手续之日实施的税率的是: A.保税货物经批准不复运出境的

B.保税仓储货物转入国内市场销售的 C.减免税货物经批准转让的

D.租赁进口货物分期缴纳税款的

二、税率的实际运用

(一)适用纳税申报被接受之日的税则税率 1.一般贸易进口货物; 2.无代价抵偿货物 3.转内销的保税货物 4.暂时进出口货物 5.转关运输货物 6.租赁进口货物

(二)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的税则税率

经海关同意在货物进境之前先行向海关申报的货物,应适用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的税则税率。

(三)适用违法行为发生之日的税则税率

走私进口的货物或虽然合法进口但非法脱离海关监管的货物,海关在追征关税时或在计算走私、违规案件的案值时,应适用有关违法行为发生之日的税则税率。违法行为发生之日难以发现的,适用海关发现该违法行为之日的税则税率。

(四)适用接受申报办理纳税手续之日的税则税率

特定减免税进口的货物,未满海关监管年限,经过批准同意转让,需缴纳税款的,海关接受其申报办理纳税手续之日。

(五)特殊货物适用的税率

1、海关依法变卖的滞报货物

变卖超期未报货物以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实施的税率。

2、集中申报的进出口货物

经海关批准,实行集中申报的进出口货物,应当适用每次货物进出口时海关接受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

习题

一、单选题

1.按《关税条例》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时,应采用何时实施的税率计征关税:

A、装载货物的运输工具申报进、出境之日

B、收发货人向海关申报进口货出口之日

C、海关接受申报进口或出口之日

D、海关开出税款缴纳证书之日

2.特定减免税进口的货物,未满海关监管年限,经过批准同意转让,需缴纳税款的,应当适用何时的关税:

A、该货物实际进口之日实施的税率

B、经过批准同意其转让之日实施的税率

C、海关接受其申报办理纳税手续之日

D、以上均不是

3.税率适用的原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适用最惠国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应当适用暂定税率

B、同时适用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和暂定税率的进口货物,应当从低适用税率

C、适用普通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不适用暂定税率

D、执行国家关税减征政策时,分别在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的基础上按国家优惠政策执行

4.税率适用时间标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进出口货物应当适用该货物向海关申报进口或出口之日实施的税率

B、进口货物到达前,经海关核准先行申报的,应当适用装载该货物的运输工具申报进境实施的税率

C、进口转关运输货物,应当适用指运地海关接受该货物申报进口之日实施的税率

D、出口转关运输货物,应当适用启运地海关接受该货物申报出口之日实施的税率

二 多选题

1.以下关于税率的适用,叙述正确的是:

A、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进口货物,关税配额内的,适用关税配额税率;关税配额外的,适用最惠国税率

B、适用最惠国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适用暂定税率

C、适用协定税率、特惠税率的进口货物,最惠国税率的,应当从低适用税率

D、适用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的进口货物,执行国家有关进口关税减征政策,均在原税基础上计算有关税目的减征税率

2.关于税率适用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减免税货物经批准转让或者移作他用的,应当适用海关批准之日实施的税率征税

B、进口转关运输货物,应当适用指运地海关接受该货物申报进口之日实施的税率

C、租赁进口货物分期缴纳税款的,应当适用海关接受申报办理纳税手续之日实施的税率

D、进口货物到达前,经海关核准先行申报的,应当适用装载货物的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实施的税率

3.原产地与我国签订含有特殊关税优惠条款的贸易协定的国家(地区)的进口货物,适用特惠税率,其中下列哪些国家适用特惠税率:

A、巴基斯坦

B、老挝

C、缅甸

D、柬埔寨

4.税率适用的原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适用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适用暂定税率

B、执行国家有关进口关税减征政策时,在原适用税率的基础上,计算有关税目的减征税率

C、适用出口税率的出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应当适用暂定税率

D、原产地不明的进口货物,适用普通税率,有暂定税率的,可适用暂定税率

5.关于税率适用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进口货物应当适用纳税义务人申报该货物进口之日起实施的税率

B:进口货物到达前,经海关核准先行申报的,应当适用装载该货物的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实施的税率

C:进口转关运输货物,应当适用指运地海关接受该货物申报进口之日实施的税率

D:保税货物经批准不复运出境的,应当适用海关接受纳税义务人再次填写报关单申报办理纳税及有关手续之日实施的税率

第五章 海关估价

第一节进口货物的价格准则

一、价格准则的含义

•价格准则是指海关应当以怎样的价格作为海关价格。•价格准则包括价格定义和价格构成要素两部分,分别是海关价格在质的方面的规定和量的方面的规定。

(一)、价格概念

•价格定义是指海关应当以怎样形成的进口货物的价格作为完税价格。即是一个概念性的价格,还是由海关武断地确定的价格,或是由买卖双方确定的价格。

•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五十五条

1、实际价格 每一具体的进口货物的买卖双方在合同中规定并实实在在发生的价格。(具体)

2、正常价格

在公开市场上,相互独立的买卖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中的货物的销售价格。(抽象)

3、成交价格

货物销售到进口国时实际已付或者应付价格。(具体)

4、武断价格

国家不考虑实际交易价格,采用人为规定一个标准,通常是高于货物实际价格。

(二)价格的组成要素

•价格构成要素是指货物的完税价格中应当包括或者不应当包括哪些费用,即由哪些费用构成。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包括货物的货价、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五十五条

1、FOB价格

A只含货物本身价格

B 贸易国之间的空间价格和运输方式不会影响完税价格 C 关税的财政、保护作用相对小

2、CIF价格

A 包括货物价格、运输保险费 B 抑制较远距离国家货物的进口 C 运保费会掩盖低报的货物价格 D 关税的财政、保护作用强

二、我国现行海关估价制度中价格的定义

审价办法

第五条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并应当包括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第七条 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是指卖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该货物时买方为进口该货物向卖方实付、应付的,并且按照规定调整后的价款总额,包括直接支付的价款和间接支付的价款。

•成交价格不完全等同于贸易中实际发生的发票价格,需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一)成交价格应当是向我国境内销售该货物时的价格

1、被估货物是销售进口的货物

•不构成销售进口的货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运往境外加工或修理后复运进口的货物(2)租赁进口货物(3)寄售进口货物

(4)由负责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而并非购买货物的中间商进口的货物(5)无偿提供、赠送、捐赠货物。(6)暂时进口货物(7)外商为在我国境内做广告而进境供报刊用广告底片、印刷版、电视台用告胶片、以磁光记录介质为载体的广告等。

(8)由卖方设在我国境内的或由买方设在我国境外非独立法人的分支机构的货物。(9)来料加工项下进口的货物

(10)为在我国境内销毁而进境的货物

2、被估货物必须有价格

•一般情况下,销售的货物就会有价格。•一揽子交易:一并销售的一组相关的货物。

A不同的货物以单一的总价开具发票。

B 不同质量规格的同一货物以单一的总价开具发票、仅进口部分货物供进内使用。C 同一交易中不同的货物因关税或其他原因而确立各自价格并开具发票。但价格与实际不符

案例:某公司2009年12月11日从冰岛进口口腔清洁用具一套,内含牙刷一把,牙膏一管,漱口水一瓶,总价100美元。牙膏5%

牙刷10%

漱口水15%

3、成交价格必须是卖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该货物时的价格

A 一般进口货物

B 进料加工进口的货物

C 来料加工进口的料件或以其制成的产品

D 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保税物流中心等保税区域、场所内销的货物。

E 加工贸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或副产品。

•来料加工货物与进料加工货物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

•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区别?

(二)成交价格应当是合同中规定的货物的价格

1、价格折扣 甲公司将一辆车送境外修理,修理费发票200万元,因友好关系维修方给予甲公司折扣账单一张50万元,用于抵减本次修理费支付额,甲公司实际对外支付150万元。

请问:甲公司应按200万元,还是150万元报关缴纳对应关关税?相关法规依据是什么?

2、实物折扣

案例:2007年7月,Z医药集团(以下简称Z公司)从S海关进口某药品,申报价格为CIF6.45美元/盒。该企业在2007年初进口相同规格的产品,当时价格为CIF6.88美元/盒。鉴于申报单价与历史记录存在较大差距,海关遂开展了重点审核。经审核发现,企业通过将进口药品附送部分赠品改为销售的方法,降低了申报单价和总的完税价格。

交易事实

进口商Z公司向海关递交了前后两次交易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贸易单证,海关通过审核和调研掌握了如下交易事实: 1)、买方Z公司与卖方A公司在合同中约定:药品的成交单价为CIF6.88美元/盒;买方每购买100盒赠送1盒。2)、合同执行后,买方Z公司提出:是否可在支付总金额不变的情况下,将进口货物的单价直接用支付总金额除以该批货物的实际数量(包括购买数量和赠送数量)的方法来计算,卖方同意了上述做法。3)、海关联系了卖方A公司,该公司证实了前述情况,并进一步说明销售药品附送赠品是该公司的一贯政策。进口商提出上述要求后,为了防止这种做法影响卖方A公司的一贯财务政策,该公司决定在对外商业谈判和商定合同时,均保持原政策和原价格不变,即以CIF6.88美元/盒和销售附赠品的方式为依据。只有在向Z公司实际出口每批货物时,卖方A公司才以合同总金额除以销售数量及赠品数量两部分之和,以确定形式上的销售单价。

•最终,海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以下简称《审价办法》),依法对其进口药品实施估价。

3、付现折扣

•在确定货物成交价格时,是否扣除付现折扣

a.如果在进口货物估价之前,买方获得了卖方给予的付现折扣 b如果买方能够获得付现折扣,但在估价时货款尚未支付,4、数量折扣

a得到折扣的货物全部包括在被估货物中

b如果一部分进口到我国,一部分进口到其他国家

C一次购买的货物达不到折扣数量,而在其后购买中达到规定数量

•C公司是一家主营服装销售的贸易公司。2009年9月1日,C公司从美国A公司进口衬衣5000件,每件100美元,并于9月15日付款完毕;9月16日又从A公司进口衬衣6000件,并约定将付款日期延至11月1日。

A公司的优惠政策包括:

1、付现折扣:2/10,1/20,n/30

2、数量折扣:单月购买满10000件获9折优惠

3、实物折扣:单月购买满10000件额外赠送 领带10条(领带50美元/条)

某企业1月15日销售产品一批,应收账款为11万元,规定对方付款的条件为2/10,1/20,N/30,购货单位巳经于1月22日付款,该企业实际收到的金额为()万元。

11*(1-2%)=10.78万元

第一笔:

现付折扣:完税价格是100美元/件还是99美元/件?

申报的时候是否能够确定? 第二笔:

无现付折扣

数量折扣 →申报的时候是否能够确定?→可回溯?

实物折扣 →怎么算?

(三)成交价格应当是合同中规定的货物的价格

1、成交价格必须是货物的价格

2、成交价格必须是合同中所规定的货物的价格

案例

2003年,B海关对本关区进口手机情况进行价格监控发现,S公司进口4万台C型号手机的平均申报价格从以前的每台215美元骤降到现在每台116美元。后经调查发现,造成进口价格下降的原因为国外卖方公司(简称H公司)对以前进口3万台手机给予货款补偿,并部分冲抵了此次4万台手机的进口货款。企业说明及海关估价情况

该公司向海关提交的降价原因为:S公司向H公司签约进口3万台C型号手机,由于卖方延迟交货及部分手机存在品质不良的,导致S公司蒙受损失。双方协商并根据协商会议纪要签订了补充协议,同时制定了以后的销售计划,具体内容为: 1.鉴于该型号手机市场销售价格已发生较大降幅,H公司同意将以后销售的手机价格从215美元每台下降到179美元每台。

2.鉴于前次销售的手机存在延迟交货及部分手机品质不良的原因,给与该次销售的手机123万美元的补偿。

3.鉴于该型号手机部分存在品质不良的现象,将给予销售的4万台手机127万美元的货款减让。

•该补充协议2、3项涉及金额、减让金额共计250万美元。出于贸易便利考虑,H公司决定将全部250万美元分摊至其后销售给S公司的4万台手机上,造成了该批4万台手机进口价格由179美元每台降至116美元每台。

案例解析

―实付、应付价格‖为―买方为购买进口货物而直接或间接支付的价款总额‖。―间接支付‖ :―将货款全部或部分支付给第3方,或冲抵买卖双方之间的其他资金往来的付款方式‖。货款补偿、冲抵等行为属于间接支付,应在―实付或应付价格‖的概念下予以调整。

本案中,买卖双方通过补充协议确定的3次降价,其中第2次降价构成了间接支付

(四)成交价格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约束条件

1、卖方对买方处置、使用被估货物的权利是否限制。

2、被估货物的销售或其价格是否受到使其价格不能确定的条件或原因的影响。

3、卖方是否因买方转售、处置或使用被估货物获得收益。

4、买卖双方之间是否有关联关系且影响到被估货物价格。

1、买方对进口货物的处置和使用不受限制 即:不受限制--接受,限制--不接受。

以下这些情况视为限制

A.进口货物只能用于展示或者免费赠送的;

B.进口货物只能销售给指定第三方的;

C.进口货物加工为成品后只能销售给卖方或者指定第三方的;

D.其他经海关审查,认定买方对进口货物的处置或者使用受到限制的。

下列限制不影响成交价格

A.国内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规定的限制; B.对货物转售地域的限制;

C.对货物价格无实质影响的限制。

2.被估价货物的价格不应受到某些条件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该货物的价格无法确定。

受到影响的情形

A.进口货物的价格是以买方向卖方购买一定数量的其他货物为条件而确定的;

B.进口货物的价格是以买方向卖方销售其他货物为条件而确定的;

C.其他经海关审查,认定货物的价格受到使该货物成交价格无法确定的条件或者因素影响的。

3.卖方不得直接或间接从买方获得因转售、处置或使用进口货物而产生的任何收益,除非上述收益能够被合理确定。

判断题:某公司从境外进口清凉饮料2000箱(24x300ml/箱),申报价格CIF广州45港币/箱,海关审核单证发现合同规定:货售完后,买方须将销售利润的20%返还卖方。海关认定该成交价格受到影响,不予接受其申报价格45港币/箱来确定完税价格。正确

4..买卖双方没有关联关系或者这种关联关系不影响成交价格成立 •关联关系的概念: ⑴在彼此业务经营中任高级职员或董事; ⑵买卖双方是同一合伙的成员;

⑶一方是另一方的雇员、高级职员或董事;

⑷一方直接或间接拥有、控制或持有对方百分之五或以上已发行并拥有表决权的股票或股份;

⑸其中一方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另一方;

⑹两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同一(个)第三方的控制; ⑺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同一(个)第三方;或 ⑻同一家族的成员。

•《新估价法规》特别规定:独家代理人、独家经销人或者独家受让人,如果不符合前述8 种关联关系的,不能认为买卖双方之间有关联关系。

若能证明其成交价格与下列任一款价格相近,则视为无影响:

A.向境内无特殊关系的买方出售的相同或者类似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

B.按照倒扣价格估价方法所确定的相同或者类似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C.按照计算价格估价方法所确定的相同或者类似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

判断题:

进口货物的买卖双方存在特殊关系时,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不能作为海关审定完税价格的基础。

选择题:

1、下列哪些情况海关可以拒绝接受申报价格而另行估价:

A、买方对进口货物的处置受到了卖方的限制,具体表现在买方必须将进口货物转售给卖方指定的第三方

B、买卖双方达成的销售价格是以买方同时向卖方购买一定数量的其它货物为前提

C、进口方在国内销售进口货物所产生的收益中有一部分返还给出口方,然后这一部分收益的具体金额尚不能被确定

D、进口方和出口方是母子公司,但上述关系并未对成交价格产生影响

2、对于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是否影响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承担举证责任的是:

A、行业协会

B、卖方

C、纳税义务人

D、海关

第二节

进口货物的价格构成要素

•价格构成要素是指货物的完税价格中应当包括或者不应当包括哪些费用,即由哪些费用构成。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包括货物的货价、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五十五条

一、货价

•货价是货物出口销售到我国时货物自身的价格或价值,基本上相当于FOB贸易术语所代表的价格。其中基础是买卖双方商定的合同价格。但某些费用应当作某些调整。包括:应当计入货价的费用和不应当计入货价的费用两类。

(一)应当计入货价的费用

•如果买方在合同价格以外另行支付了或应当支付下列费用,应当将其计入货价:

1.特许权使用费

•特许权使用费的范围包括买方为获得与进口货物相关的、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专利、商标、专有技术和其他权利的使用许可而支付的费用。特许权使用费计入货物价格的条件:

A 与被估货物有关

B 构成被估货物的一项销售条件(案例5.2.1)

通俗说法一:不购买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可以得到被估货物? 通俗说法二:不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对出口商来说是否划得来?

案例一:中国的I公司与意大利的T公司签订协议,T公司同意I公司在其销售的皮鞋上使用T公司商标,I公司每销售一双使用T公司商标的皮鞋向I公司支付10美元的商标权使用费。I公司委托菲律宾的E公司生产使用T公司商标的皮鞋合共100000双,作价100美元/双。三家公司互无关联关系。I公司一直以100美元/双的价格向海关申报,并获得海关认可。

2009年年底海关委托某会计师事务所对I公司进行核查,发现了大笔支付给T公司的特许权使用费,并在报告中对相关特许权使用费进行了渲染性的描写。所在地海关在审阅报告后觉得事态严重,将案件移送缉私局立案侦查。应如何看待这些特许权使用费?

案例解析: 通俗说法一:不购买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可以得到被估货物?

可以!做鞋的是E公司而不是T公司。

通俗说法二:不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对出口商来说是否划得来?

·特许权使用费跟E公司无关。

I公司如何向海关举证?

1、证明T公司与E公司并无关联。货物既可以委托E公司生产,也能委托别的公司生产;既可以委托外国的公司生产,也能委托国内的公司生产或自行组织生产。

2、从资金流上证明,向E公司支付的货款额与向T公司支付的货款额无直接联系。(注意,本案例两笔金额都与数量有关,但相互之间无必然联系。)

案例二:日本的E公司在中国境内设有子公司J公司,J公司对某产品具有一项专利权。J公司与中国的I公司签订协议,I公司向J公司交纳专利权使用费,J公司授权I公司使用该专利权制造该产品以供国内销售或I公司从J公司的母公司E公司处进口该产品以供国内销售。

通俗说法一:不购买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可以得到被估货物?

不可以!

通俗说法二:不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对出口商来说是否划得来?

划不来。

2、除购买佣金以外的佣金和经纪费

A 购货佣金是买方为采购商品向采购代理人支付的劳务费用。不应该计入到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中

B 销售佣金是卖方为销售商品向销售代理人支付的劳务费用。如果由买方直接付给卖方的代理人,应该计入到完税价格中。

C 经纪费指委托人向自己的经纪人支付的劳务费用,根据规定,应计入到完税价格中。

•C公司是我国一家贸易公司,其货物主要通过我国的D公司向美国的A公司购买,该笔佣金(1万美元)由C公司承担,C公司直接向A公司支付货款。•C公司是我国一家贸易公司,其货物主要通过美国的B公司向美国的A公司购买,该笔佣金(1万美元)由C公司承担,C公司直接向A公司支付货款。

•C公司是我国一家贸易公司,其货物主要通过美国A公司雇佣的经纪人B向美国的A公司购买,A公司向B支付佣金1万美元,C公司直接向A公司支付货款。

例:广西某公司从韩国进口绣花机1台,发票列明:交易单价为CIF南宁100,000美元/台,商标使用费10,000美元,经纪费3000美元,该批货物经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应为()A.100000美元 B.103000美元 C.110000美元 D.113000美元

3、包装费、与货物成为一体的容器费 以下不能与货物一同归类 价值很高+可单独成为商品

装首饰的精致银制首饰盒 价值较高+可反复多次使用

用钢瓶盛装着液化石油气进口

例:一般进口货物完税价格,除包括货物的货价外,还应包括的费用是()

A、与进口货物作为一体的容器费用

B、卖方佣金

C、买方佣金

D、货物运抵我国关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包装费、运费和其他劳务费、保险费

例:关于该批货物的完税价格,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包装费用应计入成交价格,支付境外采购代理人的佣金不应计入成交价格 B.包装费用及支付境外采购代理人的佣金均应计入成交价格

C.境外采购代理人的佣金应计入成交价格,包装费用不应计入成交价格 D.包装费用及境外采购代理人的佣金均不能计入成交价格

4、协助的费用

•买方以免费或者以低于成本的方式向卖方提供的一些货物或者服务,称为协助的价值。

•协助的价值计入到进口货物完税价格应满足的条件如下:

—由买方以免费或低于成本的方式直接或间接提供;

—未包括在进口货物的实付或应付价格之中;

—与进口货物的生产和中国境内销售有关;

—可按适当比例分摊。以下项目应包括在协助费用中

——包含在进口货物中的材料、部件、零件和类似货物。——在生产该货物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模具和类似货物。——在生产该货物的过程中消耗的材料。

——在境外承担的生产该货物所需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工艺及制图等。

中国I公司从美国E公司购买牛仔裤10000条,作价30美元/条。

情况一:如果E公司制作裤子的布料由I公司提供,布料总价100000美元,那么完税价格应当是多少?(30*10000+100000)/10000=40美元/条

中国I公司从美国E公司购买牛仔裤10000条,作价30美元/条。

情况二:如果E公司制作裤子的一部分机器由I公司提供,E公司使用这些机器的折旧成本为100000美元,那么完税价格应当是多少?

中国I公司从美国E公司购买牛仔裤10000条,作价30美元/条。

情况三:如果E公司制作裤子的设计图纸由I公司提供,而设计图纸是I公司从日本的D公司处购得,作价100000美元,那么完税价格应当是多少?

中国I公司从美国E公司购买牛仔裤10000条,作价30美元/条。

情况四:如果E公司制作裤子的设计图纸由I公司自己完成并提供,作价100000美元,那么完税价格是30美元/条还是40美元/条?

例外

由进口国承担的智力协助

5、卖方直接或间接从买方对被估货物进口后 转售、处置或使用而获得的利益

例:某公司从境外进口清凉饮料2000箱(24 x 300ml/箱),申报价格CIF广州45港币/箱,海关审核单证发现合同规定:货售完后,买方须将销售利润的20%返还卖方。

•上述所有项目的费用或价值计入到完税价格中,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由买方负担

②未包括在进口货物的实付或应付价格中

③有客观量化的数据资料

(二)不应当计入货物价格的费用

1、货物进口后基建、安装、装配、调试或技术服务的费用

2、进口关税和国内税等税费

3、货物进口以后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4、进口货物的融资利息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利息费用不计入完税价格:也就是可以在货价中扣除 a.利息费用是买方为购买进口货物而融资所产生的; b.有书面的融资协议的; c.利息费用单独列明的;

d.纳税义务人可以证明有关利率不高于在融资当时当地此类交易通常具有的利率水平,且进口货物的实付、应付价格与没有融资安排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的价格非常接近的。

5、境内外发生的技术培训费、境外考察费、为在境内复制进口货物而支付的费用 ;

例1:某企业从德国进口医疗检查设备一台,发票分别列明:交易价格CIF上海50000美元/台,境外培训费3000美元,投入使用后买方从收益中支付卖方20000美元。该批货物经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应为:

A.73000美元 B.50000美元 C.70000美元 D.53000美元

例2:(单选题)

在确定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时,下列哪一项费用或价值不应计入()。A、买方负担的除购货佣金以外的佣金和经纪费

B、作为销售条件,由买方直接或间接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

C、厂房、机械等货物进口后的基建、安装等费用

D、卖方直接或间接从买方转售、处置或使用中获得的收益

例3:(多选题)

进口时在货物的价款中列明的下列税收、费用,不计入货物关税完税价格的有()。A、厂房、机械、设备等货物进口后进行建设、安装、装配、维修和技术服务的费用

B、进口货物运抵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后的运输及相关费用、保险费 C、进口关税及国内税收

D、作为该货物向我国境内销售条件,买方必须支付的,与该货物有关的特许权使用费

例4:(单选题)

某工厂从美国某企业购买了一批机械设备,成交条件为CIF广州,该批货物的发票列示如下:机械设备USD500,000,运保费USD5,000,卖方佣金USD25,000,培训费USD2,000,设备调试费USD2,000。该批货物向海关申报的总价应是()。A. USD527,000

B.USD530,000

C.USD532,000

D.USD552,000

例5:(单选题)

某进出口贸易公司从美国进口了一台电梯,发票列明如下:成交价格为CIF珠海USD100,000,电梯进口后的安装、调试费USD4,000。经海关审查上述成交价格属实,且安装、调试费已包含在成交价格中,则海关审定该台电梯的完税价格为:

A.USD100000 B.USD104000

C.USD96000

D.USD98000

例6:(单选题)

某公司从德国进口一套机械设备,发票列明:设备价款CIF天津USD300,000,设备进口后的安装及技术服务费用UDS10,000,买方佣金USD1,000,卖方佣金1,500。该批货物经海关审定后的成交价格应为:

A.USD311000

B.USD301500

C.USD301000

D.USD291500

二、运输及其相关费用

1、运费

(1)进口货物的运费,按照实际支付的费用计算

(2)运输工具作为货物进口,如果自身动力进境,不另计入运费;

(3)无法确定运费

——如果确实支付了运费但无法确定,则按照该货物的实际运输成本或按该货物进口时同一类型运输方式的运费率(额)计算运费

2、运输相关的费用

——额外发生的运输费(例如用于加急交货的费用或用于特殊规格、重量或危险货物的额外费用);

——运输佣金以及运输行或其它中介人的费用; ——装卸费用(境外);

——境外港口使用费或机场使用费;

——运输途中更换运输工具所需的临时仓储费; ——集装箱的租借费。

三、保险费

1、按照实际支付的费用计算。

2、无法确定时,海关按照―货价加运费‖两者总额的千分之三计算保险费。

•保险费 =(货价fob价格 + 运费)* 0.3%

•CIF价=(FOB+运费)/ [1-保险费率×(1+保险加成率)] •CIF价=CFR / [1-保险费率×(1+保险加成率)] •保险费 =(货价fob价格 + 运费)* 0.3%

例1 某进出口公司从美国进口硫酸镁5000吨,进口申报价格为FOB旧金山USD325000,运费每吨USD40,保险费率3‰,当日的外汇牌价(中间价)为USD1=RMB8.64.经查找,硫酸镁的关税税率10%,计算该批进口硫酸镁的进口关税额。

1、先计算运费如下:5000×40×8.64=1728000(元)

2、再将进口申报价格由美元折成人民币如下:

325000×8.64=2808000(元)

3、计算完税价格如下:

完税价格=(2808000+1728000)/(1-3‰)=4536000/0.997 •=4549648.95(元)•≈4549649(元)

4、计算该批进口硫酸镁的进口关税额如下: 进口关税额=4549649×10%=454946.90(元)

例2 某进出口公司从日本进口甲醛17吨,保险费率0.3%,进口申报价格为CFR天津USD306000,当日的外汇牌价(中间价)为USD1=RMB8.64。经查找,该进口货物税则号列为2912.1100,税率为10%,计算该进口货物的进口关税额

四、运保费的特殊规定

1、邮运货物运费计算标准:邮运进口的货物以邮费作为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2、边境口岸运费计算标准:以境外边境口岸价格条件成交的铁路或者公路运输进口货物,海关应该按照境外边境口岸价格的百分之一计算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交货的运保费 = 边境口岸价 * 1%

例3:下列关于进口货物完税价格中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的计算,表述正确的是:

A.进口货物的运费,按照实际支付的费用计算。如果进口货物的运费无法确定的,海关按照该货物的实际运输成本或者该货物进口同期运输行业公布的运费率(额)计算运费

B.进口货物的保险费,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费用计算。如果进口货物的保险费无法确定或者未实际发生,海关应当按照―货价加运费‖两者总额的3‰计算保险费

C. 邮运进口的货物,应当以邮费作为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D.以境外边境口岸价格条件成交的铁路或者公路运输进口货物,海关应当按照境外边境口岸价格的1%计算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多项选择题

例1 进口时在货物的价款中列明的下列税收、费用,不计入货物关税完税价格的有:

A.厂房、机械、设备等货物进口后进行建设、安装、装配、维修和技术服务的费用

B.进口货物运抵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后的运输及相关费用、保险费

C.买方负担的除购货佣金以外的佣金和经纪费

D.作为该货物向我国境内销售条件,买方必须支付的,与该货物有关的特许权使用费

【答案】AB 第三节 进口货物的价格审核

一、价格审查

(一)、货物是否为销售或是否有价格

1、境内外的买卖双方在法律上是否相互独立

2、货物是否因为―销售‖而进口到我国境内来

3、该货物是否有价格

(二)货物价格是否符合价格准则

1、申报价格是否真实准确

2、申报价格是否符合价格定义

•如果存在关联关系,若能证明其成交价格与下列任一款价格相近,则视为无影响: A.向境内无特殊关系的买方出售的相同或者类似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B.按照倒扣价格估价方法所确定的相同或者类似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C.按照计算价格估价方法所确定的相同或者类似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

二、海关的价格核查

海关有权对与进口货物有关的合同、发票、帐册、结付汇凭证、单证、业务函电和其他有关买卖双方及交易情况的资料和电子数据进行核查。

三、价格质疑

海关在价格审查过程中,对纳税义务人申报的价格是否真实、准确有怀疑,或者海关认为买卖双方之间的关联关系影响成交价格,除可以进行价格核查外,也可以进行价格质疑。

四、价格磋商

海关经过审查认为进出口货物不构成销售进口或无成交价格的,可以不进行价格质疑,经与纳税义务人进行价格磋商

价格磋商是指海关在使用除成交价格以外的估价方法时,在保守商业秘密的基础上,与纳税义务人交换彼此掌握的用于确定完税价格的数据资料的行为。

五、价格预审核

是指海关对符合预审价资格条件的企业,在进口货物申报前,由海关对其成交价格预先进行审核、确认,并制发《预审价决定书》),在货物实际进口通关环节,海关按预先确定的完税价格计征税款,实现快捷通关的一种措施。

世贸组织规定海关在价格质疑作出最后的决定前,海关应将其怀疑的理由通知进口商。(如果进口商要求则以书面形式告知,并给进口商解释的机会)在作出最终决定是海关应以书面形式告知进口商其决定及相应的理由(不需要纳税义务人提出申请)。

第四节 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一、一般进境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一)相同货物和 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的方法 ―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的估价法‖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的估价法‖是指以与被估货物最接近的货物(相同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作为基础确定被估货物的完税价格的方法。在被估货物的成交价格不能确定时,分别是第一和第二顺序的估价方法。

1、相同货物和类似货物的概念 相同货物和类似货物

―相同货物‖是指与被估货物在所有方面都相同的货物,包括物理或化学的性质、质量和信誉,但表面上的微小差别或包装的差别允许存在。―类似货物‖是指虽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相同,但具有类似的性质和类似的组成材料,从而具有同样的功能并且在商业上可以互换的货物。同时还应考虑货物的质量、信誉和商标。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能视为相同、类似货物的是: A.颜色不同的日本产雅阁2。0汽车 B.不同国家生产的性能相同的电熨斗

C.同一国家不同厂商生产的相同尺寸的彩色电视机 D.同一地区捕捞的规格大小相同的带鱼

2、相同货物和类似货物成交价格的方法的约束条件

相同货物和类似货物除了其自身内在的性质以外,还有其外部约束条件。包括: 外部约束条件

(1)必须在与被估货物同一出口国(生产者)生产;

(2)必须与被估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进口;即被估货物申报进口之日的前后各45天以内;

(3)必须与被估货物的商业水平相同且进口数量基本一致;(4)必须考虑与被估货物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方式不同而在价格、成本和其他费用方面产生的差异。

多个相同或者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应当以最低的成交价格为基础

2、多项选择题

关于.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方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必须与进口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进口,即在进口货物接受申报之日的前后各15天以内

B.运用相同或类似货物的估价方法,首先使用和进口货物处于相同批发或零售水平和大致相同数量的相同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

C.采用不同商业水平和不同数量销售的相同或类似货物进口价格或由于运输距离和运输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价格差异作出调整,调整必须建立在客观量化的基础上 D.在采用价格时,先应使用同一生产商生产的相同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如果有多个相同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应当以最低的为基础估价

(二)倒扣价格法

在被估货物的相同和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不存在时,倒扣价格(DeductiveValue)的方法是作为第三顺序选择的方法

倒扣价格法即以进口货物、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第一环节的销售价格为基础,扣除境内发生的有关费用来估定完税价格。1.可以作为倒扣价格基础的货物 被估货物

相同货物

类似货物 2.约束条件

⑴在境内第一环节销售的价格。

⑵必须是向境内无关联关系的买方转售 ⑶按照货物进口时的状态销售的价格

⑷在被估货物进口时或大约同时,将进口货物、相同货物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销售的价格

⑸按照该价格销售的货物合计销售量最大。

3、倒扣价格的核心

(1)按照进口时的状态销售(2)时间要素

(3)合计的货物销售总量最大

4.倒扣价格的计算

推定的转售价格=最大销售总量的单价×进口货物数量

5.扣除的费用(1)该货物的同等级或同种类货物在境内销售时的利润和一般费用及通常支付的佣金;

(2)货物运抵境内输入地点之后的运费、保险费、装卸费及其他相关费用;(3)进口关税、进口环节税和其他与进口或销售上述货物有关的国内税。

(4)价格增值额,如果以货物经过加工后在境内转售的价格作为倒扣价格的基础,则必须扣除上述加工增值部分。

6.倒扣价格的例外

只有在被估货物、相同货物和类似货物均不以进境时的原状在境内销售时,且应进口货物的收货人的要求,海关才可以考虑以被估货物在境内经进一步加工后转售的价格作为倒扣价格的基础。

在扣除有关费用时同时增加扣除进一步加工产生的增值。

例2:甲商店销售一批进口货物,零售收入35.3925万,该店成本利润率10%,进口关税税率10%,消费税率20%,问:甲为一般纳税人时,1.该批货物进口已纳关税,消费税分别是多少?2.本期应纳增值税多少?

解答:此题需用倒扣计算法

销售含税收入-增值税-利润-消费税=完税价格 完税价格={35.3925/[(1+17%)(1+10%)]-35.3925/[(1+17%)(1+10%)]*20%}/(1+10%)进口环节关税=完税价格*10% 进口环节增值税=完税价格*(1+10%)/(1-20%)*17% 进口环节消费税=完税价格*(1+10%)/(1-20%)*20%或者35.3925/[(1+17%)(1+10%]*20%(两者的计算结果一定是一样的,从完税价格公式中可以看出)应纳增值税=35.3925/(1+17%)*17%-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计算价格

计算价格(Computed Value)是海关对进口货物进行成本核算以确定被估货物的价格的方法。

根据海关法的规定,如果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提出要求,并提供相关资料,经海关同意,可以选择倒扣价格方法和计算价格方法的适用次序。

计算价格应当包括下列三项费用

1.生产该进口货物所使用的原料和进行生产、装配或其它加工作业所发生的费用或价值;

2.利润和一般费用金额;

3.该货物运输到我国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保险、装卸等所支出的费用或价值。

(四)合理价格

在运用估价方法是禁止使用下列6种价格 1.我国境内生产的货物在境内的销售价格; 2.可供选择的价格中较高的价格;

3.货物在出口地市场的销售价格和货物出口到第三国或地区的货物的销售价格; 4.以与计算价格方法规定不同的方法确定的价值或费用计算的价格;(eg必须是同一国家)

5.最低限价或武断、虚构的价格。

例1单项选择题

当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不能按照成交价格确定时,海关应当依次使用相应的方法估定完税价格,依次使用的正确顺序是:

A.相同货物成交价格方法……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方法……倒扣价格方法……计算价格方法……合理方法 B.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方法……相同货物成交价格方法……倒扣价格方法……计算价格方法……合理方法

C.相同货物成交价格方法……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方法……合理方法……倒扣价格方法……计算价格方法

D.倒扣价格方法……计算价格方法……相同货物成交价格方法……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方法……合理方法

二、特殊进口货物的价格确定

所谓―特殊货物‖是指海关每次征税时都只针对货物价值的一部分。

(一)租赁货物

租赁进口货物的租金为完税价格;

如果纳税人要求一次性缴纳关税,应按确定一般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的方法或者按租金总和确定其完税价格。

例1 单项选择

某航空公司以租赁方式从美国进口一架价值USD1,800,000的小型飞机,租期1年,年租金为USD60,000,此情况经海关审查属实。在这种情况下,海关审定该飞机的完税价格为:

A、USD1800000 B、USD60000 C、USD1860000 D、USD1740000

例2 多项选择题

租赁方式进口货物中,进口完税价格的确定方法有()。

A、以租金方式对外支付的租赁货物,以租赁货物的到岸价格作为完税价格

B、以租金方式对外支付的租赁货物,在租赁期间以海关审定的租金作为完税价格

C、留购的租赁货物,以海关审定的留购价格作为完税价格

D、承租人申请一次性缴纳税款的,经海关同意,按照一般进口货物估价办法的规定估定完税价格。

(二)加工或修理后复进口货物

加工复进口货物的境外加工费、加工中使用的原材料、零部件费和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为完税价格;

修理复进口货物的境外修理费、修理中使用的原材料、零部件费为完税价格。

(三)超期未复运出口暂时进口货物 1.《关税条例》规定的九种货物: 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征收关税,逾期不复运出境的,照章征税。

2.《关税条例》规定的九种货物以外的货物:自进境之日起按月征收关税。

第二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j教案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是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每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都希望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第一,古典贸易理论。它统治了西方经济学大约二百年。其中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司密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和现代德国经济学者李斯特的理论。进入上个世纪以来,又产生了新的贸易理论比如凯恩斯理论和赫科歇耳·俄林的理论。他们对今天中国对外贸易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呈现出更加繁荣的状态。新的国际贸易现象更加大量的涌现。在这个时候,有各个国际贸易的流派出现了。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萨缪而森的理论,我会给大家一一介绍。这是给大家介绍的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是为国际贸易政策服务的。国际贸易政策我给大家介绍这么几个主要的部分。国际贸易政策第一部分是关税的问题。关税是国与国之间第一道天然屏障。国与国之间怎样能阻挡住进口的产品,使得国产产品有一个发展和提升的空间,第一道屏障就要依靠关税这道壁垒。我们知道从GATT到WTO时代通过九轮多边会谈,现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把关税更多的减少和降低,那么这时候怎样来阻挡进口产品呢?各国纷纷从关税以外来寻找措施。我们把它统称非关税措施。按照国际贸易组织的统计非关税措施大约有3800多种。我会挑其中的主要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对外贸易遇到的一个不公平贸易的反倾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倾销是错误的。所以英文把倾销叫做dumping,就像倒垃圾一样把本国的产品倒到国外去。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正确的。面对这种倾销我们必须要反倾销。只有反了倾销,不公平贸易才会变得公平起来。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一直认为我们是一个被人家滥用了反倾销的受害国。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希望给大家一个答案。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问题是地区经济集团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衷于建立我们中国的地区经济集团。

贸易形式实际上分成三种。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我们以上所谈的一直是以货物贸易为例。下面就要谈到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问题。中国的货物贸易二十多年来一直呈现一种迅猛高速增长的状态。但是我们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应该说不是很理想。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直处在一个逆差的状态。

最后一个问题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从GATT时代到WTO时代它所主持制定的种种基本原则对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起到一个指引性的作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怎样遵守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更好的利用这些原则,使得中国能够利用世贸组织的机遇,规避挑战,这是我们中国从政府企业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作的一个事情。

国际贸易这门课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指国际贸易的实务部分。也就是国际贸易怎么做。可能很多朋友并没有做过国际贸易。实际上我们把山东的大葱卖到北京去叫做国内贸易,我们很多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做这种业务。但是我们怎样把山东的大葱卖到日本去这就是国际贸易。我们知道一旦开展了国际贸易,那么它就是两个国家,两个法律制度背景,两种货币,两种价格同时还要两种民俗,两种地理两种气候。所以在交易的过程中它远比国内贸易要困难复杂的多。虽然我们很多国内企业还并没有这样的进口经营权,但是中国在这次入世承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承诺是,中国加入WTO三年,中国会全面放开进出口经营权。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2005年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做一个准备。以上就是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部分。

接下来介绍第一个问题,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我们在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务的前边,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贸易相关的几个术语。

第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什么是对外贸易,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我们站的角度不同。如果站在中国的角度看待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我们叫他对外贸易。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叫做国际贸易。所以中国称我们的贸易就叫对外贸易,个别的海岛国家也叫海外贸易。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美国和日本的贸易,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我们叫他国际贸易。这就是第一对概念。

第二对概念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所谓有形贸易就是通常讲的货物贸易,货物贸易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的。联合国把货物贸易分成十大类。这十大类贸易中国其中都有涉及。而且表现非常好。无形贸易主要是指服务贸易,现在世贸组织把服务贸易分成十二大类。在这十二大类中,中国只在个别的领域中有顺差比如我们的旅游。中国在2002年旅游的顺差是60个亿。但是我们在运输领域中逆差是60个亿。所以在服务贸易中中国目前表现差强人意。从联合国的统计来看,它的规定是服务贸易的表现必需要写入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没有在海关统计。但是它统计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第三对概念是统计标准,即总贸易体系还是专门贸易体系。我们中国目前使用的是总贸易体系。但是有些国家使用的是专门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的区别是,总贸易以国境线为接线为界限统计国家的进出口。但如果以一个国家的关境来统计进出口那就是专门贸易体系也叫特殊贸易体系。联合国对于各个国家采用总贸易体系还是专门贸易体系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所以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国家用总贸易体系,一半国家用专门贸易体系。中国为什么用总贸易体系呢?中国的国境当然大于中国的关境,所谓中国的关境就是中国的海关有效管理的区域。中国国境和关境的区别,就是因为中国大量的经济特区和保税区的存在。中国的保税区实际上没有接受我们的海关的监管。是从国外进口产品包括零配件原材料,在中国的保税区把它加工成成品然后再从保税区出口。只有当保税区中的产品进入中国内地,才接受中国海关监管。由于中国保税区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国目前国境的统计的进出口量比关境统计的进出口量要远远的大。所以中国采用总贸易体系。并不是说中国采用了总贸易体系,其他国家也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在中国是国境大于关境,但是在欧盟,它的关境大于国境。欧盟十五个国家一个关境,他们对内取消了关税,对外统一了关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境,但是十五个国家一个关境。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区别。刚才说到,中国的保税区里面,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区别 就在于一般贸易是中国自己的企业自己组织原材料,用我们的渠道出口,而且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而加工贸易经常是通常说的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销售市场在外。我们中国每一年的进出口总额从数字上来看搞得怎么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珠江三角洲。在2000年以前,我们中国的珠江三角洲承担了中国对外贸易的40%的份额。从2000年以后这个份额在下降。但是目前也有37%左右。珠江三角洲这一端是香港,比邻香港我们中国最先开放的是深圳。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出口城市。但是深圳一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比邻澳门的是珠海,中国开放了珠海是因为珠海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它原来是中山县下面的一个镇。深圳和珠海所扮演的加工贸易的角色非常重要。除了这两个城市以外,还有一个城市东莞也是很重要的。东莞目前是中国出口的第三大城市。被称之为东莞现象。为什么东莞能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呢?东莞的贸易就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为主。东莞有一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就是,它的耗电量超过整个江西省。从经济学的概念上来看,能源消耗每增长0.7%,GDP就能增长1%。东莞每年能源消耗增长18%以上,那么就可以看到它的GDP的增长有多快。东莞最初是由台商的加工贸易带动起来,今天它的加工贸易的层次也在不断上升。珠江三角洲除了我们刚才说过的主要的加工贸易城市深圳,珠海,东莞非常重要以外,还有很多加工贸易的重点城市比如顺德。只要顺德看中了这个产业,它觉得这个产业非常有能力那么它立刻就能把这个产业集中起来。我们原来看到的顺德它主要是家电产品的加工能力很强,今天的顺德又在花卉产品上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城市。紧邻着顺德的是佛山,佛山非常重要的加工产品是陶瓷,佛山陶瓷加工在世界陶瓷行业所占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陶瓷主要是建筑陶瓷。今天让佛山人非常自豪的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非常漂亮的外墙砖,一共是十万零两百块,全部来自于广东佛山。悉尼歌剧院外观是非常优美的,但是在它的建造过程中,他们所做的预算几乎要花完了,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外墙砖和内部装饰的钱还没有着落。悉尼人非常务实,经过它们的上议院和下议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再追加投资,那会成为纳税人的沉重负担。那么剩下那么一点点钱还能干什么呢?他们本来的预算是要从意大利购买外墙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节省投资,决定从中国佛山购买外墙砖。这个时候正好是佛山人展示自己产品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们就成全了这笔生意。现在一谈到悉尼歌剧院就让佛山人非常自豪。在珠三角还有几个重要城市比如说惠州,像TCL,像乐华就在惠州生产。现在的惠州又拿到一个四十五亿元的石化产品的加工项目。所以在整个珠江三角洲,星罗棋布的各个城市重点以加工贸易为主。所以中国去年6200亿进出口总额中,大约有37%是珠江三角洲所创造的。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下长江三角洲,中国现在的进出口主要的两个区域就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主要的贸易形式是一般贸易。中国的一般贸易主要靠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然后就是江苏的苏南。和浙江的浙北。江苏的苏南主要是苏锡常三个城市。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苏州。它其中的昆山已经成为像珠江三角洲东莞那样我们经济学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我在昆山考察的时候给我非常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昆山很多人的知识结构非常高,包括苏州城市里面的随便问一个干部,他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包括他们的市长是博士毕业。一个城市在贸易领域中有重要的位置,也包括怎样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问题。苏锡常三个城市中,苏州的GDP大约相当于无锡和常州的总和。无锡的GDP也相当于常州的两倍。这三个城市也不是很平衡。这三个城市在做产业的时候主要是给上海做配套。上海的总部,加工厂主要在苏锡常三个城市。也就是说上海和江苏的苏南结合的是非常紧密的。上海希望更多的把自己周边的县城带动起来,所以上海最近又把自己周边的地方又划出来173千米,作为自己的配套加工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的苏南认为自己有即将被抛弃的感觉。所以苏南人目前有上海人173踢昆山的说法。上海目前有把大上海建立起来的概念。把江苏的苏南划归上海。这就是中国区域整合的问题。

浙江的浙北,比如像宁波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非常重要。浙江的贸易主要是搞一般贸易,这种一般贸易的搞法是让很多中国人都很佩服的。现在的浙江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比如2000年中国外贸顺差一共400亿,其中220亿来自浙江。所以,中国贸易数字主要靠珠三角,但是外汇积累主要靠长三角。这两个地区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除此以外,还有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唐地区,都是中国重点的对外贸易地区。按照商品的流向,把贸易组成分成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也就是说生产国和消费国直接见面的就叫出口贸易,或者进口贸易。如果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还有第三方出现,就叫国境贸易。俗话说雁过拔毛,过境贸易要给过境国一部分手续费。能够承担过境贸易的地区往往都是地理位置比较有优势,资本市场十分发达。商人社会气氛浓烈。比如新加坡,港澳台地区。

我们知道香港原来作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它本身是非常自由的。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人员往来。香港自然就成为了过境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所以一谈到香港就说他的银行比米店都多,资本市场非常发达,香港的商人是非常多的,很多都是为过境贸易服务。香港一直都是GATT的成员,现在又是WTO的成员,而中国长期以来被排斥在WTO的大门之外,所以中国原来很多商品都是从香港去过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以对中国入世这个问题,香港有一些商人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它希望中国加入WTO,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另一方面它深切的感觉到中国加入WTO以后,香港的贸易地位不保。也就是说我们的货物无须无须再从香港走。原来中国不是世贸成员,香港与世贸的其他成员之间,香港要享受最惠国待遇。所以它的关税是非常低的。但是今天中国成为世贸成员了,我们无须从香港过境了。但是短期内要想取代香港也不太容易,比如说现在香港人一直认为上海即将取代它。但是我们讲香港和上海比较起来,第一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第二从法律背景,香港与西方的法律更多接轨。而且香港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出口渠道。所以香港的贸易地位还是要保持下去。尤其是从我们政府的态度来看,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香港的贸易地位一定要保持下去。

下面再介绍一下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直接对接的贸易就是直接贸易。如果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第三地,就是间接贸易。比如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几乎全都是间接贸易。中间转口的地方就叫转口地。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为什么一直是间接贸易呢?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台湾。台湾它在加入WTO以后它就这个问题是一定要改变的。台湾在申请加入世贸的过程中,台湾的领导人李登辉曾经说如果台湾的现行政策与世贸的目前原则相违背,台湾愿意做检讨。世贸组织的要求是什么呢,它的说法就是所有的世贸组织的缔约方之间,必须要进行直接贸易。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的意义中的一条就在于更快的解决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向台湾省呼吁的三通问题,就是通航,通邮,通商。通商的前提就是首先我们要和台湾通航,世贸的这种要求,台湾承诺它需要改变。大陆和台湾的通航,航海这一块已经解决的比较好了。原来大陆的轮船要到香港靠岸,货物要转船,然后才能发到台湾去。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的船只需要在公海上等待只把这个手续拿到香港去做转口,然后再把这个单子打到台湾去。节省了很多运输费用。虽然还没有完全通,但是已经进步很多了。现在大陆和台湾的通航主要是航空解决不了。从福建到台湾距离非常短,比绕道香港要节省很多运输费用。尤其是台商,在进行两岸的贸易的时候,往返的过程增加经济负担和危险系数。所以从大陆的角度一直在呼吁尽快解决通商和通航的问题。但是台湾认为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台湾方面存在危险系数。他说台湾海峡太短,如果大陆掌控了航线之后,一旦大陆要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的飞机起飞,台湾不可能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拦截。台湾这种提法就给了世界上支持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一定的理论支持。台湾很善于在美国讲故事。给美国的国会议员讲得天花乱坠,让美国国会议员觉得我们有责任来保护台湾现状。所以美国有相当多的人是非常愿意保持大陆和台湾的现状的。他们有一些人从来就没有希望我们尽快的解决统一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陆一共逆差1800亿美元,而台湾手中拥有的外汇储备是1100亿,所以大陆的提法是你台湾人民要摸着良心想一想,你的外汇储备来自于那里,实际上全是大陆给你的。我们国家不允许与外国贸易做逆差,唯独允许对台贸易,大陆有大量的逆差。同时我们大陆还保证台湾的企业在大陆生产过程中优先引进这样的企业。台湾的态度是两岸的谈判必须以世贸组织的原则为前提,而大陆的态度是必须以一个中国为前提。比如两岸航线大陆的提法是国内航线,台湾的提法是双方是平等的缔约方。那么两岸的问题怎么解决,最近新加坡又出现了,说是如果两岸不能解决的话,那么我们成立一个包括大陆台湾和新加坡三方面的合资的航空公司。新加坡控股40%,两岸各掺股30%,这样两岸航空不就解决了吗。大陆的态度是中国内政不要别人来干涉。

下面的内容是清偿工具。包括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现货贸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易货贸易是物物交换。按经济发展水平还要把它分成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两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叫水平贸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叫垂直贸易。按照运输方式的不同又分为陆路运输,海运运输,空运和邮购。

第三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授课班级: 工商管理14级 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

第一章 导论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要点] 1.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及贸易条件的意义;

2.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3.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斯哥达·加成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惊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西班牙、荷兰、英国之间长期战火不断,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讲到底,就是要争夺殖民地和国际贸易的控制权。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争夺海运和国际贸易的霸权相呼应,这些欧洲国家的外贸活动常常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甚至还建立了垄断性外贸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张铺平了道路。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着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由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围和规模。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

建立起国际联盟组织,共同瓜分势力范围。如果说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还在推动资本主义主义方式发展的话,此时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则完全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更有效地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正因为这样,从全球范围来看,总的说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在1912—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螺旋上升,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的扩大过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因为两次大战间的经济危机和超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在限制欧洲各国间贸易的同时,鼓励和扩大了欧洲对其他国家的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上。在1913—1937年的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而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所占比重均有增加。制成品贸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重工业品贸易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则下降了。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的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二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3,其中美国已达3/4,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达1/2。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比重达2/3,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达1/3。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效率不断提高,为国际服务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软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交易手段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出现了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手段,无纸贸易和网上贸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结构性商业革命,有人声称,没有EDI,就没有定单。据统计,EDI使商务文件传递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4%,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由于错讯造成的商贸损失减少40%,市场竞争能力则提高34%。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网上交易量也呈逐年上扬的势头,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称,1996年因特网交易总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8年增长至500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企业生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级外经贸部门要充分发挥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优势,加紧研究,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发挥积极的市场导向作用。运用现代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品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交易系统,形成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的专用信息网、交易网,使广大中、小高技术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高技术产品的供求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跻身国际市场。随着历史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无论是其总量、规模,还是结构、形式都将逐步改变。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这里讲的商品交换是广义的,即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活动。既然国际贸易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那么,它就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也包括别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贸易(World Trade),一般讲的国际贸易,就是指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如果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是指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为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商品贸易活动,所以称为对外贸易,或者也可称为“国外贸易”或“外部贸易”(External Trade)。有一些海洋岛国或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又很自然地将对外贸易称作“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贸易额,又叫贸易值(Value of Trade),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加以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按汇率折算成国际上通用的美元来计量。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两种。

对外贸易额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

国际贸易额则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它亦称世界贸易额。因此,计算一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时,通常只能用本国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相比较而得出。不注意这点,则可能因重复计算而夸大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同时,考虑到有关的运费和保险费等不应算作出口贸易额,世界上一般都用离岸价格(FOB)来计算出口额。只有少数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是按到岸价格(CIF)计算的。

用国际贸易额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既简洁明了,又便于国际比较,因而它最为通用。可是,如果有关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动,这个指标就可能会有虚假的反映。例如,由于本国货币或者美元的汇率发生变动,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就表现为不同的出口贸易额,有时这个差额还相当巨大。

国际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

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以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贸易值增加了,贸易量不一定增加,还可能减少。但对一个国家千千万万种进出口商品来说,无法用同类计量单位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只有同种货币的金额才能相加,因此,技术上以剔除价格变动的贸易值来替代贸易量,即许多国家和联合国通常用贸易量指数来表示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这样,贸易量的计量单位仍是货币单位。

贸易量的计算要用比较的方法。首先,以基期的价格为基数计算出比较期的价格指数。然后,用比较期的价格指数除比较期的贸易值,从而计算出以基期的不变价格为基础的比较期贸易值,以此作为比较期的贸易量。最后,把比较期的贸易量与基期的贸易值比较,就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比较期贸易规模的变化。

净出口与净进口 一个国家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Net Import)。在某一类商品上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反映了一国对该商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如果一国对某类商品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则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外贸中会出现净出口;反之则出现净进口。另外,净出口或净进口也可能是由于一国的某类商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造成的。竞争力强,会出现净出口;竞争力弱,则会出现净进口。

贸易差额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作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叫“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Unfavorabe Balance of Trade)。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处于不利地位。争取贸易顺差的手段首先是扩大出口,但是,贸易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这是因为,要长期赚取贸易顺差就必须把国内大量的商品和劳务让外国人享受和使用,手中只留有充当国际清偿手段的外汇,这样一来本国自己可用的经济资源反而相对减少,从而实际上降低了广大国民的经济福利。同时,长期顺差往往易于引发同他国的经济摩擦。给本国今后的外贸发展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当今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贸易逆差若是发生于为加速经济发展而适度举借外债,引进先进技术及生产资料,也不是坏事。况且逆差也是减少长期顺差的手段。因此,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保持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黑字);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如果收入等于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一般很少见国际收支绝对平衡的。国际收支是由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官方结算帐户等组成的。对外贸易收支是经常帐户中的主要内容,因此,贸易差额对国际收支具有重要影响。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人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但现在较多地使用GD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叫做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商品的种类繁多,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的加工程度,把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和矿藏的产品,如食品、工业原料、燃料等。后者是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如机器设备、化学制品和其他工业品等。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某种较多的生产要素,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联合国正式采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前五类即为初级产品,后五类是工业制成品。一国出口商品构成取决于它的国民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丰欠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因素。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而言,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以中国为例,2000年,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排名前四位的是日本(17.53%)、美国(15.70%)、欧盟(14.56%)、中国香港(11.37%)。这表明,我国同日本、欧盟、香港、美国的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很大,而同拉美国家的贸易交往相对就很少。从国际贸易方面来看,地理方向是指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情况,反映了各国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例如,200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67%,排名第7位。该年,国际贸易排名前三位的是美国(32.98%)、德国(17%)、日本(13.88%)。这表明,这些发达国家参加国际商品流通水平较高,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

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主要的分类有七种:

1、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进口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出口贸易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往境外使馆、驻外机构的物品,或者携带个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进口贸易(Import Trade)进口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购入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同样,若不是因购买而输入国内的商品,则不称进口贸易,也不列入统计,如外国使、领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输往丙国销售,对乙国来说,这项买卖就是过境贸易。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本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B国;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C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B国。在过境贸易中,由于本国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

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是指本国从A国进口商品后,再出口至B国的贸易,本国的贸易就称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口运输,即货物从A国运入本国后,再运往B国;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运输,即货物从A国直接运往B国,而不经过本国。

复出口(Re-export)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复输出。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

复进口(Re-import)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则叫做复进口或再输入。产生复进口的原因,或者是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商品销售不对路,或者是国内本身就供不应求。从经济效益考虑,一国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复进口的情况。

2、按商品形态划分: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如粮食、机器等)的交换活动。

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文化娱乐、国际旅游、技术转让、咨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无形贸易可以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3、按境界标准划分: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这是由于国境和关境不一致所产生的统计标准。

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总贸易可以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总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进口的总额。总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出口的总额。将这两者的总额相加,即总进口和总出口之和,称作总贸易(General Trade)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采用总贸易方式来统计。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以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专门贸易可以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进口的总额,专门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出口的总额。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额就是专门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这样,外国商品直接存入保税仓库(区)的一类贸易活动不再列入进口贸易项目之中。显然,专门贸易与总贸易在数额上不可能相等,但两者都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时(如一年)对外贸易的总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采用专门贸易方式来统计。

4、按贸易关系分: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5、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是指在多个国家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同样,多个国家政府之间也需要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而且这些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也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其他非签约国之间的贸易。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国家所开展的贸易就属于多边贸易。

6、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Free-Liquidation Trade)指的是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这种国际支付手段的,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反之,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则称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或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这就解决了那些外汇匮乏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困难。加上现在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加强,有支付能力的国家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贸易方式,因此,易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十分兴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1/3。

必须注意,倘若两国间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规定双方贸易经由清算帐户收付款,则一般不允许进行现汇贸易。因此,从清偿工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贸易?它与对外贸易有何区别? 2.简述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或常用术语。3.国际贸易主要有哪些分类?试举例说明。4.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

5.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第二章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本章要点] 1.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在一国拥有“绝对成本优势”或“绝对利益”时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观点是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实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绝对成本说”为后来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在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但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取决于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较成本说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的商品。其所指的比较成本就是指更大的优势和更小的劣势。与“绝对成本说”相比,其更能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现象。

3.约翰·穆勒在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中论及了这一问题:①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②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互需求程度;③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分配的多寡,则决定于具体的交换比率,这个具体的交换比率又决定于两国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的相对强度。

一、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超越了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当各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了国界并广泛发展时,又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当然有相同的方面,即它们都是劳动分工,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和结果。但是它们又有不同之处:第一,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则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第二,商品交换方式不同。前者的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后者的商品交换受到种种限制,一般来说还不能自由地进行。第三,受制约的价值规律不同。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所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制于国际价值规律,两种价值规律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必然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分工继续不断地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此时的国内贸易尚不够发达,只有一些地方性的交易场所,国际贸易更是小规模的和低水平的。因此,各国的社会分工要演进到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邻近国家之间出现少量的国际分工,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局部性的现象。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迅速扩大,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的种植园,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产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国际分工。

从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到19世纪中期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大致完成,则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真正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这些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巨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极大进步。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迅速进步,又为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这样,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局限,终于把各国的商品生产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新的迅速增长。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进一步积聚和集中,导致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仅扩大对外贸易活动,而且开始对外输出资本,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日益国际化。其结果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加深,终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促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动。一系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使得原来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经济联系为主的国际分工形式几乎不复存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内容和实质也发生重要影响。这些都使战后的国际分工具有新的特征。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速发展,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趋加强,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制成品的分工行列,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等等。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更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有了极大发展。这些都赋予战后国际分工新的内容和形式。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例如,整个世界的经济热战已替代往昔的政治冷战,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世界贸易活动随着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达成而迅猛发展,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蓬勃发展,等等,这一切将推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预示着全世界的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宽化和深化。

可见,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经济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些分工类型的特点各不相同,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参与的方式基本上有如下三种:

1、垂直型

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表现在国际贸易上是指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身为富裕的经济大国,资源却极其贫乏。其进口额中原料占80%以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90%。这是十分典型的“垂直型”。中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油,交换回所需的大部分制成品。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同样属于“垂直型”。

2、水平型

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例如,欧洲联盟内部15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3、混合型

这是指将垂直型和水平型相混合的国际分工方式。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从中得到了自己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与发达国家开展的国际分工则是“水平型”,特别是在欧盟内部平行进行的生产联合和专业化分工,都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

分析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各国的参与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那么,应如何看待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呢?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深化,当然同样能够带来分工所固有的经济利益。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生产日益国际化,促使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就能大量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使用价值和产品数量。同时,国际分工促使国际商品活动和交换关系空前发展。各国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贸易竞争,自然要取长补短,你追我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十分有益于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因此,节约社会劳动是国际分工带来的最基本经济效益,也是大多数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推动力。

正基于这点,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既是各国之间展开大规模商品交换活动的基本条件,又要借助商品形式来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它的扩大和深化自然与国际贸易的增长紧密联系。国际生产专业化的加强,把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厂商联系到相关的或同一的生产过程,一件完整产品的零部件常常来自许多地方,这样国际商品流通势必呈现扩大趋势。显然,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后世界贸易额持续地迅速增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

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1[1](Adam Smith,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国富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就遭到彻底否定。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

斯密首先从劳动分工开始论述国际贸易问题,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者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分工。以制针为例,每个工人单独劳动时,一日绝对制不成20枚,说不定连1枚也造不出来。但经过较精细的分工后,一人一日竟可制成4800枚针,劳动效率提高了百余倍。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正是来自分工的作用。同样,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应适用于各国之间。据此,他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那么,国际分工如何进行呢?他强调,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在各自占有优势的自然禀赋中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前者是指导致自然赋予的有关气候、土壤、矿产、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些特定商品时,或许有非常巨大的自然优势,使得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竞争。后者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而掌握的特殊技艺,或称之为技术。各国应当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商品,从而使得各国的资源、劳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相反,不注意发挥优势进行生产,只能导致国民财富的减少。譬如,苏格兰可以用暖房栽培葡萄,然后酿出上等美酒,但成本要比国外高30倍。如果苏格兰禁止一切外国酒进口而自己来生产,那就十分荒唐可笑。亚当·斯密所讲的优势实际上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意在说明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所以通常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亚当·斯密还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概括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由于各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可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使用价值;第三,互惠互利,共同富裕。一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因此,即使两国贸易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货物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所以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到,一方受损。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首先作了理论探讨,同样应予肯定。同时,他指出,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两种国家之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而暴露出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三、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在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其贸易学说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卫·李嘉图所创立的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Doctrine)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重大基础,以后一个多世纪的有关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发展和修正。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论证了以“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考察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亚当·斯密一样,也是从论述个人的分工和专业化开始,而且也明确指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活动应该根据各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来进行。所不同的是,斯密讲的优势是指绝对的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李嘉图反对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

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呢?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aLB)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产品A的机会成本=减少的B产量(?QB)增加的A产量(?QA)李嘉图指出,从个人之间的分工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例如,在制鞋和帽两方面甲都比乙强,不过制帽只强1/5,而制鞋要强1/3,甲的更大优势在制鞋,乙的更小劣势是制帽。所以,甲专门制鞋而乙只制帽,然后双方通过交换都能得到更多的鞋和帽。这就是说,尽管乙在两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但那种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生产(制帽)实际上就是他能得到“比较利益”的相对优势。因此,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既是指更大的绝对优势,或较小的绝对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反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又称为“比较成本说”(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优势标准其实更加适用于国际贸易。这是因为,劳动、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既不会也不可能把它们的居民全部移送到富国,它们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增加本国财富。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这种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遍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指明了取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这是其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它准确地概括出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极具启迪意义。

必须指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个简化了的理论模式,有着许多重要的假定作为前提条件。大致说来,主要有如下八条: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以上八个假设条件对正确理解“比较优势说”十分重要。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仅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进步作用,而且对西方贸易理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进行国际贸易要扬长避短、将劣势转为优势的思想,也显然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过,单纯强调取得比较利益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分析,而出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考虑,有些外贸活动(如进口生活必需品、对外援助等)并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不加分析地对待比较成本说,也是不恰当的。

四、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它们的核心思想是自由贸易和比较利益。两位古典经济学派大师提出和阐发的自由贸易学说,始终得到极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赞成和拥护。“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断地得到补充、发展和修正,从中演化出许多新的理论学说。本章下面所涉及的一般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提出的理论内容。相互需求说

约翰·穆勒通常被看作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他也自称为斯密、李嘉图的追随者。由于李嘉图没有阐明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究竟如何确定以及贸易利益将怎样分配的问题,也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于是约翰·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学说”(Reciprocal Demand Doctrine)。

同李嘉图一样,约翰·穆勒也认为:国际交换的产生基于两国比较成本的差别;国际贸易的利益表现在可以进口廉价的商品,节约本国的劳动力,并且促进全世界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价值规律在国际交换中的作用又明显不同于国内。他进一步认为,国际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得到该商品所须支付给外国的本国商品的数量,换言之,外国商品的价值由国际贸易条件所决定。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国际价值”概念,并第一个作了详尽的考察。约翰·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关于国际价值论的分析。但是,穆勒的所谓国际价值是指国际交换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比率,实际上就是贸易条件。其理论涉及的是物质产品的增加和分配问题,即讨论国际贸易利益问题,并不研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有否增加的问题。穆勒讨论了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问题。实际贸易条件就是均衡贸易条件,它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穆勒又进一步指明了相互需求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贸易交换比率的范围的大小。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可能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越大。这种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分配的多寡,则决定于具体的交换比率。上述内容就是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用他自己的提法,叫做“国际需求方程式”或“价值法则”。

穆勒明确论证了国际贸易条件变动的范围和贸易利益分配各为多少,对完善和发展比较利益论不失为一个重要贡献。力图从需求方面深化有关的认识和分析,本身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商品价格虽然受到供求关系的重要影响,毕竟不能脱离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因而穆勒所解释的比较利益和国际价值背离了劳动价值论的方向,并产生重大的错误影响。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分工?它对国际贸易有什么作用? 2.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之间是什么关系?

3.哪些因素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试举例说明。4.简述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5.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有什么重大意义?试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要点]

1、如果像李嘉图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就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部分地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资源的差异。在H-O定理中,生产要素不只一种。在每一个地区,应该进口那些昂贵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而生产那些便宜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即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2、在理想的模型中,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要素价格相等。实际上,由于资源差异、贸易壁垒和技术差异的原因,完全的要素价格相等化是不存在的。

3、二战后,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H-O定理,但不少经验性工作非但不能证明该学说的有关观点,反而得出完全相对立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尽管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反对H-O定理的,但也有支持的,大多数研究者并不相信只是资源差异就能解释世界贸易模式或世界要素价格。相反,似乎有必要充分看到国际上实际存在的技术差异。然而,H-O定理仍然相当有效,尤其是用来分析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时。围绕里昂惕夫之谜所进行的研究和解释又导致了战后初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说,产业内贸易说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进行的原因。

一、要素禀赋说

H—O定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在其诞生一个世纪以后,遭遇到严重的理论挑战。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得·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1899—1979)接受他的老师伊·菲·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1879-1952)的基本论点和大致思路,撰写出一部重要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著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在这部被称颂为作出开创性研究的著作中,俄林系统阐发了生产要素禀赋学说(Theory of Eadowment),用以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这就形成后人称作的赫克歇尔—俄林学说(简称H—O学说或模型)。由于该学说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块基石,俄林还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首先创立了区域贸易学说。他认为,地区是进行贸易的最初的基本单位,地区间贸易的发展才演化成国际贸易。这里地区的划分不是人为的,其划分标准是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例如有的地区劳动力充裕,有的地区资本量雄厚,有的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同样是自然资源丰富或自然条件良好,矿藏、水源、气温、湿度、日照、降雨等方面又会有众多差别。总之,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或者说生产要素比例有着明显的差别,地区间贸易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展开的。就全世界而言,一个大地区可以包括若干个国家,一个小地区又可以只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因此,国际贸易实际上是区域贸易的组织部分。但是,国际贸易毕竟不同于区域贸易的其他形式,因为各国之间的贸易障碍最多,它们的货币制度、国家利益和国内经济发展特点各自不同,这些都使国际贸易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国际贸易是最为重要的贸易方式。

依据上述分析,俄林较严密地阐发了要素禀赋说。他明确指出,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当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用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同时,商品从价低的国家输往价高的国家,只要价格差额大于运输成本等费用,这种贸易对双方都有利益,即能够得到的商品都比自己生产的更多。不过他强调,虽则国际贸易的产生起因于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但它真正能发生的话,还须具备重要的前提条件,即贸易双方商品的国内价格比例必须不同。这是因为,没有这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就无比较优势可言,国际贸易自然无从发生。他又进一步指出,商品相对价格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所决定的。很清楚,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来自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同种商品,有的花费较多的成本,有的则用较少的成本,前者的价格就会高于后者。

那么,如何衡量生产成本的大小呢?俄林认为,这是商品生产所支付的要素费用即要素报酬所决定的。支付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额越多,意味着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就越高。简言之,商品价格的不同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所以,反映商品比较优势的相对价格的差异自然来自生产要素的国内价格比例的不同。这可用表3.1加以说明。这里必须注意,俄林通常采用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出两种商品进行贸易的分析模式,即2×2×2模型。同时为了更明了地说明问题,他还假设两国生产的物质条件或技术系数都一样,即生产要素的密集性相同。此外,俄林仍继承李嘉图的大多数假定。

自从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对其进行拓展。在所有拓展中,最有意义同时也是影响较大的,是一系列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定理”的提出与阐发。除了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定理化”之外,经济学家们还提出并归纳了一些重要的定理。与基本理论本身联系密切的定理主要有三个:两个是关于商品价格变动与要素价格变动之间关系的定理,一个是关于要素禀赋变化及其影响的定理,分别称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雷布琴斯基定理。这些定理是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后果,是H—O学说的又一重要内容,有些人称为广义的要素禀赋说。

1、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按照H-O定理推断,国际贸易首先会促使两国同一种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封闭经济下本国较为便宜的商品受到外国较高价格刺激而大量出口,价格随之上升;本国原来较为昂贵的商品受到较为便宜的进口货冲击而价格下降。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与贸易壁垒因素,国际贸易带来的最终情形便可想而知:两国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均等化。由于商品价格是由要素相对价格决定的,因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商品相对价格的上述变化对要素相对价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现以商品X(假定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上升为例,考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此时,如果商品X的相对价格上升,那么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报酬与Y(假定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就不再保持一致,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可以获得比Y部门更多的报酬,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报酬低的Y部门流向报酬高的X部门。由于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X部门生产扩张需要相对较多的资本与较少的劳动相匹配。但由于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只能释放出相对较少的资本和更多的劳动。于是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中,对资本新增加的需求(X部门生产所增加所需的资本)超过了资本新出现的供给(Y部门所释放的资本),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增加的需求,从而在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将会上涨,而劳动价格将会下跌。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每个部门中的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也将发生变化。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愈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尽管多使用变得便宜了的劳动,来替代一部分变得昂贵了的资本。最后,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要低于X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

由以上分析可知,X相对价格上升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名义价格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的下降。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说明不了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只有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PX×MPLX=PY×MPLY(3.1)r= PX×MPKX=PY×MPKY(3.2)上面两个表达式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其中w,r分别代表劳动、资本的价格(或报酬);MPLX,MPLY分别表示劳动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MPKX,MPKY分别表示资本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由(3.1)和(3.2)两式,可以得到: w/PX=MPLX, w/PY=MPLY(3.3)r/ PX=MPKX, r/ PY=MPKY(3.4)上述各等式的左边均表示要素的实际价格和报酬,即各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或报酬若分别用于购买X、Y商品时,所能够买到的X、Y的数量。上述表达式表明,要素的实际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有关系,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由(3.3)、(3.4)两式可知,r/ PX, r/ PY均上升;而w/PX, 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这个思想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帕(W.F.Stolper)和萨缪尔森两人共同阐发并论证的,因此被归纳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n)。

由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重要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原因在于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根据H-O定理,一国出口商品实际上是在间接地出口其丰裕要素。按照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裕要素实际报酬上升,稀缺要素实际报酬下降。这一结果的重要涵义在于:国际贸易虽然可以改善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这种福利水平的分配在不同要素拥有者之间是有差别的,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2、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进一步发展,便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这一定理的基本涵义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得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均等。

二、里昂惕夫悖论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经济计量方法等经验检验手段的发展,西方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用经验资料来验证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和赫克歇尔—俄林学说。一些著名国际贸易理论家所作的几项有重要影响的验证工作,似乎证实了李嘉图理论的有效和正确。但是,关于赫克歇—俄林学说的验证则出现复杂情况,不少经验性工作非但未能证明该学说的有关命题,反而得出完全相对立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里昂惕夫的研究。

50年代初,瓦西里·里昂惕夫(M·Leon tief,1906—)运用他首倡的投入产出分析法,试图验证赫—俄学说。他根据1947年美国200种产业部门的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资料,编制了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他假设美国减少出口品生产和进口品的数值都为100万美元,然后考察它们各自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有何影响:当出口减少时,将有多少数量的资本和劳动会多余,而当进口替代商品生产增加时,资本和劳动的需求量会如何增加。按照赫—俄学说,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少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一般认为美国是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因此,里昂惕夫期望他的验证将表明,出口产业部门将有相对多的资本量被释放出来,而进口替代产业部门会相对需求较多的劳动量。可是,他所发现的恰好是完全相反的结果。需求偏好论

有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确实决定了一国的比较利益,促使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不过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种作用。如果一国的需求状况特别偏好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这就可能使得这类物质数量上十分丰富的商品相对需求而言却是稀少的,因而它此时就会改变原先的贸易结构,进口而不是出口该类商品。因此,美国尽管是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如果它对资本密集产品相对说来有很高国内需求,则完全可能进口这类商品。可见,单是根据进出口商品的生产要素数量资料,并不能对要素禀赋说作出任何推论。应该说,这种说法在理论上能够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但它未能找到多少经验证据予以支持,因而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一)劳动高效率论

里昂惕夫自己有种解释,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大约达到别国的3倍),如果美国的劳动供给按照劳动效率的高低加以调整,即现有的劳动量乘以3倍,那么,美国实际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至于美国劳动效率高,是因为工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好、企业管理水平高以及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他还用美国出口产业部门的工资高于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工资作为事实证据。但是,这种基于劳动熟练程度有差别的解释,违背了赫一俄学说中劳动同一性的假定,又夸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别人证明至多是1.2-1.25倍),反而真正接受的人也不多。

(二)要素密集逆转论

有人认为,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每一个国家是不相同的,那么,在一组要素价格下,商品A相对商品B而言就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在另一组要素价格下,商品A却变成了劳动密集型的,这就是说,判断一种商品究竟属于哪一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例如,农产品在美国被看成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而在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则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就是要素密集的倒转。这样,美国进口的商品本来明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美国国内可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从而在美国人心目中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进口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这种解释明确否定赫一俄学说关于一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方法所生产的假定,实际上指明了它的重大缺陷,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该解释面对着大量与其相矛盾的事实,仍然未能令人信服地证实要素密集逆转具有普遍性,因此有些人认为它还是没有能用要素禀赋不同来解开此谜。综上所述,里昂惕夫对赫一俄学说的验证,不仅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一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而且第一个指明该理论学说与事实相悖逆,从而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可见,里昂惕夫之谜的发现已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石。对该谜的种种解释,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赫一俄学说,而只是试图改变该学说的某些理论前提以适用实际情况。这表明,比较利益说仍是这些理论解释的内核。

(三)新要素贸易论

如果说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主要还是为了维护赫一俄学说的适用性,那么另外一些学者针对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情况、新特点,又提出不少比较新颖的理论,则直接修正和发展了赫一俄学说。其中一部分人仍然沿袭使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来论述国际贸易的传统做法,但同时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由此而产生的新理论统称为“新要素贸易说”,它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力技能论。

这种理论认为,赫一俄学说关于劳动同一性的假定不符合实际,因为一国的人力资源是由教育水平、劳动熟练程度、职业、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人们所组成,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所以各国的人力结构并不一样,不可能提供同质的劳动。劳动的技术熟练程度有不同的等级,熟练劳动和专门技术不应该同非熟练劳动相提并论,它们是一种“人力技能”,以它们为主创造的是技能密集型产品。按照这样的区分,美国、瑞典、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人力技能,即熟练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例占50%以上,而印度一类较贫穷的国家的非熟练劳动占多数。进一步的经验研究也表明,前一类国家趋向于出口技能密集型产品,而后一类国家则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美国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熟练劳动的比例显然要比进口替代产品的高,进口产品则是非熟练劳动的比例较大,可见人力技能也可单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同物质资本一样,创造人力技能也需要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形成,所以人力技能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资。具体地说,劳动者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劳动者的健康、教育、职业训练等方面的投资,劳动力投资上的差异造成了人力技能以及技术禀赋的差异。换言之,一国向劳动力花费的投资越多,所造就的人力技能就越多越高。而熟练劳动者可以不断取得较高的收入,国家也能因人力技能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显然,把创造人力技能当成一种人力资本,指明教育、文化、卫生、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投资是形成一国人力技能禀赋进而获得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极其重要源泉,有助于合理地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但严格地说,这种理论只是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进一步扩展,还没有独特的理论创新。研究与发展论。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研究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于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与发展”要素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它通常用一种新形成的产品中有关研究开发的指标加以衡量。从战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的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使得该要素成为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例如,有人根据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和科研、技术人员在全部在职人员中的比例等指标,分析了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以及同出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五个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在这方面十分突出,其研究开发费用占19个产业的89.4%,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5.3%。值得强调的是,它们只占19个产业销售量的39.1%,但其出口量却占72%。这显示出美国是个研究与发展占优势的国家,而研究与发展密度高的产品必然就是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因而它能据此取得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技术差距论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nser)首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式,提出了技术差距论。

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因为它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互比例关系,提高这三者的生产率。因此,同人力技能、研究与发展等要素一样,技术进展也决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可见该理论同样是对赫一俄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该理论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技术进展是过去以研究与发展工作进行投资的结果,所以强调技术进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研究与发展”要素的作用。技术进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展出新的更富效率的方法来生产现有的产品;另一种则是发明出崭新的产品或改进现有的产品。在第一种方式下,技术进展提高了要素的生产率,同时又导致各国之间出现技术差距;在第二种方式下,获得新技术的国家能够出口新产品,并在一段时间里垄断出口优势。简言之,技术进展使得一国能享有特殊的贸易利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种新技术从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存在一个时差即“仿效差距”。一种新产品进口后,本国消费者认识到它是国内商品的完全替代品从而对其产生需要,会有一段时间间隔,这称为“需求差距”。从新产品进口后到本国生产者意识到它的竞争性威胁,进而摹仿生产加以抵制,也会有一段时间间隔,这又称“反应差距”。正是这两种差距之间的时间差异,决定着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这就是说,技术创新国将新产品出口到需求差距比仿效差距更短的国家,就能获得贸易利益,仿效差距中的需求差距越短(即反应差距越长),创新国的贸易利益就越多。可见,技术差距是技术创新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相对优势乃至出口垄断优势的症结所在。

一般说来,需求差距总比反应差距要短,所以创新国能够得到贸易利益。反应差距的长短取决于规模经济、关税、运费、国外市场规模收入弹性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如果创新国从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取得了规模经济(即因生产规模适度而带来的生产节约),并且关税和运费较低,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弹性较低而市场又较狭小,那么就有利于继续保持创新国的出口优势。反之,进口国的反应差距就会缩短,创新国的贸易利益相应减少。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用技术差距来解释技术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地说明仿效差距的具体演变过程,也未指明技术进展所创造的新产品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 Raymand)在其《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直接解释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周期性变化,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L.T.Wells)、赫希哲(Hirsch)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美国垄断着某种新产品。由于生产一种新的高级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而美国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重视研究与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本也十分丰富,所以它在新产品开发上占有优势。而国外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国外生产者起而仿效生产新产品会有个时滞过程。因此,美国此时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新产品。美国新产品在国外打开销路后,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大量消费者。随着新产品日趋成熟,生产过程逐渐稳定和完善,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但是,美国进口货要支付运费和交纳关税,又花费大量的科研发展费用,加之劳动力成本特别高,这使得美国进口货的价格比本国生产同类产品要高。于是在本国仿制新产品后,美国产品因为处于价格竞争劣势,只能逐步退出这些发达国家市场,它的出口市场开始缩小。

在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此时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美国)既更新换代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于是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

但是这种产品的周期在其他发达国家仍继续着。当它们大量出口该种产品时,有一些后起的国家也会开始仿制它们的产品,进而同它们展开各种市场的竞争,即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演进,直到它们的市场也被后起国家的同类产品所占据为止。总之,新产品的传播和其进出口的消长犹如海涛奔腾,一浪又一浪地向前推进。

必须看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理论,产品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各自的特点。从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来看,会随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演进而有规则地变化。在第一阶段即新产品时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须改进和完善。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此时的产品属于技能或技术密集型。在产品即将或已经进入增长的时期(主要是第二阶段),产品创新国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制造该产品,即已转入正常的生产阶段,相应地,要素投入已转而主要使用半熟练劳动,产品的生产也改变为资本密集型。等到产品成熟时期即第三阶段,其特点表现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长期生产,劳动技能相对变得更不重要,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自然较前更高。

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有规则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生产者数目很少,产品缺乏相近的替代品,又主要满足高消费水平的需要,所以产品的价格昂贵,其需求面狭窄。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市场不断扩大,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大量增加,生产成本也趋于下降,此时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放大产品销路。这样,比较便宜的价格又刺激了该产品的需求。进入产品成熟时期后,该产品已经标准化,各国的技术差距拉平,大规模生产已普遍化,于是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特点。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国家。它们工业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国内市场广阔。

因此,它们研制新产品有明显优势,生产增长产品也获益甚多。第二类是较小的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力量,国土虽小而发达。但是它们国内市场狭小,过份依赖出口,致使其生产优势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就减少,进入成熟阶段更是完全丧失。因此,它们主要适合于研究开发新产品。第三类是经济后起的国家。它们拥有相对丰富的熟练劳动,资本比起技能和科研力量还相对丰裕些,因此生产成熟产品占有优势。况且成熟产品的国际市场比较健全,出口也比较健全,出口也比较容易。可见,不同国家应该只生产那些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本国具有相对优势阶段的产品。

总之,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从产品的生命运动过程以及同赫一俄学说相结合,说明了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从一种类型国家转移到另一种类型国家,因而不存在那种一国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显然,它比传统的贸易理论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它对我们确定进出口贸易的方向和重点,同样颇具启发意义。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7[4]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第四,某些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扭曲(如国家干预导致某些国家一些商品的国内价格明显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为了利润极大化,私人企业便同时进出口一些同样的商品。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异质产品是那些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出口产品要真正能跻身于世界市场,已不再是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因此同一类商品也会有异质性。例如同样是轿车,它们的牌号、款式、性能以及销售服务都可能有所不同,它们都是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异质性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比方说,美国轿车豪华舒适,日本轿车轻便省油,两国都有一部分人需求对方轿车的特色,于是两国就同时进口和出口轿车。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贸易活动。这样,产业内贸易理论就解释了赫一俄学说所无法说明的战后国际贸易的重要特点。

然而,既然产业内贸易并不来自要素禀赋的差异,那么这种贸易利益又来自何处呢?该学说认为,规模经济是获取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是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分为两种:就静态意义而言,它是指由于延长生产期、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期,缩短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库存期、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导致单位产品成本大为下降。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指随着生产者的生产经验不断积累而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优势,很显然,只要两个国家在两种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生产上各有规模优势,它们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各自获得利益。

规模经济是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原因。规模经济通常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因此它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决定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要理解规模经济必须先搞清楚一个概念,这就是规模报酬。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产量的变化程度,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三种情形:(1)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同比例的增加。(2)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较小比例的增加。(3)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更大比例的增加。上述第三种情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scale of economies)。如若存在规模经济,则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意味着平均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根据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行业规模;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的和外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即厂商数量越少,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规模收益也就越高。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能够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从而获得市场实力,也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我们知道,新古典经济学常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往往是以要素边际收益递减为前提条件的,也是以边际成本递增为前提条件的,这种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转换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但若考虑到规模经济因素,则要素的边际收益应当是递增的,而边际收益递增也意味着机会成本递减,机会成本递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应当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模式及利益,可以借助一个简单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式予以表述。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即大厂商比小厂商并没有更多的成本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或外部经济是,由于各种原因某个产业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区域内集中生产,这种地理上的产业集聚降低了该产业的成本。导致外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厂商集中能够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形成;二是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三是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产生知识外溢。这一切都使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有厂商的成本下降,该产业有一条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产业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

这种外部经济的存在决定了贸易模式。具体地说,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士的钟表业。

分析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在如下假定条件下,借助一个简单的图式进行,假定有A、B两国,两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均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并且由于厂商内部不存在规模经济,两国的产业都是由许多完全竞争的小厂商构成,竞争的结果使得产品价格等于厂商的平均成本。由于历史原因,A国首先建立了自己的这种产业,那么世界市场的均衡点在 E1,其中产量为Q1,价格为P1。现在,来讨论B国介入生产的可能性。如果B国能够占领世界市场,均衡点变为E2,但B国未曾生产过该产品,即Q等于零,那么有意于从事该产品生产的B国厂商就得按生产成本C0生产,而这是市场所不能接受的。

最主要的外部规模经济一般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当某个厂商通过经验积累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生产技术时,其他厂商可通过对该技术的模仿从中获益。随着该产业整体知识的不断累积,这种知识外溢有助于产业内各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

如若考虑产业知识随时间推移而积累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非单纯成本下降,则外部规模经济就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知识累积最初由个别厂商突破,而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外溢”与模仿传播至整个产业,导致整个产业整体知识积累的增加,由此使产业平均成本不断下降。这个过程与单个企业的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极其相似,实际上是单个企业边干边学模式的放大,因此也可以借助学习曲线图式予以描述。

此外,还有人试图从需求角度来解释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学说”。后来它又被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成为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偏好相似学说认为,一种工业品是否可能出口要由它的国内需求来决定。这是因为,生产者对国外市场不可能象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了解。他们总是面对国内需求来捞取利润,决不会想到满足一个国内不存在的需求。只有长期为国内需求进行生产以后,他们才开始考虑出口产品。同时,一项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也是国内需求推动的结果。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总是首先在国内市场进行,然后才逐渐适应出口需要。而且,只有存在国内需求的商品才会成为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没有国内需求,生产者难以想象出适合国外需求的产品,或者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才能得到国外信息,这自然很难产出优势产品。可见,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和制约着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决定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数量。具体地说,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贸易量越大。一个国家在将国内贸易延伸扩展为国际贸易以后,它的产品多数会出口到那些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这是因为,两国经济越相似,它们的社会政策制度、经济政策、文化背景的差异相对小些,所形成的“市场隔离”也较小,从而贸易机会就越多,贸易潜力也越大,彼此的贸易利益也可能越多。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大的事实,恰好印证了这点。

那么,怎样来衡量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呢?该理论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的人均收入越一致,它们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彼此从事贸易的可能性越大。相反,人均收入水平的明显差异倒成了贸易的潜在障碍。例如,一国拥有优势产品,但别的国家因收入较低而对它缺乏需求,彼此贸易自然无从发生。这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更易于开展彼此得利的贸易活动。

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即使两国的要素禀赋相同,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只要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就仍然存在着通过贸易共同获利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来考察由于需求差别而产生的贸易。

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而没有探讨过各国的需求有什么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是怎样决定的。而事实上,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很不同的,即在同样的价格下,各国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会很不同。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需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1)实际需求。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2)喜爱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各国消费者喜爱偏好的差异会造成对同一商品需求不同。不过与实际需求不同,偏好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相影响而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大。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3)收入水平。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对粮食尤其是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则相对比较高。这种需求上的差别是由收入水平不同造成的。讨论与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赫克歇尔—俄林学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个里程牌? 2.试用机会成本分析法解释一国在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是如何获得国际贸易利益的。

3.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西方学者是如何解释它的? 4.具体举例说明新要素贸易说同赫—俄学说的关系。

5.根据产品差距理论,模仿时滞与需求时滞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6.产品生命周期说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7.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8.西方新贸易理论有何重大特点?请举例说明。9.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10.电视机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每台电视机的生产需要20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它的单价为60美元;大米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每500克大米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其单价是4美元。

(1)如果本国有120单位劳动和200单位土地,外国有40单位劳动和50单位土地,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这两个国家将有什么样的贸易模式?(2)在何种情况下,现实世界中的贸易模式会不同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预测?

(3)根据上面所说的价格,画出电视机与大米的价格与其生产成本相等曲线。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本章要点] 1.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2.自世界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产生以来,国际贸易政策的主导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相互贸易关系为准则,同时也体现了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相互交替。从世界范围看,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概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等阶段。

3.虽然自由贸易具有效率上的优势,能够带来额外的收益,但是在现实中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多数国家总是希望通过干预贸易来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4.反对自由贸易而赞成保护贸易的观点主要有:保护幼稚工业论、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保护夕阳产业论、改善国际收支论、改善贸易条件论、社会公平论、战略性贸易政策论。

5.贸易政策的决定受不同集团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为共同利益而行动的不同能力的影响。单边的贸易自由化往往很难实施,而通过国际谈判缔结贸易协定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就比较容易推行,这也正是多边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与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与类型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为该国经济基础和对外政策服务的。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因各自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有所不同,并且随其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但就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而言,大体上是一致的:第一,保护本国的市场;第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第三,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第四,积累资金;第五,为本国的对外政策服务。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各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及发展战略,结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它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

2、进出口商品政策。它是各国在本国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结构和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对不同的进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关税的税率、计税价格和课税手续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对某类进口商品,有时采用较高税率和数量限制手段来阻挡其进 口,有时则对其实施较宽松的做法,允许较多的进口。

3、国别政策。它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它在不违反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外贸策略和措施。对不同国家规定差别关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政策的 基本做法。

1、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最早的国际贸易政策应属重商主义,它产生于15世纪,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或货币就是财富,人们获取财富的来源是金银矿的采掘和商品的交换,其中商品的交换更具持续性。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要想使这种商品交换能够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开展对外贸易,因为一国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只能使贵金属或财富实现在不同居民手中的转移,而不能增加该国的财富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够增加该国贵金属的总量(假定本国不生产贵金属)。因此,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理论是,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使另一方受损,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多出口、少进口,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形成外国对本国的贵金属支付。为此,国家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使贵金属或财富在本国积累起来,从而增加本国的财富总量。

在具体贸易政策重心上,不同时代的重商主义者的主张是不同的,由此而使重商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其贸易政策主张的鲜明特征是,强调限制进口甚于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坚持认为,一国的所有进口都会减少它所积累的货币或“财富”,而所有的出口则会增加它所积累的货币或“财富”,因此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尽可能少地输入且尽可能多地输出,最好的政策是光输出不输入。由于早期重商主义者特别强调金属货币余额,因此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在16世纪中叶之前的大约150年时间内,欧洲主要君主国的贸易政策都带有重金主义的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做法,莫过于严禁输出贵金属。比如,英国在爱德华四世统治期间,即1461—1483年间,就将输出金银定为大罪,与叛国罪相提并论。而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兰西等国,亦有类似法规或政策。对于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政策,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经这样来形象地予以描述:“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忌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下半叶之后。其鲜明特征是,强调鼓励出口甚于限制进口,为着扩大出口的目的,赞成适当输出金银。认为既然对外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源泉,一国政府就应该大力鼓励对外贸易,而增加国家财富的外贸政策不仅应该鼓励出口,而且应该鼓励那些可以增强本国未来出口能力的进口;只要出于扩大贸易的目的,适当的金银输出是有利的;只要在贸易中始终保持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就会增加一国货币存量,因而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些思想在英国最著名的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的论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在1641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写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对于出于扩大贸易的金银输出,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农民把玉米撒在土地上,初看起来有点疯,但到收获季节,则可以看到他们的远见与智慧。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甚于货币差额,因此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是重商主义国际贸易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比货币差额论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在这重商主义流行的几个世纪中,西欧各君主国采取的贸易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对进口货除原材料外,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限制外国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2)积极的出口鼓励补贴政策。对出口制成品实施财政补贴,现金奖励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禁止本国熟练工人外流和工具设备的出口,为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等。(3)独占性的海外殖民政策与国家特许贸易体制。各国纷纷开辟海外独占殖民地,发展贸易,政府设立特许贸易公司,独占与某个地区的贸易。(4)国家武力垄断的海上运输。各国竞相颁布《航海法》,实行国家对外贸运输的特许与垄断经营。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大多数贸易理论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但现实中从未有过纯而又纯的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虽会给世界带来经济利益,但也会引起经济利益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重新分配。一国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可以并且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干预这种经济利益的分配过程,这正是保护贸易理论的出发点。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是不同的。

1、主要流行于欠发达国家的保护贸易理论(1)保护幼稚工业论

在欠发达国家中,贸易保护最重要最流行的依据是保护幼稚工业(infant industry)论。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观点是:后起国家的新兴工业起步时如同幼儿一样没有自立能力,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必然会被国外有竞争力的同类工业所摧毁而永无长大的可能,因此在欠发达国家中,政府必须通过征收关税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

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Hamilton,1757—1804)于1791年在其《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后由美籍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F.List,1789—1846)予以阐发。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详细阐述了后起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与理论。

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是世界经济主义,即只考虑全人类与个人的利益,而没有考虑作为两者中间体的国家的存在。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不能单纯按照商人的看法从价值理论来衡量,还必须时时考虑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以及权力等有重要关系的因素,即一国的生产力。按照他的理解,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他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国家必须经过以下各发展阶段:原始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各国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农工时期以前的三个阶段,应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便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和外国工业品的进口,逐步培育本国工业基础;进入农工时期后,由于本国产业处于幼稚阶段而缺乏竞争力,应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以利于本国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到了农工商时期,随着本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应消除保护政策来充分享受自由贸易的利益。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的对象是受到国外强有力竞争的有发展潜力的幼稚工业,保护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具体措施是以禁止进口和征收高额进口税为手段。

该理论在逻辑和实践上都证明是正确和有效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保护对象的选择。正确地选择保护对象是保护幼稚工业政策成败的关键,为此,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选择保护对象的标准和方法。如成本差距标准将保护对象定位于具有成本下降趋势,且国内与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小的产业;要素动态禀赋标准则提出若一国对某种产业的保护,使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有利于该产业发展或获得比较利益的变化,则该产业是有前途的。二是保护手段的选择。保护幼稚工业的传统手段主要是征收进口关税,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既然保护的目的是增加国内生产,而不是减少国内消费,最佳的策略应是采取生产补贴而不是关税的手段来鼓励国内生产。由于采用关税手段政府可以得到关税收入,而采取生产补贴政府既失去关税收入,又要增加财政开支,因而欠发达国家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征收关税限制进口的手段来保护本国工业。

另外,通过限制进口的手段来保护幼稚工业还可能付出一种常常不被人注意的社会代价,即推迟接受和普及先进技术和知识所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处于幼稚阶段的新兴工业或高科技工业领域。最明显的例子是对电子计算机(电脑)工业的保护。为了保护国内幼稚的电子计算机工业,一些国家对国外的电子计算机实行进口管制。结果是,在发达国家电脑已普及到家庭的电子时代,这些国家的电子计算机仍因价格昂贵而使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与彩电、冰箱等不同,电脑不是一般的消费品,电脑的普及价值是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外溢与普及,限制电脑进口,保护的只是一个行业,拖延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损失是远远超过所得的。(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基础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学者们提出三种政策可供选择。抽取垄断租金。当本国尚不具有潜在的进入者时,政府对外国垄断厂商商品的进口,可选择征收最佳关税的政策。面对进口国政府的政策措施,外国出口商需要确定自己的对策——是将这种关税转嫁给消费者,还是自己承担全部关税。如果转嫁给消费者,进口国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进口国生产成本比较高的厂商就可能进入市场,形成同外国厂商的竞争局面;如果外国出口商承担全部关税,它必须牺牲掉因垄断市场所获得的一部分额外利润或垄断利润。倘若选择后者,进口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并非是外国进口产品的加价,而是来自外国厂商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被迫让出的一部分垄断利润。对进口国政府而言,这种租金征收的原则不是满足于单纯的征收关税,而是征收尽可能多的关税或最佳关税。这种关税达到最佳是指,外国企业处在被迫承担关税的边缘。如果征税水平或关税率过高,外国出口商将放弃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市场的战略。

政府征收关税高到外国出口商放弃阻止本国厂商进入市场的战略。外国厂商在进口国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如果进口国政府希望通过贸易政策,使本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发展起来,进入市场,那么政府将采取征收关税的措施。在此情况下,外国厂商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承担征收的关税,以便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该市场;二是放弃承担关税,默许进口国厂商进入市场,自己只是作为市场价格的领先者,决定市场价格的水平。而后者正是进口国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即希望市场价格高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进口国的厂商也能卖出自己生产的商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达到鼓励本国厂商进一步增加商品生产的目的。对外国出口厂商而言,其被迫接受进口国厂商进入的条件是:采取承担关税战略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少于采取允许进口国企业进入市场战略所获得的利润。相应地,对于进口国政府而言,迫使外国出口厂商选择第二种战略的最佳关税水平是:使外国厂商选择承担关税战略后所得的利润水平,低于选择允许进口国企业进入的利润水平。对进口国自己的企业而言,当它进入市场后,能够在跟随垄断厂商定价的基础上弥补自己的生产成本,并获得可观的垄断利润。由此它受到激励,增加商品的生产,使市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进而使市场价格下降。直到外国垄断者认为,该市场不再具有获取垄断利润的价值时,进口国自己的企业将外国企业挤出该国市场。这一结果正是进口国政府实施贸易政策的目标。政府对本国的出口采取某种干预政策。当外国厂商退出本国市场后,本国的生产不断增加,直到能够满足本国自己的需求而有余。实际上,在规模经济能够发挥作用的部门或产业,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足够大时,它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该国商品不仅在本国市场上代替了外国商品,而且在第三国市场上也会有与外国厂商展开竞争的实力。在本国厂商与外国厂商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政府的某种支持或资助将有利于本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在势均力敌的企业搏弈中,额外的支持将改变整个搏弈的天平。因此,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某种支持或补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在外国市场上,本国企业处于绝对的竞争优势地位,而外国企业处在竞争劣势地位,以致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支持,本国企业也能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时,政府宁愿鼓吹自由贸易。但是这里的自由贸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放任,而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政府所作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如果本国出口企业规模过小,以致在国外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了本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局面,那么,在此情况下,政府为使本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或利益,即使本国企业有强有力的价格竞争能力,也要对过度的出口实施干预,从而使本国的出口规模适度。政府的干预工具是对出口征收关税,以便阻止一些生产成本比较高的企业难以在国外市场上获得利润。讨论与思考练习

1.试论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自由贸易政策信奉者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3.既然自由贸易有贸易保护所不具有的诸多好处,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你估计到什么时候“自由贸易时代”会到来?

4、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中消费者为每一个被保护的就业机会付出的代价都不小,为什么政府仍要保护这些行业?

第五章 关税措施

[本章要点]

1、关税是一国政府针对进出本国关境的商品向其经营者即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一国调节进出口贸易和实施本国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关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关税的种类很多,其征收方法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一般依据海关税则加以征收。

2、一般情况下,进口关税有利于本国的生产者而不利于本国的消费者。

3、在小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会降低征税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却不能对贸易伙伴国产生影响。小国的福利净损失也就是世界整体福利的净损失。

4、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对征税国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如果关税引起的贸易条件效应比较显著,则有可能改善本国福利;反之,则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大国征收关税会使贸易伙伴国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其社会福利损失。大国征收关税同样会导致世界整体福利净损失。

5、关税水平可以大体衡量或比较一个国家进口税的保护程度。对小国而言,零关税是最优关税;而大国的最优关税应是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得益(边际收益)相等之时的关税水平。

6、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与名义保护率都反映一国对某一商品的保护程度,但二者往往不一致。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少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关税的含义和作用 关税的含义

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指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由于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客观上限制了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故关税又被称为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早在欧洲古希腊、雅典时代,关税就已出现。但统一国境关税是在封建社会解体和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后产生的。这种国境关税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借以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关税是国家税收的一种。与其他税种相比,关税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关税的征收对象是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第二,关税具有涉外性,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由于关税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征收,进出口商可以把关税税额作为成本的一部分追加到进出口商品上,最终将关税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关税是一种间接税。同其他赋税一样,关税的征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可预见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关税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是国家无偿取得的国库收入,其数额是按照国家事先规定的税则计征缴纳的,一般不得随意变动和减免。

关税的征收是通过海关来执行的。海关是设立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责是依照国家法令,对进出口货物、货币、金银、行李、邮件、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编制进出口统计等。

海关执行海关法令规章、行使管辖权、征收关税的领域称为关境(customs territory;customs frontier),亦称税境或关税领域。货物只有在进出关境时才被视为进出口货物而征收关税。一般情况下,一国关境与国境重合,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经济特区虽在国境之内,但却在关境之外,因此,设有经济特区的国家关境小于国境。另一种情况,当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如欧盟),对内取消一切贸易限制,对外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则这些国家的关境大于国境。关税的作用

征收关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其中以前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以后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

二、关税的种类

关税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进口税

进口税(import duties)是指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或者从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进入国内市场时,由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一种关税。进口税又称正常关税normaltariff)或进口正税。

进口税是保护关税的主要手段。通常所说的关税壁垒,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提高其成本,进而削弱其竞争力,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关税壁垒是一国推行保护贸易政策所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各国进口税税率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有效保护和经济发展出发,应对不同商品制定不同的税率。一般地说,进口税税率随着进口商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即工业制成品税率最高,半制成品次之,原料等初级产品税率最低甚至免税,这称为关税升级(tariff escalation)。进口国也可以根据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对不同商品实行差别税率,对于国内紧缺而又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和机器设备予以低关税或免税,而对国内能大量生产的商品或奢侈品则征收高关税。另外,进口国也可以结合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实行不同的税率。

一般说来,进口税税率可分为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和普惠制税率三种。

1、普通税率。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税率征税。普通税率通常为一国税则中的最高税率,一般比优惠税率高1~5倍,少数商品甚至高达10倍、20倍。目前仅有个别国家对极少数(一般是非建交)国家的出口商品实行这种税率,大多数只是将其作为其他优惠税率减税的基础。因此,普通税率并不是被普遍实施的税率。

2、最惠国税率。最惠国税率是一种优惠税率,往往和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相关。所谓最惠国待遇(most-favoured-nation treat ment--MFNT),是指缔约国各方实行互惠,凡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的内容很广,但主要是关税待遇。最惠国税率是互惠的且比普通税率低,有时甚至差别很大。例如,美国对进口玩具征税的普通税率为70%,而最惠国税率仅为6.8%。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签订有多边最惠国待遇条约的关贸总协定(现由世界贸易组织继承其协定),或者通过个别谈判签订了双边最惠国待遇条约(如中美之间),因而这种关税税率实际上已成为正常的关税率。

不过,最惠国税率并非是最低税率。在最惠国待遇中往往规定有例外条款,如在缔结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或有特殊关系的国家之间规定更优惠的关税待遇时,最惠国待遇并不适用。

3、特惠税。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ies)又称优惠税,是对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使用特惠税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与受惠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特惠税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税率一般低于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特惠税最早开始于宗主国与其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贸易。目前仍在起作用的且最有影响的是2000年6月23日欧盟15国与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地区77国(简称非加太集团)签订的科托努协定》(前身为《洛美协定》)的特惠税,它是欧共体向参加协定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关税。根据协定,在协定的8年过渡期中,非加太国家97%的产品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

4、普遍制税率。普惠制是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的简称,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税率一般比最惠国税率低约三分之一。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是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普遍性是指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关税优惠待遇;非歧视性是指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非互惠性即非对等性,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作出特殊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对等待遇。普惠制的目的是通过给惠国对受惠国的受惠商品给予减、免关税优惠待遇,使发展中的受惠国增加出口收益,促进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速国民经济的增长。

普遍优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长期斗争的成果。从1968年联合国第二届贸发会议通过普惠制决议至今,普惠制已在世界上实施了30余年。目前,全世界已有19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享受普惠制待遇,给惠国则达到29个,分别是:欧洲联盟十五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丹麦、奥地利、芬兰、瑞典)、瑞士、挪威、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其中28个给惠国给予了中国普惠制待遇。

给惠国为实施普惠制而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法体现在普惠制方案之中。各发达国家(即给惠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普惠制实施方案,而欧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给出共同的普惠制方案。因此,目前全世界共有16个普惠制方案。从具体内容看,各方案不尽一致,但大多包括了给惠产品范围、受惠国家和地区、关税削减幅度、保护措施、原产地规则、给惠方案有效期等六个方面。(1)给惠产品范围。一般而言,农产品的给惠商品较少,工业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只有列入普惠制方案的给惠商品清单,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一些敏感性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以及某些皮制品、石油制品等常被排除在给惠商品之外或受到一定限额的限制。例如,欧盟1994年12月31日颁布的对工业产品的新普惠制法规(该法规于1995年1月1日开始执行),将工业品按敏感程度分为五类,并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税率。具体地说,对第一类最敏感产品,即所有的纺织品,征正常关税的85%;对第二类敏感产品,征正常关税的70%;对第三类半敏感产品,征正常关税的35%;对第四类不敏感产品,关税全免;而对第五类部分初级工业产品,将不给优惠税率,照征正常关税。又如美国的普惠制方案规定,纺织品协议项下的纺织品和服装、手表、敏感性电子产品、敏感性钢铁产品、敏感性玻璃制品或半制成品及鞋类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

(2)受惠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能否成为普惠制方案的受惠国是由给惠国单方面确定的。因此,各普惠制方案大都有违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各给惠国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不同的标准要求,限制受惠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例如,美国就曾以我国不是关贸总协定成员为由拒绝把普惠制待遇给予我国的出口产品。

(3)给惠商品的关税削减幅度。给惠商品的减税幅度取决于最惠国税率与普惠制税率之间的差额,即普惠制减税幅度=最惠国税率一普惠制税率,并且减税幅度与给惠商品的敏感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农产品减税幅度小,工业品减税幅度大,甚至免税。例如,日本对给惠的农产品实行优惠关税,而对给惠的工业品除其中的“选择性产品”给予最惠国税率的50%优惠外,其余全都免税。

(4)保护措施。各给惠国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和国内市场,从自身利益出发,均在各自的普惠制方案中制定了程度不同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主要表现在例外条款、预定限额及毕业条款三个方面。所谓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是指当给惠国认为从受惠国优惠进口的某项产品的数量增加到对其本国同类产品或有竞争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造成或将造成严重损害时,给惠国保留对该产品完全取消或部分取消关税优惠待遇的权利。很明显,例外条款表明,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普惠待遇的前提条件是其国内市场不会因给惠而受到干扰。如加拿大曾对橡胶鞋及彩电的进口引用例外条款,对来自受惠国的这两种商品停止使用普惠

第四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2016 学年第 1 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授课班级: 工商管理14级 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课时:1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

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

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及贸易条件的意义。

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产生框架性的认识,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对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2.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对所讨论的内容至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熟悉讨论课的教学模式,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针对性的做一些准备工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贸易政策划分、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按国境与关境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按清偿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课时:3课时 本章概述: 1.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在一国拥有“绝对成本优势”或“绝对利益”时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观点是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实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绝对成本说”为后来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在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但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取决于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较成本说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的商品。其所指的比较成本就是指更大的优势和更小的劣势。与“绝对成本说”相比,其更能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现象。

3.在H-O定理中,生产要素不只一种。在每一个地区,应该进口那些昂贵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而生产那些便宜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即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4.保护贸易理论。主要讲授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理论观点和理论评价。包括:幼稚工业保护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保护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种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与现实结合分析实际问题,熟悉并理解每一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每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与代表著。

教学目标:

向学生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使学生了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影响,并从整体上把握贸易理论的推进过程,进而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全面认识当代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诱因、过程和规律。给学生介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让学生了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由贸易理论独立讲授。虽然贸易理论经过了多位学者的推动,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的框架。而任何贸易理论的推进,都或多或少的建立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内容的重新划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具有较好的效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三、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四、保护贸易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理论内容,要素禀赋论内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难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及其缺陷;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评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理解这两个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大影响;熟悉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斯密和李嘉图的生平、时代背景与主要著作。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理论内容。难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及其缺陷。

第二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理论解释与理论评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里昂惕夫之谜及其主要解释,理解里昂惕夫之谜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熟悉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的生平、时代背景与主要著作。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素禀赋论内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难点: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第三节 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讲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几个影响力最大、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理论内容及对它们的评价,掌握战后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因及其特点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产业内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难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

第四节 保护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讲授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理论观点和理论评价。包括:幼稚工业保护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保护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种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与现实结合分析实际问题,熟悉并理解每一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每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与代表著。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及战略性贸易理论等。

难点:各种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解释。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本章课时:3课时 本章概述:

1.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

2.关税措施。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关税措施,包括:关税的类型,关税的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等。要求学识掌握进口关税的种类及作用;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普惠制关税;;熟悉关税的作用以及关税的征收方法。

3.非关税措施。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种主要措施非关税措施,包括: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新型的非关税壁垒。要求学生掌握非关税壁垒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各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特点,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

4.其他对外贸易措施。主要介绍鼓励出口的措施和经济特区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际担保制等鼓励出口的各种贸易措施,熟悉经济特区的各种形式,了解中国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其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类型,掌握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倾向与特点;向学生介绍关税的种类、关税税则的定义及分类、主要非关税壁垒的种类与含义,让学生理解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经济效应,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偏向于采取非关税壁垒限制国外产品流入本国市场,了解鼓励和促进出口的经济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课程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运用多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展示。在课程中,我们强调运用不同组别的同学进行情景演示,展示不同贸易壁垒产生的贸易扭曲结果,让同学们更为生动的理解贸易壁垒的不同形式、作用和最终产生的经济结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二、关税措施

三、非关税措施

四、其他对外贸易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特征;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进口税的类型,各种进口附加税。非关税壁垒的类型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自由贸易区

难点:新保护贸易主义及其特点;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及其特征。关税的经济效应。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经济特区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

本节内容

主要讲授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要求学生掌握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理解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新保护贸易主义及特点,不同的贸易发展战略及影响;熟悉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了解当今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特征;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难点:新保护贸易主义及其特点;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及其特征。

第二节 关税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关税措施,包括:从不同视角对关税的解释,关税的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等。要求学识掌握进口关税及作用;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普惠制关税;熟悉关税的作用以及关税的征收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口税的类型,各种进口附加税 难点: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非关税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种主要措施非关税措施,包括: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新型的非关税壁垒。要求学生掌握非关税壁垒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各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特点,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非关税壁垒的类型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难点: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其他对外贸易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鼓励出口的措施和经济特区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际担保制等鼓励出口的各种贸易措施,熟悉经济特区的各种形式,了解中国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其发展情况。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自由贸易区 难点:经济特区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四章 世界贸易组织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本章课时: 3课时 本章概述:

主要介绍多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包括: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与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原则;熟悉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及其特点;了解《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主要内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有关版权、商标和专利权的保护规定。

掌握经济一体化六种形式,对集团内部和对集团外部国家的影响;理解“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的关税同盟理论;熟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APEC;了解当今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事先布置热点国际经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区域一体化的形式;关税同盟理论 难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五章 国际贸易术语与商品价格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和理论基础,介绍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介绍影响进出口商品作家的主要因素、计价货币的选择、国际定价方法、佣金及折扣的概念。

教学目标: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法律、规则与惯例的主要区别,理解主要贸易术语的含义及相互区别,熟练掌握主要贸易术语的用法,并使学生掌握价格成本的核算方法,掌握不同贸易术语价格的换算,掌握签订合同价格条款的技巧。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二、主要六种国际贸易术语

三、其他国际贸易术语

四、价格核算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2010年通则》与六种主要贸易术语,换汇成本和盈亏率的计算,佣金及含佣价的计算。

本章难点:影响贸易术语的选择的因素。

第一节 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本节内容

贸易术语的含义贸易术语(trade term),又称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它是以简明的外贸语言,或缩写的字母,或国际代号,来概括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交货的地点,货物交接的责任.费用以及风险的划分和表明价格 构成等诸方面的特殊用语。

有关贸易术语的三种国际贸易惯例的称谓及其法律地位:(1)《1932 年华沙—牛津规则》.它是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 CIF 合同而制定的.(2)《美国对外贸易定义 1941 年修订本》.它是由美国九个商业团体制定的.(3)《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是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贸易术语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惯例的法律效力及其与国内法、国际公约的区别。

2.2010通则的变化及主要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六种主要贸易术语

本节内容

2010通则对六种主要贸易术语的解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种术语:FOB、CFR、CIF、FCA、CPT、CIP,通则对其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和解释。

难点:各个贸易术语的交货地点及风险转移点,以及其重点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其他贸易术语

本节内容

2010通则对于EXW、FAS、DAT、DAP、DDP的解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五种术语的名称,交货地点等问题。

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价格核算

本节内容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可以根据情况不同,分别采取下列各种作价方法:固定价格,非固定价格,非固定价格又可分暂定价格,部分固定价格,具体价格待定等方法。佣金与折扣的含义。价格核算及应考虑的因素。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计价货币的选择。2.实际成本的核算。3.佣金的计算及价格改报。4.价格核算。

第六章 合同的标的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的基本概念与法律意义。让学生了解样品的概念与分类,了解《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有关规定。

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的订立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授课:

一、商品的名称和质量

二、商品的数量

三、商品的包装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表示商品质量的几种方式,溢短装条款,运输标志。本章难点:质量条款、数量条款和包装条款的订立。

第一节 商品的品名、品质

本节内容

按照有关的法律和惯例,对交易标的物的描述,是构成商品说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换货物的一项基本依据,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般地说,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要构成标的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是被卖方所占有的;2.必须是合法的;3.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的。

品质的重要性及约定品质条件的意义。商品品质是指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态的结合。品质的优劣,决定着商品使用效能,影响着商品的市场价格,也是加强对外竞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品质的全面管理,切实把好质量关。合同中的品质条款是构成商品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换货物的依据。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品名对于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国际贸易商品品名的观念。

2.理解商品品质的表达方法,并在合同条款中认真对待品质机动幅度条款。

第二节 商品的数量

本节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之一。按照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卖方交货数量必须与合同规定相符,否则,买方有权提出索赔,甚至拒收货物。

理解毛重、净重、公量和溢短装条款的含义。本节重点难点

1.理解商品数量的规定方法及各常用计量方法及含义。2.溢短装条款。

第三节 商品的包装

本节内容

包装条款一般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规格、包装标志和包装费用的分担等内容。商品包装是商品生产的继续,也是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必备条件之一。绝大多数商品,只有加以必要的包装,才算完成商品的生产,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和进行销售。国际贸易的商品一般需要经过长距离辗转运输,有时还需要多次装卸和存储,在此期间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包装,对于保护商品、方便运输、储存和分配、消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重点难点

订好包装条款,以利合同的履行,在商订包装条款时,需要注意下列事项:(1)要考虑商品特点和不同;(2)运输方式的要求;(3)对包装的规定要明确具体;(4)明确包装费由何方负担;

(七)包装分类。

第七章 货物的运输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各种运输方式及运输单据的概念和特点。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运输单据的法律意义,掌握海运提单的相关概念、分类、制作方法,掌握《UCP600》的有关规定,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国际贸易运输条款的订立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讲授:

一、交货的时间与地点

二、主要运输方式介绍

三、运输单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货与装运的概念,班轮运输方式,海运提单性质。

难点:交货的时间地点对贸易术语选择的影响,买卖合同中装运条款的拟定。

第一节 货物交付

本节内容

有关国际贸易合同装运条款的相关内容:装运期,装运时间的规定方法;装运港和目的港;分批装运和转船;装卸时间;装运通知;其他装运条款。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装运时间的规定方法有:1.明确规定具体装运时间;2.规定在收到信用证后若干天或若干月装运;3.笼统规 定近期装运。

2.《UCP600》对于装运相关内容的规定方法和对其的理解。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运输方式

本节内容

主要运输方式:海洋运输,分为班轮运输和租船运输。(1)海洋运输的特点(2)班轮运输的定义,所谓班轮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在一定的航线上,以既定的港口顺序,经常地从事航线 上港口间运输的船舶。(3)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4)租船运输的定义。租船运输又称不定船期运输,是相对于班轮运输而言的另一种船舶营运方式,租船运输通常适用于大宗货物的运输。(5)租船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定程租船、定期租船、光船租船。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航空、多式联运的含义。

本节重点难点 1.班轮运输的特点。2.班轮运输费用的计算。

第三节 运输单据

本节内容

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运输单据的认识及填制以及海运提单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分类。

本节重点难点

海运提单的特点及主要分类。清洁提单、已装船提单。

第八章 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保险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保险的基本原则、海上风险与费用的概念。围绕CIC1980.1中的保险条款,介绍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的险别、保险期间及相关费用计算。

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险别,了解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了解仓至仓条款的含义,掌握保险金额、保险费的计算方式,掌握我国进出口货物保险的基本做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讲授:

一、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基本原则

二、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及险别

三、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实务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

本章难点:单独海损与共同海损的不同,施救费用与救助费用的区别

第一节 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基本原则

本节内容

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和补偿原则。

本节重点难点

保险的基本原则对于保险合同生效、保险理赔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及险别

本节内容

1.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海上风险、外来风险、损失和费用。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险别和附加险(CIC1980.1),及其保障期间,除外责任等内容。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

难点:单独海损与共同海损的不同,施救费用与救助费用的区别

第三节 国际贸易海上货运保险实务

本节内容

保险费用的计算,保险单据及保险理赔实务。本节重点难点

保险金额的计算及其理解。

第九章 国际货款的收付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将介绍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票据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以及主要国际结算方式的概念与方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汇票为代表的结算票据在国际支付中的支付工具的作用;使学生掌握汇付、托收的定义和流程,掌握信用证的定义、流程、分类及国际惯例,掌握起草和审核信用证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讲授:

一、支付工具

二、支付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汇票与本票的概念和特点,汇付的种类,托收的流程和风险分析,跟单信用证业务流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难点:跟单信用证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支付工具

本节内容

汇票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汇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要求见票时或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

汇票的种类。①按出票人的不同,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②按有无随附商业单据,可分为光票和跟单汇票; ③按付款时间不同,可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

3.汇票的使用。汇票的使用有出票、提示、承兑等,如需转让,通常经过背书。汇票遭到拒付时,还要涉及做成拒付证书和行使追索权等法律权利。

本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保证于见票时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 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承诺。本票可以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商业本票有即期和远期之分,而银行本票都是即期的。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即存款人对银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委托或命令。出票人在签发支票后,应负票据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

本节重点难点

汇票的定义及票据行为。

第二节 支付方式

本节内容

汇付的含义、性质与特点: 1.汇付的含义及当事人。汇付又称汇款,指付款人主动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在汇付业务中,通常有四个关系人:汇款人、收款人、汇出行和汇入行。2.汇付的种类。3.汇付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

托收的含义、性质与特点。1.托收的含义:托收是指债权人(出口人)出具汇票委托银行向债务人(进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支付方式。2.托收的当事人。托收方式的当事人主要有委托人、托收银行、代理银行和付款人。3.托收的种类。4.托收的利弊。5.托收的国际惯例。托收方式属于商业信用,存在着收不回货款的风险,尤其是托收方式中的承兑交单风险更大。

信用证的含义、性质和特点。信用证的含义: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解释,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出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信用证方式的当事人及职责:信用证方式下涉及的当事人有开证申请人、开证银行、通知银行、受益人、议付银行和付款银行。信用证支付的一般程序,信用证的主要内容:1.对信用证本身的说明; 2.对货物的要求; 3.对运输的要求; 4.对单据的要求; 5.特殊要求与提示; 6.开证行保证付款的责任文句.信用证的种类。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汇付的种类,托收的流程和风险分析,跟单信用证业务流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难点:跟单信用证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十章 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了合同如何形成及订立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发盘与接受的法律条件,合同生效的要件;熟悉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发盘的撤回和撤销、接受撤回与修改的规定,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应具备的条件。

教学目标: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过程,掌握发盘、接受与合同成立的条件,了解不同法律文本对发盘、接受的主要分歧,掌握合同的主要内容与格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课堂讲授:

一、交易磋商的形式、内容

二、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

三、交易磋商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合同的形式、基本内容及其合同成立的要件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发盘、还盘和接受的概念和法律效力,《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

本章难点:发盘的撤消与撤回,构成接受的条件与逾期接受问题,根据磋商内容拟订贸易合同。

第十一章 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了交易后的争议处理及如何预防问题。介绍国际货物交易中检验、争议、索赔和理赔的含义和范围,介绍《1958年纽约公约》(《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缔约国国家间贸易争端仲裁解决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时间和地点的几种规定方法;违约责任、合同中的索赔期限的到规定方法;不可抗力条款和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仲裁的形式和机构,仲裁协议的作用。熟悉商检、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让学生对仲裁的形式和特点有清晰认识。

2.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对所讨论的内容,如检验、索赔、理赔和不可抗力等,至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讲授:

一、商品检验

二、索赔

三、不可抗力

四、仲裁 重点难点:

重点:买方检验权,检验的时间与地点,索赔与理赔的概念,不可抗力的概念,仲裁特点与程序,争议处理案例分析。

难点:异议与索赔条款与罚金条款的区别,不可抗力的认定范围。

第五篇: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

1.文件的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文件由信息符号和载体结合而成。

2.文件的形态既可以是将文字或图标记录在传统的纸上,也可以是用感光、磁等方式将信息符号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文件的根本属性是信息记录。3.文件的历史效用就是指文件转化为档案后所具有的效用。

4.根据物质载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纸质文件、感光介质文件、磁性介质文件等。5.文件的格式是文件区别于其他书面材料的显著标志。

6.文件工作的基本内容:一是文件的形成工作、二是文件的处理工作、三是文件的管理工作。

7.文件工作的性质:综合性、机要性、事务性和专业性 8.文件工作的作用

历史意义

(1)实现单位职能的重要条件(2)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基础。这些文件经过规范化整理并办理一定的归档手续后向单位档案室移交,成为单位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

9.文件工作油漆特定的内容和要求,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因此,要做好文件工作还应遵循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10.文件工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不是任何单位内设机构的专门业务,而是各个单位内设机构都需要运用的一种实现自身职能的工作手段。

11.通常情况下,文件工作由单位的办公厅(室)主任负责统一领导,单位的文件工作机构和文件人员,要以办公厅(室)为核心构建文件工作组织体系,由办公厅(室)进行统一指导和监督。12.文件管理部门所管理的文件均为现行文件,这些文件一般不对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提供查阅与利用服务。

13.归档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14.归档时间就是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的时间,由于文件材料处理完毕以后,各部门仍经常需要查考,整理人员对当年的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也需要集中一段时间,所以规定文件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一般在第二年上半年才把归档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

15.对于归档文件,无论室通过立卷来整理,海市以“件”为单位整理,其原则均为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正确区别不同的文件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16.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是归档质量最基本的要求。

17.首先是将归档文件范围和文件登记薄相结合,从总体上检查应归档文件是否均已收集齐全

18.主要的规范和标准由《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文书档案案卷格式》《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等。

19.文件的归档鉴定 意义(1)关系到档案室室藏档案质量的优劣(2)关系到准确划定保管期限的长短(3)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4)关系到档案保管成本的高低

20.文件的归档鉴定的原则(1)文件的归档鉴定必须从本单位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2)文件的归档鉴定应综合考虑文件的来源、内容和形式等多种因素 21.文件归档鉴定的任务是确定文件的归档范围和归档文件的保管期限。22.此处所谓“特征”,是指文件的立卷特征,就是从文件中概括出来的文件之间的共性,包括作者、问题、名称、时间、地区和通讯者等特征,将联系密切的文件组合成一个案卷,是我国最基本的立卷方法。

23.按照问题特征立卷既能够较完整、系统地反映某一活动、某一工作、某一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又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是使用最频繁的立卷特征。

24.所谓名称特征立卷,即将同一文种的文件组合成一个立卷。

25.按通讯者特征立卷,即将本单位与某一单位之间就一个问题进行工作联系而形成的往复性函件组合成一个案卷。

26.除通讯者特征外,其余五个特征可以据文件的实际情况结合选用。27.以件为单位整理归档意义:一是提高归档文件整理工作的效率并节约费用、二是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三是推动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章

1.档案室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又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2.档案的形成者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等;二是个人、家庭和家族。

3.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即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文件;必须是对日后具有一定查考和保存价值的文件;必须是按照一定规律整理完毕的文件。4.对内容具有不真实、不可靠之处,既不能简单地将这一客观存在付之一炬。5.档案作用范围的扩展律

一般而言,时间和作用范围成正比。档案机密性的强弱与档案保存时间的长短成反比。第三章

1.丰富和优化馆(室)藏室档案收集工作首先必须树立的指导思想。丰富和优化馆(室)藏具体是指:数量充分、质量优化、成分充实、结构合理。

2.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一般应在文件办理完毕后的第二年上半年,即在次年6月底之前向档案部门移交。

3.学校各部门应在次学年6月底前归档;科研类档案应当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归档,基建类档案应在项目完成后三个月内归档。

4.档案室应指导、协助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做好文件材料归档前的准备工作。5.各级部门档案馆,收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但其中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档案,要按有关规定定期向综合档案馆移交。

6.列入市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20年,向市综合档案馆移交。

7.列入区、县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向区、县综合档案馆移交。

8.总要会议、重大活动的档案,应当自机构撤销或者会议、活动结束之日起6个月内向有接受该档案任务的综合档案馆移交。

9.档案馆对档案的收集方式主要有两种:逐年接受收和定期接收。

第四章

1.形成档案整体的单位或个人,就成为“全宗构成者”,又称“立档单位”。2.个人在从事各种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一般不应收入人物全宗,而应当作为有关组织全宗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宗的特殊形式主要分为联合全宗、全宗汇集和档案汇集等三种。4.立档单位与全宗历史考证一般由“立档单位沿革”和“全宗状况”两部分组成。5.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考证,一般由档案室负责攥写,整理过程,全宗整理结束后,存入“全宗卷”内。

第五章

1.以磁带、磁盘、光盘等为载体的档案可采用物理删除、格式化或焚烧等方式销毁。

第六章

1.全总卷内容构成:全总指南、收集工作中的材料(交接数据)、鉴定工作形成的报告、档案利用制度、数字化工作

第七章

1.档案必要著录项目:正提名、责任者、时间、分类号、档号、电子文档号、缩微号、主题词或关键词。(载体是错误的)2.档案馆(室)不同于国家公证机关。

3.《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可以向社会开放。

4.所有权不同,其公布权限也不同。

第八章 66 1.第九章

1.各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置档案工作机构,一般设在办公室(秘书处)。

2.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一般包括:工作规章、管理制度、业务规范。

3.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明确本单位各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相对应的档案保管期限。

4.档案分类方案一般由题名、编制说明、分类表、使用说明组成。(分类号是错误的)

5.标准档案保管期限表,供全国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鉴定档案使用。6.后四种档案保管期限表所确定的各类档案保管期限,只能与标准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相应的保管期限持平或延长,不能任意缩短。

7.保管期限室档案馆(室)根据档案鉴定标准对档案所确定的保存年限。8.按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和第10号令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10年、30年。

9.利用范围即由编制机关对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满30年后是否向社会开放提出“开放”或“控制”的意见。10.本单位的财务预算——30年。

11.本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任免、奖惩材料保管期限为永久,利用范围为控制。12.确定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111——114)

13.档案bao管期限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机关内设机构或工作职能,企业的资本机构或主营业务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当及时做相应修订和调整。

第十章

1.文件收集的主要责任人时文件形成和承办的部门、处室,各部门、处室负责人对本部门文件材料收集负有领导责任,兼职档案人员对本部门文件材料收集负有具体责任,各项业务、活动的经办人员对各自经办业务、活动中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同时负有具体责任。

2.各部门、处室文件收集的工作依据是文件材料归档范围。3.系统性主要检查:卷内文件排列是否正确。4.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统称为重大活动。

5.发文的排列次序一般为:文件正本—发文稿纸—定稿(签发稿)—最后修改稿;来问的排列次序一般为:文件处理单—来文。(具体考题目)6.永久保管的归档文件,宜采取线装法装订。7.题名,即文件标题,题名采取照录原则。8.WS·2013—Y—105中WS表示文书档案。

9.WS·2013—D30—BGS—30中D30表示保管期限为定期30年。

10.零散积存文件是指散存在部门或个人手中,未在应归档及时归档的漏归文件材料。

第十一章

1.科学技术文件材料(简称科技文件):指记录和反映科学研究、生产运营、项目建设活动和设备仪器运行、维护及其管理工作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文件材料的总称。

2.科技档案的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形成的,对国家、社会、本单位和个人具有保存价值的,应该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3.科技档案的主要特征:构成的成套性、内容的专业性、管理的现实性、种类的多样性、利用的广域性。

4.科技档案构成的成套性室科技档案形成和内容构成的整体特征。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人们总是以一个独立项目或某一对象为单位进行科技生产活动。自然形成了一列相关联的文件材料,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成套性。

5.管理的现实性决定了科技档案应与其所反映的对象和现实保持一致,如市政管线档案。

6.科技档案的管理现实性要求科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如建立健全更改补充制度。(是非)

7.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三纳入”,即科技档案工作应纳入领导工作议事日程,纳入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纳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第二,“四参加”,即档案部门或人员应参加产品鉴定、科研课题(或项目)、成果审定、建设项目验收、设备仪器开箱验收等活动,负责检查应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

第三,“四同时”,即下达项目计划任务应同时提出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检查项目计划进度应同时检查项目文件材料积累情况;验收、鉴定项目成果应同时验收、鉴定项目文件归档情况;项目总结应同时确保项目文件材料归档交接的完整、准确、系统。8.科技文件积累的原则:系统原则、动态原则、与科技活动同步的原则。9.系统原则:是要求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遵循科技活动的规律,依据科技工作程序,按照科技文件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积累,以保证科技文件产生、形成的内在有机联系。

10.动态原则就是要求把科技文件的积累保存与更改结合起来。

11.与科技活动同步的原则就是要求把科技文件的累积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以保证科技文件的完整。第一,生产活动的立项时入手,第二,科技文件的积累应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及每个科技人员的工作活动中随时进行。12.参考性科技文件主要包括从外来单位收集来的、作为本科技活动参考使用的技术资料、科技情报等。

13.科技文件积累的方式:科技人员个人积累、科技管理部门积累、专门文档管理部门积累。

14.科技档案的基本保管单位——案卷。

15.针对具体项目的管理性科技文件应放入所针对的项目文件中,按阶段或分组卷。

16.以建设项目前期形成的相关管理性文件为例,可按照立项、各专项审批、动拆迁、招投标等前期各工作阶段组卷。

17.圈内文件一般应文字材料在前,图样在后;译文在前,原文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

18.产品类案卷宜按产品设计、工艺、工装、制造、定型等工作程序,或按其产品系列、结构等排列。

19.建设项目类案卷宜按项目前期、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竣工、项目验收及项目后评估等阶段排列。

20.科技档案案卷编目:案卷内科技文件页号的编写、案卷封面的编制、案卷脊背的编制、卷内目录的编制、卷内备考表的编制、案卷目录的编制。(多选)21.案卷内科技文件页号的编写

(1)案卷内科技文件以件为单位编写页号,以有效内容的页面为一页。(2)已有页号的文件可不再重新编写页号。(3)圈内目录、圈内备考表不编写页号。

22.案卷封面六要素:案卷题名、立卷单位、起止日期、保管期限、密级、档号。23.页数:应填写每件文件总页数。

24.圈内备考表应标明案卷内部全部文件总件数、总页数以及在组卷和案卷提供使用过程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25.总页数:应填写案卷内全部文件的页数之和。26.案卷内文件可整卷装订或以件为单位装订。(多选)27.要保证科技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的严整性。

28.科技档案分类中横向表现了各级同位类的并列关系,形成了各级“类别”;纵向表现了上位类和下位类的从属关系,构成了一个个“类系”。(是非、单选)29.科技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要体现可包容性。(单选)使每一种和每一部分科技档案都能在该分类方案的类目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并力求简明易懂,便于检索。

30.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产品生产、科研开发、项目建设、设备仪器、会计业务、干部职工等十个一级类目是按照职能分工划分科技档案类目。(单选)31.科技档案的分类要求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包括单位性质、主要的科技生产活动、科技档案种类和数量等各种因素。(多选)

32.企业档案一级类目号多采用其类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汉字的大写汉语拼音字母编制。

33.档号亦称档案号,是档案部门在整理和管理科技档案的过程中,以字符形式赋予科技档案实体的一组代码,即科技档案保管单位的编号。档号是存取科技档案的标记,具有固定科技档案分类排列顺序、统计和检索科技档案的作用。34.对科技档案而言,其档号的基本结构为:全宗号——类别号——案卷号。35.案卷号(或盘、盒、张号)是案卷或光盘、磁带、照片等排列的顺序号(流水号)。

36.建设项目文件,简称项目文件,是指建筑、安装等各种形成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在立项、审批、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标、声像等形式的全部文件,包括项目前期、竣工、竣工验收文件等。

37.这些特征也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一是内容的完整性,二是档案内容应准确,三是整理的系统性。

38.作为建设项目的法人,建设单位应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编制项目军工股文件和整理项目文件。

39.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有关主管部门(如发改委等项目投资管理部门)正式批准(或核准、备案)的项目或工程为表现形式。房屋建筑项目中的水、点、风等动力系统以及电梯等设备安装工程,也是该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

40.建设单位的档案部门应与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形成合力,确保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履行文件形成、积累并最终完成归档和提交责任。

41.如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总承包的,应由各专业、劳务分包单位负责其分包项目全部文件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并提交总承包单位汇总;如由建设单位分别向几个单位发包的,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单位将整个项目划分为若干标段工程分别发包,则由各承包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其承包项目的全部文件。

42.对建设单位委托的项目监理单位而言,其除了负责收集、积累项目建立文件,还要负责监督、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文件收集、积累和完整、准确、系统的情况。43.声像材料 长期 长期

44.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一定的变更或修改,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洽商单、材料代工单、技术核定单、业务联系单、备忘录等都是常见的施工图变更、修改的依据性文件。

45.建立文件在不同项目中形成的内容大同小异,一般更具文件类型收集、整理、归档即可。

46.如果在建设项目中同时开展了有感的科研项目,其文件收集归档可参考单个科研项目、课题在哥哥阶段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47.各类项目文件应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或项目完成情况及时收集;引进金属、设备文件应首先由建设单位或接受委托的承包单位等级、归档,再行译校。48.项目竣工文件主要由项目施工文件、项目竣工图和项目建立文件组成。49.项目施工及调试完成后,施工单位i、监理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行业规定、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编制项目竣工文件。

50.项目竣工文件由施工单位负责编制,监理单位负责审核。

51.与施工图有关的设计变更、现场洽商和材料变更,可与竣工图编在一起,页可以单组组卷。

52.项目竣工图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编制。如行业主管部门规定设计单位编制或施工单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竣工图的,应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审核和签字认可责任。

53.在原施工图上更改,并签章使之成为竣工图的前提条件是:不涉及结构形式、工艺、平面布置、项目等重大改变,以及图面变更面积不超过35%的,否则,应重新绘制竣工图。

54.竣工图更改的方式有三种:杠改、划改(或叉改)、圈改。

55.利用施工图更改的,应在更改处著名变更、更改依据性文件的名称、日期、编号和条款号。56.书213 214三个图

57.所有竣工图应由竣工图编制单位逐张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竣工图章中的内-容应填写齐全、清楚,不得代签。竣工图章应使用红色印泥,盖在标题栏附近空白处。

88.项目竣工图编制完成后,监理单位应督促和协助竣工图编制单位检查其竣工图编制情况。

89.竣工图应使用新得或干净的施工图,并按要求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竣工图一般由施工图经审核、更改后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而来。

90.一张更改通知单涉及多张图纸更改的,如图纸不在同一卷册中,应将复印件附在有关卷册中,或者备考表中说明。

91.竣工图一般为两套,由建设单位向业主和生产(使用)单位移交;建设项目主管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需要接收的,按主管机关的要求办理。92.竣工图编制所需费用应在项目建设投资中解决,由建设单位或有关部门在与承包单位签订合同时确定。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两套属于职责范围内形成的竣工文件,其费用由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单位主管部门要求增加套数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由设计单位负责编制竣工图的,费用由建设单位负责。

93.对在大中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中点建设项目,因有移交一套项目城建档案的任务,建设单位至少应形成两套项目档案。除了特殊情况,档案应为原件。对建设项目文件而言,项目前期很多立项、审批、招投标等材料,以及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形成的验收材料,由于形成于相关主管部门,一般只形成一份原件。对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监理文件,以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初步设计等等第三方机构为设计单位编制的专业材料,建设单位应根据最后项目档案所需套数,向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及第三方机构提出编制或形成文件原件套数要求,并以合同形式明确。

94.施工单位在项目竣工文件收集、编制和整理后,应依次由竣工文件的编制方、质监部门、监理部门对文件的完整、准确情况和案卷质量进行审查或三方会审。95.项目文件归档可按阶段分期进行,也可在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后与竣工文件一并归档。在项目竣工后或财务决算后三个月内归档。各施工承包单位应在项目实体完成后三个月内将项目文件向建设单位归档;有尾工的应在尾工完成后及时归档。

96.建设单位各机构形成或收到的有关建设项目的前期文件、设备技术文件、竣工试运行文件及验收文件,应根据文件的性质、内容分别按、项目的单项或单位工程整理。

97.项项目施工文件按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或装置、阶段、结构组卷;设备文件按专业、台件等组卷;管理性文件按问题、时间或项目依据性、基础性、竣工验收文件组卷;监理文件按文种组卷;原材料试验按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组卷。98.案卷及案卷内文件不应重份份;同一案卷内有不同保管期限的文件,该案卷的保管期限应从长。

99.案卷内文件一般文字在前、图样在后;译文在前,原文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草)稿在后。例如,某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一般许可证排列在前,附图排列在后又如,向有关主管机关申报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材料,申请、请示等正文排列在前,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附件排列在后。

100.项目档案经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按合同及规定的要求,在项目正式通过工验收后的三个月内,向生产使用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办理档案移交。101.建设单位应在六个月内向城市档案接收单位报送与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有关的项目产品档案。

102.产品档案,即工业生产技术档案,是在工业产品研制、生产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主要产生在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单位和工矿企业单位。产品档案般包括产品设计档案(或称产品研发档案)和产品制造档案两个基本部分。103.各单位应实行产品研制、生产工作的文件收集、整理、归档责任制,即负责产品型号研制、生产的部门,是产品文件的形成部门,同时也是产品文件归档的责部门,应履行产品档案工作职责。

104.产品文件材料的归档时间有以下几种情形。1.按产品、型号结東时间归档 2.按工作阶段归档3.按专业、单项、子项目结束时间归档4.即时归档。105.产品研制活动结束后,围绕这些活动的文件材料形成也就此结束,此时把有保存价值的产品文件材料经系统整理后及时归档,产品管理活动就正式画上句号。106.产品完成一个工作阶段后,即可将该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整理归档。107.按工作阶段归档便于产品或型号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保证产品文件材料的完整。

108.产品文件的准确性既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性,也包括形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109.产品文件在文件或图纸编号、版本、格式等形式上不准确、不规范。110.产品研制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程度的修改、更改,这些修改、更改最终都 要落实到相关产品文件和图纸上。

111.产品文件一般按照结构、阶段等分别组卷。

112.按阶段组卷是以产品研制、生产活动为对象的划分,而按结构、部件、部位、专业、子项等组卷,则是以产品本身为对象的划分

113.按工作程序排列案卷,即是按阶段进列;按产品结构排列案卷,一般可直接依据产品各专业、系统、部位(部件)的划分,或从产品整体到各专业、系统、部位(部件)等的“先总后分”的顺序,排列产品在研发设计、制造生产等阶段中的案卷。

114.科研课题在其项目鉴定后三个月内归档,周期长的可分阶段、单项归档。115.科研文件的归档时间(1)按科研项目、课题结東时间归档(2)按工作阶段归档(3)按子项目、子课题结東时间归档(4)按归档

116.在一个科研项目、课题结東后规定的时间内(如三个月内)归档。117.气象、水文等自然观察或观测活动的记录,其时间连续性强,可视实际情况按归档。

118.实行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主持立卷归档工作责任制,即科研项目目、课题的牵头部门、主办部门或负责人,应明确专、兼职档案人员,履行科研档案工作职责。

119.《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还明确了科研项目、课题协作单位的归档责任,即几个单位协作的科研课题,其文件的归档要保证课题主持单位保存该题的整套档案。

120.科研档案案卷排列的总体思路是同一科研项目、课题内按阶段排列。121.设备仪器档案,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土建项目有关,如建筑工程程中的水、电、风、电梯等设备的档案,或某些化工、火电、钢铁企业的锅炉、冶炼设备的档案,这种设备档案,因设备属于建设项目的一部分,与建设项目档案难以完全分开,按照建设项目档案成套性管理要求,这种设备档案作为建设项目档案的组成部分整体管理,而不单独分离出来专门管理;另一种是与土建项目分开,可独立运作的设备仪器档案。

122.外购设备仪器或引进项目的文件材料在开箱验收或接收后即时登记,安装调试后归档。采取即时归档。

123.细化本单位设备仪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

124.设备仪器文件的组卷方法(1)按设备仪器管理的阶段、流程组卷(2)按设备仪器所属的系统、专业、工序等要素组卷选

125.按设备台(套)分别组卷是设备仪器文件组卷的基本方法,但很多情况下,单台(套)设备形成不止一个案卷。

126.对单台(套)设备仪器而言,从申请购置(或自制)直至投入使用,要经历

系列的阶段。127.可根据设备仪器的申请、购置、开箱、安装、运行等工作阶段或流程组案,例如,某台(套)非标类设备按照购置(或自制)设备的申请、招投标、设计阶段、设备仪器开箱验收阶段、安装、培训、使用、测试阶段等组卷。

128.设备仪器类案卷应按设备仪器立项审批、外购设备仪器开箱验收设备仪器安装调试、随机文件材料、设备仪器运行、设备仪器维护等阶段或工作程序排列。

第十二章

下载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定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以石油为例,尝试分析石油价格是如何受市场供需影响的?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

    创业理论与实务

    1 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导论 1、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发展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

    广告理论与实务

    1(1)商品广告(2)企业广告(3)商品、企业结合广告(4)观念广告; 按广告主分类:(1)制造商广告(2)批发商广告(3)零售商广告;按广告的方式分类:(1)报道式广告(2)劝导式广告(3)提醒式广告2、广告调查的内容:(1......

    《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外汇交易实验指导书 编写:陈冰郁洪良 金融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2直接贸易:货物消费国......

    金融理论与实务(精选)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价值要能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价值尺度;商品要实际转化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

    推销理论与实务

    推销理论与实务 一、 名词解释: 1、 绿色推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的机会......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涉经贸与管理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54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教、学、做”合一模式授课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