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时间:2019-05-13 00:3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二小 陈淑兰

主要内容提示: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学要求: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有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放CAI课件(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好!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生:我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认为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认为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对!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点评:课前由有关黄河资料的CAI课件导入,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作铺垫。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

生: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板书)

生:我们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点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生进行的第一步,这样做是为确定探究学习目标作准备。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探究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已板书的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自由分级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点评:课前学生们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是为探究性学习建立学习包,提供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在探究学习,协作攻关过程中提供了资源,辅平了道路。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师:好!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师:这几句话,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我认为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

生:我认为用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结合资料来谈一谈。

生:我是从《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到的:“据书本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盖,昔日的黄土高原也是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河水清澈,为各种动植物的滋生繁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西周时期,这里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这些资料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是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里查到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黄河资源网》里找到:“我国古都咸阳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耕地,黄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华民族。”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板书:摇篮)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用疼心的语气来读。

生:用痛惜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疼心、痛惜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这句话。

师:好!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199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爱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说明了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源网》上找到的: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文本书中找到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量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19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祸河)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我认为作者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数字?

生: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3-4米、10以上。

师:列举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有力地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师:作者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了我们,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出黄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能!

师:好!瑞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0亿吨,接受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如果把16亿吨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多。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平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动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到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确实很多。

师:是啊!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说明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黄河含沙量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原因分别属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齐读写两个原因的句子。

生:第一个原因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板书:自然条件变化)

生:第二个原因属于人为的破坏。(板书:人为的破坏)

师: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生:有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生:还有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师:人为的破坏又具体有哪些?

生: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生: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的破坏。那么你们还能不能找出资料来说明这些?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这是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地理知识》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统一中国后,以至两汉,不断向这里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侵蚀和分割,使水土严重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长江》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人为砍伐和战争的残害,严重恶化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缺少植被的黄土,在暴雨的冲刷之后的大量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料网》上查到的,是属人为的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更换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

师:同学们,我们的母亲河就这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必须治理她。(板书:治理)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要管住泥沙我们必须怎么做呢?

生:在黄土高原地区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师:还有谁补充。

生: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这些治理黄河的方法之外,你还从资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治理后所得的经济收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的:“要减少黄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复黄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师:是啊!解放以来我们党在治理黄河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点评:学生讨论每一个探究学习目标时,既没有脱离课本又结合了课前准备的学习包,对课文的理解很透切。学生们在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离的过程。

五、总结课言语,感悟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收集和积累材料。

师:不错!注意积累材料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谁说一说。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师:是啊,同学们,主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吧!(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虽然把绿色染上黄土高原,把清白赋予黄河水,目前还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将胜过一代,相信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黄河一定人治理得越来越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拓展练习(或叫开放性练习)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

1、开一个治理黄河的讨论会。

2、请同学们根据手头上的资料写一份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

点评:课后开放性的作业,是对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继续,是把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完全的探究。

总评:这是一堂探究性学习部分探究的实验课。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依照探究性学习实验的要求,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建立学习包,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学习资料。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是确定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其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言语和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料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再次是交流讨论学习情况,达到成果共享;最后设计的开放性作业是把探究性学延伸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运探究学习,这既突出了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又凸现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自然条件变化 保护环境

摇篮 →祸河→治理→

人为的破坏 保护大自然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CAI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有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放CAI课件(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好!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生:我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生:我认为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认为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对!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点评:课前由有关黄河资料的CAI课件导入,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作铺垫。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生: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板书)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板书)生:我们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探究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已板书的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自由分级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师:好!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师:这几句话,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我认为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生:我认为用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结合资料来谈一谈。

生:我是从《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到的:“据书本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盖,昔日的黄土高原也是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河水清澈,为各种动植物的滋生繁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西周时期,这里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这些资料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是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里查到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黄河资源网》里找到:“我国古都咸阳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耕地,黄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华民族。”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板书:摇篮)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用疼心的语气来读。生:用痛惜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疼心、痛惜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生:齐读“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这句话。师:好!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199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爱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说明了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源网》上找到的: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所以说黄河是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文本书中找到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量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19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祸河)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我认为作者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师:作者列举了哪些数字?

生: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3-4米、10以上。师:列举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有力地说明了黄河泥沙多。生: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师:作者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了我们,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出黄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能!

师:好!瑞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0亿吨,接受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如果把16亿吨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多。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平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动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到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确实很多。

师:是啊!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说明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黄河含沙量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原因分别属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齐读写两个原因的句子。

生:第一个原因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板书:自然条件变化)

生:第二个原因属于人为的破坏。(板书:人为的破坏)师: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生:有气温转寒,暴雨集中。生:还有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师:人为的破坏又具体有哪些? 生: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生: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的破坏。那么你们还能不能找出资料来说明这些?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这是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地理知识》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统一中国后,以至两汉,不断向这里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侵蚀和分割,使水土严重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长江》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人为砍伐和战争的残害,严重恶化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缺少植被的黄土,在暴雨的冲刷之后的大量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料网》上查到的,是属人为的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更换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

师:同学们,我们的母亲河就这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必须治理她。(板书:治理)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师:要管住泥沙我们必须怎么做呢?

生:在黄土高原地区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师:还有谁补充。

生: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这些治理黄河的方法之外,你还从资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治理后所得的经济收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的:“要减少黄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复黄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师:是啊!解放以来我们党在治理黄河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点评:学生讨论每一个探究学习目标时,既没有脱离课本又结合了课前准备的学习包,对课文的理解很透切。学生们在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离的过程。

五、总结课言语,感悟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了解。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收集和积累材料。

师:不错!注意积累材料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谁说一说。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师:是啊,同学们,主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吧!(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虽然把绿色染上黄土高原,把清白赋予黄河水,目前还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将胜过一代,相信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黄河一定人治理得越来越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拓展练习(或叫开放性练习)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 1.开一个治理黄河的讨论会。2.请同学们根据手头上的资料写一份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自然条件变化 保护环境 摇篮 →祸河→治理→ 人为的破坏 保护大自然

第三篇: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域”字应读“y)”,不能读“hu^”; “衍”字应读“y3n”,不能读“y2n”; “构”字应读“g^u”,不能读“g#u”; “蚀”字应读“sh0”,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5ng”,不能读“g5n”; “频”字应读“p0n”,不能读“p0ng”; “择”字应读“z6”,不能读“zh2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摇篮:指发源地。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板书:治理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黄河

我国第二大河,上源卡日曲出自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有洮河、湟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流经高原峡谷,水流较清;河口至河南省孟津为中游,穿行黄土高坡,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孟津以下为下游,流入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汛期洪水暴涨,解放前经常泛滥,历史较大改道有26次。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大堤,造成人为改道,使豫东、皖北、苏北部分地区成为“黄泛区”,受灾人口达1250万。解放后在上、中游除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外,先后兴建了三门峡、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刘家峡水电站等;在下游修建、加固了1800公里的河堤,修建了人民胜利渠等工程,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从

1949年以来曾受洪水多次威胁,但都未成灾。沿河重要城市有兰州、包头、郑州、济南等。

第四篇:黄河是怎样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土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巾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力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人口迅速增长

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农作物大量减产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水土流失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可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计划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导入《保卫黄河》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吧!(课件)

二、现在的黄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2、现在的黄河是什么样的,交流资料。

是呀,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的“表现”,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你查到黄河怎样变了。哪儿让你大吃一惊了?请同学们交流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交流,可以下座位)。

文字、图片、网站、书籍、音像(歌曲、黄河决堤)等

老师收集到一个音像资料,我想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么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慨说为什么会成这样,说黄河的制理。)

3、自学课本,用横线勾画出写黄河变化的原因的地方。学生自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汇报学习结果。(出示课件: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4、小记者采访:我们该怎样做。

因为人为的原因让我们的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变得如此躁怒不安。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此地 的母亲河,她现在又是什么样呢?那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除了这些,你还想到什么想告诉同学们。(环保渗透,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找出恶性循环的流程图、两大原因、泥沙重、能提出什么叫悬河。)

三、过去的现在的黄河

1、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她平静下来呢?科学家们是怎样想的?

生讨论交流;汇报。

2、这样数管齐下,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她变成什么样了呢?(生说)你认为黄河会成为什么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写诗,作文,画画,朗读)

四、结束语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4范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5篇)

    教学题目:《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情感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教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一、教材概述: 本册第三单元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课文反映了大自然的一些不良现象,呼吁人们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积极投身......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执教者:四会市地豆镇中心小学江林妹【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田洪敏 一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课文介绍......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文,把握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