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并学会记录实验现象;(2)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人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事实求是的态度;(2)树立保护空气的意识,并懂得宣传保护空气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2、激发学生宣传保护空气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推进新课
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
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原理
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
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7图2-1)。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空瓶中装的是什么?
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
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解答]
1、瓶中装的是空气
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
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后,红磷停止燃烧。
4、打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阅读、讨论]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
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小结]
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氧气”这充分的说明氧气的重要性。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在装有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学生回答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分析]稀有气体曾叫“惰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他们时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这些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3、稀有气体的用途:
(1)焊接保护气;(2)电光源;(3)激光技术;(4)冷却剂(5)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
[分析]少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然可以保护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较多就会超出大自然的净化能力,就会造成空气污染。[图片展示]大气污染
[讨论]
1、你身边的污染现象?
2、大气污染的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所依靠的空气、你能做什么? [结论]
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酸雨等等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生长、水生物濒临死亡,产生温室效应。
3、积极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向周围人宣传保护空气的知识等等。[结尾]保护空气从我做起
六、板书设计: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的用途:
(1)焊接保护气;(2)电光源;(3)激光技术;(4)冷却剂(5)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保护空气从我做起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32 1、2、3、4题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3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教材还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已有过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基础,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充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1.CO2与水的反应。2.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意大利北部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人们牵着小狗进入山洞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后来人们发现此山洞中聚集着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1.为什么小狗先死而人后死?
2.这则故事涉及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活动1〕 方案及步骤:
实验一:观察CO2的颜色、状态、气味。实验二:如右图,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硬纸板将两支蜡烛隔在一边,将CO2气体从另一边慢慢倒入容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三:如右图,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注:闻气味的方法:打开瓶塞(盖),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现象及结论:
实验一: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实验二
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分析: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实验三
现象:塑料瓶变瘪。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活动2〕 方案及步骤
实验四:将吸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试管底部吹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五:
1.向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一中滴加稀醋酸,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 2.将吸管伸入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二底部吹气,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
3.在酒精灯上对试管二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注:1.石蕊溶液呈紫色,实验室中常称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也不能使石蕊变红;
3.对试管加热时,试管夹距试管口1/3处,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试管口不可对人,加热前要预热。现象及结论: 实验四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验五
试管一:石蕊试液变红色
试管二: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加热变色后的试管二:溶液重新变为紫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的
酸性物质不稳定,发生了分解。
二、CO2的化学性质
1.CO2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a(OH)2= CaCO3↓+ H2O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常用该原理检验CO2 4.CO2与水的反应 CO2+H2O== H2CO3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5.CO2与碳的反应
高温
CO2+C==2CO 小结: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CO2的化学性质
1.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3.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 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4.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和水。CO2+ Ca(OH)2= CaCO3↓+ H2O 5.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高温
CO2+C==2CO 揭秘屠狗洞?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人是否可以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吗?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信息,正确的是()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 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在实验室通常用: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④紫色石蕊溶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的气体。为区别下列三组气体,请你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的编号填在相应的空格中。(1)区别氧气和氮气选________。(2)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3)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
三、CO2的用途
1.灭火
2.固体CO2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可做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3.作化工原料,如制取化肥、汽水等
4.CO2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棚里作气体肥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温室有两个特点:一是温度较室外高,二是不散热。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 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五、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拓展训练
1.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2.向含有氢氧化钙7.4 g的石灰水里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能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待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处各系上一小块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中部的白磷悬于水面处,上部的白磷露在烧杯外,结果只有水面处的白磷燃起来了。【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了而水中的没有,这就说明物质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水面上的白磷与烧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气中,而烧杯外的白磷下面没有热水,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说明物质要燃烧还得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2.木头着火时,通常泼水可以熄灭,为什么?
3.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同是燃烧,但现象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
燃烧的特殊现象——爆炸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看到:
1.氧气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的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爆炸的危险。【引入】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燃烧的现象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就是
【板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白水县雷村乡中
石峰涛
第七单元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五 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说明:
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5.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化学肥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题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一概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欣赏农村美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可以引起悬念,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过渡〗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多彩多姿的植物给美丽的自然画卷,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 当家。”我们在生物中学过“农家肥”,今天我们学习化学中的化学肥料。
【讲解】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有十六种。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氢、氧,它们来源于空气和水;需要量较大的是氮、磷、钾,它们需从土壤中吸收。但土壤中又缺氮、磷、钾。所以出现了18世纪中期出现了以化学方法合成的含氮元素、磷元素、钾元素的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料。
(二)合作 交流 解读 探究
(一)-----常见化肥简介
氮
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氮肥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氮的作用: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不缺氮肥和缺氮肥的植物。【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氮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讲解】缺氮表现:叶片绿色减淡。缺氮后果:产量品质降低。【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讲解】常见的氮肥---先介绍尿素和氨水。
【启发】前面学过的两种原子团离子中含有氮元素,是哪两种?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NH4+和NO3-【设计意图】巩固前面知识。
【讲解】常见的氮肥---介绍作化肥的铵盐和硝酸盐。
磷
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磷肥
〖多媒体展示〗磷的作用: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多种化合物组成元素。
磷肥的作用:可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缺磷肥的植物和果实。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磷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讲解】生长迟缓,产量降低,穗粒少而不饱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讲解】介绍常见的磷肥和本地以前常用的磷肥。强调过磷酸钙为混合物以及它们的颜色和水溶性。
钾
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钾肥
〖多媒体展示〗钾的作用: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使植物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缺钾肥的植物和果实。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磷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讲解】叶尖及叶缘发黄,甚至叶肉坏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讲解】介绍常见的钾肥和本地常用的钾肥。【讲解】介绍草木灰
来源百度: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称草木灰。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为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所以是凡植物所含的矿质元素,草木灰中几乎都含有。草木灰不能与农家肥、铵态氮肥混合施用,以免造成氮元素挥发损失;也不能与磷肥混合施用,以免造成磷素固定,降低磷肥的肥效。
复合肥料
【学生活动】阅读有关复合肥料的段落,了解复合肥料的特征。学生知道书写化学式。【讲解】营养元素:N P K 〖多媒体展示〗常用的复合肥---磷酸铵(磷酸二氢铵和磷酸氢二铵的混合物)
硝酸钾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书写常见复合肥化学式。
【设计意图】了解复合肥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讲解】优点:同时均匀供给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
展示有机肥及与无机肥配合使用的农作物。
【讲解】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可使农作物提早成熟,色泽鲜艳。【设计意图】培养引导学生关心农村、关心农业、关注潼南本地发展。
(三)合作 交流 解读 探究
(二)-----化肥、农药的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1页。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为什么会带来土壤、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交流】辩证地看待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有利:提高粮食产量。
不利: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设计意图】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四)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之课堂练习
〖多媒体投影〗自主练习1.〖多媒体投影〗如何鉴别铵盐
2.〖多媒体投影〗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的区别
(五)课堂总结 反思提升
氮肥、磷肥和钾肥,它们分别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一旦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作物就会出现某种症状。但是不同农作物既使缺同种元素,也会表现不同症状。总之一句话:氮管叶,钾管根,籽粒不饱满去找磷。但化肥的使用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合理地使用化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及总结、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教材第84-85页,第1题(2)、第2题、第3题。【设计意图】课后反思与提高。
【课后活动与探究】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设计意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