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回顾课文:文章的主人人物是谁和谁:(板书:吴王 少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过渡:学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什么命令?请说 “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到这个故事,标出来。

二、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

(指生读故事;出示这段文字)

2、了解故事:

(1)在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 蝉、螳螂、黄雀、(学生说,教师板书)(2)它们各自在做些什么?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3)想想它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4)蝉、螳螂、黄雀,它们只顾到眼前的美食,却不知道身后的什么?

3、出示词语、讲述故事

(1)

蝉 悠闲 自由自在(却不知道)(2)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a 指名读 齐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根据这几组词语,自己来练讲一遍故事。b 自由练习讲故事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指名两名学生讲故事。)

3、教师引出成语: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学生说 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少年的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生动、有趣、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小黑板学生齐读故事)

三、引导探讨“道理”:

1、过渡:少年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直接说明少年用意的句子。

2、指生回答。交流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2)引导:请结合刚才的故事,想一想: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

(3)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多指生说)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指导朗读:是啊,多么深刻的道理,师引读: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一心想着„„(学生接读)

3、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了,那吴王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3)吴王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悟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第一段想一想。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吴王和和蝉、螳螂、黄雀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指生说)

4、引读最后一小节:想到这儿,吴王连声说——(生接读)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四、感受少年形象

1、过渡:少年为什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去劝吴王,而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生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少年不仅故事选得妙,而且他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请你快速默读2-8自然段,细细品味少年的言行,标出有关词语,思考一下妙在哪里?

2、生按要求读文。

3、交流

清晨:时间选的好 弹弓:道具用得妙 王宫花园:地点选的好

有意思:抓住人的好奇心。

转来转去:沾湿:引起吴王注意;起得早 毫不介意:一个爱国的少年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有耐心

3、少年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吴王。想象少年说话时是怎样的神情?想象一下,吴王下死命令在先,少年稍有不慎,便会有砍头之危险,面露怎样的表情很重要!(镇定、若无其事,故作神秘)

4、请同学们用心揣摩一下当时少年跟吴王的神态、心理,同桌分角色练一练。读一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练习——指读)

5、小结:这位少年勇敢、机智、聪明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六 拓展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事。(实例分析:雾霾天气)

小结:他们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我们以后该保护环境 小结:我们以后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六、作业 小故事,大道理,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寓言故事,把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板书设计螳螂捕蝉

↑ 只顾眼前利益

螳螂

↑ 不顾身后祸患

黄雀在后

吴王 少年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回顾课文:文章的主人人物是谁和谁:(板书:吴王 少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过渡:学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什么命令?请说 “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到这个故事,标出来。

二、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

(指生读故事;出示这段文字)

2、了解故事:

(1)在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

蝉、螳螂、黄雀、(学生说,教师板书)

(2)它们各自在做些什么?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3)想想它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4)蝉、螳螂、黄雀,它们只顾到眼前的美食,却不知道身后的什么?

3、出示词语、讲述故事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却不知道)(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a 指名读 齐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根据这几组词语,自己来练讲一遍故事。b 自由练习讲故事(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指名两名学生讲故事。)

3、教师引出成语: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学生说 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少年的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生动、有趣、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小黑板学生齐读故事)

三、引导探讨“道理”:

1、过渡:少年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直接说明少年用意的句子。

2、指生回答。交流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2)引导:请结合刚才的故事,想一想: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3)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多指生说)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指导朗读:是啊,多么深刻的道理,师引读: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一心想着„„(学生接读)

3、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了,那吴王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3)吴王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悟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第一段想一想。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吴王和和蝉、螳螂、黄雀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指生说)

4、引读最后一小节:想到这儿,吴王连声说——(生接读)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四、感受少年形象

1、过渡:少年为什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去劝吴王,而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生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少年不仅故事选得妙,而且他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请你快速默读2-8自然段,细细品味少年的言行,标出有关词语,思考一下妙在哪里?

2、生按要求读文。

3、交流

清晨:时间选的好 弹弓:道具用得妙 王宫花园:地点选的好 有意思:抓住人的好奇心。

转来转去:沾湿:引起吴王注意;起得早 毫不介意:一个爱国的少年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有耐心

3、少年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吴王。想象少年说话时是怎样的神情?想象一下,吴王下死命令在先,少年稍有不慎,便会有砍头之危险,面露怎样的表情很重要!(镇定、若无其事,故作神秘)

4、请同学们用心揣摩一下当时少年跟吴王的神态、心理,同桌分角色练一练。读一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练习——指读)

5、小结:这位少年勇敢、机智、聪明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六 拓展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事。(实例分析:雾霾天气)

小结:他们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我们以后该保护环境

小结:我们以后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六、作业

小故事,大道理,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寓言故事,把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板书设计

↑ 只顾眼前利益 10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

螳螂

↑ 黄雀 ↑ 少年 不顾身后祸患

第三篇:苏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范文模版)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师:螳螂和蝉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螳螂捕蝉”故事的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3.讲讲螳螂和蝉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螳螂 蝉 黄雀

四、细读“螳螂捕蝉”的故事。

1.用“——”划出你认为最有道理的那句话。

2.指名回答,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

3.填写图表,体悟成语的意思。

师:他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同桌交流。独立填表。

一心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从哪里看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教学预设: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抓住描写“螳螂”“蝉”“黄雀”动作神态的词句,品味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小组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起因: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不准别人再来劝阻;经过: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阻吴王;结果: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第四篇:10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教学过程】

三分钟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师:在课本上有两幅插图,我们来看一看,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仔细阅读插图。

师:同位同学交流一下,图上有什么,他们正在干什么? 生:同位交流。

师:图上有——(指名回答或齐回答)生:蝉、螳螂、黄雀、少年„„

师生交流:蝉在悠闲地唱歌;螳螂正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正伸长脖子要啄食螳螂;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黄雀„„ 师:你们看的真仔细,谁能用语言具体描述一下,没信心,可以看看书上相关的内容。

生: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书)。师:教师引读第九自然段。你们能不能看图来描述一下《螳螂捕蝉》的情景呢?

生:学生绘声绘色描述。

师:其实螳螂捕蝉这个成语还有下半句,我相信你们的能力,下半句是„„

生:学生齐回答“黄雀在后”

师:师板书 黄雀在后,师补充:这是个八字成语,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八字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参照对比,感悟寓意

师:这又是个寓言故事,大家知道,一个寓言故事揭示一个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回答)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蝉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隐伏着祸患又是什么?螳螂呢?黄雀呢?这个寓言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事情要全面。生:要瞻前顾后,不要见利忘义,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就是全盘考虑问题。

师:好一个“全盘考虑”你的深谋远虑精神一定会助你走向成功。师:春秋时期,有一位少年却用这个故事挽救了自己的国家,避免了一次战争。具体过程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吴王、少年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默读课文思考。

生:吴王:固执(又有学生补充吴王知错就改)、主观、专横;少年:勇敢、机智、有勇有谋„„ 师:说说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们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乘虚而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

师:我来采访一下,如果你们是吴王?为什么非要攻打楚国呢? 生: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一方,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时期,谁厉害谁就称霸一方,既然吴国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为什么到嘴边的肉不吃呢?所以吴王说“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体会吴王的霸道、专横、固执„„

师:你感受到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如果你们是那些大臣,还敢不敢去劝阻?反衬少年的勇敢 生:不敢,怕被杀头。

师:可是有一位少年却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做的,让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可以加上动作。

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说明了什么? 生: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我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师:引读4至8自然段,“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吴王来了兴趣,„„

师: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指名说)

生:明白了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吴国可能被其它诸侯国灭掉。(“恍然大悟”可见吴王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吴王还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不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说得真好)

师:吴王眼前的利益是—,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学生回答)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向吴王的这样的人呢?

生:举例有的同学整天不学习,沉迷网络游戏;有的企业老板为了自己利益,掺假造假;还有的企业大肆污染环境,不计后果„„ 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俗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

生:大臣们的劝阻是直接劝的,是直劝;而少年是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来间接劝吴王,让吴王看清了攻打楚国是弊大于利,这是智劝、巧劝。

师: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刘向的《说苑.正谏》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利益 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越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第五篇: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从寓言故事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的《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吗?谁能说说自己知道的这些寓言故事?你们发现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这些故事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请同学们举起右手的食指跟随老师书空。(师板书,生书空:螳螂捕蝉。)同学们观察一下“螳螂”这两个字,如何记住它们的音、形?(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读音和字形。)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两个,同桌互查。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预备,齐——

二、初读感知:

1、师: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蕴涵着怎样深刻的道理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去自由地、响亮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想,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

(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2、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屏幕上有些词语,自己练习一下。(生自由读大屏幕上词语——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等)师:谁来读读?请你(指名一生读。)(生读)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有一个字我觉得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请你。

生:乘虚而入中的“乘”应该读第二声,这个词读作:乘(chéng)虚而入。师:正确,请你教大家读一遍这个词语。(生带读,大家跟读:乘(chéng)虚而入)这个字还有一个音,谁知道?(shèng千乘之国。乘:shèng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dài王。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比较高水平的人叫dà王,对国王,应该叫dài王。)

师: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这些词语。横着读。预备,齐——(生齐读。)

3、师:好极了!课文中这几个句子你能读好吗?我们试一下。(大屏幕出示第一句。)师:这是第一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读到重点词语,语气要怎样?(加重)

师:谁来试试?指一名同学朗读。(——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读得真好!再看下一句。(放幻灯片:大屏幕出示第二句)来,自己练习一下。(生练读)师:谁来试试?

(一生读大屏幕上出示的第二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读得很流利!再看第三句。(放幻灯片:大屏幕出示第三句)来,自己练习一下。要读出吴王的语气哟!

(一生读大屏幕上出示的第三句——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你真有点儿吴王的风度。指名逐段读课文。(学生读课文)

三、精读品悟:

1、师:课文到底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用简要的话说说。(生默读课文)

2、师:谁来说?请你。

生一:吴王见自己的兵力很强大,想攻打楚国,大臣们都很反对,可吴王很固执,下了死命令,谁劝阻就要杀掉谁。有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什么办法呢?

生:就是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师:结果呢?

生:结果吴王觉得不应该攻打楚国,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3、师:三句话,简简单单,起因、经过、结果清晰明了。有谁能用上刚才学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这四个词语讲述这个故事?

生:吴王想出兵攻打楚国,但大臣们认为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会不堪设想。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5、师:在文章里,我仔细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个词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文字直接写这个故事的?(生快速默读全文)

6、师:谁来说说在哪里? 生:在文章的第九小节。

7、师:读来听听。(生读。)

8、师:是这个段落。注意拱(gǒng)着身子,螳螂举起前爪的“爪”应该读“zhǎo”。到这里,这个故事讲完了吗?(生:还没有。)

9、师(指一举手学生):那你接着讲下去。(学生继续读第十和十一自然段。)

10、师:你更细心,目光更敏锐。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讲这个故事,这样合作: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故事,我读一小句,大家接读下一小句,到一个小标点,我们换一个角色。我们要读得快慢高低和谐,听起来才有美感,明白吗?(大屏幕出示完整故事。)

11、师(很有故事韵味地):花园里有一棵树,生:树上有一只蝉。(师生如此接读这个故事。)

12、师:这么讲故事,就有故事味儿了。按照这种方法,自己练习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自己练习读。)

13、师:咱们请两名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吧!你们同桌,好吗?你,第一段;你,第二段。准备。

男生:花园里有一棵树

师:好美的花园,动听的故事开始了!

(男生继续读完第九段„„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的身后呢。)师:好惊险的场面!

女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4、师:棒极了!你准是个故事大王!

15、师:故事讲完了,我来考考大家。在刚才讲的故事中,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呢?(板书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学生默读寻找。

16、师:这“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呢?请你。生:蝉想喝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师:这是蝉的利益和祸患。

生:螳螂想吃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准备打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蝉←——螳螂←——黄雀←——手拿弹弓的少年)

17、师:看来大家读懂了。我把这段话中句子的顺序重新调整一下,大家会看得更明白些。(出示大屏幕)你看,三句红色的字,一行蓝色的字。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8、师:这里有三句红色的句子,一行蓝色的句子,我们分组合作读一下,全班分三组,每组读一句红色的,每读一句红色的,请班长读一遍蓝色的句子。请问哪位是班长?

师:班长,你听明白了吗?好,合作读开始。

第一组: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班长: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如此分组合作读完了这四句话。

19、师:这样合作一朗读,我们就清楚了它们的利益和祸患了。大家再观察这张幻灯片,看这一张幻灯和上一张蓝色的字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请你。

生:上一张蓝色的句子中是“它”,这句子中是“它们都”。

20、师:我们再来合作读一遍,每个小组还是读刚才的句子,那最后一句该如何读? 生:齐读。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句话是对它们三个红色句子的总结。)

师:好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就这样合作读一下,最后的蓝色句子我们齐读。生按照商量好的方式分组合作读。

21、师:是啊,它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身后隐伏的祸患。这就是少年讲给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完了,可少年的话没有说透,我们来帮他把该说的话说出来(出示填空题)。

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正如();正如();

如()。您只看见了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生自由练说后指名填空。)

22、师:有谁愿意来填一下这个空?学生填一个空,老师点一下鼠标,把幻灯片上的空填上。生: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正如蝉想喝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后面;正如螳螂想吃蝉,却没有注意到后面有只黄雀想吃它;正如黄雀想吃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您只看见了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楚国←——吴王←——其他诸侯国)

23、师:嗯,真不错!我要是吴王,我会听你劝的。我们一起读读少年最后想要表达的意思吧!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但这段话少年说给吴王听了吗?(生:没有)

24、师:少年只是给吴王讲了这个故事而已,这个故事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螳螂捕蝉—— 生齐答:黄雀在后。

师:呵,都知道了!谁能把后面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来,这位同学。一同学上讲台板书“黄雀在后”四字。

25、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这八个字)

26、师:少年为什么不把这段话说给吴王听?直接说不就完了嘛!请你。生:吴王下了个死命令。

27、师:什么叫“死命令”?(生:不能改变的命令。)

28、师:是一个什么命令?(生:谁劝我,我就处死他。)

29、师:处死就是——(生:杀了他,让他掉脑袋。)30、师:所以,少年不敢直接把这段话说给吴王听,他怎么做的? 生:讲了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这个道理。

31、师:什么道理?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32、你会讲这个故事了吗?现在我们请一位故事大王再来讲一下这个故事。(放带有寓意的幻灯片)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玩——

(生接着讲故事)生: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玩,看见一棵树上有一只蝉„„(学生讲完,再一步步引领学生由故事领悟寓意。)我们一起讲讲讲这个故事吧,点击幻灯片引领学生由故事领悟寓意。

你若是吴王,你会听他的劝告吗?那吴王最后改变主意了么?他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33、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大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组读作者的话,二组读吴王的话,三组读少年的话。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学了一个什么寓言故事?学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我们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

2、师:我们今后做事,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要有长远打算。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放学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好吗?下课!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蝉←——螳螂←——黄雀←——手拿弹弓的少年 楚国←——吴王←——其他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张文伟 时间:2015年4月9日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

    10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

    《螳螂欲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初步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 】 10.捕螳螂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4、书写生......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 “恍然大悟”的意思。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