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时间:2020-02-17 17:1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一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醒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

4.利用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

《螳螂捕蝉》课件、相关学习网站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体现了教学多元化。整节课围绕“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质疑—读懂故事—体会联系—感悟形象—迁移内化”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理解课文,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螳螂捕蝉”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智慧的成语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走近她。(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齐读课题。什么是螳螂?(指图,介绍)那么,“螳螂捕蝉”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指名分节次朗读课文,纠正误音,读通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吗?用一到两句话概括。

三、自主质疑,明确目标

1.多媒体出示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自由读,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交流质疑

3.多媒体出示整理、归纳的三个问题:

(1)少年说了哪番话?

(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3)大臣、少年都劝吴王。大臣劝,吴王执迷不悟,少年劝,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1.少年说了哪番话?指名找出,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蝉 螳螂 黄雀

3.蝉、螳螂、黄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这“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什么呢?

出示蝉、螳螂、黄雀、少年的位置图(板书用箭头画出),指名学生说他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4.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五、讲解局势,体会联系

1.我们被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吸引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吴王“恍然大悟”。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2.多媒体出示《春秋列国图》,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再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假如你是吴王,“悟”了什么道理呢?

3.吴王一心想去攻打楚国,却没有顾到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追问:怎样的后果?(国破家亡、吴国灭亡、百姓生灵涂炭)

4.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小结板书:楚国←吴国←诸侯国

六、品味“巧劝”,感悟形象

1.小组讨论:从课文可以看出少年是什么样的人?

2.全班讨论,预设:

A勇气可嘉、爱国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B足智多谋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3.少年以他的机智、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想夸奖夸奖他?谁来夸一夸他?

七、总结全文,迁移内化

1.故事这么精彩,不讲出来多可惜啊!你能根据板书和自己的了解把课文复述出来吗?

2.指名复述,评价

3.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阅读它们,能使我们收益匪浅。

推荐同学们以下两个网站,课后阅读寓言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你阅读的寓言故事的大意,以及你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蝉← 螳螂← 黄雀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

第二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各是什么?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螳螂捕蝉 诸侯国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2、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了解学生初读感知情况

(1)故事发生在“第二天清晨”。地点在“王宫花园里”。

(2)故事中出现了人物有大臣、吴王、少年。主人公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3)故事的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一些大臣竭立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经过:少年创造机会,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这件“挺有意思的事”;结局: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是:“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行的。

4、学生同桌间说一说故事的梗概。

5、指名说说故事的梗概。

四、解读故事的因果

(一)解读故事的前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一说。

(1)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先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再写一些大臣反对的理由;最后写了吴王的固执己见,并且还以处死相威胁。

(2)一些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做到了一分为二。或者说是,既考虑了“利”,又顾及了“弊”。权衡“利”与“弊”,“弊”明显大于“利”。所以一些大臣持反对态度。

(3)“取胜的希望很大”,表明取胜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获取胜利,仍然存在不能获取胜利的可能性。

(4)“虽然„„但„„”、“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表明了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出兵攻打楚国的充分理由。

(5)如果吴王是一个理智的、开明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6)可事实上,他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谁敢”和“处死”,写出了吴王的固执己见、独断专横,凶狠残暴。

(二)解读故事的后果

1、自由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3、学生思考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4、交流:

(1)“恍然大悟”写出了吴王从少年所讲的一番话中得到了启迪。

(2)“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是吴王对少年的赞叹。

(3)吴王为什么会“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小结设疑

请学生将故事的“前因”与“后果”进生比较,激发阅读探究的欲望:那么多的大臣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竟然“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少年运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在哪里?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准备攻楚 经过:螳螂捕蝉 结局:恍然大悟

第三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舒城县干汊河镇顺河小学 王 敏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 “恍然大悟”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 :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道理。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你觉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弄清课文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2.指名读。3.师生评价。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1.完成习字册描红。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所说的话。(2)你自己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固执”可以看出吴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会听大臣们的建议吗?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直接劝说,让吴王感到没有威严,所以失败。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用一个故事来“智劝”,既维护了吴王的面子,又令吴王茅塞顿开。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的一些寓言故事或者是成语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螳螂―――蝉(黄雀在后)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第五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说苑》

教学目的: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我们在这学期已经学习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

(明确:①多读。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③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④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1、由学生把预习时通过查字典找到的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再要求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字词的理解。

(1)分别指定学生逐句朗读,指出句中自己预习的重点词的意思,再逐句翻译。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3、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4、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5、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生齐答)。

(教材的译文翻译成“你讲得很好!”似乎不完全,吴王当时不仅在感叹少孺子讲得好,同时也感叹少孺子的办法想的好,也为自己没攻打楚国而庆幸,一个“善哉”包涵了多重含义。当然,面对初一的小孩子,也完全把当时的情况简单地解释一下,说成“你讲得很好!”)

四、总结全文

教后记:

下载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2. 我们在使用“螳螂捕蝉”这个成......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落旗河小学孙毅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 11 册《螳螂捕蝉》 授课教师:李敏(北京市东辛房小学 小学高级) 教学目标: 1. 借助字典和注释及课文内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课前: 5、6、7、8字成语。同学们,都听说六(1)班同学个个满腹经纶,今天我就想来难为难为你们。我们经过了几年的学习,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吧,谁来说说。(世上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十课: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淮安市楚州区上河中心小学:陈超邮编:223239 【教材简解】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诗文精粹”,还安排了《三打......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观察板书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课题中游三个字带虫旁),可见这故事和两种昆虫有关,这题目是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成语还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吗?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