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情境教育_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1:2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吉林情境教育_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吉林情境教育_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最终版)》。

第一篇:李吉林情境教育_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最终版)

李吉林情境教育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作者:施建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簇拥”、“静寂”、“操纵自如”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用确切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背文中精彩语段。

情感目标:

感受威尼斯小艇独特的美,在情境中体会小艇在水上城市威尼斯航行时的情景及美感,领略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教学准备]

1、威尼斯风光短片

2、小艇模型

3、两份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你们知道威尼斯吗?对,威尼斯是一座城市。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 威尼斯的小艇

2、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3、刚才大家提出了不少问题,遇到问题有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来寻找答案。比如刚才有的同学想了解威尼斯,就可以通过查阅有关的资料来解决。我给大家找了一份有关威尼斯的材料,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要求读的时候能抓住要点,并且有一定的速度。下面就请大家阅读资料一。

学生阅读介绍威尼斯的小资料。

二、学习第1小节

1、读完了吗?这份资料中的什么最让你惊讶,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威尼斯有118个小岛,117条水道,401座桥梁)

2、威尼斯竟有一百多条水道,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呀!难怪威尼斯被称为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板书 世界闻名

3、这一百多条水道有横的,有纵的(画河道),交叉在了一起。因为河道多而密,所以小艇就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些内容都写在了课文第1节里呢,我请位同学来读第一小节。

指名读第一小节。

4、读这一小节,我们应该把能体现威尼斯城的特色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特殊地位的词读突出来,比如哪些词?(世界闻名、水上、主要等)我们再一起把第1小节读一遍。

学生齐读。

三、范读

1、刚才大家围绕课题提问时,就小艇提出了许多问题,大家对小艇挺感兴趣的。现在老师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威尼斯的小艇。

教师范读全文。

四、学习第2小节

1、听了介绍,你们觉得这威尼斯的小艇怎么样啊?(非常美、有特色)昨天,在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的时候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就是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用纸做或画一艘你想象中的威尼斯的小艇。小艇“造”出来了吗?大家相互看看。谁愿意把你的小艇驶到这威尼斯的河道里来的?

学生交流,上讲台粘贴。

2、同学们设计的威尼斯小艇各具特色,都挺美的。那么真正的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呢?有人去威尼斯旅游,带回一只威尼斯小艇的模型,想看看这只来自威尼斯的威尼斯小艇吗?

出示小艇模型。

3、你们觉得这小艇像什么?(像新月,像独木舟……)你们跟课文作者想得一样。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马克•吐温这位著名的作家,他是怎么描绘这小艇的?我请一位同学读第2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着看看小艇。

指名读第2小节。

4、你觉得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学生回答。

板书:像……像……仿佛……

5、这一节真把这小艇给写活的了。那如果我们去掉这些打比方的话,会怎样呢?我们去掉这些话读一读。

学生去掉比喻部分读第2小节。

6、感觉如何?(太一般)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得注意把这些打比方的部分读好。

学生齐读第2节。

五、学习第3小节

1、小艇是这样的别具一格,充满情趣,看着这样的小艇,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是愿望呢?(真想乘上小艇,体会坐艇的乐趣,观赏威尼斯的风光。)

2、谁见了这小艇都会产生坐一坐小艇的迫切愿望。既然这样,我们就进行一次威尼斯之旅,一起走进威尼斯,领略迷人的水城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小艇。

据说,秋季是去威尼斯旅游的最好季节。我们坐上飞机,经过长途飞行,终于来到威尼斯。下了飞机,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城里,水边停着许多小艇,(你们看——(出示多媒体画面)小艇正等着我们呢!我们立刻登上小艇。这四排不就是四只小艇吗?不过,光有小艇、乘客还不行,少什么?对,得有船夫。谁愿意当船夫的?我们坐在小艇里那软软的,像沙发一样的皮垫上,真舒服!小艇沿着水道航行,我们朝窗外望去,威尼斯奇异的风光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放录像。

3、威尼斯的景色怎么样?这一路游下来有什么感受?(太美了,景色很独特,令人陶醉)坐着小艇游览水城,真是有看不完的美景,说不完的情趣啊!我们一起把第3小节读一遍。

学生齐读。

六、学习第4小节

1、我们的小艇驶进了一条繁忙的水道,来来往往的小艇很多,水道十分拥挤,我们真为船夫担心啊。在这样的情况下船夫是怎么驾船的呢?请男同学把第4小节读一读。

男生齐读。

2、船夫的驾船绝技真是令人叹服啊!下面我请同学们都来当船夫,前后四位同学一组,用铅笔盒当其他船,以桌面为河道,驾着你们的小艇,对照着课文,边演示边说说自己是怎么驾驶小艇的。注意,要用第一人称来说。

学生在课桌上演示。

3、下面我请一位船夫到前面来,驾着这只小艇在这水道里演示一下自己的绝技。边演示边说。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我们看到船夫高超的驾船技术,禁不住也想夸夸他。假如我就是驾驶小艇的船夫,你们夸我,该怎么说呢?可以说说,遇到什么情况,我们怎样,而你却怎样。

学生用第二人称夸船夫的驾驶技术。

5、下面我们一起读第4小节,注意把能表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的词读重些。

齐读第4节。

七、讲第5小节

1、不知不觉,小艇靠岸了,乘客们开始下船,这时我们发现乘客中有不少是威尼斯人,那么,这些威尼斯人是干什么的呢?他们乘着小艇去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第5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5小节。

2、课文中讲了哪些人乘船去干什么?(商人做生意、青年妇女高声谈笑、孩子由保姆带着去郊外、老人去教堂)

3、请前后六位同学表演一下这一小节的内容,一人做小游客,其余五位扮演小艇上的威尼斯人,有商人、保姆和孩子、老人一家,表演时我们得注意各种人的特点,比如,商人是“夹着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孩子呢?(由保姆伴着)老人呢?(夹着圣经带着全家去教堂做祷告)他是什么样的神情呢?(庄严)。我们从小要学会与外界交往,即使在国外也不能胆怯。应该主动地迎上去和他们聊聊。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下面演演看。

学生分组表演。

4、下面,我先请三位同学来做小游客,谁来?那么谁来做商人呢?保姆和孩子谁来?最后是老人一家,谁来?

学生表演。

5、我们一起把第5小节读一遍。

学生齐读。

6、除了书中介绍的以外,还会有哪些人坐着船去做什么呢?

(教师、邮递员、医生、学生、工人……)

7、看来,在威尼斯,无论是谁去做什么都离不开小艇。

八、学习第6小节

1、白天,人们乘坐着小艇去忙着做各自的事,那么夜晚呢?我请位同学读第6小节。

指名读第6小节。

2、我们再一起读一遍,1、2两句我们轻声齐读;3至5句女生轻声读。

3、每当深夜,威尼斯的一切都处在静寂之中,这时的威尼斯是什么样的,我请男同学把第6小节后三句话读一读。

男生轻读。

4、我感觉威尼斯的深夜才是威尼斯城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全班轻读。对于威尼斯夜晚的迷人景色,我想同学们读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听老师把这个片段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朗读《威尼斯之夜》片段。

5、让我们在一起把第6小节读一遍,要把威尼斯之夜的美读出来。

齐读。

6、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夜晚的寂静都与什么有关?(小艇)

九、通读全文,总说感受

1、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威尼斯船歌的钢琴曲,轻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放乐曲带,学生在乐声中轻声读课文。

2、我们的威尼斯之旅该结束了。当我们乘坐着离去的飞机飞到威尼斯城上空,鸟瞰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十、读背片断

最后,请同学们将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学生自由读背。

第二篇:李吉林情境教育

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李吉林

一个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了50年的小学老师,能出“文集”,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事。我非常感谢我们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部、省、市各级领导,感谢在座和没有能到会的许多热心专家,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还要感谢我钟爱的儿童。

一、教育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易于找到规律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以及“情境课程”,一个课题做了28年,至今始终不喻。我这股子韧劲从何而来?

我出身贫寒,父亲很早就病逝,母亲是一个有初中文化的妇女。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并没有多少欢乐的记忆。母亲年轻守寡,她对命运的不屈给我很大的影响。母亲从不絮絮叨叨地教训我,限止我。因此,我虽然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但母亲给了我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小时候,我是个像男孩一样的调皮女孩。为了享受助学金,我考上了女子师范。在女师,我的老师都是修养很深和颇有见地的文化人。在女师的日子里,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学,对艺术以及体育方面的爱好,并且受到很强的专业思想的教育,这为我教好孩子,以至后来进行情境教育的探索都作了重要的铺垫。所以,我写过一篇散文《女师,我成长的摇篮》。

1956年,在我的同学纷纷走进大学的时候,我为了照顾母亲,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年,我自己都吃惊我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是1966年到1976年,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十年的折磨。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我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我可爱的小学生。

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小平同志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的春天。我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

走进一年级的教室,孩子的眼睛告诉我,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怀有无限美好的憧憬。一年级孩子真是带着幻想走进了小学的。但是,当时那种单调的抽象的符号的学习,从形式到内容显然是让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一年级孩子真切感受到“上学真有意思”“语文课真有趣”,我开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在探索的实践中,我感悟到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通,我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激起儿童的情感,教学常常可以进入沸腾状态。我开始认识到儿童的认知活动有情感伴随必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我概括了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觉得具有普遍意义,觉得情境教学不仅是属于小学语文的,它同样属于小学各个学科,于是情境教学顺乎自然地拓展到其他学科。12年后,到1990年开始情境教育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我怀着对儿童的一种至爱,不停地思虑着,琢磨着。我强烈地感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灿烂的。作为他们的老师理所当然地让他们享受教育,而不是因为教育给他们带来苦恼、压抑,甚至是灾难。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连同我自己也是可以和星星、月亮和大树公公、野花妹妹对话的。处在这样的状态时,常常会想出许多很美妙的设计,酝酿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于是,我想到为儿童构建一个宽阔的、开放的,适宜他们成长的,促进他们发展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但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构建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时,我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于角色效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去设计。情境教育的实施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这让我感悟到: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容易找到规律;符合了规律,就会有成效。

二、课程改革必须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

至于“情境课程”的提出,并非我的初衷。实验一步步发展着的时候,因为儿童发展的需要,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情境课程是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实验起步时,我感到小学语文单靠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学不好的。我就着手编写补充教材,开始了早期阅读。到孩子毕业时,他们读过油印的10本补充教材,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培养了阅读兴趣。那时候我又觉得小小的课堂太封闭,我就定期带孩子走向田野,走向小河畔,走向大江边。菜地里、瓜棚下、小林子中、星空下,留下我和孩子们许多身影和足迹,野外成了孩子们留恋的课堂,这就开发了野外教育课程。于是就有了观察情境说话、写话,观察情境作文的教学内容;到了第二轮,为了减少幼小之间的坡度,开设了幼小衔接的过渡课程。同时,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从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这一直线序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正是这单一的课程结构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于是,我强调汉语拼音在运用中巩固。改变课程结构,提出“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单一的结构丰富起来,使直线的序列变成螺旋上升的序列。这就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丰富了启蒙教育。到了中高年级则采取了“四结合”的大单元教学进行强化,把语文“读与写”、“课内与课外”、“人文与工具”、“语言与思维”融合在一起,较早地构建了大语文的课程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优化、丰富它的结构。

情境课程经过18年的开发、研究,一直到1996年我作了回顾和梳理,才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

(一)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

在探索与研究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科情境课程在各科教学课堂上展现出来的众多的勃勃生机和欢乐的场景: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思维;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地活动着,获取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明深刻。

五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上课时老师用简单的几句话引导:历经漫长岁月,人类创造出长方形公式,此后较快地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公式,由此证明古代数学家们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得到了启示。老师简短的导语,暗示了人类对这两个公式探究的历程。接着让全体学生都担当角色:“现在就请你们做古代数学家,屋前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出示画面),要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想出办法计算它的面积。”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这些“古代数学家”,他们拿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摆弄着,切割着,思考着,在古典音乐典雅的旋律中,他们专心思考,小声议论,大胆猜想,终于发现“我们可以运用长方形计算公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

从这里不难看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数学知识与生活与生产沟通了,变得可以捉摸,有情,有趣;情境的探究性,体现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学科特点;在生动的探究情境中,数学公式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思维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文化的审美的都融进来,数学变得丰富了。

在课堂上,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可以感受到情感产生的巨大能量。学科情境课程正是在情感的笼罩下,把知识整合起来,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我越来越深地感悟到,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一切知识,都产生于情境中,最终又回到情境中去运用,这是一条规律。学科情境课程体现了“儿童—知识—社会”的和谐建构。

(二)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在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对于课程论发展中突现出来的多元的、人文的思想,以及综合的理念,我都关注,并吸纳过来;叶圣陶先生关于课程综合的精辟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我很自然地将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的课程思想,进一步拓宽,运用到整个小学教育的多科教学中去。于是,我提出了“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各科教学协同”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主张,使各科教育在一个主题统领下,将教育与儿童活动统整起来,如《小蜜蜂行动》、《我们去寻找美》、《童话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科学的大门》、《我们与时光老人赛跑》、《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等这些主题都深受儿童的欢迎。

案例 在南通举办“世界港口洽谈会”期间,世界各地商人云集南通,我们适时举行了《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低年级的孩子漫步濠河,观察了解濠河边上的人文景观,感受濠河之美;高年级的孩子到长江边饱览浩荡长江的雄伟气势,孩子们在感受长江水美的同时,兴致勃勃地把长江,把家乡港口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他们还像小记者那样走进港口办公室,了解半个世纪来南通港的变迁;了解了长江北岸的南通与世界众多港口往来经商的路线,搜集了南通港口每年吞吐量的数据,运用数学进行统计,一张世界地图与可爱的家乡南通,在孩子的心中链接在一起了。活动中孩子们作为小记者写的报道,作为小诗人写的诗歌、儿歌,作为小画家、小摄影师画下的、拍下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他们还根据采集到的数字,自编数学应用题。孩子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身心俱适。每次活动后,孩子的各式作品挂满了教室、走廊和操场四周。那真是一个闪烁着儿童智慧火花的,绚丽多彩的世界。孩子们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终于看到了孩子是怎么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进行着符号操作,在快乐中,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才干。这与做单项习题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主题性大单元的情境课程中,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及至家庭和社会,在主题的导向下,各个学科相互迁移,相互补充,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使有限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深度、密度上得以拓展,强化教育的效果,儿童的素质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我觉得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不仅为课程的综合找到了出路,而且也体现了课程综合的优越性。

至于源泉区域、衔接区域过渡性情境课程在这儿就不详谈了。在某种意义上讲,情境课程也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道德践行提供了生动的情境。

从情境课程它独特的优势,我概括了情境课程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四大作用:整合的作用,熏陶的作用,启智的作用和激励的作用。

在情境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老师都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出了很多成果。师生都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中潜在着极大的创造性和热情,情境课程成了施展师生才干的广阔的平台。正如专家所预言的那样:情境课程是块富矿。我内心感到特别欣慰。

在情境课程的探索中,我认为课程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综合,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同时必须摆正发展与基础的关系,不可偏颇。所以我一直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

三、教育创新,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滋养

作为一线的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最大的短处就是理论的匮乏,而更难的是理论的概括。

(一)教育创新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

为了情境教育,我比在学校做学生时还要用功。情境教育必须有理论支撑,也必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论概括。例如:情境教育为什么在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获得高效能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琢磨、感悟和经验,我觉得有它的原理,在哲学中找到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则。同时又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我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确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时代总是不停地呼唤着我,我也是逼着自己往前走,终于概括出: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

例如,我概括暗示诱导原理时,就思考着: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为什么很快被激起强烈的情绪。我感悟到这是因为利用了无意识心理,形成了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是暗示诱导着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这种最佳的心理驱动,迅速推进教育教学活动,使儿童所学习的大大超出他们意识到的,理解到的。而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情境教育正是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使儿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暗示是怎么生成的?我又吸纳脑科学的最新成果,那就是:所创设的情境虽不在儿童有意注意的中心或焦点,但是处于边缘的形象、色彩、音响、节奏、语言等信息、符号,都可被直接吸收,儿童的大脑都可对全部感觉到的情境作出反映。优化的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而这些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运作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作用于儿童感官,更能强化信号。

情感驱动原理 概括出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发展过程。

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儿童的身心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使学生原本被动接纳的角色成了真正的主角。

再如,概括心理场整合原理时,我琢磨着:学科情境课程中,在课堂上学生反映的那种主动,表明一种“力”驱动着学生主动地,甚至是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我问自己,这种“力”是怎么形成的?暗示、移情、角色转换产生的“力”,融合起来又怎么表述?我便很自然联想到“场论”。无论是从我自己学习的“场论”的有关书籍与资料,还是从自己的实践或感悟中,我都非常强烈地意识到,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我还想到孤岛上的鲁滨逊,想以此是不是可以来反证,最后的结论是:生活空间无一例外地对心理发生作用。儿童进入的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这便是正诱发力,促使儿童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不增加负担、不受强制而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情境教育的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都是吸纳了现代心理学,暗示、移情、场论。角色转换原理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二)民族文化的滋养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关于“意境说”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

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到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阐述,其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它虽然原本是文学创作的理论,而我作为小学教育的探索者,则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我所设,而我觉得“意境说”的精髓可以为小学教育所用。“境界说”讲究的反复阐述的,我概括为4个字,那就是“真”、“情”、“思”、“美”,我以为这正是儿童教育所需。因此也很自然地影响了我的儿童教育观。

1.“意境说”讲究“真”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等篇中,突出了客观外物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他把感物与咏志结合起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我觉得这种近乎于朴素的唯物论的论述,实际上强调了生活的真实,提倡“写真”,反对那种“矫揉”、“雕削”。王国维则明确指出“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而儿童正是“真”人,教师应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真景物实际上便是生活的真实,因此在情境教育中,我们给儿童的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走进大自然,或走进社会生活,为儿童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世界。即使是在课堂模拟的情境,也是以生活的真实情境为模本,同样给学生以真切感。教育与生活相通,便是“真”的表现。真人真景激起真情感。让儿童在感受“真”中,在领悟“真”中长大,从“真”中酿造出“实”,从“真”出发,去启迪“智”,去追求“美”,去崇尚“善”。我觉得这无论对他们儿时的认知、情感,还是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以至对未来他们走进社会生活做真正的人,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讲究“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主张为情造文”。认为“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论述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所以在在情境课程中我把“情”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命脉,是教育的灵魂。提出了“以情为纽带”的操作要义,通过“情”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需求,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并在此期间受到熏陶感染。并从提出“缩短心理距离”,让儿童活动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以教师的真情“期待”衍化出学生的“自信”,把认知与情感,把学习与审美,把教育与文化,综合地体现出来。“情”在情境教育中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这在我的思想中是十分鲜明的。

3.讲究“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神思”的理念,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进入“神与物游”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我想,在一千多年前,心理学尚未问世,而刘勰却在他的诗论中如此深刻且明确地阐述思维、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实为可敬。

情境课程操作要义中提出的“思”为核心,这当然是根据心理学提出的。但是在情境教学诞生初期我就一再强调“想象”,把“意远”概括为情境教学4特点之一,则是受到“意境说”的影响,从中汲取了营养。“意境说”的借鉴,在具体的课程中,常常把儿童带入广远的境界中,让儿童伴随着情感进行思维活动,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把观察、阅读、习作与想象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表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显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让我深感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所以早在82年概括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时,就提出“以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把儿童的创造性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十分注重想象。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系列的想象性复述,想象性作文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创造性,这正是得益于“意境说”的启迪。

4.讲究“美”

刘勰在“情采”篇中就强调了“文采”。指出立文之道有三:一是形文;二是声文;三是情文。指出诗文应该是有形,有音,有色的。如“耀目的礼服”,“悦耳的音乐”。从“美物”──“美文”,讲究一个“美”字。王国维认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如此诗人从“真景物”的“外物美”连同诗人自己的“内修美”,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必然是“情以物兴,故辞必巧丽”。

“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阐述与褒扬,加之“美学”理论的启迪,让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用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创造性地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或创设,或再现,或优选的情境都呈现美感。实践告诉我:情境的美对儿童具有极大的魅力。我选择了“美为突破口”作为情境课程操作要义的第一条,进而又以“美”作为情境课程的追求的“境界”。教学的实践,让我进一步感悟到“美”是教育的磁石。由于美,我们可以摆脱各科教学的纯工具性的传统。美感的笼罩,使各科教学及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地的体现,“美”不仅滋润了儿童的心田,而且会呼唤儿童向往崇高而圣洁的境界。儿童不仅是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感受音乐美的耳朵,而且他们因爱“美”而鄙“丑”,最终使心灵变得美起来,“以美激爱”,“以美育德”。由此也为德育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美”是儿童最能快乐地接受的,是不会逆反,而且易于内化。由于“美”有启智的功能,我把“美”看作是催发儿童潜在智慧的土壤。这些认识都是在教育的实践中显示出来的。

经过对“意界说”的进一步领悟与思考,深感其博大精深,确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强调的情感的,审美的以及广远的意境,是国际上“情境认知”研究领域的空白之所在。所以后现代课程论者指出课程范式研究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并提出从东方文化中寻求课程与教学智慧,“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这是颇有见地的。我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哲学、心理学、美学,将中国古代文论大胆地运用于小学教育,收获多多。“意境说”的真、情、思、美引起我极大的共鸣,影响和构建了我的儿童教育观。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给予了我智慧的启迪与文化滋养,让我找到了“源”,寻到了“根”。总之,我觉得我们处在21世纪,我们的教育创新既要富有时代气息,又必须具有中国的印记,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蕴。

情境教育是我对教育完美境界追求的产物,28年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趟出一条小路,我深感:教育创新要下苦功夫,下细功夫,持久地下功夫。不过虽苦也乐,正是儿童和小学教育启迪了我的智慧,给了我充实的人生。不久前,百年校庆学校让我给学生题句话:美美的想,乐乐地做,每天有进步。其实,我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中我就是美美地想,乐乐地做,每天有收获。深感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与崇高的享受。

第三篇:李吉林情境教育

李吉林情境教育:为情所动 与世界教改相呼应

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定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今天,在国际课程领域,课程设计正在向主体学习与发展的所有可能空间渗透,以多样化和适应性的课程内容为给养的学习生态成为新教育的旨归。

尽管学习在我国教育研究界谈得很多,但是真正进入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域,其实做的还很少。原因之一就是,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研究参照系等方面还存在着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阻滞。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和践行者李吉林,将情境学习的思想拓展到课程设计与开发领域,独树一帜地构建了情境课程网络,成为既共享课程前沿发展的国际特征,又尽显东方之韵的中国课程新流派。

得知李吉林的《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一书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真是比我自己获奖还要高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外国学界友人:可以参与国际前沿对话的、完整的原创课程设计模型在中国诞生了!

《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记录了这一课程思想体系经过30余年的孕育和成长而凝聚的智慧、奋斗、理想、热望和信念。

与其他反映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著作不同,此书不是一部教育故事,而是给青年教育者的励志铭;此书不是小学教学的案例篇,而是关于儿童发展的多彩环境的富集;此书不是课程建构的中国式见解的列数,而是洞见人类学习真谛的教育家智慧的系统性阐释;此书不是中国情境教育学派课程体系的穷尽,而是21世纪新的学习范式下更多的课程创意实践的开始。

李吉林情境课程超越了以内容、时间或空间的单维或二维取向发展课程的隔断、线性模式,创造性地以儿童发展为主轴,实现了内容与时空在动态连续体上的统一;在“科目课程—综合课程”,“课内—课外”,“学前段—小学段”三维设计上进行旋转交叉,建立了包括四大领域的情境课程网络:学科情境课程(核心领域)、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综合领域)、过渡性情境课程(衔接领域)以及野外情境课程(源泉领域),建构了面向复杂学习的三维课程设计模型,这在课程理论上是一个独创性贡献。

“情”是李吉林情境课程的纽带,也是本书的灵魂。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为情所动”。好一个“情”字!正是这股“情”,支持着李吉林不懈地探索,创造性地将教育回归到本源,让智慧和美德真正融及和浸润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富于想象和创造的世界,是可以焕发人类生命力的世界。正是这股“情”,让李吉林始终有着一双儿童般的眼睛;她以真创境、以美激情、美情促智、德美一体的情境课程的建构,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身份,走出了实现这一追求的实践道路。

李吉林用“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揭示了情境课程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在我看来,李吉林情境课程还凸显了五个重要特征,与世界教育改革趋向相呼应。

特征之一:课程设计与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

李吉林情境课程凸显了这一世界新课程范式最为鲜明的标志性特征,并为“学习者中心”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情境课程始终聚焦“蕴含丰富情感、蕴藏着潜能的、活生生的儿童”;强调儿童是学与教的中心,在进行课程规划、活动设计和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均以学生为原点进行决策;主张充分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采用儿童喜欢的课程活动形式,将知识和技能加以整合,萌发儿童的道德成长。

特征之二:课程实施建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

持续的学习必须得到学习情境持续的支持。“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这些功能的运作是系统的、整体的、协同的;这一“有我之境”通过三环操作得到动态优化。一是经过“利用儿童的先拥经验”——“让儿童超越已有经验”——“营造和维持情境的激发性”的递进迭代,把学科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建立有机链接;二是,以对儿童“热烈情绪”的激发和维持为调控,系统地设计课程活动序列,给养儿童的主动参与,实现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角色效应使儿童自我形塑身份感,展开充分想象,在自主探索中培育社会角色的责任意识,成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特征之三:追求对儿童理解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让李吉林敏锐地捕捉到客观外物与“情”、“思”、“辞”之间的关系对于语文情境教学的重要启发意义;现代哲学以及教育实践更让李吉林察觉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儿童终身全面发展的巨大价值。她提出了“以思为核心”的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并追求课程实施在“理寓其中”的意境中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倡导通过创设一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情境(强调情感、审美及想象)来支持儿童进行理解性学习,鼓励儿童对文本内涵(如语文课程)、科学概念(如科学课程)、价值观审美观(如社会课程)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性的行动进而又促进了学习者更深入的参与、对知识更积极的运用和迁移以及更好的保持。

特征之四:促进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体发展

李吉林情境课程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强调儿童是认识主体和心理主体,还强调他们是生命主体和社会主体。儿童的理解和概念发展的水平在这几个维度上是整体地体现的。以情为纽带,求知、育德、审美、社会品质的发展融为一体。儿童“热烈的情绪”是情境课程的灵魂,是审美意境的最高体现,是儿童自主的本源。这种课程的结构及实施框架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在学生情绪、道德以及审美发展方面的差异)的关照,创造性和综合性地运用了儿童道德伦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原则、情感引导的“依恋和内化”原则,以及道德生长的“混合镶嵌的学习”原则。

特征之五:将正式环境与非正式环境中的课程加以整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为李吉林情境课程网络的“源泉领域”的野外学习是独具特色的非正式学习,是李吉林情境课程的一大亮点。野外学习这种方式调用了儿童学习的感知维度,体现了对儿童首先是生命(生物)主体的尊重,是对生命力给养源泉的恰切理解。我们看到,通过各种方式把校外经历和学习整合起来,达到了校内课程难以达到的深度及关联度。利用野外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进行综合教育的理想课堂,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整体性情境,使儿童的观察、思维与实践自然地融为一体,指向了对儿童多种素养(如语言素养、数学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体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审美道德素养、生活技能等)的整体提升,也为儿童个性的卓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四篇:威尼斯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实验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的阅读学习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读、思、画、议等手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的构造特点,领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读写“威尼斯、小艇、船艄、船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构造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驾驶技术。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国外走走。看,这是意大利东北部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板书)。她的周围被海洋环绕,有401座桥梁横跨在117条纵横交叉的河道上,连接118个岛屿,有水城、桥城、百岛城之称。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慕名前往,游览之后,他写下了《威尼斯小艇》(板书)这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一睹威尼斯独特的风光。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课文了,课文中的词语都认识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生读:艄 师:哎,请你再读一遍(船艄)师:一起读。生:船艄

意图:关注学生易错的字音。师:继续读(指名)纵横交叉(chà)

shāo

shāo师:同学们有不同读音吗?(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多音字)chā(交叉)chà(劈叉)

生„„叉chā

师:叉是多音字,叉这个字还有两个不常用的读音课下查一下字典。意图:这个字有四个读音,教师只关注了常用的两个,留下了两个让学生查字典,意在培养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师:唉,同学们,从字面上也能知道词语的意思。这里有两个四字词,谁想猜猜它们的意思。生猜:纵横交叉

操纵自如

意图:根据字面猜想词语的意思,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有助于高年级学生积累方法,为推想词句的意思打下基础。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吧。(齐读)

三、整体感知

师: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了,那下面就让我们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说说课文能容)生:小艇的样子

船夫的驾驶技术

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师随机板书)意图:梳理课文内容

四、重点段落品悟。

1、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小艇的构造特点。

师:作者在众多事物中选择了小艇来写,那是一只怎样的小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请大家认真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艇特点的句子。(初步认识小艇)师:谁来说一下。生:像——、像——。师:对,像独木舟,像——

师:再仔细读一读描写小艇的句子,想一想小艇的_____特点像独木舟。生:长、深、窄。板书,特点。

师:像独木舟多有趣的样子,你再来读读吧。生:读。

师:二三十英尺长,1英尺=0.3048米,二三十英尺相当于10多米长呢,比我们的教室还长。(感受小艇的长)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小艇长的感受)师:这小艇可真长。(师评价朗读)师:那什么特点像新月? 生:(翘)——像——

师:多美的形状啊,你再来读一读。(生读)(感受小艇的外表美)师:小艇在你的朗读中更美了。

师:同学们看老师换种写法也能写出小艇的特点。师:出示句子,与原文比较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生:读后交流。(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师小结:是呀,正是这几句比喻的运用,文字更生动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构造独特的小艇。

师:让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带着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小艇的美,比喻句的妙用)

意图:1.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悟,了解课文写了小艇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比喻的。这是学生“得意”的过程;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比喻的作用,感受文字的美。这是学生“得言”的过程。3.在品读中逐步形成对小艇形象的完善。学生脑海中的小艇,是通过内化文字一步步形成的,也许不如画面美,也许比画面更美。但这是学生个人感悟,是学生品文析句,思维想象的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奇特的小艇想不想坐上去? 那就坐上去吧,轻轻地闭上眼睛。

师配乐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艇的美观舒适。

2、品读第四自然段,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这么美观、舒适的小艇要想行动自如,还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师:认真读一读第4段,看看哪个词最能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通过关键词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

生:操纵自如。

预设:(找不到,提醒最能体现的)师:有几个动词体现了操纵自如,你发现了吗? 生:挤、穿过、急转弯„„(随机板书)(抓住动词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挤字用的特别好,你再来读一读。

师:不管多窄,他总能用尽办法挤过去,一个挤字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体会用词的准确)生:想象说。师:说得多好哇。

师:谁能像他一样再说说一个穿过,仿佛也让你看到了„„? 生:答。

师:多了不起的船夫,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感悟中读出情)师:来往船只非常多,速度特别快,河道十分狭窄,可船夫却能平稳的穿过,真是技术高超的船夫啊!我们怎能不佩服呢?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训练有感情的读)

合作读:这么多人想读,那我们合作来读一读,把这六句话分4层来读,①②|③|④|⑤⑥(分层次来读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动词,想象画面,体会船夫的“操纵自如”,在品读中表达对船夫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及构段的形式。

3、速读最后两段,概括两段内容。

师:船夫的技术真了不起,看人们都来坐小艇了,快速默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读)师:你来说。

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师:所以作者说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联系到课文开头说明小艇的重要作用)

师: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告诉了我们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大街上的汽车。(板书)

五、回顾全文,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提示)(学习课文的结构形式)生:(总——分)

师:你真会读书,是呀,下面的部分都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就是总分的关系。在写文章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使文章条理、脉络清晰。(了解总——分的作用)

师:同学们游览了威尼斯,观赏了小艇,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

师: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回顾本课的写作特点)1.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2.动静结合。

意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回归整体。

六、作业:写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家乡的景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出特点。

第五篇:威尼斯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认识小艇在威尼斯城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威尼斯小艇。请同学们注意看看老师写课题。

2、读一读课题 齐读课题

3、知道什么小艇吗?威尼斯大家了解吗?(轻快的小船)

4、现在,就让我们去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看一看。

5、游览了威尼斯,你觉得威尼斯的什么最美?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看了这段视频,老师也为威尼斯的蓝天碧水,风格各异的建筑所倾倒,但联系课题,我又升起一个问号?但是,美国著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在众多的事物当中,却单单选择“小艇”来写,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53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课文一共分为几段?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第一段

纵横交叉的横读音(和艇一样也是后鼻音)第二段 第三段

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为什么把二三两段合在一起读?

知道什么是新月吗?看图片,你觉得什么是新月? 新月指农历每月月初的弯形的月亮

第四段

什么叫手忙脚乱?(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这一段中有个手忙脚乱的反义词

这篇课文中操纵自如的意思是什么?操纵在这里指驾驶。(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理解词语有很多种方法,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去想,都比较有效。第五段

多音字夹我们学过的有两种读音,双层的衣被为夹,其余的时候都读家,用书做一个夹的动作 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第一句,再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最后一句 西方人每个星期天都会去教堂祷告,祷, 示字部, 示的右边是一点,康熙字典中说,祷,告事求福也,右边是寿字。师板书,请同学们在书上写一写

大家读得好,字写得也好,最后一段老师也想读一读。刚才同学们听的也很认真。作者写威尼斯为什么单单写小艇。

三、研读课文,感悟小艇特点

1、读第一段。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不到8平方公里,面积不到芜湖市的百分之一,却有177条大小河道,这里的河道就称的上是(纵横交叉)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威尼斯的河道就是我们的马路,那么小艇就是(汽车)预设二:

作者写小艇是因为小艇的外形独特(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小艇)

2、自由读第二段,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概括威尼斯的小艇特点,小组交流一下

3、交流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抓关键词: 长、窄、深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行动轻快灵活

4、请同桌两个人合作读一读,一人读小艇的的特点,一人读其余的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

(介绍小艇的特点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这三处比喻,你最喜欢哪一处,为什么?

⑴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美,天就是威尼斯的河道,月亮就是小艇)美读。其实,小艇的两头翘起,我们可以说它像香蕉、像镰刀。为什么作者把她比作了挂在天边的新月呢?美美读读这一处比喻。⑵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水蛇行动原本就轻快灵活,在田沟里,有泥有水就更灵活了)读出轻快灵活 水蛇在水里,小艇也在水里。师生合作读

5、现在这段话读懂了吗?考考大家,仿佛在这里能不能换成好像?那为什么作者用了仿佛呢?别急,我们再读读课文.读课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去思考,行,好不好。朗读告诉大家

板书:……有点儿像……

……像……

……仿佛……

……像……一般……

6、作者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外形,抓住了小艇的特点,巧妙地列数字、打比方,而且在遣词造句上注意了用词的多样性,让威尼斯的小艇出现在我们眼前。一起读。想不想看看

7、好容易来到威尼斯,咱们不能光看小艇呀,走,让我们坐上小艇。课件呈现威尼斯视频

8、坐在船舱里感觉怎么样? 舒服:在第三段中挑一句感觉最舒服的,读一读(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高兴:挑一句感觉最让你高兴的,读一读。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四、总结本课时,深度延伸

1、威尼斯这样的小艇,别的城市有没有?

2、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正因为威尼斯的水道纵横,才有了独特的威尼斯小艇,小艇又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相依相存,密不可分,3、师总结

意大利人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来过意大利。没做过威尼斯的小艇,就不算来过威尼斯。这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作者去进一步感受水城威尼斯的风情。

板书

26、威尼斯的小艇

抓特点

样子

巧比喻

下载李吉林情境教育_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吉林情境教育_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威尼斯小艇.doc教学设计111(精选合集)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停泊、威尼斯、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威尼斯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

    威尼斯小艇教学设计(精选)

    威尼斯小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39个 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这几天,阅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我收获颇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

    李吉林情境教育有感

    阅读李吉林的《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有感 小教091 0906112023 陈菲 阅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内心被什么东西牵动了,大概这就是李老师笔下的“情”吧。仅仅......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对激发学......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的散文,他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船的作用。课文以“我”所见所感入手......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26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梢、船舱、保姆、祷告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