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的传说》教学设计(详案)
《黄鹤楼的传说》教学设计(详案)
教材简析: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1 / 4
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精略交互,自读自悟。1.自由读第1部分。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 4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2.大屏幕出示黄鹤楼风景图:把课文中描写的黄鹤楼和风景图中的黄鹤楼结合对照,你觉得黄鹤楼怎样?你想用哪个词形容?
(气势雄伟 倍显辉煌)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 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 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七、总结提升,引领语文活动。
同学们,每一次快乐阅读,都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一篇篇文章曾把我们
/ 4
带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带到历史悠久的古迹名胜,让我们继续乘着阅读的翅膀飞翔吧!课后整理你读过的最喜欢的写风景名胜的文章的精彩片段,配上图片,或搜集家乡的风景名胜图片,配上优美的文字,也可以从课外阅读书中找你喜欢的写风景名胜的文章,还可以上网查找关于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我们举办一次“祖国风光、风景名胜”图片展览,每个同学都要当好小导游,把你准备的图片和优美文字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板书设计:
黄鹤楼的传说
雄伟辉煌的名楼
知恩思报的美德
/ 4
第二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三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第四篇:元日-教学设计-(详案)
元 日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过年),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到了也意味着过年啦!那有谁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过年这个习俗呢?年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欣赏视频,观看“年的传说”)
3、过年就意味过春节了。这是什么字?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了解掌握,古诗大意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行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播放鞭炮声: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欢快)
谁来试着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行?(指名读,点评,齐读)
(二)1、过年后冬天就要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是什么季节?(春季)
出示“春风送暖”:猜一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来了温暖)
你还知道哪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吗?(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词语和成语,生开火车领读)
2、过年这么开心,人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怎么庆祝一下呢?(喝酒)
出示屠苏:在古代春节时人们喝的酒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了解屠苏酒)
3、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既热闹又喜庆,谁能读好第二行诗?(指名读)
出示前两行诗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再一次感受一下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
(三)1、文中哪个成语表示家家户户的含义呢?(千门万户)也可以说千家万户。你还能说出带有千…万…的成语吗?(开火车领读,积累成语)
2、出示第三行诗句:谁能根据字形,猜一猜“曈”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太阳)出示日出图片,曈曈指的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3、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了千家万户,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那么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四)1、出示贴春联图片:观察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你会读春联上的内容吗?(同桌互读)
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除旧迎新,同时也表达对新一年寄予的美好愿望。在古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人们在门上挂着的是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出示图片,这就是桃符,我们如今贴春联的习俗就是由古代挂桃符演变而成的。
3、每一年人们都要告别旧桃符,换上新桃符,4、出示最后一行古诗:你能在这行诗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新-旧)
你能说出一个含有这对反义词的成语吗?(除旧迎新)
5、出示插图: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你能不能说出宋朝人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开心、喜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2)百姓“暖”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3)读者“暖”
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二)、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小结:这样一首融情入境,寓意深刻的经典诗作,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来吟诵吧!
四、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1、这首描写春节的故事脍炙人口,还有其他描写春节的哪些古诗?
2、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第五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模版)
《边 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传说中凤凰展翅飞升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民风淳朴,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边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话《边城》,走进这美丽而又神秘的边城世界去感受那一份独特的美!二
文本解读:
(一)、指导自主学习:熟悉文章内容
1、《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大家已了解了情节,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个比喻句“边城是------”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教师展示】
①《边城》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②《边城》是一支宁静和谐的生活牧歌。③《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2、如果要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边城》内容,你认为用哪个字或词比较好?
明确: 如“美”字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答案迷蒙于边城的风景中,隐藏在山民的故事里。需要我们合作探究。
(二)组织合作学习:感受作品“四美”
1、风景中的景语----风景美
提问:《边城》最能带给人视觉冲击的是是什么?文中美丽的风景,课文描写了烟雨凤凰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①描写的景物:青山、绿水、夕阳、船、白塔、月亮等
②风景古朴、清纯、自然、宁静平和
风景无言却有意,作者描写的风景中隐藏着秘密,它们正无声地在向我们诉说。暗示我们:古朴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优美的。
2、民俗里的情语----风俗美
提问:《边城》中最能让人觉得有趣的是什么?文中的民俗活动,文中描写到得民俗活动有哪些?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明确:①.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②祥和、和睦、和谐
3、故事里的隐语---人情美及人性美(1)提问:什么样的山水养育什么样的人。最让人难忘的是什么?在这方健康优美的山水上,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体现出了那些情感?这些情令人心醉,使人动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 ①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② 纯朴的祖孙之情(傩送与天保)---亲情 古朴的邻里之情---友情 自然的男女之爱----爱情
③清纯、古朴、自然,有人性之美。
(2)提问:你会用怎样的词概括翠翠及外公的形象特点? ①清纯美丽 天真活泼、敏感善良、感情真挚 ②勤劳善良、忠于职守、坚强乐观
总结“四美”----由此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字——那就是《边城》 那么小说除了环境、情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外,还应该有其主题思想吧!
三、进行探究学习:把握作品主题
(1)、提问:清纯古朴的自然风景,清纯古朴的“爱”,作者对一切清纯古朴自然的人事都寄寓了深厚的情感。这些人事物景构成了“边城的世界”,沈从文对“边城的世界”明确的态度是什么? 如: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2)、提问:作者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的?
明确:善良,勤劳,质朴,毫不矫揉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3)、提问: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他还有哪些感情倾向?
明确:①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现在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②批判:质朴真诚淡远,腐化堕落的流行,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四、拓展延伸:
1、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读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2、面对“小悦悦事件”,你会说什么?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明确:拒绝冷漠。让世界充满爱。温暖世界,从我做起。
五、总结:同学们,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五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格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腐的珠玉”,我们对边城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和美的追求却永远不会停息,让我们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六、课后作业:
以《拒绝冷漠》为题,写一篇作文。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