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2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氓》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氓》教学设计》。

第一篇:《诗经·氓》教学设计

《诗经·氓》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2、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3 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 安排2课时。4 第一课时

一、体味感情,导入新课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诗句,到现在都广为流传,大家不妨读读下面的句子,体味一下分别写出了什么情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对美丽姑娘的恋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郑风·子衿》)(等候恋人,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二、积累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为《诗》《诗三百》。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3、《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生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音近字、通假字。重点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 shāng

愆期 将子无怒 徂尔 淇水汤汤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疏通诗意。

对照注释,给重要字词字解释,重点句子翻译。具体见课件提示。检测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 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 涕,泪。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 爽,过错。⑹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 言,助词。

⑻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四、走进课文,读懂内容

1、分组朗读课文,请同学概述每一节的内容。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2、小结: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3、检测填空:《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回忆当初()()的经过以及婚后的(),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之情。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恋 爱

结 婚 甜蜜、幸福 婚 变 怨恨、痛苦 决 裂 清醒、坚强

第二课时

一、美言导入,唤起欲望

爱情,古今共谈!它充满了酸甜苦辣。它酸如陈醋,甜如蜂蜜,苦如黄连,辣如红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爱情的酸甜苦辣。

二、探究人物形象

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次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如何? 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他发言的内容,辨别其正误,并做好补充评价的准备。后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谈过的见解,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教师小结并形成板书:

感情基调 恋 爱 婚 变 决 绝 甜蜜幸福 沉痛怨恨 清醒

女主人公 纯真热情 吃苦耐劳 清醒 温柔体贴

氓 任性 不体谅人 薄情 急躁 三心二意 花心 暴躁

三、合作探究,掌握规律

1、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其发言内容,做好补充评价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但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见解。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比: 以桑比女子。以桑叶新鲜润泽比女子的青春年华、恋爱及新婚的甜美。以斑鸠比女子,以桑葚比爱情,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兴:以兴起,引出自己得到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 以桑比女子。以桑叶枯黄凋零比女子年长色衰爱情的消逝。兴:以兴起,引出男子的变心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⑴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 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痛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⑵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 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 凶暴——“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⑶作用: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四、拓展延伸——看不见的“手”——谁偷走了我的爱情

1、看不见的“手”——谁偷走了我的爱情?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这对身处当代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写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其发言内容,做好补充评价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但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见解。

小结:女子年老色衰;士之变心;社会制度,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

总结:本文通过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揭露批判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平等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比较阅读。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五、写作练习,提高能力

学完本文你想对女主人公或者“氓”说什么?以“女子(氓)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第二篇:《诗经氓》教学设计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氓》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诗经氓》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谁知道这首歌的出处?《诗经蒹葭》历代文人都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当代作家王安忆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天文字的河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处于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乳,今天,我们就通过《卫风氓》的研究再一次感受《诗经》的价值机器思想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诗经》文学常识。

三、信息筛选

明确:1.2章追述恋爱生活,3.4.5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第6章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绝。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自读文章,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卫风·氓文中女子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感受女子的情感变化。

明确:1-2:恋爱:热情、幸福;3-5:婚变:怨恨、沉痛;6:决绝:清醒、刚烈、坚强。(板书)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确:

(1)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的人。

(2)女子是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诗经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抓住人物的不同称呼,把握人物感情变化。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2、称呼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些不同的称呼蕴含着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化?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悲剧原因探究

听你们上面分析,卫女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好的女子,为什么没有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呢?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四、诗歌手法的探究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2、用桑叶的鲜嫩润泽来写女子年轻貌美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课文中哪些地方还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比兴。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六、作业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第三篇:诗经 氓教学设计[范文]

《诗经 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 王硕

[摘要]

通过反复的朗读,结合具体诗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握女主人公性格和感情的变化,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学习女主人公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关键句]

把握女主人公性格和感情的变化 [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一主要手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把握诗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调。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特点和表现手的不同、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语言手法都很有特点,能够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女主人公性格和感情的变化,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诗句及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准确 把握女主人公性格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人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学习女主人公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陶冶

高尚情操,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女主人公性格和感情的变化,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疏通诗意,但不应把讲解文言知识作为重点。学生对《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尤其是对其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缺少认识。教师要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教学策略

以朗读为主,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变化。教学过程

(二)复习检查

1、简要概括《氓》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从中飘出来的第一缕诗魂。它带着远古迷人的气息,以质朴美丽的语言记录着祖先们简单而又丰富的生活。《诗经》开篇就给我们咏唱了一段热烈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出了一名男子对意中人的热恋与追求。但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完美的结局,在《诗经》的某些篇章里,还有一些女子正为自己的爱情嗟惋叹伤。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诗经 氓》中的这个女子的爱情故事。

2、这个婚恋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恋爱、婚变、决裂(板书)

(三)文本探究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考: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幻灯片)

(男子是一个表里不

一、易怒、暴虐、三心二意、无情无义的人。)

2、结合诗句分析,在三个阶段中,女主人公情感和性格发生哪些变化?(幻灯片)①恋爱阶段

性格:温柔、善解人意 情感:幸福、热情 手法:赋

(板书:性格 温柔、情感 幸福、手法 赋)②婚变阶段

性格:理性、任劳任怨

情感:痛苦、悲伤 手法:赋、比、兴

(板书:理性 痛苦 赋比兴)③决裂阶段

性格:刚烈

情感:决绝、怨恨 手法:赋、比

(板书:刚烈 决绝 赋比)

3、分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女子形象的典型意义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 中谈到:

“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幻灯片)男权社会,女子无经济社会地位,所以男子三心二意,对家庭不忠是普遍现象。女子顶住社会压力,选择放弃婚姻,与命运抗争、捍卫尊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三千年前的一首民间歌谣《氓》,它运用了朴质的语言,叙述了贴近生活的女子婚恋故事,表现了女子结婚前后性格和情感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通过赋比兴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到性格情感再到手法无不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正是因为这些,《诗经》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五)作业

1、分析《诗经 桃夭》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2、背诵《诗经 氓》

附:板书设计

内容 性格 情感 手法

恋爱 温柔 快乐 赋

婚变 理性 痛苦 赋比兴

决裂 刚烈

决绝 赋比

第四篇:《诗经.氓》教学设计(范文)

课堂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歌的字、词、句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学习上节课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要对《氓》的艺术特点以及人物形象进行重点分析。在开始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以前在《静女》、《关雎》等《诗经》篇目中,学习过的有关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提问学生)赋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直抒胸臆。简单来说就是叙述。比即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兴的目的在于抒情。

一、教学过程

(请大家仔细默读文章,看文章主要有哪些艺术特点,学生集体回答问题)

(一)、艺术特点:(明确答案)

1、赋、比、兴的交替使用: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1)、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赋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直抒胸臆。在《氓》诗作中,“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作品更好地叙事与抒情起到了很大作用。诗中对女主人公贤惠持家、任劳任怨的形象都是直接刻画,直赋其事,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淡而客观地倾诉,但却在朴素的叙事中熔铸着情感;毫无夸饰,却使女主人公的忠贞勤劳与男子的无情无义形成鲜明对比。在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也使诗作中男子的形象逼真显现,既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怨恨,也烘托出男子的绝情,达到了“叙物以言情”“情尽物者也”的效果。开头一、二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fěi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a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tì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赋的手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用赋的手法,叙事真切,历历可见,女主人公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诗的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ī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用赋的手法直接叙述婚后苦楚的生活,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而丈夫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不理解,甚至讥笑。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兴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抒情。(《朱熹·诗集传》)《氓》中第三、四章用了比、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shèn!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ǔn。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cháng。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wǎng极,二三其德。)在诗作《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作者用桑叶肥厚喻女子的美貌,同时也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蜜意;以桑叶黄落来喻女主人公容颜衰老,象征此时男子情义已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起兴,用桑叶未落的肥厚和已落的枯黄,烘托出女主人公青春貌美一去不再。桑蚕之事本是古代妇女的天职,作者信手拈来,顺理成章,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自然现象为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了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同时桑叶嫩绿到枯黄也是比的一种表达方法,比喻男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由幸福到痛苦的骤然转变过程。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艺术魅力。“于嗟鸠兮,无食桑葚shèn!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继而又以鸠鸟贪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cháng。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wǎng极,二三其德。”,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pàn”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总结可见,“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虽然各有特点,但又不可截然分割。三者往往交相为用,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对作品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更好地叙事与抒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对比

(1)、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自身内在情感态度的纵向变化对比

《氓》全诗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和口吻来谋篇构思,是通过她对自己感情婚姻生活的回忆进行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手法,多角度呈现了男女主人公各自在婚前婚后情感行为态度的变化过程。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的情感态度变化形成了明显对比。婚前,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感情执着热情,表现了恋爱少女纯真善良、执着活泼的性格特点。婚后,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操持家务、竭尽妇道却蒙受了耻辱。更突出的是她在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恋爱前后、婚后生活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对比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情感变化过程和性格特点,把自己的人生教训上升到了一种对后世人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警示。

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婚前婚后的行为态度同样构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他是那样的忠厚老实,给人呈现出一幅憨厚、诚实、可靠的外表,迷惑了少女的眼睛;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全然脱胎换骨,没有了先前的一点影子,换了一副嘴脸,甚至对妻子凶暴起来。在恋爱及婚后生活的现实对比中,女主人公逐渐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从痛苦生活的经历中得出了痛彻心扉的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面对不幸的婚姻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觉醒决绝的性格特点。诗歌通过人物行为态度的前后对比,从而把氓的虚伪奸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女主人公纯朴热情、执着专

一、善良勤劳的“弃妇”形象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这正是这一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根本原因,也奠定了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女子用情专一与男子背情变心双方之间的横向对比

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让女主人公对感情的执着专一与氓的背情变心、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运用对比刻画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全诗共六章,其中前两章着重写氓婚前向女主人公求爱时的态度,后四章写婚后氓态度行为的种种变化。前两章中,从氓“来即我谋”时他笑容可掬的“蚩蚩”样子,知婚事推迟时态度立变,女主人劝他“将子无怒”的情节中,足以反映氓的虚伪多变。这为后面写氓的背情变心作好了充分的伏笔和铺垫。

三、四两章中,诗人先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婚后相貌的变化,使之形成对比;一句“女之耽兮”又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沉迷与氓的“二三其德”的德行相对比。两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氓背情变心的根本原因,刻画了一个喜新厌旧、背信弃义的无情男人的形象。末章中,通过“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心理独诉,诗人把女主人公婚前的美好愿望与婚后的不幸遭遇相对比,表现了她对自己情感婚姻的悔恨;又用河水有岸与氓心无法捉摸相对比,反衬了氓的卑鄙无耻;再用婚前女主人公与氓两小无猜的欢乐和婚后氓的背盟弃誓相对比,表现了她对负心汉氓的怨愤。女主人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氓的本质,所以全诗最后两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她快刀断麻、坚决与氓分手的决心。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氓、对爱情前后态度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

3、行动、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诗歌第一章开头四句写氓以“贸丝”为借口,向女主人公求婚,氓的忠厚老实跃然纸上。

五、六句写女主人公沉醉爱河,情意绵绵,送氓渡过淇水,直到顿丘。虽寥寥数笔,却凸现了她的热情、温柔和纯朴。末四句写女主人公婉拒氓的求婚,一句“子无良媒”,点明原因,表现女主公的痴情。在那样的时代,谁敢越婚约媒证的雷池?也揭示了她性格懦弱的一面。而一个“怒”字,则形象地表现了氓脾气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秋以为期”,是女主人公心愿的含蓄表达,也足见其温柔、纯情、善良、忠贞。正是她的这一性格弱点,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第二章开头两句写女主人公在婚期迫近之时,“垝垣”遥望氓的到来,生动地表现了她一往情深,期盼甜蜜幸福的婚姻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第三章末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悲叹,既点出教训的悲惨,又说明了夫权制度是造成当时众多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五章前四句写女主人公的辛劳,其婚后生活的悲惨之状可见,其婚姻的不幸遭遇可感。读后,不能不让人顿生怜悯之心。第六章头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原想婚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可现在只要一提“偕老”就心生怨恨。这是多么痛苦无奈啊!末二句写女主公的抉择。表现了她性格刚强的一面,也表现了她对不平等的夫权制度的坚决反抗。巧妙机智地把氓推向了道德法庭的被告席,让他接受女主人公沉痛地揭露和痛斥,接受道德的审判和良心的谴责。诗歌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行动、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4、侧面描写为凸现人物性格增添光彩

第二章末四句,写女主人公下嫁氓的情景,做新娘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诗歌写得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去正面描写婚嫁的热闹场面,而是从侧面入手,以氓占卦得到吉兆,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婚姻幸福期盼,对爱情美满的渴望。与后文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使诗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第四章三、四句写女主人公婚后的悲惨生活,暗示了她过早憔悴衰老的原因。她婚后的任劳任怨,甘居贫困,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从侧面突出了男子的变心真是天理不容!诗歌正是这样多处运用侧面描写,为凸现人物性格增添了光彩。

(二)、人物形象:

温柔勤劳、忠于爱情、吃苦耐劳 坚强刚烈;暴躁冷酷,伪善负情

二、课堂延伸:

1、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文学母题。

2、《氓》是中国最早的一首长叙事诗;塑造了中国第一个弃妇的形象;中国最早的剧本结构: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

3、女主人公的性格带有很强的现代化色彩。

4.《诗经》中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张扬,对儒家精神文化的弘扬。《关雎》、《静女》、《氓》。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氓》的艺术特色,总结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对这首诗的文学影响力也进行了拓展,以便于我们更为深入的去学习这首诗歌及相关其他的文学作品。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氓》

2.《氓》与《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的比较 板书:

艺术特点:

章节 内容 艺术手法 第一章:求婚→许婚(赋)第二章: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戒(比、兴)第四章:控诉(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反省)(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赋、比、兴)

人物形象:

男主人公:暴躁冷酷,伪善负情 女主人公:温柔勤劳、忠于爱情、吃苦耐劳 坚强刚烈

第五篇:《诗经·氓》教学设计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赋比兴手法;积累重点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感受情感的变化,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讨悲剧原因,思考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女性,给世界的永远是一抹温柔的亮色。而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女性始终处于一种附属、依附甚至被欺凌、被侮辱的境地,不管是《氓》中的弃妇,还是《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他们的命运都令人唏嘘感叹。

一、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4.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并称为“风骚”。

5.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播放朗读录音。

2.个别学生读(点名与自愿相结合),注意字音与节奏。

三、学生自由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完成任务: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梳理文章结构。

四、重要词语提示。

1.氓/贸/即/愆/将/垝/贿/耽/汤汤/渐/爽/靡/遂/言/已

2.氓之蚩蚩/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静言思之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解脱。

泮:通“畔”,岸,边。

五、梳理文章脉络。

1.学生复述故事

参考:诗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被一个青年男子追求,终于结为夫妻。婚后生活贫苦,她任劳任怨,日夜操劳,生活终于有了改观,她却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概括六个小节内容和梳理情节。

定情 — 恋爱 — 悔恨 — 被弃 — 劳苦 — 决绝

全诗结构为:

第一部分:相恋(一、二节)

①基调:热情,幸福。

②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女子性格:温柔善良

男子性格:任性易怒

第二部分:婚变(三、四、五节)

①基调:怨恨、沉痛。

②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感情专一。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第三部分:决绝(第六节)

①基调:清醒、刚烈。

②手法:比、抒情。

六、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女子被遗弃的原因是什么?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没有什么过失,男子却反复无常,怀有二心。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甘心贫困,多年来任劳任怨、辛苦操劳,最后却被丈夫遗弃。

(2)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2.主题探究。

清代的方玉润说:“此女始终总为情误。”你认为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氓的“罔极”,是女子的遇人不淑,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但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层面去分析,女子的被弃,其实是个“社会悲剧”。处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男子是社会及家庭的中心,是“决定因素”。年轻人的恋爱尽管有《关雎》《蒹葭》《静女》里的朦胧、浪漫、执著与欢笑,但一旦进入婚姻的围城,很多人往往摆脱不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3.延伸探究。

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赋比兴的手法。

2.对比。

八、作业。

如果时空逆转,你在淇水边遇到了《氓》中的女子,听完她的哭诉,你会怎样安慰或祝福她?

下载《诗经·氓》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氓》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氓》

    课题实验教案:《诗经·氓》教案 韩晓蓉 《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

    诗经氓

    诗经·卫风·氓 授课课题:卫风·氓 教学手段:板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 2. 掌握赋、比、兴艺术......

    诗经氓大全

    《诗经·氓》 一、译文及解析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

    诗经 氓

    《诗经·卫风·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分析故事情节,领悟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诗经氓教学设计(共五篇)

    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

    诗经 氓 教案

    诗经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一般体例与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及悲剧产生的原因。 3. 感悟《氓》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2、理......

    诗经 氓[5篇模版]

    《卫风·氓》教案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描写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老师搜集了一些表现爱情的诗句,请同学们齐读。 师:通过这些诗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