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大全

时间:2019-05-13 01:4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大全》。

第一篇: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大全

《中医养生》课程教案

目录

教案一 中医养生原则................................................1 教案二 阴阳与养生..................................................7 教案三 五行与养生.................................................11 教案四 教案五 教案六 教案七 教案八 教案九 教案十 脏腑与养生.................................................17 望舌与养生.................................................32 经络与养生.................................................38 穴位与养生.................................................44 药物与养生.................................................54 体质与养生.................................................65 饮食与养生.................................................72

教案一

中医养生原则

一、授课题目:

第一讲 中医养生原则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养生学、寿命的概念;正确认识健康与亚健康;掌握并正确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叩齿;树立正确的课程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医养生原则。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方法各异,内容丰富。目前养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生活的标志,成为更多有品质生活人群的必修课程!

先讲相关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它的目的有四个: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标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医养生学课程我们一共分十讲,每讲约为50分钟,具体内容为:第一讲中医养生原则;第二讲阴阳与养生;第三讲五行与养生;第四讲脏腑与养生;第五讲望舌与养生;第六讲经络与养生;第七讲穴位与养生;第八讲药物与养生;第九讲体质与养生;第十讲饮食与养生。

教学方式:混合式学习,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结合;网络平台:http://zyysx.lsu.edu.cn

考核要求:完成课后作业:70%;参加期末测验:30%。

(三)相关概念 1.寿命(天年)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提出问题:人能活多久? 古代:《黄帝内经》:“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现代:生长期论: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约为2025年,因此预计人的自然寿命为100175年。(巴丰寿命系数)

细胞论: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平均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人的细胞可分裂50次以上,推测人的寿命120岁左右。

成熟期论: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为性成熟的810倍,人在1415岁左右性成熟,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2150岁。

为活到100岁而努力!2.健康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

(3)社会适应能力健康:适应复杂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能主动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只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第一状态——健康 第二状态——疾病 第三状态——亚健康 3.亚健康

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病,特别是亚健康状态。告诉一个数字:100000……… 健康=1 名利、地位、财产、家庭、婚姻、子女………=0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活得健康,活得幸福而努力!第一讲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原文概括出中医养生的六大原则。

一、法于阴阳——天人相应

法于阴阳(天人相应):取法于天地自然变化规律,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而养生,即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顺四时补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四时而饮食; 顺四时起居。

二、和于术数——辨证施养

和于术数:调和顺应于人体自身之规律或状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而养生。因人养生,辨证施养

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养生要个体化。简要介绍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内容。

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举例阳虚质。特点

怕冷。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耐受不了寒冷;吃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肌肉松软不实。

饮食: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起居:注意保暖,夏天少用空调;

运动:宜做舒缓柔和的运动,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

三、食饮有节——平衡饮食

食饮有节:指吃、喝要有规律、节制、合理。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郦食其说:民以食为天。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医学有:病从口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西医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病是吃出来的,健康也是吃出来的。

四、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起居有常:养生应该有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必须持之以恒。

1.固定起居生活规律 作息有规律。

提倡睡子午觉:《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有助于养生健康。

保持二便通畅:“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不要憋尿、憋大便;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生活规律要持之以恒 养生贯穿一生

庄子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 郑碹说:“道不在烦,唯能……不已,方可以长年”。养生贵在专一

选择一种养生功法,持之以恒,定能取得强身健身效果。养生重在生活化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五、不妄作劳——正气为本

不妄作劳:指不要过度的劳累,劳累过度要伤正气。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重视保养人体正气,保养正气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人体正常机能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六、形与神俱——形神共养 形与神俱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 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形神合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1.养形:形为神之基。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才能正常。食养:动养;药养。

2.养神:神为形之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清静宁神;四气调神;节欲养神;修性怡神。

形神共养,动静兼修。“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附:中医养生术——叩齿 叩齿

又称“叩天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方法:

叩齿,每日早晚各做一次。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臼牙三六,门牙三六,轻重交替,节奏有致。

叩齿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咽津)

作用:坚固牙齿,强肾固精。小结: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七、思考题及作业(2分钟)

1.什么是中医养生?

2.什么是健康?健康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亚健康?有哪些主要特点? 4.中医养生原则主要有哪些?

5.孔子说“不时不食”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准备选择什么运动作为你的终生运动? 7.如何理解养生要持之以恒。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二

阴阳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二讲 阴阳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初步具有运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熟悉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和养生治疗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阴阳偏胜偏衰与寒热变化。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如: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等。2.阴阳的基本属性(绝对的)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寒冷—向下—向内—晦暗—相对静止……→阴 火—温热—向上—向外—明亮—相对运动……→阳 引入医学领域

在外、在上、推动、温煦、兴奋——阳 在内、在下、凝聚、滋润、抑制——阴 体表与体内、头与足、气与血。

3.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对的)

相互转化:如四季,春夏(阳)→秋冬(阴)。无限可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白天与黑夜,白天又分上午与下午;晚上分前半夜后半夜。人体分体内与体外,体外又可分上(头)与下(足)。

二、阴阳的变化规律(1)阴阳相互对立

对立、制约达到统一。没有寒热的对立,就没有四季;没有雌雄的对立,就没有动物的繁衍。

(2)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的不可分离。如昼和夜、天和地;人体气与血,物质与功能。(3)阴阳相互消长

运动中互为消长(运动),保持着动态平衡。

《易经》:“动静相兼而变作矣。”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如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夏→秋冬,阳消阴长;秋冬→春夏,阴消阳长。

(4)阴阳相互转化

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自然界四季中的寒暑交替;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四肢冰冷,阳证转阴证;经治疗四肢变温,阴转阳,恢复正常。

太极图;太极阴阳图;太极阴阳鱼图。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类经》“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物质与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平衡,机体正常,身体健康。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示图、举例说明。疾病的本质——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出现亚健康,疾病,甚至死亡。《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偏盛:即阴盛或阳盛,指阴或阳中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阳胜则热 :阳邪致病(阳有余),出现热象,形成热证,为实热证。表现:发热、口渴、烦燥、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或有痰、涕黄稠,或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2)阴胜则寒:阴邪致病(阴有余),出现寒象,形成寒证,为实寒证。表现: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安静寡言、口淡不渴、呕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舌质淡苔白、脉迟等。或痰、涎、涕清稀等。

阴阳偏衰:阴衰(虚)或阳衰(虚),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阳虚则寒:阳气虚损(阳不足),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面色 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白苔白滑,脉沉迟。

(4)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

表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4.指导养生与疾病的治疗 原则:调整阴阳恢复平衡。

《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阴阳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之阴,或损其有余之阳;实则泻之。

(1)阳胜则热——损其有余之阳,“热者寒之”。

中药:金银花、菊花、黄连、夏枯草、栀子、板兰根等寒性药物; 饮食:冬瓜、绿豆、苦瓜、西瓜、藕(生)、马齿苋、荸荠、螺蛳、鸭血、柿子、苦丁茶、绿茶等。

(2)阴胜则寒:损其有余之阴,“寒者热之”。中药:生姜、干姜、肉桂、附子等温性药物;

饮食:香菜、辣椒、韭菜、茴香、大蒜、大葱、生姜、羊肉、狗肉;荔枝、龙眼、杨梅、桔子、樱桃、红茶、咖啡等。

阴阳偏衰(阴阳不足):补其不足——补其不足之阴,或补其不足之阳;虚则补之。

(3)阳虚则寒:补其不足之阳,补阳消阴。

中药:补阳药,鹿茸、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红参等;金匮肾气丸。饮食:羊肉、狗肉、韭菜、海虾、麻雀、鸽子、核桃仁等。运动:多做户外运动。

(4)阴虚则热:补其不足之阴,补阴制阳。

中药:补阴药,枸杞子、麦冬、生地、石斛、沙参、百合、阿胶、鳖甲等;服六味地黄丸。

饮食:甲鱼、鸭肉、银耳、燕窝、梨、西红柿等; 运动:太极等柔缓运动,多做静功。小结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智慧。阴阳平衡,健康一生。阴阳失衡,百病缠身。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可导致疾病、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可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终止(死亡)。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作用: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七、思考题及作业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阴阳偏盛、偏衰有哪些表现?应该如何选择饮食和药物调理。5.学完本章节,你认为你的体质是阴阳偏盛、偏衰、还是平衡的。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平衡养生之路》王哲彬编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7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三

五行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三讲 五行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五行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初步具有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初步学会应用五行与五脏等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学会中医养生术——咽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行与五脏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 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 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 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 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列表说明。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

克”者为我“所胜”。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如此循环往复。

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正常,木克土。

木太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可致土的不足,即“木旺乘土”; 土气不足,木虽正常,土仍难承受木的克制,造成“土虚木乘”。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归属五行,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

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肝似木,喜条达,恶抑郁,具有疏泄的功能。

脾属土:土性生化万物,脾似土,消化食物,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

以五行之间的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

相生关系: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水生木:肾水之精以养肝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肝气条达以疏泄脾土的郁滞;水克火,肾水的滋润以防

止心火的亢烈。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发病:五脏外应五时,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

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长夏→脾先受邪;秋天→肺先受邪;冬天→肾先受邪。

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如肾(水)病及肝(木)。子病及母:如心(火)病及肝(木)。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如肝(木)乘脾(土)。木乘土。相侮:如肝(木)侮肺(金)。木侮金。3.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1)确定病变部位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青——酸——弦——木——肝。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赤——苦——洪——火——心。

(2)确定治则治法

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虚则补其母:水生木,肝血不足补肾精。实则泻其子:木生火,泻心火以清肝火。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抑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即抑肝。

扶弱:土虚木乘,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即扶脾。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法等。

(3)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木;赤色、苦味入心——火;黄色、甘味入脾——土;白色、辛味入肺——金;黑色、咸味入肾——水。

4.指导健康养生

五行——五季养生

春季养肝,春季木旺,肝主春,适时护肝、养肝。夏季养心,夏季炎热,心火旺,适时清心火以养心、护心。长夏养脾:小暑到立秋这段时间,注意健脾祛湿,护脾养脾。秋季养肺,秋天干燥,注意养阴、润肺、防燥。冬季养肾,冬季气候寒冷,寒气通于肾,滋补肾气,健体强身。

五行——五志养生

怒伤肝:学会制怒,做到心气平和,乐观开朗。

喜伤心:保持精神愉快、心气舒畅;狂喜极乐,使人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思伤脾:心胸豁达,和善处事,不为琐事斤斤计较、大费心思。忧伤肺:过度忧伤,肺气郁结、肃降失常,出现气机闭塞等证。恐伤肾:过度惊骇,扰乱其心神,导致肾虚。五行——五味养生

酸入肝:酸味食物、药物养肝、护肝,如山楂、橘子、葡萄等,适量吃醋,起到疏肝助消化的作用。

苦入心:苦味能清热、解毒、泻火等,如苦瓜、芹菜、苦杏仁、橘皮等,“良药苦口”,防止毒素积累,治各种疮症。

甘入脾:甜味食物能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缓解痉挛,如红糖、桂圆、蜂蜜、大枣、米面食等,脾虚者,可适量食用。

辛入肺:常吃葱、蒜、姜、辣椒、胡椒等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盐、海带、紫菜、海蜇等都是咸味食物,适量食用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五行——五色养生

青色属肝:多吃绿色食物,如青菜、菠菜、芹菜、绿豆、青笋等。赤色属心:常吃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

黄色属脾:多吃黄色食物,如黄豆、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白色属肺:多食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白芝麻、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等。

黑色属肾:多食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桑葚、黑米等。

4.指导健康养生 五行——五音养生

角音——疏导肝经:“mi”音,古箫、竹笛、木鱼等演奏,其风格舒展、悠扬、深远,好似枯木逢春,万物萌生,具有“木”的特性,入肝胆之经。代表曲目有《胡笳十八拍》《草木青春》等。

徵音——疏导心经:“sol”音,古琴、小提琴等丝弦音乐,其风格热烈、活泼、欢畅,具有“火”的特性,可入心经,并疏导小肠经,使人血压平稳,心神和谐。代表曲目有《喜相逢》《百鸟朝凤》《紫竹调》等。

宫音——疏导脾经:相当于“do”音,包含笙、葫芦笙等乐器,其风格悠扬、庄重、肃穆、沉静,如“土”一样宽厚、结实,可入脾经。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鸟投林》《十面埋伏》等。

商音——疏导肺经:相当于“re”音。编钟、磬、锣鼓、铃钹、长号、三角铁等乐器,音乐风格高亢有力、悲壮雄伟,可以入肺,调和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代表曲目有《阳关三叠》《阳春白雪》《黄河大合唱》等。

羽音——疏导肾经:相当于“la”音,鼓、水声等音乐,属水,通于肾,能保肾藏精、强壮肾脏功能、疏导下腹泄毒.平衡免疫系统。代表曲目有《昭君怨》《梅花三弄》《塞上曲》等。

5.调节不良情绪变化与影响

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达到治疗目的,称情志相胜。情志相胜法: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治疗方法。“喜胜悲”即火克金,是以高兴的事来战胜悲伤;“悲胜怒”即金克木,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怒胜思”即木克土,是用激怒的方法来打通思虑纠结;“思胜恐”即土克水,用诱导思考能够克制恐慌;“恐胜喜”即水克火,是用恐吓的方法控制过喜过散的心。

(三)中医养生术---咽津

咽津: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

作用: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死,犹如水无源

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仙家名之曰玉液……玉浆、神水。……练而咽止,则成不老之丹。

“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寿不老”。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2.肝属木,如何根据木之特性调养肝脏。3.五行与五季、五味对应,应如何调理五脏。4.情志相胜法是如何消除不良情绪对人体影响的。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四

脏腑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四讲 脏腑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3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养成以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去认识人体内脏功能特点的思维方式;熟悉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了解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五脏、六腑的养生特点。学会中医养生术——握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脏功能及养生要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藏象的含义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

张景岳《类经》:“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2.内脏分类

五脏:心.肝.脾.肺.肾 形态:实质性器官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性器官

功能: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腑 功能:藏精气似脏 3.五脏六腑特点: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4.脏腑养生原则: 五脏:藏精气,以补为用; 六腑:传化物,以通为用。

二、脏腑功能与养生特点

(一)五脏——心(25分钟)

心的部位与形态:心位于胸腔,“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异常。2.心主神志 神的基本含义: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脉:心功能正常与否与经脉、血脉相关联。正常: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异常:心气心血不足:脉虚细无力;心血瘀阻:脉搏节律不整。

面:心其华在面。心气(血)充足——面部红润有泽;心阳气虚——面色白甚或滞暗;心血虚——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阻——面色青紫。

舌:心开窍于舌:正常:“淡红舌、薄白苔”,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异常:心阳不足——舌质淡白胖嫩;心火上炎——舌质红或舌生疮;心血瘀阻——舌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舌卷、舌强、或语謇或失语。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喜:喜为心志,喜乐愉悦,有益于心脏功能;喜乐过度,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甚至昏迷。

汗:“汗为心之液”心气虚——自汗;心阴虚——盗汗;心阳暴脱——大汗淋漓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小结:心位于胸中;主要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五行属火,通于夏季。

寡欲——养心之道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静心、乐心——养神——寡欲。尤乘《养生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

益气养心粥:原料:太子参、山药、莲子各30克,粳米200克。作用:健脾益气,养阴清心。

猪心汤:原料:猪心、桂圆肉、红枣、莲子;作用:养心、安神、补血、润肤、养颜。

(二)五脏——肺

肺的部位与形态:肺位于胸腔。“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肺是呼吸器官,呼浊吸清,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正常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异常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主一身之气:肺参与气的生成,并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正常: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异常: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2.肺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指宣布与发散,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肺失宣发:呼吸不利、咳嗽、胸闷、无汗、鼻塞。

肃降:指肃清、洁净和下降,肺气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功能。肺失肃降:呼吸短促、咳痰、喘息。

肺的宣发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宣降正常,则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若宣降失常,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

肃降”的病变。

2.肺主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进行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正常:津液代谢正常,皮肤滋润,汗、尿等排泄正常。

异常: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痰饮、水肿、无汗、尿少等病理变化。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皮毛:其华在毛;肺能宣发精微、津液到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正常——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强; 异常——多汗或自汗,或皮毛憔悴枯槁,易感冒等。鼻:肺开窍于鼻。

正常——“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异常——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喉痛,音哑或失音等。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忧:肺在志为忧,悲、忧同属于肺。过度忧伤,成为致病因素,使气不断地消耗而伤肺。

涕:观察涕的变化,有助于对肺病的诊断。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燥邪伤肺,则干而无涕。

小结

肺的部位:胸中。主要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通调水道。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为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肺的经脉属肺而络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季。

养气——养肺要旨

肺主一身之气;人体之气通过肺的呼吸宣发得以敷布;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之气,赖肺的调节,发挥其功能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常用益肺食物:山药、苡米、芡实、黄芪、百合、杏仁、川贝等。百合粥:原料:鲜百合305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作用:补肺益脾,定喘止咳。

川贝冰糖炖雪梨:原料:雪梨1个,冰糖25克,川贝少许。作用:润肺化痰止咳。

(三)五脏——脾

脾的部位与形态:脾位于腹腔。《类经图翼》:“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西医认为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脾为“仓禀之官”。

脾的生理功 1.主运化

运化:指运输和变化。

(1)运化水谷精微: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正常—脾气健运:消化吸收正常,肌肉丰满,精力充沛。

异常—脾失健运:出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主运化: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水液通过脾的运化转输,经心肺布散全身,发挥濡养、滋润作用;代谢后的水液和废物,通过脾的转输至肺、肾,变化为汗、尿排出体外。

正常:脾气健运:运化水液正常,水液代谢平衡。

异常: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产生湿、痰、水肿等病理变化。2.脾主升清

(1)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正常:头目清爽、营养充足。

异常:倦怠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2)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正常:胸、腹腔的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异常:中气下陷(脾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久痢、久泻、脱肛等。补中益气丸

3.脾主统血

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正常:脾气充足,统血正常,血液循经而行,不出血。

异常:脾气不足,统血失常——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等。称为“脾不统血”。

特点:出血时间长,颜色浅淡,多发生在人体之下部。常用补脾摄血的方法治疗。(归脾汤)

4.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主肌肉、四肢:正常: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异常:脾气虚弱: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脾开窍于口:脾气强健,则饮食、口味正常;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脾其华在唇:正常:口唇红润,“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异常:脾失健运,则口唇色淡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思:思虑过多,影响脾的运化,见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思则气结”。

涎:正常情况,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口外。脾胃不和,涎液分泌增加,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小结:

位置:位于腹中(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的经脉属脾而络胃,与胃相表里。脾在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通于长夏。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尤乘说:“欲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因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故宜‘常令欲少’,少吃禽兽肉,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

专家们研究,长期饱食有四大危害

1.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可诱发许多严重疾病,“肥而不寿,是百病之源”。

2.使血液酸化,由于长期过食,体内代谢增加,“万病皆始于酸中毒” 3.产生过多自由基。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元凶”。4.引发老年性痴呆。

《本草纲目》云:“饱食不节,杀人顷刻”。《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说:“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美国抗衰老专家希尔指出:“长期饱食是用牙为自己掘墓,如果你为美食所诱惑,一味追求吃喝,那么,它的危害会进入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最终会将你毁掉。”

大枣粥:配方:大枣10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效用: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胃虚食少等。

莲子猪肚:配方:猪肚1个,莲子40粒,香油、食盐、葱、生姜、蒜适量。效用:健脾益胃,补虚益气。适用于食少、消瘦、泄泻、水肿等。

(四)五脏——肝

肝的部位与形态: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特性。有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1)调畅人体气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

异常:疏泄功能减退(称肝气郁结):胸胁、两乳及某些局部胀闷疼痛;疏泄功能太过(称肝气亢逆):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

(2)促进消化吸收: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正常:气机调畅,脾升胃降,消化正常;

异常:嗳气、呕恶、腹胀腹泻等。

二是分泌胆汁,助消化;胆汁为肝之余气聚集而成,其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胆汁生成排泄正常,消化正常;异常:胆汁生成排泄障碍,胁胀满疼痛、口苦、厌食油腻、黄疸等。

(3)调节精神情志

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正常运行,受到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心情舒畅。异常: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情绪低沉,郁闷不乐,多疑善虑等;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亢奋,急躁易怒,心烦不寐,睡则多梦,头胀头痛等。

2.肝藏血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正常:两目视觉功能正常,筋脉强健有力,活动自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异常:肝血虚少:目昏、干涩、夜盲,肢麻屈伸不利,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肝不藏血:出血,如呕血、咯血,妇女月经量多、崩漏等。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筋:肝血充足: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肝血亏虚: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拘挛震颤、角弓反张等。

爪:“爪为筋之余”。肝血充足——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肝血不足——爪甲软薄,颜色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目:目的视物功能依赖肝血的濡养。“肝受血而能视”。肝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经风热——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风内动——目睛上吊、两目斜视等。

4.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怒:怒与肝的关系密切。怒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

大怒可以伤肝——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肝失疏泄——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泪:泪具有润泽和保护眼睛的功能。肝精肝血是泪液化生的基础。肝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可见两目红赤,羞光流泪;肝经湿热,则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总结:

部位: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肝与肝相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戒怒——养肝第一要务

顺应肝疏泄特性的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肝血肝阴要充足;二是不要经常郁闷压抑而束缚肝脏;三是不要经常吃药、饮酒、熬夜,令肝脏疲劳;四是不要感染病毒。

肝的特性喜条达,恶抑郁;注重调摄情志;保证睡眠质量;宜吃清补食物;坚持适量运动

菊花粥:原料:菊花15克,粳米100克。作用: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猪肝菠菜汤:猪肝(250克)、菠菜(150克)、清鸡汤、姜、料酒、盐等适量。作用:养肝、明目、补血。

(五)五脏——肾

肾的部位与形态:肾位于人体腹腔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腰者,肾之府。”

《类经图翼》描述:“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肾为“作强之官”。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精的概念: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的分类:先天之精: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又称生殖之精。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气,来源于脾胃的化生,又称脏腑之精。两者关系: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精的作用:主生殖、促进生长发育

女性: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

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男性: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幼年期——肾气渐盛:齿更发长;

青年期——肾气充盛:真牙生,天癸至,具有生殖能力;

壮年期——肾气盛极:筋骨强健,头发黑长,身体壮实,精力充沛; 老年期——肾气渐衰:面色憔悴,头发脱落变白,牙齿枯槁,无生殖能力。因此,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如小儿的“五迟”、“五软”;青年人: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人: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人:衰老得特别快。

临床上称这种病理变化为“肾精亏虚”,治疗以补益肾精为大法。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的关系

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濡养作用; 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到推动、温煦作用;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眩晕、耳鸣、腰膝痠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

肾阳虚:(肾气丸)疲乏无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痿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或水肿等。

2.肾主水:

调节体内津液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促进调节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相关。

肾气化失常:尿少、水肿或尿频、尿多等。3.肾主纳气

纳,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正常:呼吸均匀和调。

异常: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肾不纳气”。《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 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唾:清者为涎,稠者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多唾或久唾,易耗伤肾中精气。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

小结

部位: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腰者,肾之府。”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经相互属络,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惜精——养肾之要

肾中精气,主宰人生;张景岳说:“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故欲长寿,须补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脏衰,形体皆极”。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多脏虚损,肾衰为主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中阴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现代医学观察亦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

补肾填精,延年祛病:《类经》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补肾益精”让衰老再慢一些!

益智仁粥:原料:粳米50克,益智仁5克(研末)。作用:温肾助阳、固精缩尿。

核桃小米粥:原料:核桃仁100克,小米250克。作用:强肾补脑,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

当归生姜羊肉汤:原料: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作用:补气养血,温中暖肾。

(六)六腑 六腑—胆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藏于胆,经肝疏泄,注入肠腔,以助消化。

正常:肝疏泄,胆汁生成和排泄,食物消化吸收正常。异常:胁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身、面、目俱黄的黄疸证。

2.主决断,调节情志

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正常:胆气豪壮:善于应变,判断准确,当机立断。异常:胆气虚弱:善恐易惊,胆怯怕事,谋虑不决。

六腑—胃

1.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容纳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正常:消化正常。异常: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或消谷善饥。

2.通降,以降为和:胃通利下降,将初步消化的食物下降小肠、大肠。正常:摄食,消化正常。异常:胃失和降,脘腹胀满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结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及呃逆等症。

六腑—小肠

1.受盛与化物:接受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分清浊:清者饮食物中精微物质;浊者食物残渣及废水。吸收:精微物质(通过脾上输心肺)排泄:残渣经大肠粪便排出;废水经膀胱尿液排出。

正常,食物消化吸收,清浊各走其道,二便正常。异常: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等。

中医多采用“分利”方法,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浊水残渣各走其道,则腹泻自止。

六腑—大肠

传导糟粕:小肠将残渣下降到大肠,大肠燥化(吸收水分)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正常:大便排泄正常。异常:大便干结而致便秘;或腹泻,大便稀溏。

大肠的传导功能还与肺、脾、肾、胃等脏有关。六腑—膀胱

贮尿及排尿: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均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功能。正常:尿液贮藏、排泄正常。异常: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甚则尿闭 膀胱不能约束:尿频、尿多,甚则尿失禁;湿热下注膀胱:尿频、尿急、尿痛

六腑—三焦

含义:有名无形:只有名称,而无实质性的脏器。有名有形: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以部位分

上焦:膈以上,心、肺、头面部;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部位,脾、胃、肝、胆等(肝归属于下焦); 下焦:脐以下部位,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主要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化活动(通行元气)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运行水液)以部位划分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心肺布散气血; 中焦如沤:脾胃受纳、消化、吸收; 下焦如渎:大小肠、肾、膀胱排泄。六腑小结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共同生理功能:传化饮食物,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称为“水谷之海”,概括为“胃气”,胃的生理特点是主降,以降为和;小肠泌别清浊,与大小便的排泄均有关;大肠传导糟粕;膀胱贮尿和排尿,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为水谷及水液运行的通路。

六腑养生要点

六腑养生—重在保持通畅

《黄帝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顺”。古人云:“欲长生,肠常清”,“若要不老,肠中屎少”。“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滞”不要憋尿、憋大便;

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中医养生术——握固

方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作用:握固,使人心气归一,有助于思想安宁,邪气百毒不得入也。固护精气,辟邪防毒。

养生四宝——叩齿、咽津、握固、鸣天鼓。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五脏与五官、五体、五华的关系。2.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哪些脏腑有关?

3.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4.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5.如何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6.如何进行五脏养生?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主编,2001年。《中医养生智慧》樊正伦养生讲座,2008年。

《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谭兴贵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九、教学后记

教案五

望舌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五讲 望舌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舌象;能辨认异常舌象与健康的关系;熟悉异常舌象的养生方法;熟悉望舌的健康意义;学会舌上养生功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辨认异常舌象与健康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2.主要讲这么几个问题。认识舌、正常舌象、异常舌象与健康状况、望舌的健康意义以及舌上养生功法。

(一)认识舌 1.组成,舌质和舌苔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中医认为它是由胃气所产生的。

2.舌面分部及脏腑分区。

四个部分,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

舌尖通常代表心肺;舌中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肾;舌的两边常代表肝胆。可以根据舌的不同部位的特殊变化,了解相关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舌为什么能反映体内脏腑的变化和健康状况呢?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脾开窍于口,舌居口中,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肺经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舌苔禀胃气而生,系胃气上蒸于舌面而成。

4.所以舌是人体健康的睛雨表

古人把写舌诊著作叫《金镜录》、《舌鉴》等。5.如何望舌?

光线,光线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

姿势,望舌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向两侧展平,不要太过用力,以免影响舌质的颜色。

顺序,望舌时应遵循舌尖、舌中、舌根、舌侧顺序察看,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饮食可使厚苔变薄;食用橘子可使苔色变黄;食用牛奶可使苔变白,望舌时应当予以区分和避免。

(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是指舌质的颜色是淡红色;薄白苔是指舌苔的苔质是薄的,苔色是白的。

正常人舌的颜色是淡红色,质地柔软,灵活自如,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面上铺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干燥适中的白苔。

(三)异常舌象与健康状况

对异常的舌象的观察,一是望舌质,二是望舌苔。

舌质,主要有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的变化。舌苔主要有苔色和苔质的变化。

1.舌质的颜色

(1)淡白舌:舌的颜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称淡白舌。淡白舌——气虚

气虚无力运血上荣于舌,故呈淡白。气虚除了淡白舌外,还可以出现人容易疲乏、气短、乏力;易患感冒;喜欢安静、懒得说话;说话声音低弱无力;易出虚汗(自汗);肌肉松软不实。

养生当补气。山药、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等;药膳如黄芪童子鸡:山药粥等。补气的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淡白舌——血虚

血虚除了舌色淡白外,还可以见到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33

记忆力不好,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等。

补血。可以常食桂圆肉、海参、胡萝卜、猪血、猪肝、红糖、红枣等;中药如阿胶、当归、熟地等。常吃的药膳如花生红枣汤、桂圆红枣汤、猪肝菠菜粥(汤)等。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

淡白舌——阳虚,阳气亏虚,无力行血上荣于舌,此时舌不仅淡白,并且因阳虚水湿不化,可以见到舌质淡白而且胖嫩。

阳虚可常的症状有手脚发凉;胃、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吃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肌肉松软不实。中医有阳虚则寒,阳虚的主要特点是怕冷。

补阳宜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中药如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益智仁等。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煲汤服。(2)红舌。

提示体内有热,俗称上火,可以分为实热(火)和虚热(火)。

实热(实火)的舌象多鲜红而起芒刺或同时见有黄苔。

伴发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实热的症状。

调理应当清热。多吃蔬菜,如冬瓜、苦瓜、马齿苋、田螺等,水果(西瓜、梨、荸荠等),绿豆等,少吃辛辣、肥腻、油炸食物。

中药如菊花、金银花、板兰根、黄连、夏枯草。常可以泡茶喝。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

虚热(虚火),舌象可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

并有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或偏红,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易便秘或大便干燥,形体偏瘦等症状。

补阴为主,通过补阴以祛虚热。食物可多选择如鸭肉、甲鱼、绿豆、冬瓜、雪梨、西瓜、银耳等;少食煎炸烧烤等温燥之品;中药西洋参,麦冬、枸杞子、石斛等可以泡茶喝。

(3)青紫舌: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面、舌边见紫色斑点、斑块,称瘀点或瘀,或舌下静脉怒张。提示体内多有血瘀。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而形

成。

皮肤可常出现乌青或青紫瘀斑;面色晦暗,易出现暗斑;口唇颜色偏暗;身体有固定痛处,夜重昼轻;咽喉干,总想用水滋润等症状。

行气活血化瘀。

可常食山楂、玫瑰花、金橘、黑木耳、油菜、红葡萄酒。中药当归、三

七、丹参都有化瘀的作用。多喝花茶,如玫瑰花茶、薄荷茶、茉莉花茶等。可用当归3克、桃仁3克、红花3克、丝瓜络6克煎汤,每晚泡脚。药膳如山楂红糖汤,黑豆川芎粥。

2.舌质的形状变化(1)裂纹舌多为阴血不足

舌色浅淡而裂——多为血虚,可以补血。舌红绛而裂——多为热盛伤津,阴虚,可以补阴。(2)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挤压的痕迹,为齿痕舌。齿痕舌提示为脾虚或湿盛。

脾气虚: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湿盛之人:常可以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睑比比较肿;嘴里有粘粘的感觉;舌苔厚腻;腹部肥满松软。

健脾利湿。多吃蔬菜(冬瓜)、水果和清淡食物;中药如茯苓、党参、山药、白术、白扁豆、薏苡仁等。可以用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煎汤代茶饮。冬天每晚用川椒十几粒,煎水泡脚,健脾燥湿温阳的作用。

(3)芒刺舌:芒刺舌是指舌乳头增生和肥大,高起如刺,提示为热盛。前面我们讲了红舌为热象,如果是芒刺舌,则热更盛、更严重。

热愈盛则点刺愈多。且舌体不同部位的点刺可以提示不同脏腑热盛。如舌尖出现点刺提示心火亢盛,舌边生点刺提示肝胆火盛。舌中生芒刺,多属胃火炽盛。余可类推之。

3.舌苔的变化与健康状况,苔的异常变化,主要苔色和苔质的变化。(1)黄苔,黄苔是由于热邪熏蒸舌面而成。提示为体内有热,属热证。苔愈黄,里热愈甚。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可服用寒凉药物,如金银花、菊花、板兰根、夏枯草、黄连等。多吃苦瓜、35

黄瓜、西瓜、绿豆等。少吃肥腻、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烟。

(2)厚薄苔

正常的人应该是薄苔,病初、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的也可见薄苔。厚苔—提示外邪较盛,或是体内有痰、饮、湿、食等积滞。

(3)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不易刮去,为腻苔;若苔质颗粒粗大,苔厚疏松,易于刮脱,称为“腐苔”。

腐腻苔提示体内有积滞,可能是湿、或是痰,或是食。

有湿要祛湿:可服车前草、薏苡仁(米仁)、藿香、佩兰、茯苓等中药。多吃赤小豆、冬瓜、苦瓜、丝瓜、马兰头食物等。

有食要消食:服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陈皮、保和丸等。多吃清淡食物,水果、蔬菜之类。

有痰要化痰:可服川贝、杏仁、竹沥、茯苓、半夏等中药。以及萝卜、梨、荸荠、陈皮等食物。

(4)剥脱苔

剥脱苔是指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镜面舌、地图舌。无论是光剥苔,还是花剥苔都提示体内气阴受损,特别是胃的气阴受损。一般少苔病较轻,剥苔较重,无苔就更重了。

光剥苔(镜面舌)提示胃阴枯竭,胃气将绝。也就是说气阴大伤,俗话说“不怕舌上脏,就怕舌上光”,舌上是应该有苔的,无苔一定是体内气阴大伤。

花剥苔(地图舌)提示胃之气阴两伤。气阴损伤程度较光剥苔轻。小儿出现花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

剥脱苔要注意补气补阴。可常服西洋参、百合、银耳、山药、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石斛等。并应注意调理脾胃,恢复胃气。

(四)望舌的健康意义 1.判断正气盛衰

舌质红润说明人的气血旺盛;舌质淡白多表明气血不足; 舌苔: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舌光无苔是胃气阴亏虚。2.分辨病位深浅

舌质:红舌—是热证,如果出现了绛舌,绛舌是比红舌颜色更深的一种红色,提示热更重,中医称为热极;说明病位加深。

舌苔:薄苔是表证,病较轻,病刚开始;如果是厚苔—说明病已经发展到体内了,中医称为里证,说明病加深了。

3.区别病邪的性质

舌质的瘀斑、瘀点—说明体内有瘀血;芒刺舌说明体内有实热;

舌苔:黄苔表明是热邪;白苔是寒邪;腐腻苔说明体内有痰、湿、食的积滞。4.推断病情进退

苔:由白变黄变灰变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在发展; 如果苔:原来是厚的,经过调理和治疗慢慢变薄说明病情有好转,病退。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望舌的习惯 每天早晨洗脸、刷牙、望舌;

舌象是健康的一面镜子,根据舌象的变化调整日常的起居、饮食,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养生,对于增进健康、防病治病有重要意义。

能指导我们一天工作、学习、生活; 能及早发现健康状况,身体的疾病; 能调整日常的生活起居,选择合理的饮食。

(五)舌上的养生功法 1.搅舌疗法

用舌头在齿唇间用力抹搅旋转来治病强身的一种方法。

用舌在牙齿与唇腮之间用力搅抹转动,左右各旋转30~40周,速度不要太快,用力要适当均匀,每日3~4次。

活动舌头促进心血管健康;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舌体转动健脑强心。对于心脑血管养生保健有一定的效果。

搅舌时口中唾液分泌增多,应将唾液咽下(咽津),滋润五脏,增强脾胃功能,强健身体。

2.舌抵上腭功

静坐,用舌头自然抵住上腭,保持3分钟,期间尽量排除杂念 然后把产生

的津液慢慢咽下去。

中医认为舌抵上腭可沟通任督二脉,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经常练习,可疏通气血,条达经络,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康复大有裨益。

七、思考题及作业

1.正常舌象。

2.热证一般有哪些舌象的变化。

3.试述齿痕舌、裂纹舌、剥脱舌、腐腻苔的舌象表现及养生保健方法。4.望舌的健康意义。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主编,2001年。

九、教学后记

教案六

经络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六讲 经络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概念、走向及分布规律;学会经络养生术——小周天功法、经络拍打法、三一二经络锻炼法,熟悉子午流注经络养生方法与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脉分布。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络的概念与组成

1.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人体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脉和络脉区别,其中经脉较粗为主干,络脉较细为分支;经脉分布较深,络脉分布较浅;经脉数量少且长,络脉数量多而短。

经络现象又称循经感传现象,当我们刺激人体的穴位就会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这种感觉会沿着古人所描述的经络循行路线向远处扩散和传导。

2.经络的组成:经络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又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络脉又分为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脉加上任脉和督脉,称为十四经脉。

(二)经络作用与养生意义 1.经络作用

联络作用——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肢节,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营养作用——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保卫作用——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如果经络功能减退,外邪就可通过经络由浅入深,侵袭内脏。

病理经络是邪气传播的途径,病邪由外到内、由一脏腑到另一脏腑,由内到外,都可以借助经络而传注。

2.经络养生意义

判断病变部位,比如前额痛——阳明头痛;头侧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因胁为肝胆经脉分布的区域。阑尾穴有压痛,可辅助诊断为阑尾炎。

指导养生保健,我们所说的经络保健、穴位保健等。无不都是建立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

《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通畅,机体就健康舒畅;经脉不通,则百病丛生。

(三)经脉的分布

1.十二经脉的分布,《内经》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1)内行路线又称无穴通路:经脉主要分布在体内,并分属于各脏腑,其规律是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构成六对脏腑阴阳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在体内属肺并有分支联络大肠;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2)外行路线又称有穴通路,是指经脉的体表的分布区域。

四肢: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其中太阴内前、厥阴内中、少阴内后;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其中阳明外前、少阳外中、太阳外后。

躯干部: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手三阴经主要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在躯干,分别是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侧;足三阴经主要分布在腹部。

头面部:内经说:头为诸阳之会。告诉我们头部的经脉分布,在外行路线上是没有阴经的。为各条阳经汇聚之处。

手足阳明经分布在头面部,靠前面;手足少阳经分布在头侧部,靠侧面;手足太阳经在头后部,靠后面。头为诸阳经之汇,阴经外行路线不上头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从手太肺经开始,依次传入手阳明大肠经,再到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继续流注气血,经脉运行气血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确保全身各处的气血供给。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益以任督十四经,依次循行宜记清。

3.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相对十二经脉而言,我们说十二经脉是正经,那么不同于正经的我们称为奇经,奇经有八条,因此,十二经以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无十二经之规则,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

分布也于十二经脉不同: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不

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不像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

任脉:任“担任”、“妊娠”之义。这条经脉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胸腹正中线上,从小腹开始,沿胞中、会阴、腹、胸、颏部,到达下唇。循行于人体的腹部正中,任脉为“阴脉之海”,它能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督有“总督”、“督统”的意思。督脉也起于小腹中,从胞中开始出于会阴沿背部,经过腰、背、头项、头顶,到达上颌上唇,循行于人体的背部正中。督脉为 “阳脉之海”,它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四)经络养生功法 1.小周天功法

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起到疏通经脉、促进血行、宁心安神的作用。

功法的内气循行路线是:从下腹部即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练习小周天功法,分三步。

一是调身,即调整身形,我们可以一起来做,首先把身体调正了,可坐式盘腿、或卧式;轻合嘴,舌尖抵上腭,轻闭目,沉肩垂肘,松颈含胸,舒腰松腹。双手置于腹下或腿上,做到舒适、自然。

第二步是调息,即调整呼吸:做到自然呼吸,循序渐进,实现深、长、细匀的呼吸。

第三步是调心,即调整心意:调整精神活动,使之趋向、达到集中、专一,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

2.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三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三个穴位。一指一个腹式呼吸为主的基本的气功锻炼。

二指 做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觉的体育锻炼。

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激发经络系统,使人精力充沛,经络通畅,防病治病,增进健康。

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每天两次按摩,每次共5分钟,要有酸、麻、胀的感觉。合谷调理上肢和头面;内关调理胸腔;足三里调理下肢和全身,以及

五脏六腑。通过三个穴位的按摩,起到疏通全身气血,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

一是指一种腹式呼吸方法。

平卧,或端坐姿势,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在下腹部丹田处,行腹式呼吸。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紧张。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

活跃小腹部的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增加肺泡通气量,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促进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

二是指两条腿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觉的体育锻炼。每天1次,每次5分钟。太极拳、跑步、散步等都可以

可以激发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以及奇经八脉等经气,促使全身气血畅通,平衡脏腑功能。

3.经络拍打法

概念:经络拍打法是指以手指、掌、拳等拍击经络、穴位或患处,以达到祛病防病和促进健康的方法,其轻者为“拍”,重者为“打”。

作用: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消除疲劳、解痉镇痛、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特点:方法独特、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用面广、效果显著。

方法:可以用手拍或工具拍,一般是顺经拍,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或顺“病灶”部位拍。

拍打时的要领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拍时要全身放松、自然呼吸、线路清晰、富有弹性、频率合适、节奏规律。

敲打胆经:是指敲打胆经,以疏通经络的养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说:“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11个脏气都取决于胆,取决于胆气的生发,胆气能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动起来,脏腑的功能活动才能旺盛。

敲打胆经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化生气血。还能起到排毒、减脂等作用。

身体平坐(或站立),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面,手握空拳,举手随势下降敲打;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外侧胆经的循行路线一直敲到膝盖,两腿交替;不宜太快、太用力,每条腿每天敲两分钟,约100次左右。

注意事项:老人敲胆经不宜敲太多;孕妇不宜敲打;自发性出血患者不宜敲;晚上子时(23点至1点)不宜敲打。

4.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子午流注)

是指遵循子午流注气血运行规律,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的养生保健方法。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此时胆经最旺盛,阳气开始生发,子时一定要注意睡眠,充足的睡眠胆经才能完成代谢。古人有“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子时为黄金睡眠阶段,优质的睡眠是健康的保护神。

丑时:晚上1~3点,此时肝经最旺盛。中医讲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辰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最充足能量。肝内血液充足,就能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

寅时:凌晨3~5点,此时肺经最旺盛。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寅时健康的人应该是深睡状态。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人体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开始增加,肺主气,朝百脉,气血重新分配由肺完成,在深度睡眠中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

卯时:凌晨5~7点,大肠经旺盛,是清肠排毒的时间。晨起大便是身体良好的标志。因此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以促进排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排便后多做提肛运动,可防止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辰时:早上7~9点,此时辰胃经旺盛。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一定要吃好,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

巳时:上午9~11点,此时脾经旺盛。脾主运化,吸收早上进入体内的食物中的营养。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这个时辰至少要喝几杯水,慢慢饮,让足太阴脾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有助于消化吸收。

午时:中午11~13点,心经旺盛。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中午吃完饭以后,应小憩片刻,适宜养心。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古人云:“子时不睡耗其阴,午时不睡伤其阳”。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睡好“子午觉”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子午觉”能调整人体阴阳,使人的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焕发精神,增强免疫能力。

未时:下午13~15点,此时小肠经旺盛。手太阳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消化吸收。小肠功能正常则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下午15~17点,此时膀胱经旺盛。膀胱负责排泄人体水液。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有助于养生保健。此时要想小便,一定不要憋着,要保持小便通畅。

酉时:下午17~19点,此时肾经旺盛。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长发育和生殖。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如果吃饭过了酉时,即错过了人体营养吸收的最好时间,因此晚饭不要超过晚7点。此时为补肾的最佳时机,对于肾虚的人,在这个时候按摩足少阴肾经的太溪以及肾俞等穴位,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晚上19~21点,此时心包经旺盛。心包络犹如心脏的屏障,代心受邪。此时可做适量的活动,比如散步,可增强心功能。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并应准备入眠创造条件。

亥时:晚上21~23点,此时三焦经旺盛。亥时是最后一个时辰,一天时间已经走完一个轮回,百脉进入休息状态,人应进入休息。因此,此时宜进入睡眠阶段,百脉得以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晚上睡眠一定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十二时辰中,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盛衰开阖有时。遵循子午流注规律养生保健,有益于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人体要随着十二时辰盛衰开阖而变化,把握养生的规律,才能提高和改善人体素质,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七、思考题及作业

1.十四经脉指哪几条经脉? 2.小周天指哪二条经脉的循行?

3.三一二经络锻炼法中的三是指哪三个穴位? 4.子时、丑时、卯时、午时应如何养生保健?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人体穴位自然疗法》吴兆利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9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七

穴位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七讲 穴位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能正确找到常用穴位的位置;熟悉常用穴位的养生特点;学会穴位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用穴位的位置、养生要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穴位的概念与分类 1.经络穴位养生法

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经气,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2.穴位概念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按摩(养生)的施术部位。腧穴、气穴、孔穴、穴道等。

3.分类

十四经穴(经穴):归属于十四经脉,有具体名称、固定位置的腧穴。共有361穴。

经外奇穴(奇穴):十四经穴以外,有具体名称,固定位置,或对某些疾病有奇效的腧穴。

阿是穴: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痛为腧”的一类腧穴。

(二)穴位的养生保健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肩髃治肩痛、睛明治眼病、听宫治耳病、中脘治胃痛等。一般而言,分布在头面躯干部的腧穴比较突出。

2.远治作用:腧穴能主治本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合谷治头痛、足三里治胃病等。一般而言,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比较突出。

3.特殊作用

双向性:某些腧穴,对机体不同状态,起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穴既治泄泻,又治便秘。内关可以调整心率。

相对特异性:指穴位与非穴位,或这一穴位与其它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不同特点。如大椎退热;人中急救开窍;至阴矫正胎位。

(三)穴位的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固定标志: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活动标志:如:张口取听宫;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

2.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3.简便定位法

指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

(四)常用穴位的养生保健 常用穴位——头部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七寸取穴。百会可纳豆。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泄、久痢等。[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水沟(人中)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主治]急救穴:昏迷、休克、窒息、中暑、中风,癫狂、小儿惊风;急性腰扭伤等。

[操作]针刺、指掐人中。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病,眼病,面瘫。上丹田。[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

太阳

[定位]眉稍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约一寸凹陷中。[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眼病,牙痛,面瘫。[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病。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风池

[定位]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颈强痛,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落枕,感冒发热、鼻塞。[操作]针刺、按摩、艾灸。睛明

[定位]目内眦旁0.1寸。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操作]针刺、按摩。听宫

[定位]耳屏前,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耳亭)耳,齿痛。[操作]针刺、按摩、艾灸。常用穴位——胸腹部 膻中

[定位]胸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主治]气喘、胸闷、胸痛、心悸、心痛、噎膈等。中丹田。[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中脘

[定位]腹部,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反胃、吐酸、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脾胃虚弱。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下丹田。

[主治]全身强壮保健穴位。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腹泻及虚劳羸瘦等。

《扁鹊心书》“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全身强壮保健穴。腹痛,便秘,泄泻,癃闭,遗尿,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不孕,虚劳羸瘦。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神阙 [定位]脐中。

[主治]腹痛、泄泻、便溏、脱肛、水肿、减肥等。[操作]按摩、艾灸、隔盐灸。天枢

[定位]脐旁2寸。

[主治]便秘,腹泻,腹胀,肠鸣,绕脐痛,痢疾。[操作]针刺、按摩、艾灸。常用穴位——腰背部 大椎

[定位]在颈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发热、哮喘、咳嗽、颈项痛等。[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命门

[定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痛,腰酸,遗尿,尿频,遗精,阳萎,水肿,五劳七伤,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补肾气。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

背俞穴

概念: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的腧穴,如肺俞、心俞、肝俞等。

定位: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分支上(距脊柱正中1.5寸),上下排列与内脏相应。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相应脏腑疾病以及与脏腑有关头面五官和肢体疾病。操作:针刺、艾灸、按摩、刮痧、火罐。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吐血,潮热,盗汗。[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盗汗,癫狂,痫证。[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腰酸,耳鸣,耳聋,遗尿,尿频,遗精,阳萎,水肿,虚喘。

第二篇: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总论

第一节

人类寿命和衰老变化

一、人类的寿命

二、人体的衰老

三、影响衰老的主要因素

四、衰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医对老年保健的认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未病先防的沿革

三、中医养生贵在培植精气

第三节

老年人“虚弱”和“瘀阻”的生理病理特点

(略)

第四节

老年人的调养

一、精神的调养

二、起居生活的养生

三、饮食的调理

第五节

运动与健康

一、老年人运动的益处

二、老年人运动健身的原则

三、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选择

第六节

一、药物的副作用

二、药物的毒性反应

三、用药的对策

四、如何正确使用滋补药

老年人的用药

中医养生各论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老年人肺炎

老年人感冒

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

老年人肺结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六节

老年人肺气肿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七节

呼吸衰竭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八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一节

食管癌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慢性胃炎

第四节

脂肪肝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第六节

肝硬化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八节

胃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九节

原发性肝癌

第十节

大肠癌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绞痛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心肌梗死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心律失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六节第七节

心功能不全

心脏性猝死

第四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一节

脑动脉硬化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三节

脑出血

第四节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辩证分型)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震颤麻痹

第六节

老年性痴呆

第七节

老年抑郁症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章 老年骨关节系统疾病

第一节

骨关节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老年骨质疏松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节

颈椎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五节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六节

肩周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章

老年病的康复护理

一、老年人中医护理和特点

二、老年人的皮肤护理

三、老年人便秘的护理

四、老年人睡眠的护理

五、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第三篇:中医课教案——秋季养生

秋季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秋季气候特点。以及秋季常见疾患。

2、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秋季养生常识。教学重点:学会秋季如何养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年有四个季节,现在已经到了秋季,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秋季的景色

出示幻灯秋季图片,提问学生:秋季给人什么感觉?秋季是什么颜色的? 生回答

师: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瓜果飘香,天高气爽,秋季的确是个好季节。但是每种食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秋季也不例外,我们到医院去看看。

出示秋季常患疾病图片 提问学生自己有无疾患

师,秋季易出现两眼发红,鼻干口渴,咽喉疼痛,便秘,腹泻,老年人的血管病,感冒等因此有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为顺利度过多事之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秋季如何养生(板书:秋季养生)二:新授

1、提问秋季气候特征

生回答:“昼夜温差大”“燥”(板书:燥)

师:秋分以来,天气由热变凉,人体内的阴阳之气随之转换,“燥”成为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特征。像前面提到的鼻干口渴,咽喉疼痛,便秘等多是由于干燥引起的。

2、讲解肺脏有关常识

师:在学习五行与五脏关系时,学习过秋季对应人体的那个脏器? 生回答

秋季养生养的就是肺部 幻灯出示人体肺部图,师:肺为华盖,为人体其他脏器挡风遮雨,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通过口鼻与外界联系,是人体吐故纳新,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

“肺为较脏,喜润恶干,司呼吸,主皮毛”而秋季气候干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肺阴,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以滋阴润燥为主。(板书:滋阴润肺)

师:人离不开吃饭睡觉,这节课我们着重从饮食起居方面学习如何养生。俗话说“---------” 提问学生周六周日几点起床?

师:“秋三月,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秋季之应,养收之道也。”晚上9—11点是人体肺部最弱的时间,适合早卧收敛肺气,早杀那个7-9点肺部功能最强,适合锻炼,增强肺部功能。所以秋季起居适宜早睡早起。(板书:早睡早起)

“春捂秋冻”秋季不要过早加衣服,增加耐寒能力。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大家都离不开吃。饮食最重要,要学会健康饮食(板书健康饮食)问问大家都喜欢吃什么? 生回答

这些食物是否适合秋季食用?是否对人体健康?下面我们小组讨论一下,看你喜欢的这些食物是否适合秋季食用? 小组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这些饮食是否健康,出示幻灯,健康的饮食注意四个方面 幻灯出示

1、少辛多酸多饮水 师:什么意思?我们看一下视频

师:秋季少辛多酸,以收敛肺气,要多喝水,以防止秋燥 现在对照讨论结果,看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 依次出示幻灯2、3、4 学习了饮食养生,我们以后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防止病从口入。下次课我们将从其他方面学习如何养生。

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季养生的两个方面,你都学到了什么? 最后养生歌结束今天的课程 学生读一读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中医养生参考书

参考书:

中医基础知识方面

1.中医基础理论,郭霞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内经知要》,明 李中梓,人民卫生出版社 3.伤寒质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陈苏生,4.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方药中,人民卫生出版社

5.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唐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养生方面

6.中医养生学,王玉川,上海科技版

7.《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卷二十七养性,唐 孙思邈

8.沈庆法 中医食疗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2000

9.海派名老中医养生之道,东方出版中心

背景延申方面

10.老子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11.Nesse R.M.Why We Get Sick Random House 1994(中文版,我们为什么生病,海南出版社)

12.别让医生杀了你(How to stop your doctor killing you,VERNON COLEMAN著,朱毅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医临床方面

13.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

14.中医治法方剂学,陈潮祖,人民卫生出版社

15.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五篇:中医养生讲稿

中医体质养生(视频讲稿)

体质和我们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通常就是体质出现问题,体质出现明显的偏颇,体质和我们的生命体验有关,提示和我们是否得病,得病以后的预后转归也有关系。

不同体质的人食用相同的食物的反应是不同的,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这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

体质的定义:所谓体质,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的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更具有动态的可变性。体质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决定了我们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得病以后对治疗的反应和他的预后转归。体质也应该是医生认识疾病,认识人体,制定治疗原则和维护健康的一条思维的主线。病理体质是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来和不良的生活环境中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恣情纵欲,放纵自我,不呵护我们的体质,我们就会生病。医生在治病中如果不关注患者的体质,就会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抓住标而失去本,甚至会把一些简单的疾病支撑一些复杂的疾病。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比如痰湿体质就容易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特别容易出现高脂血症,高血压,容易有脂肪肝等等代谢性疾病;而气虚和阳虚的病人,特别容易出现外感性的疾病,消化道的疾病。我们了解体质就可以和我们的身体进行对话,《素闻

四气调神大论》里边是这么说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知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呵护体质,调整体质,关爱体质,就是治未病。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加重和复杂化。在正常人群中,体质大致分一下八类:

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淤血体质、气郁体质。(中华医药中还有一种叫特禀体质)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你有什么样的内在,它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散发信息。你的脏腑功能气血失调于内,必然会通过五官、皮肤、形体、情绪反应在外,告诉你,我生病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具体如下:

望:望面色,望神态,望皮肤,望形体,望毛发,望舌像,望五官。

问:问二便,问食性,问家族史。

闻:闻气味,听声音。

切:摸脉

假如你的体质有所不足,在一生中是有几个时机可以扭转的:第一是妇女的产后,妇女在怀孕期间,她体内的大环境会进行一次大的整合,大的调动,如果说你产前怀孕期间注意保养,产后坐月子的时候注意保养,很可能产后你的体质会一下得到很大的改观。妇女坐月子保养得好能去掉很多老病根,比如哮喘等。月子里落下的病是最难治的。第二是大病之后的康复阶段,病后保养做到位的话,它很有可能改善体质。第三个是假如孩子生下来身体很弱,但是父母后天喂养非常好。第四体质调养的关键是时令和节气,比如阳虚体质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改善时机是三伏天,这叫春夏养阳。三伏天可以做天灸。第五是更年期。更年期注意保养得话,可以为良好的老年生活做一个铺垫。更年期保养不好的话,它会影响到老年的体质状况。第六是青春发育期。就是男精女血,小孩子性机能刚刚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这个阶段也是改善体质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女孩子。如果女孩子在月经来潮之后,她非常注重月经前后的保养,比如素体气血血虚的女孩子,她注意月经前不受寒,月经后注意适当的补一些气补一些血,在饮食方面也很注意的话,她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气虚和血虚的体质。、、、、、、、、、、、、、、、、、、、、、、、、、、、、、、、、、、、、、、、、、、、、、、、、、、、、、、、、、、、、、、体质调养是最佳的健康投资,体质调养能够使我们对疾病的预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一、平和体质:是上帝太厚爱你了,多数生在长寿家族,个人的修为也好。就是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之间的配合非常好,政令畅达,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非常好,太平盛。这种人健康或者少病。

1、表现:

形体匀称,体重波动不大,情绪稳定,性格平和,食欲稳定,饮食规律,二便很好,很少腹泻或便秘。皮肤偏油或偏干,不过油不生痘,干不出斑,很少得病,环境适应能力强。有病也很好治,自我康复能力也强。比较少一些家族性的疾病。口唇淡红,比较红润。皮肤有光泽,毛发也光泽。舌像:淡红舌,薄白苔,舌体大小正常。推荐一本书《看舌识病调饮食》。

朱熹的一首诗放这很合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也是这样,但凡你的进和出,包括中间环节,是一脉相通,畅通无阻的,你的外形必然是清爽的。平和体质就是有这么一种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耐寒又耐热。

推荐一本书《钝感力》。人活在世上。不要太敏感,太敏感就会七情波动,就肯定会伤你的内脏,因为对于中医来说,喜怒忧伤悲恐惊,各对一个脏腑,怒太多伤肝,思太多伤脾,悲太多伤肺,喜太多伤心,惊恐太多伤肾,你老是很敏感,老是有剧烈的情绪,那就伤内脏,时间久了,脏腑功能失调,再走,气血痰湿就出来了,再出来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肿瘤、血压高、动脉硬化都来了。具有钝感力的人七情很难被激惹起来,情绪就很平稳,那么脏腑就老老实实呆在体内,该干嘛干嘛。如果你老是招惹这个脏腑,它在做正常工作的同时,老是被你的情绪招惹一下,它就受到影响。这就告诉大家,你要想向着这个平和体质靠拢,就要先把你的心态调好。所以中医养生无非就是养形和养神两方面,其中养神放在第一位。神调不好的话,内脏是不得安静的。所以很多花很多时间去锻炼,但是不注意自己的性格修为,那一切都是会付诸东流的。

情绪稳定是平和体质的主要变现,那么人怎样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呢?

要适当培养小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什么事情适可而止,不能过分,慢慢他长大以后就会吃东西不过分,对东西不贪婪,干什么事情不会熬夜,不会去恣情纵欲,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事,等老了讲养生酒难了。神很大程度上就是个秉性问题,从小给他养成这样一种情绪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小孩子,从小养到一个平和的心态,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强,干什么事不要过分,不要恣情纵欲。

2、养生原则:不要扰动它。不伤不扰,顺其自然。不要乱进补,高丽参和冬虫草,它不是粮食,它是药。是药三分毒,人参用得不对,照样会杀人。不要没事找事,不要画蛇添足。

二、阳虚体质:

热量不够,火力不足,是根本性的真阳不足,不是病,特点是怕冷。尤其是背部怕冷,还有腹部特别怕冷。阳气就是我们的军队一样,要走边防,要走皮肤,走皮肤的作用是一个是作为一种动力,让皮肤的循环好,所以阳气虚的人脸色发白的,不是苍白的那种。还有一个作用是调节你的体温,在一个抗御外邪,它像一个巡逻兵一样,走在你的肌肤里边。尤其是背后,背后是膀胱经走行,膀胱经在经络里号称是藩篱,把不应该进入到人体,对人体有不好影响的外在因素全部隔离,所以这种人有个特点事背部特别怕冷,还有腰背部,另一个是腹部怕冷。为什么这么说呢?“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真阳在哪里?在脐下三寸这个部位,叫丹田。所以他小肚子和肚脐特别的怕冷。所以

阳虚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护后背和前腹部。你就算不阳虚,也要注意保护这两个部位。所以有些女孩子穿衣服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月经期的时候,这个部位对女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它是元阳所在的部位,另外一个这是盆腔。月经期的时候所有的血液聚于盆腔盆腔充血蓄势待发,准备来月经了,好了,你穿个露脐装出来了,风一吹,盆腔循环肯定受影响。你不痛经谁痛经啊?你老是这样,月经淤滞,该出不能出的,你想想最终到了更年期,到了中年以后,剩余啊更年期啊都会受影响。所以很多人不怀孕,婚后月经不调,更年期的时候很难过,其实她都不知道,都是青春期、月经期的时候不注意保健,很有关系的。不舒服的时候,一定不要想到我马上要去治病,你要想一想,除了治病,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我为什么会月经不调,我为什么会乳腺增生,我为什么会有子宫肌瘤?我为什么会生斑?你听了这些课,你就会明白,哦,原来它的源头是在这,是自己的修为有问题。是发生在我日常生活中的,我不注意。实际上,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体质,什么样的体质,就容易得这种病,一定要注意这个因果关系。阳虚体质是下边虚,所以它经常会表现为生机不够,头发都不茂密;另外养息不足,它蒸腾汽化就不行,水喝进去老师不能被利用,所以喝进去就尿出来,白天还不够,晚上还要起夜两三次,所以夜尿多,小便多;另外它不是没有火力劲吗?大肠也是偏寒,这个时候就老拉肚子;更严重的,吃什么拉什么,因为人体没有热量,不会转化,所以吃什么就拉什么了;舌像特点:舌体胖大,比较娇嫩,脉相很沉细,阳气鼓动力不够嘛。

神方面:因为她阳气不够,所以性格比较沉静,情绪方面会有消沉。所以我们经常说抑郁症啊,抑郁症其实常见于两种体制,一个气虚,一个阳虚。气虚阳虚的人容易有抑郁的倾向。

(三)、形成原因:

1、首先是先天禀赋,和遗传很有关系。

2、和父母结婚晚,生育太晚,这个时候的孩子有可能会形成阳虚体质。

3、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吃了过多寒凉的东西。妇女怀孕和产后,会产生180度的大变化,中医叫“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完全是两种体质。产前一盆火,搀扶会觉得热,但是产后一盆冰。所以很多妇女在怀孕的时候会吃很多凉东西,吃的太多以后,对胎儿就形成影响了。

4、幼年时期用过大量的抗生素、大量的激素,或者经常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个习惯在广东非常常见,清热解毒,爱喝凉茶,预防性的就要喝凉茶。这非常伤阳气)。

5、平时吃了太多冰冻的东西,西瓜啊,饮料啊,过度的性生活,也会导致阳虚体质。

6、是任何人不可避免的,随着你年龄的衰老,进入老年以后,他阳气一定是逐渐虚的。人活一口气,就是阳气,阳气灭了,人也就死了。

7、还有一种阳虚体质和工作环境有关系,如罐头厂的女工,手长期浸在冷水里边;还有一个矿工;还有一个是肉联加工厂,冰冻仓库里的工人。这几个都是在一个寒湿的环境里,多少年下来,就会影响到他的体质,到了中老年的时候就是一个阳虚体质,非常明显。

(三)、易感病:

1、发胖。因为细胞比较懒惰,所以吃进去的东西它都不想用,所以发胖。

2、脱发。头发是肾脏的外现。头发浓厚茂密是肾气足的表现。不足的话反应在毛发上,就是头发容易脱落,头发缺乏一种生机。

3、容易睡眠不好。睡觉不好对美容的影响非常大,对代谢的影响也非常大。治疗损美的医生有四大基本功。有四大问,就有四大基本功。四问是问月经,问大便,问睡眠,问情绪。所以四个基本功就是会调大便,调月经,调睡眠,调情绪。素体阳虚的人睡眠有个特点:睡眠很轻,很容易被惊吓。

4、骨质疏松。阳气虚的人到了中老年,更年期,非常容易骨质疏松。所以很多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都是补肾阳的。

5、慢性结肠炎。

6、素体阳虚的人非常容易得痹证。痹证就是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等都叫做痹证。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女性,体质都比较弱。主要是弱在气虚阳虚。所以质量类风湿的时候你不能只对疾病本身治,一定要调整体质,补阳补气。

7、体质偏阳虚的人往往容易水肿。他那个水不能被蒸腾汽化,被人体利用。他老是停滞在局部,尤其是以下肢肿为主。一般你按他的踝关节上面都是肿胀的。这种就是素体阳虚的人,到了更年期的时候会有这种结果。

8、如果是女性的话,容易有月经不调。她的月经不调是以痛经为主。另外湿月经推后,总是推后。甚至有的时候就不来了。

9、缺乏性欲,性冷淡。男性很容易见到阳痿早泄。

10、痤疮。痤疮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或者他的皮肤损害特别严重,囊肿型的,它不往外发,不起脓头,全部是往里长,在皮肤里穿孔打洞的,这种痤疮好了之后基本上百分之百是终身落疤的。它完全破坏皮肤的结构。痤疮囊肿的,最常见于阳气虚的人。尤其是下边阳气虚。下边阳气虚的表现是:经常有夜尿,喝了水马上要去厕所,月经来的是很痛经,要不就是小肚子是冰凉的。下肢特别冷,冷到膝盖上。他给人的感觉是上下脱节的,这叫“上热下寒”。但凡是身体表现为上热下寒,你要注意上热是假象,下寒是真相。你一定不能说:我喉咙痛啊,睡不好觉啊,有点烦躁啊,有点痤疮,口臭啊,就要吃清热解毒的,我要泻,我要清热,我要抗菌,我要消炎,你可千万不要这样。你一定要注意他下边的是真相,而是因为她下边的阳气太虚,飘上来了。所以就会有一种误区:一见到有热就要清热,如果是反复发作的,你要注意他往往有下寒。中医术语叫虚阳上浮。这个时候你要暖他的下边,让她不痛经,没有夜尿,让她小肚子不要发凉,这个时候再局部处理一下,她的痤疮就不发了。这不是理论上的推导,而是实际临床中的治疗就是这种感觉。否则如果总是清热的话,上面的热没有去,下面的寒越来越伤,上面的热更加频繁地发作。所以这是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

11、阳气虚的人也会有色斑。

(四)、如何保养:

体质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它又有相对的动态变化性。有的人说我不是素体阳虚吗?那我吃羊肉,吃狗肉,吃金匮肾气丸,不行再吃点附子,你千万不要做这种笨事,补是补不上来的。你只能顺势而为,做到不伤它就行了。在这个基础上,再预防它易得的病。阳虚体质的养生原则是:当它出现明显偏颇的时候,适当地稳步一下阳气;他不是容易肿胀吗?不是喝水容易穿肠而过吗?这个时候注意温补阳气,温化水湿,让她不肿,不夜尿,不小便太多。人体的血脉有这样一个特点:“遇寒则凝,得温则行 ”。所以长期阳虚体质的人,他的血脉的循环会受到影响,会有一种潜在的淤血倾向。为了防止它乱上添乱,再叠加一种淤血体质,就要注意防患于未然,注意经常畅达气血。所以养生原则总结起来就是“温补阳气,温化水湿,畅通气血 ”。

1、饮食方面:

A、不要多吃生冷的,粘腻的,冰冻的东西。有很多女性每天要吃很多水果,吃水果对皮肤确实有好处,但是你要看是什么体制,比如说阳虚的人,气虚的人,痰湿的人,吃太多的水果,不仅不利于美容,反而增肥。反而会破坏你的消化功能,影响你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和消化功能一受影响,时间久了,它必然会从外形上反映出来。

B、另外阳虚的人要少喝绿茶,绿茶偏寒的。可以喝红茶。

C、苦瓜,是属于蔬菜里面比较偏凉的,它特别伤脾胃的阳气,所以阳虚体质的人要少吃苦瓜。或者你可以用煮的方法,煲的方法,来去除它的寒气。苦瓜要凉拌的话要加些姜丝和蒜。可以缓解苦瓜的寒凉之性。

D、鲜榨的果汁,阳虚体质的不要点西瓜汁、苦瓜汁,如果你斗胆喝了的话,肚子可能会疼的让你夜里醒来。

E、要吃一些甘温的、甘缓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狗肉、羊肉牛肉都是补阳气的,还有板栗,核桃,核桃是温肾阳的。羊肉比较温和,既补阳又补气还能补血,煲羊肉的时候里边放一些当归啊,白芍啊,所以对那些一到冬天手冷的,冷的发麻,你吃点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是几千年的张仲景的方子。狗肉很刚燥,所以阳虚特别虚的人,他自我调节能力也差,吃狗肉很可能会把你的虚火给补上来了。所以狗肉只能是适当地吃一些。吃狗肉后可以稍微喝点凉茶,抑制狗肉的刚燥之性,或者吃点冰糖炖银耳那个甜品,F、补充阳气要善于借助老天之力,自然之力。有几种方法:在最热天的时候,吃一些羊肉,吃一些热性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天灸。天灸就是用一些温热的药物,把它做成膏,然后用脚步把它贴在穴位上。哪些穴位呢?如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足三里。这些穴位本身就有补益阳气的作用,再加一些温热的药膏进去,经过透皮吸收,它一举两得。贴的时间就是在三伏天。天灸本身不是治病的,它是一个调节体质的方法,调节气虚阳虚的体质。比如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鼻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的胃炎、痛经等等。但凡是发生在阳虚基础上的一些慢性病,内科杂病,妇科杂病,都可以选择三伏天的天灸,来改善身体,一般是连续做三年。

G、韭菜虾仁。蟹寒而虾温。改善阳虚体质的菜:韭菜炒虾仁,韭菜炒核桃,这就是温阳的改善体质的。

2、生活起居方面:

/A/增加户外活动,这样阳气就被调动起来,很多功能就是用进废退,阳气本身就有一个功能是卫外的,他要行肌表,你老躲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面,不和自然接触,内外环境的调节功能就得不到训练,得不到增强,卫外的功能就越来越低,表阳会越来越虚。另外一个增加户外活动的目的是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尤其是阳光。晒太阳的时候可以做些防护:一个挑时间,如十点钟以前,下午三点以后。还有冬阳可以晒,秋阳、春阳也可以晒嘛。或者还可以用一些防晒霜。如果是小孩子的话非常影响骨骼的发育。如果是中老年,骨质疏松。

B、如果是素体阳虚的小孩子,特别要选择一些能加强骨骼的运动。

C、阳虚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护肚脐以下,包括肚脐和后背。阳虚的人平时要注意保护百会、风池和颈部、肚脐、肩井,还有背后的肺腧和风门。还有各个关节部位。这些都是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

3、简易方药:

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子来调整体质,用来保健。常用药有:鹿茸、补骨脂、益智仁、桑寄生、杜仲、菟丝子、肉桂、熟地、人参、黄芪也可用一些。如果你腰痛,夜尿多的话,可以用桑寄生、杜仲,再加瘦猪肉和核桃来煮汤吃。又美味、又改善体质,还能治病。

中成药有:参茸丸、金匮肾气丸、归鹿二仙膏、右归丸、可以一天吃一次,或者体质明显偏颇时吃几天。

4、经络穴位:

神阙、关元、气海、肾腧、命门热敷,或者把生姜个盐放肚脐里用艾条熏。灸好以后肚脐里一兜黄黄的姜汁。用这些穴位就是调动你自身的调节能力、平衡能力,把你的天然药库给调动起来。自己掌握一些简单的中医方法,最不好的副作用就是无效。好过药物,是药三分毒啊,治好病的同时顺带把你的正气伤一伤。

三、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比较相近,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阴性体质,属于虚性体质。阳虚体质以热量不够,阳气虚,缺乏温煦,畏寒怕冷为主。气虚体质也有阳虚体质的这些倾向,但它最主要是反映在脏腑功能的低下。气虚体质的人相对五脏俩说,他肺脏功能和脾脏功能弱一点。

(一)、表现:

神方面:

1、说话语声低怯,气息轻浅。更不用说胸腔共鸣和腹式呼吸了。所以我们说,语声低怯,气息轻浅,这是肺。

2、另外,因为肺气虚的话,肺主皮毛,相对来说它也容易引起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所以它可以表现为动态特别怕冷,夏天特别怕热。动态容易冻寒,夏天容易中暑,伤暑。

3、那么脾气虚,脾胃之气不足,他会表现为吃东西很少,胃口不是很好,吃完以后很爱肚子胀,解大便的时候困难,可能大便两天三天才一次,解出来一点点,也不见得干燥。因为她的脾胃功能弱,所以她的气血化源不足,气血化源不足,他的面色就会发黄,缺乏血色,即平常说的“面色萎黄”,口唇色淡。

4、我们知道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如果脾气虚的话,他的肌肉就是松软的,没有力量的。四肢是没有力量的,整个形体比较松弛,这个人就会不太有张力,乳房下垂,一旦发胖的话,腹部的肌肉特别的松。尤其是气虚体质的女性怀孕,生完小孩以后,那个肚皮非常松,松的就像一泡水一样。完全一点弹力和张力都没用了。还有臀部下垂,整个人的体型很松懈,不挺拔,这就是气虚没有提升的作用。

5、因为气虚,清阳不能上升,不能提升,所以会有头晕,血压偏低,基础血压低。比如有的人血压平常都是低压40多,50多,60多,高压不会超过100.神方面:

因为她气血不提劲,所以疲倦、怠惰、慵懒。举例:一个孩子平时蛮不错的,学习一直很不错,但是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反映,这个孩子最近总是不注意听讲,也不是交头接耳,他老是拖着腮帮子,很没有力量,一看就听不进去,要不就是趴在那睡觉。上课睡倒也罢了,她下课也不动。这下她妈着急了,说难怪这孩子现在这么懒散,回家就看电视,看电视连坐都不坐,躺在那看。大家都知道,上高中紧张得不得了,需要你提气啊。所以老师就对家长说要注意教育,家长就批评这孩子,一批评,她怎么提劲都提不出来,后来我在一起吃饭,我一看这孩子,面色黄,一看就是个脾虚的面色,黄,缺乏血色,坐在那吃饭的时候,也不好好坐,就靠在那,很没有力量,人很松散、懈怠。然后我看了下舌像:齿痕非常明显。但凡齿痕舌,一定这个人比较疲乏。她这个疲乏可不是真的偷懒,她这是真的疲乏,累。

这个孩子上高中后发胖,这些都是脾气虚的表现,我说你这孩子不是她的意志懈怠,孩子懒惰的问题,这个孩子实际上是一个体质的偏颇,就是成年人说的亚健康。我给她灸的是膀胱经的脾腧、膈腧,还有足三里这几个穴位。这孩子还说,我最近大便老是不成型,这更印证了我的观测是对的。大便不成形,发胖、虚胖、没有力量、舌苔有齿痕。后来又加了一个中脘,让她吃了一段时间的铁棍山药(最好的山药)。山药配红枣煮稀饭吃。山药补脾气特别号。抗疲劳,治疗长期大便不成形。山药在中药里属上上品,药食两性兼具。即可治病,也可作主食来用。再有可以用猪肚子(猪胃)配白果,再配山药炒来吃,很好吃。另外这个孩子她太累的时候一定不要让她再动脑子,再使劲地去想,因为思伤脾,你越逼着她越伤脾。,越伤脾她越累,越不提劲,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时候就会成绩直线下降,这不是往死里逼她吗?最后这个孩子调整了两个月以后,慢慢慢慢齿痕社消了,好了。

(二)、形成原因:

后天的修为占很大成分。

1、先天禀赋

2、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就此体质进入气虚状态。

3、长期的国度用脑。

4、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是一个重体力劳动者或者是职业运动员,若干年下来它就会伤气。这种人到了中老年以后,外形呈一种假象了,他实际上还是气虚。形体过劳会伤气。

5、节食。女孩子节食形成气虚。女孩子节食形成的气虚血虚,第一个会影响月经,要不气血化源不足,月经没有物质基础没有来源,它根本就闭经不来了,来就来一点,颜色很淡。或者是好不容易来了,来了沥沥拉拉收不尽,十天半个月一个月都不收。气虚它缺乏一种固摄,所以她老是出血。所以说减肥,过度的节食一定要注意。有的女孩子体型是减得好看了,但是脸色黄黄的,目大而无神(因为气血虚,不能营养神)。一个节食后月经一个月都收不住的女孩子,后来恢复正常饮食,多吃胡萝卜和红枣,后来开了一些四君子汤,吃了以后月经很快就收住了。体重也上来了,结果又往上走了五斤,女孩子一定不能靠节食来减肥。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能不能节一辈子,如果不能,你就要承担反弹的后果。本身容易发胖的,你体内就是这种体质,就是这种吸收能力,你硬性的节食,它会变本加厉的去吸收。你但凡吃一点,吃十分它吸收十分。

(三)、易感病:

1、容易发胖,和阳虚的人容易发胖道理很像,但阳虚的人发胖多数是水偏多,气虚的人发胖多数是痰湿重。因为这个人的脾胃虚了以后,它会有两个结果,一个营养来源少,气血化源不足,所以它可能表现为消瘦,面色萎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他气血化源不足的同时,吃进来这么多东西,它又化不了,结果加工成半成品,即痰湿。痰湿没地方就放到皮下,就是肥胖,放到肝脏,脂肪肝。所以气虚的人发胖多数呈现为又胖又没力,看着块很大不顶用,精力不济,让他熬个夜,受不了,让她去抬东西,胖而无用。所以气虚的人可以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消瘦、一种是肥胖。

2、因为她气虚不能升提,所以会出现内脏下垂,比如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脱肛。

凡是有这种病的人,他在病前的体质基本上是气虚为主。

3、低血压。

4、过敏性鼻炎

5、慢性支气管炎

6、自汗。就是不活动也汗出。我们知道人体的所有的排泄一定要适度。比如该出的出不了,大便该出的出不了,体内就会有毒,皮肤就出状况。小便该出出不了,问题就更大去了,尿毒症,要命的事。汗该出你不出,人就会烦躁,热散不出去,还会发胖。月经该出不出,那是闭经。你不能怀孕,在必经的基础上你会发胖。不发胖也好,它会影响你的第二性征。但是你也不能出得太多。比如拉肚子,很快人就虚了;你小便量多了那是阳虚;多到夜尿都多了,那是阳气更不足。汗出太多的话,它是虚性的一种表现,汗出太多,接着就会乏力,汗出太多,接着就会心慌。尤其是潜心和后背出汗多,它会影响睡眠,影响你的记忆力。比如女性的白带太多的话,它是精微外泄。所以白带始终偏多的女性,第一形体爱发胖;第二闭经慵懒。人体的进出你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如果再正常情况下,温度不是过高,也没有过多的活动,却经常汗淋淋的,这是虚性的体质。反过来,出汗太多以后它伤正气。所以秋冬的时候,身体需要封藏的时候你不能太多汗,太多汗是属于精微外泄。

7、形成习惯性便秘。我们千万不能一大便不通,就去吃牛黄解毒丸,就吃很多通大便的药物,不能这样的。大便不畅通,首先要找生活中饮食结构是不是不合理,水果是不是吃的不够,膳食纤维是不是摄入不够,是不是活动缺乏了,是不是精神太紧张,是不是熬夜了。要从这些方面来找原因,找到原因你一改善,很快你的大便问题就解决了也不用吃药了。有的人完全把生活和体质发生偏颇割裂开来。哦,大便不畅通了,肚子涨,难受,也睡不好觉了,赶紧吃通便药,一吃,哇!好舒服啊。这边源头没卡着,你该干啥继续干啥,下次大便又不畅通了,又吃通便药,慢慢把胃肠道吃坏了,脾胃给吃坏了,这样它就缺乏动力,大便就越发没有力量推下来。那就形成一种习惯性的便秘。如果你长久的顽固性的习惯性便秘,这个时候一定要以补为主,以润为主。一定不能再去泻了。你再泻的话,那结果是很不好的。

8、气虚的女性容易引起色斑。它不是很典型的两块色斑,它是大面积的。额头,口唇周围都会有。特点是面积大,颜色淡。

9、气虚的女性一旦身上有炎症,它很容易专程慢性炎症,最典型的就是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一定不能伤气,如果老是清热解毒,气越伤,慢性盆腔炎就越难治。慢性盆腔炎,经常会乏力,经常会有感染,腰骶部酸困,疼起来

腰像快折了一样,很难受的。很不耐疲劳,很耗人。这个一补舒服,她就要吃药,就会吃一些消炎的药物,接着又伤你的正气。这样可能使你的病更难治。

10、月经不调。首尾会很长。气虚的人一感冒,首尾就会很长。

(四)、养生原则:

紧紧抓着脾,补脾健脾。这不意味着你就要去吃药。关键是你不要伤它。过度思虑伤脾,过度的体力活动伤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开心伤脾。中医养生整体观非常强,比如我看到脾是虚弱的一个环节,要前想三步,后想三步。前想三步就是最起码要想到肝脏,哦,是肝脏老欺负它,所以它脾虚。还有后想三步,脾虚虚了,它首先会影响到肺,为什么呢?因为土能生金,你脾气虚了,迟早会把肺气给拉下来,肺气一拉下来,你的抵抗能力就弱,就容易得病。所以饮食啊,脾胃啊,一定要保养好,这叫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是你后天安身立命之本,生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本。脾气强了,肺气就强了,那么适应能力也就强了。

气虚的人清阳容易下陷,它升不了就要降下来,该升不能升,那么我要注意适当的升举阳气,1、饮食方面:

A、要吃一些性质温和的、偏温的具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小米、白扁豆、鸡肉、红枣、龙眼肉、淮山、莲子,这些食物气虚体质的人吃起来比较好,加工可随自己的习惯。气虚体质要缓缓去补,不要蛮补、不要骏补、不要呆补。在五脏里它有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就是脾胃偏虚,如果一下子给它放进去东西太多的话,此时补益作用没出来,把脾胃给积滞住了,肚子胀了,所以要细水长流,形成一种习惯。

苦夏,气虚的人会表现比较明显些,这些人一旦到了秋天,胃口稍好些,它会想着秋冬要进补,这个时候要注意。“冬季进补,秋先垫底。”不要一到秋天,气温刚一下降,有点胃口就开始大鱼、大肉、补品一个劲就吃。因为整个夏天脾胃最受煎熬,整个夏天空气中的湿度很高,夏季是暑气当令,暑必挟湿。脾胃在五脏中,一怕肝脏欺负它,二怕湿邪欺负它。所以整个夏天会感觉消化不太好,不想吃东西,脾胃虚。有时还会吃脏一点,凉一点,这样一路走下来,脾胃很辛苦了,到了秋天它终于能喘口气了,这时候要让它好好休息,先吃一些清淡的东西,喝一些粥,让脾胃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可以稍微地泻一两次,把夏天积在肠胃的冷东西给泻出去。先让它轻装,充分休息。冬天到了冬至以后开始进补,进补时要看具体的体质,阴虚补阴津,阳虚补阳,气虚补气。比如你是气虚体质的人,和阴虚体质的人一样排骨,熟地煲在一起,吃了以后,气没不上去,先吃出一层舌苔来,肚子胀的不得了,难受极了。因为这是补阴的,阴虚内

热的人吃不错,你来吃就不对。但是如果你体质寒热不是太明显的话,你摄取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东西都可以。气虚的人补是细水长流,千万不要蛮补。吃红枣补脾胃,补气又补血。如果一天三餐都吃,这就是呆补、蛮补。

B、养生是一种行为方式,养生是一种世界观,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很功利的。养生师慢慢明白它的道理,顺着这个自然知识,一直把一些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慢慢渗透到生活里,要悠着点,做人要自然,维护生命也要做的自自然然才对。生命是道,它是有它的规律的。

C、比较忌讳吃生冷寒凉的东西。气虚体质的人吃清热解毒的药一定要中病即止,否则会矫枉过正,会让气更虚,然后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D、气虚体质的人对事物的寒热之性比较敏感,稍微偏温一点的可以,但是如果温热太过的食物,往往受不了。比如狗肉,阳虚体质可能还受得了,气虚体质肯定是受不了的。气补不上去,反而把热给补上来了。气虚的人吃羊肉时,为了防止羊肉的热性,可以加一些白芍。

2、生活起居方面:

气虚体质最怕季节转换,最怕气温骤升骤降,最怕环境的变化。所以说严寒酷暑,翻风落雨,首当其冲病倒的往往是气虚体质的人。还有节气的变化,比如大寒和冬至,应该是气虚和阳虚的人比较难过的时候。夏至、大暑、三伏天的时候也是气虚的人比较难过的时候。最苦夏,无病三分虚的时候。所以就要注意预防:衣服的增减、空气的流通、保暖、避暑等等。气虚的人确实要特别地注意。

B、音乐。不同体质的人对音乐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气虚体质的人可以经常听一些兴奋的、振奋性的音乐。而湿热体质的、阴虚内热的人可以听一些小夜曲啊、摇篮曲之类的音乐,人就会感觉很舒服,不那么燥。这就叫音乐养生。

C//、气虚体质是一个比较娇嫩的体质,不能太劳累,不能太忧思,天生是个金贵命。气虚体质的人不太能经得起过于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生活压力。

3、、简易方药:

可以吃一些:大枣、人参、淮山、党参。(药食两性兼具的都可以作为保健品。)还有黄芪、紫河车、云苓(茯苓)、白术、薏仁,这些药平时可以用来煲汤。要

想缓缓进补,最好的方式就是喝粥。粥是最易被人吸收的。女性的美丽是睡出来的,男性的健康是吃出来的。所以你丈夫的身体好坏,和妻子的掌管是很重要。所以作为女性,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到工作里,家庭是你的一个主战场。

中成药: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广东很多时候煲汤都用这些材料的。煲汤时可以把甘草去掉,其它三味就可以用来煲瘦猪肉了。这个是补气的。

如果有的人面色白,血压低,提不起劲,一蹲在那不能站,一起来两眼发黑就要晕倒,这种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吃一些补中益气丸。

还有一种情况是温度一变化,气候一变化,他就打喷嚏、感冒、皮肤过敏,这时买点玉屏风散颗粒吃。

还有一种气虚是吃东西很少,吃点东西就肚子胀、难受,还有点拉肚子,经常大便不成形,这叫脾胃虚弱,买点香砂养胃丸。

有认识气血,不能动脑子,一动脑子开始失眠,睡不好,吃不好,时间不久,马上笑脸蜡黄蜡黄的,这时心也开始慌了,工作起来精神也开始涣散了,也记不住东西了,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这时候可以吃一些归脾丸。

4、四季保养: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时候,万物生长、江河解冻、小鸟开始鸣叫,小草开始发芽,鲜花开始开放,这时我们人体的阳气和自然节是一样的。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在变化,你不可能我自巍然不动,这时我们的阳气是在逐渐地由里向外散发,舒展。有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假如你不是敏感性皮肤,你的皮肤还可以的话,通常一年中皮肤最好的就是春季。因为气血逐渐外发了。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把平湖,让阳气一路平安地由里向外升发,由下向上升发,千万不能压抑它。怎么样保护它的升发呢?就是不要睡懒觉,要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一切就要宽松了,让阳气出来。另外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吃凉的,因为凉的东西是以降为主的,影响它的升发,所以这时吃一些香菜,稍微吃一些辛香走窜的,一些酒,一些春天特有的蔬菜。这是帮助它升发的,不要逆着它这个劲。

5、经络穴位:

三个穴位:足三里、气海、脾腧,用灸的方法,或者经常按摩这三个穴位。最好是灸的方法。

四、痰湿体质:经济暴发户易得的体质。

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这时候就会吃得好,什么好吃吃什么,然后住的好房子,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然后进房间有空调,终年生活在恒温环境下。这不是好现象,他可能眼下的感觉享受不错,但是这对人体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痰湿体质,一种比较雍滞的体质。体内进的东西太多,堆在那儿没用,又出不来。一方面堆得很多,出不来,一方面又拼命地往里进,他就形成一种积滞,这种就叫痰湿体质。我就觉得痰湿体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一切的成果,一切的科技产品,都在调动你的欲望,调动你的感官享受,满足你的懒惰的欲望。在这个基础上,它营造出一种自然以外的生活环境给你享受,好,你得到一种体质------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是酝酿现在所有生活方式病的最大温床和土壤,在此基础上,人很容易血压高、血脂高、动脉硬化、糖尿病。中风等。

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一定不能迷失自我,人究竟是什么?你不过是万物之一,生物之一,你还能做败到什么程度呢?你有了病以后掏很多钱去治,然后又花很多钱去买家用电器,满足自己的生活,出门以车代步,冷了用暖气,热了用空调,多舒服啊,带来的代价是很多病。然后再去花钱看病,病好了再去工作再赚钱,再去买东西,再来享受。我们为什么不能活得简单一些呢?所以说很多人的病是自找的。、痰是广义的痰:就是没有用的津液,没有用的废物,气血化源,水谷精微在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半成品。他本来应该化气血,但是它加工到一半,它停下来了,这就是痰湿、废物。没有用的东西。狭义的就是呼吸道排出来的这个痰。

水谷精微在代谢过程中不畅顺,产生的半成品叫痰,痰就是津液的堆积,津液、水液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这就叫痰湿。体内的河流,这个水一定要是动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嘛。我们人体实际上时水做成的,尤其是女性和小儿,体重里边水的成分 更多。有细胞内的,有组织间的,人体的细胞实际上就是泡在水里面的。这个水不是死水一潭,它一定是要活的,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食物,被利用以后,他要通过小便,通过汗液,通过胡须给它排出去,这个过程一定要是顺的。那么这时,如果说你人体的这个河流,不畅通了,它就会积滞,一停下来就会形成痰湿。这个痰湿可了不得,它一停下来,停到你的肝脏就是脂肪肝,停到皮下就是肥胖,停到头部经常头晕脑胀,不清晰,停到你的心中那个胸闷气

短心慌。停到哪儿哪儿出现问题,有的还会起一些包块。中医讲“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证”。你老治不好的病想想是不是痰在这作怪。痰湿体质实际就是体液在人体的这个代谢过程不顺,它比较停滞,就像河流缓慢、污浊。它有诸于内就必然形诸于外,它一定有外在的表现可供我判断。

(一)、表现:

1、外形:

“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痰湿重的人容易发胖,放胖的人通常是痰湿体质,这个在临床实践中很常见。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痰湿重的人经常身体沉重、比较笨重,脚步特别沉重;痰湿重的人坐的时候一屁股就坐那,显得很笨重,坐在那就不爱动;

不喜欢喝水。(举例:一个痰湿体质的病人看杂志和广告上说女人要想美容,每天都要喝八杯水,结果后来体重增加,腹胀得很,特别难受。你是痰湿体质,就要渴了再喝,水进到你身体里,就是要出得慢些,你再喝八杯水,你不是加重脾胃的负担和膀胱的负担吗?它排布出去,你怎么不会增重吗?它排不出去,你肚子怎么不胀啊?可见美容也要因人而异。痰湿的人吃水果,它就是不是舒服,根本不会带来美容的效果。

痰湿体质在饮食上有一种习惯,多数爱吃偏咸的东西。爱吃香浓的东西,就是口味哦偏重。口味偏重和痰湿体质之间是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小便经常是浑浊的,即小便解出来不清晰,如果小便清白,像白开水,这是阳虚;正常的小便是淡黄色的、清澈的、透明的;如果小便时浑浊的起泡沫的,这是痰湿的一种表现。(这是指经常性的,不是指偶尔一两天。)

还有痰湿体质的人出汗呈现两极分化,一种出汗非常多,这是市太胖,胖了以后他行动起来容易出汗。但是有一种胖人不爱出汗,实际上他的这种不爱出汗和他容易发胖,形成痰湿体质是非常有关系的。所以临床上减肥,一定要问他出汗情况怎样的,如果它不爱出汗,就要看是不是不活动的缘故,如果不是的话就要注意这个减肥必须要把他的发函功能调动起来。出汗是一个非常做那个要的,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另外出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排泄过程。出汗出的不是清水,它里边排出很多代谢的废物,你老不出汗,对人体影响会越来越大。等于说一个排毒的途径被卡住了。

所以女性美容一定要有六通:月经通,大便通,水道通(小便和毛孔),谷道通,血脉通,情绪同。

水道通就是小便通,毛孔要通,一定要出汗。有这六通,你就不会出一些严重的问题。稍微有一些变化,你很快就调整了。如果你汗出少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多出汗,不出汗的话痰湿体质很难改善。

痰湿体质的人大便发粘,解大便很不顺,它不一定干,就是非常粘滞,厕所里冲不掉的。

舌像:舌体一定是胖大的,舌苔是偏厚的,所以你舌体又胖大,舌苔又偏厚,你不要秋冻人家进补,你也去进补,你越补舌苔越厚,越补痰湿越重,越补你越胖。越补糖尿病就和你更有缘分。

2、神方面:

痰湿体质的人反应会慢一些,人的形体反应啊,请粗反应啊,会慢一些。经常神昏,头重,很明显的。假如你到了中年以后,经常头昏,头重,想睡,注意,这就是向痰湿体质转化的一个表现。你吃完以后,脾胃消化不好,痰湿壅盛,蒙蔽清阳,饭后就会胸闷又头昏脑胀的,这个适合就要注意了。(反应慢:眨眼都比别人慢半拍)湿气它有一个特点,它粘滞,在你形体上有特征反应,在你的功能上有反应。在你的神方面也有反应。

(二)、形成原因:

1、先天遗传比较重要。所以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代谢疾病、生活方式病等,除了生活方式上,它有很明显的家族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高脂血症等等。

2、长期的口味偏咸,吃盐太多是促生和加重痰湿体质一个非常重要的饮食因素。

3、年轻的时候吃太多冰冻寒凉的东西,这样会促生和加重你的体质偏颇,比如说会加重你的阳虚体质,会加重你的气虚体质,也会加重你的痰湿体质。吃冰冻的东西太多,就伤脾胃,伤了脾胃有的人就表现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你脾为被伤后,就会气血化源不足,它就在那生痰,半成品,所以他就

有一个后果,形成痰湿体质。而且这种痰湿体质往往和阳虚夹杂在一起,这种痰湿和阳虚合起来,一旦发胖,它就是一个重度的肥胖。而且很不好搞。

4、长期熬夜。只要他长期熬夜,他的舌像就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痰湿壅盛的舌像:舌苔厚腻,久久不退。你如果是长期的舌苔厚腻,久久不退,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是痰湿体质,湿气很重。所以总是熬夜特别促生痰湿体质。机理如下:你老熬夜,它影响胆气的疏泄,影响到胆的话就会影响到肝,肝接着就影响到脾,它这是环环相扣。

(三)'易感病:

1、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最易中风、心肌梗死、脂肪肝。

2、皮肤不好,油性皮肤为主,一生就是囊肿型痤疮,预后不好,坑坑洼洼的。

3、月经不调,以闭经为主、月经量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月经不来的女孩子,逐渐逐渐地发胖了,或者是体重越来越胖,胖到一定程度,月经开始减少。烧到一定程度,闭经了。闭经以后更胖,怎么调都难调过来。不好见效。所以痰湿体质基础上引起的发胖。月经不调,搅在一起是很难搞的。

4、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不能一概而论的,有的是基于阴虚体质,这时一定要润;有的慢性咽喉炎是基于痰湿体质,这个歌时候要化痰、理气、散结。治疗完全都不一样的。

5、痰湿体质容易和郁症相伴而生。郁证是什么呢?大致有点类似于抑郁症。凡是短期内的体重暴涨,暴肥的都和情绪有关。它一般都是发生不良的生活事件(突然的加人亡故、失业。失恋、离婚等等、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又碍于自尊心很难受,这种人有些就容易暴肥。)所以减肥一定要问有没有情绪问题,有的话一定要先解决他这个郁。减肥是个非常复杂的事,他和医生的技术有关系,还和个人的修为有关系。还和你的遗传有关系。大家对针灸减肥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他不过是减肥的方法之一。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有的有效,有的无效。

(四)、应对措施:

脾是生痰之源,它的源头是在脾胃。所以这还是一个好好保护脾胃的问题。但是这个脾胃呢,它有可能是虚,加工能力不行,这时它产生痰湿。还有的是脾胃功

能本来蛮好的,你太贪吃了,太贪凉了,太爱熬夜了。脾胃越不喜欢什么,你越给他强加什么。好了,我不干了。干脆不给你运化了。你吃吧,你吃我全部给你化痰湿,我怠工。所以要好好保护脾,它和气虚一样。“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而生”。

养生原则就是在保护脾胃的基础上适当地再去去湿,适当地梳理气机,让人的内环境尽量地清洁一些。

1、饮食上:

控制食量、吃饭要吃七分饱,不要暴饮暴食,速度不要过快,要少吃盐,特别不要宵夜,必须吃早餐(吃早餐是改善痰湿体质、减肥的第一步),饮食宜清淡,偏温燥的或者有祛湿作用的。

比如有个病人,梅雨季节,痰湿体质的人会很难受,大便发粘,小便混浊,谁、睡也睡不好觉,因为痰湿一重,它就会停到中焦,晚上阳气不能潜藏,所以也睡不好觉。这时候可以吃点麻辣烫,出一身大汗,如果还不出汗的话,接着去运动。

祛湿的食物:淮山、白扁豆、薏米、赤小豆、鲫鱼、生姜。

生姜非常适合痰湿体质的人,能散湿,暖脾胃,促进发汗。最适合女性夏天来饮用,用法:泡茶,姜配红糖、枣,煮几分钟,夏天坚持喝一段,情绪稳定,耐热强,肤色好。一般人可以用三四片姜,痰湿体质明显的可以多,放到七片姜,如果你是痰湿体质,又不是太胖,你就放三四片就可以了,如果月经不是很好,来的时候淤血快很多,多放点红糖,这样对女性非常好。但是有一种比方说男性他也是痰湿体质,他又抽烟又喝酒,那生姜他可能有点受不了,抽烟喝酒多的人,他喉咙容易受刺激。,可能会咳嗽,咳得很难受。但是生姜并不是随时都可以用的,夏天吃最好。因为符合天地之道,但要注意晚吃生姜赛砒霜。“夏日伏阴在里,冬日伏阳在里”。夏天脾胃是虚弱的,气血石外强中干的,气血都是外走,里边反而虚。所以这时我们古人强调,夏天不能贪凉饮,这时候吃生姜可振奋 脾胃,还可帮助气血外达,所以我们感冒的时候吃生姜,它发汗,帮助气血外达,正好应着天地之间的阳气生发,立秋之后姜要少吃或者停吃,因为到了秋天以后,我们阳气是逐渐收敛了,自然界生机开始收敛,树叶都落了,小虫子也开始蛰伏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不像夏天那么繁茂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吃生姜了。因为生姜鼓舞气血外发,他正好和自然界的趋势是拗着的,继续吃的话就可能睡不好觉了。俗话说“上床萝卜下床姜,晚上生姜赛砒霜”.“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冬天我们穿棉衣,不户外活动,也不出汗,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大进补,要吃羊肉、狗肉,吃很多坚果,胃口大开,吃油炸花生,里边塞满了热的东西,又积滞,外边又不

发汗,所以冬月伏阳在里,这个时候吃点萝卜,第一行气,第二它稍微偏凉一点,帮助消化。还能够促进你的吸收,能够让你秋冬进补,补而不呆,补而不滞。如果你不注意这点秋冬蛮补,呆补,滞补的话,秋冬一旦发起热毒之证,那非常厉害。如扁桃腺化脓,严重的中耳炎,皮肤出大脓疮,这就是冬天的伏阳外发,它那个毒就厉害的多。一旦爆发起来,那个炎症非常明显。所以冬天的时候你反而要吃一些稍微清凉的,即冬吃萝卜。还有一句“上床萝卜下床姜,晚上罗比赛砒霜”。就是说你晚上要休息了,气血要内藏了,如果晚饭吃的再多一点,你吃点萝卜行行气,帮助消化,否则“胃不和泽寝不安”。因为积滞在里边,所以睡不好觉。所以遇到睡不好觉,不要一上去就吃安眠药,你要想想是不是消化积滞,你可能一调整消化系统,肚子一不胀,消化一好,不打嗝了,大便也畅通了,一下就睡好了。所以上床的时候为了帮助阳气的潜藏,中焦让它畅通,吃点萝卜。下床就是起床了,一天之计在于晨,要振奋精神呢,气血要外发,要提起劲来,所以要吃生姜。

另外,咸的,酸的,寒凉的,腻滞的,收涩的东西都要少吃。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别说你吃了,看一下,说一下,口腔马上就一嘴的津液出来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酸甘化阴 ”阴是津液,你本来痰湿体质就是津液多,发挥不了正常作用,再吃一些酸性的东西,它水更多,更痰湿。

基于阴虚体质的血脂偏高,可吃醋蛋来降血脂和治疗动脉硬化,但是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是极不合适的。

比如山楂,要适可而止,痰湿重的人不能多吃,不仅不会减你的体重,反而会加重你的痰湿。

还有苦寒的东西要少吃,比如前面讲的阳虚气虚,吃苦瓜就要适可而止,它增加痰湿。

还有特别主要要少喝饮料,什么含糖量高的饮料,甜能生湿,甘能生湿,肥甘厚腻生痰湿,所以饮料一定要少喝。西瓜也要少吃,痰湿体质的人吃西瓜不会减肥的。痰湿体质的人是最没口福的人,要管住自己的嘴,水果,海鲜等都要少吃。痰湿体质是从一种复杂的生活方式、比较恣情纵欲的生活方式里产生,你要想改善它,就必须从这个方式里退出来。饮食回归清淡,生活回归简单,不要去熬夜,多运动。比如农村里边,很少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比较多,痰湿体质以城市最常见。尤其是城市里起夜的管理阶层,和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应酬多的人特别多,2、生活起居方面:

A、中年以后体检时每年要检查血脂血糖血压,不能掉以轻心,痰湿体质就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光测空腹血糖还不够,最好测一下餐后血糖。

B、多晒太阳,阳光能够散湿气,阳光能够振奋阳气,C、养生是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湿气重的人可以经常洗洗热水澡,最好是泡浴。让全身发红,毛孔开张。泡浴热水澡是小时起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D、另外要注意运动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不要马上吹空调。不要马上吹风扇,不要马上去冲凉。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外湿内湿相合,非常伤身体。运动完以后一定要汗落了再去洗澡。

E、夏天要尽量少用空调,多出汗。在又湿又热的环境下使用空调确实能够减少一些夏天常见病、多发病的出现。但是空调的过度使用,会对我们的人群体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如果太依赖空调的话,它是非常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之季是阳气生发,能量代谢,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时候,秋冬的时候是潜藏,储存能量的时候,生命就是在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里面完成生命过程的。这个是自然之道,你必须春天是升发的,夏天时消耗的,夏天无病三分虚,一定要保证一定程度上的无病三分虚,这个才能保证秋天,冬天进补,进去的补才是好的东西,才能被人体吸收,被人体利用,否则越补越痰湿,夏天一定要让它消耗,如果过度依赖空调的时候,它不汗出,体内的湿气就散发不出去,不汗出,它的能量消耗途径就被截断了。中医讲汗出的过程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叫“阳加于阴为之汗 ”。如果憋在那不发散,那么能量不消耗它就发胖。过去是过年后体重增加,吃的多,现在不是了,很多人是夏天体重增加,这就和空调的使用有关系。能量不消耗了,没有酷夏了,没有三分虚了。所以空调的使用和代谢综合症了,和现代生活方式病了,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应该是有关系的。

F、秋冬不要太进补

G、穿衣服要尽量宽松一些,穿一些棉麻丝绸天然纤维的衣服,利于湿气的散发。肥胖的人一定不要去穿塑形衣服,它非常妨碍湿气的散发。两种体质最适合穿天然纤维,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

3、简易方药:

党参、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仁、赤小豆、白芥子、冬瓜皮、茯苓。都有一定的去痰湿的作用。但是这个药不同,去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去肺部的,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它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走于下。

常用的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绞股蓝总甙片、陈夏刘君丸、排毒养颜胶囊。大便特别粘滞的时候,吃一点胖度养颜胶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中病即止。

4、四季保养:

秋冬不要进补,夏季不要多吃生冷的东西。痰湿体质的人多数胖,内热重,烦躁,主要就更依赖空调和冷饮,但是越这样约会加重你的体质偏颇。所以这点要特别注意。如果不注意的话你到中年老年以后会备受煎熬,发胖了以后,你特别容易往哪个心脑血管方面发去转化。所以说病是自家生,上帝救不了你,医生只是帮助你,你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命体验,你必须管好你自己,健康是握在自己的手里。

5、经络养生:

有几个穴位:

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神阙。

五、湿热体质:

这种体质比较影响外形

(一)、表现:

1、外形特征:

面苟,发黄发暗,面部油腻

唇红齿黄、牙齿黄、牙龈红、口唇红。

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

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体味大。

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

小便黄赤、颜色很深。

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

舌像:舌红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

2、神方面:

性情急躁易怒。

(二)、形成原因:

1、先天禀赋。

2、嗜烟酒的,经常熬夜的,这种人外形不好看:牙齿黑,舌苔黄腻,满嘴口气,身上味道也大。长期带下色黄,下体异味很大,白带多黄。如果你抽烟喝酒又熬夜,那你注定是个湿热体质。注定你的外形不好看:烟熏火燎的面容,说话像唐

老鸭一样,口唇乌,一开口,牙齿是黑的,舌苔黄腻;满嘴的口气,甚至身上的味道也很大。

3、滋补不当:

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乌鸡白凤丸等,这样的滋补不当,滋补过度会促生或者加重这种体质。

4、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5、肝炎病毒携带:

肝胆是薄弱环节,肝胆疏泄不好,很多发现肝经胆腑等的症状。

6、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比如广东。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和美容的关系:这种体质对美容最大的困扰就是给人一种浊的表现:头发油腻,头皮屑很多,油油腻腻的;眼睛分泌物很多;说话口气很大;身上的汗味很大,眼睛不清澈,年纪轻轻的开始有脂肪沉淀,有红血丝,远远看,眼睛是浑浊的。

外形浊和三种体质有关:湿热、淤血、痰湿。这三种体质比较容易呈现出外形浊的表现。要想改善体质的浊,你要从体质开始改善,至少要不再加重这种体质。痰湿越重,湿热越重,淤血越重,外形就越浊。女性的外形的洁净很重要,皮肤美容也是这样的。别逮着什么都往脸上抹,你只要保持干净就行了。第一干净,第二防晒,第三睡好觉,第四开心,做到这四点的话皮肤没有理由不好的。如果你能做到六通更好。女性外形的清洁感和体质是有关系的,不是靠多洗几次就能行的。

(三)、易感病:

脂溢性脱发、痤疮、体味、淋证、泌尿道感染: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

皮肤特别容易生脓肿疮疡、容易得癣症:皮癣、脚癣、体癣,还有黄疸。

还有对肝胆的感染性疾患。

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的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四)、如何保养:

1、截断滋生湿热的源头,不要再生湿热了,清热利湿,就是保证二便畅通,大便不要不利,不要粘滞,小便颜色淡一些,不要老是那么黄黄的,一看到小便黄就要喝水。

2、饮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药少吃、少喝酒,所有食物中湿热之性最大的莫过于酒。少吃肥甘厚味。饮食方面要清淡祛湿。再特别告知的就是戒除烟酒。有的人不演绎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那你就得承担这种后果,“病是自家生”

祛湿食物: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

3、生活起居:

忌讳熬夜,熬夜会增加湿热。因为熬夜伤肝胆,会非常影响肝胆之气的升发,容易生湿热。;另外尽量地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居住。比如你是个痰湿体质或者是恶体质,买房子的时候尽量不要买低层,不然房子如果阴暗潮湿的话会加重你的湿热体质的。

4、简易方药:

湿热体质是一个过渡性体质,很少有人到老年的时候还是一个以湿热体质为主的体质。因为湿热体质经常会很不舒服啊,会有皮肤瘙痒啊。会有炎症,会有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它会使人很不舒服,不舒服就会促使他去吃什么药,如清热毒的,寒凉之品。所以湿热体质到了老年基本上就分化了,很可能吃利尿的药啊,清热解毒的药吃多了,很多人就转化为阴虚体质;把阳气伤了,慢慢地就变成气虚阳虚或者痰湿体质。所以湿热体质一般是青壮年多见一些。到了老年,虽然还有湿热体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

去湿热的药物一般来说都是不太平和的,都不能久吃的。去湿热的药物常用的有:藿香、车前草、淡竹叶、滑石、溪黄草、鸡骨草、木棉花,等等这些都是偏寒凉的,不能久服。

中成药有:甘露消毒丹、君太口服液、清热祛湿冲剂,溪黄草冲剂等等。这些都不能久服。但是你湿热但凡已经去了,舌苔不那么黄腻了,小便已经变得清了,炎症不明显了,就要马上停下来,不能久服。

比方说湿热有炎症、喉咙啊、小便啊、肌肉非常酸痛,内热很重时可以吃一些来调整体质,但不能久服,没有内热千万不能吃,是药三分毒啊。这些药毒性还都不小呢。

(五)、四季保养:

湿热体质的人冬季不能跟风大量进补,不要去吃那么多火锅,羊肉、狗肉,人家进补你也进补,不要这样。越补体质偏颇性越明显。还有这种人的皮肤特别容易感染,最好穿天然纤维,棉麻丝绸,尤其是内衣。

经络方面,没有具体的穴位,但是有具体的方法:湿热体质的人时不时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改善小便发黄,烦躁不安。因为烦躁不安导致失眠,全身的肌肉酸痛,尤其是颈肩部的肌肉特别酸疼的时候。这个时候改善痰湿,改善湿热体质的最好方法就是刮痧和拔罐,刮完痧再一走罐,浑身舒服的不得了。像去掉一个大包袱一样,很舒服。这种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去改善体质,甚至可以不用去吃药。用刮痧的方法去湿热也挺好的。

六、阴虚体质:

体内少水、阴分不足、缺乏滋润、干枯干涩、火偏盛。这种体质,女性中较常见。女性和男性的不同有:经、带、胎、产、乳,这些特别的过程都要消耗血,血属于阴,所以易形成阴虚体质。

(一)、表现:

1、外形:

线粒体发达,不太容易发胖,比较有口福。咸能化阴,吃海鲜,多吃水果。

手心热、脚心热、五心烦热,俗话说“无热不生烦”。

精力旺盛,耐熬。

大便干结,一粒一粒,羊屎状。小便量少而黄,会有一种干涩的感觉。

眼睛干涩、皮肤偏干、口唇又干又红,特别怕过夏天,耐冬不耐夏。

瘦瘦的,短小精悍、肌肉结实、比较紧凑、口唇漂亮、像涂了口红。

睡眠时间可短。

2、神方面:急躁、情绪波动大,动静特大,问这问那的,不安静。

(二)形成原因:

1、先天禀赋。

2、性格压抑,不能释放,情志化火,中医有句话叫“火与阳不相两立”,火大了就会耗阴液,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结核体型:脖子长、身材瘦长,豆芽身材,特别易得结核病。

3、长期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会加重和促生阴虚体质。

4、长期心脏功能不好,高血压病人长期吃利尿药也会形成阴虚体质。

(三)、易感病

1、结核、肺痨

2、失眠、不寐。因为这种体质的人会燥、热、烦。

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保护皮肤,不要生斑,干性皮肤比较多。阴虚内热,火燥相结的色斑是最难祛的。不要说去掉它,连淡化都很难。

3、阴虚体质,如果再有淤血倾向,就要注意,比较容易生肿瘤。

4、形体很瘦,照样会血脂偏高,阴虚到一定程度,血液粘稠,就会得高血脂。高血压。

5、糖尿病:初起阶段都是阴虚为主的,表现为口干,饮不解渴,皮肤变薄变干。

6、容易引起便秘。

7、体质性的瘦弱。对妇女来说,影响生殖内分泌,影响月经。女性如果长期月经受到影响,你的外形就会发生变化,即第三性征会发生变化,缺乏女性的阴柔之美。

8、阴虚内热的人月经通畅表现为:月经提前,如果阴虚到一定程度,比较严重的话,甚至会闭经,叫血枯经闭。

阴虚内热的基本特征是干枯不滋润,有内热。

(四)、如何保养:

养生就是要注意顺势而为,不啊哟让它再发展,不要让它再内热,不要让它再消耗阴液了,不要让它再虚上加虚。

适当的在饮食起居方面尽量补充阴液,另外尽量不要让阴液消耗。怎样才能不让阴液消耗呢?镇静、安神。中医讲静能生水。神的活动时要消耗物质基础的,神的活动越强烈,动静越大,越不注意休息,它消耗的阴液就越多。神的活动本身就是偏阳的,所以“心如平原奔马,意纵而难收”,这个神是很难安静下来的。神是一个典型的,阳动的过程。有人说我睡觉的时候神就不活动了,但是你睡觉还会做梦呢。阳动的过程它消耗阴,主要消耗阴血,所以神要相对静一些,就会不消耗阴血。这就叫静能生阴,静能生水。

1、饮食方面:

不吃伤阴的食物,如:温燥的、辛辣的、香浓的食物;油炸煎炒的食物。

食物的烹调方式也是有影响的,比如用的是,焖、蒸、煮、炖的方式,你吃起来就不容易上火。如果食物是油炸煎炒的,就算食物本身的性质不是那么热气,经过这种加工方式以后,它一下就变了,它可以上火,可以伤阴,可以让人又干又热又伤阴的。所以对阴虚体质的人来说,煎炸烧烤的烹调方式对阴虚体质的人非常不好。肉类食物少放大茴香、小茴香。八角之类的调料。阴虚体质的人一吃这个就会上火。尤其是南方有阴虚内热的女性对这个特别敏感。羊肉。狗肉、虾都不太利于阴虚内热的人。可以吃些清甜的水果,如:葡萄、柿子、雪梨、苹果、西瓜还有莲藕,新鲜的脆藕,阴虚内热的人吃着非常好。如果稍微老一些,比较老,比较面,即补脾胃比较好。新鲜的藕夏天榨汁吃,又清热,又养阴,还有甘蔗也不错。虾热而蟹寒,阴虚的人吃螃蟹比较合适些,气虚阳虚的人吃螃蟹要配姜汁,放一些紫苏叶,来缓解它的寒性。还可以吃一些鸭肉、海参、墨鱼、龟肉、鳖肉等等。

2、起居方面:

不适合夏练三伏,否则又上火又伤阴。工作环境要尽量避开烈日酷暑,不要汗出太多,要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要安排的有条不紊,这点对阴虚体质的人养生保健非常重要,否则会经常焦急上火,这样更伤阴,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简易方药:

银耳、燕窝。冬虫草。但是要注意,燕窝很滋腻,如果你本身气虚体质,脾胃太弱,吃了很多燕窝的话,不仅补不进去,反而把脾胃给积滞了,脾胃一积滞,上面的热下不来,所以脸上就容易长痘痘。气阴两虚和阴虚的人比较适合吃,它确

实能起到养阴、滋润、润泽皮肤的作用。

也可吃些旱莲草、女贞子、沙参、麦冬、玉竹、百合。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眼干涩,耳鸣)、知柏地黄丸(内热、小便黄、心烦),睡觉不好时可用天王补心丹。平时用来调理体质的话可以减少剂量吃一些。

4、四季保养:

求己是阴虚体质保养的重点。阴虚体质的人薄弱环节在肺肾,肺是水之上源,肾石水之下源。肾阴不足是先天的因素大些。肺阴不足的人,秋季肺是主角,气机收敛,阳气要潜藏,肺主肃降,会压下你的肝火、心火,使你的情绪保持平稳,使阳气一路降下来,使肾水得到充分的补充,呵护你的阴虚体质。那怎样让肺肃降呢?你要了解肺的特性,肺为娇脏,喜欢清润。第一它喜欢干净,第二它喜欢滋润。所以要吃一些清凉滋润的,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雪梨,秋季的应季水果:柿子等,这些都是清润的。你只要让它一润,它自然会降,这是肺的天性,这是生命之道。

五脏中只有肺和外界发生直接的非常密切的联系-----呼吸。肺是娇脏,不耐寒,不耐热,尤其不耐燥。所以到了秋天你不让它滋润的话就会肺燥。鼻子开始干燥,开始情绪烦躁,睡不好觉,大便干燥,它降不下来嘛。早撒谎那个起来咳嗽时,第一口痰往往夹点血出来了,肛裂、大便下血,这就是你不让肺气清润下降的结果,更重要的,会加重你的阴虚体质,使你的体质发生偏颇,进入亚健康,再严重就是得前面说的那些易感病。所以,秋季是阴虚体质养生的关键。

5、经络养生:

阴虚体质基础上所得的病针灸治疗效果不是太好,最好的方法是饮食和适当的中药,还有生活方式的调整、心态的调整。

七、淤血体质:

现代生活方式下特别常见的体质类型,指全身性的血液循环、血脉不是那么畅通,有一种潜在的淤血倾向。

(一)、表现

易生斑,易有浊的外形。就是整个人看起来不是那么清爽,感觉像是脸没洗干净似的。

如果淤血体质引起脱发的话就会脱得很彻底,整个毛囊都萎缩的,是不好治的。因为淤血一般是常年的循环不好形成的一个小的血管的阻塞,即微循环质量不好,中医叫久病入络(络即微循环系统).长期的病确实和淤血体质有一种明显的因果关系。即有慢性病的人,长期得病的人确实会引起淤血体质,久病入络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长期精神压抑的人。

1、形方面:头发易脱落。

面色晦暗,口唇也暗,眼睛红丝盘睛。

很容易有色斑

这种人也得痤疮,痤疮往往不厉害,但最困扰人的是,一旦得了痤疮,那个暗疤印,色素斑很难消。一般痤疮好了后,色斑阴长期留的,常见于淤血体质。

经常皮肤干燥,瘙痒多一些,这种干燥瘙痒,中医认为是风。中医有句话“祛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

舌象上看,舌上有长期不消的淤血点和淤血斑。淤血体质的人淤血很严重时,舌下两个小静脉是怒张的,严重的根本看不出是条状的,成一堆一片了,用三棱针一点,马上出来的血是黑血。

2、神方面:

表情抑郁和呆板一些,就是说不是活灵活现,面部肌肉不是很活。

淤血体质的人时间久了,会比较早的出现健忘,记忆力下降,有时会心烦。

(二)形成原因:

1、首先是先天禀赋的原因。

2、七情长期不调,尤其是压抑,只要情志不畅,就会影响到肝,肝一被捆绑住,它就会影响到气,中医有句话叫“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你老是不开心,伤肝,肝气一郁结,气不行,接着血瘀。淤血对女性的美容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里有女儿的,作为父母你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养成一个温和的性格,善良的,随和的性格,这样她就会有幸福美满的一生。她会越活跃有女人味,越活越有魅力。如果经常性格比较刚烈,或经常抑郁,不开心,那就很容易出现美容问题。所以家长给女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良好的性格。

3、后天损伤,如车祸等,大的外伤好不容易好了,却就此形成淤血体质,看舌像,很明显的淤血。

4、慢性疼痛性疾病,经常在寒冷的环境中,久病入络,这些都是形成淤血体质的原因。

(三)易感病:

在淤血体质的基础和土壤上很容易产生以下的疾病:

A、肥胖,这个体质的人肥胖的并发症出现的会比较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中风等等。

B、出现消瘦,检查什么病都没有,女性的话月经都不太好。

不达标的瘦,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阴虚内热,因为内热,所以消耗就大。

2)

、气血化源不足,吃的就少,稍不注意还肚子胀,拉肚子,吃得少又排得多。

3)

淤血不去,新血不生,这种人吃不胖,皮肤非常干燥。这种情况要增重的话,必须先活血化瘀,一般药还不行,要用一些虫类药。虫类药活血化瘀是专门往那些细小的脉络里去钻去拱的,有个比较有名的方剂叫“大黄蛰虫丸”,可用于改善严重的淤血体质引起的瘦弱。

C、淤血体质之暗疮不严重,但暗疮印不消,这种人非常容易生斑,常用治斑药方有桃红四物汤。

D、痛经、乳腺增生、易患子宫肌瘤。

E、易生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的,尤其是痰湿体质和淤血体质合起来的人。还有阴虚体质和淤血体质合起来也易生肿瘤。

F、月经不调,淤血体质的月经不调通常表现为闭经的多,月经量少的多,经前期综合症多一些,经量最多的这两天一过去,她很快身上就舒服多了。这种体质的人月经期前务必要注意保暖:月经来钱不要洗凉水澡,不要着凉、不要穿露脐装,不要去吃冰冻的饮料等。

G、抑郁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胁肋疼痛是刺痛,那肯定是淤血了,如果是胀痛,那主要是气郁。

H、淤血体质的人一旦得病很易转化为慢性,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会稍差一些。

(四)、如何保养:

淤血体质主要和肝有关,和肝经常饿不到疏泄有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瘀,气滞则血瘀。肝本身又是藏血的,如果你肝气经常淤滞的话,慢慢的就形成淤血体质。这种体质应重点保护肝脏,注意疏肝理气。

肝为将军之官,情绪。季节的转化,有时不良的气候变化都会对它形成影响,饮食也会,如喝酒,包括衣着也会。春天生发时,你穿得很紧的衣服,再生点闷气,再久坐室内,耽于网络,让肝脏不高兴了,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这种体质。

当体质发生明显偏颇时稍微用点活血化瘀理气的药物,但是这种药不能久用,和调整是热体质的药物一样,不能久用,相对来说这样的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不利的方面要大一些。

1、饮食方面:

少量饮用一些红葡萄酒可以活血化瘀,另外可以吃山楂、韭菜、红糖、醋之类的。多吃一些菇类、小金橘,喝一些玫瑰花茶,黑木耳啊等。南方人有一种吃法:把糯米甜醋猪脚,加一些水进去,冬天时放一点红枣、生姜(大块去皮)放一起炖,非常养人的。如痛经的、月经退后的、淤血块多的,喝完后会觉得周身通泰,还能够美容。喝一个冬天后,一开春脸红扑扑的,痛经也会减轻,舌像也不那么紫了,但前提是对于偏寒的体质,内热的吃这个很容易上火。

同时,淤血体质的人在活血的同时可适当补血,加一些当归,既补血又活血,血虚可补血,血瘀可活血,女性特别容易在血瘀这方面发生问题,因为她细腻,容易不开心,那样就会伤到肝。所以逍遥丸女人多用,用于改善淤血这种体质,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这种。男性血热多一些。

要少吃一些收涩的东西,寒凉的东西,身体不要受寒,不要吃一些冰冻的东西,否则会加重你的体质偏颇,促发很多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淤血体质的人不适合秋冻,不要冻的太厉害,因为气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

2、生活起居方面:

情绪要开朗,注意培养兴趣爱好,如集邮登山运动等。如果钻牛角尖,就会使气机郁结,气停----水停-----就会形成痰湿,气停-----血停---就会形成淤血。其实现代人的生活中,电脑的影响也像空调一样,你不活动了,长期含腰驼背,心肺功能能不受影响吗?心肺功能一受影响,那身体的影响面就宽了。一个国家的君主和宰相老受憋屈,你这国家能好吗?长期IT业的人,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净得那四五十岁的病,血脂高、脂肪肝等,所以你可以多去唱歌、跳舞、交朋友等这样一耗散,气也就散了,血也就行了。在增加运动,心肺功能也就被唤起了。

3、简易方药:

山楂、桃仁、黄芪、当归、田

七、川穹、益母草。淤血体质的人要适当补点血,滋润滋润,要适当的养养阴,补补血,用一点阿胶,时不时地冲一些阿胶喝。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田七煲鸡肉(活血);田

七、红枣煲鸡肉(补血)。

中成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口服汤、生化汤、大黄蛰虫丸,服用这些药的时候建议咨询医生,这些药不像六味地黄丸、逍遥丸,香砂六君丸等这些药平和。

4、四季养生保健:淤血体质的人关键是春天。

春天肝气在唱主角,无比想尽一切办法让它舒展,舒展腰身,舒展侧体,披发缓行,头发松一些,衣服宽松一些,秋天不要秋冻,冬天要保暖。

5、经络穴位:

淤血体质的人保养用穴位,用经络,用针灸的方法特别合适。

活血穴位: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太冲,背后的膈腧、肝俞,他们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当归、益母草、田七。

八、气郁体质:这是工作压力大的人最常见的体质,如白领、行政管理人员等,尤其女性多见。

(一)表现:

1、形方面:

体型多数偏瘦;表情郁闷、不开心;面色发黄、无光泽,郁结厉害的,面色会发青黄;经常叹气,中医叫善太息(一般这时可以吃点逍遥丸,疏肝理气)

叹气是气机淤滞,淤滞了她就会觉得闷,不舒服,就会无意识地通过叹气来舒展气机,所以常叹气。

还会有咽喉不利,中医叫梅核气,总是感觉咽部有异物,吐又吐不出来。

月经前有比较明显的乳房胀痛和少腹胀痛,这种情况比较明显就提示她可能是一个气郁体质,淤滞不行。

气郁体质因为阴阳之气的运行不顺,出阳入阴也不顺,所以她的睡眠也不太好;

大便多数发干,以为内气滞,粪便在肠道待得时间就会长,水分就会被吸收的多一些,所以就会干燥。

2、神方面:

多数以性格内向为主,性格内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内向,内心平稳,话也不多,遇到事情反应也不激烈,所谓的有钝感力;还有一种不太好的就是很内向,不说那么多,但是心里边门精,高度敏感又高度内向,这个是很折磨人的,这种人很容易憋出病来。这种人可以不发作为精神方面疾病或抑郁症啊,但它总会从躯体以各种症状表现出来:让你的皮肤不好,胃肠不好,月经不调,殊不知这些症状都是这种性格,这股气给憋的。

内向,不爱说,内心特敏感,内心斤斤计较的这种人易得胃溃疡、月经病,易有肿瘤。这种人对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比较差一些,经常郁郁寡欢,有胸闷爱叹气。

(二)、形成原因:

1、先天禀赋。

2、多数和幼年时期曾经经历过比较大的生活事件有关系,如父母离异、父或母早亡,寄人篱下,上学的时候哪个老师都不太喜欢,自信心倍受打击,他那时自我调节能力还差些,受到一些打击无法自我调整就会气郁。

(三)易感病:

1、抑郁症

2、狂躁症,如歇斯底里,哭笑无常,突然晕倒,西医检查所有的生命体征都非常正常,但就是不醒人事,或者好像一下子不会走了,瘫了,但是各项检查都正常,这种情况叫妇人脏燥病。

3、易失眠。基于气郁体质的人的失眠是不好治的。

所谓心病还要心药医,此时吃镇静安神药效果都不大的。

4、胸痛和肋间神经痛,以胀痛为主。

5、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比较易得,这种情况气郁体质的人比较常见。

6、乳腺增生:如果是气郁的话,主要是胀痛,如果是淤血的话是位置相对固定的刺痛,像针扎一样。

7、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一般来说,这种人从月经初潮开始就少,多数和肾有关;月经量的多少和色泽,如月经量多,颜色又淡,这个和脾有关,月经周期乱,多数和肝有关。气郁体质的关键在肝。淤血体质和气郁体质都是女子多见,所以有的中医学家说“女子以肝为先天”。在女子来说,肝是特别重要的,很多妇科病就是从肝这条线过来的。

8、痛经:这种人和淤血体质的人一样,多数都是从月经多的那天痛经开始缓解。往往是月经前或者第一天经血要出未出时特别地痛。

9、慢性咽喉炎

10、颈项部的瘿瘤

11、甲亢

12、消化道溃疡:多数大便不爽,有的人一不高兴乐,郁闷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肚子疼,接着肚子咕噜咕噜叫,就去拉肚子。一拉肚子,肚子也不叫了,也不疼了,情绪也好一点了。她这种腹泻和情绪的关系非常密切。

14、偏头痛,多为胀痛,淤血体质的易引起刺痛。

(四)、养生原则:气郁体质的和淤血体质的一样,主要针对肝脏,要让它这个气活,让肝气一定要舒展才行。

1、注意:中医讲肝脏体阴而用阳,从脏腑来说,它属阴脏,从功能来说,主藏血。肝主藏血这个功能从性质上来说是偏阴的。正因为它藏很多血,它的根基牢,所以它才能疏泄。如果它的肝血是不足的,它的疏泄就很容易过,要不就是疏泄没有力量,淤滞在那儿。也就是说:肝脏一定要用阴血来滋润着它,涵养着它,它才能够疏泄,收放自如,让你的消化好,月经很规则,情绪也比较平稳平和,这是你的肝血充足。如果肝血不足的话,它要不是疏泄过度,烦躁易怒,血压飙升;要不就是郁在那儿,要不干脆就不疏泄了,就气滞了,这种情况初期就是气郁,气郁体质时间久了,多数都转到淤血体质了。因为气不行的话,血也就不容易行,实际气郁体质和淤血体质属于一类,只不过淤血体质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更大些。要想预防淤血体质,你就要在气郁体质时就善于调理。气郁体质在某种程度上是淤血体质的上游阶段,所以它的保养非常有意义。

你要想让杆这个将军疏泄有度,收放自如,那你就好好地把肝血给搞足,所以此时要补一些肝血。脉比较弦的,一般都是肝脏有一些问题,有的是器质性的问题,有的是功能方面的,有的可能有过一些病毒的感染。肝血不足的人易怒活抑郁,他的情绪不会很平稳,脾气暴躁时是疏泄过度,肝阳暴涨时必须用清肝热来抑制肝阳,但要注意,一定要养点肝阴,这在中医叫柔肝,如可用何首乌、白芍等;如果肝血不足,不能疏泄,郁到那个地方了,给点何首乌,当归,这样气郁的体质就会改善。所以气郁体质的养生重点就是一:疏肝理气;二要补肝血,尤其是女性。

2、饮食养生:

饮食上,如柠檬水,橙子,陈皮,柑橘类水果,洋葱、丝瓜等,但是吃东西不能太凉。因为气郁的人,他有时候会上火的,这种人的上火和热证,清热时一定要小心,不能太凉的。也可以少量地饮酒。

3、生活起居方面:

A、听欢快振奋的音乐,如圆舞曲等。

B、多去旅游,亲近大自然,气机自然就舒展了。

C、多交开朗的朋友。人开朗了,气机就舒展了。

4、简易方药:

补肝血的药物:何首乌,白芍,阿胶,当归,葡萄干。

疏理肝气的:香附子、佛手、香橼、柴胡

中成药:逍遥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都可用来调理体质。

当你气郁比较明显,乳房胀痛、月经乱、很不开心,善太息,胃口也不好、大便也不好的时候,就可以选这些药来调理下。

5、四季保养:春季为主

气郁体质的人在春季一定要舒展形体,舒展情绪。春季是一个最好的借助自然之力来改善人体的黄金季节。比如肾亏你抓紧冬季补;阴虚内热,肺的肃降不好,你抓紧秋天补;肝是薄弱环节,你抓紧春天补。

6、穴位养生:

常用来理气的穴位:中脘、气海、内关、膻中。可以在每晚睡觉前或春天来的时候,把两手搓得很热,擦胁肋部,左肋是肝脏功能行使的通道。

另外注意:气郁体质的人也不适合受寒。人体的气、血、津液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遇温则暖则很畅快,它的功能过程就会行使的很顺,遇寒冷它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停滞就会缓慢。

整理:荣

气虚体质(较为常见)

形体特征:面色偏白或淡黄,肌肉松软。心理特征:表现为性格沉静,说话声音低、容易出汗。容易感冒,要预防受风受寒。

饮食调理:可多吃补气的食物,如菱角、荔枝、葡萄、土豆、山药、鲢鱼、鳝鱼等。特别推荐补虚症很好的山药,同时,平和的它也是很好的养生食物。

食谱推荐:十全大补鸡(党参10g、白术10g、白茯苓10g、甘草5g、当归6g、川芎3g、熟地10g、白芍10g、黄芪10g、肉桂2g、乌骨鸡或小母鸡1只、姜3片、大枣2枚),鲫鱼黄芪汤(鲫鱼1条约半斤、黄芪24g、枳壳9g)。

血虚体质(气虚者常兼有血虚)

形体特征:面色苍白,唇甲淡白,两目干涩,四肢麻木等。性格特征:比较内向,胆小,不善交际。发病时倾向于头晕头疼,心悸,失眠。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喜欢冬天和夏天。

饮食调理:多食补血的食物,猪肝、黑米、大枣、花生、樱桃、椰子、龙眼肉、黑芝麻、南瓜等。特别推荐桂圆,可补血,还有丰胸的作用。

食谱推荐:四物汤炖鸡、五彩蒸鱼。

阴虚体质(血虚易发展为阴虚)

形体特征:形体瘦长。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容易患阴亏燥热病变,喜欢冬季。

饮食调理:多吃补阴的食物,如鸭肉、荞麦、小麦、甲鱼、银耳、黑木耳等。

食谱推荐:益气养阴排骨汤(黄芪15g、山药、玉竹10g、麦冬10g、石斛10g、姜2片、小排骨250g,要滋润皮肤者还可加入白芷),芝麻拌双耳(黑木耳和银耳)。

阳虚体质(气虚易发展为阳虚)

形体特征:形体白胖、脸色发白、肌肉松软。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容易水肿,手脚冰凉,喜欢吃热的东西。喜欢夏天。

饮食调理:多吃补阳的食物,如羊肉、白菜、番茄等。

食谱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

痰湿体质

形体特征: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心理特征:偏温和,稳重谦恭,善忍耐。多表现为面色黄肿、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胸闷、痰多等,还容易关节酸痛、肠胃不适,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不适应潮湿的环境。

饮食调理:要控制体重和改善饮食习惯。要多吃祛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薏苡仁、香菇、陈皮、鲈鱼等。

食谱推荐:白扁豆肉片汤、香菇焖鲈鱼。

瘀血体质

瘦人居多,性格易内郁、易烦、急躁健忘。皮肤暗、眼眶偏黑、痛经等。易出血、肿块、中风、得冠心病等。不耐风寒。

饮食调理:要做好护暖工作。要多吃活血的食物,如荠菜、佛手、黑木耳、洋葱、藕、桃子、栗子等。

食谱推荐:鲤鱼赤豆汤。

气郁体质

瘦人居多,性格内向不稳定,长期情致不畅,敏感脆弱。发病倾向为抑郁症、失眠等。女性容易乳房胀痛等。对精神刺激适应较差。

饮食调理:多吃理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白萝卜、莴苣等。

食谱推荐:萝卜丝炒牛肉、黄芪红烧莴苣。

(指导专家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药膳专业制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劳动部公共营养师高级培训师沈文教授)

> 我来回应 > 心*跳~~~的日记

© 2005-2010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API · 手机豆瓣 · 品牌俱乐部

下载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养生学体会

    班级:08级中医2班姓名:张儒学号:200850101022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学的课程已经结束,这个课程中我认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关吃的方面,可能是我爱这个“吃”吧,所以我对四季饮食这......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

    中医养生第二课

    中医养生第二课 宋恩旗 各位家长、各位妈妈晚上好!我们昨天时间关系,最后一点讲得比较仓促。 昨天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其实就是讲了《黄帝内经》里边的八个字:春夏养阳、秋冬养......

    中医养生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2015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王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医养生。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医养生:第一,中医养生的概念;第二,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生菜——清热降火,生津,疏利肠胃。入肺、肝、胃。 香菜——理气化湿,醒脾,解郁。 瓜菜类黄瓜——清热解暑,养阴,润燥生津。入脾胃,小肠。 冬瓜——清肺泄热生津。入肺。 南瓜——补......

    中医养生学感悟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感悟 12级药学一班 李智 真的很幸运可以选修此课程,因为一直都对养生健康生活有所憧憬,所以就很希望可以有机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懂......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