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 公开课

时间:2019-05-13 01: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 公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 公开课》。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 公开课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读课题。4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首先我们来听写几组词语。

1、听写部分词语。

打糕 唯一 雪中送炭

刚强 双拐 同归于尽(大屏幕出示这些词语)

师:请大家对照投影进行检查,发现有错及时改正。请收好本子,齐读这些词语一遍。

2、读着这些词语,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课文中哪些场景?(指名回答: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和妈妈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靠双拐行走。师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

3、齐读课题。

师:是呀,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很多,所以,志愿军亲切地称她们为——(亲人),临别时,志愿军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

二、倾心研读,感悟“亲人”。20

1、自由读第一段,并回忆: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2、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画出相关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1 A、大娘5(1)“冒着炮火送打糕”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这儿有个词叫“雪中送炭”,(点词,生读)它本意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支援或帮助)在文中“雪”指(指名回答)(课件强调)“碳”指(指名回答)(课件强调),“雪中送炭”指,(出示课件)用词说话

b、怎么送的?(指名读这几句话)这可不是一般的送,是大娘(点词,生齐读)

哪里不一般?(要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炮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场,大娘无所畏惧,她(齐读)在万分危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大娘依然(齐读)。

读着这些词语,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怕牺牲,热爱志愿军)的大娘

所以,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送来的仅仅是可以吃的打糕吗?(不是)还为志愿军送来了——(温暖,伟大的爱,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力量)。

c、所以,志愿军战士充满感激地说———(指名读最后一句啊),许多同志甚至留着泪说———(指名读),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无限感动地说———(齐读)。

d、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但却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他们(“胜似亲人”板书)。

(2)“为救伤员,失去孙子”4 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这里有很多词语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相机引导:(点击读“唯一”)“唯一”就是(连续指几名用不同的词语回答: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在敌机来袭的紧急关头,在两人只能先救一人的情况下,大娘丢下了(唯一的小孙孙),却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这“一丢”,“一背”,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爱志愿军,把志愿军当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

d、师:大娘的这一伟大举动让志愿军特别(感激),难以(忘怀),请你带着崇敬之情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再齐读)

e、师:大娘爱志愿军胜过了爱自己的小孙孙,她就是志愿军的———(亲人)(板书“就是亲人”)

(3)指导朗读“分别时的话”1.5 a、师: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他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请求大娘(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各种形式读,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能忘怀吗?(不能)多么深厚的感情啊,(请男生读),(女生能把这些情感读得更强烈些吗?)(4)小结“大娘”这部分。

(指着板书)师: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依依惜别———(齐读课题)

2、第一自然段学法总结,小组学习第二三段:读段落,思考问题(问题:这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体会感情;有感情朗读句子。

B、小金花(略处理)2.5 a、读了课文,你心目中的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机灵、刚强的孩子)b、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生自由逐一汇报句子)

师:小金花把失去妈妈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所以,她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齐读)

c、师:多么刚强的孩子啊,可是今天,她却泪流满面,因为她与志愿军(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难舍难分———(齐读课题)。

C、大嫂(略处理)1(指着板书)师: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无限留恋———(齐读课题)。

4、小结写法:多感人的故事啊!作者是怎样将故事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我们先来看1、2、3自然段的开头(看课文),你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临行话别”)我们再来看这几个自然段的结尾(看课文),你又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赞颂友谊”),那自然段的中间都在写什么呢?(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追忆往事”);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和满含恳求语句的祈使句开头;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朝鲜人民的不舍之情)

四、拓展补充,课堂练笔12

1、师:其实,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小金花妈妈这样的朝鲜人民。为什么朝鲜人们会为志愿军甘心情愿:失去双腿、亲人、甚至生命?

2、师: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许多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文中有星星点点的描述,请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课件出示,读)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1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2 那是1952年的春天...我们缺少蔬菜...3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何止这些(出示图)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为了朝鲜人民付出的也是比山还高比还海深!现在,难道你不想对中朝

两国的友谊说点什么吗? 生: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非常伟大!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3、朝鲜人民回忆起这感人的一幕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临别之际,他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对志愿军说,请模仿第一段的写法,以朝鲜人民,比如说大娘,的口气向志愿军战士道别。(课件出示练笔要求)

4、生练笔。

5、指几名朗读。

6、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课件)

在朝鲜战场上,——————(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凝成了——————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

五、情境朗读,升华情感4

1、出示分别图(配伤感音乐)

师深情叙述: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难怪分手的时候,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

2、师:朝鲜人民也向志愿军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出示句子,其中:“土地”变“战士”,“朝鲜的”变“中国的”,“让我们”变“请你们”,生齐读)——(读后音乐停)

3、师:汽笛长鸣,声声撕心裂肺;列车已缓缓开动,他们就这样,不停地向对方送别。此时,左边的同学就是志愿军战士,右边的同学就是朝鲜人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离别场面。(生对读)

4、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齐读课题两遍)

14再见了,亲人

不 大娘 胜 是 小金花 似

亲 大嫂 亲

人 志愿军 人

就是亲人

临行话别 赞颂友谊 追忆往事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新民镇新塘小学执教者:陈成娟执教时间:2011年5月4日

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从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哪几位亲人?

生: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她们都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生2:我想知道她们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什么代价? 生3:志愿军为什么把她们称为亲人?

讲亲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那些事例,好好研究研究,并把读懂的地方用“——”画出,不懂的地方打上“?”读完了,大家就来讲亲人,你喜欢讲谁就讲谁,把自己的想法、理解讲出来,讲得有感情,讲得大家都认同,这样才会赢得掌声。那就开始吧!

学生读课文,找事例,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讲,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生1:我想讲小金花,小金花救出老王而失去妈妈。(师板书:救老王失去妈妈)

生2: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不哭,但志愿离开时她却哭了?

师:现在采访。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志愿军离开时,她落泪了是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最亲的人,对志愿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谁还想讲?

生1:“噩耗“是什么意思?

生2:“噩耗”就是不好的消息。

师:那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消息?

3、在课文中指的是妈妈死亡的消息。

4、“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5:“同归于尽”指一齐走向死亡,共同毁灭。

师:课文中指谁跟谁同归于尽?

生6:在课文中是指妈妈跟敌人同归于尽。

生7:我发现了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我不会把它改成陈述句。生8:

教师指导读,比较用法。

师:你们都讲得好,继续,谁来讲讲?

生1:我来讲大娘,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为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洗补衣服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道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生2: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陈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学生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读)

生3:老师,我不理解“雪中送炭”。

生4:“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师:课文中指谁在什么情况下给谁送去什么?

生5: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空着肚子在陈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送打糕。

生6:令我最感动的句子是: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一丢一背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这种情谊就是怎样的?

众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齐读最后一句话,指名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师:还要来讲谁的吗?

生: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段话令我很感动。(师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用小标题概括地说?

生说,师板书:挖野菜失去双腿

师:这段落话为什么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大嫂勇敢,为了志愿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生2:我体会到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师板书:深情厚谊)

生3:我也找到一句反问句,我能把它改为陈述句。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1:我不明白朝鲜人民为什么要这样帮助志愿军。生2:因为志愿军为了保卫朝鲜,帮助他们打仗。生3:因为志愿军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4:我还不明白志愿军为什么把那里的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师: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5:因为志愿在朝鲜的土地上洒过鲜血。

师总结:刚才大家具体讲地讲,那能不能概括地来讲? 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师:难道仅仅是这三位吗?

生:不,还有很多朝鲜人民。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师:通过刚才你们具体地讲,概括地讲,我们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其实刚才文中讲的几件事情只是点滴的,8年的抗战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火车就要开动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心中的送别。现在给同学们一个机会,一起来“诵亲人”。师:下面就用你们的朗读,用你们的体会来跟你喜欢的亲人告别吧!(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娘告别?可是大娘不听啊,我们只好请求她,谁来?大娘停不下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更深情地读,大娘还是不听啊,我们只好哀求她,我们的大娘还是不肯回去,最后我们只好命令她,是呀,我们75岁的大娘不走,我们只好请求、恳求、哀求、命令她。现在,你想怎么和大娘送别就怎么读吧!

师:从他们的送别中我们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所以他们在分手时说:,火车开动了说:火车远去了他们仍呼喊着说:。

师: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分手时,想离别的话语大家只好异口同声地发出最后的呼喊,那是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别亲人”。请志愿军们和朝鲜人民道别吧!(齐读后三处自然段)这是我们对朝鲜人民的送别,朝鲜人民也会对我们说:“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停留片刻,就这样,这边是志愿军,这边是朝鲜人民,分别读,读一句,接一句。

师:火车启动了,这时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发出同样的声音:再见了,„„(声音逐渐减弱)

师:历史手车轮过,但我们永远记住,再见了。教师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习作(师:你喜欢谁?想对他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4、结合句子理解“唯

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

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读

《再见了,亲人》一课是一曲中朝人民友谊的颂歌。作者在全文的处理上,有不少独到之处,值得用心赏读。

1.特殊的角度──中朝人民的友谊是在战火纷飞中用鲜血凝成的。他们并肩战斗,共同生活,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乐章。然而作者没有写频频战事,没有写烈火鲜血,也没有写战斗胜利的喜悦,而是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巧选了一个特殊的角度──离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将凯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是离别异国他乡。在这特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没有丝毫的做作,情感的抒发没有丝毫压抑,而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扣人心弦。因为全文的角度取自志愿军战士,文章中的“亲人”自然地指向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跟她们依依惜别。

2.典型的材料──当志愿军战士告别朝鲜时,无数朝鲜亲人含泪相送。在这送别的人群中,作者选取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作为朝鲜人民的代表,可谓真实而典型。在残酷的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前方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整个后方都交给了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儿子、父母,然而她们依然那么坚强,那么勇敢。这三个人物就是朝鲜人民的一个缩影,她们极其真实典型的形象传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亲人般的爱护和关心。作者在叙述她们的事例中又体现了选材的精当。如写大娘,只选了三件典型的事例:一是大娘给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二是在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而写大嫂,只选取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3.巧妙的布局──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构成了先分后总的布局特色。第一部分,采用平行叙述的手法描述了三个动人的话别场面。在送别的人流中,讲述了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的情景,各自独立成段,浑然一体。而每个段的布局又大致一样:首先,直呼其人,以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体贴和感激;然后,回忆具体事例,突出人物风采;最后,以反问收尾,加强语气,浓化感情色彩。第二部分总写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志愿军直抒胸臆,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听,“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多么朴素的请求,多么炽热的呼唤,这正是对朝鲜人民的真诚回报,洋溢着依依的惜别与深深的眷恋之情。

4.多样的修辞──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1)富有气势的排比──“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个排比句用一连串的动词,增强了气势,将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语气坚定的反问──“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个反问句非常生动形象,态度明确,语气坚定,突出表现了友谊的深厚伟大,志愿军将铭记于心,永远也不会忘记朝鲜人民的深厚恩情。

(3)发自内心的反复──“再见了,亲人!”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和战斗了八年,今天要分别了,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说,有多少动人的往事要叙。这一发自内心的反复,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4)形象贴切的比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里用“雪中送炭”来比喻大娘一行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动人情景,十分形象贴切,表现出了大娘一行甘为志愿军献身的崇高品质,也饱含着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5)饱含真情的呼告──“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作者以恳求的语气劝慰,把志愿军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这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与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6)爱憎分明的对比──“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小金花将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5.真挚的感情──课文让人物用告别的口吻说话,情感更真切。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在敌人和炮火面前,是那样机智、沉着、勇敢,充满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面对即将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她们的感情又是那样的真挚、深沉。大娘帮志愿军洗补衣服已几夜没合眼了,可仍拖着疲惫的身子来送行;大嫂背着孩子,架着双拐,在山路上送了几十里,仍不肯回头;小金花,这个连母亲跟敌人同归于尽都没有流泪的刚强女孩,与志愿军告别时却流泪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同志?朋友?不!这是只有对志愿军亲人才有的发自肺腑的真情啊!“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些总结性的抒情句,突出表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情深似海,心心相连,感人肺腑,动人心魄,让人永远铭记在心啊!

二、教学理念 《再见了,亲人》一课,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表达上特色鲜明,话别的角度特殊,选择的材料典型,总分结构严谨,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真挚的深情厚谊。教学本文的重点就是聚焦表达特色,紧扣言语形式,动笔写话,以体悟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主要内容,揣摩选材技巧

师:默读课文,说一说朝鲜亲人主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 预设回答:(1)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自己却昏倒在路边;(2)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3)小金花和妈妈为了营救志愿军侦察员,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4)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师:不难看出,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尽了最大努力,付出了巨大代价。这四件事,虽算不上惊天动地,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具有悲壮之美。

师:在送别的人群中,作者为什么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来话别?

预设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作为老年、少年、中年人的代表,她们代表朝鲜人民,可谓真实而典型。在残酷的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前方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整个后方都交给了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儿子、父母,但是她们依然那么坚强,那么勇敢。这三个人物就是朝鲜人民的一个缩影,她们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亲人般的爱护和关心。

【设计意图】抓住主要内容,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揣摩主要内容,以体悟选材技巧。

(二)研读重点语段,体会构段方式 师: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志愿军跟谁话别?志愿军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情?

师:默读全段,体会构段特点:想一想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讲的是什么?

预设回答:首先,直呼其人,以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体贴和感激;然后,回忆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最后,以反问收尾,加强语气和感情色彩。

师:依据段落表达特点,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体悟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研读片段,体悟独特的构段方式,让学生增长言语智慧。

(三)聚焦关键词句,揣摩遣词造句

师:课文有不少句子很生动,我们来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妙在哪里? 1.出示课件。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1)齐读句子,勾画动词,体悟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2)“雪中送炭”中的“雪”字的本义是什么意思?在文指什么? “炭”字的本义是什么?在文指什么?成语的本义是什么?比喻意思是什么?

(3)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出示课件。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1)敌机来了,大娘“丢下”谁?

小孙子。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大娘“背进”了谁?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这是何等深厚的情意啊!

(2)指导朗读,抓住一“丢”一“背”体会,感受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唯一”的亲人的悲壮场面,饱含着对志愿军的无比热爱和无微不至的关照,这种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设计意图】抓住“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鲜明的关键词语,体会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3.出示课件。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1)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情与表达特色。“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方法?(2)换一换句式,体悟表达效果的异同。

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怎样说?陈述句与反问句有何不同?反问句态度鲜明,语气坚定,突出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志愿军将永远铭记在心。4.出示课件。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1)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小金花的神态和动作。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2)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小金花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表现了对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5.出示课件。

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蓝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1)指导学生朗读。

(2)聚焦三个“挖”字,体悟丰富的内涵。

师:读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到哪些地方去“挖”野菜?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之中,大嫂挎着篮子上山“挖” 野菜,为的是解决志愿军战士吃不上蔬菜的具体困难啊!

师:“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她挖了多少野菜?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可见大嫂挖野菜的范围之大,时间之久,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呀!在这期间她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啊!大嫂为什么能这样呢?那巨大的力量来自她对志愿军亲人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师:最后她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因为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吃上蔬菜,她明知前面有危险,可顾不了这些,大嫂不幸身负重伤,双腿残废了。这是何等高昂的代价啊!这情谊比山高,比海深哪!这友情是用献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啊!三个“挖”字,用得生动传神,浸透着汗水与鲜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朝鲜大嫂对志愿军战士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6.出示课件。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情与表达特色。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呢?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方法?(2)换一换句式,体悟表达效果的异同。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怎样说?陈述句与反问句有何不同?反问句态度鲜明,语气坚定,突出大嫂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四)聚焦总分关系,揣摩结构特色

师: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很有特色,值得大家用心品味、感情诵读。出示课件: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1)体会句子内涵与巧用反复来抒发惜别之情。

(2)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首先,(师述)汽笛长鸣,车轮启动,我们就要离开战斗中生死相依的朝鲜亲人,离开这亲如故乡的朝鲜土地,临别之际,让我们深情地说一声──(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然后,(师述)但是,我们怎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朝鲜亲人,怎舍得离开踏遍我们战斗足迹的朝鲜土地呢?我们在心里默默地说──(生读)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最后,(师述)汽笛长啸,车轮飞奔,熟悉的面容和亲爱的土地渐渐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的心永远留在亲人的身边,永远留在这块渗透着战斗深情的土地,我们从心底发出一声深情的呼唤──(生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师: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把前三个自然段、后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想一想。

预设回答:课文结构别具一格,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先分后总的结构特色。第一部分,分别叙述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话别的情景,独立成段,浑然一体。第二部分,总写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将感情推向高潮。听,“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多么朴素的请求,多么炽热的呼唤,这是对朝鲜人民的真诚回报。

【设计意图】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积累言语智慧,提升语文素养,更好地用于言语实践。

(五)强化随文练笔,提升表达能力 师:课文提供了不少小练笔的契机,请自由挑选一个题目,写一写。

1.小练笔,扩写。

材料: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提示:细读片段,想一想当时的战斗形势是怎样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是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被感动得怎样?然后,以“送打糕”为题,动笔扩写。

【设计意图】依据概括性的句段,练习扩写,能加深理解文本,发展思维,锻炼表达能力,丰满大娘的形象。2.小练笔,补写。

材料: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 提示:细读片段,让学生针对“留白”想一想:大嫂倒下之后发生了哪些事?谁救了大嫂,她是怎样战胜伤残的?然后以“大嫂倒在血泊后”为题补写。【设计意图】依据留白,补充情节,可使大嫂的形象更丰满,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3.小练笔,仿写。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大致一样,可概括为:真诚请求──追忆往事──反问抒情。以“忘不了的xx(长辈)”为题,借鉴课文的布局与表达手法,写一个怀念长辈的片段,抒发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仿写片段,篇幅可长可短,既模仿又创新,天长日久,自见奇功。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小学 张桂艳 教学设计说明:

本着松山区新课型的基本理念进行设计,整节课的内容都是围绕课后题安排的,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用“我们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通过读......(语句或段落),从......(词)中我们知道了......"的句式来让学生成段成段的说话,完整的回答问题。并根据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安排随堂练笔。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继续学习14课,请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听写)。一生在黑板上书写。

3、对照大屏幕进行订正,错的改过来。

4、都对的,请露出你灿烂的笑脸。

5、看来同学们字词掌握的很不错。那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用“——”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简单地写写批注。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3、组内讨论、交流。

(二)生自学,组内交流。(自学过后,把你的理解在组内交流交流)

(三)班上交流。

师:你们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我们从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这件事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大娘的做法让我们感动。通过读(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碳啊!)从“带着、顶着、冒着、穿过”这几个词中我们知道大娘为了给志愿军送吃的,她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在炮火不断、硝烟弥漫的阵地上行走是多么危险,可她们根本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而是一心想着志愿军战士已经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他们一定饿极了、累坏了,必须快点儿给他们送去食物,好让他们可以安心打仗。师:大娘真是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啊!读出你们的体会。(小组齐读)

师:大娘的这种做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雪中送炭”。(生接说)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文中指的是什么? 师: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 生: 送来了精神上的鼓励。

生:送来了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生:送来了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送来了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生:送来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爱。......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现大娘对志愿军的关爱吧。师:哪个小组来接着汇报。

生:我们从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这件事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我们深深地被大娘的行为所感动。通过读(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从“丢下、背进、唯一”这三个词中我们知道大娘的小孙孙是她唯一的一个亲人,可是当敌机来了的时候,她不顾小孙孙,先抢救伤员,可见在她心里,伤员比她的小孙孙还重要,她把伤员看成自己的亲人,她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一个亲人了,可是当危险来临时,大娘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伤员,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小孙孙,当她看到已经被炸平的房子的时候,大娘是什么心情?(伤心、难过、悲痛欲绝)师:让我们读出大娘悲痛的心情。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的照顾、爱护志愿军,她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你们还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我们从小金花为救侦察员失去妈妈这件事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通过读(你回到村里——你怎么落泪了呢?)从“跺、抽动、狠狠地说”我们感受到了小金花的刚强。我们连妈妈离开几天,都会特别想念,特别盼望妈妈早点儿回来,可小金花永远的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妈妈的关心与疼爱,她该多伤心多难过啊。可即使如此,小金花也没有流眼泪,她是多么刚强啊。

师:你们能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并结合实际谈出你们的体会,很好。但老师有个疑问:妈妈牺牲了,小金花却没有哭,难道她不难过吗?

生:她很难过,志愿军叔叔已经哭了,她再哭,志愿军叔叔会更难过,她不想让志愿军叔叔伤心。

生:哭有什么用,还不如和志愿军叔叔一起上战场多杀几个敌人为妈妈报仇。

师: 是啊!此时的小金花对敌人充满了仇恨,让我们读出她的恨。师:正因为痛恨侵略者,小金花的妈妈才会为了救侦察员老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他们是亲人吗? 生:足以证明。

师:让我们读出小金花对敌人的恨对志愿军的爱。师:你们还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 我们从大嫂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这件事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通过读(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我们知道大嫂因为志愿军缺少蔬菜,不顾个人安危,到山上挖野菜,挖光山上的就到前沿阵地去挖,为此,大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双腿,可以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生:读出你们的体会。(小组齐读)出示:(学生边读边填空)

为了救志愿军的伤员,大娘失去了--------------。为了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小金花失去了---------------。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大嫂失去了-----------------。师: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只有这些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

师:对,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都是什么代价? 生:血的代价(课件出示)生:生命的代价

师:从这些事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情谊深厚 生:朝鲜人民爱志愿军

生: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课件出示)

师:文中是怎样形容这伟大的友谊的?(出示:两个反问句)师:谁能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生: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师: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哪个更好,为什么?

生:原句更好,虽然是反问,却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强调了两国人民情谊的深厚。

生: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师: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师:指生背诵。

师: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开头:告别的话

中间:回忆过去战斗的情景 结尾:反问句,赞扬这份友谊

四、课堂练笔,读写结合。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表达方式来进行小练笔。出示: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生:1-2人读 师:我们来做个练习

出示: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友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__________,却胜似_____________ 师:指一名学生试填(课件出示答案),全体齐读。师:现在,你对亲人一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生:给予我们爱的人就是我们的亲人。生: 为我们付出代价的人就是我们的亲人。生: 在困难时给予帮助的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一直在我们身边演绎着,你耳闻目睹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生: 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为了救治患者不顾个人安危。师:这些白衣天使就是患者的亲人。

生:汶川地震,一位老师为了救四个孩子,不惜用自己的身躯为四个孩子撑起一方天空。

师:这位老师就是这四个孩子的亲人。

生:日本海啸,各个国家都派出救援队帮助他们。所有的国家都是日本的亲人。师:是啊,我相信,亲人的概念会穿越时空,跨越国界,世代相传,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处处是真情,处处是亲人的爱。

五、板书设计:(可按顺序依次出示在课件上)

再见了,亲人

为了救志愿军的伤员,大娘失去了--------------。为了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小金花失去了---------------。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大嫂失去了-----------------。

血的代价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下载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 公开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 公开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洪家中心校洪素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概括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 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录音,灯片过程:一.复习检查。1.课文......

    再见了亲人

    课题: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

    再见了,亲人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

    亲人再见了(最终定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 “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