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篇)

时间:2019-05-13 01:4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学习方式,而 是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折 一 折、涂 一 涂、观 察、实 验、操 作、推 理 等 探 究 性 与 挑 战性 的 活 动,去 理 解 算 理,同 时 培 养 学 生的 观 察、分 析 和 推 理 等 能力,真正让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学习活动中。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例3与例4的内容。该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而本课承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说学好本课的内容是对分数的简算、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能运用算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白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教学策略

1、从已学知识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扩展,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与抽象理解相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的态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片(15cm、宽10cm)、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3×9=

5×11/15= 2、33个1/13是多少?

3、判断

4/5m的5倍与5个4/5m一样长。

4、抽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二、情景激趣引入

1、师:小明想去旅游,而他的爸爸故意要考考他。要求他提出三个问题并回答正确才允许去。爸爸说:王师傅每小时粉刷一面墙的1/5。

2、出示小明提出的问题。

⑴、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⑵、4/5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⑶、1/4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3、自由提问题。

4、抽生帮小明解决问题。师:如何列式?为什么?

生:第一个列式是2×1/5,因为一小时是1/5,而2小时是2个1/5。

生:可以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来列式。两小题列式是4/5×1/5和1/4×。

5、师:4/5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而1/4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是()的多少?(生填空后观察)

师: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是()的几分之几?

6、师: 4/5×1/5和1/4×1/5如何计算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7、引出课题。(板示)

三、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1、(各拿出自已备好的白纸。)学生猜测,如何通过操作得出1/4×1/5 的结果。

2、抽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3、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完成。

4、汇报学习成果。

生:可以把这张纸看成一面墙。先平均分成5等份,再用浅色涂其中的一份。(如图板示)

然后,再把1/5平均分成4份,再涂其中的一份(如图板示)

5、师:观察这个图,从涂色的结果年看,1/4×1/5的结果是多少?生:是1/20

6、交流涂色的过程,分享成果。

7、抽5个小组的代表来粘贴讨论1/4×1/5的结果,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8、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4×1/5 =1/20

4/5×1/5=4/25

9、师:从这两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归纳法则

1、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2、填空:

分数乘分数等于()乘()的积作(),()乘()的积作()。

3、练习:3/10×2/9=(要求在纸上操作得出结果)

4、生汇报。抽一名学生结合图用语言叙述。

5、师评价并引生概括。

师:3/10×2/9=6/90=1/15能把这句话补充吗?

分数乘分数等于()乘()的积作(),()乘()的积作()。能()要()。

五、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1、(小黑板出示)例4的内容。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蜂鸟每分钟可飞行3/10千米,2/3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2、师:从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又根据什么列式?

3、结合学生回答,要求生独立完成。

4、抽生板示:3/10×2/3=6/30=1/5(千米)(说说计算过程)

六、巩固新知,反馈提高

1、计算。(抽生板示,说明计算过程)

1/3×2/5=

8/9×3/10=

6/7×14=

2、看式子用图表示。3/4×5/6=()

3、判断,说明理由。

⑴、a×2/a=2。

()⑵、a≠0,b≠o,那么3/a×4/b=12/ab。()

4、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形,长为8/9米,宽是长的3/10,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求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呢? 教学反思

上了这节课感觉还是可以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成效地学习,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好。本节课有这些特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

我把导入问题设计成学生要去旅游,而要经过家长检查合格后才同意,让学生们帮一帮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兴趣。而又无形中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为本,转变角色,做好引导。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做好学生与自己的角色转变。出示问题让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完题。倾听学生答题的理由,发现错误,及时帮学生纠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培养迁移能力。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2小时能涂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结果并说明理由。那么在下面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拿出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去发现 × 的计算结果,感受到知识是动手探究中得来的,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懂得方法,这何乐不为呢?然后在这种情况把学法迁移到求 × 的结果上,可以说轻车驾路。

四、在练习中得到巩固,提高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有效地探究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我精简练习让学生既巩固基础,又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加强算理的理解。

第二篇:《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例3与例4的内容。该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而本课承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说学好本课的内容是对分数的简算、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能运用算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白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1/3×9= 5×11/15= 2、33个1/13是多少?

3、判断

4/5m的5倍与5个4/5m一样长。

4、抽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二、情景激趣引入

1、师:小明想去旅游,而他的爸爸故意要考考他。要求他提出三个问题并回答正确才允许去。爸爸说:王师傅每小时粉刷一面墙的1/5。

2、出示小明提出的问题。

⑴、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⑵、4/5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⑶、1/4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3、自由提问题。

4、抽生帮小明解决问题。师:如何列式?为什么?

生:第一个列式是2×1/5,因为一小时是1/5,而2小时是2个1/5。

生:可以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来列式。两小题列式是4/5×1/5和1/4×。

5、师:4/5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而1/4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是()的多少?(生填空后观察)

师: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是()的几分之几?

6、师: 4/5×1/5和1/4×1/5如何计算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7、引出课题。(板示)

三、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1、(各拿出自已备好的白纸。)学生猜测,如何通过操作得出1/4×1/5 的结果。

2、抽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3、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完成。

4、汇报学习成果。

生:可以把这张纸看成一面墙。先平均分成5等份,再用浅色涂其中的一份。(如图板示)

然后,再把1/5平均分成4份,再涂其中的一份(如图板示)

5、师:观察这个图,从涂色的结果年看,1/4×1/5的结果是多少?生:是1/20

6、交流涂色的过程,分享成果。

7、抽5个小组的代表来粘贴讨论1/4×1/5的结果,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8、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4×1/5 =1/20 4/5×1/5=4/25

9、师:从这两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归纳法则

1、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2、填空:

分数乘分数等于()乘()的积作(),()乘()的积作()。

3、练习:3/10×2/9=(要求在纸上操作得出结果)

4、生汇报。抽一名学生结合图用语言叙述。

5、师评价并引生概括。

师:3/10×2/9=6/90=1/15能把这句话补充吗? 分数乘分数等于()乘()的积作(),()乘()的积作()。能()要()。

五、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1、(小黑板出示)例4的内容。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蜂鸟每分钟可飞行3/10千米,2/3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2、师:从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又根据什么列式?

3、结合学生回答,要求生独立完成。

4、抽生板示:3/10×2/3=6/30=1/5(千米)(说说计算过程)

六、巩固新知,反馈提高

1、计算。(抽生板示,说明计算过程)

1/3×2/5= 8/9×3/10= 6/7×14=

2、看式子用图表示。3/4×5/6=()

3、判断,说明理由。

⑴、a×2/a=2。()⑵、a≠0,b≠o,那么3/a×4/b=12/ab。()

4、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形,长为8/9米,宽是长的3/10,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求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呢?

教学反思

上了这节课感觉还是可以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成效地学习,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好。本节课有这些特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我把导入问题设计成学生要去旅游,而要经过家长检查合格后才同意,让学生们帮一帮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兴趣。而又无形中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为本,转变角色,做好引导。本课的教学,我始终做好学生与自己的角色转变。出示问题让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完题。倾听学生答题的理由,发现错误,及时帮学生纠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培养迁移能力。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2小时能涂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结果并说明理由。那么在下面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拿出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去发现 × 的计算结果,感受到知识是动手探究中得来的,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懂得方法,这何乐不为呢?然后在这种情况把学法迁移到求 × 的结果上,可以说轻车驾路。

四、在练习中得到巩固,提高理解能力。学生通过有效地探究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我精简练习让学生既巩固基础,又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加强算理的理解。

第三篇:《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敢于冲击教材。

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

紧张的三天时间过去了,对于我来说,仿佛经历了一个重大的抉择,我是一个心里素质极差的人,有人说,我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博文写下去,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做给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知道,让自己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能够不时的检视自己,审察自己,更能不断地提醒自己,自己是一个永远需要各方面营养填充的个体,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纠正自己的人。

在这节课中,有两点没能做做到的'地方,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领孩子们看到把1/2公顷平均分成了4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8份,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孩子们不能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认识不到求1/2公顷的1/4是多少,求的是1/8公顷,分母代表把1公顷一共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1代表取了其中多少份。面对孩子们的困惑,正是由于在指导上的缺失,才失孩子们不能更好的理解到这一点,要想让孩子有大视角,我们必须先要有大视角。

第二,能让孩子们更具体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积代表什么,分母乘分母的积代表什么,只能说,我们无论想到了多少,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我们自身,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做的事,就如同墙角的花,当我们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只有在一种忘记自我的状态中,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是一条永远都要坚持的理念。

当然,此次活动,也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没能请同事深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只有别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针见血的指出,才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稳键。

生活给予我们的挑战也许更是一个个地机会,更是一次次促进自己的方式,在这样的角度看来,压力更能让人进步,让自己更适应不断变的形式,让自己更能成为一个掌控自己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内容是《分数乘分数》,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学设计中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情境中,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结果,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在计算法则的发现上,因为在前面花费了许多的笔墨,到法则的形成时,就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五个算式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由于本节课只是初步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整节课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直观感受上,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于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的流程是非常清晰的,由复习到新授再到练习老师都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并且非常熟练自己的教学程序。

反思本课的教学,在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时,有点重结论轻过程之嫌。如果加上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的环节,可能更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另外,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如果在原来的题目上直接约分,学生往往错误率相对高一点,于是一律要求重新抄题再约分,因此在练习中要求先约分再计算时,学生基本都是先抄好题目,然后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的,其实这一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中进行,放在这里让学生倒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5

《分数乘分数》一课上完后,我无比的激动,因为我的尝试得到了成功。

当然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下来,自己感到在以下三方面要加以反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即为什么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实际上是数出来的)。的确,我对单位1的考虑略有欠缺,这一难点未能以重视,因此学生即使会计算了也不清楚为什么折纸就可以找到原因了。

其次教师的指令不够清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分数单位相乘时,试图体现教学的层次(在学生做的前测中可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已经会算此内容了),想对层次好的学生放得开些,就把原来的`设计由教师发出清晰的指令改为让需要帮助的学生看提示,也不加指导。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不来看你的提示,不按你的要求来折,效果大折扣。

第三,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些好的课师生配合很和谐,而有些课上得很差是因为学生不来理你,这其实就是教师的功力深浅所在。好的老师会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说什么;也会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在说什么,会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而我往往不是诚心诚意地听学生的说话,不知道应该怎样使学生奇怪的回答与自己的轨道结合起来。比如:学生提出半个苹果的一半可以列式为1自己就未加以肯定,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的回答非常好,可以帮助理解单位1。可以追问:第一个 和第二个 意思是不是一样的?多可惜。

又比如:学生已经说出 的算式,自己虽然也肯定了他,但为什么不肯把这个算式写到黑板上呢?再追问一句:你们认为他是怎么想的?你能折出来吗?不是很好吗?错失了良机。

最遗憾的是:有个学生上来演示,他是先计算再折纸的,而我却没有发现。教师应该有快速地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必须磨练的基本功。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我继续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我认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使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这样的教学的效果较为理想。这是因为在本节课中我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扶到放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深刻的原因吧。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7

“分数乘分数”这课时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后进行教学的。就分数乘法在而言,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况且,我执教的班级所用的教材是“现代数学”,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敢于各抒已见。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试图改变传统的“精讲多练”做法,尽力放大其法则的探究过程。现摘录三个主要片段。

[片断一]

1、说说一张纸的 的 是几分之几?谁能用算式表示?

生: × =

2、学生小组活动:

(1)请你们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把折出的 用斜线表示。

(2)把画斜线的几分之一看作单位“1”,再折出它的 ,请把这个

用方格线表示。

(要求:四人小组可以商量,但折出的几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

(3)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打开纸看看方格线所表示的占整个长方形纸的 ,再写出结果。

3、学生汇报:

(1) 折纸过程:如第一次折了长方形纸 的 ,第二次又折了 的 ,用方格线表示的就是 的 。……

(2)算式:

× = × = × = × = ……

4、小组讨论:

(1)读读以上这些算式,对于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发现、归纳、小结,师板书: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 或: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片断二]:

1、猜一猜这些题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 × × (学生猜结果,说理由: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能用你们发现的“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吗?为什么?

生: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乘才能用“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

3、为什么可以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的方法去计算,你能想个办法验证吗?

(1)小组讨论方法:

(2)汇报:

A、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

先折出一张纸的 ,画上斜线;再折出 的 ,画上方格,打开纸,用方格线表示的占整个图形的 。

B、× 还可以用小数来验证:

因为: =0。75 =0。4 所以:0。75×0。4=0。3=

C、用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验证:

因为 里有4个 ,所以: × = ×4× = =

同理: × = ×4× ×2= =

D、还可以用 × = 这一题来推理:

因为 × = 所以 × = × ×2 = ×2 = ……

4、小结:

同学们很了不起,想了许多办法都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作了充分的验证。现在谁再来说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片断三]

1、学生自学课本第43页“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段话。

2、自学汇报:你能读懂这段话吗?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举例,如 : ×3 = × = ……

3、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也能举个例子吗?

4、小结:同学们说得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都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法则来进行

三、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应该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究、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2、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达到“熟练生巧”的程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肯定更有意义。

3、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的思考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困惑之处:

如何去关注全体参与?本课时的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中去。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过程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所“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再能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8

首先,感谢于华静老师亲临指导,虽然时间紧凑,没有过多的准备时间,上完一节家常课,但是通过课上反应的情况足够看出老师的个人素质欠佳。就这节课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在本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来列出算式让后通过画图或者折纸来表示出算式的意义。其实在探究意义的时候关键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感知的。我没敢询问学生1/5×2与2×1/5表示的意义不同,从这能看出教师不能完全放开,生怕学生牵引不住,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以1/5×1/2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虽然想的不错,但是我落实的不是很理想,在学生利用手段探究的过程中,我设想的策略不是很适合,折纸这一手段浪费了课上足够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处理重难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切合学生的实际来思考那种策略更容易切效率较高的达到目的。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设想总是美好的,落实起来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老师在处理重难点的时候,例子太少,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在重点突破的时候层次不明显,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算理,计算方法处理的很草率,学生没有充分理解。

课后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通过这节课,能看出一节课的好坏关键是在老师的备课,老师备课时内容要充分,重点把握得当,节奏紧凑。尤其是在计算课中,算理和算法是重难点,老师一定要讲透讲明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9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习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 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涂画、比较、归纳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直观导入

在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算理,一开始我就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通过对长方形纸的涂色,很好的.揭示这一道理。将抽象的算理与直观的示意图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解决算理时,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从而启发计算思维。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二、关注算理的推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新知教学时我出示“1/2×1/3”猜一猜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我提示学生想一想分数与整数的意义看一看适合分数与分数相乘吗?最后学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我想肯定有同学能够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接着要求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这个算式的意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也加深学生对“分数与分数相乘”计算法则的理解。

当学生画出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时,我问学生,从图中你能看出“1/2×1/3”的结果吗?学生一下子就说了结果1/6,然后我又出了几个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式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说出得数这样经过几次动手操作,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学法的渗透

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画图、折纸、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样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2

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学习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试着去解决课本上的几个问题:

课上让学生交流探索的`结果,教学反思《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可以类推出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采用了折纸的方法,一步步的给大家讲解,效果也不错。

学生讲解的头头是道,说实话,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排学生的探究、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中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中检验猜想后达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由于学生的探究花了大量时间,最后只是对法则进行了总结,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很少,学生对分数乘分数到底掌握到什么情况心中没数。这让我想到,我们在课堂上无论事先设计的多么完善,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能死套教案,一定要灵活处理。

遗憾的地方:能讲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是听会的,个别学生对算理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会有一定影响,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帮助、多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通过学习教材理论的材料,我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即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中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主动探究、主动合作。

2、教学安排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

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估计的过高,造成教学过程进行的不是很顺利。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完整解题过程的训练的不够,很多知识点渗透的不到位。

3、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更有住于思考,更容易发言。这节课中由于我的引导过多,使得学生一直在按照我的思路思考,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造成课堂气愤很沉闷。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4、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5、要有充分的.课堂准备。

6、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在讲到这节课的关键部分也就是三道应用题的比较,让学生找出联系和区别时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深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可能会比自已干想效果会更好,同时交流也能互相促进。

最后,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弛聘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之目的。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4

1、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难度比我国低一到两个年级。

2、重练习质量轻 练习数量,美国学生的作业负担很轻,尤其在数学,不会采用题海战,主要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数学学习。而且都是第二天课堂上完成头一天的作业,再上新课!

3、比较重视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培养,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因为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大量的使用比如学生生活里面所遇到的以及课堂教学里面大家能接触到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比如,"现在有半杯糖均匀的洒在批萨上,现在来了三个小朋友,我们每个人能吃进多少糖?

4、教学形式多样化,他们教学最多的方式是让学生充分的去参与,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很少把这种答案直接的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数学知识,如游戏,比赛。

5、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课堂上比较自由,甚至可以走来走去,与我们要求学生规矩的端坐,完全不一样.学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5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复习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用语言概括,初步渗透了无限的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1/2×1/4=?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1/2×1/4=1/8,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体验到结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存在问题:

1.课上的很快,因此准备得有些匆忙,没有做过多准备,使得在练习和折纸验证猜想的环节花去了很多无谓的时间,直接导致后面练习十分匆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语言不够精练,没有很好调动学生,导致活动中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小。

3.讨论1/2×1/4,1/2×3/4的结果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好,现在想来是否可以直接出示算式,然后放手让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讨论结果,再去猜想算法。

第四篇:《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xx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 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4

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

}案例一

浙江版教材是这样安排和处理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引导学生想: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就是求1/2吨的3/4是多少,算式是1/23/4。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1小时粉碎饲料1/2吨,1/4小时粉碎1/2吨的1/4,就是把1/2吨平均分成4份,取中的1份,也就是把1/2吨平均分成(24)份,取其中的1份。3/4小时粉碎1/2吨的3/4,就是取3个1/ (24),结果是 ,最后师生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反思一】

这样的安排侧重于意义的学习,但由于例题的安排缺乏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比较枯燥和抽象,很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这样的处理:

〖案例二

先创设问题情境地,分数单位乘以分数单位。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米。然后,在正方形一角又出示一个小长方形,请大家估计一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大约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学生猜测、估计)。课件出示背景格子图,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来整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0份,而这个阴影部分恰好是1/20平方米;这个格子图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和5份,即:这个长方形阴影的长和宽分别是1/4米和1/5米。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1/51/4和1/20平方米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想法?指导学生进行交流

【反思二】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孔企平说,我们在课堂里讲的数学学科与数学家研究的数学是有区别的。数学家研究的数学学科是从概念、公理、定理出发的以逻辑体系为基础的数学,而我们给学生讲的数学则更多地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是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升华。所以,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但这样的设计显然对算理的学习不足,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也是不足的。另外,所有这一切,包括图形和数据,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的所有猜想与活动都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进行,虽然我精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索的情境,但是,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案例三

活动与问题:1、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涂上颜色;再把这张纸的1/□看作单位1,表示出它的1/□,也就是1/□的1/□,把折出的1/□涂上然后把这张长方形展开看一看,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把刚才折纸的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猜想与验证:涂两种颜色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打开折纸并验证。4、把学生的算式和结果尽可能多的都写在白板上。5、小组讨论并发现规律。

【反思三】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设计本课时,有以下三个想法:

1、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1/□,可千万不要轻视这个小小的□,它给学生的很大的空间和权利。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就是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更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3、在亲身活动中感受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折纸这一直观动作进行反映,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计算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力求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使短短的一节课,时时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学生课堂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展现的关键。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数学课的操作毕竟是学习意义上的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动本身流于形式。二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学具操作要注意适时、适量和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数,活动的时间,并不是搞得越多越好。适度是指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5

上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可以,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成效地学习,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好。本节课着力突出以下特点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让学生上去就自学课本,而是先出示例3让学生试做,因不会计算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兴趣。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为本,转变角色,做好引导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做好学生与自己的角色转变。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倾听学生答题的理由,发现错误,及时帮学生纠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3小时能做多少个零件?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结果并说明理由。那么在下面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拿出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去发现 × 的计算结果,感受到知识是动手探究中得来的,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懂得方法,这何乐不为呢?然后在这种情况把学法迁移到求 × 的结果上,可以说轻车驾路

四、在练习中得到巩固,提高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有效地探究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我精简练习让学生既巩固基础,又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加强算理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可以将自学和操作结合起来,节省出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他们对分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

另外,我也要准备教具再次演示,让全班学生都看到,或放幻灯片动画演示涂色过程,以便照顾到后进生,使他们真正理解探究过程。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6

“分数乘分数”这课时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后进行教学的。就分数乘法在而言,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况且,我执教的班级所用的教材是“现代数学”,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敢于各抒已见。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试图改变传统的“精讲多练”做法,尽力放大其法则的探究过程。现摘录三个主要片段。

[片断一]

1、说说一张纸的 的 是几分之几?谁能用算式表示?

生: × =

2、学生小组活动:

(1)请你们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把折出的 用斜线表示。

(2)把画斜线的几分之一看作单位“1”,再折出它的 ,请把这个

用方格线表示。

(要求:四人小组可以商量,但折出的几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

(3)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打开纸看看方格线所表示的占整个长方形纸的 ,再写出结果。

3、学生汇报:

(1) 折纸过程:如第一次折了长方形纸 的 ,第二次又折了 的 ,用方格线表示的就是 的 。……

(2)算式:

× = × = × = × = ……

4、小组讨论:

(1)读读以上这些算式,对于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发现、归纳、小结,师板书: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 或: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片断二]:

1、猜一猜这些题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 × × (学生猜结果,说理由: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能用你们发现的“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吗?为什么?

生: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乘才能用“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

3、为什么可以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的方法去计算,你能想个办法验证吗?

(1)小组讨论方法:

(2)汇报:

A、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

先折出一张纸的 ,画上斜线;再折出 的 ,画上方格,打开纸,用方格线表示的占整个图形的 。

B、× 还可以用小数来验证:

因为: =0。75 =0。4 所以:0。75×0。4=0。3=

C、用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验证:

因为 里有4个 ,所以: × = ×4× = =

同理: × = ×4× ×2= =

D、还可以用 × = 这一题来推理:

因为 × = 所以 × = × ×2 = ×2 = ……

4、小结:

同学们很了不起,想了许多办法都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作了充分的验证。现在谁再来说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片断三]

1、学生自学课本第43页“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段话。

2、自学汇报:你能读懂这段话吗?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举例,如 : ×3 = × = ……

3、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也能举个例子吗?

4、小结:同学们说得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都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法则来进行

三、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应该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究、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2、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达到“熟练生巧”的程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肯定更有意义。

3、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的思考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困惑之处:

如何去关注全体参与?本课时的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中去。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过程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所“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再能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7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习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8

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学习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试着去解决课本上的几个问题:

课上让学生交流探索的结果,教学反思《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可以类推出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采用了折纸的方法,一步步的给大家讲解,效果也不错。

学生讲解的头头是道,说实话,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排学生的探究、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中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中检验猜想后达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由于学生的探究花了大量时间,最后只是对法则进行了总结,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很少,学生对分数乘分数到底掌握到什么情况心中没数。这让我想到,我们在课堂上无论事先设计的多么完善,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能死套教案,一定要灵活处理。

遗憾的地方:能讲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是听会的,个别学生对算理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会有一定影响,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帮助、多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内容是《分数乘分数》,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学设计中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情境中,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结果,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在计算法则的发现上,因为在前面花费了许多的笔墨,到法则的形成时,就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五个算式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由于本节课只是初步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整节课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直观感受上,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于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的流程是非常清晰的,由复习到新授再到练习老师都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并且非常熟练自己的教学程序。

反思本课的教学,在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时,有点重结论轻过程之嫌。如果加上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的环节,可能更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另外,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如果在原来的题目上直接约分,学生往往错误率相对高一点,于是一律要求重新抄题再约分,因此在练习中要求先约分再计算时,学生基本都是先抄好题目,然后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的,其实这一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中进行,放在这里让学生倒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0

紧张的三天时间过去了,对于我来说,仿佛经历了一个重大的抉择,我是一个心里素质极差的人,有人说,我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博文写下去,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做给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知道,让自己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能够不时的检视自己,审察自己,更能不断地提醒自己,自己是一个永远需要各方面营养填充的个体,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纠正自己的人。

在这节课中,有两点没能做做到的地方,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领孩子们看到把1/2公顷平均分成了4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8份,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孩子们不能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认识不到求1/2公顷的1/4是多少,求的是1/8公顷,分母代表把1公顷一共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1代表取了其中多少份。面对孩子们的困惑,正是由于在指导上的缺失,才失孩子们不能更好的理解到这一点,要想让孩子有大视角,我们必须先要有大视角。

第二,能让孩子们更具体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积代表什么,分母乘分母的积代表什么,只能说,我们无论想到了多少,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我们自身,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做的事,就如同墙角的花,当我们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只有在一种忘记自我的状态中,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是一条永远都要坚持的理念。

当然,此次活动,也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没能请同事深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只有别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针见血的指出,才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稳键。

生活给予我们的挑战也许更是一个个地机会,更是一次次促进自己的方式,在这样的角度看来,压力更能让人进步,让自己更适应不断变的形式,让自己更能成为一个掌控自己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敢于冲击教材。

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2

[片段一]

师: 1/41/2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它的答案呢?

生:能。

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你的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生:(尝试计算答案,探究算理)

师:(巡视,指导)

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据学生汇报:化小数板书;折纸请他生再演示;汇报算式先放一放,最后请学生说说理由)

组1: 1/4=0.25,1/2=0.5,所以0.250.5=0.125=1/8,我们认为答案是1/8。

组2: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8。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8是怎么来的?

组3:按他的想法来说,是折出来的,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实际上是把这长方形分成了8份。)

组4:(边说边画):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以1/41/2=11/42=1/8为例,你为什么能用42呢?(课件呈现)

[片段二]

师:像1/41/2,大家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果工作1/3小时可以铺设这块地面的几分之几?3/4小时呢?现在你能不能解决了?谁来汇报算式?(课件呈现)。

师:听清要求,我们分工一下,1、2组研究第一个算式,3、4组研究第二个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一下。

生:选择探究算理及其结果。

师:巡视,指导。

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先请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师:这题你们为什么没有化小数去解决。

生:不能化有限小数。

师:所以化小数去解决是不是对所有的分数乘分数都适用呢?(生:不能)所以化小数去解决分数乘分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我们再请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片段三]

师:从刚才的推算中,我们已经得出了1/41/2=1/8、1/41/3=1/12、1/43/4=3/16,是不是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都需要这样推算呢?(生:不是)

师:那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分数乘分数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讨论,汇报:

(板书)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

[反思]

1.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是否需要?

在本节课的试教中,我采用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我发现学生猜测1/41/2,他们猜测的结果都是1/8。在验证环节学生纯粹停留在如何得出算式结果上,导致学生的`思路大大受到限制。而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计算汇报方法归纳的思路进行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更为积极主动,学生在汇报方法时也体现了层次性。学生群体一:单纯从如何得出答案入手,但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群体二:能初步从自己的探究中知道应该怎样算。

综上所述,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的确在数学教学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于部分内容的探究还是不适合的。

2.教师该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抓准本质?

课堂活跃了,学生发言就大胆了,自然而然课堂上各种不可预设的回答就出现了。作为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节奏、善于引导(归纳)学生发言,这样才不至于让有价值的问题流失,不至于让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变的无人理睬。

如:我在试教中,学生汇报了1/41/2=(14)(12)=18=1/8,我一开始并没有理解这位同学的这样做的理由。我马上问:有谁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吗?为自己尽量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当然,即使我明白这样做的理由,也应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我觉得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抓准本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必须从自身漫长的经历中去体验、感悟才能变得收放自如。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3

今天,上课一开始,我便让学生计算分数乘分数,学生大部分都能做上,并且,我特别提了两个学困生做并说出计算过程,他们都能基本上说完整。

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拿出纸和笔进行画图练习,我首先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其中的一份,又把这一份平均分成五份,再涂色其中的三份,让学生明白这三份用分数表示是3/5,并且是长方形一半的3/5,用乘法表示为1/2*3/5,再让学生看阴影部分,使他们知道这三份占整个长方形纸的3/10,从而得出1/2*3/5=3/10;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得出3/4*3/5=9/20,这时再一次让学生分析计算法则,学生显得水到渠成,从课后的练习情况看,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分数乘分数了,只是在中午的家庭作业中,全班还有五个同学做错的比较多,而看其错误原因,还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约分不会或者不熟练造成的`,这几个同学错的比较多的还是最后结果没有化成最简分数,全班其他错的一题或两三题的也基本上是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原因,因此,如何让学生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反倒成了分数乘法的难题了。

纵观这两节课我所用的折纸与画图方法学习分数乘分数教学,我班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了,所以,我觉得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还是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发展的,并且学生有兴趣学习,感兴趣所以才能学的好,持之以恒,学生肯定能够对数学感兴趣并能学好数学的。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通过学习教材理论的材料,我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即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中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主动探究、主动合作。

2、教学安排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

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估计的'过高,造成教学过程进行的不是很顺利。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完整解题过程的训练的不够,很多知识点渗透的不到位。

3、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更有住于思考,更容易发言。这节课中由于我的引导过多,使得学生一直在按照我的思路思考,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造成课堂气愤很沉闷。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4、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5、要有充分的课堂准备。

6、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在讲到这节课的关键部分也就是三道应用题的比较,让学生找出联系和区别时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深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可能会比自已干想效果会更好,同时交流也能互相促进。

最后,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弛聘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之目的。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5

1、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难度比我国低一到两个年级。

2、重练习质量轻 练习数量,美国学生的作业负担很轻,尤其在数学,不会采用题海战,主要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数学学习。而且都是第二天课堂上完成头一天的作业,再上新课!

3、比较重视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培养,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因为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大量的使用比如学生生活里面所遇到的以及课堂教学里面大家能接触到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比如,"现在有半杯糖均匀的洒在批萨上,现在来了三个小朋友,我们每个人能吃进多少糖?

4、教学形式多样化,他们教学最多的方式是让学生充分的去参与,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很少把这种答案直接的.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数学知识,如游戏,比赛。

5、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课堂上比较自由,甚至可以走来走去,与我们要求学生规矩的端坐,完全不一样.学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第五篇: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2和1/5×2/3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第二个红点部分,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接下来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在联系和比较中找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探索知识的体验。

下载《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我继续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我认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酒泉市新苑学校 赵天凤 《分数乘分数》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1、通过学习教材理论的材料,我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案例一浙江版教材是这样安排和处理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我继续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我认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关于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有两点没能做做到的地方,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领孩子们看到把1/2公顷平均分成了4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8份,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孩子......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分数》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例3与例4的内容。该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