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1: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沧海》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沧海》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

第一篇:《观沧海》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节奏感。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歌文明古国,在我们几千年的诗歌史里有众多的流传千古的名篇,也有众多名传千古的伟大诗人,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呢?(生答)那,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是谁的诗歌啊?(生答:曹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学生先回答,教师作补充。

曹操,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俊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四、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五、反复朗读

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提示:四言诗每一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3.教师范读。

4.请几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5.学生齐读,注意字音、节奏,把握好感情。

六、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的?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三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七、独立训练,合作交流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地点—碣石山;目的—观沧海。2.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 水 澹澹

树木 丛生

山岛 竦峙

苍茫动荡 百草 丰茂

欣欣向荣 洪波 涌起

波澜壮阔

实 景

观 统领全篇 秋风 萧瑟

日月 星汉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虚景

3.诗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4.为何最后要加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但不能缺少。

5.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的形象的?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八、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九、写作特点

1.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中,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海洋的描绘生动形象,饱满、丰富。句句写情,句句抒情。

十、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十一、板书设计

景:江山壮丽沧海无边的景色。情景交融

情:统一天下自比沧海的抱负。

十二、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体现出朗读的重要性。我在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安排了反复朗读这个教学环节:

一、听录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二、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几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五、学生齐读。在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的基础上,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通过相关的七个问题一起理解这首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曹操再次朗读这首诗。最后,总结诗的内容、感情和写作特点。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这次公开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应该强调诗中重要的生字词,让学生加强记忆。

2、平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以至于提问时学生都不敢回答。应该与他们多沟通交流,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二篇:《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谯郡 毫州 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2-,以--,山--,百--,洪--,若--,若--,歌-

第三篇: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 : 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 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它的 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

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应玚)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 格。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3、体裁:《观沧海》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成的呢?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割据纷争不断,曹操趁机扩大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平定袁绍残部,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看看他都观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指导朗读

1、齐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碣石 jiã 澹澹 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xiāo sâ 哉zāi

2、朗读三注意:一要注意读准字音二注意读准节奏三要注意读出感情。下面听录音朗读,巩固字音,划分节奏

3、划分好节奏之后学生随乐朗读,读出节奏以及感情。

四、初读感悟

1、自读解决字词

①临:到达,登上 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 青绿色,沧海即大海。③澹澹:(水波)荡漾 ④竦峙:高高地挺立,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⑥洪波:巨大的波浪。⑦星汉:银河。⑧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⑨以:连词,来。⑩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⑾其:代词,指大海。⑿以:介词,用。

2、再读订正诗文大意:先请一位同学借助文下注释和黑板上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的大概意思。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五、研读探究,解决问题

1、同学们,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句?写的是什么事?

14句,先给每句标上序号。登山观海(板书:观沧海),诗中是哪两句告诉了我们登什么山干什么事?(前两句:交代地点和事件——言事点题,直陈其事)

2、那他都看到了些什么东西呢?请同学们先看3-8句。(3-8句:所观之景)

3、一起来看看曹操所观之景都有什么?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4、我们想象一下,诗人登上碣石山,一眼望过去是?浩荡的海水和高耸的山,也就是第三四句所说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板书:海水和山岛)

5、大海宽还是窄?山是低矮的还是高耸的?那这样的景象给我们什么样的感 觉?大海是:辽阔,高山是:威严,整个海和山构成的是:气势磅礴!(板书:辽阔威严,气势磅礴)

6、水是动的还是静的?那山呢?静还是动?这个写法叫做:动静结合;山和水通过: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视觉?(板书:动静结合,视觉)

7、远望之后视线一点点的聚焦,看到的是什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板书:树木和百草)

8、丛生和丰茂写出了什么特点?树多草多,长得很茂盛(板书:草树繁茂,欣欣向荣)这个也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而且写得是树木和草的长势是动态还是静态?(板书:静态 视觉)

9、眼睛忙着欣赏美景,耳朵闲着没有?听到了什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板书:秋风和洪波)

注意,萧瑟是风吹过树木所发出来的声音。写的是风,闭上眼想象一下:风吹过广大繁茂的丛林发出什么样的声响?吹过大海又掀起了洪波也就是巨大的波浪,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板书:波澜壮阔,气象宏伟)

10、这些景象是动的还是静的?(板书:动态 听觉)

11、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都是沧海的(板书:壮丽景象 包罗万象)

12、想象一下,你正站在碣石山上,面对这如此磅礴浩瀚宏伟的大海,天边一轮红日正徐徐落下,就好像被大海怎么样了?吞了!由红日联系到明月联系到星辰,都好像是从大海的嘴里落下又升起!这是事实吗?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9-12句是作者夸张的想象,可以概括为(板书: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想象夸张,奇特)

13、能容纳吞吐日月星辰,这个大海的胸襟如何啊?(板书:胸襟宽阔)

14、而日月星辰给人类送来温暖、光明、希望,现在它们都是从大海的胸怀里出来的,也就是大海给了人类温暖光明希望!联系一下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正处在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需不需要温暖、光明和希望?而诗人当时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结束纷争和战乱,一统天下!没有了战争,老百姓就不用逃难就不用流离失所,过着安定的生活,这对百姓来说是不是一种温暖一种光明一种希望?

15、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给人类温暖和希望,曹操结束战乱给百姓安定的生活、给百姓温暖、光明、希望,在这里谁跟谁是一样的啊?

16、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和大海一样,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宽阔豪迈的胸襟!要给百姓带来光明、希望,也就要建功立业,结束纷争,平定天下,统一中国!这是一种远大宏伟的政治抱负!

17、赏析到这里,大家知道曹操想要表现什么表达什么了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知道了么?

18、最后两句老师前面说了,是诗歌的附文是为了和乐而加的,与内容无关。

六、小结

1、前面我们说过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通过写诗人观沧海所见之景,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罗万象的壮丽景象,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以及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伟大政治抱负。

2、探究写作手法

①在这里曹操是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在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

②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歌的内容,3-8句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9-12句写的是诗人的想象,实景与想象出来的虚景结合叫做:虚实结合。③在写实景的时候,动态与静态结合也就是:动静结合 ④而描写景物调动了眼睛和耳朵来感受,也就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⑤从诗歌的结构看,第一二句是总写,后面的则是分写即采用了总分结构。这首诗从谋篇布局到内容的安排、主题的表现等方面的写作手法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模仿和学习。

3、这首诗所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观海的所见所感,即“观”字统领了全文。总结: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我们须要了解八个字:所至—所观—所想—所感

七、拓展延伸:议一议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作为文学家的曹操的智慧和豪迈,也展示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所胸怀的远大抱负,而《三国演义》中曹操则是乱世之奸雄,陈寿《三国志》笔下的曹操则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你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课后进行讨论。

八: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并自主学习背诵课文186页《龟虽寿》

最后让我们用豪迈之情朗诵出曹操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

第四篇:《观沧海》 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论诗

问:对于曹操,同学们知道与他有关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一)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

(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一)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还看到什么呢?)

(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3、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本句理解为“日月星汉,若出其中(其里)”。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

(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五、体会诗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六、诗歌艺术特色

(一)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A、“水何澹澹”,B、“山岛竦峙”。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作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 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

七、《观沧海》译读

1、请同学同桌讨论,试着将《观沧海》译为现代诗;

2、展示范例并齐读

《观沧海》译读 东登碣石山,特观此大海。水波何荡漾,山岛及云端。树木郁葱葱,百草枝繁茂。秋风作萧瑟,波逐浪滔天。日月从此升,星河自此现。幸运唯我有,作歌达吾意。

八、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九、板书设计:

肉眼看到:水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浪

观沧海 建功立业、统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汉——博大胸襟 【教学反思】

第五篇:《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

沙河市第五中学 任秀珠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寨,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学生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的、杜甫的等,而我们学习的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初读感悟

1、关于文体“乐府”介绍

2、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有一种新诗体。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3、学生自读,注意字词读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

4、再读节奏,二二拍

5、听课件录音范读,感受情感。

三、精读理解

1、学生小组内初步讨论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

2、展示小组对诗歌的理解。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四、品读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观沧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作者看到、听到了什么?

(看到: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萧瑟秋风),4、作者想到了什么?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注意: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齐读结束(或背诵结束)

教学反思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个人简介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教学环节。

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然后是赏析诗歌。最后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下载《观沧海》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沧海》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 学校:xx中学校班级:x年级x班授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背诵诗歌并能体会诗......

    观沧海教案 集锦(合集)

    观沧海教案 集锦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沧......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曹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许海萍 杭州外国语学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

    观沧海教案(精选五篇)

    《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的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教学设想一、教......

    观沧海教案(5篇可选)

    观沧海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沧海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

    观沧海教案(五篇范文)

    观沧海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教案,希望能够帮......

    《观沧海》教案(推荐5篇)

    《观沧海》教案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