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沧海教案最终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提问是谁。
放出歌曲,提问曹操是什么脸?为什么是白脸?
粉白脸,又称抹脸,即用白粉涂面以示不以真面目示人之意,多含贬义,一般为奸诈之人。
询问同学们了解曹操吗? 教师通过两件事,总结曹操。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教师范读观沧海,配以大海的声音。学生感受。
教师介绍曹操作诗的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自读解决字词
沧:通“苍”青绿色,沧海即大海。竦峙:高高地挺立,耸立。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浪。星汉:银河。以:连词,来。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代词,指大海。以:介词,用。
学生选择用文字或者图画的方式表达这首诗。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释。
五、解释诗句 参考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同学们, 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句? 写的是什么事? 14句,先给每句标上序号。登山观海(板书:观、造海),诗中是哪两句告诉了我们登什么山干什么事?(前两句: 交代地点和事件一言事点题, 直陈其事)
2、那他都看到了些什么东西呢?请同学们先看3-8句。(3-8句: 所观之景)
3、一起来看看曹操所观之景都有什么? 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4、我们想象一下,诗人登上碣石山, 一眼望过去是浩荡的海水和高耸的山, 也就是第三四句所说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板书:海水和山岛)
5、大海宽还是窄,山是低矮的还是高耸的? 那这样的景象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大海是:辽阔,高山是:威严。整个海和山构成的是:气势磅礴!(板书:辽阔威严,气势磅礴)
6、水是动的还是静的?那山呢?静还是动?这个写法叫做:动静结合 山和水通过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视觉(板书:动静结合,视觉)
7、远望之后视线一点点的聚焦,看到的是什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板书: 树木和百草)
8、丛生和丰茂写出了什么特点?树多草多,长得很茂盛(板书:草树繁茂,欣欣向荣)这个也是通过我们的: 眼睛看到的, 而且写得是树木和草的长势是动态还是静态?(板书:静态 视觉)
9、眼睛忙着欣赏美景,耳条闲着没有?听到了什么?(板书: 秋风和洪波)注意, 萧瑟是风吹过树木所发出来的声音。写的是风,闭上眼想象一下:风吹过广大繁茂的丛林发出,什么样的声响? 吹过大海又掀起了洪波也就是巨大的波根,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板书:波澜壮阔,气象宏伟)
10、这些景象是动的还是静的?(板书:动态 听觉)
11、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都是沧海的(板书:壮丽景象包罗万象)
12、想象一下,你正站在碣石山上,面对这如此浩瀚宏伟的大海,天边一轮红日正徐徐落下,就好像被大海怎么样了?吞了!由红日联系到明月联系到星辰, 都好像是从大海的嘴里落下又升起!这是事实吗?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9-12 句是作者夸张的想象,可以概据为(板书: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想象夸张,奇特)
13、能容纳吞吐日月星辰, 这个大海的胸襟如何啊?(板书: 胸襟宽阔)日月星辰给人类送来温暖、光明、希望, 现在它们都是从大海的胸怀里出来的, 也就是大海给了人类温暖光明希望!联系一下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人民正处在战乱的水探火热之中, 需不需要温暖、光明和希望? 而诗人当时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 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他就可以荡平宇内,结束纷争和战乱,一统天下!没有了战争,老百姓就不用逃难就不用流离失所,过着安定的生活,这对百姓来说是不是一种温暖一种光明一种希望?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给人类温暖和希望, 曹操结束战乱给百姓安定的生活、给百姓温暖、光明、希望,在这里谁跟谁是一样的啊? 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和大海一样,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宽信司豪通的胸襟!要给百姓带来光明、希望,也就要建功立业,结束纷争,平定天下,统一中国!这是一种远大宏伟的政治抱负!赏析到这里, 大家知道曹操想要表現什么表达什么了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知道了么?
14、最后两句老师前面说了, 是诗歌的附文是为了和乐而加的, 与内容无关。
六、小结
1、前面我们说过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通过写诗人观沧海所见之景, 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罗万象的壮丽景象, 借景抒情, 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 博大的胸怀以及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伟大政治抱负。
2、探究写作手法
①在这里曹操是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在诗歌里, 借着造海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 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
②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歌的内容, 3-8句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 9-12句写的是诗人的想象, 实景与想象出来的虚景结合叫做: 虚实结合。
l3,在写实景的时候, 动态与静态结合也就是: 动静结合
第二篇:《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曹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
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
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 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
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提问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
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 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 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
观沧海 秋风 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第三篇:《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观沧海》教案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
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习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习。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近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告知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观沧海》教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
3、准确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重点)
4、深刻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大声朗读一分钟
每日课前大声朗读一分钟。《龟虽寿》
今天,仍学一首同出《步出夏门行》的乐府诗《观沧海》。(PPT)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没有严格的韵律。
二、新课
1、听老师范读,(PPT)重点字音写在书上,再请同学大声读诗歌。
2、自读诗歌,思考:
1)全诗由哪一个字展开来写?(板书)(PPT)
2)写了哪些景物?找出关键字(板书)
3)哪几句是写看到的?(动景与静景)哪几句是写想到的?(若)(板书)
(诗歌的PPT)请同学按照注解介绍作者(板书)
3、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PPT)(七步诗)
4、创作背景: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大胜,七年后,北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至此,统一了北方。凯旋而归时登上秦皇、汉武到过的碣石山,放眼大海,曹操信心满怀,只待挥师南下,扫平孙、刘,便可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了。此诗便作于此时。
5、师生合作,疏通文意。学习写法。
观沧海PK登泰山:(PPT)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邦
魏武帝:曹操
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节选(PPT)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PPT)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到诗歌(PPT)
6、从诗中所写之景看,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胸怀?体现诗人怎样的胸怀?(写法:借景抒情)
7、体会诗人的.胸怀,再来读诗。感情基调: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8、小结:《观沧海》写了xx大海的宽阔汹涌xxxx,表现了诗人xxxx宽广xx的胸怀,抒发了诗人的xx雄心壮志、宏伟抱负xxxx。(志链接PPT)(板书)
(此诗气势雄浑,慷慨激昂,充分流露出诗人大海一般的宽容,长天一般的高远。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大海吞吐宇宙万物之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流露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背一背,请大家把这一首诗写成现代文,或者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读给大家听。
老师学写一首:(PPT)
有感鹤湖
初到鹤湖,感触颇多。
一感学校,高雅清新,身在其中,催人奋进。
二感老师,敬业有加,朝至晚归,无怨无悔。
再感同学,知书达礼,志存高远,力争上游。
幸甚至哉,教之乐之。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一首诗;
2、小册。
《观沧海》教案4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
(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三)精读
分析诗歌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一)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还看到什么呢?).
(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3、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本句理解为“日月星汉,若出其中(其里)”。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
(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四)研读。
体会诗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艺术特色
(一)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A、“水何澹澹”,B、“山岛竦峙”。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
作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二)虚实相生: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
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观沧海》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
教学方法:
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施: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了解瑰宝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星。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静夜思》是一首绝句,《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荷叶母亲》《金色花》是散文诗,《秋天》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板书题目)
二、评说作者
1、我了解的曹操。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故事(配画)、名言诗句、历史材料、古今对他的评价戏剧图片等。(分组做卡片用投影介绍)
官渡之战、孟德献刀、捉放曹、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华荣道、割须弃袍、梦中杀人
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奸臣。
《三国演义》中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爱惜人才:收张辽,放赵云、关羽
诗人,志向远大: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历史上的曹操!(幻灯片展示)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政治上抑制豪强,唯才是举,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军事上具有雄才大略,精读兵法,先后被封汉相,魏王。“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征乌桓,逐渐统一了北方。后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鼻祖”。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史书《三国志》评价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播放图片《曹操煮酒论英雄》,及曹操对“英雄”的看法。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三、解题:
观,看。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
具有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大英雄曹操面对沧海看到怎样景,产生怎样的情呢?
(板书景情)
四、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应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诗言志”,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介绍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些什么?
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身为主帅的你,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抚今追昔,一定会触景生情,要做一番更大的事业。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的语气,要雄浑有力,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4、看录像学名家朗读,再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自由读,再找同学读,齐读。注意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
五、自主、合作、探究,共同研讨下列问题,1、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小字注释,老师点拨重点词,自主完成疏通文意。
注意以下几个词词义:临,以,何,澹澹,竦峙,百草,萧瑟,至,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明确要求,即展开想象要把诗意扩展开来,可以打乱原文顺序。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3、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看到的沧海有何特点?诗中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学生可能会答: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
(2)、问:诗中只表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从写景的观察点角度是定点观察。
(3)、问:主要写了哪些景色?哪些写现实?哪些是想象?(板书实景虚景)显示了大海什么特点?
理解: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天宇中日月灿烂的银河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这是多么壮丽山河图画啊!展示大海苍茫动荡,生机勃发,宽阔博大(板书)特点。
(4)问:作者在观沧海,为什么要写山岛、草木?
写山岛草木与汹涌的波澜静动相称,避免了只写大海的单调,更能衬托出大海的威严与生机。表达作者乐观豪迈奋发向上的气概。
(5)、问:为什么说虚写的句子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有句名言:世上最宽阔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阔的是什么?——人的胸怀。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出没于此。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抒发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更是借景抒情,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来以大海自比,通过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统一中国气势和胸怀。所以说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六、背读诗歌,小结课文
1、看图片听古筝配乐背诵诗歌
2、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有直接抒情的诗句吗?没有,而是借景抒情情寓于景中。(板书借抒),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奋发向上(板书)、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板书)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同志评其诗:“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七、拓展延伸(大屏幕展示)
朗读: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思考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下片的“魏武”指的是谁?“遗篇”指的是什么?
3.词的上下片在表现手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4.词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1大雨,幽燕,白浪,渔船,汪洋。“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2魏武指的曹操,遗篇指的《观沧海》。化“我”为“他”,“魏武挥鞭”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借以暗示诗人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3两词上阙都是写景,下阙都是议论;两词都采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作者从波澜壮阔的白戴河入手,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景致,引用前人荡气回肠的不朽事迹,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白描手法,描述北戴河恶劣的天,借而抒发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及叱吒风云的豪情,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展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主宰江山的自豪之情。当年魏武帝曹操统一中国的愿望今已实现,只是主宰江山的并非哪个帝王而是人民。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及其他表现壮志的诗句。
3、预习后三首,运用学习《观沧海》的方法试分析。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实景:生机勃发-------乐观豪迈奋发向上
(借)景:{}抒情
虚景:宽阔博大-------胸襟开阔建功立业
《观沧海》教案6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案7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谯郡 毫州 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学,很好!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 )诗,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 )、( )、( )。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七〉朗读背诵。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诵法”背诵全诗。 观沧海 曹操
东— — —,以— — —。
水— — —,山— — —。
树—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运用。
课后古诗词背诵,完成以下任务:划分节奏,名句赏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诵。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题: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九〉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乌桓
浩荡的海水 节奏:X X/ X X
耸立的山岛 感情基调:激昂
碣石山 “观” 繁茂的草木 写作特点:虚实结合
掀起的洪波 动静结合
(深秋的日月) 写景抒情
许都 托物言志
(许昌) 谯郡
(毫州)
《观沧海》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枯藤(téng)昏鸦(yā)
(2)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3)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
(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简介作者
学生活动:说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师: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三)合作探究
听课文范读,思考:
1、本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开阔豪迈。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字词解释
临:到达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内吹树木的声音。若:好像
星汉:银河至:极点以:介词,用
(2)翻译诗句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及观察对象。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本层实写,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威严和辽阔。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本层虚写,点明主旨。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幻灯出示:
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写)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朗读
3-8句,这六句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请简要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了大海的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生机勃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思想内容上:点明主旨,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气吞山河、包孕万物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写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像夸张的写法。
(四)总结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观沧海》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作者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四、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观沧海》教案10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观沧海》教案12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14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第四篇: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许海萍 杭州外国语学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第五篇:观沧海教案3
《观沧海》教学设计
安城九年一贯制 陈莉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四、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设想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观沧海》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三)【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然后展示、点评。
问题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题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题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题4: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 2 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题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四)【探究性学习】
问题1: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题2: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问题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五)小结,朗读、背诵。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六)作业 :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七)板书设计
(见课件)
(八)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被诗人那种开阔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诗可谓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些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诵之 3 后,我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诗句。可是分析的不够到位。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1、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2、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