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3 01:3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课程概述: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韵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4、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点拨法。

5、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朱老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2、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著书近三十种,二百万余言,大部分收入《朱自清文集》(1953)。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郁达夫称:“(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丽朴素,清新沉郁,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 特色。

3、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多媒体显示荷花及荷塘的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美。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三)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乘凉

煤屑

踱着

点缀

颤动

霎时

敛裾

媛女

纤腰 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ăn jū yuàn

xiān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

4、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明确:4、5、6段。

(2)学生齐读4、5、6段。

(3)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2)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3)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

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4)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4)学生再次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齐读4、5、6三段,尝试背诵。

第二篇:《荷塘月色》优秀 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

一. 用歌曲《荷塘月色》开课 二. 展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踪和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四,五,六段。【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感受语言美,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计划课时】三课时 三.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课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3.引导学生体会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一)播放一片碧绿的荷塘画面,让学生随着轻音乐进入课堂情境。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1——1948.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浙江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是“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早期的文学研究会成员之一。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秀散文。1925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创作以散文为主。并写出散文和诗结合的《踪迹》。1927年写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了《欧游杂记》。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这时期写过散文《语文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再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三)配乐动画朗读《荷塘月色》全文,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学生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四)美点寻踪概括内容

a)荷塘中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b)体现优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五)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

(六).抓住文眼,了解时代背景: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动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一时期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时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这个社会现实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

(七)分析第四段,品味语言美:

比喻: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正如一粒粒的明珠。c)又如碧天里的星星。d)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

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的。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亭亭”有舒展,旋转的动感美;“袅娜”表现了荷花的轻盈多姿;“羞涩”娇怯不语,含苞待放的情状。

(八)课堂练习:知识迁移,体会画面美。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煞江南。

(九)作业:背诵第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赏析课文的五,六,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一)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描写月光的诗句,导入新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三)用《月光》曲配乐朗读课文的五六段:

(四)把握内容,体会用词特点,感受语言美,画面美: 1.画面美------荷塘中的月色:(1)以流水作比,一泻无余。(2)以雾写月光,表现轻飘状。(3)以荷花荷叶相衬,表现朦胧状。(4)以树影相衬,表现浓淡相宜(5)以光和影的和谐谐月色。2.语言美-------恰当的动词:

(1)“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体现绝无仅有的幽静美。

(2)“浮”写出了屋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的美。

(3)“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诗人的喜爱。3.写景技巧:

以动衬静,由远及近,虚实结合,虚中见实。(1)以动衬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衬托环境的寂静

(2)由远及近:杨柳,远山,灯光

(3)虚实结合,虚中见实:朦胧月色下的荷花漂浮的姿态。

(五)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如曲。

(六)布置作业:收集描写荷花和月亮的诗句,背诵4---6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简析作者的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

(一)检查作业,出示描写荷花和月亮的诗句: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李清照 《如梦令》

2.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熏风四五日,也能遮却美人腰。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

(二)回顾作者:略

(三)回忆作者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

(四)学生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内心独白: 1.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在这幽僻的环境中,才感到自己成了自由人。才能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对现实不满。2.“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荷月色好了”----------幻想超脱现实。

3.“但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生活不令作者满意。

4.出示《采莲曲》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 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 《采莲曲》(2)藕田成片修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 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李亚茹《采莲曲》(3)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 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怀。

作者内心苦闷而产生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作者有意地将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虽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五)教师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 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巧妙地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境树朦胧之情。不着痕迹的表露出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从荷塘月色中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六)教师配乐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歌声》(用《汉宫秋》曲)

(七)布置作业:对比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其内容和艺术手法。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

成果类别: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张艳秋

职 务:教师

职 称: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联系电话:*** 地 址:鞍山市千山区达道湾职教城

邮 编:114000

第三篇:《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指导阅读,包括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回顾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课文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口头描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六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达到既掌握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又学习写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写作实战”,属于课外作业,其讲评可利用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完成第一课时

一、阅读准备

(一)课前“热身”

1.如果你曾有过登临山巅,听潮海岸,驻足月光下,漫步细雨中的经历,你就会知道享受自然美景是多么让人惬意试着把你某次亲身体验自然魅力的感觉告诉你的同桌

2.我们总想在生活中不受束缚得到更多的自由,有时候,受到生活琐事与思想感情的束缚和监狱束缚可能没什么两样试想T你身心自由(如放假没作业)时的感受与平时有何不同,是不是摆脱了烦累,身心解放了,平淡的一切也就显得有些诗意了?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本节课的最初5分钟完成,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重温感受,并让一两位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体验,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带着一定的“感觉”进入阅读现实中总有教师感叹:作品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而实际上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与情感,多为人性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类似的经历与感受,拉近作品与生活的距离)

(二)“还原”作者

介绍作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学者的朱自清(略)此外,朱自清也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有五个孩子)、教师的责任北大毕业后,他到杭州一师教书,工薪的一半寄往家里从《背影》中可知,当时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惨淡因贫困与庶母的原因,他与父亲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亲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此后,父子的关系直没有缓和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漫步感受到的自由,也可能是暂时摆脱了生活中的烦累与负担所获得的精神自由对此,研究者们有不少的说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阅资料。

(设计思路:此处侧重在把作者“还原”为生活中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的人)

二、明确学习重点、阅读课文并尝试口头写作

(一)聚焦文本的写作特点

当朱自清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时候,他就是通过嗅觉来生动地描绘那一时刻荷香的特点:清新、幽微、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作者通过描绘,使读者看到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描绘,即调动你的眼耳鼻舌口等感官,捕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身体的感受(包括联想与想象),并对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描写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学习的重点为描绘,并且让学生了解描绘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从“作者如何描绘”的角度来阅读全文,阅读时要求将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并看看它们是通过哪种感觉来进行描绘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尽可能不要为讲课文而讲课文我在这里的定位是,利用文本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并掌握如何描绘)

(二)练习口头描绘

请学生就学校的某处园林,进行口头描绘,要求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表现出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和联想到的在学习全文并掌握了描绘的方法之后,再让大家用文字记录下来

(设计思路:此环节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初步借鉴作品中描绘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又在于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大多数学生会在此环节表达受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即在表达时,通过主动阅读来寻求参照,从而为下一节课的细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

(一)思考与评析

1.有诗人说“我是我看到的一切的统治者,我在那里的权利无人可以质疑”,这句话正讲出了我们平时的体验: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所见的景物往往是灰暗的;而心情愉快时,眼中的一切都是亮丽的所以说,作者描写时往往把所写之景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请从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描写时的心境,看看他是以怎样的感情色彩来描写荷塘月色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却很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作者暂时摆脱了生活的负累与束缚,有着什么都可以不理的自由,享受独处的妙处,以宁静的心情来欣赏这荷塘与月色

(设计思路:让学生意识到“我的景物我做主”——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浸透着作者的主观寄托)

2.在那个满月的晚上,在清华园的荷塘边,朱自清欣赏到了哪些美景?请分别概括第四到第六段描写的主要对象

明确:第四段主要写荷塘的里(上)面第五段主要写荷塘的月色第六段主要写月光下荷塘周围的树

(设计思路:我们知道,在这样写景抒情的散文里,每一个段落之所以成为段落,原则上是因为这个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方面来写的这一问题既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意识,又训练其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下一个问题作准备)

3.以第四段为例,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把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告诉我们的请你在阅读第四段时,使用如下所示的图表记录每种感觉的内容

明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组节及这些细节的来源,感受所描写的景物都是由具体的细节组成的,而这些细节又是通过调动身体的器官捕捉到的这就比“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之类空泛的要求有效,同时,又让学生掌握到了文章的具体内容)

4.那么,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连缀起来的呢?换种说法,即朱自清又是怎样把自己丰富的感受构成画面,让读者也一同分享的呢?再以写“荷塘里(上)面”的第四段为例,请在本段找出作者描绘景物时用来连接不同细节的过渡性词句

明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层层的叶子中间”……“微风过处”(转静为动)……“这时候”……“叶子底下”通过这些过渡性语句,本段先后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动态的叶子和花、流水

(设计思路:学生进行描绘时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难以有内容,这已利用上一环节来学习;二是忽视对内容的有序组织,本环节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后一问题连缀的方式有多种,第四段主要让学生认识过渡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平时行文,可以使用下面这些词语,它们会使你的读者保持方向感,如“挨着”“在前面”“在上方”“在左边”“在北方”“在里面”“附近”“雀……之间”,等等

而学习写“荷塘月色”的第五段细节间的连缀方式,则先从分析句子的主语着手,得出写月色的前两个细节,使用的分别是正面与侧面描写;接下来的三个细节,由“天上”的满月到“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再到“塘中的月色”,是由高到低,自远而近来组织的这里的连缀没有上一段的过渡性词句,它靠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与顺序

通过第六段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连缀细节的另一种方式:由整体到局部,由普遍到特殊普遍:“荷塘周围”“都是树”;特殊:“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普遍:“树色一律是阴阴的”,像烟雾;特殊:“杨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5.“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段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及第八段和第九段,在以前的高中课本是删除的,你对此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学生自己能作到的分析:①照应前文的自由:“什么都可以想”②对比:六朝时(老师要简介六朝在中国文化中繁华、社会风气开放等特点)热闹、风流的“嬉游”与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形成对比,更显当晚自由的可贵

(设计思路:在此,还可让学生意识到它的另一个作用——丰富作品的内涵:由对纯自然的描写过渡到写相关的文化在写作上,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使读文章的感受更为丰富)

6.至此,我们对作者感受与描写的细节、细节间的连缀方式以及文章的整体内容都有了了解现在我们来探讨写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如何写出所写之物的特点,使描写的细节就像画在读者眼前一般同学们不难看出,课文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比喻请举几例说明,使用“用什么比喻什么,写出了它什么特点”之句式

示例:“零星点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明珠、星星和美人比喻零星的白花,写出了荷花的珍稀、鲜艳与美丽

另外,让学生通过与比喻的比较,了解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设计思路:在这里,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于词语的准确选用,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如想象与联想、换词比较或词语的“缺失”——去掉需品味的词语)

二、布置课外作业

写作实战的要求——

构思:想象你要描绘的自然景物(学校园林),记下用来描绘它的细节——形状、色彩、声音、气味、引发的联想等

写稿:先确定每一段所要描绘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此出发按逻辑关系或空间关系继续下去注意描写时设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修改:重读文章,看它是否准确地表现出了你要描绘的对象注意用词的准确添加或修改细节,使你的描绘更加清楚同时找出一些地方,添加过渡词语使空间关系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反思】

以前教读《荷塘月色》,我总是注重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贴切的词语、比喻的修辞、排比的句法,体会文章所营造的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自这届高一开始,我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分析文章,实施教学我的教学思路是:从学习描绘入手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描绘方法,再用写作实践来加深对描绘的认识

记得为现代作文教学理论奠定基础的梁任公先生,在晚年对“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所作的总结里,认为“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但“思想清不清”和“理法对不对”,都是内容问题,内容决定结构基于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两点上:一是让学生关注描写的内容(具体细节),二是让学生了解内容的组织(细节的连缀方式)其他则是为此“蓄势”或对此进行“拓展”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和完成这得在很多细节上下工夫,比如,为让学生体会到所写之景往往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我在设计写作日志时,就增加了“我们学校即将搬迁,希望大家用文字将学校的园林记录下来”这一要求,即考虑到让学生描绘时浸透自己的情感

第四篇: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下面给大家分享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景)

二、美读(4分钟)

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

明确:第四第五段

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

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举例如下:

(1)荷叶 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 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 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 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 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 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

(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亭亭”的一词表现出了荷叶的风姿秀丽,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示例三: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既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致、典雅、圣洁、飘逸、灵动、俏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动摇,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联想到舞女的裙。

优秀示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转的裙,突出了荷叶的飘逸、灵动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会看到叶子舒展的样子,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赏这样的美景,表现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明确:示例一:有手法,没有指出景物的具体特点。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练的词语“亭亭”写,缺乏荷叶与裙的相似特点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分析了凝练的语言,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缺乏条理,有的地方用词不准确。

(二)赏景要领

明确:

1、抓特点

2、找手法

3、炼语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我们在赏景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看作者用什么手法,怎样运用准确而凝练的语言来突出这种特点。还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沟通各种感觉,使客观景物变得亲切可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蕴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是赏景的要领,其实也是写景的要领。用这样的要领来指导我们写景,会使你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和传神,更加有表现力。

五、析情(10分钟)

以上是我们对景物的赏析和总结。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么景物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呢?(板书:情)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中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你认同吗?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淡淡的喜悦 无尽的忧愁

(板书:喜悦 忧愁)

学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据,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6)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惦着江南

(8)写江南采莲的用意

(9)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超脱是暂时的,不宁静是长久的,喜悦是淡淡的,忧愁是深远的。这正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正直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内心想暂得解脱,但最终没法解脱的写照。我们学过《雨巷》,这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的表现。同学们可想象一下,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背着手在池塘边踱着步子,颇不宁静的是朱自清。

六、结语:(3分钟)

朱自清把他的喜悦和忧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画,浓淡相宜,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你看,荷花和明月,是这样的景物,其实,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异乎寻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感受美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传达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学们,在过往的岁月里,一定有一片风景走进了你的内心,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或让你心旷神怡、或让你哀婉叹息,它可能是一片海滩、一泓清泉、可能是无边花海、金色麦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阳朝露、一草一木。。。请你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写出你心中的那片风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到学以致用。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八、板书: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宁静 优美 朦胧柔美

情: 喜悦 忧愁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时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针对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结构,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最后我点出这一结构的特色是: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结构的认识。

3、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每组代表分别回答)(10分)

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A: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

明确B: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明确C: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理解当时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4、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B、第三段中“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A: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明确B: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总结回顾

结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主题,带领学生回顾情景交融的过程。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随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

通过对456三段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习写景方法;通过对个别语句的品评,学习精美的语言。

一、学生思考,个别提问

A、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B、阅读第五段,指出哪几个字分别写出了月色的颜色、动感和情态

C、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了月光吗?为什么?

明确A:作者按照远—近—远的顺序写了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并用动静结合的策略写月光。

明确B:“乳白色”写出月光的颜色、“泻”和“浮”字写出月光的动态,花影写出月光的另一种情态。

明确C: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写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456三段分别解剖,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同时,明晰了第4段由远—近—远的写景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景策略。理解了作者创造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这两层意境。

二、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段

四、展示ppt: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列表格。

在与其他比喻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通感”修辞手法。

五、知识迁移(10分)

1、比较阅读,掌握方法

材料是,200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海棠花》,通过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情景交融手法,总结巩固阅读景状物散文的方法。趁热打铁,讲练结合。

六、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第五篇:《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韵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朱老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著书近三十种,二百万余言,大部分收入《朱自清文集》(1953)。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 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郁达夫称:“(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丽朴素,清新沉郁,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 特色。

三、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三)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乘凉

煤屑

踱着

点缀

颤动

霎时

敛裾

媛女

纤腰 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ăn jū yuàn

xiān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背影》《春》和本文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会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

3.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段。

学生齐读4、5、6段。

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教师明确:

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

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齐读4、5、6三段,尝试背诵。

下载《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本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本单元以感悟自然,陶冶性灵为主题。《荷......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 学 目 标 (1).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2).知识与能力: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