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2)汇报。一部叙事诗:
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
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3)《呼兰河传》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二)掀开《呼兰河传》的面纱 A、人物素描
1、《呼兰河传》有这样的一群人是悲哀的、落寞的。你来描述,我来猜猜他是谁。
2、学生描述书中人物,老师猜名字。B、小城人的“看客”精神。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
1、作者用了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说说这个大泥坑给呼兰河居民带来的福利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说体会。
3、小结:它带给呼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一是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狗,显得非常热闹,可以让人们一饱福,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可以让瘟猪变成淹猪,这样人们就能既经济又心安理得地吃瘟猪肉了。看到这些人们的所思所说所为,不能不让人感叹这是一种多么无聊、呆板、封闭、保守,而不求任何改变的生活状态啊!让人看了既可笑又可气。跳大神
1、谈谈你对文中跳大神的体会?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自欺欺人的无赖举动都算是呼兰河城盛举,可见这“精神盛举”的热闹嘈杂背后所反映的呼兰河人平时单调刻板的生活和生命的寂寞和荒凉。但呼兰城人却仍是乐此不疲的担任着“旁观者”的角色,赶赴着各种无赖而陈腐的迷信活动。团圆媳妇
1、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谁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
2、出示团圆媳妇前后变化的句子。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1)师:这个姑娘给你的印象是?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都会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2)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你觉得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
预设:婆婆、邻居、道士、跳大神的……
(3)师:是这些人的愚昧无知、这些人的冷漠无情让一个健康的小姑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4)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麻木地活着,萧红用她的文字倾吐了一曲最凄凉最悲怨的歌谣。这凄婉的歌谣里还有谁?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 C、萧红的童年
1、童年是快乐的
从哪看出童年时快乐的?找出相关的内容。(1)后花园是我快乐的天地。(2)祖父是我的“忘年交”。
2、童年是寂寞的
(1)师:这么说来我的童年倒也是多姿多彩呀!真的是这样吗? 出示结尾相关语段: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2)师:读这段文字有不同的意见吗?
(3)师:有人说“十年一个代沟”,而我和我的祖父却整整差了六十多岁,祖父或许可以陪我玩,或许可以给我爱,但他却不能给我什么? 其实童年的我更需要的是什么?此时,你觉得我的童年是怎样的?(寂寞的)出示描写我童年寂寞的语句,学生品读。
a我祖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可见二三十年就没有小孩子了。而今也只有我一个。
b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c我家是很荒凉的。d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e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f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4)师:品读了刚才的语句,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5)师:这凄婉的音律中又岂只作者的童年,从萧红的文中你读懂了她写作时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创作时心境是寂寞的)
(6)小结:是呀,萧红笔下流泻的每一个文字都烙印着或淡淡的或哀哀的伤感。
(三)细数《呼兰河传》的魅力
1、独特的风景,独特的风情
师:这部小说像画一样美,画中的哪些特有的风景,独特的风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汇报。A、严寒中“冻裂”了的万物。B、东二道街上五六尺深的大泥坑。C、祖父家的菜园。
2、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师:在小说中,萧红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找出故事中描写的人物进行赏析。
3、优美的语言
在文中找到那些最让你心动的语言,品一品,读一读。a“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b“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c“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d“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哪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e“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4、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萧红笔下的童年。它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颗柔软、温暖的心。要知道,人的一生,不管怎样的长途跋涉,童年或许就是 “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有父亲、母亲,有兄弟姐妹……有让一个人一直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四)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和她的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萧红的作品还有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三、结束语 萧红,一生孤寂,像烟花那样,带着疼痛的文字,让我们怜惜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当她用自己的文字为寂寞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呼兰河传 》,也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温暖的童年回忆,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部叙事诗、这串凄婉的歌谣,欣赏这幅多彩的风土画吧!
第二篇:《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
黄淼
【教材分析】
《呼兰河传》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清新生动,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一篇诗化的小说。茅盾称它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作者萧红从小生长在一个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文章表现出了她对祖父以及与祖父一起时那段童年时光的强烈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童真、童趣的理解还比较真切,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花园的特点,人物的形象。但对于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以及萧红的人文情怀,还需老师补充介绍萧红以及原著内容,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体会。
【教学设想】
1、设置四个教学环节:走进一个大花园——结识两个人物——感受一段经历——化成一种追念。
2、以“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学习文章轻松自由的语言风格,感受“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2、通过指导学生研读文句和了解作者及原著,思考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3、透过字面,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细嚼文章,体会文章文字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写过一篇作文《逝去的风景》,老师在批阅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我们很多同学在选材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
正如杨晓烨同学所说:“看到题目,思绪便随着记忆的百灵鸟飞回到最初的童年时代„„”
我们先来读一读同学们笔下的童年时光。(投影展示)……这次轮到我来找“猫”,我大声叫喊着:“看到你啦,出来吧,哈哈……”其实心里一点头绪都没有,只有傻乎乎的小胖信以为真,自己蹦出来,曝露了自己。之后发 现上当了,才意识到自己的天真,挠挠头,望望四周,和伙伴们一起开心地笑……
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依旧溢满阳光;耳畔依旧回荡着那银铃般的笑声……
——杨晓烨《逝去的风景》(节选)
……光着膀子的男孩子们,像一条条鱼儿在水中游行,他们嘴馋那些莲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轻易去摘,终于有个胆大的,趁没人注意,迅速扯下一个,嚼着略带青籽气的莲蓬,甜甜的满是幸福……丫头们围着水边一朵朵清新的野花,找到一朵好看的,便用肉嘟嘟的小手轻轻采撷,高兴地捧在手里,别在头上,那微红的脸颊,便也笑成了一朵花……
——郭玉云《逝去的风景》(节选)
我们几个小丫头,抛下一粒石子,提起花裙边,一格一格往前跳,脑后的马尾辫也俏皮的一摆一摆,墙角的那朵野菊开得格外艳丽。我们就这样跳过了春天,跳过了秋天,跳过了花一样的童年……
——毛旭颖《逝去的风景》(节选)听完后,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记忆中的童年时光?(投影展示)记忆中的童年是_____的。(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记忆开始的地方是童年,是童年的欢乐、自由、无忧无虑„„怪不得大家都喜欢书写自己的童年记忆呢!今天,我们要走进作家萧红的童年记忆,去感受一下她的童年生活,一起走进《呼兰河传(节选)》。(设计目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其中的生活场景也正是作家萧红所亲身经历的,我们可以把节选的这段当作散文来读。以学生自己的童年来导入,引入学生对萧红童年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与萧红童年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引起共鸣。)
二、走进一个大花园:
1、在萧红的童年记忆中,永远都有一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中有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蜂子、蝴蝶、蜻蜓、大榆树、白菜、天空、太阳、白云„„)(板书)
2、这还真是一个大花园,样样都有,在众多的景物中,给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朗读,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第2-4段:“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表现了童年的“我”在向别人炫耀自家园子时的自豪之情,好像一个孩子掰着手指,像别人介绍这园中的一切,如数家珍,满足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对这个大花园的描写运用的丰富的色彩,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带着金粉,金的、绿的……让我们感觉园子的一切都是充满生命力的,似乎也在写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年。
第6段:“大榆树”,孩子的眼中满是好奇的事物,这大榆树就是神奇的,风来了,大榆树会呼啸,下雨了,大榆树会冒烟,太阳出来了,大榆树还会闪闪发光,真是太奇妙了。
第27、29、30段:“天空、太阳、白云”:在“我”的印象中,天空蓝悠悠的,白云是洒了花的白银,而太阳是特别的大特别亮的。泰戈尔说:“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就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孩子们眼里的花园充满了新鲜和神奇。
第28段:“花、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这里的景物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段文字,不厌其烦地用了11个“就”字,可是读来没有觉得啰嗦,反而让人感觉这花园中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勃、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3、从大家的朗读和分析中,我们觉得这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大花园!(板书)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景物的特点(提示:第28段)明确:(投影)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4、我们该怎么来读这段文字呢?有人认为,应该舒缓的语调读,有人认为,应当语气急促,一口气读下去,也有人认为,这里不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你认为呢?(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用舒缓的语调读出花园的诗意,语气急促读出小女孩的天真,喊出来,喊出一个小女孩的自由天地„„
(设计目的:作家迟子建说过:“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来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朗读是一种较好的与课文内容熟悉的方式。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中的景物,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自然纯熟的语言风格,并能在交流中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结识两个人物:
1、此时,一个五彩缤纷、生计盎然,让人浮想联翩的大花园仿佛呈现在我们眼前,当然,这个大花园不仅仅只有景物,我们还结识了两人人物——祖父和“我”(小女孩)(板书),一老一小,在这个新鲜美丽的大花园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哪些趣事呢? 明确:“我”和爷爷栽花、拔草、铲地
“我”和爷爷辨谷子
“我”玩耍、浇花
2、小组合作学习:
①请选取其中的一件趣事,或设计朗读或表演,②说说我结识了一个_______的小女孩,我结识了一个_______的爷爷。
3、在这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大花园中,我们结识了慈祥包容的祖父,调皮可爱的小女孩(板书),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个怎样世界?(充满温暖)(板书)“我”的童年生活中,这样慈祥和蔼的祖父包容着我,让我的童年倍感温暖。
4、所以,我更感受到“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5、小结:这里的一切,不仅仅指花园中的花草虫鸟,更是花园中的人,人也在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再次齐读这句话,读出自由自在,读出生机勃勃。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行为中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感受作品营造的那个充满温情的世界。最后明确:文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宽厚、慈爱风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和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形象。作者着力刻画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祖孙两人亲密的情感,又展示这段自由快乐的、充满温情的童年生活画面。这个环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刻画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感受一段经历:
1、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温情的大花园,你感觉萧红的童年似乎是怎样的?你从文字里读出一种怎样的情绪?
明确: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明快、幸福、满足的情绪。
2、然而,萧红的童年真的就是这样幸福、快乐的吗?老师朗读第1段,同学们感受一下。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明确:细数“我”和祖父年龄的变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却流露出:“我”感到自己在 一天天长大,却看着祖父在一天天老去的无限不舍和遗憾,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哀愁。
3、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投影显示)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但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选自《呼兰河传》
其实“我”的童年生活里还有父母、祖母,但文章开头只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明确: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的童年生活里并不常有爱和阳光,能陪伴“我”并给予“我”关爱的人是祖父,也唯有祖父。所以我的童年还是孤单寂寞的。
4、我们再来读小说的尾声部分:(投影显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仅仅是快乐吗? 明确:明快的文字背后的是寂寞和哀伤。
5、我们再来了解萧红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也许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字背后的寂寞和哀愁了。(投影显示)
萧红(1911-1942),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为了反对父亲包办的婚姻,20岁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与病魔缠身,于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最后于1942年1月孤独一人客死香港。年仅31岁。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可以说,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可为什么她的文字里却洋溢着阳光般的温暖呢?
明确:人在孤独寂寞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的往事,写《呼兰河传》是为了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板书:回忆)
面对命运的苦难、寂寞,萧红用文字来为自己谱写欢乐,用文字来寻找精神的栖息之地,祖父和花园是她的慰藉和依托,是她的精神花园。(板书:慰藉)
(设计目的:课文只是《呼兰河传》的节选部分,如果想要了解整部作品就应该走近作者,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通过资料的补充,增加了文本的宽度和教学的深度,鼓励学生结合原著,知人论世,体会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五、化成一种追念:
1、萧红的世界是黑白的、冰冷的,而我们却读到了她七彩的温暖的笔触,萧红曾说过:(投影显示)
“世界给我以仇恨,但只要有一丝温暖,我的眼睛就将永远澄澈。”
这一抹暖色温暖了读者,这一抹暖色鲜亮了中国文学史。
这就是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这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希望同学们能更深入地走近萧红,走近《呼兰河传》。
(设计目的:推荐阅读,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旨在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引起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兴趣,从而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2、最后,让我们把对萧红的追念化成朗读,齐读——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七、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太阳
白云 天空
蜻蜓 鸟
生机勃勃 回忆 寂寞
蜂子 蝴蝶
“我” 和 祖父 慰藉 哀伤 白菜 倭瓜
充满温情
黄瓜 玉米
花 蚂蚱
大榆树
第三篇:《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教学应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要注意对文中那些充满感情色彩语句的理解和品析,特别是文中表现作者童年美好生活的语句体悟,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探究阅读、赏析品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1.同学们,舒缓的音乐流淌在记忆的角角落落,曼妙的歌声使我们又回到了祖父的后花园,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祖父后花园的魅力,欣赏了一幅幅生机勃勃、旺盛灿烂的生命画面,祖父的后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萧红去细细地看一看后园的景致,用心聆听那美妙的生命之音。
二、进入新课,研读文本。板块一:我为课文重命名
《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呼兰城的人情风俗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所以单看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题目定为《呼兰河传》是不妥当的。如果请你给课文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1.我思故我在
教师点拨:快速浏览文本,力争有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2.集体我最好
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尝试着修改并整理出本组最好的一个或几个题目,并且要附上推荐理由,以备在全班交流时使用。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3.我来当评委
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学习成果。4.教师来导航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点拨或调控。板块二:感受童年的乐趣
1.感受与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1)从28段中的一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请从文中找出更多能体现这种情感的事例或句子,把他们圈划出来并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边读边记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栽花拔草、浇菜、摘吃黄瓜、种小白菜、睡觉”等几件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感悟出我在这个园子里的自由快乐。
(3)想一想,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自由的根源,从而学会深入挖掘文本。(4)如何理解“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理解文中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童年时的那种全身心的自由,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
(5)教师归结: “我”的童年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这自由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原作《呼兰河传》。
2.品味与赏析(请同学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为下列句子作批注。)【投影】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教师点评)3.想象与表达
等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祖父的笑声中,你仿佛听到祖父在说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能触动学生情感心灵的内容,引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板块三:体会思考的情趣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被三种教材采用,上海版初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还有小学五年级版。编者在不同年级采用相同的课文,我认为,教师解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应根据年龄的认知基础、接受程度来决定。基于这个思考,在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思维的跳跃中得到锻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题,以便引出了对作品的深层思考。
【投影】
1.有人说,祖父的宽容给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也有人说,祖父的宽容变相地成了对“我”的迁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思考题。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②读了以上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怎么认识萧红的童年生活?
(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呼兰河传》写祖父与“我”。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2)萧红童年的寂寞与孤独悲悯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3)希望
现实的残酷依然没有打倒萧红,她用她的笔,用她丰富的情感记录下了美丽的呼兰河,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孕育生命和智慧的摇篮,那里的故事将永远延续,故乡就是萧红心中的希望。
三、回首展望,内化文本
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节选)》从文字到内容上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通俗易懂的文章,要深入引领,做到浅入深出。为此,教学之前笔者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呼兰河传》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网站搜索与文本主旨意趣相契合的相关音乐,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情感;用百度网上搜索资源引读名著;通过百度网站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一些关于童年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是语文课堂的致命伤,人云亦云的学生和没有独立思考的课堂注定是肤浅的,也是缺乏活力的。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以情感激发为基点、以品味感悟为主线、以交流点拨为手段”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设文本情境,扩充课堂容量,提升学生资料搜集能力,为学生的倾吐交流搭建便捷的表达平台,引领学生品味美的语言、感知美的人物、领悟美好情感,获得审美乐趣。
第四篇:《呼兰河传》阅读推荐课
《呼兰河传》阅读推荐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
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作家萧红的故事。
3、初步品悟文章的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
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就是《呼
兰河传》
二、出示图片(萧红),简介作者。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被
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
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
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
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
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三、文章内容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
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四、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2、要去看萧红全集,是我看完《呼兰河传》最大的感受。对,大爱以至于不过瘾,难受的不过瘾!童真,讽刺,冷漠,悲悯……
五、我们要用课余的时间去读这么一本好书。
第五篇:《呼兰河传》课外阅读推荐课(范文)
课外阅读推介课教学预案
《呼兰河传》
教学目标:
1.通过推介,初步了解《呼兰河传》的故事内容。2.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初赏领略作品的语言魅力。
3.通过情节,走进人物,初步体验作品的情感脉络,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预设流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课前聊聊我们的家乡。
1、出示一位作家对北方一座小城的描述。
2、揭示小城的名字并介绍作品的创作来源。
3、展示书名。
二、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通过多角度评价,引出作家。
三、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精选一:(初读语言)
1、萧红笔下呼兰河的冬天给你留下了什么鲜明的印象?
2、再读书中严冬的节选,初感她的写作语言。精选二:(走近人物)
1、祖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欣赏和祖父一起念诗片段。
3、初品有二伯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4、有了这些人物的相伴,她的童年生活显得怎么样? 精选三:(体验情感)
1、初识团圆媳妇。
2、质疑一群人对团圆媳妇的议论。
3、对团圆媳妇命运的留疑。
四、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当你真正和这本书相遇,你会准备或计划在什么时间去读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