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时间:2019-05-13 01:5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第三组:深深的怀念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前后对照的写法。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了解背景,介绍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他是李大钊的大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背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的日子。2.介绍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到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活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生字注音并组词(学生先做,教师指正)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标注自然段(32个)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16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那些自然段写到?

3.理清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课文结构,并且给文章分段。第一段(1):写1927年是父亲的背难日 第二段(2--7):写父亲被捕前的一工作情形。(被捕前)第三段(8——17):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四段(18——29):写我们与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第五自然段(30——32):写得知父亲被害,全家人悲痛的情形。(被害后)

五、总结: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北海的全过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通过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感受到了李大钊对革命的忠城,从容自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六、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生字,下去继续读课文,感受李大钊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内容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文章的结构脉络,李大钊的那种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令人敬佩,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我们继续来学习本文,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品质。2.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回忆有关父亲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工作,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的事。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不离开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派人来检查,共有被抓等方面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课文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文具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大无畏的精神。B.被捕时: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预料,从容不迫)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言行中体会父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忠于革命)

四、再读课本,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得知李大钊被害,全家人无比的悲痛,从课文中舅老爷、作者以及母亲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

2.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有什么体会?

(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革命志士李大钊的那种大无畏,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六、作业:完成本课家庭作业。

第二篇:语文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1.读准字音。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

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A“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B“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学习本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文。

2理解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体会本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李大钊照片等

二次备

预习题纲

初读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读不准的字查字典。

第一时

一、导人新,板书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指名朗读文。(注意正音)

2.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文

.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是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工友被捕。)

(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明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内容,读出感情。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说明了什么?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钊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钊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被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读文。

第三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文。

二、深入理解文

.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文,我们知道李大钊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文赞颂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文的写作特点

.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这篇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遇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

四、指导识记字形

.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布置作业、完成“思考?练习”4。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3篇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1

今天,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xxx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

以上仅一家之言,因为是研讨,欢迎张老师及各位语文老师批评指正。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2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有效。李老师钻研教材深入,把我教研活动主题准确,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读中感悟,品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事迹。(2)体会写作方法,领悟对比、首尾照应等写作手法。既准确地把握了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又与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很好的结合。目标设定很是准确。教学中没有过多的繁冗的做作,而是注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对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用在何处,有何好处等做了重点点拔,因此教学设计也相当有效。

2、课模运用娴熟,我们很受启发。我校的课模为“四段九环节”教学模式。四段即“问题导学--自学探究--质疑点拨--巩固提升”。李老师在设问导读环节只提出了三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总体把握,有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本次教研活动的教研重点很好的切合在了一起。自学探究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探究时间和交流时间,老师的点拨采用抓住疑点、难点进行追问,但却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顺势利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巩固提升环节的课后作业留得也很巧妙。

3、重视朗读,为习作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而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如同造房子,基础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段教学,尤其是今天的“对比和前后照应”写法的学习和运用,想要在课堂上就见到运用的效果很难,唯有把读重视和指导到位,才能在课后的习作中运用自如。李老师做的很好,很好的诠释了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借鉴。

另外李老师对学生长期不断的激励性评价也是我学习的好素材。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3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xxx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从中表现出了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贞信念和为革命。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思路清晰,设计合理。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较高,篇幅较长,生活背景久远,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主要训练点。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教师先带大家一起认识了李大钊,又从生字词入手检查了孩子们的在预习中孩子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重点句,以时间这条线让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以时间段为突破口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划分,并教给孩子们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帮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品味课文让同学们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说出体会成了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情感。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师重点把握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词句意思,交流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准确的谈出自己的体会,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抓住重难点词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理解了重点词句再回到整体,再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首尾呼应这一写作特点。

三、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最后王老师通过一个小片段升华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对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学,课堂教学非常完整。

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课堂上孩子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建议王老师能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在学习方法上能加以指导,能鼓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孩子们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还应大胆放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会更完美。

第五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5.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2.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3.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课件播放《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去感受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的英雄事迹!

二、了解作者、李大钊、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交流:(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2.了解革命先烈——李大钊。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课件出示)

3.了解写作背景。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课件出示)

三、学习字词

1.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14个生字。(课件出示重点生字)

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

4.认读新词。(课件出示词语)

军阀、僻静、恐怖、绞刑、宪兵、肥胖、苦刑、舅老爷、娱乐场、押下去。指名认读,同学们纠正。5.解决词语意思。(课件出示)

四、把握内容

自读提示:(课件出示)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交流:

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作业)1.熟读课文。2.会写14个生字。3.填空。

4.《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________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

1.被捕前。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问句可以体会到什么?

交流:(课件出示)

●1947年,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课件出示)

●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课件出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课件出示)

2.被捕时。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课件出示)

●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3)指名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3.被捕后。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2)交流:(课件出示)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4.被害后。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2)交流:(课件出示)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四、体会写法

1.出示提示,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请在文中找出和下列句子相对应的句子: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2.交流:(课件出示)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总结好处:(课件出示)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五、总结全文

1.出示提示,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2.交流:(课件出示)

●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作业内容)1.把自己的感想写在小本本上。2.查找其他革命烈士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课文比较长。怎样实现学生自主、老师从旁协助,顺学而导呢?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抓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体会课文表现的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孩子们体会的比较到位。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荔湾区河沙小学 黄绮绫 一、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学习本课对比描写方法的好处,并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中(小......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赵和中心学校 汤瑞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宁陕小学 陈小宁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十六年前,是一本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写的,她的父亲被反动派在谋杀记忆之前逮捕。其中显示了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革命的信念。总结如下:一,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清晰......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反动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范文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保留经典课文,全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