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19-05-13 01:5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一下“敬亭山”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1)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解诗题,交流资料。(写作背景: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第一次漫游时期,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浪迹南北,思想极度烦闷。这首《独坐敬亭山》便是十年漫游期间——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客居宣城时所作,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已将近十年。52岁的诗人经历了长期飘泊的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④介绍背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⑥师小结:

(5)多诵读,悟诗情

三、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

你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同学听。可适时引导到背一年四季的诗。下面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望洞庭》。

(二)、审题初读诗句。

对洞庭湖你了解了哪些资料?出示视频课件 指名读诗。明确应该站在哪吟诵呢?师范读。

(三)、自学理解诗意。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秋夜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方法提示:看注释和插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

(四)、感受湖光秋月的和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想像湖光是什么样子的秋月又是怎样的,才能非常和谐。

2、天空明月:你能用上一些词句来形容吗?洞庭湖水呢?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可联系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为什么会有镜未磨的感觉呢?这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最好了。还有结合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寒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另外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

3、读不仅能解诗意也能入诗境。再读这两句诗,你可以站着,坐着,或者边走边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引导:想像湖光秋月怎样两相“和”? 小结:,洞庭秋夜浪痕休。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朦胧、温柔、静谧。他们结合得那么融洽、和谐,使我们不愿去打扰他们。月光下的洞庭湖真让人如痴如醉啊!让我们再来读中体验这种和谐的美。

(五)、体验洞庭秋月下山水的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山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适时出示视频、适时交流资料,感受比喻得贴切。(1)君山与田螺姑娘的传说。他的样子像田螺,颜色是绿色的。(2)另外“白银盘”是说在皓月银辉映衬之下,湖水愈加清亮,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小结:诗人真是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月色、君山与洞庭湖水结合的那样和谐,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配乐朗读。

(六)、了解诗人的情怀感受设喻的高妙.1、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然而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这又是为什么呢?(1)首先是诗人站得高、看得远。(补充资料:)(2)本诗写作时背景:唐永贞元年(805)九月,参与的革新失败,王叔文被刺死,刘禹锡贬官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望洞庭》写于去朗州赴任途中。面对贬官没有失落沮丧,表现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雅清奇的情致。

(3)课件出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二十三年,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晚年老病他仍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小结:他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无论是被贬官,还是衰病的晚年,无论是凄清的秋天还是玄都观游春都表现出屡遭打击而始终坚贞不屈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到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没有面对失败的励志豪情,要写出这样绝妙的比喻,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四、学习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作业: 课下背诵这几首古诗。限时作业:

一、听写。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

无风镜未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三、填空。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三首古诗词,通过对

、、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 之情。

2.遥望洞庭山水翠。诗句中把

比作。

3.,只有敬亭山。诗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日出江花红胜火。

?诗句中运用了

和的修辞手法。

第二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 王自文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的两乎《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所作所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军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第三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课时

第3

课时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课时

第2

课时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对学生叙述能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的语文元素。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五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课有3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都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关注写作背景: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切磋。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便在身后悄悄地观看,只见聊聊数笔就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竹笋,还有几只水中嬉戏的鸭子。苏轼不由得大声称赞。惠崇邀请苏轼题诗一首,苏轼稍加思索便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蜘蛛、蜻蜓、蚯蚓”是左形右声的字,虫子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露、霜、雪”是上形下声,雨字头的字大多与水或者天气方面有关。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12个,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或字理识字等方法识记字形。注意“鸳鸯”的“鸯”读yāng其中“融”“鸳鸯”“溪”“燕”等字容易写错,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绝句》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绝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兴趣

1.教师导入:春天百花开,百鸟唱,泉水叮咚响,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好春光。播放《春天来了》视频。

出示课件1.2.集体交流:

出示课件2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万物复苏、春风拂面之类的词语。

教师过渡:春天,自古以来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今天我们就一起追随诗人杜甫的脚步,去感受美丽如画的春光。

3.教师板书课题:(绝句)

4.走进古诗和作者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的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一生写诗14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出示课件3.4.5

(设计意图:通过春光烂漫的视频短片,既能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初读感知,识诗文

1.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提醒学生初读时应注意的事项。

出示课件6: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重点强调鸳鸯(yuān yāng)读音

②识字方法: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进行归类识记(如:芦和芽、鸳和鸯),字理识字(燕)。

③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小妙招。

预设:加一加:木+每=梅 氵+乏=泛。

预设:换一换:喊——减。

出示课件7.8.9:

④组词语:开火车组一组。

出示课件10:

⑤解词语:理解“迟日、泥融、鸳鸯”的词义。

出示课件11:

(2)我会写

① 出示生字表,重点指导“融、溪”,强调易错处。

出示课件12.13.14:

② 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品味诗句做好准备,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三、读想结合,明诗意

1.听范读,想画面。

(1)先老师范读,再学生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哪些景物呢?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相机板书(迟日 江山 春风 花草 燕子 鸳鸯)

出示课件 15.16:

2.朗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3.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同学说说。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同学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4.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

5.学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老师解惑。(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丽:秀丽)

(2)“迟日”是什么意思呢?迟日的含义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缓慢的样子。迟日,就是指春季太阳落山渐晚,白天变得长了。“迟日江山丽”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看见的或者视觉。教师点拨:用眼睛看到的是视觉。

(3)“春风花草香”是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闻到的 教师点拨:用鼻子闻到的是嗅觉。

(4)结合课件插图,谁来说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春天的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春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阳春三月,日光柔和,微风徐徐。站在在春光中,我们感受着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柔柔的春风,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花草的淡淡芳香。青山绿水,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真是一派好春光,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让我们感受着春风,伴着花香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17:

教师过渡:这美丽如画的春景,把小动物们也呼唤出来了。

6.学习第三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春暖花开,小燕子也在飞来飞去的忙着,它在忙什么呢?

预设:筑巢。

你知道小燕子用什么来筑巢吗?理解“泥融”。

预设: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2)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预设:泥土湿软,小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

(3)瞧,这是谁来了?出示鸳鸯的图片。它们在哪做什么呢?

预设: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4)看着慵懒的鸳鸯睡在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啊!

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忙着筑巢的小燕子和熟睡在沙滩上的鸳鸯,这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忙一闲,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

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其中的趣味吧。相机板书:(动 静)

出示课件18.19: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7.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①自己说、指名说。

预设:春天来了,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吹来的风里都有花草的香味。燕子在筑巢,一对鸳鸯正在岸边睡觉。

②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指名生回答 相机板书:(对春天的热爱)

8.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过渡语:这么多的景物融会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那我们在朗读时,如何读准诗句的节奏和语调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老师指导。

预设:我觉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可以稍微缓慢一点,读出春天的气息。

预设:第三句可以语调上扬,读出小燕子飞来的欢快。

师:对,还要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读“沙暖睡鸳鸯”时,你眼前浮现了一幅什么画面呢?

预设:一对鸳鸯在非常安静的睡觉,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师:那我们就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那份悠然闲适吧!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来临的那份欣喜,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9.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关键词,聚焦“飞”“睡”两个动词,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10.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融、燕、暖、睡”等难写的字,不要增减笔画。

出示课件20.21.2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乐朗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达到背诵和正确默写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赏诗境

1.大诗人杜甫因为喜欢春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美春天:

出示课件23:

当然,诗人杜甫还有很多歌咏春天的佳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一下,拿到班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在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呢?

预设:借助拼音首先把古诗读熟,读得有节奏感、韵律美就更好了。

预设: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也可以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教师总结

1.读通诗句,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4.走进诗中,感悟情感。

六、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春天是万物复苏,勃发生机的季节,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让我们去感受身边的美丽,去寻找春天的气息,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吧。

1.请大家熟练背诵并默写《绝句》。

2.把生字认真书写两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并能背诵。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界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请大家回想一下,杜甫的《绝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学习《绝句》的方法,来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这两首古诗。

出示课件24:

(设计意图:“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下面两首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机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二、你绘我赋,绘春景。

1.学生自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纠错读音,读出节奏。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25:

2.走进作者。

出示课件26:

3.大家在朗读古诗时,发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了吗?

预设: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出示课件27: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28:

3.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相机板书:(竹 桃花 江水鸭 蒌蒿 芦芽 河豚)

出示课件29:

(2)我们把描写的景物再说的具体一点,如:翠绿的竹子

预设:一片竹林,两三枝桃花,成群的鸭子,茂盛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预设:粉红色的桃花,微波荡漾的春水,戏水的鸭子,满地的蒌蒿,逆流而上的河豚。

教师总结: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勃勃的生机。

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设置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具体化、形象化,为说出诗里描写的景象打下基础。)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①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②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③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鸭先知”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预设:“蒌蒿和芦芽”我猜想他们是一种植物。

预设: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开得不多,春天刚刚来临。

教师点拨、补充。(内容见课件)

相机板书:(实景 联想)

出示课件31.32:

出示课件33.34:

(4)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春天来了,竹林外的桃花已经绽开了两三枝,一群鸭子在江中嬉戏,它们感受到了江水也已经开始变暖。岸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芽,这也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时候。

教师总结: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色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过渡:春天,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全诗灵动鲜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

师:如何有感情地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呢?

预设:读“三两枝”速度放慢。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舒缓拖长一点。读出江水温暖的感觉。

预设:读第三句时语速可以加快。

师:对,读出大地一片生机的感觉。朗读第四句时可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背诵。

出示课件35.36:

4.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出示课件37:

四、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领略了美丽的春景,现在我们跟随曾几的脚步到三衢山中去看一看。观看课文朗读视频和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8.39:

1.初读古诗,小试牛刀。

(1)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2)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3)齐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40:

2.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41: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3.汇报交流,老师点拨

(1)出游的季节和天气。

①作者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

出示课件42:

初夏 相机板书:(梅子黄)

可是,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

预设:日日晴。日日就是天天,因此诗人的心情也为之一爽,诗人要出门游玩了。相机板书:(日日晴)

(2)出游路线。

①谁能说一说诗人的行程路线?结合图片和注释

预设:我从“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游玩的路线是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相机板书:(溪——泛 却 山——行)

出示课件43:

(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说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品诗句,寻找“三衢”之情

1.研读前两句。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线吗?

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

(1)梅子黄时日日睛。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

预设: “睛” 心情是高兴的。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4:

(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

“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学生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感受。

预设:在天气晴朗的一天,我乘船游三衢山在小溪的尽头,改走山路继续游玩。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5:

(3)那我们怎么读这首诗的这两句,来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预设:重点读好“日日晴”,用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表达的出游的高兴。

(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诗人舍舟登岸,山路步行,这一路的景色如何呢?

2.借助插图联想

(1)图文结合联想: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听到了什么?

(2)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

预设:

①看到了浓郁的绿荫,听到了几声黄鹂的鸣叫。

②山路上绿树成荫,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声。

教师点拨:诗的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添得”和“四五声”以动衬静,衬托出深山的幽静。相机板书:(绿阴 黄鹂 四五声)

(3)黄莺清脆的叫声给山林增添了生机,绿阴、黄莺使诗人出游的兴致更浓。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预设:用轻松的语调朗读,重读“绿阴”“黄鹂”。

师指导:三四句可以语速稍快一点,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46:

3.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1)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在梅子黄时,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气,在小溪的尽头我步行上山,回来的路上绿树成荫,还能听到黄鹂的叫声。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

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画面。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抓住“梅子”“小溪”“绿阴”“黄鹂”关键景物展开背诵。

出示课件47.48: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主题探究,体会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初夏宁静的景色)

出示课件49:

六、拓展延伸

人生自有诗意在,春城无处不飞花。《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对决环节深受观众喜爱,在这立春伊始、万物初生的季节,让我们也来玩一玩“飞花令”,说说带有“春”的诗句,一起感受诗词的美好吧!

预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示课件50:

七、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2.自己说说这两首诗描绘的美景。

八、板书设计

梅子黄 日日晴

溪——泛 却 山——行 初夏宁静的景色

绿阴 黄鹂 四五声

【课后反思】

《绝句》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一句一景,近景、远景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特征的景物,如身临其境。诗中既依托画面所描绘,又融入作者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三衢道中》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描写了作者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为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创设情境,带入诗境。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视频、背景资料等创设情境。《绝句》的教学中,借助《春天来了》的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每张幻灯片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让学生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惠崇春江晚景》从背景资料入手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三衢道中》以“三衢寻美之旅”为主线,把学生带入清新明丽的诗境中。课前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第二步: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绝句》中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激发学生想象的潜能,《惠崇春江晚景》设置把景物说具体的环节,让立体而丰满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学会表达,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在诗中景物的梳理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方法。“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三衢道中》教师及时补充“梅雨黄时”的课外资料,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首描写夏景的诗。这种方法切实有效,不仅减缓了知识的难度,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步: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变化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诗句和画面做重点指导。教学中对节奏快慢的把握,对语调的上扬延长的处理技巧,对重音轻音的变化都作了具体的讲解。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赛读、配乐诵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句节奏、韵味和语调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进而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在课堂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授之以渔,让古诗朗读落到实处。

“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引导不够,学生浮现的画面不够具体形象,加之语言表现力欠缺,致使学生描述的语句不够生动、流畅。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朗读,将头脑中的画面转化为具体的图象,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

下载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背景: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十二册] (第一课时《赠汪伦》)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 读懂诗句,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 了解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对偶等) 过程与......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