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0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愤》。

第一篇:书愤

《书愤》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推荐篇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学生分析:学生基础薄弱,重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诗歌中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自主在老师的点播下稍加分析和发挥,形成独特的感知和诗歌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合理想象,还原情境。3.小组合作,在美读诗歌中感悟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合理想象,还原情境。[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在美读诗歌中感悟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器材]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诗人给我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他在临死前最担心的不是自己儿孙们的前途,也不是自己的家产如何分配。他最关心的是山河破碎的祖国何时能够统一。所以,他临死前在一首诗中对自己儿子表达了这样的遗愿:如果有一天祖国统一了,你们祭奠我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我。”他的这种至死未敢忘忧国的赤诚的爱国之心深深的感染了我。他就是陆游。请同学们猜一下我刚才说的是陆游的哪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诗,然后回答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初读诗歌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一定不准确和全面,但没有关系,这个环节只需要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个朦胧的认识)。

三、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一)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书写。愤:气愤、悲愤、激愤,愤慨。

(二)赏析诗歌

学生思考:全诗除题目有一“愤”字外,全篇便无一“愤”字,但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在下列哪句诗中有作者的“愤”。

合作探究:六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师生共赏: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如何理解世事艰?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偏安一隅,作者抗金报国的志向会受其阻挠。它是愤的根源。

问:但作者知不知道? 明确:不知道。原因:那知

问:作者说自己北望中原,(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报国的豪情壮志如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那作者这种豪气如山,这种想要抗金报国的豪情壮志是空穴来风吗,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一是“早岁”,即自己早年年轻单纯,血气方刚,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感觉自己一出山就能平定中原。二的答案在颔联。

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学生翻译和分析:两次宋军和金军作战。一次冬天在瓜洲渡口用冰船作战,宋军击退金主完颜亮。一次秋天在大散关用铁骑交锋,宋将吴璘等收复了大散关。两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可见,宋军和金军作战有胜利的经历,也就是收复失地是有可能的,并非异想天开,以卵击石。

首联和颔联为作者“书愤”奠定了基础。

3、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分析:塞上长城:(用典)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也以此自许,自许:称许自己。意谓自己像一座万里长城一样。当年我期望并自信能成为保卫边疆的“长城”。可自许前面有个字“空”。一个“空”,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和前面的“气如山”形成鲜明对比。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衰鬓、斑字说明自己现已经是年老力衰,年华空逝。可南宋朝廷依然偏安一隅,收复旧山河的豪迈志向已难以实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早年:豪气如山 晚年:衰鬓先斑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可见,颈联是作者对自己年老体衰,时光空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4、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尾联,有没有“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尾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尾联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可诸葛亮不仅仅《出师表》出名,他一生的功绩: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排八阵、演七星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作者为什么在这里提诸葛亮的《出师表》呢?因为他在《出师表》中说:“北定中原,恢复汉室”,他为了这一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在学习《蜀相》时知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师失败了。那为什么还对他有那么强烈的崇敬之情呢。还说千百年来无人可以和他相媲美呢? 因为诸葛亮至少为恢复汉室,统一祖国努力过。“出师”在《出师表》中的意思?出动军队,那作者其实也希望出动军队,北定中原。可他不能,原因是因为投降派的阻扰,所以尾联有对朝廷投降派的愤慨。投降派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愤: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四、合理想象,还原情境

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和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有许多想法,那么陆游在写《书愤》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我相信一千读者眼里有一千个“陆游”。下面,我们可以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个性还原出诗歌的情境。与陆游进行一次灵魂的对接。建议运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不少于200字。

教师示范:

“靖康耻,犹未雪”。想我大宋王朝被金军铁蹄践踏的体无完肤、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于是,从小我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北望中原,那里曾是我们的故土,那里曾有我们的子民。那时,年轻单纯的我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信誓旦旦地立下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宏伟大志,其豪情壮志 犹如山岳一样伟岸。想当年,狂胡不是我们的对手,茫茫夜雪里,瓜洲渡的楼船猛然一动,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就让金主完颜亮落荒而逃。秋风里,我们宋军铁骑在大散关强劲的狂飙,就激起烟尘滚滚,就让胡马望尘而逃。这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利充分说明我们南宋人民有实力捍卫我们领土完整。然而,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了自己暂时的安乐,苟且偷生,偏安一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揽镜自照,自己已从原来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现在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曾经的豪情壮志现化为一种讽刺,一种辛酸,一种无奈。作为一个62岁的老人,现在已在家闲居六年了,能够杀敌报国的日子已然不多,然而恢复中原的志向会在我心中永远活着。可此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无处倾诉,我只能用一首诗来承载我的这份沉重的愤慨之情。

教师范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五、学生展示,集体美读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情境。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在写这首诗之前和之中的真实想法。学生写完以后,小组交流讨论,组长做负责人选出本组最佳作品,或者小组讨论把全组中写得好的地方整合在一篇文章里,作为全组讨论的智慧的结晶。每组全体成员都要站在讲台上,每组选出朗诵水平较高的人有感情的朗读“合理想象,还原情境”的内容。小组全体成员美读全诗。

以下为学生写的合理想象,还原情境:

2组张少利:靖康之变,金人攻我宋朝,导致我大宋王朝山河破碎,硝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北宋灭亡,朝廷迁至建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想我早年年轻气盛,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那里曾经住着我大宋子民,黎明百姓安居乐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如今却沦为他人国土。我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气冲天。25年前的瓜州渡,夜雪之战,足以证明我大宋将士的英勇。大散关的铁马在奔腾,秋风呼啸而过,千军万马兵戎相见,足以说明我大宋战士的无畏。想要收复国土就在弹指之间,可惜投降派反对进军。时光无情易流逝,岁月不待人。转眼间我已从风华正茂的七尺男儿变为已入暮年的白发老者。北伐收复失地的愿望越来越遥远,昔日的豪情壮志也成为空许。诸葛亮一篇出师表流芳百世,千百年来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同为有志之士,结果却不尽相同。问天借墨,以地为纸,写下心中感慨。

七组秦晓辉: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何为畏惧,不知世事之艰难。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要恢复中原,恢复万里河山。梦想是你的,期盼是那你的,江山却是那姓赵的。他只想在半壁江山中苟且偷生。狂胡不是你的对手。在茫茫雪夜中,楼船猛然一动,杀声震天,胡虏伏尸百万。秋日里,劲风中,你铁血强劲的作战,激起滚滚烟尘,胡马望风而逃。你的对手在大宋王朝中,他们躲在暗处,处处算计你。让你浑身力量无处释放,让你的利刃无法出鞘。报国无门,空怀长风,却只能束缚在名叫大宋但柔弱的国度里。把长城在心中修筑,时光暗淡了光彩,岁月不居,壮年已逝。壮志未酬,衰鬓先斑,日夜为之痛心。于是在暮年就想念起三国诸葛孔明,当年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念出师表中的一切诚恳,正气浩然,千年过往的英雄又有谁能与诸葛相媲美。无可奈何的你,一声长叹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千年。

生:出动军队

师:那作者想不想出动军队,北定中原 生:想

师:那他能不能出动军队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投降派的阻挠

师:那在尾联有没有“愤”? 生:有,对朝廷投降派的愤慨。

第二篇:书愤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的,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一、导入新课

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

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

2、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2)借古讽今(3)用典明志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

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五、情怀感染

读一读陆游其它的爱国诗,再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六、学法归纳

1、知人论世

2、相互联系

【教学反思】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你的语言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

第三篇:书愤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 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 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第四篇:书愤

王晓燕

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寓于形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术语,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的,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四.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四.教学思路:

明目标 →晓作者→知背景→训朗读→找意象→析情感→探方法→开视野→重积累→做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景和情的关系的把握从而提高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 导入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 作者简介:

(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教师补充)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朗读指导: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感情基调:前四句 昂扬的情绪 ; 后四句 深沉的忧愤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五. 合作探究, 鉴赏品味诗歌 :

1.诗歌的首联是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 :此联诗人忆过去。“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中原北望气如山”体现欲图收复失地的愿望,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有志之士形象。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中诗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本诗五六句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借典故来说现在,强烈地表现出了“愤”的由来!讲诗人的愤恨之情洋溢其中!

5本诗是一个“愤”贯穿始终?它到底包含哪些感情?“愤”的根源是什么?

(生讨论,师点拨,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明确: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6、综合上面分析,体会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师点拨,训练学生对诗歌意蕴的把握)

明确: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六、本文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生讨论总结,师点拨)(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讽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七,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问题: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八,知识积累:简析陆游爱国诗歌(多媒体演示)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1、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2、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九,作业:

1.背诵本诗,课外搜集陆诗,加深这方面的认识。2.写一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十,板书: 书 愤 陆游

世事艰 点题

空自许 呼应

塞上长城 用典

立誓报国 立志

十一,教学反思:

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应该做到师生你应我和,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到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一些鉴赏诗歌的方式,应该用到不同的诗歌中去,尽量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王晓燕

第五篇:书愤

《书愤》(南宋)陆游

【目标导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作品;

2、把握作品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交流作者资料。

二、朗读作品。

1、读准字音 塞()空()衰()鬓()载()堪()仲()

2、节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把握诗意。

1、补充注解

①书愤:抒发义愤。书:写。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④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⑤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⑥堪:能够。

⑦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不相上下。这是作者赞颂诸葛亮。

2、作品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四、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五、合作探究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诸葛亮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4.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5.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6.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7’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背诵竞赛】

下载书愤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愤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愤(合集五篇)

    《书愤》教案 作者: 宁大清 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

    学案书愤

    《书愤》学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

    《书愤》说课稿

    《书愤》说课稿 《书愤》说课稿1 一、说教材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四课,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

    书 愤教案

    书 愤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

    书愤(5篇范文)

    白话译文 年轻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中原北望,幻想着收复失地,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洲古渡,飞雪洒满大宋的楼船; 大散关头,铁甲骑兵在秋风中飒爽酣战。 可惜啊,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

    《书愤》公开课[定稿]

    《书愤》教学设计 易县第二高级中学 马国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授课人 文思奇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