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愤》教学反思
《书愤》教学反思
2014年9月18日我在高二4班上了一节公开课,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由于那天是“九一八”,所以我在课堂开始问了同学们关于“九一八”的一些知识,但是没有同学能说得上来,我就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我及时导入本课。我曾留过作业是大家结合导学案预习本课,然后这一环节是同学回答,但由于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认真预习,这一环节耗时过多。
在诵读环节,由我先结合配乐为学生范读,然后启发同学们有感情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本诗的豪壮悲愤之情,对理解本诗也有一定作用。
接下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帮助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两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和教师启发还是能够说出来,只是同样也耗时过长。
下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几个关于诗歌手法和技巧的问题,其中重点说了一下“用典”和感情表达。并且趁热打铁引入高考题型用典题的答题技巧和例题,部分同学在上次积累了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我每节课都会给学生说一些,看来只要坚持就会有成效。
最后作业设置是背诵并默写本诗,将《蜀相》与本诗进行对比,目的在于温故知新。
总的来说虽然这节课我准备得比较充分也尽力了,但是我还不太满意。主要是一方面这节课设置内容有些多;另一方面是我虽然留了预习作业,但是学生预习不充分,很多课下该解决的问题留到了课上,降低了教学效率。通过这节课我有很多体会,比如我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一些内容,不用面面俱到,应真正的做到精讲精练,相信效率会有所提高。
第二篇:书愤教学反思
《书愤》的教学反思
自从我校实行“1+1+4悦动课堂”以来,陈慧老师的一节《书愤》成为语文“悦动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书愤教学反思。尤其是我们高二在诗歌鉴赏阅读中又总结出一套规律:以情激趣、以疑促思、以议探幽、以练提能。逐渐实现了同类课堂的优化处理和举一反三。一堂课听下来,几多收获,些许遗憾,一并反思如下:
一、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情激趣,明确目标;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师总结;拓展提升以练提能”教学四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二)导语设计匠心独运,平中见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律,陈慧老师适时地打出“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这句精妙的话让学生们猜猜看“他是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反思《书愤教学反思》。
(三)解释题目,提纲挈领。
解题时陈慧老师紧扣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
(四)教学资源的适时引入,提升了资源的价值。
关于诗人的介绍,陈慧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陆游生平: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之后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做到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让学生对“文以载道”的观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础。
(五)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这一环节,陈慧老师将古诗鉴赏思路整理为:
1、知人论世
2、解题
3、意象意境(景—物—人—事—情)
4、手法技巧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
二、本节课的些许遗憾
(一)、课外拓展部分应多给学生一些字词的补充,便于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后点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辞等)即可。(陈慧老师在全校公开课时,这点处理的非常好)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多加引导。如果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又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次反思的结束语吧!
第三篇:《书愤》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教材意识,要考虑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以及整个教材的编写意图。
首先,《书愤》处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之部”,所处的单元赏析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于是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第二,这是一本选修教材,是在高
一、高二古诗文教学基础之上的提升教学,那么,课堂的呈现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我将这首诗进行赏析,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比较赏析的能力。单单从教学设计上而言,这堂课的设计是体现了课程意识,教材意识的。
二、备课时还应该有学情意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的呈现是老师和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如果仅有优秀的设计,却没有恰当的表达渠道,那么再精美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梦中乌托邦。
第一次试上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了课堂上老师的“一言堂”现象,听课老师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也觉得收获甚微。
第二次课堂呈现,仍然没有考虑到学情。第三次上课的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那么我最初的主问题“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探究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设置,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果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方面去探讨,课堂也许会更有序,环节也会更紧凑些,学生对诗的解读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三、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课堂机智,来应对课堂的突发事件。
课堂机智包含两方面内容: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堂发挥的灵感教学,即教师能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随机调整与课堂教学进展不一致的内容或节奏或教学方法,又是指教师能从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以巧妙的手段予以引导、转化、淡化等恰当处理,将教学引向深入。
我这堂课的呈现之所以不理想,和我愚钝的反应大有关联。上课伊始,解读《书愤》一题,一学生回答“看见书就很愤怒”,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也是一个展现教师教学机智的良好契机,但是我却直接将“书愤”的含义展示在了PPT上。这里如果灵机一动,将“书”的意义的演变大略地解释一下,学生就理解诗题的含义了。教学手段不够婉转,牵引的痕迹太过明显,这一点在课堂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那种“雁过无声,风过无痕”的教艺境界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的“求索”之途遥且艰。
第四篇:《书愤》教后反思
《书愤》教后反思
高一语文备课组
李靖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设计了让学生找诗眼、赏析关键字词、归纳艺术手法、引用名人对陆游的评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品读陆游的一首词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得到发展。
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堂上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以诗眼“愤”为切入点,以读带动思考,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较为清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有效利用40分钟,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多数学生能当堂背诵全诗。
不足之处:本节课容量大,学生需要接受的信息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更深刻体会诗歌内涵,而不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为了按时下课就省去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讨论活动进行得不充分,不深入。课外延伸的应该除了让学生齐声朗读,更需要学生动笔记下了,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方法(用知人论世、前后联系、品味语言、披文入情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指导还不够明确。另外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上面呈现的内容应该尽量精简,提取关键信息,以方便学生掌握,而不是大量知识的堆积,信息量过多则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时间不够,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就换到下一张PPT,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不出头绪和分不出轻重。粉笔字和普通话应该更规范优美,课堂口语更具文学性。
2014年5月
第五篇:书愤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的,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一、导入新课
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
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
2、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2)借古讽今(3)用典明志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
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五、情怀感染
读一读陆游其它的爱国诗,再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六、学法归纳
1、知人论世
2、相互联系
【教学反思】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你的语言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