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1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愤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愤教学设计》。

第一篇:书愤教学设计

《书

愤》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学生简介,再辅以填空的形式巩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 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2、、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以读带赏,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一)读诗品韵。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设计意图:掌握诗的韵律,以声传情)

(二)读诗解意。

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读诗理解大意,推测作者的情感,践行“以意逆志“的鉴赏手法)

(三)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三)品诗探旨。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 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 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四、赏诗学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 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 “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第二篇:《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习诗人运用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书愤》的主旨以及学习诗人运用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以爱国诗居多,这些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结合书下注释1)此作是诗人陆游闲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于是一腔愤情从胸中喷薄而出。

二、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2.解题:

书,动词,记录,记下,书写。愤:气愤、郁愤、悲愤、激愤,愤慨。提问: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愤”情呢?(书愤: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全诗感情基调:“愤”。)

3.解释诗歌大意。

(二)研读诗歌。

1.思考与讨论: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却被被汉奸秦桧等人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朝廷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报国欲死无战场”。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启发学生:北宋都城在汴京,南宋都城在杭州,在地图简单标识出来,可以看出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东南。《出师表》中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无路请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

2.阅读思考: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如《病起抒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感秋》“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3.赏析第二联:

全用名词构成诗句,将时间、地点、场面、事件组合在一起,纯属白描,构成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扩大想象空间。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

类似手法举例(略)4.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三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岁、今日落差巨大,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早年的豪壮衬托了晚年的悲凉。二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三是古人和今人的对比。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借古讽今

(2)虚实结合:先回忆早年的理想和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不谙世事,空怀报国热情,然而只能是“空自许”,现实已经是“鬓先斑”的凄凉,进而发出感慨,无人与诸葛亮相比。

三、拓展阅读:

陆游词《诉衷情》投影背景,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见多媒体课件)

四、结语: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名句有:

五、研究讨论:

比较《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在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作品风格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

1.情感:《蜀相》着重写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白描、对比。

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和二四两联叹惋)

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六、板书设计:

《书愤》—陆游 早岁:气壮如山

今日:年华空老

理想:塞上长城 对比衬托

现实:世事艰难

古人:奋力北伐

今人:偏安东南、无人领军

“愤”:愤无路请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七、教后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设计了让学生找诗眼、赏析关键字词、归纳艺术手法、引用名人对陆游的评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品读陆游的一首词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得到发展。

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堂上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以诗眼“愤”为切入点,以读带动思考,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较为清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有效利用40分钟,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多数学生能当堂背诵全诗。

不足之处:本节课容量大,学生需要接受的信息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更深刻体会诗歌内涵,而不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为了按时下课就省去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讨论活动进行得不充分,不深入。课外延伸的应该除了让学生齐声朗读,更需要学生动笔记下了,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方法(用知人论世、前后联系、品味语言、披文入情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指导还不够明确。另外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上面呈现的内容应该尽量精简,提取关键信息,以方便学生掌握,而不是大量知识的堆积,信息量过多则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时间不够,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就换到下一张PPT,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不出头绪和分不出轻重。粉笔字和普通话应该更规范优美,课堂口语更具文学性。

第三篇:《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在熟读《书愤》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2、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理清表现手法类习题的答题思路。学习重难点: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理清表现手法类习题的答题思路。学习过程:

【导入】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直到七十五岁高龄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书愤》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今天我们就来研读一下《书愤》,体会诗人这种郁愤的情怀。

一、自主学习

【“一咏三叹,诵读寻情”】(预时5分钟)

学法指导:结合下面给出的背景资料自由朗读《书愤》(至少三遍),做到: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把握基调,读出韵律。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书:书写;愤: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展示点评1】(预时4分钟)

互动策略:教师随机抽取每个小组的编号相同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诵读全诗,比一比看谁的声音最洪亮,体态最大方,最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应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 “山”应重读,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的场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因为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已先斑”着一“已”字,悲凉之至。生动的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即无人能比,重读,结句降调。

【记一记】(预时5分钟)

互动策略:限定3分钟,比一比看谁记得最快!3分钟后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记忆效果。【“浅斟低酌,品析写情”】(预时10分钟)

学法指导:独立完成下面的一道选择题和两道思考题,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又准确,加油吧!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分析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B.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运用渲染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当年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C.“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D.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进一步研读文本,研讨作者究竟因何而“愤”?(作者愤慨什么?)

回顾全诗不难发现作者所愤者有四:所愤之一 “世事艰难”。所愤之二 “塞上长城空自许”报国无门。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年华空老,壮志难伸。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领军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雄浑的风格。

3、纵观全文,谈一谈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比一比哪位同学思考的最深入。)

(1)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2)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3)抒发了自己因报国无门、虚度年华而感到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组内群学】(预时5分钟)

互动策略:所有同学起立讨论,小组长先统计本组同学存在的疑难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思路最清晰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最终组内所有同学达成一致意见。

【展示点评2】(预时10分钟)

互动策略:教师随机抽取每一小组的任意编号同学,在黑板本组对应的展示区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点评,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比一比看谁的书写最工整、答案最准确,思路最清晰;评一评看谁的思维最缜密、最客观、最公正!

二、精讲点拨(预时4分钟)

三、当堂检测(预时10分钟)

检测要求:本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待教师提示后再进行对子之间的互查纠错,小组长检查验收。(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1、(2011·北京崇文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必做题)

临江山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②长沟:大河。

陈与义这首词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指出这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的手法。

【答案】

1、(1)陈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2)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孤苦对比,(3)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效果)

2、(2011·甘肃部分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选做题)

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⑤“树不着唐昌宫里玩”也是用典故。唐人康骈的《剧谈录》记载,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花,每春发花,若瑶林琼树。元和年间,当盛开时,乘车骑马来游赏的摩肩接踵。

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

【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对偶的手法。②“香早暗偷传”“ 斗清妍”“笑当年”用的是拟人;“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用的是比喻、对偶的手法。③写出了梅花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清高脱俗的品质的赞美。

四、【课后反思】(预时2分钟)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第四篇:《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宿州三中 裴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

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3、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板书:

早年岁月

书愤 盛年鏖战

过去

晚年现状

现在 对比

追慕先贤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诗人报国无门,悲怆至极。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气如山”的依据是什么?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5、“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壮志难酬,沉痛愤懑之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6“出师一表”指什么?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7“谁堪伯仲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悲凉万分。板书:

报国无门

悲怆

壮志难酬

愤懑 愤

年华空老

无奈

无人领军

悲凉

五、读一读,品一品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背景音乐)

六、难点突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是描写的一种。展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语:《书愤》所表现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岳飞《小重山》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明确:,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请问他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南宋朝廷的软弱,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犯,一再称臣纳贡),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五、拓展提升:想一想,写一写

写一写:同学们,此时,我相信你对南宋和陆游等文人志士会有许多感慨,现在请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学生展示)(播放音乐《国家》)结束语:同学们,有国才有家,国强则民富,国耀则民荣。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国梦的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2、预习《春江花月夜》。

第五篇: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011-11-18

王斌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 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

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二年就碰上了靖康变之,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志愿。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下载书愤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愤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愤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

    书愤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 感受诗人强烈的......

    书愤

    王晓燕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书愤

    《书愤》 (南宋)陆游 【目标导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作品; 2、把握作品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交流作者资料。 二、朗读作品。 1、读准字音 塞( ) 空( )......

    书愤/陆游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2.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教学过程 咏......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能力:通过“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

    书愤/陆游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 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