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1:3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

(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小记: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一点都不陌生,所以我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从“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借助了小棒、画图等手段,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原委。在巩固练习中的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原理,并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

上次听潘老师上这课的时候,他们的教材和我们不同,他们就只有三边关系的探究,而且结论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任意”两字的理解还行,但自己想到用“任意”两字的,非常困难。所以我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补充了一个问题,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考虑的时候只要考虑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和最长的那条边比?”

第二篇: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2—2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棒)、三角板、钉子板、饮料吸管一根、剪刀等。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生活激趣,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呈现长江三桥图片。

1、谈话:雄伟壮观的长江三桥是我们南京又一处迷人的夜景。在图上你看到最明显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2、揭题:大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但是三角形还有一些特征是我们不熟悉的,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之前,对三角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从学生熟悉的长江三桥图片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举例: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三角形?能不能举例说说? 老师也找了一些请大家欣赏。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2、做三角形

刚才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四种方法:(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2)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3)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4)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

3、画三角形

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

谈话:三角形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请自学书上22页的内容,并在自己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为什么这些图形都叫做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所有的三角形都由3个角、3条边和3个顶点组成。)

4、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提示:以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个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呢”这一问题入手,用“图形名称”引发对话,唤醒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三、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围一个三角形一般要准备几根小棒?

如果老师这样摆,行吗?应该怎么摆? 指出:围一个三角形,我们要把相邻两根小棒的首尾相连。

设疑:我们用这三根小棒围成了三角形,那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2、折饮料管初步感知

拿出一个饮料管请学生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活动后,展示成功与失败的作品。

谈话: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三角形? 学生讨论,交流。

下面我们就通过动手操作来寻找答案。(1)探究第一个条件:

拿出A=10厘米、B=6厘米、C=3厘米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质疑: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讨论:B、C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和A边围成三角形? 交流并检验

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B边和C边的长度和就必须要大于A边。(2)探究第2个条件。

质疑:如果 A=2厘米,B=6厘米、C=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讨论得出:要围成三角形,A边和C边的长度和要比B边长。(3)探究得第3个条件:

质疑:如果A=2厘米,B=6厘米、C=10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讨论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A边和B边的和要大于C边。

3、形成结论。

(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B+C>A A+C>B A+B>C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设计意图:原教材中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而小棒是老师提供的,为什么提供这样的长度,探究目的不明,探究活动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概括这几组线段的共同特点,学生体验不深入。所以我让学生通过折饮料管,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然后从“为什么这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切入,以“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建立猜想,组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这样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中建构知识,使知识层层推进,不断地“引人入胜”,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既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巩固结论

1、下面每组中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1)6厘米,4厘米,2厘米;(2)5厘米、2厘米、5厘米。(3)6厘米、2厘米、5厘米

你可以拿出相应的小棒围一围,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2、快速判断:

老师这儿还有3组小棒,你会判断吗?(6厘米,8厘米,5厘米)交流: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能不能只算一次就判断?有什么诀窍?

小结:如果两条短边的长度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那么就意味着三个条件全都符合了。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通过操作会发现: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它有无数种可能。(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投入不同领域广泛应用的三角形情境中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有效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兴趣,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上我们共同探索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我们知道了所有的三角形都由3个角、3条边和3个顶点组成,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还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并找到了简单的判断方法——只要两条短边长度的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实际应用

1、情景: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条路线比较近? 应用:能用今天的知识解释吗?

2、学习你知道吗?

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学期我上的一次校教研组的研讨课,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我们数学组进行了集体备课,但最终也没有说出到底该如何才能让学生水到渠成的接受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难点。最后,我师父说:“你回去再好好琢磨琢磨吧!”三角形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角,线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认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是探索三角形边的秘密;三是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在第一和第三环节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第二环节的突破。最终我采用了反面突破的方法,通过折吸管的活动是学生发现:并不是随便给三根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从而引出:那么怎样的三根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经过反复思考后我是这样设计的: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固定名称A边,B边和C边。给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这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让学生发现围不成的原因。学生很快发现,有一条线段太短或太长,总之就是“接不上”,怎么办呢?学生很快得出三个条件:

B+C>A A+C>B A+B>C 最后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总结,有好学生带头说,大部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就理解并接受了这一难点。随后的教学也没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从目标达成和学生反应看,这节课的任务我是完成了,但是我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科学呢?课后我又认真思考,并咨询了我们教研组长。我想了一下两个问题:

1、数学中的很多定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理解,更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换个角度思考,比如从问题的反面出发,利用反证法解决,可能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易于接受。

2、在本节课中我的做法不够科学,虽然我给三角形固定了边的名称,但是但我改变线段长度时,其实已经变成了三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指的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数学是严谨的,在为了更精彩的突破难点时,一定要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不能违背科学。后来我又思考了一个方法,可不可以,给出三角形的两条边,让学生搭配低三条边,在搭配的过程中,体会出三边关系。可这样做,会不会把教学给加深变难了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了,教学有法无定法这句话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我们无法做到完美,每一节课总有遗憾,要想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必需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

王洁 永丰小学 2011年8月20日

第三篇: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江西宁都黄陂中心小学:张珊英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80页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大楼。你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发现了什么?

生: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有很多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课件突出显示情境图中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在课本的情境图上用彩笔任意描出几个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2:有的小旗也是三角形的。

生3:阳台的栏杆上有三角形。

生4:地砖上有三角形。

生5:电视转播塔上也有三角形。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课件播放:高压线铁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此,学生有了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3: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哪种说法更准确?课本上是怎么概括的?请认真读一读。(指导学生看教材。)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设计的“摆一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三角形概念的构建之中,亲自经历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发现只有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所拼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你会画一个三角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并选择几种不同的画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生1:都有三条边,还有三个角。

生2:还有三个顶点。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三角形具有哪些特征?

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摸一摸,哪儿是三条边,指出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再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边、角和顶点。

[评析: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上述教学,教师让学生在经历“画三角形——比三角形——说三角形——摸三角形”的探索过程中,自主

发现了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你能测量出自己画的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动手试一试。如果碰到困难,可以阅读教材,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或阅读教材,或动手测量,或小声议论。)

师:看过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生2: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

生3:我还知道三角形的高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底边的垂线段的长。

师:根据生3的意见,你能在这个三角形内画出一条高吗?尝试一下,注意代表高的这条垂线段要画成虚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画法在投影仪上展示、评价。)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ABC”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大胆尝试一下。

〔学生再动手尝试分别画出其他两组底和高(此时,只要求学生画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种画法展示,同学评议交流。〕

[评析: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合作交流为依托,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学习,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操作、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索中弄清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并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数学课程理念。]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这些图中哪儿有三角形?

生1:自行车的大架是三角形。

生2:路灯杆上有三角形。

生3:电杆上的支架也是三角形。

师: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就明白了。请同学们拿出钉好的三角形框和四边形框分别拉一拉,交流一下感觉,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三角形框拉不动,四边形框拉得动。

生2: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生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要使四边形框拉不动、不变形,应该怎么办?

生:在相邻的边上钉一根木条,使相邻的边与木条成一个三角形。

师(出示一把摇动的椅子):这把椅子摇晃了,怎样加固它?

生:在摇晃的椅子腿上斜着钉上木条,出现了一个三角形。这时就稳定了。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生1:房架、屋檐做成三角形,是为了房屋更加稳固。

生2:铁塔、铁桥、栏杆、自行车及各种支架上的三角形,就是应用三角形稳定的特性。

[评析: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教师在让学生经历“情境——疑问——实验——解释——应用”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彰显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2.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

3.房架、自行车大架和电杆支架做成三角形,是应用了三角形的()。

4.画一个三角形,用字母ABC表示它,标出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再标出三角形ABC的一条底边,并画出底边上的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评析:练习的目的之一,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技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之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回顾总结,对所学知识及时梳理、整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网络。]

反思:

1.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本课巧妙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和生动,让学生在主动而有趣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究的动力。本课中,教师把新知的学习探索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精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发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很好地完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任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篇: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难点:会画三角形。教学准备

小棒、三角形、四边形。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象征,那红领巾是什么形状?

生:三角形。

师: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找一找哪里有三角形?)

生1:水壶、小鱼、篮球架、人行路标。

师:出示一辆自行车。

生2:有好多三角形。

生3:自行车轮胎上有好多三角形。

生4:那不是,三角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师:出示海上大桥。

生:一起回答有许多三角形。

师:这些都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

(生2展示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3: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哪种说法更准确?课本上是怎么概括的?请认真读一读。(指导学生看教材。)

教师总结: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你会画一个三角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并选择几种不同的画法在黑板上板演。)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生1:都有三条边,还有三个角。

生2:还有三个顶点。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三角形具有哪些特征?

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摸一摸,哪儿是三条边,指出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再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边、角和顶点。

师: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交流。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师: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就明白了。请同学们拿出钉好的三角形框和四边形框分别拉一拉,交流一下感觉,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三角形框拉不动,四边形框拉得动。

生2: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生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要使四边形框拉不动、不变形,应该怎么办?

生:在相邻的边上钉一根木条,使相邻的边与木条成一个三角形。

师(出示一把摇动的椅子):这把椅子摇晃了,怎样加固它?

生:在摇晃的椅子腿上斜着钉上木条,出现了一个三角形。这时就稳定了。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生1:房架、屋檐做成三角形,是为了房屋更加稳固。

生2:铁塔、铁桥、栏杆、自行车及各种支架上的三角形,就是应用三角形稳定的特性。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2.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

3.房架、自行车大架和电杆支架做成三角形,是应用了三角形的()。

4.画一个三角形,标出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五篇:《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似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

2、找到所有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单、广泛地适用性。

7、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准备

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明胶等(师生同备)

五、学生情况及教学构思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

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天我们在一起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许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悉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同学们发言积极)

师:为了方便通常用三角形三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记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大写字母前面加上符号“△”。如图中可记作“△ABC”,(并在黑板上板书△ABC),同时规定每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所对边就用它的'小写字母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

师:请同学们在屋顶框架图中至少找出5个不同的三角形,并用三个大写字母记出相关的三角形,并与同伴交流。

甲生:有△ABC、△ABE、△AEF、△AFC(师板书在黑板上)

乙生:有△BED、△ADE、△AFP、△PFC(乙生补充)

丙生:还有△ABF、△AEC(丙生进一步补充,在叙述时,有同学将三角形符号“△”口叙掉)。

注:可喜的是能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逐步补充完善,从而找出了图中所有的10个三角形,在此出现了第一个亮点,部分同学初步具有思维全面性的意识。

3、师:

演示①将用透明胶连接的三条硬包装带围成一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

演示②演示动画课件: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上述演示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甲生: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乙生:我认为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并举出反例指出了甲生叙述不严密的地方)。

师:将乙生叙述板书在黑板上。

注:在此出现了第二个亮点,同学们已经在注意几何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4、师:请问同学们观察P118页,屋架彩灯线路图,BC边装红灯线,AB、AC两边上装兰灯线所需线的长短。

生:兰灯线比红灯线长。(兰线长>红线长)

5、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三边的大小,然后分别计算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大小,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画、量、算、比较等活动,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同意他们的结论。

师;将生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并点评。

注:在此课堂上出现了第三个亮点,同学们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6、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规定的尺寸做三角形(①6cm,8cm,10cm. ②7cm,9cm,18cm ③、13cm、18cm、35cm ④16cm、17cm、18cm)将尺寸写在黑板上。

生:小组积极动手,相互配合,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能做成,有的不能做成。

师:对同学所做“三角形产品”进行回收、展示,并提出问题,通过做三角形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有的尺寸能做成三角形,有的尺寸不能做成三角形,还有的做成后像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其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构成三角形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条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七、学生自学P119例1(同伴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八、小组推举代表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收获进行小结。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我是通过“提出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寻找三角形——应用三角形”这样一个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的。但我的重点是在三角形的应用上,因为很多幼儿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所以找三角形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如果不认识三角形就无法找出来。我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把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说了一下,使幼儿对以前自己已有的一些模糊的概念更清晰了,在这里,我强调了“摸”的环节,因为大多数幼儿都是看到三角形的抽象图形,而在脑海中形成了表象,让幼儿通过“摸”来感受三角形,会使他对三角形的'印象更深刻。在应用三角形的环节中,我设计了用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来拼画,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他们非常感兴趣,一下子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使数学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找到数学、感受数学、并学习数学。不足的是再有一些这样的环节就更好了,达到巩固的效果,而且重点会更鲜明些,比如可以加上为xx设计房间这样的环节,可能会更生活化。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3

今天我上了两节《认识三角形》,为了这一节课,我们已经准备了近一周的时间,找资料、同科研究讨论、在进行修改备课,同时还准备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角,线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一、认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边的秘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认识三角形。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节课时,介绍三角形的特征时直接板书了: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从图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图形的特征,没有照顾到学生接受知识所需要的一个过程。虽然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在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想到这一条被抽离出来的特征吗?值得怀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认识》,这一次对于这一个问题我重新处理了一下:首先在学生画三角形后,我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在观察三角形后得出三角形的特征时,我没有像上午一样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征,而是直接在图上标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强调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巩固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起到过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秘密

通过实验活动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学生每两至三人一组,每一组有四根长短不同的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取三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做好试验结果表。并讨论“是不是任意的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是这一节课的关键。但是上午我在这一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讨论,以至于后面的巩固练习显得有些仓促,有一个题目甚至还没有讲完,只讲了一下方法让学生下课后按照这一个方法来做。学生一时推导不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时,我应该适时的提醒,可当时我只提醒了几组同学,也一时不察,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每一个知识告一段落设计一个小练习以便学生巩固:小小判官(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在这儿设计一个路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继续抽象知识,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间去。并能找出理由。最后的拓展题是为了使学生能下意识地找出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4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找三角形,在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进行判断,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中关注学困生学习时间把握不太好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学习,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动手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实践时用时较多,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要更考虑的多一些,要细化教学目标。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5

今天的课,我把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角形的高拆开,分两节课来完成。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三角行,因此对于三角行的特征,学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来。但是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探索、发现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觉自己没有处理好(从课后的作业反映出来),虽然课前我再三强调让学生带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带,即使是动手摆的同学,得出了不能围三角形的情况,可是就是无法探究出是何缘由,再加上学生自制学具的局限性,认为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那些没有动手摆,只是看别人活动的同学,就更谈不上探索和发现了……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好,可能连难点也没攻破。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对于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情况还得多加注意、强化要求。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6

昨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

1、找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个三角形。

3、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

4、准备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课让学生交流1-3的预习作业,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极了。本节课的难点是三角形三条边间的关系。当学生操作完,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交流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到要点,我引导得好苦!哪位有什么高招,这个环节怎么上教师才能轻松呢?

今天我也上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说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有的说用三角板画一画,有的说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还有的说用剪刀剪一剪……其中有个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说用两本书与桌面搭一搭,那个孩子搭出了一个三角锥其中的一个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聪慧的一旦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来的,其间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对于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有一部分差生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还是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小组的力量讨论出最佳方案。“你们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对的判断出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先把三条边从长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那条就能拼成。本节课感觉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比较到位,自我感觉较好。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7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巧妙的设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复习阶段所要达到:高效的复习,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

1.本节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全面。知识点的处理灵活。如:在一些容易的或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我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回忆,对于重难点部分,能够做到认真分析,帮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可能突破重难点。

2.在处理三角形的高时,对于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明白它们也有三条高,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会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因此,在复习阶段,努力把握好教材的处理,同时,在复习阶段知识点的练习时,要达到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难度。

回顾这节复习课,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时间不够紧凑,有的知识点复习不够深入,还需要我继续去探究和改进。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8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学生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利用轴对称来证明习题,但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基本还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利用轴对称证明较难掌握,也不容易写.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9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是北师大版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已经对三角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并会在三角形内画。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吸管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三角形定义通常是由教师根据图形特征,直接交给学生,而学生记准就行了,很难形成自己的认识。本课中让学生动手画,观察三角形,描述书等过程,使学生在自己的思想中逐步认识、完善、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学效果远比教师“硬灌”有效,从教学中可以看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明晰,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指引,真正学到了知识

3、由于现在仍是班级授课制,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往往一个问题的提出,差一点的学生思维,甚至还没有起步,好学生已经在回答了,所以怎样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是一个现在共性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分层教学,使好一点的学生多给一点学习任务,使他能吃饱,差一点的学生少一点学习任务,使他吃了也能消化掉。

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地方还需要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反应,教师讲的知识是否能真正的接受,理解。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10

1、我用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和“应用与发展”,各个流程之间衔接紧凑,使本来比较零散的教学内容浑然一体,当旧的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2、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我在揭示课题时从实际入手,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也从实际入手,在练习时也设计了一道实践题。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学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在给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先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等。

4、在教学层次上,我深入浅出,讲练结合,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效果好。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11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的幼儿略微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通过老师引导能正确的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形式感知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

2、运用多种感官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的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别

活动准备

小动物的图片,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画和三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你们拼拼图,你们愿不愿意图?。随后,我会出示用这三种图片组成的各种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会和幼儿一起继续通过想象摆出各种图形。

2、提问;这么多好看的图形你们知道它们使用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3、幼儿回答完我会根据小朋友的回答用儿歌的形式把三种图形的特点 和名称说给小朋友们听。

二、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图形。

1、游戏;摸一摸。用摸得形式让小朋友体会这三种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游戏;谁的本领大。出示由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小朋友找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动物图片,我会告诉小朋友它们哭了,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帮帮它找找它们的家。例如;我会扮演小动物说说自己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来帮忙。

4、游戏;找图形宝宝。在教室地板上摆放三个图形宝宝,我喊口令小朋友找图形站好看谁找的快又好。

三、结束。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认识了什么图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你们回家观察一下,你家里什么东西是由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组成的,明天来了告诉老师。

四、放排排队的歌,带小朋友去卫生间。

教学反思

当我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1、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

2、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

1、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

2、孩子们兴致浓厚,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我觉得我原来的设计可以这样的调整:幼儿自我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应加以改进,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12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习,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要不要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习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独立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今天教学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当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后,学生在判断三条线断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条边都加一次,看它们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有些学生认为这样很麻烦。那有没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呢?学生讨论片刻马上有学生想到:我们只要看最短的两条边,如果最短的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的话,那这三条线段肯定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话,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把我想说的话说的特别完整。看来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一定会给你惊喜。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13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成人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 15

本次公开课我的教学内容是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其中包含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底和高、三角形特性等四个基本知识点,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将会画三角形的高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课前我让学生自学了本节内容,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名称这两个简单知识点以提问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让学生找出三角形概念中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在讲授三角形高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索学会画三角形的高,最后让学生拿出四边形、三角形教具,动手拉一拉,体验三角形的不稳定性,教学反思《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内容,但要上好这节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经过老师们听课后给出的反馈,我也发现自己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组活动题目设计过难

课前我认为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学会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所以在小组活动环节将难度提高,要求学生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可有的学生一条高画的都不正确。

二、学生讲解、表达能力需要加强

有的学生明白如何做题,但却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够准确,给组员讲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讲解,今后还应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学生不会预习

学生预习不深入、不透彻,只是完成了导学案当中的填空题目,并没有思考如何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填出了高的概念,但却并不会画高,今后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并不是照着书把空缺填完整。

四、教学设计没有把握住学生易出错问题教学

学生对于高的画法比较模糊,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些错的高的画法,让学生判断,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印象,同时也提醒他们画高时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下载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反思一: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一、大胆操作,勇于探索用三角形撕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0。"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操作与推理相结合,将有......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1、自我感觉到处理该课的环节较为满意,利用小学知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利用撕拼(动手)小组讨论拼法及解释说理(体现、合作、交流、互动)来呈现该课的重难点,利用游戏,同伴之间互动来......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袁庄镇先民小学赵丽霞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例1,练习十五第1题。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含义。2.探索理解三角形底、高含义,掌......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画图等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三角形 衡阳市常宁市新河中学 雷发伟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元素与主要线段. 2.让学生能区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按角、按边分类的两种方法. 【学习重点......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5.1.2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