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新涛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1: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李新涛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李新涛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篇:最新李新涛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三 授课人:李新涛 授课时间:

3、8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探究,梳理文本内容,归纳孟子仁政的具体表现。

2、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梳理、归纳孟子的论证手法。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本内容,归纳孟子仁政的具体表现

2、梳理、归纳孟子的论证手法。教学方法:讲授,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对联导入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诵读文本,体会探究

(一)、生个读第一段,品读思考

①在这一段中,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③梁惠王为什么希望民加多?——展示相关背景(ppt)

④诵读指导 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二)、生齐读2——4段

①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切入,什么角度?

②“五十步笑百步”讲的是什么?

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授课人:杨冰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的能力。【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会听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第一部分 复习回顾

1.孟子其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小知识:73、84人生两大槛儿。孟子活到84,孔子活到73,圣人如此,何况众人? 2.《孟子》其书及其思想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有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的中心思想是“仁义”。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被后世尊为“亚圣”。

第二部分、新课讲授

(一)、正音(学生先齐读课文,再有针对性的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下列词的读音。)

1、王好战:hào

2、弃甲曳兵:yâ

3、数罟不入洿池:cùgǔ wū

4、衣帛:yì bó

5、鸡豚狗彘:tún zhì

6、庠序:xiáng

7、饿莩:piǎo

(二)、朗读并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自读课文,讨论5、6、7自然段,提问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语句的翻译,中等生词类活用现象等)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疏通文意,提问重点句子的释义。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养民”选择一句)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教民”选择一句)

3.重点字词和语句的分组讨论总结(各组派出代表回答,考察提高学生的协助能力).如: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

(三)、知识点明确与归纳

(1)三个通假:“颁”同“斑”;“涂”通“途”;“无”同“毋”。(2)四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衣、树、王、罪

(3)一个特殊句式:“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课堂练习(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发表不同意见)例题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C)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四)、讨论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图片对比:1.春种秋收 2.温饱和教育 明确:仁政七条的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不滥”、“不竭”,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3.七年义务教育、奖学金、助学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保险。

(五)、思考:施行仁政的态度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怎样的态度?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对比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施仁政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比喻

行王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第三部分、总结与作业布置 1.明确并落实重点和难点 2.背诵《寡人之于国也》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言现象总结 1.四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衣、树、王、罪 2.三个通假字:颁、涂、无 3.一个特殊句式:是何异于······

二、仁政七条的古为今用 1.科学发展观

2.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奖学金、贫困生补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

3.

第三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学习重点】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学习难点】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诵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案反馈 【预习自测】

一、字音 好()战 数罟()()弃甲曳()兵 胜()食 .....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孝悌().....颁()白 然而不王()者 饿莩()...

二、梳理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五十步而后止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树之以桑

(4)七十者衣帛食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王无罪岁

3.解释重点虚词 以:(1)请以战喻(2)树之以桑

(3)以五十步笑百步(4)斧斤以时入山林

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1)非我也,兵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 5.翻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质疑释疑,合作学习

(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 1.注音

弃甲曳兵()胜食()2.词义

或五十步而后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词类活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文言句式

(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

(二)疑问最多的地方 5.之

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加少 填然鼓之 6.而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1)尽心焉耳矣

(2)斧斤以时入山林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什么句式?怎么翻译?要求:1.积极讨论,随手记录。

2.把自己原来不理解的,现在已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加深印象吧。3.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或问老师。3.快速认真。

(记载了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文字跨越千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积淀中的经典。)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2.回答: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

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改称梁惠王。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梁惠王急于招贤纳才,寻求救国治国之策,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四、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民不加多。(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教师补充背景:为什么梁惠王就这一问题向孟子提出了疑问呢?请看战国形势图,各诸侯国国君为了扩张领土,不断的发动战争,可以说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野”。人口大量减少,劳役繁重,生产力遭到破坏,兵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在当时这个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富国强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人口,为他成就霸权。而孟子呢,他是极力反对以武力来征讨天下的,他用一生的精力推广他的“仁政”“民本”思想,那么,他给予梁惠王那些具体的建议呢?)明确: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

(齐读,特点:排比)

六、品读课文,文本研习

1.孟子提出的这些建议,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请就你理解较为深刻的一句,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去服役,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君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事要有限度,联想“则思三驱以为度”,对于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百姓丰衣足食,才会安居乐业。)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做表面功夫,切实深入民众,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休养生息,珍惜资源,减少徭役,爱惜民力,重视教化,广布仁德,这些都是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做到了这些,就会怎么样呢?齐读“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这也是孟子心中的美丽梦想。在那个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孟子的这种理想确实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天堂!孟子的理想是根植于“民众”的,所以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让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经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这也是他的崇高之处。)

拓展延伸: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这种梦想呢?(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梦想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回答)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主席提出“美丽中国”的理想。“让山绿起来,让人富起来”)

教师小结:有些梦想,已经实现;有些梦想,正在实现;有些梦想,有待实现。我们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有着共同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富有的,美丽的国度。同一个梦想,同一片中华大地,需要我们用同样的热血去实现。

孟子的思想跨越两千多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你能把这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光辉,背诵下来吗?

2.同样是要“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要的是靠战争来争夺霸权,孟子提出以 仁政来让老百姓归顺,梁惠王和孟子的主张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他的想法,他能接受吗?那么他是怎样向梁惠王一步步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呢? 明确:

(1)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用了一个比喻,评价梁惠王的做法是“以五十步笑百步”。(抓心理,投其所好)

(补充: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相比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2)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乐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展蓝图,引君入瓮))

(3)采用对比手法,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这样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梁惠王所谓的“尽心”,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样荒唐。(击现实,一针见血)即使历史之河流淌了两千多年,我们读他的文章仍然感受到他身上的浩然正气。

教师小结:孟子用心他敏捷的思维,雄辩的言辞,向梁惠王传达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里,很难被接受。然孟子,在一次次碰壁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为为民奔走,为梦努力。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些文字,重温他的思想,感受它的正义,体会他的担当吧!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不满。.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牲畜。.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A.弃甲曳兵而走 B.寡人之于国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斧斤以时入山林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虽董之以严刑 则移其粟于河内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B)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客有吹洞箫者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D)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第四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来源:]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 “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B、纸上谈兵。C、斩木为兵。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 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 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 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

掌握相关字词,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第五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平昌二中 秦必琼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B、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a。掌握‚数 发 直 兵 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 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B、了解‚或……或……‛‚直……耳‛‚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3、德育目标:结合本文的学习,联系现实,探讨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结合本文的学习,联系现实,探讨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二 教学重点

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合理引申,让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三 教学难点

既要让学生了解文本的意思,又要让学生懂得以现代观念来审视古人的思想,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四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义浅显,但内涵艰深。在探究孟子仁政理想的现代意义时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3 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五 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语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去找寻人类生存的法则。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敲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三)宾语前臵句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四)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5学习目标: 探究孟子仁政理想的现代意义?

(一)请同学们朗读王道之始的段落。

板书: 王道之始

措施 效果 结果

不违农时 谷 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 鱼鳖 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无憾 斧斤以时 林木 不可胜用

教师点拨:说起“王道”,论及“仁政”,孟子游刃有余。孟子在阐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具体措施时,提出了三个要点。如果说 ‚不违农时‛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因满足一己之欲念,就不管是否播种的清明,谷雨,是否收割的立秋,处暑,一律肆意的滥用民力。那么后两点就是对人的生态环境的关注。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有做到孟子所说的“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吗?我们应怎样治理和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略

(二)请一名同学朗读王道之成的段落。

板书:王道之成

措施 效果 结果

五亩……树之以桑 衣帛(五十)

鸡豚狗彘……无失其时 食肉(七十)养民

百亩……勿夺其时 无饥(黎民)不王者,未之有也

谨……。申之以孝悌 不负戴(颁白者)教民

教师点拨: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养民‛和‚教民‛两部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显然孟子的“养民”只是解决百姓的温饱,而今天十六大我们早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那么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孟子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他强调要兴办庠序之教,虽然我们今天说21世纪的国家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孟子更强调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提问: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那些成绩?作为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应怎样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略

(三)当梁惠王全然沉浸在诱人垂涎的梦幻里,彻底地成为了孟子思想的俘虏时,孟子没忘了最后的顺刺一剑,那就是现实中令人发指的虐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种行为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率领禽兽来吃人。而针对统治者对这样现状的造成,全然归罪于年成的推委,孟子更是一针见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如此反问,掷地有声,不容臵疑。让我们领略到了孟子的浩然正气,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仅如此,我们还再一次的感受到孟子以民为贵的思想。孟子说: ‚民为贵,4 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至此孟子对统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君王的态度。

板书: 君王的态度

狗彘食人食 正确 王无罪岁

涂有饿莩 态度 斯天下之民至焉

非我也,岁也

6作业:试想如果你是君王的话,你将以什么态度来对待你的百姓,将采取哪些措施来造福于民,做到真正的仁者无敌。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题为《我若为王》的作文。7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让我们知道了对古文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字、词、句式上,切忌像韩愈所说的‚小学而大遗‛。我们应立足现实,让古代先贤的智慧之光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同学们,让我们带上这面镜子出发吧,去创造今天的和谐!教师寄语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而今天我要说: ‚如欲和谐社会,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下载最新李新涛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李新涛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____教案

    引入:有人说,不学《孟子》是一种遗憾。因为孟子的一些精神思想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哪个家庭不知“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几人不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名言;甚至无数落魄失......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最终定稿)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2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五篇)

    寡人之于国也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教案]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 1、边听录音边看文章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A)[5篇模版]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