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时间:2019-05-13 01:2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一课》。

第一篇:最后一课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哈墨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国际歌》磁带或光盘。课时安排: 2课时。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大体理清情节思路。3.搜集有关普法战争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引导学生熟悉小说背景。)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本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哈墨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出示投影,检查课前预读情况。(一)注音:

哽住(gěng)踱来踱去(duó)惩罚(chéng fá)祈祷(qí dǎo)懊悔(ào)诧异(chà)纵身(zòng)(二)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懊悔:烦恼、悔恨。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惨白:非常白。

四、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一)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小结: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茨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哈墨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学情预测:以“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1.课前、课上和下课。

2.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3.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上课前,小弗郎茨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自然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自然段):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课上、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茨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茨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茨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哈墨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茨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品读哈墨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1.哈墨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哈墨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哈墨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哈墨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内心巨大的悲痛,也表现出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茨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样也就可能失去祖国。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茨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三)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讨论,从课文的阅读中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明确: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写出了他的严厉;“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写出了哈墨尔先生用这种庄严的方式纪念他的“最后一课”,使人物形象更加含蓄深沉。

2.语言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3.行动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

4.心理描写: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表现了小弗朗茨对侵略者的嘲讽和抗议!

5.细节描写:如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霍瑟老头的眼镜和初级读本,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字贴等,都极其生动强烈地烘托了气氛,对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拓展迁移)。(一)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茨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二)拓展迁移。

1.作者为什么样不把哈墨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茨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2.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三、总结课文。1. 归纳思想内容。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四、课后作业。

(一)阅读并模仿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写老师的作品,写一篇描写你的老师的文章,用心写出老师对你的深刻影响,注意运用丰富生动的描写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完成《伴你学语文》该课练习。附: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小弗郎茨 哈墨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思想情感:悲愤、沉痛的爱国情怀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二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星期六妈妈带我和妹妹去看电影<最后一课>,刚进入影院门口,我和妹妹就被那比雷电还要轰鸣的声响吓坏了.原来那就是地震的声音.

画面上谭千秋老师整个身子趴在书桌上,桌底下是四名他的学生.谭老师的血流到了一个大哥哥的脸上,四个哥哥姐姐害怕得又哭又喊,只听见谭老师不断地说:"不要哭,保持体力."哥哥姐姐问"谭老师,我们会不会就这样死去啊?"谭老师说"不会的,不放弃,坚持下去就有希望."不一会,轰轰烈烈的响声传来.谭老师把身子尽量的撑开像伞一样对学生们说:"余震又来了,你们四个紧抱着头挨在一起."最后谭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任务当成作业去完成.

听着影片的声音,听着谭老师说的话,我好像正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谭老师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亲切和蔼.虽然他说的话,我很多都还不太明白,我还不懂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人死了会怎样,但看见谭老师的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说话,我的眼泪就哇哇的流个不停.谭老师说的"不放弃"是不放弃活着的机会.我老师平时教我们的"不放弃"是坚持每节课的45分钟"不放弃学习的机会.上课时要认真,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不放弃任何一个和文字,数字以及单词做朋友的机会.通过影片我慢慢地有些懂得我们老师所说的话.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老师不会放弃你们任何一个人,不管学习突出的还是暂时落后的同学.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闪光点,将来能照耀自己和他人.所以,你们也不要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不要放弃和文字,数字,单词做好朋友的机会."

谭老师通过观看有关你事迹的影片,我懂事了,再也不贪玩了.我会珍惜每个学习的机会,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自己.将来努力成为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三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教学用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是一篇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题材特点:小说

小说要素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四)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故事情节

问题一: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技巧。

一、分析人物形象(课件出示问题)

(一)分析小弗郎士

问题一: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问题二:谈一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在脑海中再现,可以借助想象)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问题三: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1、几次感到老师是“可怜的人”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评价:深受老师感染有了爱国热情理解尊重老师 问题研讨

1、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2、怎样理解“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小结:啊,那些坏家伙……

对敌人的憎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念

我多么懊悔!

正在觉醒

可怜的人!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热爱祖国 问题四: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本质不坏,受到老师的影响,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师:回顾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讨论: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课时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

问题一: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问题研讨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心中充满爱国之情(细节描写)

3、如何理解课文十八十九两节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6、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7、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8、“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9、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他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 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问题三: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回顾小结:研读10-29段,勾画描写韩麦尔的语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服装

表情

语言

动作 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小结1: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

1、在课文交代出“最后一课”之前有没有暗示?能找出来吗?

2、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小结2:

3、写作特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以小见大

4、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训练

1、以“下课以后”为题,以第一人称为小弗郎士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文。提示:利用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总结: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四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泽林中学

陈绪勇

2009.3.11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 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 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 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 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第五篇:最后一课

七年级《最后一课》

文段一:1-5自然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部分的内容。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2、找出本部分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正在操练”,表面上写出了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实则衬托了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稚状态。

3、“又出了什么事?”一句中的“又”了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那个时代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

4、从这一部分中,你可以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有点自制力。文段二:第13—14自然段

1、文中五处感叹号表达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感情?

强烈地表达了小弗郎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2、“„„想起这些,我是多么懊悔!”一句中“这些”指代什么?原文中画

指以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3、这段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在听了老师这一课后,感情上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既有对过去时光的惋惜、懊悔,对“最后一课”的珍惜,又有对老师的理解、怜悯、尊敬,表明他爱国意识在成长。

4、文段的第一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可否不用独立成段?请说说你的见解。

独立成段:突出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与中心和标题一致; 不必独立成段:感情和语气上,与下文贯通一气,都是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写他感情上的巨大变化。文段三:20至21自然段

1、句中“监狱大门”指的是什么?“钥匙”指的是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普鲁士的统治封锁;法国语言;亡了国的人民,只要能牢记他们祖国的语言,就能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就会激起民族的斗志,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2、同样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什么会说“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因为今天韩麦尔先生讲得特别认真,小弗郎士也听得非常认真,这不仅表现出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更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3、句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什么?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急切心情,更能突出他对敌人的憎根和对祖国的热爱。

4、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有怎样的意思?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悲伤心情的理解,对韩麦尔先生深切的敬爱,也激发起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之情。

5、反复说新的字帖是“法兰西”、“阿尔萨斯”有何用意? 提醒人们“阿尔萨斯”是“法兰西”的领土。

6、“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比喻。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此课意义,由幼稚变成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

7、“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9、你认为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爱国主义教育课

文段四: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至最后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体现钟声的突然性,出人意料,表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真,并且不希望这堂课这么早的结束,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鲁士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3、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这种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晴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4、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5、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因国家的沦亡和被占领的残酷现实而陷入极大的痛苦中。

6、“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小弗郎士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韩麦尔先生的激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以及他对国土沦丧的极端痛苦。

8、韩麦尔先生写“法兰西万岁”,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课”,这对表达文章的主题的作用是什么以? 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更鲜明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9、对“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解释?

说明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来自于他对敌人的恨和对国家的爱。

10、小说为什么以一个手势结尾?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11、“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说明最后一课的结束,表达了对最后一课的不舍,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

12、这段文字从情节发展上讲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此部分主要是用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13、本部分中的三个破折号的作用一样吗?为什么?

补充说明;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示说话中的停顿;表示了手势间的停顿

二、《最后一课》?? 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是一个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②文章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文段:第24-29段(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最后)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和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段一:第1----2段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翻断砖见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3、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5、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6、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7、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文段二:第7段1.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2.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3.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答: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 ”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答: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答:父利其然也。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A B C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D E F___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多义字辨析

市:东市买骏马(集市)帖:昨夜见军帖(文书、文告)愿为市鞍马(买)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成语:扑朔迷离)

选文中连用四个“我”和“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达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4.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答: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下载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一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仙游县教育局杜金育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4.领会......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沙城实验中学沈长亮 一、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

    最后一课(汇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颜维奇 时间:2010年9月19日 地点:通扬校区八年级1班教室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

    《最后一课》观后感

    5·12大地震,永远是地球母亲的一道伤痕,永远是四川母亲的一道伤痕,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在地震发生时,一位朴实无华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身躯,为四颗脆弱的心搭起了生命的保障伞......

    最后一课说课稿(大全)

    《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过程 一、说教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语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