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泉映月》优秀教学案例
二泉映月
冯卯镇中心小学 罗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丰富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2.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学准备:
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学课件、查阅这首曲子及阿炳的有关资料(学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阿炳图片
这就是阿炳,就是他为我们创作了一首不朽的二胡曲——齐读课题《二泉映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的内心深处,感受这不朽的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播放配乐朗读
二、发现一处美景
1.同学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看!出示图片
就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呢。2.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志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生交流)
3.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
4.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 2
书。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5.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三、感悟一段人生
1.面对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一片黑暗!
是的,“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还是一片——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永远都是一片——
2.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找出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生读课文、写感受)
3.通过阅读感悟理解“坎坷”。
4.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听,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生根据四个不同场景,想象阿炳的卖艺生涯,写下来)5.我们用真情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那里有太多的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但是面对这一切,阿炳可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可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可曾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6.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一段坎坷人生!
四、欣赏一曲音乐
1.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在这一个中秋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
引读:渐渐地,渐渐地——
想到自己被水果店的老板辱骂和毒打的那一幕—— 引读:渐渐地,渐渐地——
想到别人吃着团圆饭,自己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那一刻—— 引读:渐渐地,渐渐地——„„
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十多年的悲惨,十多年的屈辱,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十多年的向往,十多年的追求,阿炳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
渐渐地,渐渐地——
(生读,满怀激情地读)
2.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信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播放《二泉映月》乐曲,生欣赏)
3.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4.《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写在我们的书上,快速看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段落找出来,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和情绪,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分别读开始、高潮部分)
5.回忆《二泉映月》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像巨浪一样在心中激荡,生再读高潮部分。
6.要把乐曲推向高潮,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小了一点,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气势,把乐曲推向高潮。(生再读尾声部分)
五、体会一片情怀
1.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2.尽管社会是如此黑暗,他是如此穷困,他还要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
3.我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啊。
4.让我们再次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生再读)
5,但是,在五十年代,在那世道,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琴声倾吐给这——二泉映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随着他的琴声融入了——二泉映月。
1.这真是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啊。2.齐读最后一节。
六、小结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出示资料【百度知道】二泉映月 评价
3、我更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二泉映月》的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4、让我们再来聆听这优美的乐章,感受这不朽的情怀。附板书:
二泉映月 一段人生尽坎坷 一片情怀付月光
教学反思
结束本课的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触:
1、音乐在课堂上萦绕
课前,我就播放了《二泉映月》的曲子,悠扬的乐曲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情境,通过几次乐曲的聆听,学生一次又一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意境。
2、课文的补白,让学生感悟更深
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所以在“感悟一段人生”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补充阅读了阿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让学生能尽快地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引起与乐曲的共鸣。
在小结部分,教师又相机出示一组对《二泉映月》乐曲的赞誉,特别是“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柄说点什么呢?”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一定会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尽情地倾诉出来。引发了学生说的欲望。
3、动情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
朗读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用心的聆听、欣赏让学生对阿炳,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指导学生通过“比赛读”、“配乐读”、“齐读”等形式, 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让学
生把感受到的情感表现出来,悠扬的乐曲、动情的朗读构成了本节课上优美的乐章。二泉映月
冯卯镇中心小学 罗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丰富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2.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学准备:
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学课件、查阅这首曲子及阿炳的有关资料(学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二泉映月有了怎样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二、赏景。
1、过渡:同学们说了许多,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实际上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在我们今
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篇课文,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词都找出来。
2、自读、圈画。
3、交流。
映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引导说说读后的感觉。(拉开拉幕遮盖的标点,引导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
三、感人。
1、导:是呀,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同学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生:可惜、孤独、黑暗„„)
2、又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读课文第4节,把有关的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读后交流。相机板书:泉声
(1)重点理解: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是谁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么要倔强地呐喊?
练读这句话,体会表达的情感。
(2)师:如果让我们本小节中的一个词来书写阿炳人生的话,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生:坎坷 指读、齐读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生: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想像说话:是啊,双目失明的阿炳、疾病缠身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书上没有写,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又走上街头„„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卖艺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
一天深夜,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你又看到了一
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导读这句话。
四、品曲。
1、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2、现在再听这首二胡曲,同学们感觉怎样?(音乐声中)
3、让我们来看书上是怎么来写这首曲子的。
出示合作探究: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感情的语句,用“~~”画出;自读后小组讨论。板书:琴声
4、汇报交流
相机根据乐曲的变化配乐导读。
(1)、随音乐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细细品味。
②、师:课文中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音乐响起)
①比较一下它和你刚才听到的乐曲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说一说)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部分语句。
②、指名读,集体评议。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挡的气势了吗。
③、通过品读欣赏这一乐段,你从阿炳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师:让我们满怀着对阿炳的深深敬意再读课文。齐读。(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五、悟情。
1、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2、齐读。
3、音乐起,读“小资料”,再感人物。
导:清纯的泉声引发了优美的琴声,优美的琴声倾诉着阿炳的心声。(板书:心声)
屏幕出示: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泉映月》,还流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六、倾吐。
1、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来倾吐一番吧!
2、学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一吐为快。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如果只凭苍白的文字符号让学生走进阿炳,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能不容易接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导入---赏景---感人---品曲---悟情---倾吐,前面三个环节重在让学生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创设情境,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去想像说话,从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后三个环节可以说是感情的升华和延伸,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开始,我播放乐曲的柔和的一段,结合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然后,以类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播放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
包括最后的感情渲泄,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已经完全融入了阿炳的世界,融进了《二泉映月》所展示的意境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效果也是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分不开的。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冯卯镇中心小学 罗翠
第二篇:二泉映月教学案例.doc
《二泉映月》教学案例
平果县第七小学 张丹妮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师:上一节课大家学得都很主动、很认真。了解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老师很佩服你们。那么,在这节课上,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前后4人一小组用2分钟时间尽快商量一下。
生:(讨论、交流)
师:(生说,师评价)①他用1、2、3说了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非常有条理;②你说了这么多,可能时间来不及啊,能不能说说你最想了解的一、两个问题呢?③你提的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④你提的和有些同学是一样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通过听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觉得每位同学都提了很好的问题,粗略地计算一下可能有20多个。这么多问题让大家在几十分钟内都解决,恐怕——(有些为难)办法还是你们想啊!
生:(思考)拣最重要的来讨论。
师:突出重点,这个办法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重点带——(生接:一般),也叫牵一发而动——(生接:全身)你出了金点子,老师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下服务,帮你们概括出两个大问题,好不好?(生接:好)请看——(出示教学目标:探究问题①阿炳为什么会听到这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探究问题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是怎样倾吐的,倾吐了什么?)
生:(集体读教学目标)
二、提示学法,合作探究。
师:问题出来了,怎么学?(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并相机板书)①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办法(读);②对,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画);③一边读,一边想,光读不想没印象(思);④自己先思考,不懂问别人,不错(问);⑤众人拾柴火焰高(讨论)。概括起来就是(指板书)——
生:(读)。
师:同学们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好开始选择
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吧,老师等着听大家精彩的朗读呢。
生:(自学探究)
三、汇报交流,明义悟情。
„„
师:这些声音他是怎么听到的呢,在家里或在别的地方怎么没听到,偏偏到这儿听到了?
生:(回答)
师:对了,触景才能生情啊。让你到二泉来听,你会听出这声音来吗?(学生摇头)是啊,你没这个体验,是不是。现在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4小节读一下,好不好?(师引读:又是一个中秋夜,——。邻家少年让他在泉边的一块青石上慢慢地坐下来,并告诉他,今夜的景色真是太美了,——但是——(耳畔)。就是这淙淙的流水声使他想起了——(话),“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师父就在这二泉边说过的话,使他想到了——。于是——
师:(指屏幕)当阿炳听到这声音,他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回答)
师:对啊,撕心裂肺,悲愤无比,他要做生活的强者。那么该怎样读,才能把当时那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试试看。
生:(练读、试读、互评)
师:(在学生读评的同时,相机点拨)①对,这流水声是每个人都能听到的实实在在的声响,而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是由他自己坎坷的经历虚幻过来的,是他个人一种情感的流露。所以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淙淙的泉水声。②很好,这些他要慢慢地回忆,不是 “轰”的一下全冒出来的。所以要读慢一点儿③要注意想到他到底在叹息什么?如果一个人光在哪儿唉声叹气,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叹气,会引起你的同情吗?你说说,他可能在叹息什么呢?(生答)是啊,阿炳才三十几岁,今后的路还很长啊,本属于他的光明和美丽,无情地从他眼前抹去,但这一切又无法挽回,他只能从心灵深处发出——④对,同样要明白他为什么哭泣,激愤、呐喊的原因。(生说)⑤从他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阿炳人生道路的——(生接:坎坷)让我们一块有感情地跟着这段美妙的音乐把这段读一下。(配乐朗读)
师:阿炳现在要把他听到的,经历的统统地说出来,他要用他最喜欢的方式来说,什么方式?——(生接:二胡、音乐出示探究问题②中: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五小节。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 反思: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适合感情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在课堂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先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进行了这样一番设计: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课堂教学的无限的魅力!
第三篇:微课《二泉映月》优秀教学案例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丰富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2.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重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难点: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二泉映月有了怎样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二、赏景。
1、过渡:同学们说了许多,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实际上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在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篇课文,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词都找出来。
2、自读、圈画。
3、交流。映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引导说说读后的感觉。(拉开拉幕遮盖的标点,引导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感人。
1、导:是呀,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同学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生:可惜、孤独、黑暗„„)
2、又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读课文第4节,把有关的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读后交流。
相机板书:泉声
(1)重点理解: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是谁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么要倔强地呐喊? 练读这句话,体会表达的情感。
(2)师:如果让我们本小节中的一个词来书写阿炳人生的话,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生:坎坷
指读、齐读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生: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想像说话:是啊,双目失明的阿炳、疾病缠身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书上没有写,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又走上街头„„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卖艺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 一天深夜,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导读这句话。
品曲。
1、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播放《二泉映月》
2、现在再听这首二胡曲,同学们感觉怎样?(音乐声中)
3、让我们来看书上是怎么来写这首曲子的。
出示合作探究: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感情的语句,用“~~”画出;自读后小组讨论。板书:琴声
4汇报交流 相机根据乐曲的变化配乐导读。
(1)、随音乐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细细品味。
②、师:课文中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音乐响起)
①比较一下它和你刚才听到的乐曲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说一说)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部分语句。②、指名读,集体评议。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挡的气势了吗。③、通过品读欣赏这一乐段,你从阿炳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师:让我们满怀着对阿炳的深深敬意再读课文。齐读。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五、悟情。
1、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
大屏幕出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2、齐读。
3、音乐起,读“小资料”,再感人物。
导:清纯的泉声引发了优美的琴声,优美的琴声倾诉着阿炳的心声。(板书:心声)
屏幕出示: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泉映月》,还流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六、倾吐。
1、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来倾吐一番吧!
2、学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一吐为快。
第四篇:教学反思《二泉映月》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
《二泉映月》师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我用重组的方式,把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讲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讲到“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影响,讲到“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的句子,学生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其实不然,一位音乐老师道明了她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理解,曲子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表现这些不同的情感的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吗?回想一下,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下了感情基调,而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应该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音乐老师说的对,既然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刃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采用配乐的方法,用的是乐曲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并未将文章的情感和音乐对应起来,因此是失败的!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2
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就是要向我们展示阿炳创作背后的百感交集。
片段一: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听的很入迷。猜猜老师听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伤感。
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失落。
生:心中有些愤慨。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老师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而让老师感动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以他顽强的意志与生活抗争,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艺术的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勾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与之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在一节课的开头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猜猜老师心中的感想,实际上是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想。但是让学生猜,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减轻了,思维也会更活跃。并且即使学生猜不出来也不会遇到冷场的尴尬,可以让其他学生接着猜,这样不漏痕迹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的肯定的回答,应用文本中的原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竟情感投入的文本的解读中,有助于学习的展开。
片段二: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
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反思: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
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片段三:
全文教完后,再放音乐。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阿炳说什么?
生:阿炳,我为你杰出的音乐才华而感到无比自豪。
生:我同情你可怜的身世,同时我也佩服你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
生:阿炳,我好想去无锡,听听那二泉的流水声。
生:我想对阿炳说,阿炳你为我们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
师:是阿,阿炳身残志坚,与命运顽强的抗争着,坎坷的经历不但没能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为他的创作积累的丰富的人生力炼。因此我们也要笑对生活。无论是苦是乐,那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反思: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因此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
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倡导学生自主的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将自己融入文本。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3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景,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找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亮丽风景的语句,找到后反复朗读、品味、想象,在学生充分领略这如诗如画、像梦一样令人陶醉的`美景后,我话锋一转,反问学生这样美的景色阿炳看到了吗?这样美的景色对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学生马上领悟到这些对阿炳来说,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对阿炳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但此时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一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文中找阿炳有怎样不幸的人生经历。找到描写阿炳不幸遭遇的语句后,我紧紧抓住“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接着我顺势而导,阿炳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诉说,他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了这动人的琴声中,我马上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学生听完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后,我让学生简单谈谈感受,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曲子的内涵。随后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乐曲对应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知道这琴声就是阿炳的心声。
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出示了小泽征尔指挥演奏《二泉映月》的资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了这首曲子的影响巨大,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
反思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没有充分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虽然我自始至终饱含激情,但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起来。究其原因,我感到是因为我为了能按时把要讲的内容讲完,给学生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够充分所导致。
二是有些地方没有讲深讲透。如“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能在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时,再让学生想象一下阿炳脸的变化,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这样的遗憾一定会越来越少。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4
最近上了《二泉映月》一课,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于是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想通过对第五自然段描述音乐和情感的这部分来分层次的体会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如起初的音乐委婉连绵,好似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让学生读了之后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文字,找写阿炳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段落,一一地去落实,通过朗读来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好像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阿炳的内心。
在和刘书记进行了一番交流后,让我收获颇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来交流,如写、说等,在第三学年段就应该落实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在作文课当中才教写作文,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够达到另一水平。而在这一课当中我只注重了“内容”到“内容”的衔接,没有让学生通过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遣词用句,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很表面。学生要获得的是对自己的今后有用的东西,而这些就像树根一样,只要这些树根长好了,就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那么在这一课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探讨,真正的是让学生要学的东西呢?比如说:这一课中“渐渐地”的.连用、环境的描写、叙述音乐要表达的内涵的文章结构等,这些都是学生要积累的知识。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我抓住了一个主线,文章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炳的“不屈不挠、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的精神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老师这时就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当中加以引导和小结方法,这节课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两次的试教,我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就是深入研读课标,把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这一课中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6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上的一篇课文,虽然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特别是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于是,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第二次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我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结构方式。
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仅仅是阿炳对自己坎坷经历、痛苦生活的倾诉吗?现在,你对这位盲艺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旨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堂课,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动中展示过,听课的老师及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诗意的课堂。这次,在我校举行的“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再次上这一课,并保持了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优点,。课前,我进行了试教,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了适当的改进,将比较句子的教学删去,使得教学环节更紧凑,同时,加强了对重点词句的指导、朗读、感悟,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朴实、扎实。
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不够有力。由于我班去年已经上过这课,孩子们没有新鲜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愿发言,有的孩子听课不够专心,有时答非所问,因而对老师的情绪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潮不够突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对时间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虽然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富内涵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最后只好拖堂。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但愿这样的遗憾越来越少。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7
[案例]
苏教版第10册《二泉映月》
我正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为线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寻词引句,侃侃而谈,从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谈到对贫困窘迫的生活的无助、被疾病的折磨的哀怨,又谈到他的倔强不屈,对命运的抗争,最后谈到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下面是本课的部分课堂实录:
生:老师,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告诉他为什么呢?
(学生在愣了数秒后,有的从书上去找答案,有的思索起来)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生: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月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光当成了一个可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来当一回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群星,茫茫的月夜,来倾听阿炳的积淀已久的情怀吧。
(放《二泉映月》,学生欣赏,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思]
“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觉得你说得不完全对。”“老师,我有补充。”……面对这群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为人师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这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真实而严肃的单项选择题。
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对学生越来越尊重,基本上都能建立这样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既然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如本案例中学生提出的“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他解决。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但是,当我们静心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规范设计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这一个个意外,我们是在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闪”,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呢?
我们需要惊喜,课堂需要惊喜。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我觉得:
第一是“宽容”,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表扬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允许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的声音是那么的怯懦,理由是那么牵强。
第二是“倾听”,老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做到真正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民主对话”,及时地汲取学生传输的信息。
第三是“筛选”,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吗?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要迅速地做出“筛选、判断”,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教师马上可以一笔带过,话锋一转步入正题;但如果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让此话题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了。
第四是“思考”,这个意外的话题,教师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之不露痕迹地纳入预设的轨道中来,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五是“提升”,围绕新话题,让文本、学生、教师全新对话,改变原有知识结构。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让平等民主对话落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仔细想想,更觉得在理。
的确,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但同样也离不开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发挥出创造性,产生灵感,课堂的精彩往往缘于生成。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都来在预设中宽容生成,接纳生成,融合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意外不断,惊喜不断!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8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与时间跟课文内容的差距,他们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伊始出示课题后,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启发讨论:为什么阿炳能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在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中,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阿炳听到的.这些声音正是他苦难一生的真实写照,从而激发学生对阿炳的无限同情之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尽情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再放音乐升华情感。由于教师教学机智不够,课堂未能达到尽善尽美高度,力求不断进取。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9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他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一例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我的设计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世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文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文章第二自然断,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断,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重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断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以及着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这些不同的情感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吗?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回想,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一下就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司五自然断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既然你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口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配乐了,是乐曲的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真是可悲啊!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0
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阿炳的身世,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我让学生学习了《瞎子阿炳的故事》、“《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这两篇文章,并举办了五年级民乐欣赏——阿炳作品欣赏会。情境导入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接着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阿炳的资料学生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交流资料,初步了解阿炳。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二泉映月》。
初读感知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划出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意思,读顺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学,思考问题。
精读感悟学习第5自然段。听音乐用一句话谈感受。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仔细朗读体会。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划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浪线划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论。听音乐谈感受。回答问题。小组交流学习。组织全班讨论。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由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心去听、看、读、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音乐美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发现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
指导精读其余部分。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象片段,谈感受。2、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3、阿炳虽然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但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正是这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孕育出了不朽的名著《二泉映月》。齐读课文。谈感受。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
积累内化指导背诵4、5自然段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引背、自由背、齐背。自己思考,同桌练习说,指名说,评议。学生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课堂延伸请同学们播放自己搜集的民乐。播放音乐,欣赏音乐。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了我国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拓展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课后观察月色,写一段话。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加以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也感受到了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1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我先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
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接着,引导学生走进阿炳坎坷的人生,想象阿炳生活的场面。如: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中,阿炳是如何卖艺……炎炎盛夏,烈日当空,阿炳又是……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努力使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感悟其创作起因。最后引导带领学生品味《二泉映月》二胡曲。学生内心猜有所触动,感同身受中。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2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
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3
又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作为老师我能理解阿炳在音乐当中所赋予的全身心的情感,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批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三个步骤: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尤其在第三块的教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是我教学中的一部分。
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创设情境,一下子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学生较快地进入下一情境作好铺垫。)
师: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阿炳的.叹息:这痛苦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老天那!我饱受不幸的折磨,无从说起……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生:“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4
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阿炳的人生坎坷,音乐内涵十分丰富,要让五年级的学生完全理解这些,有一定难度。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披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
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了三个步骤:
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
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
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
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在体会琴声内涵的时候,本来打算让学生读作者的感受,来体会阿炳的情感。但是后来却调整了教学思路。或许那些文字也只是作者听了乐曲后的感受,是他在彼时彼景的想象?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听去乐曲,自己去想象和感受呢?想到这,我临时作了调整,舍弃了原定的教学方案,在向孩子介绍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如何靠着一把二胡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不去给走狗和日本人拉二胡等这种经历后,学生对阿炳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委婉连绵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在教室里回荡开来,学生边听边想象边感受,然后交流。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但感受到了书上的内容,还感受到了书上以外的很多情感。有些学生说阿炳是融自己的感情在自己的音乐中,他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有着骨气,这似乎是他内心底不屈不挠的心声。还有些学生说,这是阿炳对人生的感悟,把音乐和人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愧为一代著名的音乐大师!瞧,正是这临时的改变,才有了意外的精彩的生成,不但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还深刻理解了乐曲的内涵,真是一举两得!看来,有的时候,课堂是需要一些临时的“奇思妙想”的!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5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第五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3、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还是一处风景。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发现一道风景。
欣赏二泉美景,感悟文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句子
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件展示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
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任务二、体验一段人生。
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呢?
1、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2、展开想象,走进阿炳当时的生活。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引读:听着淙淙的流水声,想起师父的话,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让阿炳从中听到了别的声音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积分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他为什么叹息?为什么伤心?倾诉什么?有事再呐喊什么?
省略号表示什么?
你能想象还包括哪些吗?(无尽的忧伤,绝望的彷徨,莫名的失落,凄惨的遭遇)
任务三:理解一首曲子。
找出地5段中描写琴声的句子,用~~~~~~标注,找出描写阿炳心声的句子,用———标注,体会琴声中所包含的感情。
师小结: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
2、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
(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MP3
学生发表感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对家人讲讲二泉映月的故事,和家人一同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段经历 心声
一首名曲 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