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1:3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S版四年级《小草之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能联系诗歌内容说说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

3、联系上下文,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4、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重点:

学习诗歌,理解内容,并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难点:

联系诗歌内容说出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小草图,欣赏歌曲《小草》。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学习诗歌第1小节

1、指名朗读课文第1小节。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学习提纲。

4、小组自主交流学习。

5、反馈学习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2-7小节

1、总结学习方法,同法学习第2~7小节。

2、分组分段朗读诗歌。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4、作者在描写这些段落时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

5、你知道每个小节都突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吗?

6、能读出小草的特点吗?同桌互读。(说作用及体现何种精神,板书。)

7、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小草吗?

三、总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能说说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小草的呢?

2、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四、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小草。

教学反思:上完《小草之歌》后,感触颇深。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我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抛出自学提示后,直奔中心抓住小草防洪,固沙,美化三大特点来讲解,再回过头学习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突出中心,环环相扣。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所以有些难一点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敢举手回答。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比较笼统,比如小草的自信应怎样读,顽强精神怎样表现,如何读出小草的蓬勃生命力。如果我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读,就可以深入感悟诗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语文S版整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S版教学反思

授课:王

《绿叶的梦》教学反思

《绿叶的梦》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揭示了大自然的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欢欣。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从题目到内容都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去身边的一个广场,那里有一片树林,首先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大自然的美。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情入境,再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

趣味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当年老师在山中捕知了,挖野菜,摘草莓,采松果等等趣事,做引路之石,让学生想想自己在春游时,和大家在树林里捡树叶,捉迷藏,爬土山等事,说说自己的开心,怀念一下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再来学文,跟随作者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学文时,我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去和自己的生活做一比较,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谈到: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 我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课后我让学生再去广场的树林去搜集树叶,去感受作者的乐趣,没想到他们竟然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树叶,有些细心的孩子还能详细的介绍自己采集的叶子。这就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芦叶船》教学反思

《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

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聪明。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最后,总结作者的描写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作者是“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再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

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一只贝》教学反思

在初读一只贝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开始几个学生说到了课文中现存的答案?如:丑陋的贝;可怜的贝;可敬的贝等,等前面的三位学生说完,有很多双手都放下了。这时,课堂上只见稀稀拉拉的几只手还举着?这时,我就请这几位同学发言。

生1: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不幸的贝,因为这只壳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时,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不能回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回到家了,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变成了一个孤独漂泊在外的孤儿,觉得很不幸。

师:你体味得很好,透过这些课文中的文字去感受这只贝的遭遇。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觉得这只壳太倒霉了,在海洋妈妈的怀抱里,欢快歌唱时,竟钻进了一颗石子,想撵也撵不掉,还要遭受挫折和痛苦,真倒霉。

师:你体会的真不错。肚子里钻进了一颗石子儿,真是很难受的事。

生3:我不赞成你的意见,我觉得他是一只伟大的贝壳。虽然遭受了挫折和痛苦,但他默默地忍受着,用血和肉把一个带棱角的石子儿磨制成一颗光洁美丽的大珍珠。我认为很伟大,很了不起!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孩子走进文本方式是多种的,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还要透过文本,去提炼文本所透射出的丰富内含。在这里,做老师的不断地去引导孩子去挖掘文本中的内含,走进文本的同时,也要走出文本。在进与出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会有一种更深的认识。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应以朗诵为主。我经过悉心指导后,把我女儿的范读录音在班上播放。因为我女儿上五年级,和学生是同龄人,而且部分学生认识我女儿。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看到他们身边的人竟能把诗歌读得这样好,感到读好诗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增强学生读好诗歌的自信。在播放范读录音的同时,我又配上《快乐星球》的主题音乐。并且及时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精美图片。让学生充分得到视觉和听觉的美感享受,从而大大激发起朗诵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我发现,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听完范读录音再朗读,比老师讲解应怎样读,效果要好得多。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将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欣赏精美课件,了解同龄人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如: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参加军训,强健身体,锻炼意志;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参加舞蹈、器乐、绘画等辅导班,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还有的同学参加暑假夏令营,到《快乐星球》的拍摄现场参观。当同学们看到《快乐星球》的拍摄基地的图片时,兴奋异常,竟然天真地说:“老师,快乐星球到底在哪里呀?我们也想去,你带我们去吧!”我借此机会,及时渗透“以崇尚科学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望洞庭》教学反思

上《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菊花》教学反思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第二首古诗《菊花》,并达成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诗中的有关字、词及相关知识点;二是能背诵这首古诗和从大体上了解古诗的意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请同学们说说以前一、二年级时学过的哪些古诗,然后再请同学说出自己曾在课外读过哪些古诗。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古诗都提到了,还当场背诵了下来。这时,一个小组长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还学过《江上渔者》。”有几个同学也随声应和。其他大部分的同学稍静了一下,旋即像发现了一个大漏洞一样大喊:“老师,他们是留级的。这是他们在上学期三年级时学的。”那小组长听了,讪讪地低下了头。我马上说:“不管这些同学是不是留级的,只要学过并能记住就是好样的。”

接着我让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得又快又准。没想到他们马上叽哩呱啦开始读,根本听不清楚字音,我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不当,便把这个问题指出来。于是,我首先作了一次范读,然后再要求按照黑板上的字词划线朗读。如,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并说:“快是说不能拖拖拉拉像念经,但是也不能像这样,眼睛‘刷’地一下就看完。”这下教室里马上发出不快不慢的有节奏的读书声。虽然称不上抑扬顿挫,但听着很真实,美妙动听。自由读几遍后,我又请同学们一

起齐读,顿时,响亮、有节奏的读书声充斥教室,很是壮观,学生们显得很兴奋。

读完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或知识点,这时有同学提出“秋丛”是什么意思,有同学提出不理解的“日渐斜”的意思。对于这些课本上已有注解的句词,比较简单,所以我请另外的同学来帮助解答,没有过多解释,这时有一个同学提问:“老师,‘似陶家’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请同学们一起讨论,得出正解,即“好像陶渊明的家。”于是又有一个平常很爱动脑筋的同学发问:“那这首诗为什么讲到陶渊明的家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我觉得一半侥幸,一半高兴,高兴的是他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很爱思考,侥幸的是上课之前我正好备过陶渊明和菊花的一些小故事。我先问班里有没有同学知道时,他们都说不知道,我便详细地把陶渊明和菊花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什么要在写菊花时写到陶渊明的家这些知识、典故介绍给学生们听。

接下来,我开始进行古诗意思理解的教学。我是一句一句地讲解诗句的意思,结合前面的字词解释,学生大都能讲出大概意思,但是,在解释最后两句诗句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按照我的备课和学生的理解,最后两句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思是:不是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欣赏了。学生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很顺利,按照教学设计,最后练习一下背诵,这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可是,当我重复一遍诗句的意思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说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开了呢?不是还有梅花吗?”乍听到这个问题,我有些懵了,这个问题,我从没想过。备课时,我也没有备到这个问题。仔细想一下,对呀,为什么作者要说:“此花开尽更无花”呢?这是译文的问题,还是写首诗的作者看法有误呢?全班47位同学都用带着困惑的眼睛看向我,期待我的解释。

在这转过千思万绪的过程,我只停留了五秒钟,便作出了至今我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解答与反应,首先,我肯定了这个同学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新意,接着我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谁能说出原因。同学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就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同学们,菊花是在秋风吹来时仍傲然开放,同学们见过这种花吗?”“见过。”同学们齐声回答。“那梅花呢?除了在电视上、图书上,有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梅花呢?”学生们摇头,左顾右盼,小声议论,发现没有同学见过,又转过头一齐看向我,“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因为梅花是生长在北方的一种花卉,而我们生活在南方,在南方转冷的时候,其他花都谢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花可欣赏了。”坐在下面的学生听了我这样的解释,“哦”的一声,表示明白了。我刚松了口气。又有问题出现:“老师,那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天气冷时还有很多花和菊花一样开放呢?”听到这个问题,我很欣慰,学生

们已经学会思考,并能勇敢地表达出不同的意见。

“我们海南岛四季如春,永远都是春天,所以有很多花到了秋天也不凋谢,继续开放。至于《菊花》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请允许教师回去查一下资料再答复同学们,好吗?”

“好!”看得出,学生们非常渴望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断的课堂继续进行,按照原计划练习朗读,背诵,最后布置作业。课是完了,可我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学生提出了我没有想到的问题,课前没预料到的,重要的是连我对自己的解释也并不满意,如果学生再提出异议:“《菊花》的作者他是北方人吗?”那这时,我又如何作答呢?

关于元稹的这两句诗,译文是否正确,他是哪里人氏,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由此,我想到,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呢?授课者应该采取什么具体办法而不是搪塞过去呢?

在我看来,除了教师本身要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平时也要多读一些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积累知识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对待突发事件时,所应有的镇定与从容、机智。这是我在这一堂课中所得到的深切的领悟。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很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毕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高兴、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似乎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

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读好难,要读懂更难。我们作老师的要扶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要时时注意抓住孩子们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更好地让自己来感悟诗中的精华,更好的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有一次遇到了危险,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援救的动人情景。本篇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教育学生在困难面前要勇敢、坚强、遇事善于动脑思考的品质,以及 教育学生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这篇课文满含深情,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在教学生中注重 了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遇险”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作者卡在井口被黑暗、寒冷、恐惧、孤独、危险包围的情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身陷古井,四周死一般寂静,你会怎么做?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畅说欲言后再回到文中,看看“我”是怎么做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如身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勇敢坚强,冷静思考,学会自我保护。

再如,学习“脱险”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当文中的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乡亲们搂着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从而深切地感受作者在危急只中看到乡亲们来救自己时的感动、感激之情。趁此机会,我又让孩子们想象“我”会在此时说些什么,孩子们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你们与我不是

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以后也会像你们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我听了,为孩子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芽。”这样,整个课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很好的领会了文中那种浓浓的亲情。这种对课文的补白式的想象,对训练孩子的想象,训练孩子的对课文的难点句子的体会感悟是多么的有用!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学反思

课文写的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总是称赞中小学时期老师讲授知识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带领学生采集树叶标本,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在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我按照“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观念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这两种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推敲与比较,最终在“用教材教”的执教实践中,进一步体会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中举出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教材是专业工作者和部分教师共同研制编写的,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直接用来教、学生用来学的重要教育资源,但绝不可使之成为唯一资源,僵硬地“教教材”的做法必须摒弃。作好课程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应主动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张扬劳动的创造性。

《成长》教学反思

《成长》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送报买香肠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从小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独立成长,快乐成长。但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都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是就家长包办的生活。根本就没什么生活经历,不懂得劳动锻炼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偶尔见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捡废品的孩子,不屑一顾,甚至歧视。对这种情况,教学本科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使孩子们对本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深思后,我首先布置学生这样预习课文:充分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的约翰你喜不喜欢,喜欢他什么,然后小组内发表演说。课堂上,我检查了预习情况,结果出乎我的预料,竟然没一个不喜欢的。尴尬中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感情是丰富的、正直的、良好的。是我低估了我的学生的感情态度吗?我的这种做法是多余的吗?其实,孩子的情感态度与实际行动有时并不成正比,不能协调一致。情感驱使所想,驱使行为活动,但这种行为不能持之以恒。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坚持做下去就未必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具备持

之以恒的做事毅力。这么想,我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接着引导深入学生学习本文,我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频度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先是极少数学生谈点浅显的体会,此时,我给学生谈我读后的体会,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走进约翰。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后,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说说“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等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从现在做起,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做事坚持到底的精神,愿意自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好男好女。

由此说来,我们的孩子,不是不能自食其力,是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不重视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不给孩子自食其力的机会。

《球王贝利》教学反思

《球王贝利》是四年级上册课外读物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写贝利小时候家里很穷,居住在贫民窟里,他买不起足球,就踢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没有地方踢就在院子里、巷口、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当圣诞节时,没有钱买礼物送给教练的他为教练祈祷,还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坑,他的真诚感动了教练,教练就收他为队员。三年后,终于夺得了金杯。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通过对球王贝利的认识,初步了解人物,并激发探索贝利能成为球王的原因的兴趣。通过自学、同桌合作解决字词的读和理解的困难,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再通过读课文,能把书读薄了,读成几个词,来说明贝利能成为球王的真正原因。直奔中心,抓出关键词:喜欢、勤奋、真诚。然后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通过找句子来说明,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贝利很喜欢踢足球,踢得很勤奋,很真诚?然后抓住学生找出来的重点句,逐一体会、理解、感悟,并指导好朗读。在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课外书中和自己身边像贝利一样的经历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依靠勤奋能获得成就的不仅仅是那些伟人,自己也可以做到。最后让学生写写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爱心书签上,希望这句话能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指导感情朗读上。我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尽可能地给学生读的机会,并在朗读前做好铺垫,在朗读后给予鼓励,因此,学生朗读时一次比一次好,激情一次比一次高。但是因为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强,生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脱离重点,因此还不够放,不感让学生自由地说,限制太多,有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再者是对学生的回答没能进行很好的提升,因为学生的回答是很具体的,很口语化的,老师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能用精练的词加以概括,这样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学语言中能积累词汇。

《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这是一篇老课文,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拯救小麻雀,老麻雀的所作所为,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以及“我”唤回老麻雀的原因。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本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的,简单小结如下:

一、能够结合本学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的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训练。

根据本学期训练重点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在这节课上继续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小麻雀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我在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理解词句的能力。

在此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书上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虽然,学生用找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体

会还很生疏,但是,从这节课我能感受到学生进步的迹象,我相信,在进行一点时间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上来的。

二、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思想升华。

本课老麻雀全力保护小麻雀的爱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动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们人类则更应该拥有。为了让还不太懂得关爱别人的学生受到爱的触动,能体会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能学会去关爱别人,我在教学的最后,(在学生知道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之后),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触动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爱的伟大,从而教育他们要学会用爱去关爱别人。

三、不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在让学生体会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做法这一教学环节时,由于学生自学体会时间不充裕,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学生在谈理解时,不够深入,气氛没有烘托起来,教师又过于急功近利,将学生应该自己体会的内容强硬的说出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老师剥夺了,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氛围很沉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大胆放手,体现教师主体作用,还学生主体地位。

以上是自己对这一课教学反思,今后会不断改进不足,让课堂

更加和谐活跃。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反思

《让它们自由生息》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瑞士日内瓦这座既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又是国际性城市的独特之处这里的人们让野草和鲜花自由生息,让小鸟们也自由生息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态在教学“人与鸟儿和谐相处,小鸟自由生息”这一课文重点时,具体的课堂中呈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这里的小麻雀一看到有人在餐桌前坐下,就会飞到桌子上,一蹦一跳地向面包靠近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客人,面对这种情景,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撕几块面包让它们吃

生:看着这么可爱的小麻雀,我真想把它们放在手心,这不是扫了游客们的兴致吗?

……

反思:面对这样的“担忧”,我不能断言这位学生说的不对,倒觉得这位同学说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但承载着教育思想和文本理念——让它们自由生息,体现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教学设计以及我,应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呢?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之余,毫无思想准备的我只能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来“解决” 了 当时我便半开玩笑说:“同学们,这么灵性乖巧的鸟儿哪能在客人面前出丑呢!”

课虽然结束了,可我却因为课堂生成的这一事件没有妥善处理而耿耿于怀,又找了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事件的资料来看,可依然是茫然一片,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对应我的课堂事件面对这种情景,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基地

今后的教学,我会更加珍惜每一节课,收集能促进我专业成长的素材

《蒲公英的梦》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线”,进行品读、感悟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抛开以往以分析课文为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品读、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乐”,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乐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于是,我就以这一个“不快乐”作为引导学生们学习文章的线索,让学生们找到有关的句子去进行品读和感悟,从而理解课文,从小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保。

(二)、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读的训练,在读中整体感知,有

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熏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描写蒲公英开花时的快乐与被环境困扰时的悲伤那些语句,蒲公英的“快乐”与“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唉”、“哈”、“啊”这些语气词,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以读贯穿整节课,层层进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从而对蒲公英产生深切的同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痛恨之情,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让事实来说话是最后的论证方法。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课文,那样会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

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学生“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

(四)、品词品句,训练词句

学习语文,其中一个任务是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这篇课文,重点训练三个词语“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这些词语都是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语句中去理解,去学会应用。

(五)、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时间安排上,把握得不够好,以至于后来的总结部分内容讲得不够完整。再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这些都有待自己以后改进。

《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反思

上《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时,开始我的教学预设片段是这样的:师:课文写了台湾蝴蝶的珍奇和繁多,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蝴蝶的珍奇,好吗?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第二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哪几种蝴蝶?好,请同学们好好研究这三种珍贵的蝴蝶,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交流时说出“兰屿黄裙凤蝶”“皇蛾阴阳蝶”“蛇头蝶”各自的特点是美、奇、大,朗读也读出了这三种特点的韵味,并且在具体学习蝴蝶时欣赏了这三种蝴蝶的图片加以理解,可事实上图片并没有发挥它的应有的作用,学生对三种蝴蝶的掌握层次仍然属于表面,特别是不理解“皇蛾阴阳蝶”的阴阳是什么。后来我进行了改进,教学时片段如下:师:课文写了台湾蝴蝶的珍奇和繁多,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不理解的吗?师:从同学们刚才的汇报中我们知道课文具体介绍了三种珍品蝴蝶,楼老师从网上下载了这三种蝴蝶的图片,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感兴趣吗?现在请同学们好好研究课文具体介绍的三种珍品蝴蝶为猜做准备。猜的时候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时先打出一蝴蝶的图片,由学生自己说出自认为的依据,在猜蝴蝶的过程中体会出蝴蝶的特点并用朗读表现出来。猜这个形式本身就足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性,况且要猜准确,势

必要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找出依据,就不用老师苦口婆心地交代要仔细研究,可谓一箭双雕。在猜的过程中,在彼此的争论中,“皇蛾阴阳蝶”的阴阳是什么这个难点也突破了。猜对了,电脑就出现蝴蝶名称并发出一声赞扬,虽然只是小小的赞扬但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图片也物尽其用.教学时的问题虽然也是体现了学生主体,但是形式过于一板一眼,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被挖掘,学生的学习责任得到学生的回应不够。改进后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学习的责任也巧妙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在外在的形式引导下学生对学习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这样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篇: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唐梅芳

一、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教学过程 :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三)利用板书,指导背诵。桂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品文句,欣赏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五)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第四篇:语文S版四年级上《争吵》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 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

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

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五篇: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鲸教学设计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

26、鲸》教学设计

沙坪镇中学:雷露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关于鲸的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及生长。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肺”“喷”的写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会认、会读本课生字词,并学会组词。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要点,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有一种动物比大象还要大得多,那就是(出示鲸的图片)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鲸。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的?(课件出示)

老师要提几点要求:

一、分点概况,内容要全面;

二、抓住要点概况,语言简洁。(课件出示)

2、学生读后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教学)

课文从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及生长五个方面来写鲸的。

3、哪个自然段写了鲸的体形?(1)哪个自然段写的是鲸的进化过程?(2)哪个自然段写了鲸的种类?(3)鲸的生活习性又是从哪些自然段表现出来的?(4--6)鲸的生长就是课文的第(7)自然段介绍的。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过渡:我们先来看看鲸的体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①鲸的体形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大)②鲸究竟有多大?

2、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学“吨”。

①(出示句子)填空:最大的鲸有(一百六十)吨重,最小的也有(两)吨。

②教学生字:吨,口头组词(一吨)(吨位)

3、师:鲸不仅身体大,嘴也很(生——)大,大成什么样?

4、指导学生回答: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①认读“宽敞”

(课件出示:宽敞)大家认识这个词语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读出来?

②用“宽敞”说话 谁可以用“宽敞”说个句子?(生)

5、师生共同理解朗读。

鲸很大,生活在海洋里,是(生补充:)哺乳动物。课件出示“哺”,指名读,开火车读。

6、过渡:鲸的种类不一样,吃食也会有所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么吃食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用“——”画出来。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他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吨多。

②教读“滤”,口头组词(滤纸、过滤、滤液、滤器)

7、过渡:鲸的吃食方法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其实鲸的呼吸和牛羊的一样,都是用肺呼吸。

①(出示“肺”)老师想请全班的女生来读读,第二大组的同学再来读读。

②(指导书写“肺”)请同学们观察“肺”字,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观察并指出注意的地方)

③教师及时小结:是的,“肺”的右边不是“市”,中间是长竖。④学生练习书写,并组词。(肺部)

⑤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将这个自然段读完,谁来自告奋勇地读读?(指名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⑥师生评价。⑦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学“潜”。A、课件出示“潜”,师教读。

B、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潜”字吗?(生回答)

C、老师有个方法,大家一起瞧瞧好不好?(西湖太阳下,二人成双对。)

D、你愿意给“潜”找些朋友吗?(生组词)潜艇、潜入、潜逃

8、鲸会潜入水中,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吸气的时候从鼻孔里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像(生接——)喷泉一样。

①(课件出示:喷)哪位同学愿意当老师带读?以前见过吗?(课件出示)注音:喷(pēn)泉

喷(pèn)香)②你还可以给“喷”找多少朋友?(生回答)喷水、喷洒、喷射 ③强调写法:写“喷”时要注意几个地方:左边上面的中间是两竖;下面是“贝”,不是“见”,最后一笔是点。

④(生练习书写)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了练习本写写“喷”字。

9、过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有的水柱(出示图片)高,有的水柱(出示图片)——生(矮)。

①教学“矮”:男女生各读一遍。

②开火车组词:现在老师想请一组同学开火车给“矮”组词,瞧瞧你们的火车开得稳不稳?(矮小、矮凳、又粗又矮、矮个子、矮胖)

③我们再来读读文中出示的词语(出示:又粗又矮)对比读(又高又细)

师:你们从这两个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高—矮

细—粗)

10、同学们的眼睛真雪亮!有经验的渔民要想知道鲸的种类和大小,就得根据水柱的形状来进行——判断。

①认读“判断”

②除了判断,还可以“判”什么?(指名回答)判官、判定、判若两人、判别。

11、师:这么多生字,同学们真的都记住了吗?老师现在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①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5句)

②分组朗读第5自然段:请一二大组的同学读1、3、5句,三四大组的同学读2、4句。

③师小结: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看来真的和它们交上了朋友。

四、课堂小结

1、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鲸的(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及(生长)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2、辨字组词。

吨(一吨)

滤(过滤)

肺(肺部)

短(长短)顿(一顿)

虑(考虑)

柿(柿子)

矮(高矮)

五、板书设计

体形

进化过程

26、鲸

种类

生活习性

生长

一、直接导入。

1、有一种动物比大象还要大得多,那就是(出示鲸的图片)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鲸。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的?(课件出示)

老师要提几点要求:

一、分点概况,内容要全面;

二、抓住要点概况,语言简洁。(课件出示)

2、学生读后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教学)课文从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及生长五个方面来写鲸的。

3、哪个自然段写了鲸的体形?(1)哪个自然段写的是鲸的进化过程?(2)哪个自然段写了鲸的种类?(3)鲸的生活习性又是从哪些自然段表现出来的?(4--6)鲸的生长就是课文的第(7)自然段介绍的。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过渡:我们先来看看鲸的体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①鲸的体形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大)②鲸究竟有多大?

2、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学“吨”。

①(出示句子)填空:最大的鲸有(一百六十)吨重,最小的也有(两)吨。②教学生字:吨,口头组词(一吨)(吨位)

3、师:鲸不仅身体大,嘴也很(生——)大,大成什么样?

4、指导学生回答: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①认读“宽敞”

(课件出示:宽敞)大家认识这个词语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读出来? ②用“宽敞”说话

谁可以用“宽敞”说个句子?(生)

5、师生共同理解朗读。

鲸很大,生活在海洋里,是(生补充:)哺乳动物。课件出示“哺”,指名读,开火车读。

6、过渡:鲸的种类不一样,吃食也会有所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么吃食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用“——”画出来。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他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吨多。②教读“滤”,口头组词(滤纸、过滤、滤液、滤器)

7、过渡:鲸的吃食方法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其实鲸的呼吸和牛羊的一样,都是用肺呼吸。①(出示“肺”)老师想请全班的女生来读读,第二大组的同学再来读读。

②(指导书写“肺”)请同学们观察“肺”字,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观察并指出注意的地方)③教师及时小结:是的,“肺”的右边不是“市”,中间是长竖。④学生练习书写,并组词。(肺部)⑤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将这个自然段读完,谁来自告奋勇地读读?(指名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⑥师生评价。

⑦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学“潜”。课件出示“潜”,师教读。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潜”字吗?(生回答)老师有个方法,大家一起瞧瞧好不好?(西湖太阳下,二人成双对。)你愿意给“潜”找些朋友吗?(生组词)潜艇、潜入、潜逃

8、鲸会潜入水中,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吸气的时候从鼻孔里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像(生接——)喷泉一样。

①(课件出示:喷)哪位同学愿意当老师带读?以前见过吗?(课件出示)注音:喷(pēn)泉

喷(pèn)香)②你还可以给“喷”找多少朋友?(生回答)喷水、喷洒、喷射

③强调写法:写“喷”时要注意几个地方:左边上面的中间是两竖;下面是“贝”,不是“见”,最后一笔是点。④(生练习书写)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了练习本写写“喷”字。

9、过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有的水柱(出示图片)高,有的水柱(出示图片)——生(矮)。

①教学“矮”:男女生各读一遍。

②开火车组词:现在老师想请一组同学开火车给“矮”组词,瞧瞧你们的火车开得稳不稳?(矮小、矮凳、又粗又矮、矮个子、矮胖)③我们再来读读文中出示的词语(出示:又粗又矮)对比读(又高又细)师:你们从这两个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高—矮 细—粗)

10、同学们的眼睛真雪亮!有经验的渔民要想知道鲸的种类和大小,就得根据水柱的形状来进行——判断。①认读“判断”

②除了判断,还可以“判”什么?(指名回答)判官、判定、判若两人、判别。

11、师:这么多生字,同学们真的都记住了吗?老师现在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①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5句)②分组朗读第5自然段:请一二大组的同学读1、3、5句,三四大组的同学读2、4句。③师小结: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看来真的和它们交上了朋友。

四、课堂小结

1、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课文内容:(填空)课文主要写了鲸的(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及(生长)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2、辨字组词。

吨(一吨)滤(过滤)肺(肺部)短(长短)顿(一顿)虑(考虑)柿(柿子)矮(高矮)

五、板书设计

体形 肺

进化过程

26、鲸

种类

生长

下载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与反思语文s版

    《怒吼吧 黄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红旗小学 旷娇敏 教学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悉悉相关,紧密联系的。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海门镇秀山小学 施沈红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次抱母亲》。通过上午的学习,你知道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

    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正文开始>> 学习目标: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反思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种子》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讲交树种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做事认真、诚实、纯朴可爱的女孩儿形象。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率 龙城第二小学 谭楷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过程和方法。......

    四年级体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体育《短跑与跳跃》教学设计与反思 主题设计: 课堂常规---队形变化---准备活动(游戏“青蛙过河”)---短跑练习---跑跳运动(游戏“障碍过关”)---进入放松阶段(游戏“青蛙冬......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五篇范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种子》教学设计

    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种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在采集的树种中,有个小女孩较大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