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延安》说课稿 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基于这一点,我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教学手段: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用一首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入题,让学生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大胆泼辣、直接抒情等特点,以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学习活动一:听读
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诗人的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讨论:1.哪些字词要读重音,为什么?
2、明确全诗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回延安):跳荡、激烈。第二部分(忆延安):深厚。第三部分(话延安):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看延安):热情、明快。第五部分(祝延安):激越、昂扬。学习活动二:演读
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训练(读、听、评),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多人搭配朗读、一唱一和、边读边演等等)
要求: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并把握好诗歌节奏和情感。讨论:
1、给每部分取个三字小标题;
2、全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练习册的基础题 2.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抽背课文,听写生字词 学习活动三:品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爱或令你动情的诗句,痛快地读出来,请用“我喜欢„„,因为„„”“„„好,好在„„”的句式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示:可从修辞、描写方法、地方特色、情感抒发等方面考虑)
示范:
1、我喜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因为这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羊羔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表达诗人对延安感激、热爱之情。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好,好在一“抓”一“贴”这两个动作,夸张地表现诗人重见延安时的激动、喜悦心情 学习活动四:拓读
为了使革命传统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我让学生课前访问祖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并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并阅读关于延安的诗文,在课上探究、感悟延安精神。
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提供、补充相关背景和阅读材料。
教师准备:(1)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强调作者与延安关系。(2)阅读材料: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萧《记一辆纺车》等。(吴伯萧的散文,要提醒学生好好看一下,并与后面《灯笼》相比较。)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练习册上的阅读题
2、本课诗人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与延安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运用比兴手法写一个片段。(50~100)
附:板书设计:
回延安
-澎湃激情
兴奋
忆延安
养育深恩
感激
话延安
亲人心声
喜悦
看延安
崭新面貌
赞颂
颂延安
伟大贡献
热爱
五、教学反思:
我非常重视诗歌的朗读。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诵,像用快板、方言、边读边演等方式都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自己组织配合好的,这节课上得还是挺成功的,简直是学生组织的一场热闹朗诵会。在品析诗歌活动中,有不少学生的诗句赏析非常精彩,博得了师生的赞赏。
我再一次深刻地领悟到,给学生一个多大的舞台,他就会发挥出多大的潜能。
不足之处是:某些学生课后积累拓展六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所以我应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
第二篇:《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 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2. 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 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4. “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 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 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 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8.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巩固拓展】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指导】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2.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设计
(-)由教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单元,引到将教学的诗歌单元,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
(二)简单指出:《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小资料】
一、课文内容图示: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抓” “贴” 回延安 激动 “搂” “扑” 养 活 忆延安 感激 教会 你们费了心 话延安 真挚 革命大发展 “一条条”“一座座” 看延安
喜悦 “一盏盏”“一排排” 杨家岭 颂延安 宝塔山 热爱 枣 园
二、作者简介。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他的早期诗作,主要取材于“少年时代的生活记忆”,愤怒控诉了旧中国农村恶霸地主的罪恶,倾吐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艺术上有模仿艾青、臧克家等人诗作的痕迹。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雷锋之歌人《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脸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三、《回延安》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诗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第四篇:2。《回延安》教学设计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重点字的读音,了解一些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文章。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及陕北风情,通过资料的拓展,推动学生对本课的深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二、简介作者。(指名)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课前检查(读准字音):
1.搂(lǒu)定 白羊肚(dǔ)手巾 糜(méi)子 黍(shǔ)类 油馍(mó)气喘(chuǎn)2.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2)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思路结构: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五、板书设计
2.回延安
第一课时
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七、布置作业。
1.抄词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好词好句。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二、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三、赏析诗歌。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四、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2.回延安
(第二课时)
板书问题: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5、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6.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二、本课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三、板书设计:
2.回延安
(第三课时)
板书问题: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地方色彩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修辞
5、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6.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篇: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回延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步骤: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回延安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