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时间:2019-05-12 18:2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延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延安》。

第一篇:回延安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进文本:

1.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城(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56年兰月九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检查预习褛糜子黍类馍喘眶

3.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4.整体感知

思考: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5.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 分类。

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

等。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读诗、想想第二部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 “羊

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

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

中倍感自豪。

活动

二、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明确:

(二)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

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

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

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表

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

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

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活动

三、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

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

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

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四、合作小结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

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

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

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完成《导学与评价》

六、反思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进文本

1.朗读:听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并说说起作用。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活动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

彩想象,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小结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

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布置作业

六、反思

第二篇:回延安

贺敬之:《回延安》

2009-11-02 13:57:57 来源:《诗选刊》杂志 作者:贺敬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第三篇:回延安

教学目标:

回延安

备课组:初二年级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8、2

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技能目标: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德育目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感知梳理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内容。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爱国人士的故事: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2、明确目标

(1)解决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整体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字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

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馍(mo2)唢(chuan3)曜(kuang4)

解释下面词语。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透。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56年3月9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旬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修辞上多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3)、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

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2、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和注释 板书设计:

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回延安)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忆延安)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聚延安)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看延安)

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颂延安)

课后反思 :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了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情。

2、明确目标

(1)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①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①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②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③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①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②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 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分析:①“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②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③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①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②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

③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

明确: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20多年来全部诗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全诗的中心: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课后反思:

第四篇:《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重点难点】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教学方法】

朗读、启发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指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不同节段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2、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六、朗读全诗。

第五篇:回延安实录

是对先前《回延安》教案的一个实录呈现,并附有课后练习,做到当堂反馈、延伸 单位:胡集镇青萍初中 年级:七年级(下)设计者:吴昌生 时间:2009.5(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听了这样一首民歌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生(1):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谐悦耳。生(2):给人一种轻快高昂的感觉。生(3):激情四溢,将对毛主席,对人民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 生(齐答):陕北民歌。

师: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生(1):延安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生(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生(3):安塞腰鼓在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中,雄伟宏壮的表演打出了国威,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豪情壮志。生(4):延安有许多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说枣园革命旧址、营扎寨四八陵园、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王家湾革命旧址 „„ 生„„ 师: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生(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生(2):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诗歌,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生(1):诗歌一开头写了作者10年后回到延安感触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喜悦之情。生(2):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生(3):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生(4):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和展望未来。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1):诗人10年后再次回到母亲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师: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呢? 生(1):“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生深情地读)生(2):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生(3):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激动,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满怀激情地朗读一遍?

下载回延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延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回延安

    2、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近日,我们在xxx公司党委组织下,在塘沽大剧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深有感触。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

    回延安初中语文教案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人重返......

    八年级语文回延安

    八 回延安 教学设想 1.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

    《回延安》教学反思(2篇)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

    2。《回延安》教学设计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重点字的读音,了解一些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有感情的朗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