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回延安 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刘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糜子
黍类
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赏析诗歌。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 3 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2.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3.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4.语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五、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整首诗。
第二篇:回延安
贺敬之:《回延安》
2009-11-02 13:57:57 来源:《诗选刊》杂志 作者:贺敬之
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第三篇:回延安
教学目标:
回延安
备课组:初二年级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8、2
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技能目标: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德育目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感知梳理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内容。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爱国人士的故事: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2、明确目标
(1)解决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整体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字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
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馍(mo2)唢(chuan3)曜(kuang4)
解释下面词语。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透。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56年3月9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旬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修辞上多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3)、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
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2、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和注释 板书设计:
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回延安)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忆延安)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聚延安)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看延安)
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颂延安)
课后反思 :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了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情。
2、明确目标
(1)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①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①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②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③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①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②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 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分析:①“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②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③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①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②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
③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
明确: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20多年来全部诗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全诗的中心: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课后反思:
第四篇:回延安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进文本:
1.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城(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56年兰月九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检查预习褛糜子黍类馍喘眶
3.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4.整体感知
思考: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5.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 分类。
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
等。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读诗、想想第二部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 “羊
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
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
中倍感自豪。
活动
二、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明确:
(二)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
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
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
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表
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
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
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活动
三、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
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
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
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四、合作小结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
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
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
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完成《导学与评价》
六、反思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进文本
1.朗读:听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并说说起作用。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活动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
彩想象,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小结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
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布置作业
六、反思
第五篇:《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重点难点】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教学方法】
朗读、启发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指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不同节段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2、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六、朗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