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3 01:1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技能目标:理解用向量方法推导正弦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向量知识,体现向量的工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又,则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证法一)如图1.1-3,当

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则

.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同理可得,从而.类似可推出,当自己推导)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2)

等价于。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随堂练习]第5页练习第1(1)、2(1)题。

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1)定理的表示形式:

或,(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课后习题

板书

第二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推荐]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一、知识概述

主要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推导及其应用,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余弦定理是指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通过两定理的学习,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去解斜三角形,学会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熟悉两定理各自解决不同类型的解三角形的问题.认识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产生多解的原因,并能准确判断解的情况.

二、重点知识讲解

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在△ABC中,设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有

(1)角与角之间的关系:A+B+C=180°;

(2)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b2=c2+a2-2accosB

c2=a2+b2-2abcosC

射影定理:a=bcosC+ccosB

b=ccosA+acosC c=acosB+

bcosA

2、正弦定理的另三种表示形式:

3、余弦定理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4、正弦定理的另一种推导方法——面积推导法

在△ABC中,易证明再在上式各边同时除

以在此方法推导过程中,要注意对

面积公式的应用.

1、在△ABC中,ab=60, sinB=cosB.面积S=15,求△ABC的三个内角. 分析:

在正弦定理中,由

进而可以利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 解:

可以把面积进行转化,由公式

∴C=30°或150°

又sinA=cosB∴A+B=90°或A-B=90°显然A+B=90°不可能成立

当C=30°时,由A+B=150°,A-B=90°得A=120°B=30°

当C=150°时,由A-B=90°得B为负值,不合题意故所求解为A=120°,B=30°,C=30°.例

2、在△ABC中,a、b、c分别是内角A、B、C的外边,若b=2a,B=A+60°,求A的值. 分析:

把题中的边的关系b=2a利用正弦定理化为角的关系,2RsinB=4RsinA,即sinB=2sinA. 解:

∵B=A+60°

∴sinB=sin(A+60°)=sinAcos60°+cosAsin60°

=

又∵b=2a

∴2RsinB=4RsinA,∴sinB=2sinA

3、在△ABC中,若tanA︰tanB=a2︰b2,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按边或角进行的,所以判定三角形形状时一般要把条件转化为边之间关系或角之间关系式,从而得到诸如a+b=c,a+b>c(锐角三角形),a+b<c(钝角三角形)或sin(A-B)=0,sinA=sinB,sinC=1或cosC=0等一些等式,进而判定其形状,但在选择转化为边或是角的关系上,要进行探索.

解法一:由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正弦定理可推得,∵A、B为三角形的内角,∴sinA≠0,sinB≠0.

∴2A=2B或2A=π-2B,∴A=B或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法二: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

整理得a-ac+bc-b=0,即(a-b)(a+b-c)=0,于是a=b或a+b-c=0,∴a=b或a+b=c.∴△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5、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形状,此类问题主要考查边角互化、要么同时化边为角,要么同时化角为边,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注意解答问题要周密、严谨.

4、若acosA=bcosB,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

本题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化角为边. 解:

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2RsinAcosA=2RsinBcosB∴sin2A=sin2B

∴2A=2B或2A+2B=180°∴A=B或A+B=90°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a(b+c-a)=b(a+c-b)∴(a-b)(a+b-c)=0∴a=b或a+b=c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函数之间的相结合,注意运用方程的思想.

5、如图,设P是正方形ABCD的一点,点P到顶点A、B、C的距离分别是

1,2,3,求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

本题运用方程的思想,列方程求未知数. 解:

设边长为x(1

设x=t,则1

-5)=16t

三、难点剖析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将出现无解、一解和两解的情况,应分情况予以讨论.

下图即是表示在△ABC中,已知a、b和A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况.

(1)当A为锐角时(如下图),(2)当A为直角或钝角时(如下图),也可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讨论.

如果sinB>1,则问题无解; 如果sinB=1,则问题有一解;

如果求出sinB<1,则可得B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等三角形有关性质进行判断.

2、用方程的思想理解和运用余弦定理:当等式a2=b2+c2-2bccosA中含有未知数时,等式便成为方程.式中有四个量,知道任意三个,便可以解出另一个,运用此式可以求a或b或c或cosA.

3、向量方法证明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在△ABC中,设三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4、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可解决的类型:(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5、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可解决的类型:(1)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夹角解三角形.

6、三角形面积公式:

6、不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个数. ①a=5,b=4,A=120° ②a=30,b=30,A=50° ③a=7,b=14,A=30° ④a=9,b=10,A=60° ⑤a=6,b=9,A=45° ⑥c=50,b=72,C=135° 解析:

①a>b,A=120°,∴△ABC有一解.②a=b,A=50°<90°,∴△ABC有一解.

③a

④a0 ∴△ABC有两解.

⑤b>c,C=45°,∴△ABC无解(不存在).⑥b>c,C=135°>90°,又由b>c知∠B>∠C=135°,这样B+C>180°,∴△ABC无解.

第三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反思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反思

我对教学所持的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现代教育应是开放性教育,师生互动的教育,探索发现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可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迫于升学的压力,课堂任务完不成的担心,总是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尝试,畏首畏尾,放不开,走不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记、练,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少,这种形式单一的教法大大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成绩无法大幅提高。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想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板演机会,创造条件,使得学生总想在老师面前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交流。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是对正、余弦定理的拓展和强化,可看作前两节课的习题课。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难点是如何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在求解问题时,首先要确定与未知量之间相关联的量,把所求的问题转化为由已知条件可直接求解的量上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是从这几方面体现的:我在这节课里所选择的例题就考常出现的三种题型:解三形、判断三角形形状及三角形面积,题目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并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将例题变形让学生能观察到此类题的考点及易错点。这节课我试图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去设计,去进行教学,试图以“问题”贯穿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中融入问题解决的成份,企图把讲授式与活动式教学有机整合,希望在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如下几点做得还不够:①课堂容量中体来说比较适中,但由于学生的整体能力比较差,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把老师自己认为难的,学生不易懂得直接让优等生进行展示,学生缺乏对这几个题目事先认识,没有引起学生的共同参与,效果上有一定的折扣;②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对学生的解题思维只给出了点评,而没有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例如对于运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角的时候,出了给学生们常规方法外,还应给出老教材中关于三角形个数的方法,致少应介绍一下;③没有很好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进行点评,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④ 00

第四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试卷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习成果测评

基础达标:

1.在△ABC中,a=18,b=24,∠A=45°,此三角形解的情况为()

A.一个解B.二个解C.无解D.无法确定

2.在△ABC

中,若a2,bcA的度数是()

A.30°B.45°C.60°D.75°

2223.ΔABC中,若a=b+c+bc,则∠A=()

A.60B.45C.120D.30

4.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之和为()

A.90°B.120°C.135°D.150°

5.在△ABC中,已知a3,b2,B=45.求A、C及c.06.在ABC中,若B

45,c

bA.7.在ABC中,已知a134.6cm,b87.8cm,c161.7cm,解三角形.8.在ABC中,若a2b2c2bc,求A.能力提升:

AB的取值范围是()AC

A.(0,2)B.(2,2)C.(2,)D.(,2)9.锐角ΔABC中,若C=2B,则

10.已知在△ABC中,sinA:sinB:sinC=3:2:4,那么cosC的值为()A.

14B.1

422ABC.D.锐角ΔABC中,若C=2B,则的取值范围是 33AC

11.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6,一条腰长12,则它的外接圆半径为()

12.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abcabc3ab,则C=()

A.15B.30C.45D.60

13.钝角ABC的三边长为连续自然数,则这三边长为()。

A、1、2、3B、2、3、4C、3、4、5D、4、5、6 

sinC2(61),则∠A=_______.sinB

5abc_____.15.在△ABC中,∠A=60°,b=1,c=4,则sinAsinBsinC14.在ΔABC中,BC=3,AB=2,16.在△ABC中,∠B=120°,sinA:sinC=3:5,b=14,则a,c长为_____.综合探究:

17.已知钝角ABC的三边为:ak,bk2,ck4,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a2b2sin(AB)18.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证明:.2sinCc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B2.A3.C4.B

5.解析:

asinB3sin45解法1:由正弦定理得:sinA b22

∴∠A=60或120

bsinC2sin7562当∠A=60时,∠C=75,c; sinB2sin45

bsinC2sin1562当∠A=120时,∠C=15,c.sinB2sin45

解法2:设c=x,由余弦定理bac2accosB 将已知条件代入,整理:xx10 解之:x222262 2

22222)3bca132 当c时,cosA2bc2622(1)22222(从而∠A=60,∠C=75; 2时,同理可求得:∠A=120,∠C=15.2

bc6.∵,sinBsinC当c

csinBsin45∴sinC,b∵0C180,∴C60或C120

∴当C60时,A75; 

当C120时,A15,;

所以A75或A15.

7.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

b2c2a287.82161.72134.62

0.5543,cosAA56020;

c2a2b2134.62161.7287.82

 cosBB32053;

 C1800(AB)1800(5602032053)

8.∵bcb2c2a2,0.8398,b2c2a21∴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A ∵0A180,∴A60.能力提升:

9.C10.A11.C

12.D.由abcabc3ab,得ab2abc3ab 222

a2b2c21,∴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C2ab2

∵0C180,∴C60.13.B;只需要判定最大角的余弦值的符号即可。

选项A不能构成三角形; 

22324210,故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选项B中最大角的余弦值为2234

324252

0,故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选项C中最大角的余弦值为:243

42526210,故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选项D中最大角的余弦值为2458

14.120

1516.4综合探究:

17.∵ABC中边ak,bk2,ck4,∴ak0,且边c最长,∵ABC为钝角三角形

∴当C为钝角时 a2b2c2

0,∴cosC2ab

∴abc0, 即abc

∴k2(k2)2(k4)2, 解得2k6,又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k(k2)k4,得到k2,故实数k的取值范围:2k6.18.证法一:由正弦定理得: 222222

a2b2sin2Asin2Bcos2Bcos2A c2sin2C2sin2C

=2sin(BA)sin(BA)sinCsin(AB)sin(AB)==.222sinCsinCsinC

222证法二:由余弦定理得a=b+c-2bccosA,a2b2c22bccosA2b1cosA,则22ccc

又由正弦定理得bsinB,csinC

a2b22sinBsinC2sinBcosA1cosA∴ 2csinCsinC

sin(AB)2sinBcosA sinC

sinAcosBsinBcosAsin(AB).sinCsinC

sin(AB)sinAcosBsinBcosA证法三:.sinCsinC

sinAasinBb,,由正弦定理得sinCcsinCc

sin(AB)acosBbcosA∴,sinCc

又由余弦定理得

a2c2b2b2c2a2absin(AB)sinCc

(a2c2b2)(b2c2a2) 22c

a2b2

.c2

第五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练习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

一、选择题

1、已知ABC中,a4,b43,A300,则B=()

A.300B.300或1500 C.600D.600或12002、已知ABC中,AB6,A300,B1200,则SABC()

A.9B.18C.93D.1833、已知ABC中,a:b:c1:3:2,则A:B:C()

A.1:2:3B.2:3:1C.1:3:2D.3:1:24、已知ABC中,sinA:sinB:sinCk:(k1):2k(k0),则k的取值范围是()

A.2,B.,0C.二、填空题

1、已知ABC中,B300,AB23,AC2,则SABC

2、已知ABC中,b2csinB,则角

3、设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且AB4,C450,则R=

4、已知SABC32,b2,c3,则角1,02D.1,2 A=

5、已知ABC中,B450,C600,a2(31),则SABC

三、简答题

01、在ABC中,若B30,AB23,AC2,求SABC.2、已知ABC中,C60,BCa,ACb,ab6.(1)写出ABC的面积S与a的函数关系式;(2)当a等于多少时,Smax?并求出Smax.23、已知ABC中,aa2(bc),a2b2c3,若sinC:sinA4:,求a,b,c.04、a,b,c是ABC的三内角A,B,C的对边,4sin

(1)求角A;(2)若a3,bc3,2BC2cos2A72.求b,c的值.

下载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模拟试题

    阳光补习班《解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1. 在ABC中,a2,b22,B45,则A为() A.60或120B.60C.30或150D.30 2. 在C中,若 A.30sinAcosB,则B() abB.45C.60D.90 3. 在ABC中,a2b2c2bc,则A等于() A.60B.45......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题(五篇材料)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在ABC中,a23,b22,B45,则A为 A.60或120B.60C.30或150D.30 sinAcosB2. 在C中,若,则B abB.45C.60D.90 A.303. 在ABC中,a2b2c2bc,则A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复习

    第十九教时 教材: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复习《教学与测试》76、77课 目的:通过复习、小结要求学生对两个定理的掌握更加牢固,应用更自如。 过程:一、复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2(推荐五篇)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一、选择题 1.在△ABC中,已知b=43,c=23,∠A=120°,则a等于………………. A.221 B......

    必修5教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及其向量法推导过程;2.掌握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二、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教案(小编整理)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教案-------鄂伦春中学祁永臣教学要求:第一课时1.1.1正弦定理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

    §5.5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案)

    响水二中高三数学(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五编平面向量、解三角形 主备人 张灵芝 总第25期 §5.5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基础自测 1.在某次测量中,在A处测得同一半平面方向的......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合集)

    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 正弦定理2.解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