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1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第一篇: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热力环流和风

烟台二中 沙莎

怎样运动?(借助蒸汽、孔明灯,学生非常容易想到,热胀冷缩——垂直运动。发生垂直运动后,空气又将有何运动形式?)

2.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热力环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并讲解实验原理。

(1)空气除上升和下沉运动外,还产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①产生水平运动②下/上方水

一、学习目标

平运动方向相反)

知识目标:1.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学会分析常见热力环流现象。

(2)提示:①垂直运动带来了什么连锁变化,才导致水平运动?②上/下水平运动方向相反的原2.理解高空、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绘制风向

理是什么?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生活问题的习惯,提高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讲解为主,老师适当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注意:①造成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 造成空气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水平运动的原因?造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②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二、重难点

即讲即练,动手画图: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应用;风向判读和绘制

(1)画出地表热量分布为“热、冷、热”状态下的热力环流图。(规范学生过程理解及画图中出难点:等压面的分析判读

现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2)试比较近地面的M点与高空的N点,两点气压大小?(以学生讲解为主)1.教法:实验演示法、合作探究、图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来比较气压大小,进而总结出高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来讲的。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进一步,过渡到等压面变形规律,找出1010hpa的地点连接成线,得出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特

四、课时:1课时 点。(指导学生记笔记的方法,结合图记忆)

五、教学设计理念

1.抽象知识形象化。大气看不见摸不着,这就给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具有比较高的抽象性,并且需要一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小的困难。因此,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将抽象的知识表现的更加具体,情境更加丰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都用多媒体演示,力求增强形象化理解。

2.理论知识生活化。大气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不能肉眼所有,但却影响巨大,现实中有很多的现象和应用,挖掘这些案例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力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暖气片的安放位置由下方挪到上方,好与不好?无论在上方还是下方都涉及到的问题是,暖气片的热量需要通过怎样的大气运动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房间内的每个角落?(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引入:承接上节课的大气受热后,将造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1.【温故知新】气压、高低压的比较、等压面等预备知识(初中学过的知识,稍作复习即可)

重点厘清:不同高度上和同一高度上气压高低规律

过渡:知识复习完,回到最初问题,太阳能在地表分布不均,造成地表冷热不均,这会造成大气

3.回应开篇暖气片安装位置的问题

过渡: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很多,谁能更快的找出凶手。4.发现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此部分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学生自主画图,找学生尝试上黑板画,师纠正)(1)画海陆风(提示:陆地比热容较小,升降温较海洋快;山坡升降温比山谷快)学生展示探究结果:上台画出或课件演示热力环流,并解释上述现象。

总结:所以滨海地区的气候,通过海陆风调节,气候变得更湿润,温差更小。课后自己画一下山谷风

(2)画城市风,若你是机关干部,帮助规划火电厂和绿化带位置

(3)引导发现生活中其它的热力环流现象(鼓励学生说)如山谷风、超市的中央空调是制热快还是制冷快?

过渡: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蕴含着热力环流的原理,这个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测留意。在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垂直运动我们感受的并不明显,但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却每天都能接触到,例如,一开窗,空气由屋外冷的地方流到屋内热的地方。听主持人预报天气,风的预报起码两个方面:风向与风速,那风向与风速如何确定?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确定风向,需要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2)风的形成,分为三种情况:①理想状态下,没有地球自转且没有摩擦力,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时的风向②高空风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③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三个力共同影响。

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风向的偏转规律,确定稳定状态下的风向。

【图示总结】

【课后思考】(为下节内容做好铺垫)

1.空气上升、空气下沉分别会带来什么天气?

2.热力环流,从小范围扩大到全球,会形成什么现象?

【巩固练习】

1)判断A、B两地温度高低? 2)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提醒:南半球呢?课后自己画一下

总结强调近地面风向、高空风向跟梯度力的角度关系,及与等压线关系

(3)画风向:以中国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为背景,让同学们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尝试甲乙两地的风向及风速比较。

指导风向的画法及看风向的方法

方法:先画 力,根据南北半球定,根据高空、近地面定偏转角度(教师先做示范甲地,然后让学生自主画乙地的风,并找同学回答)

第二篇:《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盐津县第二中学 徐佑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2.高空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活动探究法 3.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及目标呈现

通过与学生分享本人赴昭参赛前利用微信向朋友咨询天气这一经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信任,并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教学主题——大气的运动。板书呈现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明确方向,有的放矢!2.新知探究及目标达成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及原理。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将学生分组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海陆风的规律及成因。

海陆风

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展示探究成果。进而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以便似懂非懂者懂之,懂之者熟之。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有关热力环流的更多案例:山谷风、城市风。

山谷风

城市风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并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认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征: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高空的风(北半球)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高空风的风向特征:与压线平行,进而从受力情况探究其原因: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摩擦力忽略不计)。

高空中的风(北半球)

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地面的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近地面的风向特征:与等压线斜交,从高压指向低压,进而从受力情况探究其原因: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近地面的风(北半球)

3.课堂小结及目标检测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 通过针对性的检测练习,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例题1】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例题2】下图为“近地面的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字母)。该力的方向是。2.该图是(南、北)半球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判断理由是。3.F1、F2、F3对风速有明显影响的是,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是。

附:板书设计

评委建议:

1.热力环流原理讲解不够深入,应进一步介绍受热不均导致的等压面变形规律。2.可通过“长发美女站海边,头发随风飘”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海陆风的印象。3.风的受力状况分析应深入到各个力对风的具体影响。

4.把山谷风和城市风放到课堂练习中进行讲解,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5.标点解析山谷风的形成原理,需再斟酌。

第三篇: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海阳四中

牟岩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及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气的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明确人类活动应趋利避害,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及风力、风向的判定 3.学会对等压线图的判读。教学难点: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教学方法:

采取边讲解边画图的方法,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难懂,要想让学生弄的明明白白需要下一番功夫。本节内容涉及到初中和高中的物理知识,更不好懂。要想讲好、讲透真不容易。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让我们欣赏一下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学朗诵。白天,当我们面朝大海,风是从哪里吹来的?请同学们欣赏这幅照片,分析少女的头发被风吹拂起来此时盛行什么风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节我们就来完成这个问题的研究-------大气的运动。展示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

学习大气的运动,就先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板书 一 热力环流

现在让我们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假设地面上A、B两点,分别受热、冷却,根据热胀冷缩原理,A、B附近的大气将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

(受热处空气由于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空气将上升向周围扩散;冷却处的空气由于冷缩,空气密度变大,将下沉。)

2.由于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由于空气的上升向周围扩散,使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而对应的高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同理,冷却处,由于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对应 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气压。)

3.同一高度处,由于高低气压的差异,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又将如何运动?

(在同一高度,由于高、低气压存在,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小组讨论,呈现一组答案,老师总结)

小结:大家观察,刚才所绘制的两条垂直方向上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及两条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就组成一个“圈”,这就叫做大气的“热力环流”。大家一起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请大家完成导案上的问题(结合课本P38第一自然段)1.根据地面冷热状况绘制热力环流图

2.大气的运动按方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平常所说的风,是指大气______运动。

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那么可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热力环流应用于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环流。

根据下图信息,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别绘制此时的盛行风。(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画)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别绘制此时的风向,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上为热源,根据热力环流成因,盛行海风。)

那么,开始上课展示的少女面朝大海的长发被风吹拂,此时盛行的是—海风,应发生在一天中的白天了。夜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降温慢,成为热源,根据热力环流成因,盛行陆风。

随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城市的“热岛效应”,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城市热岛效应的环流图。(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画)

探究:根据所学热力环流知识,为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果想植树造林呢?

刚才学习了热力环流,在热力环流图中有两支水平运动的气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也就是近地面风和高空风,通过观察发现,不论是近地面风还是高空风,大气都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说明在水平方向上高、低气压间存在一个力,这个力叫什么名字,它对风的形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除此之外,风还受哪些力的影响?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结合课本(P39)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1.气压梯度: 2.气压梯度力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促使大气由____气压区流向____气压区。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受一个力、3 1.受一个力①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垂直于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hpa1006低压等压线10081008高压1010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受两个力、2、受两个力的作用(高空中的风)风向与等压(hpa)***610081010地转偏向力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北右南左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受三个力

3、三个力(hpa)***610081010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形成一个夹角(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相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的作用下风的形成,给出风向的判断方法。直接跟一练习,并用冬季风图进行讲解,加强学生风向的画法和风向的判断的训练。本节小结:

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应用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近地风高空风大气运动水平运动—风成因及风向分析 之后做当堂检测题。

当堂检测题

(一)选择题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甲图中盛行海风时,对应乙图中的时间段是

A 16时至次日8时

B 8时至16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读图回答3-4题。

D 6时至18时

3.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如果仅考虑城市热岛环流,则厂址的位置不能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A 市区

B 郊区

C 远郊

D 农村

(二)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题。

1.N地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探究:

资料:山谷风的成因

谷风山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环流。形成机制: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迅速降温,而谷地中同高度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练习:

1、地面因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下面图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2、(2013浙江高考题)拉萨河流城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第四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平果县铝城中学 覃秋云

[导入]

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 师生分享各自收集材料

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新课内容]

问题:大气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是怎么运动的?

结论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板书: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过渡: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引出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

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结论3: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

提问①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空气是否发生运动?等压面有什么特点? ②冷热不均对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

③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④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⑤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 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⑦A、B、C三地可能是什么天气? 知识铺垫:

热胀冷缩是大气显著的物理特性,空气密度与气压成正比 板书:提示和规律 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⑦热,气流上升,一般形成阴雨天气;反之,晴天

结论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课堂练习: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情境引入①你是否曾到海边游玩过,有没有注意到过风向的变化? ②假如一女孩穿着长裙,长裙飘飘的方向白天和夜里会有变化吗?

知识铺垫: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

学生活动: ①当场练习绘图②多媒体演示海陆风的形成过程。板书:

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海陆风:

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情境引入:

为了保护环境,如果建个绿化带和一个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在一个城市的A、B两处该如何布局?

为什么城市的气温较周边地区高? 学生活动:画图并回答问题

板书:(2)城市风

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高空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情境引入: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为什么巴山(四川、重庆地区)多夜雨? 案例探究

(一)孔明灯、热气球升空的原因

(二)“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

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本课小结]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二、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观察

结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提示: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与水平地面平行。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⑦热,气流上升,一般形成阴雨天气;反之,晴天 热力环流的模型:图略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示意图):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案例探究:

第五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怀仁中学 胡绪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大气和地面受热的过程及其热量收支情况。

2. 掌握下列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3. 应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下列类似现象

① 与地表相比月表白天温度更高 ② 与地表相比月表夜晚温度更低 ③ 多云的白天的气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偏低,而夜晚温度偏高(有云是气温的日较差小)

4.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在形成过程中冷热、气压(含等压面)、空气运动的状况(垂直和水平运动)。

5. 能够完成等压面弯曲变化的相应题目。

[教材分析] 意义: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含三部分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后续部分气压带风带(第二节)和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三节)的基础,与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农业活动及城市规划的一些措施和布局都有关联。其中,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和地面热量的收支对于学生理解大气最基本要素(气温)及其变化影响很大,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与下列现象有关,日气温的高低、日温差高低、垂直方向气温的递减率、出现霜降的规律及相应的农业措施等。热力环流对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理解的基础性作用很突出,也利于学生理解城市规划中郊区绿化带的意义。踏实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难点: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2:热力环流气压的比较和等压面的变化

难点对策:简化讲解,促进思考,辅助思维模型构建,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明1]: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教师只要引导就可以了。

[说明2]: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①学生首先独立完成读图思考②在独立完成思考题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讲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会被反射和吸收掉一部分,大部分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称之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只是太阳的一部分,吸收的更少。获得太阳辐射的地面也向上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波长长是长波辐射,大气将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吸收。

[思考一] 1.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答案: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2.大气能量的主要直接来源?答案:地面辐射 3.大气的能量的根本来源?答案:太阳辐射

4.叙述大气能量的收支情况。答案: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支:大气辐射

[讲述] 获得能量的大气也向外辐射能量,称之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大气辐射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因此称为大气逆辐射。

[思考二] 5.简述地面能量的收支情况。答案: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用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能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6.地面能量的根本来源?答案:

7.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后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将能量反还给地面,将这种作用称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合适吗?

[思考三] 8.大气的存在对白昼的地面和夜晚的地面温度的影响有何不同? 9.晴朗的天气和多云的天气对地面温度影响有何不同? 10.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课堂练习1] 1.(1999年广东卷)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A.气压低

B.空气稀薄

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2.(2000年上海)下列地区中,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是()A.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

B.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C.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D.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岛屿

3.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 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4.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

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④“高处不胜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有关霜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高岗地上的冻害较轻,低洼地冻害较重 ②阴雨天霜冻多

③只有寒潮入侵时,才发生霜冻 ④冬半年晴朗夜晚易出现霜冻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

[说明]:这一部分的难度较高,可根据授课时的实际情况讲解、思考训练结合进行,使学生切实掌握

第一步 图2.3(教材32页),读a图思考:

[说明]:在第一步中,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气压向上递减’的印象,这是学生无法理解和完成等压面弯曲部分练习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思考一] 1.近地面的空气密度、温度、气压与高空比较有何不同?

[说明]:首先给学生解释强化映像:a图表示地表性质、冷热均一 2.在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温度、气压有何的变化规律?

[说明]:①空气的密度、气压的递减规律与重力相关;②温度向上的递减规律原因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适用的范围是对流层(教材中称为‘近地面大气’)

3.图中的等压面为何平行?[近地面性质一致,向上递减变化一致] 第二步 学生读b图 [思考二] 4.图b中A、B、C三处空气的运动及其原因,地面的冷热状况和空气升降有什么对应关系?

[说明]:这部分学生理解难度不大,可以关注的表述用词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上升的原因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下沉的原因是‘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5.图b中A处的近地面气压升高是与谁相比?

[说明]: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就是这一部分,要强调无论近地面的气压是升高还是降低,都是和同一个水平面相比较,与该点的高空比较永远都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6.表述在图b中A、B、C三处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变化的过程(小组先互相讲述)

第三步 学生读c图 [思考三] 7.结合图c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注意顺序是‘冷热不均-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思考四]:归纳思考

8.原来水平的等压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弯曲的规律?

[说明]:①规律是‘高高低低’②这个总结很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形象化,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

9.在‘热力环流’图中,‘冷热-升降-高低’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将这个规律找出来?

[说明]:近地面热-升-气压降低-等压面降;热地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升;近地面冷-空气沉降-气压升高-等压面升

[课堂练习2]

高度(米)⑤②③④等压面1.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3000①(1)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图中各点的气压值

2000(2)地面受热点是。(3)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1000

2.下图中的虚线是等压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图中四点的气压高低

④(2)判断A、B两点的冷热

3.图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③②(1)此图表示的 曲线(日变化或年变化)

(2)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日变化的是,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A、B两条曲线的夜晚,可能产生霜冻的是 曲线,原因是。

答案:(1)日变化

(2)B 阴天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温度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温度较高,故阴天的昼夜温差小。

(3)A A为晴天的日变化,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容易导致冻害。

下载大气运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气运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九资河中学 高学智 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四节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课时)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大气压强指的是大气压强的验证、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大气压......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与液体的类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义务教育物理课程......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一、教材分析: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 教材内容分析: 《压强》这一章讲述了压强和......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九年物理导学案 第十四章 压力和浮力 第三节 大气压强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 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为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掌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让学生了解证明大气压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