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法结合律微课教案
微课教案:
加 法 结 合 律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计算从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1.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
(1)我们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
()+65=()+(35)(2).在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79+402+311,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这里可以先把9加1凑成10再和另一个数2相加.
2.我们今天要来学习加法结合律.(出示课题:加法结合律)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
(28+17)+23先求出共有多少人在跳绳
28+(17+23)先求出共有多少女生在活动 =45+23
=28+40 =68(人)
=68(人)答:参加活动的一共有68人.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呢?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它们计算结果相同 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28+17)+23=28+(17+23)在这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里,大家都会有同感 28+(17+23)计算更简便。
(3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13+45)+25 ○ 13+(45+25)(36+18)+22 ○ 36+(18+22)相信大家更喜欢计算右边的式子。计算过程中先凑整会使计算更简便。
(4)继续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
① 这几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② 等号左边都是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等号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所以: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就是(a+b)+c=a+(b+c)3.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正确完成下面的算式填写。(45+36)+64=45+(36+□)(72+20)+□=72+(20+8)560+(140+70)=(560+□)+□
在一些算式的计算中,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篇:加法结合律评课稿
关于陆世龙老师考核课的评价意见 2012年11月13日下午听了陆世龙老师所上的考评课,这节课是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这节课陆老师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陆老师在教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课堂的引入陆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桥镇中心小学职称考核组
2012年11月13日篇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这节课几位老师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这几位老师在教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几位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最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篇三: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四年级 学期:下学期
课题: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加法结合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既教材的第2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第二个加法运算定律。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但加法结合律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根据以上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分析不同的运算规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说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难点是:探索发现并自主概括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我将落实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当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上一节课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我会出示四个算式让学生填空。这样既能巩固旧知,也为探索新知打下基础。⑴56+()=34+()⑵()+134=67+()
⑶189+33=()+()⑷468+ a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再一起来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我会把算式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想的。(88+104)+96=288(千米)88+104+96 104+96+88 之后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3、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69+172)+28ο69+(172+28)155+(145+207)ο(155+145)+207 一组数不够,再出示一组新的数,请学生也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把可以凑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之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在小组探索交流,让他们不断地打开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思维,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启发,积极互动,逐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同时教师电脑出示文字表述。
4、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让学生想想加法交换律,能用什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发现,并自己尝试写一下。并提示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
我会把这一式子板书到黑板上,并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和判断题。三题是将加法交换律也放入了习题中,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第四题则是开放题,在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两个数,一个空,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适合数来使计算简便一些。这样,我就把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四)课堂小结
我会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 =288(88+104)+96 = 88+(104+96)(a+b)+c=a+(b+c)我这样设计的意图:突出重点,便于观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篇四: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加法运算律
今天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一、精心安排,自主学习
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学符号感。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静静的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才有意义,才有思维力。
二、多途径思考,发现计算规律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开展的条件,多途径思考是规律发现的保证。盛老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计算的几种方法。然后,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几个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把特殊的数学现象推广到普遍的数学实事,从而归纳出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学生在列式、计算、观察、比较、验证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识。
三、练习有度,加深理解
练习的每一道题设计的比较合理,每一道习题深入钻研,对于重点题目重点分析,丰富学生的认知,整合两种运算律,进行推广应用,体会学习运算律的作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整个练习有层次型,有深度,扎实有效。
整个过程,在问题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举例验证中展开,通过多次的对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数学特征,最后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与感悟。篇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评课稿
——评漆晓宇老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一节课
评课人:上泉九年制学校 郭长有
听了漆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节课,对我的总体影响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验证,无论是新授还是应用环节,都给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听课之后认真总结她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靓点,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1、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教师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层次分明,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钻研透彻,吃透了教材,备透了学生,例比如:教学乘法交换律时,25×4和4×25,让生先计算出结果,然后问结果一样吗?可以列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然后再让学生自说一说,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 更好的感受 乘法交换律。再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25×4×2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25×(4×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始终抓住例题的数量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
2、加法运算律与乘法运算律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只不过是词不同,加法交换律是加数、加数、和,乘法交换律是乘数、乘数、积;加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但教师充分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复习了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旧知推理出新知,找出知识间的生长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因而在新知的学习当中学生显得轻而易举。
3、教学中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连接,比如:在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后,教师紧接着就问,在以前学习中,哪些地方用过它?学生说,乘法的验算,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设计,进一步使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并让生体会到乘法交换律实际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中教师还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的总结上,都是通过情景解决问题,找算式的特点,然后自己再说些这样的算式,进一步说出这些算式的共性,然后语言总结出各自的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5、练习有坡度,层层递进。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连乘时可以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算法。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
对本节课不同的建议:在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的特点并且学生自己会说这样的算式的基础上,我感觉应再注重找找这些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异同?进而再用语言总结出各自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在明白什么是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把结合律和交换律紧密的联系起来,用一道算式变换来渗透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联系,让两个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篇:加法结合律 教案
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即教材的第29页。
学生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学习这一课时的,在此之前对四则运算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首先,教材通过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题目,问学生“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列式方案,计算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接着,教材出示两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比较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最后得出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结果相同的结论。然后,教材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最后,为了方便理解记忆,用几个抽象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将会很有帮助。同时,运算定律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学好这一知识,可以更好地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相较而言,加法结合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发现规律,并通过自己的举例来应用规律,并学会用抽象符号来概括表达运算定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2.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分析不同的运算规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并自主概括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活跃思维
1.PPT出示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56+()=34+()
()+134=67+()189+33=()+()468+a=()+()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课本上例2李叔叔骑车的图片,请学生读读图片上的信息,师生一起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你们能够自己列式帮助李叔叔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回答,全班交流。请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板书:(88+104)+96=288(千米)88+(104+96)104+96+88 „„】
4.教师从中提出两个算式——(88+104)+96 和 88+(104+96),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回答:参与运算的数一样,运算结果一样;但是运算顺序不同)那么,想想看,能不能用一个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连接它们呢? 【板书:(88+104)+96 = 88+(104+96)】
5.练一练: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54+237)+63Ο54+(237+63)162+(38+367)Ο(162+38)+367
6.全班交流发现,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板书:(a+b)+c=a+(b+c)】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1.填一填。
(47+52)+48=47+(_____ + _____)150+(50+66)=(150+ _____)+ 66(136+ _____)+98=_____+(64 +98)(a +b)+ c= a +(b +_____)2.判一判,在下面各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括号里打√。a+(50+7)=(a+50)+7()123+(77+b)=(123+77)+b()
△+(○+b)=(△+□)+b()3.选一选。
⑴68+72+128=68+(72+12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2078+25=25+207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3)254+436+464=254+(436+464)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5.想一想。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变得简便一些。680+()+298 172+665+()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几个层次的练习,充分考虑到了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的不同水平,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作业天地。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收获。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不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呢?(任选一题)
1.(1)1+3+5+7+9+11+13+15+17+19=
(2)2+4+6+8+10+12+14+16+18+20=
2.86+87+88+89+90+91+92+93+94=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 88+(104+96)=192+96 =88+200 =288 =288
(a+b)+c=a+(b+c)
第四篇:加法结合律教案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授课教师:陈常秀 年级:四年级教学方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
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教学方法:主动探索法 教学用具: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3)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2)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E 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 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第五篇:加法结合律 教案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教材第5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 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2)弄清a、b、c的意思。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25+68)+32=25+(□+□)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
(23+47)+56=23+(□+□)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a+(20+9)=(a+20)+9()
△+(○+b)=(△+□)+b()
(10+20)+30+40=10+(20+30)+40()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