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您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学习感触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思路的设计包括五个方面:
1、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2、多样化教学。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
3、任务导向。指把多少课题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是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
第二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 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个思路模式,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 “教”的。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生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其实教育的核心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之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第三篇:教学实施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实施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完成这一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营造出一种适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环境,设计出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都在尽量减少统一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小组合作,比如共同的观察、讨论等等。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虽然这些在教学中都是有必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但还应在教学中加以区别对待,应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操练,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或接受相同的结论。要想顺利的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就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不应追求过于统一的进度,而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虽然在我们区统一考试的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我仍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二、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教师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单从教材或教师的假想问题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构想,而不是一份现成的施工蓝图。课前,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然后再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这种构想应该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境界。
实践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进行讲解与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本人及学生都会拥有更多的进行自主探索、自由发挥的机会。以前我在课堂上只是关心实施自己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节节相扣,教学设计中没有一点机动的余地,生怕留给学生余地之后会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教学活动过程变得非常的紧张,有时候真的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后,根本就无法进行调整,留下过许多教学中的遗憾。现在我深刻体会到了,在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上,没有捷径可以走。虽然我已经是一位有了十多年教龄的有经验的教师了,也决不能以昨天看待问题的眼光去面对今天的学生们,学生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我自身的研究与学习也要不断的进行。
三、设计多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关心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图象,在毫无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与记忆,我自己在前几年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此类现象,结果自己课下没少费工夫,课上却取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自己或他人的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再发现来进行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在同一学习任务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尽量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尝试的机会。在统一活动的设计上,也要给学生留一点选择的余地。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有的同学喜欢问老师,有的同学愿意自己多想一会或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还有的同学则愿意暂时不去想,让自己脑筋清醒一下,以后再说。想想当时我并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给学生们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改正以前的不足,尝试设计出多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多样化;应该相对宏观并贴近学生的实际;应该允许改变,允许适时调整。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根本问题出发,客观冷静的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自如的驾御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第四节 语文教学整体设计的总体思路
第四节 高屋建瓴揽全局:整体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由点到面扣标题
标题是眼睛,它可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主题的暗示、线索的提挈,结构的浓缩,问题的寄托。
(1)分解标题,如《一次大型泥石流》、《过万重山漫想》(2)抽换标题。这种新颖的设计,刺激着学生必须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整体把握。
(3)拟设标题。教师可以限定角度,发动学生给主标题加副标题,或者把原标题作副标题,再重拟正标题并给合全文申诉理由。还可以给课文各部分拟小标题,或词或短语,形式不拘,要求合理,这种设计不仅是理解能力训练,也是概括、表达能力的训练。(4)评议标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标题的意思、作用或优劣作出评价。如《为了忘却的纪念》。
二、顺藤摸瓜理线索
线索是组织材料的脉络和纽带,往往与情节发展、人物感情、创作意图等因素有关,抓住线索,就能串起材料的“珍珠”。(1)功能性线索。如贯穿情节的“风雪”,展开结构的“漫想”,寄托感情的“纪念”,暗示主题的“大火”,连缀材料的“黄鹂”。线索提挈了情节,情节展示了人物,三者串成一线连成一体,学生可较快把握全局。(2)类型化线索,即习见的单线、双线、明线、暗线之类。篇幅较长的叙事类文章,若抓住明暗线来设计教学,往往能达到纲举目张,木动叶摇的效果。如《药》。
三、切中肯挈抓联系
任何事物存在于系统之中,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的联系是普遍的,体现在课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各种联系犹如“枝茎肯挈”。
(1)抓住事物间的相关性联系进行设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和郑屠户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鲁提辖怎样对付郑屠户的,郑屠户是怎样对待鲁提辖的。把上述情况联系起来,人物之间的联系拎清了,人物形象就一目了然。
(2)抓住事物的因果联系来设计。或由因推果,或因果溯因。(3)抓住事物间或事物内部的并列性联系来设计,如《故都的秋》,老院禅意、落叶知秋、秋虫残声、秋雨闲人、故都秋果。(4)根据课文内容的层进关系来设计。
无论抓住哪种联系来编制教案,都必须根据课文实际,“依乎天理”,“因其自然”。
四、多向比较察演变
世间万物、流动不居,反映到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也在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文叙写的内容,就是人事的变化史、发展史。设计时要研究这些演变的原因、条件、过程、结果。(1)纵比。所谓“纵比”,即比较课文前后的内容,找出变化,摸清规律,悟出道理,获得收益。如《一碗阳春面》《最后一课》《林黛玉进贾府》。
(2)横比。新旧知识勾连,课内课外比较。横比可比共同的人生道理,《一碗阳春面》和《一个新生的故事》;共同的描写对象;共同的人物形象;也可比相关的思想观点、相关的结构形式。这种设计的最大好处就是瞻前顾后,整体感强;多方对比,学生印象深刻;内外勾连,信息容量较大。
五、片言举要展思路
1.关键句可做教学突破口。有的维系结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有的统率材料《琐忆》《呐喊自序》,有的照应标题,《绿》,有的标志线索,有的点化人物《祝福》《药》人物“口头禅”,有的蕴涵精义,如《风景谈》,有的维系感情《项脊轩志》《兰亭集序》,有的总结全文,如《咬文嚼字》。
2.依靠关键句领起全篇教学。如《呐喊自序》“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记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找出“梦的历程”。3.抓住关键句来设计大局。如《西湖的绿》,抓住“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句子设计。
六、攻其一处破重点。
只有那些既是文章精华,又能落实教学目标的地带,才能成为教学攻坚的重点。
1.扣课文内容来设计,如《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幼学记事》的语言幽默的途径;《林黛玉进贾府》的出场描写;《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外交语言艺术,《咬文嚼字》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我与地坛》追寻自我救赎之路;“教材无非是例子”,应看重的是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培养他们用语文的能力。
2.扣课文语言风格来设计
3.以教授读解方法为设计重点。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教给学生阅读一类文章的方法。游记类散文,大致可以析为三方面:旅行踪迹、人事景物、识见情旨,如《汨罗行》《雨中登泰山》《内蒙访古》《雄关赋》
七、另辟蹊径善转换
1.教学切入点的转换。如《西湖的绿》的中间开花,《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首尾归中,《咬文嚼字》《宽容序言》的倒卷珠帘。
2.以传统观念的转换来指导备课,如批判、质疑、纠正、补充等教学环节的设置。
3.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转换。如改编、表演、报告、竞赛、评点代替教师讲读;如教学剧本或小说可发动学生改编、表演“课本剧”,编导就是对课文的分析;承担角色,就是要领悟台词,理解人物形象;表演和评议,则是理解的深化。
4.价值观念上的转变。有些选文,说教味甚浓;有些选文,太应景循时;有些选文,又失之过时陈旧;有些选文,编者习惯于“左视眼"误读,对多数以“阶级论”观点,给作者或课文人物定性的说法,(如地主阶级、剥削阶级、小资产阶级、宗教观念、世界观局限等),要学生深入课文,尊重自己的感觉,读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所有的转换都要从可行原则、效益原则、教育原则出发。
八、总揽提要巧概括
教师读解课文的思维之网既能散得开,又能收得拢,“钻得进”是潜心涵泳,悉心体味,“跳得出”是摄取精髓,为我所用。《荷花淀》用一个“美”概括,《一碗阳春面》从“事”“情”“理”的高度上驾驭全局,《庖丁解牛》“技”与“道”,《邹忌讽齐王纳谏》抓住“三”字。
九、听君新翻杨柳枝
对整篇课文作全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建立在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之上,建立在教师是一个独立的言说者的基础之上,如《荷塘月色》看作是作者一个美丽而短暂的轮回之美。
第五篇: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
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老师们的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其价值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和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自身是最可利用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协助者、促进者、激励者、评价者,总之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呢?下面我就结合我上的一堂课的一个片段来说说
教案:圆柱表面积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我们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柱体,那么你们想不想通过圆柱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呢? 2,一个果汁厂想用圆柱体易拉罐包装一种产品,听说我们班的学生都很会动脑筋,想请我们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圆柱体的易拉罐侧面贴一层包装纸,需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忙呢? 3,假如就是我们桌子上的这种易拉罐,请大家独立思考:这个该怎么做?(学生独立思考)
大家认为有必要小组交流一下吗?
4,如果你认为个人能独立完成就独立完成,如果你认为需要和别人合作就合作。不过老师
给需要合作的同学几点建议:
(1)先在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2)由小组长负责分工,其他组员协作完成(3)完成后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成果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作引导
a,你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什么图形?
b,转化后的图形与这个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c,你能由转化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这一段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数学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用贴近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其自主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给学生发现的空间,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5,学生汇报成果
6,你们真会动脑筋,帮助饮料厂解决了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员工谢谢你们。圆柱体易拉罐侧面这层包装纸的面积我们称为圆柱的侧面积。其实我们刚才掌握了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7,根据学生分析用课件展示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结果,得出计算圆柱侧面积的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总结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8,如果制作易拉罐外壳,还需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又展开新的探究活动,并且能自觉的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充分利用一个材料,进一步推导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得以延续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
三,自主探究,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中”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解决易拉罐侧面包装纸得面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利用有力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迷”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观察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
践能力。
同时,只有学生自主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体会到了成功喜悦。学生在创设情景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在探究问题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化一番精力去研究、探索,注意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学生在探究时,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学生随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容许学生出错、走弯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错误,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思维发展需求,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其走出思维的误区。同时借助必要的教学工具(易拉罐、纸,剪刀等)进行帮助,放
手让学生去探讨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享有学习的自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协助者、促进者、激励者、评价者,总之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