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和使用策略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和使用策略教学设计
萍乡市经济开发区清泉小学
廖根模
一、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直观形象
数学工具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某一数学知识印象,促进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帮助并激励学生进行思考
数学是一门处处需要进行思考,散发着智慧火花的学科。而数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其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特别是小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还是一片空白,没有数学工具帮助学生,他们将无处下手,无从思考。而数学工具的分步演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从无到有,逐步形成和建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和激励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
二、数学工具的使用策略
我认为,数学工具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注意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上来,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适时选用,讲究使用的艺术性示范性这样才能在全角教具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数学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他不但起不到帮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下边是我在一年级上过的一节课,内容是《11~20各数的认识》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 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捆成一捆,一个十是()。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选择应用的数学工具一个是小棒,一个是直尺。小棒可以帮助学生数数,在他们头脑中建立一个实物的数量概念;尺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1~20各数的大小与顺序,使抽象的概念更直观、具体。总之,数学工具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策略
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实践经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用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表象,远远不如刺激物直观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数学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教具、演示材料、图象描绘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感知,把数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合理并正确地使用数学工具,可有以下价值:在小学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从而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不是使用传统教学中常用的长方体模型,而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直观的事物代替。如牙膏盒、牛奶盒、橡皮等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认识,再出示长方体巧克力让小学生来认识长方体,并说出它的特点。同时并许诺,如果他们中谁表现优异就可以得到巧克力。结果整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就是如此,总得想办法把学生给吸引住。作为教师,你不可能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得让他们自己动起来,好比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再苦再累的事情,只要他们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欲望,个个飞蛾扑火,剩下的事就好办得多了。本课通过直观教具的教学使学生很快认识了长方体并掌握了它的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具演示,还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适当地穿插使用教具,你的教学活动就有了变数,这时的课堂教学结构就会变得丰富起来,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了。同时,学生接受信息刺激的方式与渠道也相应增加,情绪得到调节,无形中也将有助于提高你的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应用学具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恰当地把握学具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学具,发挥其最大功效,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篇:分析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策略
分析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策略
数学工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内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转化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智慧大部分来自他们的手指,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获得体验和感悟。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工具的使用真的能如此完美地发挥“灵丹妙药”的功效,达到我们美好的初衷吗?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成为课堂学习中的“绊脚石”,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具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再比如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子、魔方、茶叶罐、积木、乒乓球等。学生在操作这些物体的过程中,对立体图形有了清晰的认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二、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处理遇到的问题。
三、教具在使用时要适时取出和收回,教具的适时呈现和收回是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小细节,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上课老师带上教具,有部分同学就去看老师的教具然后开始议论,这部分学生的“小动作”又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演示过的实物继续摆在讲桌的显眼位置,严重影响了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削弱了教学效果。同样,教具在使用时过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也是不妥当的,所以我们不应忽视这些小细节,以便直观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具带到课堂后,应搁置在学生看不见的地方,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并展现在学生都能看得到的位置,用完之后,应立即收起,以避免干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削弱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工具的选择与使用都应注意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上来,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适时选用,讲究使用的艺术性、示范性及启示作用,这样才能将愉快教学法在使用教具这种形式和手段的教学中得以渗透和体现,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小结
蒋月兰
本学期围绕《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目的是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使之能够促进教师把握好教材,应用好教材,教好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团队合作品质,增强专业发展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促进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
加强相关理论及技术的学习,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数学课堂中“问题”的重要意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给学生的思维以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以这意义为导向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钻研了《教师教学用书》《数学课本》,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引领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认识,统一研究思想。明确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编写意图,教学重点,每个课例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为顺利研究打好基础。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 1 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给学生的思维以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制定出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高度,做到“量体裁衣”。如过渡处设问,以旧引思。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旧知识过渡时,通过适时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同时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如果我们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这个拼成的长方形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的关系怎样呢?那么求圆的面积只要求谁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哪一部分的长度?宽相当于哪一部分的长度?圆的面积应当怎么求?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两个关系,再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帮助他们运用旧知,探索新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往往是在旧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转化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在新旧知识的转化处巧妙设问,把新知识、新内 2 容转化分解成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解决,就如同添加了“辅助线”,理顺了学生的思维流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通过“3÷8= ”引导学生复习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时,进行设问:“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比也有一个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看,你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吗?”通过这组提问,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得以发展。
又如思维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我们的课堂提问就应富有诱发引导性,而在题目的变通处若能恰当地“导”,无疑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时机。尤其在应用题教学中,更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教完分数乘除应用题后运用了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等进行设问的方式进行提问。例、①张大爷养了500只鸭,200只鹅。a.鸭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b.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c.写出鸭与鹅的只数比。d.写出鸭与总只数的比。e.写出鹅与总只数的比。②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养了多少只鹅?③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比鸭少,养了多少只鹅?④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养了多少只鸭?⑤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比鹅多,养了多少只鸭?⑥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是鹅的,养了多少只鹅?⑦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比鹅多,养了多少只鹅?诱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这不正是“授之以渔”之道在学生身上得以内化吗?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23252523525 3
三、加强资料积累,及时总结。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将研究的内容,以说课、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本学期以六年级上册所有内容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说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根据小专题研究的内容,以《圆的面积》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组进行“同上一节课”以《折扣》为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写出了符合学生学习的教案,最后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整理出资料。每月都能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详细教案,并进行说课、教学反思。
在总结本阶段的研究活动中,我感觉对课题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课题概念界定领会不深;实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还没有把课题思想贯穿到每一堂数学课中,这也使我对下阶段的课题研究确定了新的目标。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 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 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二是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 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分种=60秒,体会 1秒,了解 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 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 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处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学生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 l小格是 1秒,走 1大格是 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的时间,认识秒针走 1圈是 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一一突破教学中的重点。
五 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学生的未知空间。
六 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 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 “1秒”、“几秒”到“ 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2)从整点到非整点的情况;(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4)跨过 l2点的情况;(5)秒针走一圈的情况;(6)分针一圈至几圈等情况。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应对自如。
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