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9.1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1、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器材:
乒乓球、饮料瓶(去口、去底各一个)、水槽、烧杯(装水)、电子课本、电子白板、视频资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实验解决:在去口的较细的饮料瓶中放一个乒乓球,不允许将口倒放,怎样才能取出这个乒乓球?
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很多学生肯定能利用浮力解决问题,从而引入浮力。板书课题:
9.1 认识浮力 进行新课:
1、认识浮力
教师提问: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 学生举手回答,列举一些常见浮力现象。
打开课本,阅读课本84页,观察图9-1,讨论如下问题:
(1)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2)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演示实验: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可以发现,金属块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空气中时
了。这表明水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了多少,浮力就有多大。
归纳并板书: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浮 = G - F′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其实浮力的产生跟液体压强有关。
学生阅读自学课本85页活动2,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幻灯图片展示)(1)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对应部分在水中的深度,因而水的压强也 ;所以长方体左右两个面受到的的压力大小,方向。
(2)长方体前后两个面受到液体压力的情况,跟左右两个面的情况。(3)长方体上下两个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上F向下的大小关系是,原因是。板书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产生的。F浮=F向上-F向下
实验演示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放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会不会浮起?(学生猜想结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瓶口处慢慢浸入大水槽中,看乒乓球会不会浮起来?放进去后,乒乓球浮起来了。
提出问题:(结合浮力产生的原因解释)(1)为什么开始时乒乓球没有浮起来?
(2)把饮料瓶浸入水中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把铁块放入水中,铁块下沉了;展示幻灯图片:钢铁制成的航空母舰浮在水面上。
看到上面的情景,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提出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等有关。
请同学们观看小视屏,看完后归纳出结果。(播放视频资源)
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总结板书: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及物体浸没入液体的深度等因素无关。强调: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同种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1、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2、在你预习的基础上纠正了哪些错误?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第二篇: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②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存在、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突出重点
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结合实验理论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教学准备:
(1)演示用具: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蜡块、水槽、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等。
(2)学生用具: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盐水、大头针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死海不死》,学生观看,引出在死海中会产生如此奇特的现象都是与浮力有关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中,往乒乓球上倒水,水从漏斗下流出,乒乓球沉在水底。这时再用手按住漏斗口,学生观察实验,问乒乓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师生分析乒乓球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初步解决上浮时乒乓球受力情况的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使用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知识来分析物体的运动,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2、演示实验: 手托两块相同的牙膏壳,一块卷成团,一块展成空壳,置于大水槽上,略为介绍后,同时放开。一会儿后提问:同样的牙膏壳为何有不同的效果呢?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通过对比的方法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以牙膏壳为例,空牙膏壳受到浮力的作用,实心的牙膏皮受浮力的作用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好奇心的作用去培养其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然后再去实践学习、获取技能;)提出问题:如何来验证呢?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选出较好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右图的实验方案。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个别进行指导。
提出问题: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精神和能力,经历问题的策划和 解决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与学生一起交流实验心得,交流后提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并询问是否有办法得到浮力的大小,畅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评价实验及利用实验的其它所得;说出此实验中的主方法是一种测浮力的方法,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液体中都要下沉呢,浮力产生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受到一定的教育,获取一定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红蜡烛升起来;乒乓球上浮、铁块下沉等;提问:为什么它们会上浮、下沉,继续问: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学生观察、体验、再分析。
(设计意图:演示的实验器材,都经过细心的精选,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但不教条指引。教给学生理论推导浮力产生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蜡烛在水中漂浮情况,与学生一起对蜡烛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浮力产生原因)
2、结合水中的物体受力情况,结合压力与液压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设计意图:整个一节的知识点统一形成系统,也和力学其它的知识点很好结合,讲授新知同时强化了旧知。)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向同学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可能状态;在学生找到答案后让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和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别对三种状态进行受力分析。收集生活证据,或者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很快找到答案;并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一起查缺补漏,找出不足,或改进实验或寻求其它实验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脑后再动手,把生活经验与实验结论结合一起用来解决一个定向性的问题,改变一种本位的思维定势。并学会分析物体的受力,运动情况。通过对实验的评估和改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交流讨论:畅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国防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关心科技的发展,从物理走向社会。)小结:学生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体会
作业:课后的自我评价部分,完成家庭实验室。板书设计: 第2节 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反思:
1.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上也应放开手,多启发;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4.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加上空气对气球有浮力作用的演示实验。并进行简单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第三篇: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
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 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 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浮力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去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利用电子白板的展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展现与评价,让班班通设备为教学服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即F浮=G-Fˊ计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与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及称重法测浮力。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及电子白板课件;
2、演示器材:乒乓球、瓶子、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石块、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水上球”图片,播放视频《玩水上球》。问:水上球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回答。
问:那是谁给它的浮力呢?学生回答。
师:关于浮力,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与浮力有关的知识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浮力的大小、方向及浮力的产生原因来认识浮力。
二、新授。
1、浮力现象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浮力现象,请同学们看白板。电子白板课件展示生活中浮力现象的图片。问:你能说一下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举一些我们生活中一些浮力现象的例子呢? 学生列举,教师点评。
2、浮力的概念
师:刚才听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边说边把石块扔进水杯,石块下沉)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 生:受(或不受)
师:怎么验证呢?(建议参考课本《活动1》)学生小组讨论。
师:有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验证方案(或步骤)?
学生上台说出他(她)的验证方案(或步骤),同时利用电子白板展台功能展示学生的验证方案。师生共同完善验证方案(或步骤)。
师:刚才我们共同研讨了这个验证方案(或步骤),接下来我们来实验。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在测量力之前我们应该是不是给弹簧测力计校零?现在我手中的弹簧测力计是否需要校零?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能不能让石块碰触水槽的底部?为什么?
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有没有哪一组同学根据这个验证方案来讲台为大家做一下实验,让我们共同验证一下石块是否受到了浮力?
学生上台演示,打开电子白板展台让其它同学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共同记录下实验数据。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
引导总结:我们把刚才同学们用的这种方法叫做:称重法测浮力。通过称重法测浮力我们发现:①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②浮力的大小F浮=G-Fˊ。
师:有哪位说一说浮力的方向?(学生回答:竖直向上),能不能就讲台的器材简单验证下?
师:刚才我们验证了石块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经过前面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是浮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与大小呢? 学生回答。
叫学生上台体验一下浮力:将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瓶放在水槽中,用手压瓶。问: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感觉。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浮力,那是不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
3、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我把一或两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切掉底的瓶子里,向瓶子里倒水,球会不会因为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呢?
生:会浮起来。
教师演示实验(同时打开电子白板的展台功能展示演示过程,现象与学生回答的答案相反)。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适当时利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控制按键进行播放与暂停,进行批注细节)
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向上-F向下,现在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刚才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不盖盖子时乒乓球不能上浮,而盖上盖子后乒乓球能立即浮上来呢? 学生解释,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解释得很好,让我们共同从理论上来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P85《活动2 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根据教学时间选择完成)。
1、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20牛,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为15牛,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2、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则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当是()A.竖直向下 B.竖直向上 C.水平向左 D.水平向右
3、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___。
4、浸没在水中的某物体上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30牛,如果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80牛,那么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 大小是
牛,方向是。
五、教师评价。
评价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
六、作业。
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板书设计:
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大小:F浮=G-Fˊ 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向上-F向下。
三、两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1、F浮=G-Fˊ
2、F浮=F向上-F向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媒体呈现图片与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电子白板批注、展台等功能对演示过程细节进行批注与展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称重法测浮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演示两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切掉底的瓶子里,向瓶子里倒水时球浮不浮起来这个质疑实验,通过展台展示,让全班学生观察到这个现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利用展台展示学生验证步骤和演示实验过程,实现交互式评价。
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欲望较高,基本上会用测力计测重力与浮力,但仪器使用不够规范。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还算成功,但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和分析意识不强,表现展示欲望不足,有待于加强引导。
第四篇:《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浮力的应用。1.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专家建议
本课既要有过程性的“探究”,又要有终结性的“认识”。要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给出浮力的定义,并让学生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即“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浮力的一些现象(例如:轮船、鸭子、救生衣、热气球、孔明灯等等)
【师】(1)轮船为什么能在大海里航行?(2)穿上救生衣后,为什么就不会沉入水里?
(3)孔明灯、热气球为什么能升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
(二)讲授新课
1.浮力
【师】复习提问:物体在多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些力一定是什么关系?
【生】这些力一定是平衡力,合力一定是零 【实验】
(演示1)木块漂浮在水面没有下沉,说明木块受到水的浮力
(演示2)将悬挂金属块的弹簧秤放到水里,弹簧秤读数减小了,好像金属块变轻了,说明金属块受到水的浮力
【提出问题】对于演示2(1)弹簧秤下悬挂的金属块,在放入水中之前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是什么关系?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牛,则物体重多少牛?
(2)弹簧秤下悬挂的金属块,在放入水中后,金属块受到的重力与弹簧的拉力是平衡力妈?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2牛,则重力与弹簧拉力合力多少牛?方向?
(3)金属块在放入水中后任处于静止状态,请分析金属块的受力 【生】讨论,交流,积极发言。
【师】引导学生用手向上托这个金属块,使弹簧秤达到同样示数,从而得出结论,水对金属块一定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归纳总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 向上浮的力叫浮力(F浮)。(1)浮力方向:竖直向上(2)浮力施力物体:液体
(3)浮力大小:根据平衡力的原理计算
(4)这种方法叫做:浮力的测量法
【例题】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4N,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N,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D A.7N
B.4N
C.3N
D.1N
2.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复习提问:(1)液体中的压强与深度是什么关系?
(2)液体压强的方向?即浸没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压力的方向? 【生】(1)越深的地方,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力,压力的方向垂直物体的表面且指向物体。
【师】边长为L的立方金属块位于水面下h 深处,画出液体对金属块各表面 压力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
(1)比较金属块上下表面位置液体压强大小并指出压力的方向。(2)金属块上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力是平衡力吗?指出合力方向。(3)金属块四个侧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什么关系?合力是多少? 【生】(1)下表面位置压强大,压力向上,下表面位置压强小,压力向下。(2)非平衡力,合力向上(3)平衡力,合力为零 【归纳总结】
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所产生的形成的(1)浮力的本质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2)只要能形成向上压力差,就能产生浮力(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从水里上浮的物体、下沉的物体,只要形成向上压力差,都受到浮力)
(3)气体中的物体也存在压强差,气体对浸没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例如:热气球、孔明灯
(1)木块A所受的浮力
(2)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受到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分析】(1)绳断前,木块受力情况:向下的重力、绳子向下的拉力和水的浮力,由于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即F浮=G+F=8(牛)(2)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受力情况:向下的重力、水的浮力。
合力大小为,F合= F浮-G=8牛-5牛=3牛,合力方向与大的方向一致,向上。
(三)课堂小结
(1)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2)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3)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示
(四)布置作业
第五篇: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认识浮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它联系了质量与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比较综合的章节。它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在本章知识学习过程中,它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既运用前面的飞机升力的产生原理,又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概念及特点,学会运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2、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学会运用“压力差法”判断浮力的存在;
3、初步了解“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物理探究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实验、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过程;
3、经历探究浮力产生原因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节约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所教学生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质量与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对浮力的现象已经有了简单的感性的认识,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浮力的认识程度也不同,所以教师要让所有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浮力的存在,进而对其展开理性的分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境创设:放映图片,让学生了解与浮力有关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会浮在水面?学生观察图片,并仔细思考问题(少部分同学会想到浮力)。该部分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引出浮力。实验探究:(1)、将悬挂着石块的弹簧测力计的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会变小,若用手向上托起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会变小,对比分析两次变小的原因,由此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 对定义进行分析,得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对石块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称重法求算浮力的方法。
(2)步骤一:将去底的塑料瓶倒放于手中,将瓶盖打开,把乒乓球放于其中,注入的水,乒乓球不上浮;步骤二:拧上瓶盖,乒乓球向上浮起。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反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会上浮?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其产生好奇心理,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不上浮?同学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因为受到浮力的原因,进而重新思考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可能不受浮力,继续深思浮力的产生原因。理论分析:对于放置到水中的长方体,利用前面的压强知识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上下两个表面产生的压力差所产生的。
五、课堂小结
知识点小结:(1)、什么是浮力(2)、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七、习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