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驿路梨花 教案和课后练习答案
教案示例之一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二、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三、掌握字、词:
正音:简陋(lòu)倚(yǐ,不念qí)撵(niǎn)麂(jǐ)修葺(qì,不念róng)
辨形:陡、徒;瓣、辨;篾、蔑;拂、佛;梁、粱;莹、营;葺、茸
释义:迷茫、陡峭、简陋、恍惚、香气四溢、修葺、修长、折损 教学设想:
一、布置预习: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掌握字词;划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初步划分段落层次。
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通过侧面描写赋予未出场的主人公以鲜明美好形象的艺术手法,以及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加强朗读,通过对描写环境美、刻画人物形象美有关片断的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灵美,从中得到美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写一段文字。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介绍课文、作者;正音、正字、解词;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层次。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课文,解题。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文章结句引用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以“驿路梨花”为题目。这“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题目形象优美,清新洗炼,语意双关,寓意深远。文章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后收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驿路梨花》一书。
二、作者介绍。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还有与别人合作的电影剧本《芦笙恋歌》、《边寨峰火》等。在“四害”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三、检查预习并结合正音、正字和释词。
(详见教学目的三)
(一)正音: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上黑板填写拼音。
(二)通过拼音填词来辨形、正字:
在小黑板的另一面写上拼音填词:dǒu峭、tú然;花bàn、biàn别;竹miè、miè视;fū晓,fó象;桥liáng、高liáng;晶yíng、yíng房;修qì、róng毛。参考答案:
陡峭、徒然;花瓣、辨别;竹篾、蔑视;拂晓、佛象;桥梁、高梁;晶莹、营房;修葺、茸毛。
(三)释义:
可在学生回答后,明确:(课堂上已有注释的未列入)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huǎng hū):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划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
五、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教师归纳:
文章以“我”和老余在驿路上活动的时间先后为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第一段,第1、2小节写“我”和老余在茫茫暮色中急于赶路,寻找投宿之处。第二段(第3—26小节)写“我们”发现了夜宿的小屋,猜测着小屋的主人,十分感激。这一段又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3—8小节),“我”和老余见到小屋,不知从何而来;第二层(第9—12小节)水足饭饱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猜测着小屋的主人;第三层(第13—26小节),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第三段(第27—36小节),写第二天早上“我”、老余和瑶族大爷修葺草屋时,遇见梨花的妹妹,终于知道了草屋的来历和小屋的主人。这一段可分两层意思,第27—35小节,写遇见梨花的妹妹;第36小节,最后点题、点人。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二层次。
(一)简述:第一段第1小节写景,描绘高山,是一幅“群山暮色图”[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第2小节点出我们[人物]急于投宿的迫切心情。第二段第一层,写我们发现梨树林边有小屋,由着急而惊喜。作者又以细腻的抒情笔触展示了一幅“梨林月色图”。
(二)指名朗读课文描绘月色、梨林的句子:第4、6小节。
(三)引导学生细看课文对小屋的描写。小屋的发现,是在写景由远到近,写人由急到喜之后的。写梨花象征主人公,以花喻人,既扣住题目,又暗含题旨。由花到屋,写屋见人。记叙的顺序是清楚的,写花写屋都不是闲笔。
提问: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的。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是那样醒目(近视),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理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了水,结合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些,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屋内的描写,就象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提问:对草屋这样描写,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回答后,明确:“火塘”的设置,“厚厚的稻草”,“装满了水”,“粗大的字”:这些,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都准备好了,安排到了。过路人怎能不“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呢?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主人公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七、布置作业:
(一)思考;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要求下堂课口述回答。)
(二)朗读全文。
(三)课文“思考和练习三”。参考答案:
1.瓣(bàn),中间是“瓜”字,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球茎可以分开的片状物,与“瓜”有关,从“瓜”旁;辨(biàn),中间部分是“”,分别、分析意,如“辨别”、“明辨”。
2.篾(miè),劈成条的竹片,也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梁等的茎皮,从“竹”头;蔑(miè),轻视,小看,“艹”头。
3.莹(yíng),光洁得象玉的石头,下部为“玉”,用以形容光洁、透明,如“晶莹”;营(yíng),军队驻扎的地方,如“营房”;军队的编制单位;也可能作筹划管理,如“经营”、“营业”,也可能作谋求意,如“营生”、“营救”,下部为“吕”。
4.葺(qì),用茅草覆盖房子,中下部为“咠”;茸(róng),草初生所呈现的纤细柔软的样子,下部为“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讲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布置作文。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指名学生口述作业后,明确:课文运用倒叙手法,从“我们”在小屋里巧遇瑶族老人,先就瑶族老人落笔,而后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介绍了梨花姑娘;又随着情节的推移,引出哈尼小姑娘,最后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得知梨花究竟是谁,并点出小屋最早是由过路的解放军同志为方便群众而盖的。叙写的时间顺序是从现在发生的事追溯到过去发生的事。
(二)要求学生听写以下词语:迷茫、陡峭、花瓣、恍惚、修葺、折损、晶莹、驿路。而后指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订正。再指名学生解释这些词语。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三层次。
(一)简述:这一层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通过老猎人之口,点出了梨花小姑娘。作者步步设疑,引人入胜。
(二)引导学生找出写老猎人的文字,分析老猎人的形象,体会老猎人对于梨花形象的塑造所起的烘托作用。
提问:作者写老猎人用了哪些形象的文字?指名学生引用课文回答,然后明确(第13自然段):“须眉花白”,“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简析:寥寥几笔,朴实无华,却是十分传神,不仅刻画了老猎人的外形神态,而且写出了老猎人淳朴、忠厚、热情的内在气质。
揭示:第15自然段写老猎人“也是又累又饿”,一个不顾山高路远的须眉花白的送粮人,自己却是“又累又饿”,充分显示了老人崇高的品格;老人对于迷途中发现小屋一段经历的回顾,生动逼真,更显示出小屋的意义,从而揭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做好事的深刻意义;老人用红头巾插上白羽毛留下向未曾相识的小屋主人道谢致意,又“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以及“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两个“都”字,反映了我们人民的心灵是多么的美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温暖如春。第24自然段结尾处,通过老猎人之口,点出了“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的哈尼小姑娘梨花。
(三)指名朗读。要求将第24自然段、第4自然段和第26自然段连在一起读,引导学生体会“梨花”的象征意义。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一)简述:这一段写我们和瑶族老人在修葺小屋时遇到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从小姑娘口中引出了解放军同志为方便过路人避风雨而盖房子,以及梨花姑娘经常来照料小屋的事。
(二)提问:我们没有立即赶路,老人也没有离开,一起动作手修葺小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这是人们为梨花姑娘的精神所感动,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后必然出现的生动景象。连锁反应,大家都来学雷锋,人人都在做好事,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人们美好心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反映。
(三)提问:梨花的妹妹讲述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屋的事以及梨花坚持照料小屋的事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这一讲述的穿插,既交待了小屋的来龙去脉,又介绍了作品未出场的主人公,揭示了主人公梨花姑娘美好的心灵,赋予了梨花姑娘思想性格以时代色彩和典型意义。
(四)提问:第36节未句引用宋代大诗人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多处描绘梨树林的美好景色,以花喻人,寓人于花,层层烘托,处处侧写,主人公未出场,形象却十鲜明。结尾处陆游诗句的引用,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更好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主人公哈尼族小姑娘梨花与草屋边上挂满枝头的梨花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梨花”成了表现心灵美的雷锋精神的象征。“驿路梨花处处开”,在这儿正是神州人人学雷锋的同义语,归结全文,更进一步深化了“梨花”这一形象意义,深化了主题的意义。
四、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议论,回答后明确:本文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五、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一)讲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多处描写洁白的梨花?山野中开满枝头的梨花象征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梨花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分析本文侧面描写的运用。
先设问,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为什么?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可再次指名朗读有关句子及片断);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指名学生择要简析);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
六、布置作文: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现在要求改作直接描写,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下面一段文字。
梨花来到了梨树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树丛中,随着一阵悦耳的歌声,哈尼小姑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 附 板书设计:
直写其他人物以人衬人烘托主要人物
附 教学参考资料:
1.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语文学习》1981年第8期)
2.《<驿路梨花>的教学》[《浙江教育》.(中学版)1981年第8期]
苏州市第十中学 韩树俊
第二篇: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掌握在记叙中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进行抒情的方法。
二.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三.使学生受到共产主义情操的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
教学重点:
四.速读课文
五.研习新课
1.讲读课文第1、2两节。
集体朗读这两节。
提问:这两节文字主要写的什么?找出文中描写山的几个动词。从记叙要素的角度看,这里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3-6节。这里作者如何写梨花和梨树林的?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何作用?
“白色”写出梨花的色彩,“开满枝头”写出当时正是春花烂漫,梨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写出梨树林的大小,“花瓣轻轻飘落”写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这里是实写自然界中的梨花。隐喻着正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梨花出现了,它给人们希望和安慰。因为“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同时也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这自然界中的梨花是用来比喻梨花姐妹的思想品质的,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象征。
3.分析7-11节。
指名读,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家”“家里有什么”。
提问:两个夜行人来到小茅屋看到了什么?
写这些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在屋外,看到的是草顶、竹篾泥墙,门扣着,白木门板上写着“请进”二字。“请进”两字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和诚意,给人以温暖。屋内有火塘,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盛满水的竹筒,墙上有字,柴、米、盐巴、辣子,以及水,竹床,都是过路人食宿所需要的物品。屋主人为过路人考虑得很周全。这正是肋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表现。作者表面上是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人的雷锋精神,所以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学习13~36小节
提问:“我”和老余夜宿小屋,对小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主人是谁呢?
主人应该是位处处为别人着想,充满热情,乐于助人的人。
集体朗读13、14的人。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6-36小节,完成[理解·分析]一。
讨论:(1)从全文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却又不按时间顺序
第三篇:驿路梨花 教案
满树梨花万古香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5.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三月如歌,万物齐吟,南风暖窗,桃梨竞开。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同学们对古代神童所具有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一定非常向往吧,现代社会信息如海潮般涌来,知识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这对现代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全面挑战。今天,我们一面观赏迷人的驿路梨花,一面就要学习略读方法,进行略读比赛。
(一)介绍略读方法
1.略读课文(5分钟),要求:“两动”:动眼,动脑;“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可跳读。
2.师生齐读,齐背。
(二)公布自学能力小竞赛规则,为了检测同学们的略读和速读能力,我们今天将在各个小组之间举行一场对抗赛。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学生略读过程中,老师巡回纠正出声、摇头等错误行为),读完后,等待大家的是有关这篇文章的竞赛题,一题10分,请各位同学合上书本,拿出纸笔,以最简短的语句回答问题。
(三)打开书本,讨论问题答案,同桌交换改正,评选出小组优秀选手参与决赛。1.听写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山的高、大、多、险峻,暗示了翻山的困难,衬托出“我们”天晚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3.你认为,深山中,该去什么地方找人家?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评价。4.“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锁着的”这句话中那一个字我念错了?扣 5.小茅屋里有哪些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床、水、火塘、干柴、米、盐巴、辣子
6.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梦?梦中的梨花和美丽的哈尼族小姑娘。把梨花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到一起,人花相映,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颂梨花姑娘的美丽心灵。
7.第二天“我们”为小茅屋做了那些事?修葺、加草、挖深水渠
8.解放军多少年前盖的这间小茅屋?作者点明时间的用意是什么?十多年前,暗示边疆人民对小茅屋的照料时间之长,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代代流传。
9.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 10.写出文章最后的七个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四)决赛环节
1.文中出现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花林边,发现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深水渠。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心存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深水渠。
一群哈尼小姑娘:传承助人为乐的精神,照料小茅屋。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修建小茅屋,方便过路人。梨花:被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2.围绕着“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文中人物先后有两次误会、三次悬念,你能指出来吗?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解放军为什么要建房子?
表达效果:文章设置的第一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领起全文;我” 和老余误会瑶族老人是主人,瑶族老人的否认解开了第一个误会,又引出来第二个悬念“主人到底是谁”,瑶族老人的讲述让我们产生了第二个误会“主人是梨花姑娘”,哈尼族小姑娘的出现消除了第二次误会,引出了第三次悬念“解放军为什么要建房子”。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神秘的小茅屋,热心的人们,悬念层叠的误会,构成了这个离奇曲折的故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但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部队却开走了;梨花接管了小茅屋,最后却远嫁了;哈尼小姑娘们继续照管小茅屋,但他们却不是修建者;“我”、老余、瑶族老人为小茅屋添草挖沟,尽了主人之责,但“我们”却都只是匆匆忙过客。同学们这些好心人之间有主次之分吗?应该说,他们都不是主人,但他们又都是主人!
二、复述课文,弄清文章记叙顺序 1.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复述。2.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
3.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三、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文章写法
(一)你从小茅屋的故事联想到了什么呢?
教学设想:此问要学生自己归纳主题,以各个角度展现他们对主题的理解。这里是为深入挖掘着想。答:a.赞美助人为乐的精神。b.歌颂关心他人的品质。c.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d.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同学们,《驿路梨花》能在众多赞美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说明它定有高人之处。我们再来看,这些充满爱心的人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有老人,有青年,有儿童;有男人,有女人;有军人,有群众;有汉族,有少数民族。(师生共回答)解放军叔叔修建了小茅屋,梨花为他们精神所感动因而接下了管理之责任,梨花妹妹又在姐姐的感召下当了姐姐的接班人,在前人的启示下,“我们”开始为小茅屋服务。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梨花的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么,我们的小茅屋会没人管了呢?
满树梨花万古香,雷锋精神代代传。
同学们,我们通过略读的学习方法,在竞赛中了解了故事梗概,弄清了记叙顺序,理解了文章主旨。本篇课文之所以在众多弘扬雷锋精神的文章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还在于它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景物、人物,别具一格的标题,下面我们将更深的走入了那片美丽的梨花林,走进那间神秘的小茅屋,走进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如诗如梦的意境,去体会《驿路梨花》的写法美。
(二)“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4、6、24、27、37段。
4段: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6段: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借助梨花赞美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24段:梨花,哈尼族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27段: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和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出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37段:充满朝气的哈尼族小姑娘余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显示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三)细读课文,认真思考,文章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提示:可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加以思考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人民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中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四、课文总结 通过略读,我们不仅理清了情节,而且比较深入的理解了课文中心。洁白无暇、香气四溢的梨花,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是根,在边疆生长出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苗,经过边疆各族人民的努力,驿路梨花处处开,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满树梨花万古香,雷锋精神永流传。
五、作业布置
1.回忆略读方法和要求,学以致用。统计决赛得分,计入小组操行分测评。2.书面布置:
(1)完成实中课堂。
(2)学习文章写作手法,完成一篇习作
(3)整理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第四篇: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②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法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优美的多媒体画面,伴以舒缓的音乐,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复述课文。(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研读课文,学习写法,明确主题
1、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篇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了。下面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1)、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2)、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如果按小茅屋的建造和照顾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次序出现?(3)、读书方式:速度、圈点批注
2、速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3、、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分别在哪里,将其语句画出。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4、分析三次写梨花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 坡陡 林密 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找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余)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 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族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人)
13、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4、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5、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6、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7、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18、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1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20、“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1、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雷锋精神)
出示一组含美丽的梨花、雷锋同志的头像和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的画面,同时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让学生借助画面将花、人、精神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歌声中陶冶情操,从而实现本堂课的德育目标。
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辩论题目:“梨花姐妹开旅店是利还是弊?”让学生自愿选择观点展开自由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为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寻求继续传扬的方式,相应地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篇: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花?你们知不知道这些花的花语是什么?花语是什么知道吗?花语就是这个花的象征意义。比如,玫瑰的花语就是爱情,百合花的花语纯洁,康乃馨花语母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花语是清丽脱俗。说了这么多花,那梨花的花语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其实梨花没有像前面讲的那些花那样比较固定的花语。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梨花有关的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中梨花的花语是什么?
把书翻到46页,课文题目是什么? 【答】驿路梨花 【问】作者是谁? 【答】彭荆风
【师】看PPT上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师】“驿路梨花”这个词并不是彭荆风创造的啊,它是有出处的。这四个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在课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阅读提示,请大家齐读一遍。
【师】阅读提示里面常常包含了有关课文的非常重要的信息,你们抓到了哪些信息? 【答】可能出现各种答案。【师】老师觉得有两个信息特别重要,一是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第二个信息是“本文插叙的运用,悬念的设置”。第一个信息直接点出了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第二个信息直接点出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方式。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记叙文的顺序,你们可能学过,今天我再快速地给你们简单讲一下,这个知识点很重要,考试时候很有可能给你一篇记叙文阅读题,问你这篇记叙文的顺序是什么。都抬头看PPT,必要的都记笔记。
展示PPT第三张。
【师】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答】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师】都注意一下顺序和顺叙,有什么区别? 【答】一个是序号的序,一个是记叙的叙。
【师】第一个重在排列的序号,第二个重在叙述。
【师】 先看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比如说:《勇气》中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师】再看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比如:侦探小说。看过侦探小说吗?就是破案的小说?有个非常有名的破案的电视剧,叫狄仁杰,看过吗?
【答】看过或没有
【师】电视剧里一般先发现案情,比如有人死了或者有人家里被盗了,然后狄仁杰去破案。这就先把结局写了,再写事情的经过。倒叙,顾名思义,倒着叙述的。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师】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师】举个例子来说,你们最近是不是写过关于父亲或母亲的作文,你们在写你们的父亲或母亲时,写着写着中间插入有关于父亲或母亲一个小事件,比如有人写的雨中送伞,或者生病住院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情写完后你又继续写我的父亲或母亲怎么怎么样。那中间插入的这个小事件就是个典型的插叙。都懂了吗?
【答】懂了
【师】插叙的作用,插叙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师】最后一个是什么? 【答】补叙
【师】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顾名思义,补叙是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师】好,现在我们学习课文,我昨天叫你们预习,都预习了吗? 【师】先看基础知识,红色字的读法,陡峭,露宿,竹篾······ 【师】不会念的都注上音,注意最后的菌子,细菌,有两种读音。【师】再看词语解释,快速的读一遍。【生】齐读
【师】既然都预习了,那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答】36个
【师】把这36个自然段进行划分,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思考啊。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两分钟的时间,快速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生】讨论。
【师】讨论结束,讨论结果出来了吗?这一组说说你们的划分依据。【生】回答
【师】还是动了脑子的啊,不错,坐下。
【师】第一部分是1---8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老余在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是9---11,主要写了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2----26,主要写了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7----35,主要写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6,主题升华,热情赞颂。
【师】下面根据课文内容咱们填下面这个表格。这里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都知道吧?就是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如实地写下来,那间接描写是什么?
【答】各种回答
【师】间接描写就是借别人的口来叙述,或者是借别人的眼睛,别人看到的并不是你看到的东西叙述。
【师】最先出现的人物是谁? 【答】“我”和老余
【师】他们做了什么好事?看一下第27段。【答】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师】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向哈尼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师】答案就在原文中啊,平时做阅读题也一样。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师】第二个出场人物,瑶族老人。做了什么好事啊?目的是什么?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答】专门送粮食来。方便群众。直接描写 【师】三号出场人物是谁? 【答】哈你小姑娘
【师】所做好事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提示,看35自然段。【答】常来照管小茅屋。目的是向解放军学习,接姐姐的班。【师】第四个出场人物是?所做好事?目的?描写? 【答】解放军,建造小屋,向雷锋同志学习,间接描写。
【师】课文中解放军造屋是从哈尼小姑娘的口中的知的,所以他是间接描写。【师】最后出场的人物是?所做好事?目的?描写?
【答】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群众,间接描写。【师】课文中的人物有? 【答】“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姑娘。【师】他们的出场顺序分别是? 【答】回答 【师】实际发生顺序是什么?也就是事情实际发生的先后情况是什么?最先有解放军造小屋对吧?如果最想解放军没有建造这个小屋,那还有后面梨花姑娘照料小屋,“我”和老余露宿小屋等故事吗?
【答】没有
【师】那我们来梳理一下实际发生的顺序。
展示PPT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这是课文的写作顺序对不对?
【答】对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