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教学设计说明

时间:2019-05-13 01:0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旋转教学设计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旋转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篇:旋转教学设计说明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说明

开封兴华中学 蒋爱玲

本节课我按以下思路设计本课:

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利用启发式和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旋转的美,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能直观、清晰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加完整。同时这节课也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它不仅为本章后继学习旋转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图形的全等”和“圆”这些知识内容做好铺垫。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中走进数学,从数学中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掌握旋转的定义和要素。理解旋转的性质。运用定义、性质完成旋转作图。综合运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大胆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法特点分析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利用情景教学法,插入音乐和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有趣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下构想:(1)、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首先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问题诊断

1、在学习旋转要素时,部分学生区分旋转角有认知难度,解决此问题须向学生阐述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

2、作图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旋转定义、性质的好方法。在作图中学生对作图信息掌握有限,有可能出现方向错误、旋转中心改变等错误图形。须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内互相指导,借用必要的作图工具完成。

五、预期效果分析

1、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视频、多媒体课件、作图工具、实物投影仪、学案等,直观形象教学,充分展示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当“小老师”的成就感中,在作图的实际体验中学到数学知识,学生既易于掌握,又不易忘记,可谓一举多得。

2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和规律都是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到的,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师实现:巧妙设计、愉快教学。学生体验:我探究、我快乐、我思考、我成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贯彻教材引导学生“做数学”的宗旨,重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讨论交流的学堂,思维发展的阵地,更成为学生发现,创造,展示的自我舞台。

第二篇: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说明

《图 形 的 旋 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中学

麦其海

《图形的旋转》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共三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现对本课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一、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数学本质

旋转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它既可以表示物体(图形)的运动的过程,也可以表示物体(图形)运动后最终的位置与原先位置的关系,当一个物体(图形)发生变化时,怎样判断它是不是旋转?亦即旋转的具有什么的共同属性?这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它实质上是旋转本质的特征:在旋转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改变了图形的位置。

2、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旋转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旋转的概念、意义,进而探究其特征及应用。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为今后设计图案,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全等、平行四边形、及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了

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灵活地解决图形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为此,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并能识别在旋转过程中旋转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旋转的定义和会识别旋转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难点:理解、识别旋转的三要素。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旋转的定义和识别旋转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难点:理解、识别旋转的三要素。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课内容特点是在学生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具体的情景的观察,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和基本特征及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

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的。“旋转”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以教学上,首先必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观察理解图形旋转中的共同属性,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此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归纳的能力,同时我借助多媒体动画,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其次要明确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的中心、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描述任何一个物体的旋转都是通过这三个要素来完成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所以在教学上,主要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激发学习热情,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意识与知识应用得到和谐的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同一图形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会旋转出不同的效果。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最后在解决了三要素之后,教学的重点当然是旋转角,这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对旋转角不引起重视,就会让学生越转越糊涂,越转越难受;旋转角,其实就是旋转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角的度数,因此,教学设计的重心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这个角。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旋转角呢?在教学设计上,我降低了难度,从点的旋转到线段的旋转再到三角形的旋转逐步让学生认识旋转角,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夹的角即为旋转角。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1、教法

根据概念形成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课标中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我设

置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的内容,并根据教材和学情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首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索、比较得出旋转的定义和特性;对于本节的重、难点——旋转的三要素的理解,则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效果,从实践生活的物体旋转到点、线、面的旋转,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旋转三要素对旋转产生的影响及旋转角的形成过程,自然地突破了重、难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

2、预期效果分析

首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选择与数学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打破了数学枯燥无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因而,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比较好!

其次,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他们的发现,帮助他们在观察、思考、比较等过程中理解旋转的三要素的对旋转效果影响的重要性。

第三,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了问题的层次性,降低了难度,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开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堂课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不管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美妙,总会因学生、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为了弥补这一损失,我对本节课的部分环节做了如下预估,并做好了相应的调控措施:

一是在理解旋转中心的时候,学生可能对旋转中心可以在旋转图形的什么位置上模糊不清?导致学生总以为旋转中心在中间的位置上。为了预防、解决这种现象,教师利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了三角形的旋转,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旋转中心,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二是在找旋转角时,当图形复杂时,学生出现找不到、找错或找不齐旋转角的现象,因此,我把教学的内容降低了门槛,从点的旋转让学生找,再到线段的旋转区别、比较让学生明确旋转角的特征,最后到三角形的旋转,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夹的角即为旋转角。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审视自己在新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职能,只有“相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维”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才能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辉煌,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不断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篇:教学设计说明(本站推荐)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及相切时切线具有的性质,并为以后的切线长定理奠定基础。相切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重要的一种,切线的证明与性质尤为重要,对陕西近几年中考题的分析来看,2008——2010第23都是对圆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判定及性质等内容结合三角形进行考察,分值8分,其中第1问都是切线的判定,分值4分。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基于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并能初步解决相关的证明题与计算题。

2.通过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

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圆的切线常用辅助线添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切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

第四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 案 说 明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

(一)、(二)、(三)打下基础.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指导老师点评

任何数学老师都想上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优秀的数学老师想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优秀的,我们都想成为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我们高兴的看到,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学生的发现

数学家乔治·伯利亚:“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省,也最容易了解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的发现就是在教师设定的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去再创造。郭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工具(两个全等的30°的三角板)设置的拼图活动出发,从学生拼出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好地呈现了探索问题的情景,又为后边的学习新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作用,学生遵循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通过测量、折纸等活动去发现去探索,随着七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已基本形成,郭老师的情景和问题串的设置真是匠心独运。

二、知识的产生

发现结论是定理的初级阶段,如何让定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迁移的印记呢?郭老师通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引导学生用普通数学语言、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表述和转换,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产生,三种数学语言的互化形成数学知识内化,在这个环节表现的生生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试错中完成的,什么叫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一斑。

三、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定理(基本模式)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的识别与分离(例题1)、组合与补全(例题2),几何定理的运用就是基本图形的识别与补全,例题的选择是为了学生形成能力、能够迁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郭老师在这两个例题的设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深厚功底,这里的精彩是看不见的,但思维的链条在学生头脑中已成雏形,我们从反馈练习的顺利完成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四、方法的拓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形成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知识是形成方法的载体,知识的灵魂是方法,学生从前五个环节中学到了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从操作中发现,在特殊中探索),但这种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深化、延伸,探索线段轴对称性以及对称轴上一点到两端距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把握捉了本节的精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数学课从本质上讲是简洁的:设置什么情景,怎样操作检验,讨论什么问题,明确什么结论,形成什么知识和方法。本节从操作中探索,探索中操作,在探索中深化,在操作中明辨,从操作开始到操作中拓展,把握住了核心,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发展上——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追求的优秀的数学课,也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优秀的标准。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陈英

第五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2、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演唱《郊游》使学生喜爱春天,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郊游》是二年级四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唱歌课,1课时完成。这是一首台湾儿歌,2/4拍,五声宫调式。由带再现的三部分构成。

一、三部分完全相同,显得朝气蓬勃;第二乐句因演唱景色变得柔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情绪上显得抒情一些,全曲表现了孩子们手牵着手去郊游,观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春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内容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紧密联系,为学生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声练习): 1=C 2|4

12|3-|32|1-|13|21|2-|2-|12|3-|32|1-|13|22|1-|1-||

1、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描绘春天(如:背古诗、唱歌、说成语)师:快乐的音乐40分又开始了,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先轻松一下。我听说咱们班有很多同学都是小诗人呢,让我们以春天为主题,用我们美妙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谁先来试试?

2、谈话揭题

师: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在这么美丽的春天里,同学们都想做些什么呢?(生:郊游)师:今天孔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板书课题)形象的游戏,锻炼学生气息的集中性.PPT图片展示

(我运用精美卡通图画、鲜艳的背景、可爱的字体,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新颖、形象、生动直观的感受春天的美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唤起学生想去郊游的兴趣。)(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

师: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经过一座音乐桥,桥的对岸景色非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对岸看一看呢? 生:愿意。

师:好,但是这座音乐桥上排列许多可爱的音符,只要走对这些音符,我们就能顺利的通过这座音乐桥就能欣赏到美丽景色。(出示节奏卡片)

师:去郊游的过程中不但要经过一座音乐桥,还要跨过一条音乐河,这里流淌着非常动听的旋律,我们在一起感受下。在感受过程中,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用怎样的声音才能跨过这座音乐河。(出示旋律卡片)

(通过故事情境、游戏训练,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的训练,旋律的训练做了一个有效的渗透,我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于音乐课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从而解决歌曲中的难点。)(1)教师范唱歌曲

师: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在这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2)出示歌篇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好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地跟着老师唱出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吧!①按节奏读歌词

②再次读歌词,教师弹旋律伴奏 ③小声地演唱 ④歌曲处理

A、第一、第三乐句:歌曲演唱情感坚定有力,声音要有弹性。师:刚才同学们一路随着音乐,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目的地,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歌曲的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呢?

师:请大家起立、踏步走,有力地演唱第一句,好吗? B、第二乐句:感受旋律的轻柔,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师:这一回大家演唱进步多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风吹到我们的脸上,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C、第二乐句:

师:那同学们在演唱第二句的时候应该怎样唱呢? 师:好,让我们用轻柔温暖的声音来演唱第二句吧。

(完整地演唱歌曲欣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及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可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作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1、教师出示: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方便筷子等)。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这美丽的郊外发现了什么? 师:这一定是来这里玩的人留下的,大家说这样的行为好不好? 师: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不仅我们要爱护环境,还要告诉身边的人要爱护环境。我们可以把废旧物品利用起来,使它们变废为宝,这样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能不能使我们手中的废旧物品变成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呢?

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打击乐器。

3、分组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制作了这么多的打击乐器,现在就用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吧。(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并再次感受歌曲节拍的强弱。)

板书设计

郊 游

四二拍的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弱规律:强 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有感情的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3、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加歌曲的表演。

4、对歌曲节奏及歌词的理解既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制成表格性质来评价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或者是小组可以有小小的奖励或者是表扬。

教学反思: 在《郊游》的设计与教学中,我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总体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浓厚,同时我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同时让那些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加强业务学习。

下载旋转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旋转教学设计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说明初稿[模版]

    《类比推理》教学设计说明 河北邢台外国语学校王鑫 新课标教材 人教A版《数学2-2》(选修)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类比推理》为新课标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1. 设计理念: 1.1以学为主。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主线是学生的“学”。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一)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但......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教完《对称、平移和旋转》,发现学生在掌握旋转这一知识比较难。让我思考很多,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

    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旋转。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围绕旋转三要素清楚描述......

    《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张村中心小学 彭玉巧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掌握旋转的三要素和旋转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物体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