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 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溶质质量。
2、固体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溶解性
二、气体溶解度
1、定义
2、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第二篇: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 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溶质质量。
2、固体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溶解性
二、气体溶解度
1、定义
2、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教 师 教 学 设 计
学 组
郭
艳
化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
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
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
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操作 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
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
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
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
溶解? [讨论] [学生发言] [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
质”四个字)[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投影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
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
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上述练习答案] 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3.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
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分析、讨论]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 [结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
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
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
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投影练习]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
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作业]习题1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
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材《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请举例说明:
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
教师: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讲溶解度之前,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若在家里,你如何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_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第四篇:《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3.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对比,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对比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较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边讲边练,小循环,快反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堂得到巩固。
通过教师启发、实验、质疑、点拨,学生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手、脑、口并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1、本节课属于新授课。
2、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组,选好组长;多媒体课件。
3、教学思路: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在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引入新课:
2、平时生活中,如果衣服上沾有油污,你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探究:
10克蔗糖 0.1克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2克食盐
10ml水 10ml汽油 [探索问题]:
(1)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度是否相同?(3)物质的溶解能力跟什么有关呢? 小结:由此可见,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和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学生对于“一定的温度”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对温度对物质的溶解性影响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克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吗?如果都用同样的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对溶剂友谊规定的数量之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克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以上用学生的经历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对枯燥的数字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4、(1)引导学生得出确定物质溶解度的前提条件 分析定义的4个要点:
条件 温 状态 饱 标准 百 单位 克
学法指导:温、饱、百、克,缺一不可。【问题】
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1.5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并将以下各量对号入座。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饱和溶液质量 20℃ 21.5克 100克 121.5克 【反馈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在20º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º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º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4、在20º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时 >10 >1 <1 <0.01 的溶解度(克)(3)溶解度曲线
【引入】可用实验方法测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在水里的溶解度,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表示出任一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小结】请学生仔细分析所展示的图,找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NaNO3、KNO3等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减小。如熟石灰。【练习】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温度为t1º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当温度为t3ºC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3)C可能表示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4)气体溶解度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1、气体溶解度表示方法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相同吗?
2、气体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归纳(见课件)
5、【本结小结】(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的特点(3)气体溶解度
反馈检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应用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加强巩固与扩展,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既学习知识,又发展能力。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6、布置作业:P148第6题
7、板书设计: 单元3 溶解度
一、溶解性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定义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3、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
第五篇: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模版)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化学组
关俊艳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明确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解决办法: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学生理解,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溶解度的概念,强调其四要素。
过渡:在不同温度下,某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那么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表格法或曲线法表示。
【提问】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哪种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更高?为什么? 【学生表达】
【过渡】溶解度曲线较为直观,在曲线上可读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不仅如此,在同一坐标系中可画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此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讨论交流】1.通过列表法可获取的信息,曲线法可以吗? 2.除此以外,溶解度曲线还能提供哪些信息? 【学生表达】
1.明确物质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
2.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3.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5.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6.交点表示此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链接中考】
1.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从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3)t1℃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否全部溶解____________(4)图中A点表示
。(5)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
。2.下列措施能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A.增加水的质量
B.把硝酸钾粉碎,在溶解过程中不断搅拌 C.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D.升高溶液的温度
【结论】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物质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过渡】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生活链接】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喝了汽水以后,人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结论】气体物质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思考】
夏天,天气闷热时,鱼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呼吸? 【精心回顾】
【课堂小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整体思路清晰,问题设置层次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
2.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调动和评价,但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3.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思考如何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