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18 16:35 13435次
共3课时 离骚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2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浪漫主义特色。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评论(0)学时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评论(0)学时难点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了解背景及文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他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活动3【活动】
三、整体诵读诗歌、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òu miǎ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活动4【讲授】
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动5【作业】
五、课后安排
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意思。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3、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2 第二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诵读诗歌第一段,结合注释理解。评论(0)学时重点:掌握重点古汉语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论(0)学时难点:一些比喻类诗句的理解。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教师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读了课文,了解背景以后,你认为屈原被贬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2【活动】
二、鉴赏诗歌第一段
1、诵读理解:
(1)学生齐诵,教师评价。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教师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教师重点强调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疑难词句提示: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活动3【活动】鉴赏诗歌第一段
2、讨论交流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内容,梳理诗歌思路。(2)小组交流发言。
(3)总结明确:第一部分第1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第二层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第三层说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后明确态度 “伏清白以死直”,追随古圣人的理想。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3、讨论交流二:
(1)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2)交流后明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活动4【讲授】
三、课堂总结
诗歌第一段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第二段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活动5【作业】
四、课后安排
1、诵读诗歌,并默写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诗句。
2、结合注释疏通第二段。
3.3 第三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诵读理解诗歌第二部分。评论(0)学时重点:古汉语知识、诗人情感、评论(0)学时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屈原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活动2【活动】
二、鉴赏第二段
1、诵读理解(1)齐诵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3)重点字词强调与提示
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使动用法。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未亏 “ 唯……犹……”,唯独(只有)……还……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4)疑难问题质疑探究
活动3【活动】鉴赏第二段
2、梳理诗歌层次内容。
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二部分通过自省,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活动4【活动】鉴赏第二段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
活动5【活动】
三、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讨论:《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2、讨论: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
3、讨论: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4、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5、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对屈原的评价应该分两个方面:作为一位诗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屈原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6、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7、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活动6【作业】
四、课文总结与课后安排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反复诵读,背诵并默写名句。5 离骚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5 离骚
1第一学时 学时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时难点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了解背景及文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他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活动3【活动】
三、整体诵读诗歌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òu miǎ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引导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活动4【讲授】
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动5【作业】
五、课后安排
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意思。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3、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4.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
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
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三)总结:
1.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4.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④[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汉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⑤[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译文: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
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腐败,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
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繁荣奋斗终身!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
第二篇: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朱军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汉语知识积累(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解释)
⑴朕: ⑵考: ⑶以为: 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情况和解释)
⑴名余曰正则兮 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 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1、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 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零啊,我害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4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三篇:《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ª¡ª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3、学生自读。(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第四篇:2017《离骚》 教学设计
《离骚》 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离骚(节选)
一、学法建议
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
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
和研究: 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
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
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
热情这一重点。
“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一种是在一
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
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首,不可读断,不要注意把握。
二、例题分析
[ 例1 ] 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简要概括其大意。
[思路分析]
因课文文字较为艰深,在理解与把握上较易出现理不顺的现象。课文又为节选,内容在全诗中原为一
部分,都会给分层次和归纳大意带来困难。解题中需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长太息”、“悔” 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文脉。
[答案]
课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对之所
厚”。大意为:作者虽为群小所排挤而矢志不屈。第二段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文
章的结尾。大意是:作者设想自己虽想独善其身而终不能,表现自己为了崇高的理想,即使粉身碎骨
也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
[ 例 2 ] 屈原一心实现“美政”,改革时弊,可“潮谇而夕替”,为什么?
[思路分析] 从文中看
“众女嫉余之蛾眉”,君王“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
同流合污。“鸷鸟”固然不群,“异道”怎能相安?屈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
直兮,固前对之所厚”。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答案] “众女”“谣诼”,君王“不察”。
三、练习题
(一).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B. 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
指楚辞
C. 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 “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靰 羁(j ī)朝谇(su ì)揽苣(sh ǎ i)
B、谣诼(zhu ó)佗傺(ch ì)鸷鸟(zh ì)
C、攘诟(g ò u)相道(xi?ng)芰荷(z ī)
D、缤纷(b ī n)岌岌(jí)修姱(kuá).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 謇朝谇而夕 替(替代)②规矩而改 错(违背)③ 宁溘 死以流亡兮(忽然)④ 步余 观于兰兮(水边 的高地)⑤唯 昭质 其犹未亏(清楚明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识的一项是()
A、又 申 之以揽
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 攘 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 信 芳
信:确实
D、长余佩之 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而擦擦眼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梅。——这也是在我的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啊。这本来就是古代圣贤
所看重的。
6.对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说宁死也畏惧流亡,我不忍心坚持这种态度
B.“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思是说自己将来退隐之后,还要继续培养自己的才德.“初服”是指未
仕前的服饰
C.“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意思是:惟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D.“民生各有所乐倒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句诗是说人生各有爱好喜欢,而我独爱好修洁以
为常行
7.比较加线词的意义,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终 不 察夫民心
不 吾知其亦已兮
2悔相道之 不 察兮
4佩缤纷其 不 繁饰兮
A.12相同,34也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也不同
D.12不同,34相同
8.下列各句中双音节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工之巧兮,规矩而改错
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9.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
B.既替余以蕙兮
余虽好修以靰羁兮
又申之以揽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宁溘死以流亡兮
竞周容以为度
伏清白以死直兮
10.下面6句诗分编4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照质其犹未亏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⑥∣③④∣②⑤
11.对本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哀伤人民苦难的思想
B.诗歌多次运用比喻手法言志,表达自己至死要坚持节操,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志.
C.诗歌句式灵活.以六言七言句为主,间以五言.八言乃至十言,形成错落有致,节奏鲜明的音韵美
D. 诗歌最后表达不畏酷刑,要和楚王及黑暗社会争到底的决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分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
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
道齐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
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出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方正 不容 人 穷 则反本 其辞 微 举类 迩 而见义远
A方方正正 贫穷 微小 表现 B.品行端正 处境窘迫 含蓄 表现
C.方方正正 处境窘迫 微妙 表现 D、品行端正 贫穷 含蓄 看见
2、“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此句中的"之"指的是()
A《国风》与《小雅》的艺术特点
B.信而无疑.忠而被谤
C.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
D.盖自怨生也
3、对“自疏濯掉进污泥中.蝉蜕于浊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疏远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B.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出来
C.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D.他自己疏远并洗掉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壳一样摆脱出来
4、对“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作《离骚》原来是为摆脱痛苦和怨恨的啊
B.屈原作《离骚》是由于对自己有怨愤而著的啊
C.屈原之作所以写作《离骚》这部作品,大概是为抒发怨恨的缘帮
D.屈原作《离骚》,是怨恨自己生活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啊.
5、对“其志治,故其称物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的物品散发出芳香
B.他的志向纯洁,所以他称赞芳香的物品
C.因为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用芳香之物作比喻
D.因为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称赞芳香的物品
6.对这段文字分析正确的是()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
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
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泥浊秽的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趣。
参考答案
(一)1、D
2、C(芰→zhī)3.B 4.A 5.D(“死直"应为"献身正道")
6.A(与诗意相悖)
7.D
8.C
9.C(ABD中均为连词"而";C1为连词"而".2为介词"把它")
10.C(①③为因果②④为转折⑤⑥为并例)
11.D(强调即使被肢解,也不改变志向)
(二)1.B 2.A
3.B
4.C
5.C
6.B
第五篇:【教学设计】《离骚》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课文《离骚》属于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殉道者之歌”板块,专题要求是文本研读,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熟悉上,包括生字词的熟读、诗文意思的疏通、诗文句子的赏析。而文意部分主要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赏析部分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以及优美的语言表现手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而诗人屈原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伟人。从最基本的情况开始了解屈原有助于高一学生加深对屈原的了解,并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这对于一批正在建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课时安排:2课时 ﹙1﹚教学重点
①了解《楚辞》、《离骚》以及屈原等文学常识。②反复诵读,熟悉课文生字词,疏通诗句。﹙2﹚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偶手法的运用。
②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③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二﹚学习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教学进程到达必修三的时候,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和文言基础,但是难点仍旧存在,比如较难的文言字词,比如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法的赏析,比如需要从文本来理解屈原的爱国之情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所以教师授课时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读。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教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精神,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楚辞》、《离骚》、屈原等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4、了解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2﹚过程与方法
讲读文意,讨论屈原的理想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教学准备
课前分组,布置课前预习工作;准备讲课稿。﹙五﹚板书设计
离骚
屈原
一、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标一、二的这级大标题先写> “内美”(内在美德)、“修能”(优良的才能)
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沁园春·雪》中我们曾读到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时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赞其史学价值,后半句赞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离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都称好的《离骚》。
【新课教学】 第1课时 1.<了解《楚辞》>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楚辞”呢? 1A.《楚辞》的定义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1B.“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③受《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2.<屈原及《离骚》介绍> 2A.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2B.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C.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2D.《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3.<朗读诗歌> 3A.听录音诵读,读准字音
3B.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到四个节拍,随文意划分b.注意重音c.注意延长d.注意感情
3C.学生自读 4.<讲解生字词>
依据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第2课时
5.<疏通课文并赏析>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说:本课虽有详细的注解,但对学生来说仍有阅读障碍,因此学习之前让学生自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复诵读)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字余曰灵均”),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提问1: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 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提问2: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3>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1: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想到君王,担心君王如果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学生自由诵读。
赏析 同学们,在理解了这一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两节诗歌。提问1: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屈原的理想? 明确: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
提问2: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
明确: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提问3: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还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纵向对比——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比——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
提问4: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②比喻手法的运用。最显著的莫过于“香草美人”意象。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问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香草美人了。那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具体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6.<课外拓展>我们学习《离骚》的第一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离骚中的其他名句,体会一下它们表现了屈原的什么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现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小结】
在感受了屈原的不凡气度,高洁品质之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边课文作为我们这节课的收尾,边读边感受屈原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形成性练习】
1.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
2.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