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2

时间:2019-05-12 23:2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骚》教学设计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骚》教学设计2》。

第一篇:《离骚》教学设计2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3、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 9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9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体味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一、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 9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 9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⑨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⑩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⑾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⑿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⒀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⒁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部分的背诵

二、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分析: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 9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 9

三、小结: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3、品读屈原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课文比较集中地表现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追求、讴歌理想,九死未悔,直抒胸臆;发挥想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离骚》是因“忧愁幽思”(司马迁语)而作。故以抒情为主,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境界,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讨论题1: 《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 9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本题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布置作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题

3、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 8 / 9 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讨论题

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三、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参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四、小结 总结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 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打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五、板书: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节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 9

第二篇:《离骚》教学设计2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相关的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 9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味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一、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补充注释

/ 9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⑨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⑩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⑾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⑿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⒀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⒁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部分的背诵

二、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分析: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xiang,观察,选择。

“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

/ 9 “信”:副词,确实。

“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小结: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2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3、品读屈原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课文比较集中地表现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追求、讴歌理想,九死未悔,直抒胸臆;发挥想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离骚》是因“忧愁幽思”(司马迁语)而作。故以抒情为主,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境界,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讨论题1: 《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本题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

/ 9 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布置作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题

3、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讨论题

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三、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参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四、小结

总结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 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打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五、板书: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节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板书

离骚 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

/ 9 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2)同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 9

材料 一.导入

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谁来说一说屈原?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对旧贵族势力很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姓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败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

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一意孤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怀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

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以其异母弟子兰为令尹。这时伸展的楚国已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耿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7 / 9 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2.屈原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3.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三.解题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四.诵读 1.播放录音

2、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如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 9 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你赞成他的沉江的举动吗?

主要的一些观点——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 9

第三篇: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朱军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汉语知识积累(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解释)

⑴朕: ⑵考: ⑶以为: 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情况和解释)

⑴名余曰正则兮 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 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1、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 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零啊,我害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4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四篇:《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ª¡ª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3、学生自读。(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第五篇:2017《离骚》 教学设计

《离骚》 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离骚(节选)

一、学法建议

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

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

和研究: 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

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

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

热情这一重点。

“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一种是在一

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

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首,不可读断,不要注意把握。

二、例题分析

[ 例1 ] 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简要概括其大意。

[思路分析]

因课文文字较为艰深,在理解与把握上较易出现理不顺的现象。课文又为节选,内容在全诗中原为一

部分,都会给分层次和归纳大意带来困难。解题中需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长太息”、“悔” 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文脉。

[答案]

课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对之所

厚”。大意为:作者虽为群小所排挤而矢志不屈。第二段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文

章的结尾。大意是:作者设想自己虽想独善其身而终不能,表现自己为了崇高的理想,即使粉身碎骨

也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

[ 例 2 ] 屈原一心实现“美政”,改革时弊,可“潮谇而夕替”,为什么?

[思路分析] 从文中看

“众女嫉余之蛾眉”,君王“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

同流合污。“鸷鸟”固然不群,“异道”怎能相安?屈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

直兮,固前对之所厚”。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答案] “众女”“谣诼”,君王“不察”。

三、练习题

(一).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B. 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

指楚辞

C. 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 “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靰 羁(j ī)朝谇(su ì)揽苣(sh ǎ i)

B、谣诼(zhu ó)佗傺(ch ì)鸷鸟(zh ì)

C、攘诟(g ò u)相道(xi?ng)芰荷(z ī)

D、缤纷(b ī n)岌岌(jí)修姱(kuá).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 謇朝谇而夕 替(替代)②规矩而改 错(违背)③ 宁溘 死以流亡兮(忽然)④ 步余 观于兰兮(水边 的高地)⑤唯 昭质 其犹未亏(清楚明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识的一项是()

A、又 申 之以揽

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 攘 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 信 芳

信:确实

D、长余佩之 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而擦擦眼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梅。——这也是在我的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啊。这本来就是古代圣贤

所看重的。

6.对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说宁死也畏惧流亡,我不忍心坚持这种态度

B.“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思是说自己将来退隐之后,还要继续培养自己的才德.“初服”是指未

仕前的服饰

C.“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意思是:惟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D.“民生各有所乐倒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句诗是说人生各有爱好喜欢,而我独爱好修洁以

为常行

7.比较加线词的意义,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终 不 察夫民心

不 吾知其亦已兮

2悔相道之 不 察兮

4佩缤纷其 不 繁饰兮

A.12相同,34也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也不同

D.12不同,34相同

8.下列各句中双音节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工之巧兮,规矩而改错

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9.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

B.既替余以蕙兮

余虽好修以靰羁兮

又申之以揽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宁溘死以流亡兮

竞周容以为度

伏清白以死直兮

10.下面6句诗分编4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照质其犹未亏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⑥∣③④∣②⑤

11.对本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哀伤人民苦难的思想

B.诗歌多次运用比喻手法言志,表达自己至死要坚持节操,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志.

C.诗歌句式灵活.以六言七言句为主,间以五言.八言乃至十言,形成错落有致,节奏鲜明的音韵美

D. 诗歌最后表达不畏酷刑,要和楚王及黑暗社会争到底的决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分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

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

道齐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

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出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方正 不容 人 穷 则反本 其辞 微 举类 迩 而见义远

A方方正正 贫穷 微小 表现 B.品行端正 处境窘迫 含蓄 表现

C.方方正正 处境窘迫 微妙 表现 D、品行端正 贫穷 含蓄 看见

2、“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此句中的"之"指的是()

A《国风》与《小雅》的艺术特点

B.信而无疑.忠而被谤

C.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

D.盖自怨生也

3、对“自疏濯掉进污泥中.蝉蜕于浊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疏远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B.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出来

C.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D.他自己疏远并洗掉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壳一样摆脱出来

4、对“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作《离骚》原来是为摆脱痛苦和怨恨的啊

B.屈原作《离骚》是由于对自己有怨愤而著的啊

C.屈原之作所以写作《离骚》这部作品,大概是为抒发怨恨的缘帮

D.屈原作《离骚》,是怨恨自己生活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啊.

5、对“其志治,故其称物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的物品散发出芳香

B.他的志向纯洁,所以他称赞芳香的物品

C.因为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用芳香之物作比喻

D.因为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称赞芳香的物品

6.对这段文字分析正确的是()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

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

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泥浊秽的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趣。

参考答案

(一)1、D

2、C(芰→zhī)3.B 4.A 5.D(“死直"应为"献身正道")

6.A(与诗意相悖)

7.D

8.C

9.C(ABD中均为连词"而";C1为连词"而".2为介词"把它")

10.C(①③为因果②④为转折⑤⑥为并例)

11.D(强调即使被肢解,也不改变志向)

(二)1.B 2.A

3.B

4.C

5.C

6.B

下载《离骚》教学设计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骚》教学设计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离骚》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课文《离骚》属于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殉道者之歌”板块,专题要求是文本研读,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熟悉上,包括生......

    《离骚》教学设计(合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 第五课《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了解本诗......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 ”、“羁”、“谇”......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新课改人教版必修2选取了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一节,作者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内心的哀苦。《离骚》的教学......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

    《离骚》2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情感态度世界观:理解并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