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骚》课堂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篇:《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第三步披文入情 第四步,沿情寻志 第五步,译释及作业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二、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三、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慎重其是地进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范读——自读——诵读。第二课时

第三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其次,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请一两个同学读诗)讲析诗选——(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2.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7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4.鉴赏品味。

(2)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师:一般情况下,古人都喜欢说自己的出身高贵,屈原也不例外,用《离骚》中的话来说是: 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说自己喜欢自己的血统,血管里流着帝王的血。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师: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母亲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母亲的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还有吗?

生:对自己的名字也看重,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师:看来的确如此。人生易老,面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不再,当时屈原已六十出头了,一般在他的年龄段的人会怎样生活? 生: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锻炼自己吧。

师:我们可以此理解为修身养性,提升自己。毕竟身体是革命之本。到此,我们眼前似乎站着这样一个男人,对衣服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包装自己,但我总觉得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就不怕背上玩物丧志的恶名吗?屈原的志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生: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师:先王是谁?

生: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师:确实如此,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生: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师:是小人不容。

生: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生:这些都是客观原因——。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

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生: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生:美人指楚怀王。

生: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生: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1903年)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在下课之际,自读——诵读前七小节。第三课时:后六节(八-十三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四步,沿情寻志

一、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3、《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追寻理想

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 第五步,译释及作业

《离骚》节选今译欣赏

(1)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2)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3)我怨恨你王长者呵其是荒唐,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造出谣来说我是本来淫荡。

(4)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抛却了一定的准绳只图迁就,竞争着在依阿取悦以为常套。

(5)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我就使奄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6)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7)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8)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9)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让它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10)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让他抹杀吧,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11)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12)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13)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作业] 1.背诵选诗的前6段。

2.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完成练习。

第二篇: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朱军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汉语知识积累(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解释)

⑴朕: ⑵考: ⑶以为: 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情况和解释)

⑴名余曰正则兮 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 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1、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 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零啊,我害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4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三篇:《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ª¡ª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3、学生自读。(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第四篇:2017《离骚》 教学设计

《离骚》 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离骚(节选)

一、学法建议

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

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

和研究: 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

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

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

热情这一重点。

“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一种是在一

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

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首,不可读断,不要注意把握。

二、例题分析

[ 例1 ] 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简要概括其大意。

[思路分析]

因课文文字较为艰深,在理解与把握上较易出现理不顺的现象。课文又为节选,内容在全诗中原为一

部分,都会给分层次和归纳大意带来困难。解题中需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长太息”、“悔” 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文脉。

[答案]

课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对之所

厚”。大意为:作者虽为群小所排挤而矢志不屈。第二段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文

章的结尾。大意是:作者设想自己虽想独善其身而终不能,表现自己为了崇高的理想,即使粉身碎骨

也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

[ 例 2 ] 屈原一心实现“美政”,改革时弊,可“潮谇而夕替”,为什么?

[思路分析] 从文中看

“众女嫉余之蛾眉”,君王“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

同流合污。“鸷鸟”固然不群,“异道”怎能相安?屈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

直兮,固前对之所厚”。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答案] “众女”“谣诼”,君王“不察”。

三、练习题

(一).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B. 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

指楚辞

C. 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 “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靰 羁(j ī)朝谇(su ì)揽苣(sh ǎ i)

B、谣诼(zhu ó)佗傺(ch ì)鸷鸟(zh ì)

C、攘诟(g ò u)相道(xi?ng)芰荷(z ī)

D、缤纷(b ī n)岌岌(jí)修姱(kuá).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 謇朝谇而夕 替(替代)②规矩而改 错(违背)③ 宁溘 死以流亡兮(忽然)④ 步余 观于兰兮(水边 的高地)⑤唯 昭质 其犹未亏(清楚明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识的一项是()

A、又 申 之以揽

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 攘 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 信 芳

信:确实

D、长余佩之 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而擦擦眼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梅。——这也是在我的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啊。这本来就是古代圣贤

所看重的。

6.对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说宁死也畏惧流亡,我不忍心坚持这种态度

B.“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思是说自己将来退隐之后,还要继续培养自己的才德.“初服”是指未

仕前的服饰

C.“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意思是:惟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D.“民生各有所乐倒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句诗是说人生各有爱好喜欢,而我独爱好修洁以

为常行

7.比较加线词的意义,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终 不 察夫民心

不 吾知其亦已兮

2悔相道之 不 察兮

4佩缤纷其 不 繁饰兮

A.12相同,34也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也不同

D.12不同,34相同

8.下列各句中双音节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工之巧兮,规矩而改错

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9.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

B.既替余以蕙兮

余虽好修以靰羁兮

又申之以揽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宁溘死以流亡兮

竞周容以为度

伏清白以死直兮

10.下面6句诗分编4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照质其犹未亏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⑥∣③④∣②⑤

11.对本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哀伤人民苦难的思想

B.诗歌多次运用比喻手法言志,表达自己至死要坚持节操,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志.

C.诗歌句式灵活.以六言七言句为主,间以五言.八言乃至十言,形成错落有致,节奏鲜明的音韵美

D. 诗歌最后表达不畏酷刑,要和楚王及黑暗社会争到底的决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分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

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

道齐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

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出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方正 不容 人 穷 则反本 其辞 微 举类 迩 而见义远

A方方正正 贫穷 微小 表现 B.品行端正 处境窘迫 含蓄 表现

C.方方正正 处境窘迫 微妙 表现 D、品行端正 贫穷 含蓄 看见

2、“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此句中的"之"指的是()

A《国风》与《小雅》的艺术特点

B.信而无疑.忠而被谤

C.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

D.盖自怨生也

3、对“自疏濯掉进污泥中.蝉蜕于浊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疏远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B.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出来

C.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D.他自己疏远并洗掉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壳一样摆脱出来

4、对“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作《离骚》原来是为摆脱痛苦和怨恨的啊

B.屈原作《离骚》是由于对自己有怨愤而著的啊

C.屈原之作所以写作《离骚》这部作品,大概是为抒发怨恨的缘帮

D.屈原作《离骚》,是怨恨自己生活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啊.

5、对“其志治,故其称物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的物品散发出芳香

B.他的志向纯洁,所以他称赞芳香的物品

C.因为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用芳香之物作比喻

D.因为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称赞芳香的物品

6.对这段文字分析正确的是()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

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

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泥浊秽的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趣。

参考答案

(一)1、D

2、C(芰→zhī)3.B 4.A 5.D(“死直"应为"献身正道")

6.A(与诗意相悖)

7.D

8.C

9.C(ABD中均为连词"而";C1为连词"而".2为介词"把它")

10.C(①③为因果②④为转折⑤⑥为并例)

11.D(强调即使被肢解,也不改变志向)

(二)1.B 2.A

3.B

4.C

5.C

6.B

第五篇:【教学设计】《离骚》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课文《离骚》属于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殉道者之歌”板块,专题要求是文本研读,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熟悉上,包括生字词的熟读、诗文意思的疏通、诗文句子的赏析。而文意部分主要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赏析部分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以及优美的语言表现手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而诗人屈原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伟人。从最基本的情况开始了解屈原有助于高一学生加深对屈原的了解,并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这对于一批正在建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课时安排:2课时 ﹙1﹚教学重点

①了解《楚辞》、《离骚》以及屈原等文学常识。②反复诵读,熟悉课文生字词,疏通诗句。﹙2﹚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偶手法的运用。

②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③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二﹚学习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教学进程到达必修三的时候,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和文言基础,但是难点仍旧存在,比如较难的文言字词,比如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法的赏析,比如需要从文本来理解屈原的爱国之情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所以教师授课时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读。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教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精神,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楚辞》、《离骚》、屈原等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4、了解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2﹚过程与方法

讲读文意,讨论屈原的理想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教学准备

课前分组,布置课前预习工作;准备讲课稿。﹙五﹚板书设计

离骚

屈原

一、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标一、二的这级大标题先写> “内美”(内在美德)、“修能”(优良的才能)

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沁园春·雪》中我们曾读到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时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赞其史学价值,后半句赞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离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都称好的《离骚》。

【新课教学】 第1课时 1.<了解《楚辞》>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楚辞”呢? 1A.《楚辞》的定义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1B.“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③受《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2.<屈原及《离骚》介绍> 2A.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2B.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C.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2D.《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3.<朗读诗歌> 3A.听录音诵读,读准字音

3B.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到四个节拍,随文意划分b.注意重音c.注意延长d.注意感情

3C.学生自读 4.<讲解生字词>

依据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第2课时

5.<疏通课文并赏析>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说:本课虽有详细的注解,但对学生来说仍有阅读障碍,因此学习之前让学生自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复诵读)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字余曰灵均”),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提问1: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 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提问2: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3>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1: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想到君王,担心君王如果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学生自由诵读。

赏析 同学们,在理解了这一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两节诗歌。提问1: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屈原的理想? 明确: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

提问2: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

明确: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提问3: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还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纵向对比——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比——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

提问4: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②比喻手法的运用。最显著的莫过于“香草美人”意象。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问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香草美人了。那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具体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6.<课外拓展>我们学习《离骚》的第一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离骚中的其他名句,体会一下它们表现了屈原的什么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现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小结】

在感受了屈原的不凡气度,高洁品质之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边课文作为我们这节课的收尾,边读边感受屈原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形成性练习】

1.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

2.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下载《离骚》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骚》课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骚》教学设计(合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 第五课《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了解本诗......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 ”、“羁”、“谇”......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新课改人教版必修2选取了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一节,作者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内心的哀苦。《离骚》的教学......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

    离骚教学设计(合集21篇)

    篇1: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18 16:35 13435次 共3课时 5 离骚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