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上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案
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逾矩(yújǔ)箪(dān)
好(hào)肱骨(gōng)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探究法、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生动灵活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音画: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视频片段。
2.同学们,在声势浩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三千人齐诵《论语》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预设:引导学生可从诵的内容以及诵的形式给人带来的震撼说。
作于春秋时期的《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精髓,是我们的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将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预设: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学习老师的朗读方法。教师提问:朗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预设:学生朗读文言文时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练读:边读边记、边记边读、边理解边朗读、边朗读边释疑,教师巡视指导释疑。
4.学生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学生朗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评议时,结合课文意思讲评他人朗诵的停顿、重音和读音的处理。以朗读为载体,将字音、停连和重音的处理,与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任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小组探究完成表格。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2:班级大讨论。
结合《〈论语〉十二章》所学内容,联系个人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论语》内涵,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杏坛问答。
(1)何谓“语录体”。
同学们,《论语》首创“语录体”,何谓“语录体”呢?“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2)创设情境,还原古代场景,模仿古人,有问有答。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小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至第十二则。
2.找出《论语》“学而”“为政”两章中有关孝的句子摘录下来,读读这些句子,有没有你所熟悉的内容?你还有哪些发现,记录下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2.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
2.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调查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和梯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读法指导迁移到《论语》其他主题其他章节的阅读中,让学生可以读整本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定主题──聚焦式阅读
导语:上次作业大家阅读了《论语》“为政”“学而”两章中有关“孝”的内容,而且同学们有个有趣的发现。
任务一: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1.展示班级学生的发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阅读这三段文字,你还有哪些发现?
预设:
(1)这三句话都差不多。
(2)都在开篇提到了“孝”。
(3)都强调了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孝”。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
点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都是给什么人看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点拨认识到:孝要从小做起。
归纳小结:孝──很重要,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从小要做到。
2.思考: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
学生出声诵读语句,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预设:
(1)这些做好了以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2)要先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文字,读懂句意读出场景,读其文想其人。
3.简要分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展开想象,品析语言,感受孔子人格魅力。
(二)细品味──发散式阅读
任务二:细读文字,读出不同。
1.再次品读。
要求:
(1)品读《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圈点勾画。
(2)概括各句主要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独立思考。
(3)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并由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组内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比读法,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对“孝”的阐释。
预设:
(1)虽然很多人都问孝,孔子给予的答案却是不同的。
(2)这些语句都是谈论孝的,但内容却不同。
小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深度思考,当时世人认为的“孝”是什么?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论语》中蕴含的道理。
预设:
(1)世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尽孝了。
(2)孔子认为孝要敬,无论是父母在世时,还是父母死后。
归纳小结:
什么是孝?为人之本。入则孝(普遍意义上的)。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有针对性的)。
怎样做到孝?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肉,先生撰(物质上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色难。敬(精神上的)。
2.学以致用。
(1)谈一谈。
结合《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XX年9月19日,中秋佳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实施后,规定要“常回家看看”。但现实中,很多工作忙碌的儿女还在为难,这正被一些商家所关注。如今,在淘宝网等网络运营平台搜索“代看望老人”,会显示出合肥、池州、淮南等地的淘宝店家,200多个宝贝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代看望父母、老人”的服务。结合《论语》当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发言。
(2)辩一辩。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一次家长会上谈到要“孝顺”就要做到“不违”时,有几个同学都激动地说:“我不同意!”听了孩子们的话,一个孩子的妈妈站起来说:“作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有‘礼’!”一个女同学一下子站起来:“我不同意。如果家长意见不对,我为什么要顺从?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发言。
【设计意图】为下一环节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和体会做铺垫。
预设:
(1)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自己不是不孝敬父母,可是有些问题,我们真的没有错,就这样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我们觉得很委屈。
(2)家长发火了,有时候是自己的错误,就认真道歉,有时候自己没有错误,就只能屈服了。
教师提问:其实,不光你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说过: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鲁迅先生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论语》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愚孝”呢?
【设计意图】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古时候二十四孝的评价,引出学生对孝的正确认识。
预设: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父亲的道是错的呢?我们还要一直错下去吗?
(2)我发现,我们在翻译理解的时候也加入了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不是要一成不变的去按照孔子写的那样做。
归纳小结:孝是应该的,迂腐的孝是愚蠢的,盲从的孝是可悲的,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系生活──体悟式阅读
任务三:读出生活,读出感悟。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学生读进生活,读出感悟。以自己的方式读懂《论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悟。
(四)总结
回忆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开始阅读《论语》的?
学生思考、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论语》阅读过程中的方法。
(六)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从“君子之道”“交友之道”“诚信”等主题中任选一个,开展一次《论语》阅读,准备时间一周,下周各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将阅读方法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
附件一:
《论语》导读学案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友情提示: 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附件二:
《论语》自学
小组学习任务单
此次合作学习《论语》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___________________
PPT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
主讲人: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的句子: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可以只写序号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概况各句主要内容。
材料汇编: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背景资料格言警句。
附件三:
《论语》自学学习任务单
我聚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主要内容概况: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
我最喜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需要我们真正去理解它的精髓,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
本来是想用多媒体教学,但考虑到自己学生对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转而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来不借助任何的外在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还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因此,只需要调动孩子们的知识库,结合课下查阅资料,加上观看的百家讲坛中《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课上让孩子们分享即可。孩子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关于孔子和《论语》几乎不用我再补充什么。这也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进学习中来。
接下来是内容的讲授,这时候的学生大多已经会背诵,怎样利用这节课帮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等比较实用的问题,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因为学生们对文言文知识真的是没有多少基础,而平时的考试包括中招考试,文言文都是其中的一大项。因此,我想利用《论语》十二章的学习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而我注重的不仅仅是这一课的内容传授或掌握,而是侧重于学生的积累和运用,因此“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
从重点字词释义到文言现象点拨,从内容理解到自己尝试翻译,第一章用了很长的时间,但课后我问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的反馈还是不错的,说学到了东西。剩下的课文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最主要的是最后一步的翻译,要求孩子们每个人先翻译到练习本上,然后找同学说,其他同学订正,到第四章的时候,学生的翻译已经接近完美。后几章的翻译,学生已经能自己翻译,自己修改了,在关键字词的把握上也很准确到位。这就达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期要求。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能跨出一小步,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打下一点儿基础。
第二篇:语文七上教案12《论语十二章》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导入新课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在华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论语》,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接受一次儒家文化精髓的熏陶。文本解读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则的内涵。本文共十二则: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态度及做人要有修养。第二则:讲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三则: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阶段。
第四则:讲学习方法,说明“新知”来自“旧知”,体会、发现是关键。第五则:强调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交代学习方法。
第六则: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赞扬颜回这个“安贫乐道”的典型。
第七则:讲在学习上要有谦虚的态度。第八则: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第九则: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第十则: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则: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则: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二、研讨释疑 置?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探究文意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 1
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2.“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这一则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3.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具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奋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中还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在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怎样理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5.颜回“不改其乐”中蕴含着什么道理?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三、字斟句酌 名句品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品味】这句话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做老师。因为他能够把领悟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别人,别人自然地就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了。可见,做老师的条件中,知新更为重要。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品味】这句话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从而使我们领悟到:“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 2
偏废。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思想深刻。本课的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道德修养。如:谆谆教诲,滋润心田。(2)口语化强,耐人寻味。此文采用了对话或摘言的形式,谈学习的方法、态度、(3)《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十二则中,九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二则和第十二则记录孔子弟子的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本文的写作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方面的借鉴?
本文几乎每一则都是格言,大多数还是警句,文中还出现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深入体会,增加语言积累,提升文化底蕴,加强思想修养,为写作打下基础。
五、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请写出几个。◆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不要再追究。”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六、总结文本 感悟导行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美德更是亟待发扬。今天,我们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今后,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让我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优秀的儒家文化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秉承先贤思想的精华,让传统美德蔚然成风,迎来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附板书设计:
学习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三篇: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张艳军语文工作室
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力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重点)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
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
理解内容
留、删、补、换、调、变。
掌握方法
第2课时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不足之处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2.结合具体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一.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 愠 说 罔 殆 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 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云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三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则。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则,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3、翻译前五句并理解其中意思。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四,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一。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 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是非常有智慧的,弟子将他的语录编成了《论语》,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四、《论语》其书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乎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2、教师朗读示范并划分节奏。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六、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方法:单变双,例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
2、提问学生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温习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日子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假字,通“又”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探究: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而:然后 知:领悟
可以:可以借凭(古今异义:表示允许或能够)为:做 矣:语气词,了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七、课堂小结
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五章,落实了这五章的字词。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五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前五章;2.继续研读课文六至十二章。
二、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五章,全班齐背和学生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假字,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三、探究学习课文六至十二则
6、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古今异义:疏通)食饮水(冷水,古今异义:泛指所有的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子曰:“三(几个,古今异义:表示确数)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古今异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四、学生齐读,鼓励当堂背诵。
五、合作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吸取经验,又要从反面接受教训)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2)吾日三省乎吾身。(忠实守信)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五、一词多义现象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1.贤哉,回也!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积累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者选择好的方法、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富贵浮云: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八、归纳总结
《论语》的写作特点是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富有哲理性。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要付诸于实践,用它来知道自己的言行,希望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多多阅读、了解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九:作业布置
1、流利背诵全文。
2、配套练习
3、读书笔记: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句子5个,要求注明出处、意思以及你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