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师:刘峰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4.9.2 第三周
课题: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系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篇:地理参考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参考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类地图的判读,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各大渔场的分布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复习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寒、暖流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3的案例(1)。第一、二组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第三、四组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注意图文结合,阅读后各学习小组围绕下列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二组讨论的问题:
(1)在书本上图3.6的相应位置,画出大西洋的西岸经过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的洋流,判断是暖流还是寒流?
(2)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3)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4)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第三、四组:
(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小结】从案例(1)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也是普遍的,如:北非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沙漠直逼近西海岸,也都有寒流的作用。那么,哪位同学能归纳一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呢?
【转入】洋流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还会对地理环境或人类活动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2.渔场的成因(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及秘鲁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什么关系? ②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③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④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究】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我们能否根据渔场的成因(或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海区),找到其它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区呢?
【知识延伸】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成因是什么? 【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学习洋流对气候和对渔场形成的影响。同学们听说过“厄尔尼诺”现象吗?“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三)探究学习
“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
(四)布置作业:自己动手画一幅世界各大渔场分布图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三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做课人:马永新 单位:正定五中 时间:2013年5月 9日 教学内容:《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课中只学习“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内容分析: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但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不能灵活运用,思维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题,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命题者的命题寓意,知识不能转化成能力,答题时运用术语不够地理专业化。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最近我们做的几套题,其中区域方面的题有的只给了一部分地图和经纬线,我们很多学生,一看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知道在哪,怎么能够做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遇到这样的题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这幅图,这是一幅什么地图呢,是世界简图。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三、具体过程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四、板书设计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第四篇: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第2 课
郭宏伟 凌源市第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由中国疆域引入。(学生根据常识分析南北温度差异)
教学新课:
一、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四、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第五篇:地理教学设计
中东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为了便于学生分析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课文中介绍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密度4个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地形、水文条件,进而说明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临河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世界的人口问题”这一部分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通过分析一系列实例来说明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要作的重要性。
二、知识目标
1. 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
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3.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三、过程和方法
1. 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3. 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4. 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各种统计图的判读
2、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人口分布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学生阅读图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2)指名回答后,教师加以明确 板书: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板书: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板书: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人口稠密区:东亚、印度、西欧、北美和南美的东部
3、人口稀少区:俄罗斯、加拿大、北非地区 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思考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的问题
教师加以明确:世界人口增长过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会引发许多问题,如下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世界人口增长过慢引发的问题 教师提供一些材料后让学生明确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并说明此问题是一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它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制.明确:(1)、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3)、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活动(1)学生讨论对策;(2)指名回答;
(3)教师加以明确: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五、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