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林莘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4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颐和园 林莘名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颐和园 林莘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篇:颐和园 林莘名师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凤城中心学校 陈珠凤 教学理念:

凸显语文本体,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诵读、积累和运用等语文实践中,通过抓颐和园的“美”字,引领学生走进颐和园、走进颐和园之相应景点。在感悟课文,理解内容时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并将它们加以整合从而真切地感受颐和园的魅力所在。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语文能力

3、品读课文2——4小节内容,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准备:

CAI课件(颐和园风光片、课文重点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齐读课题)2板书课题:指导“颐”字的书写 3读课题:谁会读、谁来读、一起读

过渡语:颐和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使得成千上万的游客为之倾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4.观看颐和园的风光片

5、说说观后感:看了颐和园那如诗如画的风光后,你想说些什么?

二、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过渡语:多美呀!徐老师昨晚在家读时摘录了课文首尾的两句话,你们看: 课件出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设疑: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

我发现这两句话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现在请你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长廊 指名说并小结板书

万寿山

昆明湖

四、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让我们走进颐和园中的长廊来细细品味它的美,请你反复读课文第2小节,想想能用哪一个字来分别概括它的特点? a自由读 b说说特点 预设:①长

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预设:②美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他的美呢?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一小节,呆会儿我们来交流。自由读——指名读

是啊!你读得多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试试,可以吗?我读课文前面部分请你接着往下读:

c、美读重点句:廊上画着五彩的画,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传说故事读„„ 五彩的画中有梅兰竹菊等奇花异草读„„ 廊上还有岳母刺字、刘备过江等历史典故读„„ d、想象画面:站在这样的廊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e、激情重读:是啊!一条长廊就是一幅五彩的画,一条长廊就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叫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让我们一齐再来回味。齐读整段。景点2:万寿山

过渡语: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你们看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

1、抬头一看,一座 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设疑:谁能用上课文中的短语来完成这道练习题呢? 课件出示题型:()的佛香阁

出示图片:这就是你们说的佛香阁,美吗?那请你们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换词理解“葱郁”

预设:茂密 全班齐读:茂密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郁郁葱葱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景点3:昆明湖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指名读这部分的第一句,其它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预设:觉得湖面很静、湖水很绿等

2、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再读这句话:说说自己认为这段话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重在体会湖面的平静祥和之美!

4、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部分内容

5、师生合作读课文第3——4小节。读出颐和园的美

五、激情点题,感悟美丽

如此之美的颐和园,使得许多文人墨客竞相题词,清朝乾隆皇帝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们看:燕山何处最畅情 无双风月属昆明

1、自由读这句话

2、师范读这句话

3、全班齐读这句话

4、这里的昆明指的就是——关于昆明湖的美,我们以后再来细细品味。

第二篇:林莘《颐和园》教学实录1

林莘《颐和园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点评:在导入谈话中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学习目标明确。】

二、引入新课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没人举手,是难理解。“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点评: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作了铺垫。】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样的公园?[板书: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在哪儿?(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提示:强调哪个关键词?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板书:(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点评:我们的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这种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为何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这里,林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4、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 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点评:为使“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按一定顺序记叙”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能有个较好的理解途径,先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避免“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一下子把文本教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注脚。】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点评:“林导”看似平常无奇的字眼,却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林老师的文本意识、学生意识及教学智慧,就在这“林导”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画儿最多的长廊”。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最美的长廊。(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评: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那就是---------。] 【点评:同样是写景,林老师抓住语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片断的教学,林老师用变换句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比着读,读中比较,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佛香阁的高、美,同时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精彩。】

六、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你们看, [课件: 昆明湖图片] 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点评:林老师抓住一个“滑”字,让学生通过语句、板画加想象,渐渐地入境入情,感受胡静船悠闲、体会作者怜惜美景的心情,达到情境合一,令人神往。】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点评: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进入文中意境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

七、小结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出示表格 景点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不写,可以吗?------[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昆明湖独具魅力的美。

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共同点 两边、昆明湖 排云殿 城楼、宫墙 佛香阁 高美 变换顺序 景点描绘

昆明湖 静绿 比喻 总评

林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可谓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精品课的典范。整节课板块设计清晰明快,每一板块教学步步有高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林老师都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凸显读写结合特点,将读写进行到底,体现了语文科特有的本性。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本节课显著的特色。

全课由两个板块构建而成,第一板块,抓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用“列举数字、变换句子的顺序、比喻”等方法感悟游记抓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描写的手法。体现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游记这一体裁的话语形式。

从细节来看,林老师具有敏锐的课堂教学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每个细节都彰显出林老师强烈的语文意识——把教材当范例,真真切切地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第三篇:林莘《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林莘《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学写“宅‘穴”。

2、学习课文,了解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宅以及住宅的样子,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笔下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认真严谨、富有情趣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感受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精神和热爱自然、执着求真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写生字

1、象形字入题:(出示图:象形字“宅”)像林老师这儿有一幅画(出示图)看,像什么?(房子,真厉害,一眼认出。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谁会给这个生字组个词?【板书:住宅】学写生字“宅”。

2、(出示图:蟋蟀的洞穴)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明明是洞穴,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人住的住宅呢?

3、我们把蟋蟀当成虫子了,可在作者的眼里,它哪里是虫子,分明是(人)啊!所以作者才把它住的洞穴称作住宅。

5、出示《昆虫记》中的一些文字标题,体会富有人情味的拟人写法。

《狼蛛的家庭生活》 《天生攀岩家》

《蜘蛛离乡记》 《螳螂的爱情》

二、默读全文,梳理课文内容

1、如果让你写这篇文章,你会写哪些内容呢?

2、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呢?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再读全文,在你感兴趣的内容旁做上记号。

(学生交流并板书:选择住宅、住宅工具、搜索住宅、住宅样子、修建住宅)

这些内容全都围绕什么来写?(住宅)“住宅”是题目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重点。(今后我们写文章也要扣住题目中像住宅这样的关键字眼,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3、哪些部分作者写得很具体很详细?

(咋们说话些文章不仅要有条理有顺序,也要有详有略。)

三、角色扮演,品味关键词句

1、阅读思考

听说蟋蟀选择住宅非常有名,写在哪个自然段?好,现在请大家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蟋蟀和别的昆虫选择住宅有什么不同?②用序号标出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

找出关键词做上记号

2、文字再现

读懂了吗?你们现在就是——一只只的——昆虫了,我要随机采访几只昆虫,看看他们是怎么选择隐蔽所的?

哇,昆虫甲,这儿臭气熏天,你们怎么住在这么脏兮兮的犄角旮旯?你们会在这儿呆一辈子吗?原来这只是——临时的隐蔽所。你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这洞穴吗?这就叫——得来不费功夫。

昆虫乙,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话是——弃去毫不可惜。

你看,读书就要关注这样的关键词,【板书:抓住关键】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才是真正读懂课文。大家在这些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了吗?

诶,蟀哥躲哪儿?你怎么不像他们图个简单随便找个地儿?(特立独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要求真高啊!)你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你的住宅有什么标准条件吗?(排水优良、光线温和)

3、师生对读

现在我来当其它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师引读,师生对读)

我大多~~~ 而你们常常~~~ 我的隐蔽所~~~ 而你们一定~~~ 我利用现成的住宅,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

4、小结写法

题目明明是“蟋蟀的住宅”,作者只要写“蟋蟀”这一条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昆虫?(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他们一个随随便便,随处均可安家,用一个词语概括——随遇而安。而蟋蟀认认真真,非常讲究,那就是?——慎重,这就是作比较 【板书: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是法布尔最爱用的秘密武器。

5、学习生字

今天要学的生字都在这个自然段,再读一读、记一记。这些生字中最难写的、最容易写错的是——蔽(学写“蔽”)

四、画住宅说住宅,体会语言表达特点。

1、指名读文

这么挑剔的蟋蟀,建造出来的房子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三位同学接力读第5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在脑中想象,画脑图,注意把文字化为画面。

2、图文对照

简笔板画:你们看,朝着阳光的堤岸上,这弯弯曲曲的隧道,就是蟋蟀的住宅,这样画对吗?谁发现了错误?

品读:门口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对这蟋蟀的住宅图有意见吗?

(门口应有草半掩着)为什么?(若门口没草,不安全;若门口全是草,遮住了阳光,挡住了空气,甚至可能连自己都找不着家了。)

这句话中哪个词在提醒你不能这么画?“半掩”是最佳设计,这“半”字四两拨千斤、举足轻重呀!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品读:一条倾斜的隧道 这隧道的特点是(倾斜)倾斜,到底是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我也不知道,接下去把这句话读完。(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有时句子不直接告诉你答案,但却暗示着重要的信息!谁读懂了?(若隧道向下倾斜,下大雨时,水会往洞里灌,蟋蟀会被淹死的。只有向上倾斜,水才会立刻排掉,加上阳光的照射,隧道才会立刻干的。说明蟋蟀解决排水这样大难题是相当地有水平啊!)所以读书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这些关键语句那么准确,同时让我们看到怎样的蟋蟀?(聪明 用心 富有情趣)

3、对比读文

同学们,关于蟋蟀的住宅,我却看到很多这样的文字介绍。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土穴中、草丛间,新建的洞穴只有一个出口。

读着读着,同样的意思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的?在法布尔的笔下,那蟋蟀——就像人【板书:人】

4、读悟写法

法布尔到底怎么把蟋蟀当作人,你能不能在这段话中也找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学生通过读、划、议,可以有以下发现:①一个叠词:弯弯曲曲——合理的设计。②准确数字:九寸深、一指宽——准确的建造。③拟人的动作: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相当讲究。④形象的比喻:一座门、平台——珍爱生命保护自己。⑤决不去碰——有意志有情感)(蟋蟀真是了不起的工程师、设计师,里里外外考虑周密细致、居安思危、步步精心。)

5、阅读延伸

这就是法布尔的语言,透过他的语言,我们发现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心里这些蟋蟀还是虫吗?分明是——可爱的人,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思想、有丰富情感的人啊!【板书:虫——人】这就是法布尔语言最大的特点,这就是《昆虫记》语言最大的特点。食粪虫的美餐:

一堆牛粪的周围,竟出现了如此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场面!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利福尼亚的探险者们,开发起金矿来也未曾表现出这般的狂热。

太阳还没有当头酷晒的时候,食粪虫已经数以百计地赶到这里。它们大大小小,横七竖八,种类齐全,体型各异,多种多样,密密麻麻地趴在同一块蛋糕上,每只虫子抱定其中的一个点紧锣密鼓地切凿起来。那些小字辈们,暂时站在一边,只等强有力的兄长大动干戈时有小渣渣滑落下来,它们前去加工成碎屑。

在他的《昆虫记》对上千种昆虫进行这样精彩的描绘。在《昆虫记》中,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狼蛛的家庭生活》、《天生攀岩家》、《蜘蛛离乡记》、《园蛛:我的邻居》、《圣甲虫的造型术》、《螳螂的爱情》等,这些文章都有——人的味道,人的情感,人的故事。

6、迁移运用

听,什么声音?(蟋蟀的叫声)平常而普通的叫声嘛,法布尔却说它在弹琴。

晴朗的夜空、宁静的原野,风儿在沙沙地响,一只蟋蟀出来了,两只蟋蟀出来了,他们在二重奏——(学生朗读)

蟋蟀爸爸出来了,蟋蟀妈妈出来了,他们琴瑟和鸣——(学生朗读)所有的蟋蟀都出来了,他们在集体合奏小夜曲啊!——(学生朗读)

这真是浪漫温馨的时刻!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仿佛听见什么声音?也像法布尔那样带上你心中对蟋蟀的爱,也来有趣的、诗情画意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吧!(学生仿写)

五、总结升华,感受精神

文章学到这儿,喜欢这些蟋蟀吗?想看《昆虫记》吗?再次隆重介绍这位伟大的作者。(图)这是年轻的法布尔:头戴宽边草帽,手里握着他的宝贝放大镜,嘴边挂着一丝微笑。(图)时光走过了四十年,我们又看见了他的身影:年华老去的法布尔,满脸皱纹、老态龙钟,可不变的是他的头上依然戴着宽边草帽,手里还是握着他的宝贝放大镜,嘴边永远挂着孩子般的微笑„„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最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他守了30多年的荒石园,从此消失了,但我们仿佛听见他对我们说:孩子们,来吧,快到我的昆虫世界吧。

评林莘老师《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时, 人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不陷入“工具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等纯理性窠臼,不走“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老路。做到既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既严谨、科学,又充满情趣,展现自己的魅力。林莘老师《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于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其设计的理念与实践的效果,颇值得我们深思与总结。

一、紧抓“拟人”特点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作为小学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课文,编者的意图之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观察,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说明文语言严谨,富有条理,但与叙事性文章相比,相对枯燥乏味,其教学容易陷入“就事论事”,把课文的内容归纳为几条干巴巴的“条条道道”。《蟋蟀的住宅》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文章的语言看似平实,其实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怀。林莘老师抓住文章“运用拟人手法”这一显著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章的作者对话。从揭题时的设疑:明明是洞穴,怎么说是住宅?到角色扮演其它昆虫与蟋蟀的对话;从作者其它作品的名称中发现—— 这些题目都有人的味道,到品读“住宅结构”后的转换角色朗读:这还是虫吗?它就是人呀„„教者在用教学实践演绎文本的“拟人”写法,挖掘文本自有的情趣魅力,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本语言,感悟作者之情感。还值得一提的是,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两次插入对作者法布尔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一段名言,这有助于学生在与作品对话的同时,与作者对话,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昆虫之喜爱与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更全面了解作品,更有助于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多法激趣品文

采用多种方法,让阅读过程充满情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徜徉在语言之途,领悟语言文字的奥秘,感受言语之美,体悟表达之巧,形成言语之能,是林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1﹒趣解课文题目。文章的题目比较新奇,教者用象形字揭题,让学生在猜字中引发悬念;再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区别及联系,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激发学习的兴趣。2﹒创设情境趣读。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选择住宅”部分。让三位学生分别扮演苍蝇、小飞虫、蟋蟀选择住宅,然后通过“采访”,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握“毫不可惜”“不费功夫”“慎重”三个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形象地理解别的昆虫和蟋蟀选择住宅的区别,清晰地懂得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标准。再通过情趣盎然的引读、分角色读、对比朗读,让学生深刻地领悟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妙处。

3﹒图文对照美读。用“画住宅,说住宅”的方式学习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蟋蟀的住宅图,然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对照文字,展示作品,在师生评价的过程中点出蟋蟀住宅的几个关键词:堤岸、隧道、倾斜、弯弯曲曲、半掩、草。帮助学生了解其设计特点、作用。目的是让学生用图画还原课文,将蟋蟀的住宅立体式展现在脑海里。紧接着老师遮住这段话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对照图画读出原文。这样从文到图,又从图到文,反反复复,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同时掌握边读书边在脑中画图的读书方法,做到得意、得言,又得法。再接着,播放蟋蟀在平台上吟唱的视频,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在情景交融中,让学生美读课文,以进一步领悟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文字表达的准确与美妙。

三、力求读写共振

王尚文先生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一文中比较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学的不仅要学习言语的内容,还要学习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本节课,教者并没有安排动笔的练习,但是注重了从“写”的视角去解读和处理文本,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是“怎么说”的。比如强调课文题眼的作用,引导学生写文章也要扣住题眼。又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提出:题目明明是“蟋蟀的住宅”,作者只要写“蟋蟀”这一条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其他的昆虫拉进来放在一起写呢?让学生深刻认识对比手法的运用之妙。再如,利用画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还有,在阅读过程中多次提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作者是怎么知道这些的?让学生明白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整节课,教者注意引导学生品读、领悟、积累,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这种对“写”的指导是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是一种渗透,但效果很明显,对读和写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勿用置疑,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的累积,“写”的能力肯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高。

林老师的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又充满了清新的情趣,使语文的魅力自然地展示出来,所以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但笔者觉得,在品味语言,尤其是在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方面似乎还可以再强化一些,以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另外,可能是时间太紧的缘故吧,本节课没有进行生字的书写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第四篇:《笑》 课堂实录 林莘

观摩课《笑》

林莘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课桌椅和平时不太一样,摆放得,怎么不一样? 生:我觉得是前三排形成了一种面对面的形式,后三排还是按照我们原来的教室的一样坐。

师:对啊,原来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其他同学的后脑勺、后背,现在你可以看到对面同学的笑脸了,对不对?好,跟对面同学打个招呼。对,后面坐的同学也可以看到这边同学的笑脸了。今天,我们待会儿会有很多的讨论,讨论的时候希望同桌的两位应该这样讨论。(老师和学生静静地、不出声地讨论)待会儿我们讨论就是这样静悄悄地讨论,静悄悄地交流,不要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交流,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生自由讨论

师:我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同桌两位就是双胞胎,就是连体婴儿,你待会儿站起来的时候,希望我提问,你的同桌也应该同时起立。然后你可以说我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你们两个说一样的答案,但我更喜欢的是我有自己的看法,我有自己的补充,我有自己的见解,可以吗?

师:好,记住了,今天的这种学习方式就叫共同体学习。那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正式上课

师:有一段视频,有一段录音,林老师特别喜欢,百看不厌,待会儿也请同学们来看,但看的时候要注意,你们要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注意要看到最特别的、最细小、可能一闪而过的那个特殊的、特别的镜头。学生观看视频 师:怎么样?开心吧!刚才这些镜头当中,你最喜欢谁的笑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你最喜欢的那个镜头的人物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样子、特别的声音或者特别的动作定格在你的脑海里。师:好,很多同学已经看到了,因为刚才他边想脸上就已经写满了笑意,因为他看到了可爱的、好玩的、有趣的镜头,下面:

1、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个人的笑,2、写完同桌互相交流、点评。时间五分钟。学生写一段话

师:很多同学写完了,别忘了一件事,同桌互相交流、点评,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学生继续写。

师:好,现在请林老师在你的纸张上做上记号的同学上台,五位同学。

师:他们读,你们来猜他写的到底是谁。注意不要被别人看到了,不能泄密。

第一个学生读自己写的作文

他笑得很自然,笑得也非常开怀,像九阴真经中的摄魂版一样把我们都逗乐了。师:“九阴真经中的摄魂版一样把我们都逗乐了“他说的是谁呢?不许让其他人看到。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贝比西西。师:一个答案了。

生:我觉得可能是大帅哥汉森。师:大帅哥汉森,两个答案了。生:我觉得应该是老顽童汉姆。师:老顽童汉姆,三个答案了。生:我也认为是老顽童汉姆。师:好,还有没有第四种答案?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写哥们俩汉克和杰克。

师:看来,四种答案,四个人大家全猜到了。好吧,那么他到底写的是谁呢?不许公布答案。请听第二位同学读,他们写的是同一个人,你们猜猜看写的到底是谁。第二个学生读作文

他笑得很怪,嘴中还缺了一颗大门牙,人一看就哈哈大笑。师:一看就哈哈大笑,他写的是谁? 生:我觉得应该是大帅哥汉森。师:大帅哥汉森同意吗?都同意的举手。师:你们两个是不是写同一个人? 生:是。

师:那为什么你写的四个人都猜了,他写的就猜一个人。你们两个自己想想看,其他同学也帮忙想想为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翁治炀写得很好,但他没有写出大帅哥汉森的特点,而徐一帆写的缺了那颗大门牙一下让我们想到了大帅哥汉森。

师:说得对不对?虽然他写得无比厉害,你看九阴真经中的摄魂版,我们魂全被他摄走了,结果不知道他说的是谁了。但是他只要一个词,只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被他抓到了“缺了一个大门牙“,这个帅哥脸上的标志性建筑,大家一下子就猜出他了。一定要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要写出最特别的地方才能让人一猜就准。

师:你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如果写“他笑的时候经常嗞个大牙“的话就很容易被猜出来,因为他的门牙就两个。

师:所以这就是小小牙洞,与众不同,一猜就中。师:所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以后写作的时候要抓住人的特点。师:对,保持你的风格的情况下,保持你的厉害的想象与比喻的情况下抓住特别的地方,那你就是超级无敌手了,你会超越他的,因为你刚才写得比他还妙还美呢!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启发。

师:好,没关系,照你原版的念,因为你肯定受到前面的启发了。学生读

他笑的声音很奇怪,有的像老鼠的叫声。师:是谁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老顽童汉姆。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老顽童汉姆。师:也是。你说。

生:我觉得是哥俩麦克和杰克。师:他们两个像老鼠叫。生:我认为也是老顽童汉姆。生:我觉得应该是小贝比西西。

师:看来还有疑议,那再听下一位同学的,有没有疑议。生读作文

他笑得时候,脸上布满了皱纹。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时不时发出“嗨嗨嗨“这样轻轻的笑声,笑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身体还前后仰来仰去。师:前仰后合,谁? 生:老顽童。师:再听听她的补充。生读

他十分开心地“嘿嘿嘿“地笑,不知怎么了我总认为那非常地像坏笑。师:非常像坏笑,有没有注意到老顽童的笑声那是不变的节奏,不变的调子,先是“hihihi“后是”嘿嘿嘿“,多么特别的笑声,又是与众不同。现在对你刚才所写的内容做一个小小的修改,看看能不能捕捉到那最特别的、最与众不同的镜头。学生修改

师:谁愿意起来读读刚才我没发现的,相信自己一读就能让人猜出他是谁。

生:他的笑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师:一个词暴露了秘密“儿童的天真无邪“。生:我认为应该是小贝比西西。

师:对,这不用你猜了,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如果你能抓到小贝比西西还有什么特别的举动那会更好。生:我写的是老顽童汉姆。

师:一下公布答案了,要把悬念留到最后,好,继续读。生:他的笑笑得很天真,虽然人一把年纪了,笑起来还是小孩儿一般的笑,不愧是老顽童啊。师:真不愧是一个老顽童。

生:他的笑十分特别,全身都在抖动,张着大嘴,好像每时每刻都要翻一个大跟头。他的笑带着阴险,他是当之无愧的老顽童。师:当之无愧的老顽童。

师:同学们,我们在细致观察的时候就要学会捕捉那些,一起读,“最细小最特别的描写,让人一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画面——契科夫“ 学生齐读

师:我们再看看观察的镜头,小朋友笑的时候喘了一口气(西西)。看到他的举动了吗?他的外貌、动作是最吸引人的(汉森)。注意他的声音(汉姆)。而他们俩是笑得那样肆无忌惮(麦克、杰克)。师:同学们你看,在镜头中如果你捕捉到他们特别的声音、动作(老师板书),就可能写出与众不同、千姿百态(老师板书)的笑。下面请大家看一幅效果图。出示投影

师:有图吗?如果你认真读就一定能读出一幅图来,下面请大家认真读。思考谁的笑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要求:

1、同桌配合读。

2、同桌交流,时间三分钟。师: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开始。学生静静阅读、交流。

师:同学们,这段话都是写人物的笑,但你们看红色部分的字有出现“笑”这个字吗?你怎么看出他在笑?你最喜欢谁的笑?说说你们的见解,你们的看法。

师:请这位同学,哦,他的同桌忘记了。(同桌俩人都要站起来回答)

生:我最喜欢史湘云的笑,因为她在吃饭可是笑得饭都洒出去了。师:应该是喷出去了,是喷气式火箭。那威力该有多猛啊,对不对?

生: 我最喜欢的是探春的笑。因为探春笑的时候手在发抖,饭碗没抓紧就洒在迎春身上。

师:对啊,那一个“喷”的动作,那一个饭碗的“合”就体现了她们的动作完全不受控制。像这样的动作词还有吗?比如说黛玉是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呦哎哟”地—— 生:滚到。

师:贾母是——搂着。王夫人是—— 生:指着,说不出话。师:薛姨妈是—— 生:撑着。师:对,这一个个动作都让我们看到她们笑得是无法控制,非常开心。还有没有谁补充的?

生:我最喜欢的林黛玉的笑,因为说出了她笑的时候的声音就是“哎呦”

生:我喜欢惜春的笑,因为惜春笑的时候揉一揉肠子,说明她笑得肚子都疼了。

师:说明肠子都纠结了。他们俩说得特别好,一个抓住了黛玉的笑,一个抓了惜春的笑。那老师想问你们,如果我这样写“贾母笑得滚到宝玉的怀里”“宝玉笑得搂着贾母叫宝贝心肝”“惜春笑得喷出了一口饭”“黛玉笑得撑不住气了,茶喷得探春一裙子”,换一下,反正都是写笑,我这样换可以吗?同桌交流一分钟,不要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

师:好,很多同桌同时举手了,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同桌没有举手,你也能提醒他举手,这就是共同体学习。应该可以让同桌的彼此作为老师共同进步,我希望看到这样的共同。

生:我认为贾母后面的笑不应该把话说出来,因为贾母笑了之后搂着宝玉,她为什么要叫“心肝”呢?她应该继续笑。

师:你是说作家曹雪芹写得不好,直接写笑就好了,不要写语言。好的,这是你的建议和意见。

生:我觉得不应该把贾母笑着搂着宝玉和宝玉早就滚到贾母怀里换位置,因为贾母和宝玉年纪相差很大。所以不能换位置。师:所以错乱了,神经错乱了,老的叫小的“心肝“,嗯,应该是小的叫老的”心肝“应该叫”祖宗“了。还有没有不同见解? 生:我觉得史湘云把饭喷出来的那个地方不能调换,因为饭喷出来就显得史湘云笑得很大声很自然,有一些肆无忌惮的感觉。师:对,史湘云的心里就是那样地—— 生:开怀。

师:这与史湘云的性格很相似,相吻合。

生:我也觉得史湘云的笑好,因为不写她喷了一口饭的话人家就不觉得她的笑怎么样了,我觉得那样写更体现了她肆无忌惮地笑和她的活泼开朗。师:对,这就好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那是一一对应的,是人身上所特有的。你们两个还想说吗?

师:刚才有同学说特别喜欢林黛玉扶着桌子说“哎呦“那和林黛玉有什么特别的关联吗?

生:因为只有她才会笑得这么不行了叫“哎呦“,因为她本来身体就不好。

师:对,林黛玉本来就有毛病,什么地方有毛病啊?肺有毛病,所以她“哎呦哎呦“上气不接下气,就像你说的快不行了。而惜春的年龄是最小的,所以她笑得好像肠子都揉在一起了。

师:我们通过声音、动作体现千姿百态的笑,而这笑又是与这个人特有的——有关。生:年龄、性格、特点。

师:对,与他这个的特点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形成这样千姿百态的笑。

师:现在我们再看老舍写的“四奶奶坐在那儿,咯咯咯咯地傻笑——————”他会接下去写什么呢?思考一分钟。想出的答案越多越好,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生:笑得动作都控制不住了。生:笑得前仰后翻。生:笑得旁边的人都笑起来。生:笑得让人觉得她发疯了似的。生:笑得肚子一抖一抖。师:看来是一个胖乎乎的四奶奶。生:笑得从凳子上摔下来,屁股都摔疼了。师:非常的有生活的真实性。生:笑得手一挥,茶杯都碰翻了。生:笑得连人带椅子一起摔。生:笑得嘴都抽筋了,合不拢了。

师:我们听过腿抽筋,没听过嘴抽筋的,好厉害。生:笑得眼睛眯成了弯弯的一条缝。师:美女四奶奶。生:笑得把茶几都碰翻了。

生:笑得坐都坐不稳了,用手扶着桌子。

师:反正四奶奶今天非摔不可,这么多同学让她摔。

生:笑得手不停地挥着,像个指挥员一样,差点把茶杯都弄翻了。生:笑得差点儿一脚把过路的行人踹一个跟头。师:她自己不摔,别人摔。

生:笑得前仰后翻,差点儿摔了一跤,把行人绊倒了。师:反正不是自己摔就是别人摔。有没有不摔的,换一个。生:笑得差点儿两面摔倒。

师:有没有不摔的,保存点老骨头好不好? 生:笑得把眼泪都笑出来了。

生:笑得脸发紫了,脚步有点踉踉跄跄了。生:笑得坐在那里手舞足蹈。

生:笑得使看见她的人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观摩课《笑》下

生:笑得刚卡在喉咙里的水就咽不下去了。师:那就吐出来吧。

生:笑得嘴里都能放下一个鸡蛋。

生:笑得用手指着别人,他们正在表演相声。师:原来她是看相声笑的。师:我们还是看大作家写的,眼睛盯着大屏幕。

师:四奶奶坐在那儿,咯咯咯咯地傻笑着,像只刚下过蛋的鸡。(老舍)

师:怎么样?你喜欢吗?

生:我喜欢,因为他描写得很形象、很逼真。我家养过鸡,刚下过蛋的鸡仿佛要宣告天下一样,就在咯咯咯咯地叫。师:就像四奶奶一样。所以你喜欢。

生:我也很喜欢老舍的比喻,因为他很形象地描写了四奶奶。师:仿佛我们看到四奶奶的声音、样子了对不对。所以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上一些比喻、夸张。“嘴都抽筋了”

师:用上比喻、夸张(板书)能让千姿百态的笑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仿佛为他们穿上了五彩衣一样。下面我们进入一个梦想剧场,梦想单已经在你们手上了,今天演的是——灰太狼。

师:灰太狼的老婆是红太狼,她要准备生孩子了,想象一下灰太狼在等待的时候护士抱出孩子,灰太狼会怎么样笑呢?护士说“这不是你的孩子”的时候,他又会怎么样笑呢?又传来婴儿的哭啼声,这次终于是小灰灰出生了,灰太狼又是怎么样笑的?小灰灰给吵哭了,灰太狼又会怎么笑?同桌交流这四次笑又什么不同?可以演,不用写。

师:大家讨论地很投入,谁想扮演灰太狼?

师:他当灰太狼,我当阿狸护士,你们就是——对,小灰灰,你们要干的活就是哭。

师:你在门口焦急地走来走去,其他同学要——哭。老师表演护士抱着婴儿走向学生。生:哇哇,我的儿子啊!师:对不起,这不是你的。生:啊啊啊啊。

师:看看他脸上的表情,他笑的表情。师:随后又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学生表演哭声

老师又抱着一个婴儿出来了 师:恭喜啊!这才是你的。

生:真的啊!我的心肝宝贝啊。哈哈哈哈哈。师:你把谁吵哭了? 学生表演哭声

师:又把小灰灰吵哭了。学生惊讶了 师:你没笑。学生笑

师:真是如狼似虎的笑声啊。

师:同学们,看到他四次变化的不同的笑了吗?

师:现在你们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写刚才那位同学的表演,要求:

1、同桌合作,一人写一幕。

2、同桌交流、评改。

师:时间是八分钟,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好,但同桌要互相评改。你的同桌就是小老师,小老师们如果同桌的作文好就给他点赞,如果写得不好,你要帮他修改。评改的标准是要符合灰太狼的性格、身份,多用上修辞手法。时间三分钟,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师:很多同学都懂得与同学分享和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按顺序站好,老师先来读一个同学的。师:这个同学写了十六个的象声词“额哈哈、啊哈哈、哈哈哈”等,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写得词不对,因为大家都会写声音,应该写他特有的动作。师:哦,大家都会这样写声音。

生:我觉得他的描写的声音的词很好,但应该加上动作更形象。生:我觉得灰太狼的笑是笑里藏刀地笑,如果它得到一种好东西的话它会放声大笑,也就是嘴里含着东西一样。

师:虽然你们都赞同他的象声词用得很好,但灰太狼的笑是富有什么——变化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笑也是富有变化的。老师又读另一个同学的作文,学生自己读灰太狼说的话 师:不够激动,不像要当爸爸的人。生又继续读

师:可得意了,因为初次当爸爸,那感觉可美了。又一个学生读作文 师:把大叔都当儿子了。学生接着读作文

师:一个是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个是像急转弯一样,马上变了。说得特别地精彩。

师:请看第三位同学的作文。生读作文

师:原来它捉羊工作后继有狼啦。他写的特别精彩,因为他用五线谱谱了一段曲子。那就是他激动的笑。

师:请听最后一位同学,我最喜欢他的,你们认真听,待会儿告诉我答案和原因。生读作文

师:他哪里写得特别精彩?

生:我觉得他把平时红太狼用锅砸灰太狼的情景用上了。师:对,这就符合了灰太狼的形象。生:他写心理描写很好。师:怕老婆的灰太狼。

生:我觉得要加上一个“平底锅”就更能体现灰太狼怕老婆。师:怕得魂飞魄散了,时刻都想着平底锅。

生:写出了红太狼的个性,红太狼很爱儿子,儿子有什么事情肯定会把灰太狼打飞的。

师:掌声送个四位同学,有开心的笑,有激动的笑,有尴尬的笑,有不好意思和害怕的笑。多么复杂的笑,即使是在一个场景中,那笑也是富有变化的。谢谢他们。

师:刚才他们通过最细小的镜头写出了他们千姿百态的笑,又写出了符合人物性格的千变万化的笑。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笑,但笑真的只带给我们好运吗?还记得这篇课文吗?——《小木偶的故事》 师简介故事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乱笑。现在我们来看看《不要再笑了,裘裘》。师读故事

师:谁愿意当裘裘? 生读裘裘说的话 生1:没问题,妈妈。师:还可以再萌点。生2:没问题,妈妈。师:对,就这个裘裘了。师生继续对话 师:留着口水说。生读

师:留着口水可怜兮兮地说。生读

师:请问熊来了,裘裘你现在该怎么办? 生:我觉得我应该继续装死,不能再笑 了,再笑的话熊就立马又扑上来了。

师:你不能再笑了,你控制得住吗?死到临头了,不能再笑了。你们猜猜裘裘会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裘裘会趴地上一动不动地装死。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呢?

生:我认为裘裘会趴在地上装死,然后使自己变得很冷,让大熊误以为它死了。师:真死。

生:我认为裘裘它现在也笑不出来,它使劲地捂着嘴巴,装出自己不想笑的样子,让大熊以为它真的死了,自己走开。师:大熊肯定识破这一套。

生:我觉得它应该知道大熊在旁边蹲着,它就在安安稳稳地睡一觉,等大熊离开。师:睡觉,啥都不想了。

生:裘裘会和大熊耗时间,因为熊饿了才出来捕食,而熊饿得受不了了就会放弃,去寻找其他猎物。师:这样裘裘可以侥幸逃一命。

生:裘裘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大熊不耐烦守着,于是就离开裘裘找其他食物,裘裘趁机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到自己家去了。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绘本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个字“笑“,那故事的结果是否与笑有关?请大家注意看,突然大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大家读”好惨啊!“ 师生继续读

师:你看故事题目叫什么?——《不要再笑了,裘裘》那到底要笑吗? 生:要。师:对,就连—— 生:凶巴巴的大熊也要笑。师:你们说呢?还有想说的吗?

师:你看,这个故事就是围绕笑展开的,生活中希望大家能笑口常开。

师生一起读《小花的信念》

师:对,那笑是有力量的,有魅力的,是大熊都渴望的,能改变冰冷石块的心情。你们看。师出示动物们的笑

师:生活中你们有碰到可笑的事吗?下课后大家可以一起分享。也可以编一个故事、写个童话剧或者写一首小诗。师:最后,我们笑着和老师们说再见。

师:我们可以唱着那首歌回家。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

板书:

声音 千 千 比喻

姿 变 百 万

动作 态 化 夸张

第五篇:林莘;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磨课经历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林 莘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10年11月,《福建教育》杂志社举办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智慧·互动·成长”杯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有机会能与导师王崧舟老师同台上课。上什么呢?那段时间,恰逢一附小140周年校庆紧张筹备之际,一件件事、一桩桩任务都是困难重重、曲折不顺。每当自己迷茫困惑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个声音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让我在困境中坚持,在失落中充满期待,也让我对这句千古名言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慨。对了,就上陆游的《游山西村》吧!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千百年来,中国古诗词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凝练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或咏物言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传承着中华儿女的血脉精髓。但,将它们教予小学阶段的儿童,我们又面临以下困惑:

古诗词理解之难,难就难在:古今汉语差异,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感;诗文意思省略、语言跳跃造成的曲折感;大量用典,牵扯时代背景造成的隔阂感。

古诗词教学更难,节选入小学课本的《游山西村》虽然只有短短的4行28个字,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农家人盛情接待诗人过程中,包含着热闹的场面,迷人的风光习俗,淳朴的民风民情,还有诗人游历的感受心情。整首诗字字皆妙,处处精彩,但这么多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课堂的有限时间造成了矛盾,我们在解读文本之后面临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系列问题,如:如何截取——取关键,舍其他的问题;如何组织——找灵魂,抓命脉的问题;如何品“味”——品出“诗味”、“情味”、“语文味”和“文化味”的问题;如何渗“法”——领悟古诗词语言的表达方法、学习古诗词的阅读方法的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备课的过程中,设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变幻莫测的。在上公开课之前,我坚持试教,因为这有助于了解学情,即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程度,有助于以学定教。在几次反复试教中,再次真切地体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绝处逢生的境界。

(一)找准“支架”——“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天。”

“力”“支架”即文本中的凭借点、停靠点、支撑点、立足点。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广阔的沙漠,沙漠中的人们苦不堪言,可是经过多次的努力,始终走不出这莽荒之地,于是他们只好决定放弃了。一位路经此地的旅行者觉得很疑惑,此地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不离开呢。当地的人们无奈地说:“我们怎么会不想离开呢,是走不出去啊!“三天之后,旅行者把他们带出了沙漠,沙漠中的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原来旅行者找了一个参照物,那就是北斗七星。所以一个凭借点、着力点很重要,相对于教学而言,同样如此。“莫笑农家腊酒浑,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的意象清晰可见,当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想象到那是一个开心、快乐的情景,热闹、生动的画面。于是我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在那静静的小山村里有一户小小的农家,主人与客人们围坐一团。仿佛能看见端上桌的是什么?能听见什么?能想象怎样的画面?

第一次试教,孩子们要么说得不到位,不具体,不生动;要么如脱缰的野马,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要么重复、颠倒、遗漏,破坏了诗的意境。

第二次试教,我尝试着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想象:陆游刚进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离开时大家又是怎么挽留的,„„结果不但诗歌的意境支离破碎了,而且学生的想象依然游离于诗句。

反思这两次试教,问题都出在想象无根无据,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我想: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语言文字。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如何落实到课堂行为,这个过程真的很费周折,煞费苦心。最后采取的办法是,先由“留”这个动作,想象人们的活动。由此及彼,抓住 “莫笑、腊酒浑”,“丰年、足鸡豚”,“留客” 这些关键字词想象人们的对话及当时热闹的场景。(教学片断如下)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大家注意到 “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迎、端、举、碰、喝、聊、谈、说、笑、夹、唱、跳、留、送……

师: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诗歌是要挑选最有代表、最典型的事物来写。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板书:想象】

师: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那再看两个词,【课件出示:莫笑 腊酒浑】哎,你会想像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吗?

(师生互动对话)

你瞧,那满脸大胡子的男人,抱着大酒坛,大大咧咧地喊——

我举起酒杯,忍不住嘀咕:“兄弟,恕我直言,此酒怎么浑浊不清啊?—— 再看这两个词【课件出示:丰年 足鸡豚】瞧,望着窗外的粮仓、鸡鸭牛羊猪,他们又高兴地说什么?——

在山西村的日子真是难忘,各位兄弟,承蒙热情款待,感激不尽,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下告辞啦!——

【课件出示:留客】想想农家人此时会怎么再三挽留,真诚挽留的—— 师小结:古诗语言精炼,这么精彩的画面,这么生动的场景,就浓缩在这样两句诗里!它用最少的字数,表达了最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还原画面,才能体会古诗的魅力!真没想到这小小的改变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画面还原了,情境再现了,学生入情入境了,课堂一下子“活”了,此时,一个个静止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精彩的对话、生动的情景、连续的故事。在这个部分,我紧紧依托文本,抓住关键字词,立足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的想象才是有依据的,有目标的,有方向的。

(二)“拨云见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游山西村》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课堂上,这句诗的真面目被“相覆盖”“相交通”的枝叶所遮蔽,学生无法一下子捕捉到名句的精髓。细细品味,这两句诗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中有难——一道道的山重重叠叠,一条条的水纵横交错,但在美景中实际却隐藏着路程的“难”和“险”。

美中有情——美景中包涵着诗人的复杂心情:从失落到希望,从压抑到豁然开朗,巧妙地暗藏在景中。在古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动的文字隐藏多样的心情,动人的景色表现着丰富的情感。

美中有理——美景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虽然面对着“山重水复”,即使独自一人“疑无路”,可是在“柳暗花明”的尽头,“又一村”的希望依旧在前头。“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超然向上的精神写照。

美得自然——《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犹如弹丸脱手,不读善写难状之景”这一联描写极其自然,用语十分浅显,对仗如此工整,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展现出纯朴淡雅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自然之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流芳百世。

这些文本的秘妙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那就读不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体会千古名句中的丰富内涵。其实,教学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未知之处,似懂非懂之处读出深层的意蕴来。这一处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几经波折。

方案一:拿这两句诗与王安石的“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和强彦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进行对比,加深理解。但效果并不理想,本节课的目的就是理解陆游的千古名句,现在还要加上王安石、强彦文的“陌生难懂”的诗句,造成“初读读不懂,再读难上难”的困境。其实它们之间区别细微隐秘,我以自己对文本的反复推敲,再三琢磨后的感受来预测推断学生的理解,造成过高估计,试教过程证明学生无法感知,无法悟出原文的精妙。

方案二:方案一行不通,索性另辟蹊径,完全放手让孩子们交流“为什么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本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本的秘妙,试教的结果是学生根本无法体会这么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借班上课,学生原有水平参差不齐),这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由此想到当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生本”,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理解,才是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的体现,才是“生本”的体现,自己在备课时也走入这样的误区。

实践证明了如果忽视学生原有的基础,实际的能力,盲目拔高要求或降低难度,这不是“生本”,而是变相的“师本”,而只有实事求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本,以学生的感受能力为本,以学生的情感素养为本,才能让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推波助澜。

经过不断修正,最终采取如下六个层面的教学策略:

1、小组讨论,比较品评。我先启发学生思考:这美丽的江南,山清水秀,诗人怎么不 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么会“暗”,“花”怎么“明”呢?你们能揭开这其中的秘密吗?学生通过对比,比出了景色的优美,路途的曲折,品出了诗歌表达的准确,内涵的丰富。

2、设身处地,展开联想。接着根据诗意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小练习:

【①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_____,我的心里____。

②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________,我的心中________。】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用笔写出作者当时心情的变化,写出读者对作者的理解,写出读者对诗歌的感悟。

3、心情变化,诵读涵咏。通过引读、诵读、对比读,学生领会诗人的心情从“抑”到

“扬”,从“暗”到“明”,从“失望”到“希望”,从“迷茫”到“豁然开朗”,感受诗人心情的突转和强烈的对比。

4、联系背景,深入感悟。再次适时引进诗人当时境遇的背景资料,学生恍然大悟了:

诗人被罢官免职,一度迷茫、困惑,就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令人钦佩的是诗人并没有放弃,没有绝望,就好似“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着读着,一位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诗人形象呼之即出,跃然纸上。

5、互文类比,感受情怀。将陆游的这句诗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

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进行互文解读。在这样的互文解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映照,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共同情怀和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6、联系生活,内化哲理。最后,学生联系生活,完成填空“当我们______的时

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也一定会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一次次铿锵有力地诵读着这千古名言,这深刻的哲理已悄然印在心中,内化在思想里。

总而言之,这次修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深入浅出,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层层提升,使理的生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不断地引领、点拨、升化的过程中,学生收获语言,也收获了思想,情与理的碰撞,相得益彰。同时,在这样层次递进的引导中,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想象,由感受到表达,达到了能力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三)读诗悟法——“咬定青山不放松”

古语有云,“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后人参悟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迁移到我们的教学中,更是与“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不谋而合。世间万物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古诗教学同样要注意方法的引领。在认真研读文本之后,我已经明确本课教学应渗透学生理解诗歌的三个重要方法:①运用资料。②展开想象。③体会道理。在具体生成的面前,我不断完善教法的渗透,指导的方向也越来越明晰,我现在举其中“运用资料”一项进行具体的说明。

运用资料——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作品产生的温床,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当我在第一次试教时,对所使用的资料如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教学走过场地“滑”过,没有做足、做深、做充分,这个小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犹如过眼烟云,无深刻印象。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作了调整改进,让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反复利用,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①在学习伊始阶段,让学生搜索自己觉得重要的资料。②学习捕捉、整合资料中的重要信息。

③学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时,再次回顾资料,感受作者之前罢官闲居的无助失落,和受到村民热情款待后的温暖感动,此时若没有背景资料的补充与强调,学生是很难感悟到诗歌这一层面的情感的。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资料的引入后,学生更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开阔坚定、乐观豁达。

一首古诗,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隐含了作者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正是资料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的使用,让此情此景此心相连,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让学法渗透更加明晰、突显。

结束语

一节课想要“精彩极了”,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糟糕透了”,需要不断地在鸡蛋里挑骨头,修枝剪叶,去弊存真,锦上添花。这也是不断甄别、细化、美化、整合、凝聚、超越的过程。就如同煲美汤、酿醇酒一般。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想,课也应如是,“好课更须千回磨”。

下载颐和园 林莘名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颐和园 林莘名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莘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林莘《游山西村》 2011、5千课万人 1、刚才说了很多带山带柳字的成语,有两个词特别出名,板书: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这两个词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这两个词里有什么吗?随机板画 这么......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聚焦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领略了那里的美景,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第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的皇家......

    《颐和园》教学设计

    年组教研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王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

    《颐和园》教学设计

    18 颐和园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二)教法与学法......

    颐和园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颐和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欢......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